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 職場

網上求職成功的六大必備要素

網上求職成功的六大必備要素
毫無疑問,網路招聘已成為大部分企業的首要招聘方式;而網上求職也已經成為大部分求職者,特別是白領階層的最重要求職手段。與此同時我們又看到招聘經理們為堆積如山的簡歷發愁——雖然收到的簡歷很多,但真正適合的人才卻很少;求職者為網路求職的盲目與可憐的回饋發愁——能給自己面試機會的企業怎麼就沒有?那麼,對於如何才能在網路時代讓自己的求職更高效更快速更成功呢?作為專業的職業規劃諮詢機構,向陽生涯研究了大量客戶的求職成功與失敗經歷,

相信我們發現的一些成功規律對正在求職中的你一定會有所幫助。
網上求職有其特殊性,只有我們尊重其客觀規律才能獲得成功。網上求職的規律主要表現為六個方面。或者說要想成功,我們的求職過程就應該包括這六個要素。
要素一:針對性
不管是遞交書面簡歷還是電子簡歷,針對性都應該是簡歷投遞的第一要素。
針對性可充分表達你的誠意,更重要的是針對性好的簡歷可以正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你是被充分需要的,這種情況下,想不中也難哪。具體而言,向陽生涯首席職業規劃師洪向陽指出針對性體現在三個方面:針對自己的職業定位與生涯規劃選擇真正適合你的崗位;針對特定的崗位設計針對性版本的簡歷;根據崗位性質使用針對性的語言。
其中最重要的是你的準確的職業定位,很多人無法充分表達“針對性”,其根本原因就是職業定位不清,或說是沒什麼職業規劃,工作對他來說只是爭取一碗飯吃而已!在向陽生涯的職業諮詢實踐中,我們説明了數千位元客戶順利找到更合適的工作,其關鍵就是説明客戶找到了準確的職業定位。
要素二:關鍵字
隨著智慧化技術在招聘中的應用。關鍵字的設置越來越顯得重要了。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是一些大公司,通常都會用智慧化的搜索器來進行簡歷篩選。很顯然,從企業的角度這會大大降低招聘成本,而對於求職者而言,無疑降低了求職的成功率。

所以,如何分析所應聘的崗位可能需要的一些關鍵字資訊就顯得很重要。有些資訊是必須的。如英語六級或CET6,高校名稱,行業類別,特定的知識/技能(比如:知識管理,註冊會計師,Photoshop等等等等)。除了一些必須的資訊外還有一些用人偏好資訊,比如消費品行業可能喜歡可口可樂及寶潔的人,招聘經理可能會這樣搜索,例如:“可口可樂+銷售經理”,系統會搜索到簡歷中出現以上關鍵字的求職者,如果你的簡歷裡出現知名企業名稱的字樣,就可以被搜索到。
要素三:誠信
誠信問題給社會造成了很多損失,也給企業招聘造成了大量成本的浪費。確切的說,企業HR很討厭應聘過程中的造假行為。有這些硬性指標就是有,
沒有就是沒有,即便欺騙了可能欺騙了機器,過了第一輪,但也通不過後期審查。求職者這樣做會降低自己的誠信度,不但進不了公司,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這些公司之間會互通有無,以後想在這個行業找到好工作都很難了。
要素四:更新
勤快的刷新簡歷至少有兩個好處。
一、表明你現在正在求職,而不是讓人感覺你是找了很長時間工作找不到的。
二、當招聘人員在搜索人才時,符合條件的簡歷是通常都是先按刷新的時間順序排列的,而他們一般只會看前面一兩頁。很多求職者其實並不知道刷新簡歷可以獲得更多求職機會。因此每次登陸,最好都刷新簡歷,刷新以後,就能排在前面,更容易被找到!
要素五:易讀
招聘負責人不會有太多的時間停留在你的簡歷上,
更重要的是,你不能讓面試官看了你的簡歷後感到煩,所以讓你的簡歷易讀就顯得很重要,而不是輕易的被刪掉!具體而言求職者可從三個方面加以處理。
一、網上求職,特別是電子郵件發簡歷,通常會要求你用文本格式,很多公司是不喜歡接收附件檔的。這種情況下格式很難控制,稍不留意,你的文字就會顯得像堆在一起的感覺,很多時候很難談得上什麼可讀性。而招聘網站提供的網頁格式發出去的最終格式個人也不容易控制。
二、讓你的簡歷長度在1-2頁之內結束,把重點給招聘官看,讓他有通知你面試的衝動就夠了。
三、讓你的郵件永遠在最前面。你要知道每天招聘人員看求職者郵箱,
他們其實是很累的,每天百十份簡歷郵件,真正能讓他們很用心看了恐怕只有最前面的那幾份!你現在應該知道為什麼你的求職簡歷永遠沒有回應了吧!
所以發郵件到企業指定的郵箱時,怎樣才能讓你的郵件永遠排在最前面,讓招聘人員每次打開郵箱都首先看到你的郵件?其實只要在發郵件前,把電腦系統的時間改為一個將來的時間就行了。、
要素六:求職信
求職信集個人介紹、自我推銷和下一步行動建議於一身,它總結歸納了履歷表,並重點突出求職者的背景材料中與未來雇主最有關係的內容。一份好的求職信能體現你清晰的思路和良好的表達能力,也就是說,它體現了你的溝通交際能力和你的性格特徵。
如果你想通過應聘資料使招聘單位進一步感受到你“鮮活”的形象,如果你想讓未來的雇主知道你適合這份工作的理由,你可以在應聘資料中增加一份“求職信”。
你適合網路求職嗎?
互聯網的及時性、交互性要求網路求職者能夠及時上網查看個人求職狀態。如果你上網並不是很方便,網上求職可能會讓你丟失一些機會。當然,網上求職也得企業方在網上招聘為前提。所以如果你所應聘的企業並非以網上招聘為主要招聘手段的話,那不管你在網上怎麼找,也只會浪費時間了。
何時求職更好?
當前,企業人才需求的季節性變化已相對較小。但通常每年春節後的2個月及9、10月份企業招聘需求會更中旺盛。向陽生涯職業規劃專家認為,對於求職者來說,如果職業目標是比較明確,那麼淡季與旺季其實並沒會有太大的影響。而對於大部分求職目標不是很清晰的求職者而言,在企業招聘需求比較集中的所謂旺季求職無疑會增加不少面試機會。但相對比起來弊端可能更大。如旺季競爭者會更多,你可能會面臨幾百甚至幾千人競爭一個職位的狀況;而在大量的應聘郵件中,想要被發現你的存在恐怕也不那麼容易。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人才流動是常態。換句話說,企業隨時都會有職位空缺。只要企業有空缺,就是求職者的職業機會。關鍵在於求職者是不是能清楚什麼樣的企業什麼樣的職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

求職面試的十大秘笈 求職面試的八大禁忌 求職最受歡迎的十大技能

職業規劃:智聯CEO給職場人的一封信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
你們好!
當我在麥肯錫工作時,就曾想與大家來分享一些職場心得。而今我成為智聯招聘CEO的第四個年頭,這種欲分享的心情似乎來得更加迫切。我不敢說閱人無數,也不敢說閱歷豐富。只希望通過這封信,讓你們在職場路上走得更好。
進入職場,首先是要學會找份“好工作”。智聯一直說:好工作上智聯招聘。但是究竟什麼是好工作?大概有七個考量維度:薪水、福利保障、家庭因素、個人能力提升、職業發展規劃、個人影響力、個人興趣愛好。這更像是一道選擇題,每個人心中的“好工作”都不同,有人追求物質第一,有人追求精神滿足,有人追求事業成功,有人追求家庭和睦,小富即安。選一份你自己認為的“好工作”是一切成功的開始。
第二我要提醒的是,初入職場前五年的積累很重要。人生就像一個三角形,越往上走,選擇範圍越窄。職場前五年對人一生影響很大,因為人在工作中會形成思維定勢,並產生強大的慣性。沒有積累再想重新調整,很可能會遭遇到職場的瓶頸,生活壓力、既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都會成為你的障礙。
第三就是堅持學習。職場上拼的是悟性和工作中再學習的能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萬般人、高人指路,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始終堅持空杯心態,不斷輸入新的知識和經驗,你的人生境界將不知不覺與別人拉開差距。職場之路也會風生水起。
第四,學會快樂的工作。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工作得不快樂,春節長假結束後微博上有三千多萬條不想上班的心聲,今天的職場人越來越沒有幸福感,必須從“職場霧霾”中走出來。“職場霧霾”是人心的霧霾,不會自動散去,只要你認為你選對了路,就抬起頭面對困難,“職場霧霾”自然會消失;如果你覺得必須重新調整,那就不要再耽誤你的青春。
人生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會在工作中度過。你開心,或不開心,工作就在那裡,不多不少。低頭苦幹是標配,抬起頭來更不可或缺。抬起頭,用積極快樂的心態去面對工作,會讓你的生命更加燦爛!
最後,祝每位職場中的兄弟姐妹在蛇年都能做個“抬頭族”,定義自己的成功,每天都有新進步!
智聯招聘CEO郭盛(EvanGuo)

職業規劃:努力踮起你的腳尖,靠近你的理想 大學生如何進行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易犯十大錯誤

聰明人容易落入的職場陷阱
文/方奕晗
核心提示
不論什麼行業、什麼工作,個人職業發展的路徑大致都是一樣的:從最開始的新鮮、不適應,到後來的熟悉、提升,再到平臺期的倦怠、退縮和煎熬,只有經過長期積累,才會迎來接下來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著“不過如此”的聰明人,往往是在快步沖上平臺期之後,先於其他人迎來了職業倦怠,而過於強悍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容易向外歸因——他們更習慣說“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麼了”。
很多時候,阻礙我們前進的,正是我們自己。反倒是那些對每件事都懷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緩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終目標。
職場上,沒有人不喜歡聰明的人。
理由顯而易見:腦子好,上手快,只需大致囑咐幾句動作要領,交代的工作就能基本完成,幾乎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和同樣站在起跑線上的其他競爭者相比,反應快的人無疑更容易在最開始階段佔據先機。但職業生涯拼的不是起跑速度——它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開始時的有利位置固然重要,但笑到最後的,卻很可能另有他人。
成為反應最快的那一個
腦子聰明,反應快,這是同事們對劉藝的一致評價。
當年求職面試,小組討論環節的主題是類比一個行銷方案。其實大家都提前有所準備的,但拿到任務單的時候,還是有些發懵。劉藝第一個反應過來,率先發言,幾句話就把方案的目標、現有的資源、面臨的困難、可能的機會等梳理了一遍,為後面的討論定下基調。她的話並不多,也沒有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閃光點,但正是因為敏捷、恰當的第一反應,讓她在這一環節脫穎而出。
首先發言的人其實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容易給人留下過於強勢的第一印象。而且一旦思路出現偏差,就很可能成為“炮灰”,或者乾脆把後面的討論引入歧途——前不久看到一則趣聞,英國“北部馬拉松”比賽中,由於領先者跑錯了路線,導致5000名參賽者中只有1人完成了全程。
劉藝的高明之處在於,她沒有紮在設定情境裡論述具體的設計方案,而是第一時間站出來幫助團隊搭建了很好的討論框架。對一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來說,這樣的反應能力和大局觀是很難得的。憑著這股聰明勁兒,她順利地拿到了入職通知書。
劉藝是個學習能力很強的姑娘。她不是那種需要人手把手指點的“辦公室嬰兒”,組長佈置的工作,無論是列印報告還是做會議記錄,她只需要一個範本和幾個問題,就能做到不失水準——她的最大優勢就是,擅於發現每一項工作的要點是什麼,應該著重把精力放在何處。
在同一年進入公司的新人中,劉藝很快脫穎而出。在那批人裡,她第一個進組跟項目,第一個被組長帶出去見客戶,在別人還在幹“髒活兒”的時候,她已經可以嘗試著獨立做方案了。
聰明人的聰明之處在於擅長總結方法,而這其實更是一種經由後天養成的思維習慣,而非天賦:把雜亂的過程變成簡潔清晰的操作步驟,在諸多線頭中拎出主幹和枝節,認清重點、分好層次,在操作的過程中逐漸將總結出的方法內化,並且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精力和時間配比,盡可能使其變得更簡單。
這個過程說起來未免空泛,但它卻實實在在體現在每一件事情中。糊信封、印文檔、回復郵件、整理名片……在做這些看似簡單枯燥的小事時,試著擺脫思維定勢,想想有沒有更適宜的途徑、更優化的配置,可以事半功倍。
先於別人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你就會成為反應最快的那一個。
聰明不是成功的必備品質
那天朋友突然拋過來一個問題:一個頭腦聰明但不怎麼努力的人,一個反應稍慢但足夠用功的人,二選一,你更傾向與誰合作?
這是她面臨的現實選擇。
聰明的那個,交回來的活兒水準不差,但你清楚地知道,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不。在他的價值體系中,這樣的常規工作輕鬆拿到80分足矣,為了那20分的提升空間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得不償失。作為合作者,你知道他身上還有巨大的潛力,至於這潛力什麼時候釋放、究竟能不能釋放,卻毫無把握。
用功的那個,對他的現狀你並不滿意。一個簡單的調研,別人研究3家,他恨不得找來10家挖數據。你眼看著他做無效勞動,卻拉也拉不回來。這人有時候木訥得恨不得讓人踹上兩腳,但那股刻苦勁兒卻讓你不忍心放棄。在他身上,你能看得到未來,雖然不那麼完美,但清晰可見。
如果是剛工作的那幾年,我肯定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聰明伶俐,一點即通,作為合作者,至少他能提供一種平均水準之上的安全感。但年齡漸長,也陸續見過一些職場人士的下落,於是越來越覺得,聰明從來都不是成功者的必備品質,反而是那些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職場上走得更遠。
同學曾經帶過一個女實習生,和其他年輕人比起來,她的腦子真的算不上靈活。但她特別用功,起早貪黑,每次在公司見到她,都是盯在電腦前,不是在整理文案,就是準備週邊材料,或者實在閑了,就翻翻以往做過的成功案例。她幹活並不快,很多時候還特別執拗,只要是她認准的事情,誰說都沒用。同學講起這個“極品實習生”的時候,語氣裡充滿了無奈。但幾年過去了,那天忽然又聊起了這個當年的傻丫頭,我發現她現在過得並不差,職業發展的每一步走得穩健而堅定,在一條可以預見的路徑上不斷向前。而那些曾經在實習生界叱吒風雲的少男少女,反倒在一次接一次的跳槽中,不知去向了。
頭腦聰明的人往往容易落入這樣一個陷阱,他們在做事時習慣性地不斷優化解決方案——如何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花更少的時間、更少的精力達到同樣的效果。這當然無可非議,但你要知道,那些節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絕少會被用在提升工作品質上。
因為擅於總結方法,聰明的人在起跑階段很容易獲得領先,如潮的好評也會進一步強化他們這種自我認知: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完成得八九不離十。換句話說,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在許多事情上得到80分,但很少拿到哪怕是一個100分。
對他們來說,在一件事情上從80分提升到100分的過程,遠不如換個地方再拿個80分來得划算。
小心腦子裡的“不過如此”
一檔正在進行的選秀節目裡,一個女孩的出場引發了評委間的爭論。
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但她唱得還不錯,更重要的是,她看上去足夠聰明,反應迅速,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於是有人力挺她晉級,因為“她很聰明,有很大提升空間”;但也有人當即畫了叉,“我討厭她的不認真,自信得爆棚”。
這恰恰是很多聰明人容易遇到的另一個陷阱。從業績到口碑,職場上他們一路走來積累了太多的正面評價,自信心提升的同時,很容易產生一種“不過如此”的輕浮態度。
一個朋友,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審計。兩年之後他跑來訴苦:這職業也太無聊了,就那麼點兒東西算來算去的,還天天加班,其實真都沒什麼難的,不知道他們怎麼那麼慢!不久之後,他轉行去做銷售。開拓市場階段還見他鬥志昂揚,等業務量穩定了又來抱怨:“我每個月也就隨便跑兩天,業績都能進前三,那些同事天天在客戶那耗著還簽不下單子,真服了他們。”
後來他去做市場行銷,覺得“團隊其他人跟不上自己的思路”,轉行做設計,發現“這行業在國內起點實在太低”。兜兜轉轉了將近10年,現在的他賦閑在家,以炒股為生。
每次說起這個朋友,我們都會替他覺得可惜。明明是才華橫溢的一個人,卻因為專注力不足以及缺乏對每個職業的基本尊重,成了“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的最好注腳。
聰明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擅於總結經驗。
誰都難免犯錯誤,但同樣的錯誤一再出現,就是能力的問題了。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職場上的成功人士往往有這樣的習慣:在每一次失誤中尋找原因,不輕率地將問題歸咎於“馬虎”,而是從方法上、流程上加以改進,杜絕類似錯誤的發生。
同樣是交學費,越是擅於總結經驗的人,收穫越大。
但事情也有另一面——過於依賴既往經驗,很可能會被束縛住手腳,放棄嘗試新機會和突破現有格局的勇氣。就像一個在賽場上嚴重骨折過的足球運動員,即便傷癒,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激烈拼搶場面,他的本能反應多半是躲開,而不是像當初那樣迎上去死磕。
不論什麼行業、什麼工作,個人職業發展的路徑大致都是一樣的:從最開始的新鮮、不適應,到後來的熟悉、提升,再到平臺期的倦怠、退縮和煎熬,只有經過長期積累,才會迎來接下來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著“不過如此”的聰明人,往往是在快步沖上平臺期之後,先於其他人迎來了職業倦怠,而過於強悍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容易向外歸因——他們更習慣說“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麼了”。
很多時候,阻礙我們前進的,正是我們自己。反倒是那些對每件事都懷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緩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終目標。

為什麼聰明人不容易成功 聰明人的十件必做之事 艾小羊:壓力是聰明人的遊戲
如果你想通過應聘資料使招聘單位進一步感受到你“鮮活”的形象,如果你想讓未來的雇主知道你適合這份工作的理由,你可以在應聘資料中增加一份“求職信”。
你適合網路求職嗎?
互聯網的及時性、交互性要求網路求職者能夠及時上網查看個人求職狀態。如果你上網並不是很方便,網上求職可能會讓你丟失一些機會。當然,網上求職也得企業方在網上招聘為前提。所以如果你所應聘的企業並非以網上招聘為主要招聘手段的話,那不管你在網上怎麼找,也只會浪費時間了。
何時求職更好?
當前,企業人才需求的季節性變化已相對較小。但通常每年春節後的2個月及9、10月份企業招聘需求會更中旺盛。向陽生涯職業規劃專家認為,對於求職者來說,如果職業目標是比較明確,那麼淡季與旺季其實並沒會有太大的影響。而對於大部分求職目標不是很清晰的求職者而言,在企業招聘需求比較集中的所謂旺季求職無疑會增加不少面試機會。但相對比起來弊端可能更大。如旺季競爭者會更多,你可能會面臨幾百甚至幾千人競爭一個職位的狀況;而在大量的應聘郵件中,想要被發現你的存在恐怕也不那麼容易。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人才流動是常態。換句話說,企業隨時都會有職位空缺。只要企業有空缺,就是求職者的職業機會。關鍵在於求職者是不是能清楚什麼樣的企業什麼樣的職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

求職面試的十大秘笈 求職面試的八大禁忌 求職最受歡迎的十大技能

職業規劃:智聯CEO給職場人的一封信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
你們好!
當我在麥肯錫工作時,就曾想與大家來分享一些職場心得。而今我成為智聯招聘CEO的第四個年頭,這種欲分享的心情似乎來得更加迫切。我不敢說閱人無數,也不敢說閱歷豐富。只希望通過這封信,讓你們在職場路上走得更好。
進入職場,首先是要學會找份“好工作”。智聯一直說:好工作上智聯招聘。但是究竟什麼是好工作?大概有七個考量維度:薪水、福利保障、家庭因素、個人能力提升、職業發展規劃、個人影響力、個人興趣愛好。這更像是一道選擇題,每個人心中的“好工作”都不同,有人追求物質第一,有人追求精神滿足,有人追求事業成功,有人追求家庭和睦,小富即安。選一份你自己認為的“好工作”是一切成功的開始。
第二我要提醒的是,初入職場前五年的積累很重要。人生就像一個三角形,越往上走,選擇範圍越窄。職場前五年對人一生影響很大,因為人在工作中會形成思維定勢,並產生強大的慣性。沒有積累再想重新調整,很可能會遭遇到職場的瓶頸,生活壓力、既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都會成為你的障礙。
第三就是堅持學習。職場上拼的是悟性和工作中再學習的能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萬般人、高人指路,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始終堅持空杯心態,不斷輸入新的知識和經驗,你的人生境界將不知不覺與別人拉開差距。職場之路也會風生水起。
第四,學會快樂的工作。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工作得不快樂,春節長假結束後微博上有三千多萬條不想上班的心聲,今天的職場人越來越沒有幸福感,必須從“職場霧霾”中走出來。“職場霧霾”是人心的霧霾,不會自動散去,只要你認為你選對了路,就抬起頭面對困難,“職場霧霾”自然會消失;如果你覺得必須重新調整,那就不要再耽誤你的青春。
人生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會在工作中度過。你開心,或不開心,工作就在那裡,不多不少。低頭苦幹是標配,抬起頭來更不可或缺。抬起頭,用積極快樂的心態去面對工作,會讓你的生命更加燦爛!
最後,祝每位職場中的兄弟姐妹在蛇年都能做個“抬頭族”,定義自己的成功,每天都有新進步!
智聯招聘CEO郭盛(EvanGuo)

職業規劃:努力踮起你的腳尖,靠近你的理想 大學生如何進行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易犯十大錯誤

聰明人容易落入的職場陷阱
文/方奕晗
核心提示
不論什麼行業、什麼工作,個人職業發展的路徑大致都是一樣的:從最開始的新鮮、不適應,到後來的熟悉、提升,再到平臺期的倦怠、退縮和煎熬,只有經過長期積累,才會迎來接下來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著“不過如此”的聰明人,往往是在快步沖上平臺期之後,先於其他人迎來了職業倦怠,而過於強悍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容易向外歸因——他們更習慣說“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麼了”。
很多時候,阻礙我們前進的,正是我們自己。反倒是那些對每件事都懷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緩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終目標。
職場上,沒有人不喜歡聰明的人。
理由顯而易見:腦子好,上手快,只需大致囑咐幾句動作要領,交代的工作就能基本完成,幾乎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和同樣站在起跑線上的其他競爭者相比,反應快的人無疑更容易在最開始階段佔據先機。但職業生涯拼的不是起跑速度——它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開始時的有利位置固然重要,但笑到最後的,卻很可能另有他人。
成為反應最快的那一個
腦子聰明,反應快,這是同事們對劉藝的一致評價。
當年求職面試,小組討論環節的主題是類比一個行銷方案。其實大家都提前有所準備的,但拿到任務單的時候,還是有些發懵。劉藝第一個反應過來,率先發言,幾句話就把方案的目標、現有的資源、面臨的困難、可能的機會等梳理了一遍,為後面的討論定下基調。她的話並不多,也沒有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閃光點,但正是因為敏捷、恰當的第一反應,讓她在這一環節脫穎而出。
首先發言的人其實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容易給人留下過於強勢的第一印象。而且一旦思路出現偏差,就很可能成為“炮灰”,或者乾脆把後面的討論引入歧途——前不久看到一則趣聞,英國“北部馬拉松”比賽中,由於領先者跑錯了路線,導致5000名參賽者中只有1人完成了全程。
劉藝的高明之處在於,她沒有紮在設定情境裡論述具體的設計方案,而是第一時間站出來幫助團隊搭建了很好的討論框架。對一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來說,這樣的反應能力和大局觀是很難得的。憑著這股聰明勁兒,她順利地拿到了入職通知書。
劉藝是個學習能力很強的姑娘。她不是那種需要人手把手指點的“辦公室嬰兒”,組長佈置的工作,無論是列印報告還是做會議記錄,她只需要一個範本和幾個問題,就能做到不失水準——她的最大優勢就是,擅於發現每一項工作的要點是什麼,應該著重把精力放在何處。
在同一年進入公司的新人中,劉藝很快脫穎而出。在那批人裡,她第一個進組跟項目,第一個被組長帶出去見客戶,在別人還在幹“髒活兒”的時候,她已經可以嘗試著獨立做方案了。
聰明人的聰明之處在於擅長總結方法,而這其實更是一種經由後天養成的思維習慣,而非天賦:把雜亂的過程變成簡潔清晰的操作步驟,在諸多線頭中拎出主幹和枝節,認清重點、分好層次,在操作的過程中逐漸將總結出的方法內化,並且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精力和時間配比,盡可能使其變得更簡單。
這個過程說起來未免空泛,但它卻實實在在體現在每一件事情中。糊信封、印文檔、回復郵件、整理名片……在做這些看似簡單枯燥的小事時,試著擺脫思維定勢,想想有沒有更適宜的途徑、更優化的配置,可以事半功倍。
先於別人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你就會成為反應最快的那一個。
聰明不是成功的必備品質
那天朋友突然拋過來一個問題:一個頭腦聰明但不怎麼努力的人,一個反應稍慢但足夠用功的人,二選一,你更傾向與誰合作?
這是她面臨的現實選擇。
聰明的那個,交回來的活兒水準不差,但你清楚地知道,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不。在他的價值體系中,這樣的常規工作輕鬆拿到80分足矣,為了那20分的提升空間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得不償失。作為合作者,你知道他身上還有巨大的潛力,至於這潛力什麼時候釋放、究竟能不能釋放,卻毫無把握。
用功的那個,對他的現狀你並不滿意。一個簡單的調研,別人研究3家,他恨不得找來10家挖數據。你眼看著他做無效勞動,卻拉也拉不回來。這人有時候木訥得恨不得讓人踹上兩腳,但那股刻苦勁兒卻讓你不忍心放棄。在他身上,你能看得到未來,雖然不那麼完美,但清晰可見。
如果是剛工作的那幾年,我肯定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聰明伶俐,一點即通,作為合作者,至少他能提供一種平均水準之上的安全感。但年齡漸長,也陸續見過一些職場人士的下落,於是越來越覺得,聰明從來都不是成功者的必備品質,反而是那些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職場上走得更遠。
同學曾經帶過一個女實習生,和其他年輕人比起來,她的腦子真的算不上靈活。但她特別用功,起早貪黑,每次在公司見到她,都是盯在電腦前,不是在整理文案,就是準備週邊材料,或者實在閑了,就翻翻以往做過的成功案例。她幹活並不快,很多時候還特別執拗,只要是她認准的事情,誰說都沒用。同學講起這個“極品實習生”的時候,語氣裡充滿了無奈。但幾年過去了,那天忽然又聊起了這個當年的傻丫頭,我發現她現在過得並不差,職業發展的每一步走得穩健而堅定,在一條可以預見的路徑上不斷向前。而那些曾經在實習生界叱吒風雲的少男少女,反倒在一次接一次的跳槽中,不知去向了。
頭腦聰明的人往往容易落入這樣一個陷阱,他們在做事時習慣性地不斷優化解決方案——如何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花更少的時間、更少的精力達到同樣的效果。這當然無可非議,但你要知道,那些節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絕少會被用在提升工作品質上。
因為擅於總結方法,聰明的人在起跑階段很容易獲得領先,如潮的好評也會進一步強化他們這種自我認知: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完成得八九不離十。換句話說,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在許多事情上得到80分,但很少拿到哪怕是一個100分。
對他們來說,在一件事情上從80分提升到100分的過程,遠不如換個地方再拿個80分來得划算。
小心腦子裡的“不過如此”
一檔正在進行的選秀節目裡,一個女孩的出場引發了評委間的爭論。
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但她唱得還不錯,更重要的是,她看上去足夠聰明,反應迅速,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於是有人力挺她晉級,因為“她很聰明,有很大提升空間”;但也有人當即畫了叉,“我討厭她的不認真,自信得爆棚”。
這恰恰是很多聰明人容易遇到的另一個陷阱。從業績到口碑,職場上他們一路走來積累了太多的正面評價,自信心提升的同時,很容易產生一種“不過如此”的輕浮態度。
一個朋友,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審計。兩年之後他跑來訴苦:這職業也太無聊了,就那麼點兒東西算來算去的,還天天加班,其實真都沒什麼難的,不知道他們怎麼那麼慢!不久之後,他轉行去做銷售。開拓市場階段還見他鬥志昂揚,等業務量穩定了又來抱怨:“我每個月也就隨便跑兩天,業績都能進前三,那些同事天天在客戶那耗著還簽不下單子,真服了他們。”
後來他去做市場行銷,覺得“團隊其他人跟不上自己的思路”,轉行做設計,發現“這行業在國內起點實在太低”。兜兜轉轉了將近10年,現在的他賦閑在家,以炒股為生。
每次說起這個朋友,我們都會替他覺得可惜。明明是才華橫溢的一個人,卻因為專注力不足以及缺乏對每個職業的基本尊重,成了“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的最好注腳。
聰明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擅於總結經驗。
誰都難免犯錯誤,但同樣的錯誤一再出現,就是能力的問題了。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職場上的成功人士往往有這樣的習慣:在每一次失誤中尋找原因,不輕率地將問題歸咎於“馬虎”,而是從方法上、流程上加以改進,杜絕類似錯誤的發生。
同樣是交學費,越是擅於總結經驗的人,收穫越大。
但事情也有另一面——過於依賴既往經驗,很可能會被束縛住手腳,放棄嘗試新機會和突破現有格局的勇氣。就像一個在賽場上嚴重骨折過的足球運動員,即便傷癒,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激烈拼搶場面,他的本能反應多半是躲開,而不是像當初那樣迎上去死磕。
不論什麼行業、什麼工作,個人職業發展的路徑大致都是一樣的:從最開始的新鮮、不適應,到後來的熟悉、提升,再到平臺期的倦怠、退縮和煎熬,只有經過長期積累,才會迎來接下來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著“不過如此”的聰明人,往往是在快步沖上平臺期之後,先於其他人迎來了職業倦怠,而過於強悍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容易向外歸因——他們更習慣說“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麼了”。
很多時候,阻礙我們前進的,正是我們自己。反倒是那些對每件事都懷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緩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終目標。

為什麼聰明人不容易成功 聰明人的十件必做之事 艾小羊:壓力是聰明人的遊戲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