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教育的七條箴言,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
節選自著名學者《周國平論教育》裡的一篇教育好文:我認同的教育理念
何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
我發現,關於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話往往出自哲學家之口。專門的教育家和教育學家,倘若不同時擁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說出的話便容易局限於經驗,或拘泥於心理學的細節,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
現在我把我最欣賞的教育理念列舉出來,共七點,不妨稱之為教育的七條箴言。
第一條箴言: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教育即生長”道出了教育的本義: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麼事。比如說,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如果一定要用功利目標規範生長,比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做出成就之類,結果必然是壓制生長。
第二條箴言: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把兒童看做“一個未來的存在”,一個尚未長成的大人,這種錯誤觀念由來已久,流傳極廣。“長大成人”的提法荒唐透頂,仿佛在長大之前兒童不是人似的!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另一個階段的準備。尤其是兒童期,原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
第三條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這是西塞羅的名言。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
當然,這只是一種內在自由,但是,正是憑藉這種內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對於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發生了偉大的作用。
第四條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
“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盧梭講出這樣的話,當然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麼,教育的使命就應該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
什麼是最好的環境?第一是自由時間,第二是好的老師。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的意思就是閒暇。在希臘人看來,學生必須有充裕的時間體驗和沉思,才能自由地發展其心智。
今天的老師和家長總是逼迫孩子做無窮無盡的功課,盧梭卻問你:什麼叫虛度?快樂不算什麼嗎?整日跳跑不算什麼嗎?如果滿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虛度,那就讓他們虛度好了。
第五條箴言: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愛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這句話,隨後發現,它很可能脫胎於懷特海的一段論述,大意是:拋開了教科書和聽課筆記,忘記了為考試背的細節,剩下的東西才有價值。
知識的細節很容易忘記,一旦需要它們,又很容易在書中查到。
除去知識的細節,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藥的思想者、學者,不管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了。
第六條箴言:大學應是大師雲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薰陶下生長。
教育的真諦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育智力活動的習慣、獨立思考的能力等等,培育的唯一途徑是受具有這樣素質的人——不妨籠統地稱之為大師——的薰陶。大師在兩個地方,一是書架上,另一便是大學。大學應該是大師雲集的地方。
林語堂有一個形象的說法:理想大學應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飯所,這裡碰見一位牛頓,那裡碰見一位佛羅特,東屋住了一位羅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書房,後院是戴東原的住房。
第七條箴言:教師應該把學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這是羅素為正確的師生關係規定的原則。
把學生當做手段的行徑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師手握決定學生升級畢業之大權。因此,我贊同愛因斯坦的建議:給教師使用強制措施的權力應該盡可能少,使學生對其尊敬的唯一來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質。
與此相應,便是使學生在教學大綱許可的範圍內,可以自由選擇老師;考核教師也應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學生的愛戴,而非是否得到行政部門的青睞。
東屋住了一位羅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書房,後院是戴東原的住房。
第七條箴言:教師應該把學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這是羅素為正確的師生關係規定的原則。
把學生當做手段的行徑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師手握決定學生升級畢業之大權。因此,我贊同愛因斯坦的建議:給教師使用強制措施的權力應該盡可能少,使學生對其尊敬的唯一來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質。
與此相應,便是使學生在教學大綱許可的範圍內,可以自由選擇老師;考核教師也應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學生的愛戴,而非是否得到行政部門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