請別再假裝自己是個成年人
戀人中,拒絕我就是不愛我;同事中,拒絕我就是為難我;上下級關係中,拒絕我就是拆我的台;父母關係中,
你要尊重他人說“不”的權利
佳佳3歲,寶寶4歲,兩人在幼稚園的院子裡玩耍。突然佳佳大哭起來,我忙跑過去問:“發生了什麼事?”
佳佳說:“他打我了!”
我問寶寶:“你打她了嗎?”
寶寶正玩著手裡的東西,平靜地說:“沒有!”
我轉頭對佳佳說:“他說沒有打。”
佳佳又大哭,淚流滿面地說:“打了!”
我又轉頭問寶寶:“你打她了嗎?”
寶寶還是平靜而專注地玩著手中的玩具,安靜地說:“沒有。”
我觀察兩個孩子,一個靜若止水,無任何要辯解的意思,似乎在說一個和他無關的事情;一個淚流滿面,滿臉稚氣,已經和寶寶關係至深了。
佳佳指著地上,我低頭看,是一堆尖尖的、饅頭大小的沙堆。佳佳說:“我讓他踩一下,他不踩!就這樣打我了。”
我一下就明白了。我緩慢而認真地說:“你想讓他踩——”
佳佳點點頭。
我說:“他可以同意踩,也可以不同意踩。因為他是他自己的主人。”
佳佳完全專注地沉浸在我所表達的意思裡,兩隻眼睛盯著我。
我說:“你不能強迫他。”
佳佳看著我。
我說:“你要尊重他說——不!”
佳佳什麼都沒有說,就站在原地,佇立著……然後走了。寶寶始終安靜地玩著手裡的玩具。
建構自己的內在力量
在這個事件中,問題的關鍵在於,佳佳內在湧現出了一種交往的願望,這種願望是一種湧動的意識,
和佳佳交往的孩子寶寶,既不怕成人的誤解,也不怕佳佳的哭鬧,這些沒有給他造成壓力,他靜靜地和自己在一起。用認知來講,這就是內在的力量。世界上只有這兩種力量,它們的差別在於,人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對人、事、關係的掌控上,也可以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對內在的覺知和建構上。後者就擁有了和萬物一體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讓自我安住其中。寶寶這個孩子正是這樣,無論佳佳如何,他都心如止水,一切如是。
任何個人,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導致出了平等和權威。平等的關係是尊重和接納別人;權威的關係,一定是控制、支配和服從、依附的關係。
這種現象在成人的人際關係中也存在。戀人中,拒絕我就是不愛我;同事中,拒絕我就是為難我;上下級關係中,拒絕我就是拆我的台;父母關係中,拒絕就是不孝。你支持我,喜歡我,關心我,體貼我,愛我,那就請服從我。這種成人的心理是最基本的孩子心態,它沒有在成人內在長大過。
對事件中的發生,兩個孩子並未上升到認知狀況,
對於佳佳來說,實際對於所有的孩子來說,領悟這種生命內在的秘密,是非常容易的。這種心理的活動在一個個具體的事件中,一次又一次地經歷,就會被認知捕捉到最核心的部分,就會被認知料理得越來越清楚,最後上升至精神。
關鍵在於,兒童所處的環境是怎樣的。佳佳不會留下潛意識,她的任何和成長有關的心理活動,都會在寬鬆的、自由的、時間的、規則的環境中上升到意識。榮格說:“人類的文明是將潛意識上升到意識狀態。”成長和自我創造的歷程,就是將自然的、流動的、心理的意識上升到認知狀態,而不是將之變成潛意識狀態存在生命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