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不願意做的工作
人的一生,有多少時間是在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不多,至少這是我自己得出的結論。
這是人類許多痛苦的根源。人的性情不同、志趣不同,對待眼前事情的態度就不同。譬如善於獨立工作的人,可能就不願意去管別人,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銷售,他有相當強的與客戶打交道的經驗,但是卻不能做一個很好的銷售經理去指揮他的下屬,以他的能力,他是可以做好的,但是他說他實在沒有興趣。做慣市場與銷售的人,就不願意靜下心來去閱讀產品與技術方面的資料;性格內向的人不願意出頭露面去見客戶;很少人願意寫工作報告如此等等。
做經理者當然在用人的時候要考慮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去安排他適合的工作,但是事實上任何一個經理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人盡其才”。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教會你的下屬甚至自己去做好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就變得十分重要。
事實上,從更廣泛的人生意義上說,能否做好那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是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也是一個人能否取得人生成功的主要因素。這世界不是為你準備的,這職位也不是為你設立的。為了一種對自己、對別人、對集體、對事業的責任,你必須認真地對待那些你不願意做的事情而且你要想方設法把它們做好。
公司裡許多問題的發生出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對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通常會採取消極的態度,要麼不去做,要麼推諉、拖拉、要麼敷衍了事,無論那一種情況都會對工作帶來損失。對這個問題的預防辦法除了上述的教育之外,經理們要做的事情是對自己的下屬的性格和習慣應該有充分的瞭解,明瞭它們對什麼樣的事情會去積極的處理,而哪些事情他根本不願意做。對於那些他不願意做的事,要督促他們、觀察他們、甚至有時候幫助他們。
人們不願意做的事通常是那些自己認為不擅長的事,所以心裡發怵,在很多情況下,這是人們對自己認識的誤區。如果做經理者作為上級和旁觀者認為他並不是不可能把這些事情做好,就應該鼓勵他們去做,甚至有時候命令他們去做,一旦做得成功,他就會增加信心,在將來的工作中可能就不會再膽怯了。
人們不願意做某些事的另一個原因是懶惰,懶惰當然是不能允許的。
也有一些年輕人好高騖遠、自命不凡,對有些事情不屑去做,總認為自己應該去做更大、更重要的事情。對於他們,經理們就應該強迫他們從那些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做起,
“不願意做”絕對不是不做的理由,說出這種理由者應該被列在被開除之列,反過來,經理們也必須明白,如果在某個位置的人對他的工作中一多半的事情都不願意做,就要考慮這個人是否適合這樣的位置。經過交談可以考慮給他換一個更合適的位置,或者乾脆勸他改行。
“硬著頭皮、咬著牙”把你從心裡不願意做的事情做得漂亮,將會比你做好你擅長的事情有大得多的收穫,不信你試試。 是什麼讓他們如此熱愛自己的工作? 只有工作才會退休,事業是永遠不會退休的 請選第一個老闆,不要選第一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是你的敲門磚 如果你缺少一份快樂的工作 工作感悟文章 工作座右銘 工作格言 工作格言大全 再好的工作也有400次想辭職
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菜”
文/路勇
說起來,
可是,職業生涯最初的一絲絲甜,在我青春的歲月裡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那間公司的倒閉,我不僅不再是人人豔羨的白領人士,甚至連一份賴以糊口的工作都沒有了。人才市場和勞務市場跑了不少遍,
回到老家小鎮,父親問我:“大勇,你為什麼不選擇安定,好好地找一份工作幹下去?”我不願意幹下去的理由很多,比如老闆太刻薄、同事太煩人、加班太多……然而,真正的原因是,新工作承載著太多的酸、苦、辣,卻惟獨沒有之前的那份甜,而那份甜的誘惑力實在太大,讓我之後的職業生涯裹足不前。
父親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大勇,酸甜苦辣都是菜,你可不要學小時候挑食啊。”聽父親這麼一說,我就想到了自己舌尖上的童年。那時候,我還只是個小不點,偏偏對甜食情有獨鍾,甚至到了無甜不歡的地步。不僅是飯桌上少不了甜菜,就算是白米飯上,也要灑上密密的白砂糖,才肯歡天喜地地吃上一大碗。
母親總是縱容我,想吃就吃,父親卻不想慣我的壞毛病,於是開始控制甜菜出現的頻率,不讓我灑白砂糖在米飯上。父親一半溫和一半嚴厲地說:“嘗嘗那些酸的、苦的、辣的菜,你會發現在甜菜之外也有美味。”
在父親的“高壓”政策下,只愛甜菜的我開始被動嘗試,漸漸愛上各味美食。
當我回過神來看父親時,父親說:“其實,痛苦跟快樂只是一線之間,你要學會適時接納和享受。(勵志名言 )酸甜苦辣都是菜,飯桌不可能只有甜菜,那樣的筵席只會單調乏味。酸甜苦辣也是人生的‘菜’,珍惜每一道‘菜’的味道,這樣的人生才會滋味綿長,才會充盈飽滿。”
當我離開老家小鎮,告別父親時,頓時擁有了莫大的勇氣和力量,不太遙遠的明天在心底開始亮堂起來…… 高三,我的酸甜苦辣 人生的休止符 人生的真相 影響你人生的8種朋友 人生的休止符 感悟人生:人生的公式 感悟人生:呵護人生的七味良藥 信念,支撐人生的力量 人生感悟:人生的底色是平凡 關於人生的格言 關於人生的作文 關於人生的名言
做一個無可替代的員工
文/劉英團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我們夠用心,也夠勤懇,卻沒有被提拔,甚至連讚賞也沒得到。我們可能牢騷滿腹:“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然而,我們卻忽略了——每一個員工的升職加薪都會經過一個考核期,如果做得夠好,卻沒有得到升職加薪,那肯定是處在被考核期。所以,還是耐心地再等上一段時間吧。如果連等待的勇氣都沒有,就只能被替代了。
職場競爭慘烈,當職場趨勢從企業端的“終身雇用”變成個人端的“終身就業”,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即將或剛出校門走向職場的大學生唯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方能穩操勝券,乃至無可替代。人的學識、修養、經歷、地位不同,在這個充滿競爭的職場裡,誰能做到無可替代,誰就是王者。
經濟學裡有個“替代效應”。生活中,替代效應非常普遍。如蘿蔔貴了多吃白菜,大米貴了多吃麵條。買不起LV,用仿LV替代。H7N9瘋狂,不吃禽肉禽蛋,吃牛羊肉來替代禽肉禽蛋。在職場,既不要不平CEO拿百萬元年薪,更不要慨歎“老闆翻臉比翻書快”。如果不想被替代,只有讓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要實現在職場中的價值,也只有讓自己變身成有價值的、不可替代的員工。
亞里斯多德說過:“人是一種尋找目標的動物,他生活的意義僅僅在於是否正在尋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標。”要成為有價值的、不可替代的人,至少要“敢想”。如果連想的勇氣都沒有,還會有行動?俗話說:“天使之所以能飛得很高,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很輕。”這句話放在職場同樣適用。上進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人的本性。只有“敢想”的人,只有有目標的人才會全力以赴地拼搏。哪怕這個目標只是個短期計畫,還是一個僅僅兩三個月的短期計畫,也比沒有計劃的碌碌無為強得多。
職場如戰場。任何機會都不會光顧庸人,也不會光顧只做大事的牛人。工作中,大部分人做的都是小事,大到“盒飯”小到“拖布”皆是“文化”和“規則”,都必須學會。卡耐基說過:“人性的弱點並不可怕,關鍵要有正確的認識,認真對待,儘量尋找彌補、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趨於完善。”即,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大小,給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通過自我分析,徹底地搞清楚“我能幹什麼”。只有從自身實際出發,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才能使自己能力與潛力達到最佳。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很多時候,小事之中見修養。所以,必須要克服“不值得定律”這一人性的弱點。也不要自詡自己多麼有個性,“90後”的個性和脾氣,“80後”、“70後”、“60後”也有,不要拿“二”當個性,“拒訂盒飯”沒錯,但它有悖常理。職場不是校園,從大學校園走向職場,既要學會隱忍,也要學會付出,不經意地付出也能“好風憑藉力”,送你上青雲。否則,只能被淘汰出局。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不值得定律”,其大意就是在潛意識中,人們習慣於對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做一個值得或不值得的評價,不值得做的事情也就不值得做或不值得做好。這是我們人類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個人性的弱點。從家庭到校園的20多年,不少大學畢業生一直是“享用”者,被“呵護”者,以至仍有“驕子”的期許。進入職場,作為社會人,人人都得學著有所擔當。尤其是剛進入用人單位的大學畢業生,一定要從最瑣碎、最基礎的“小事”做起,如果“小事”不想幹,還由內而外的“狂傲”,說好聽點是年少輕狂,說難聽點是自以為是。
職場就是如此的現實,沒有幾個人能一步登天,也沒有幾個職業如想像中或外人看起來那麼美好。更莫說作為一個職場新人,最不容易適應的並不是業務,而是處理各種職場人際關係的方法。()有時候,領導在提拔某個員工之前往往會用幾件小事來考察他的工作作風、辦事能力以及是否有眼光。這其中有一個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假如某一天,領導把你叫進辦公室說,某人那個計畫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你來幫他完成收尾工作吧。你絕對不能懊喪,你的機會來了。反之,一個不屑幹小事或替他人做嫁衣的人,領導也不會放心讓他獨當一面。
學寫議論文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要“擺事實、講道理”。但是,許多初涉職場的大學生只習慣于用道理來說明問題,而忽略了“事實”。大學生活固然構造了堅實的知識結構,然而課堂裡所學的東西沒有經過現實的打磨,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構成,具體的工作細節、流程,還需要在工作中慢慢地積累,並獲得成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方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所以,不要趾高氣揚地告訴別人,“讀那麼多年的書,就是要獨當一面”!
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常與其本人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及能力等有密切關係。孤身為事業闖蕩的大學生們,初入職場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難題,多少會感覺到有點不適應。但是,職場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主動改變自己的人,一種是別人要求他改變的人。我們大多數人屬於後者,屬於碌碌無為的後者。而主動改變自己的那些人,因為敢於擔責而成長最快,也最受用人單位和老闆喜歡。他們也比一般人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不僅是飯桌上少不了甜菜,就算是白米飯上,也要灑上密密的白砂糖,才肯歡天喜地地吃上一大碗。母親總是縱容我,想吃就吃,父親卻不想慣我的壞毛病,於是開始控制甜菜出現的頻率,不讓我灑白砂糖在米飯上。父親一半溫和一半嚴厲地說:“嘗嘗那些酸的、苦的、辣的菜,你會發現在甜菜之外也有美味。”
在父親的“高壓”政策下,只愛甜菜的我開始被動嘗試,漸漸愛上各味美食。
當我回過神來看父親時,父親說:“其實,痛苦跟快樂只是一線之間,你要學會適時接納和享受。(勵志名言 )酸甜苦辣都是菜,飯桌不可能只有甜菜,那樣的筵席只會單調乏味。酸甜苦辣也是人生的‘菜’,珍惜每一道‘菜’的味道,這樣的人生才會滋味綿長,才會充盈飽滿。”
當我離開老家小鎮,告別父親時,頓時擁有了莫大的勇氣和力量,不太遙遠的明天在心底開始亮堂起來…… 高三,我的酸甜苦辣 人生的休止符 人生的真相 影響你人生的8種朋友 人生的休止符 感悟人生:人生的公式 感悟人生:呵護人生的七味良藥 信念,支撐人生的力量 人生感悟:人生的底色是平凡 關於人生的格言 關於人生的作文 關於人生的名言
做一個無可替代的員工
文/劉英團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我們夠用心,也夠勤懇,卻沒有被提拔,甚至連讚賞也沒得到。我們可能牢騷滿腹:“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然而,我們卻忽略了——每一個員工的升職加薪都會經過一個考核期,如果做得夠好,卻沒有得到升職加薪,那肯定是處在被考核期。所以,還是耐心地再等上一段時間吧。如果連等待的勇氣都沒有,就只能被替代了。
職場競爭慘烈,當職場趨勢從企業端的“終身雇用”變成個人端的“終身就業”,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即將或剛出校門走向職場的大學生唯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方能穩操勝券,乃至無可替代。人的學識、修養、經歷、地位不同,在這個充滿競爭的職場裡,誰能做到無可替代,誰就是王者。
經濟學裡有個“替代效應”。生活中,替代效應非常普遍。如蘿蔔貴了多吃白菜,大米貴了多吃麵條。買不起LV,用仿LV替代。H7N9瘋狂,不吃禽肉禽蛋,吃牛羊肉來替代禽肉禽蛋。在職場,既不要不平CEO拿百萬元年薪,更不要慨歎“老闆翻臉比翻書快”。如果不想被替代,只有讓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要實現在職場中的價值,也只有讓自己變身成有價值的、不可替代的員工。
亞里斯多德說過:“人是一種尋找目標的動物,他生活的意義僅僅在於是否正在尋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標。”要成為有價值的、不可替代的人,至少要“敢想”。如果連想的勇氣都沒有,還會有行動?俗話說:“天使之所以能飛得很高,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很輕。”這句話放在職場同樣適用。上進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人的本性。只有“敢想”的人,只有有目標的人才會全力以赴地拼搏。哪怕這個目標只是個短期計畫,還是一個僅僅兩三個月的短期計畫,也比沒有計劃的碌碌無為強得多。
職場如戰場。任何機會都不會光顧庸人,也不會光顧只做大事的牛人。工作中,大部分人做的都是小事,大到“盒飯”小到“拖布”皆是“文化”和“規則”,都必須學會。卡耐基說過:“人性的弱點並不可怕,關鍵要有正確的認識,認真對待,儘量尋找彌補、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趨於完善。”即,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大小,給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通過自我分析,徹底地搞清楚“我能幹什麼”。只有從自身實際出發,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才能使自己能力與潛力達到最佳。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很多時候,小事之中見修養。所以,必須要克服“不值得定律”這一人性的弱點。也不要自詡自己多麼有個性,“90後”的個性和脾氣,“80後”、“70後”、“60後”也有,不要拿“二”當個性,“拒訂盒飯”沒錯,但它有悖常理。職場不是校園,從大學校園走向職場,既要學會隱忍,也要學會付出,不經意地付出也能“好風憑藉力”,送你上青雲。否則,只能被淘汰出局。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不值得定律”,其大意就是在潛意識中,人們習慣於對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做一個值得或不值得的評價,不值得做的事情也就不值得做或不值得做好。這是我們人類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個人性的弱點。從家庭到校園的20多年,不少大學畢業生一直是“享用”者,被“呵護”者,以至仍有“驕子”的期許。進入職場,作為社會人,人人都得學著有所擔當。尤其是剛進入用人單位的大學畢業生,一定要從最瑣碎、最基礎的“小事”做起,如果“小事”不想幹,還由內而外的“狂傲”,說好聽點是年少輕狂,說難聽點是自以為是。
職場就是如此的現實,沒有幾個人能一步登天,也沒有幾個職業如想像中或外人看起來那麼美好。更莫說作為一個職場新人,最不容易適應的並不是業務,而是處理各種職場人際關係的方法。()有時候,領導在提拔某個員工之前往往會用幾件小事來考察他的工作作風、辦事能力以及是否有眼光。這其中有一個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假如某一天,領導把你叫進辦公室說,某人那個計畫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你來幫他完成收尾工作吧。你絕對不能懊喪,你的機會來了。反之,一個不屑幹小事或替他人做嫁衣的人,領導也不會放心讓他獨當一面。
學寫議論文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要“擺事實、講道理”。但是,許多初涉職場的大學生只習慣于用道理來說明問題,而忽略了“事實”。大學生活固然構造了堅實的知識結構,然而課堂裡所學的東西沒有經過現實的打磨,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構成,具體的工作細節、流程,還需要在工作中慢慢地積累,並獲得成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方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所以,不要趾高氣揚地告訴別人,“讀那麼多年的書,就是要獨當一面”!
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常與其本人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及能力等有密切關係。孤身為事業闖蕩的大學生們,初入職場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難題,多少會感覺到有點不適應。但是,職場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主動改變自己的人,一種是別人要求他改變的人。我們大多數人屬於後者,屬於碌碌無為的後者。而主動改變自己的那些人,因為敢於擔責而成長最快,也最受用人單位和老闆喜歡。他們也比一般人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