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闆看不到勤奮的你,卻重用愛偷懶的她?
來源:選擇自己
1、勤奮的目的不是勤奮本身,而是偷懶
我一個朋友是寶潔的中層,
按道理,沒人會不喜歡勤勤懇懇的下屬,小A更有可能得到我朋友的提拔才對,但事實卻與之相反。我問她原因,她說小A太沉迷於無效的勤奮,而忽略勤奮的目的本身。
朋友選擇提拔小B而非小A的原因看似很難懂,其實很簡單。
2、你讀了這麼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
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也就經常聽到很多人抱怨自己明明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為什麼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當我開始思考這種“不公平”現象的時候,我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大多數人的勤奮只是流於形式,並且個人非常陶醉於“我在進步”的假像,反而疏忽了去做那些真正能自我提升的事情。
比如說,有些人在朋友圈標榜自己熱愛閱讀,一年讀300本書。但你和他們真正接觸時會發現,雖然他們讀了這麼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
為什麼呢?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很多人本末倒置,把讀書當成目的,忽略了學以致用,把書本理論內化成自身的思維體系才是最終的目的。只追求看書的數量,而忽略看書的品質,其實就是想用“勤奮”的表像掩飾自己“懶與思考”的事實。每天看書,一年看多少書,其實都不是勤奮。如果你的目的就是看書本身,當然也沒問題。但你就別抱怨別人看書比你少,掌握的知識卻比你多。
雷軍說過一句話,不要用你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你在戰略上的懶惰。大部分人對勤奮的理解只是流於表面的儀式感,
3、有益的思考+長期的堅持,這才是完整意義的勤奮
90後自媒體紅人李叫獸,憑藉對文案背後人性的深刻洞察,將大眾行銷科學化。他曾提出書讀再多也並沒有什麼亂用,書籍本身並不能造成知識體系的差異,甚至接觸資訊的數量本身也不能。為什麼有些人總讓人感覺“充滿洞見”,語言充滿“啟發性”,任意場合都能“談笑自如”,而有些人卻不能?這並不是他們看了更多的書,接觸了更多的資訊,而是因為他們處理資訊的方式、看書的方式與眾不同。
有些人只是機械地書,以為“把書翻完”就等同於“我在進步”,其實這樣做收效甚至。
他說有一次他在閱讀一本心理學書籍,看到這樣的一句話:“人的爬行腦(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資訊,而不是抽象的資訊。”看似如此簡單的一句話,放到任何人身上,可能都只需要5秒鐘就能把它背得滾瓜爛熟。而博學多才,天資聰穎的李叫獸卻坦白自己學了幾個小時。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聯想,去搜尋有哪些商業案例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
最後,他弄明白了為什麼類似“只要抓住機會,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這樣的話語不能被記住,而雷軍的那句“台風口上,豬也會飛”,卻被常掛在嘴邊,原因就是因為後者的表達更加視覺化。類似例子還有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裡”,這句話也明顯比“小體積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
正是因為李叫獸在看書的時候比別人多一份思考,而不只是簡單地把書翻完,一味追求看書的數量,止步於表面的“勤奮”,才搭建了這麼完整的行銷知識體系,取得了遠超年齡的成就。
沒有思考的“勤奮”稱不上真正意義的“勤奮”,所能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有限的。就好比是這世上沒有一個工人,因為磚搬得又多又快而當上老闆。做一百套卷子的意義不在於做了一百套卷子,而在於弄懂了十道易錯題。就算是派傳單,你也可以統計不同地段的人流量,接受傳單的人群分類、性別和年齡比例,從而更高效完成。
那些披著苦行僧外衣,“勤奮”卻不被重用的職場人,如果真的想要進步,就別再用勤奮掩飾自己的懶惰。低頭做事的同時,也請記得要抬頭看路。
最後,他弄明白了為什麼類似“只要抓住機會,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這樣的話語不能被記住,而雷軍的那句“台風口上,豬也會飛”,卻被常掛在嘴邊,原因就是因為後者的表達更加視覺化。類似例子還有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裡”,這句話也明顯比“小體積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
正是因為李叫獸在看書的時候比別人多一份思考,而不只是簡單地把書翻完,一味追求看書的數量,止步於表面的“勤奮”,才搭建了這麼完整的行銷知識體系,取得了遠超年齡的成就。
沒有思考的“勤奮”稱不上真正意義的“勤奮”,所能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有限的。就好比是這世上沒有一個工人,因為磚搬得又多又快而當上老闆。做一百套卷子的意義不在於做了一百套卷子,而在於弄懂了十道易錯題。就算是派傳單,你也可以統計不同地段的人流量,接受傳單的人群分類、性別和年齡比例,從而更高效完成。
那些披著苦行僧外衣,“勤奮”卻不被重用的職場人,如果真的想要進步,就別再用勤奮掩飾自己的懶惰。低頭做事的同時,也請記得要抬頭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