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哲理故事

哲理小故事:稱量自己得失的天平

稱量自己得失的天平


有一個農民,為人處世踏實,但他說的一段話卻影響了我的一生。“我們很多人和別人交往,總覺得自己吃虧了,

但實際上,旁人看來,你們彼此得失相當,你既沒吃虧也沒佔便宜;如果你覺得自己不虧也不賺,那麼旁人看來,你一定佔便宜了;如果你覺得自己佔便宜了,而對方沒有跳起來,那麼要麼對方很偉大,要麼你很偉大!”

在這位智慧的農民悟出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之後很多年,張瑞敏發明了他的“鴕鳥理論”:一個人在評價自己的能力和貢獻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鴕鳥,別人是雞。若有一天他有幸看到真的鴕鳥的時候,他會說,噢,這只雞比我大一點!

張瑞敏的鴕鳥理論便是被我驗證了的,下面的例子,你也可以用來進行你的驗證:如果有兩個人下棋,不管象棋圍棋,你站在邊上看,發現他們旗鼓相當,下了七盤,可能一個人贏了三盤,

一個人贏了四盤,用統計學來看他們的水準也確實旗鼓相當。但如果你分頭問他們,他們都一定覺得自己比對手水準高,自己如果不是某地方不小心,自己肯定贏得多!

你去觀察你熟悉的兩個同事,你確認他們水準差不多,你可以瞭解一下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他們大抵都會認為自己能力更強一些。除非其中一個確實比別人差得很多,他是不會覺得自己差一點的。

環顧你的四周,你看看有幾個人能認為自己所得比自己付出的多?甚至是認為自己所得和自己付出基本相當的都沒有幾個人!社會學中有一個"歸因理論",是說一個人常常把自己的成功歸為自己的努力,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運氣不好。

這個理論和"鴕鳥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可以有很多的事例驗證。

數年來,那位農民的話也一直在時刻地提醒著我,在和人相處時,在評判個人得失時,在個人的天平上的所得端一定要再加上一塊砝碼,在所失端一定要減去一塊砝碼。

【人生哲理啟示】:這個世上最不准的天平是稱量自己的天平。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