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 職場

在蘋果工作,我學到的八條管理經驗

在蘋果工作,我學到的八條管理經驗
薩欽·阿格沃爾(Sachin Agarwal)目前是Posterous的CEO,他曾在蘋果公司工作六年,並從中學到不少珍貴管理經驗。
蘋果是一家集合了狂熱粉絲與仇恨者於一身的公司。但毋庸置疑,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一路旌旗高舉。
如我們之前所說,它的成功,部分是因為這家公司確實只是在龐大的起步階段——以工程師為絕對核心,強調最低限度的官僚作風,並且關心員工的企業文化。
薩欽·阿格沃爾任職工程師期間,學到了許多蘋果的管理風格。在開始構建簡單的博客平臺之前,他在蘋果有著6年的工作經驗。


“我喜歡在那裡工作……選擇離開,對我來說是個異常艱難的決定”,他說。
1、科技公司應該由工程師主導,絕非經理。
阿格沃爾告訴我們說,蘋果完全是完全由工程師來主導。“他們沒有很多的產品管理”,他說,“大部分項目組確實很小,但都是由工程師來管控。”
最重要的是,阿格沃爾說大部分經理們本身也是工程師。“而不是產品人或MBA者”,也就是說,管理項目的人懂得技術,知道對於專案來說哪些是必要的,哪些真正相關。
2、經理與員工之間建立尊重文化。
阿格沃爾說,因為大部分經理有著很強的工程背景,“產品經理與寫代碼的之間,並沒有太多界限”。“兩者之間是相互尊重的”
“我的經理在升任經理之前,在蘋果做了10年的工程師。
。。這使我想要更加努力工作以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阿格沃爾說。
這種尊重的企業文化,與小而緊密相聯的項目組,是蘋果成功之謎的一個關鍵原因。
3、給予員工充分的自由、自主來改善產品。
在蘋果,如果員工在正在使用的產品上,發現一個困擾的問題,他們自由解決,而不必通過層層官僚體系獲得批准。
所有的專案是由長期目標所推動,阿格沃爾說,但最好的東西卻是來自于工程師們。
4、用挑戰促使員工不斷成長。
管理者會通過給超出阿格沃爾能力之外的艱難任務來挑戰他。“但我學到了,”他說。
而且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在開始雇傭的六個月之內,他開始著手管理專案。
蘋果很善於發展它的員工,並且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技術,
使其與公司一起成長,他說。
5、最後期限非常關鍵。
蘋果要求對最後期限的絕對執行,並且從不會延誤,阿格沃爾說。
“至於品質,我學到的其中一點是,絕對不會送出一件不合“蘋果品質的產品”,即使有時砍掉這些,卻並不能及時再出來,”他說。
“尤其在起步階段……一直營建,再營建卻並不能投產,”他補充道,“但這時比較好的就是,輸送,遵守並強調期限。”
6、不要跟對手玩"特性/功能”競賽。
“蘋果並不認同對其產品玩“特點”遊戲,阿格沃爾說,因為公司重點放在自身產品的目標上,而不是拿它同競爭對手相比,而且想著在同一層次上超出他們。
這個使命“深深植根于企業文化之中”,他補充道。員工並不把焦點放在對手們在做什麼——他們被創新驅動,
並且拿出能夠挑戰運營模式的產品。
7、雇傭那些對你的產品有著強烈激情的人。
據阿格沃爾所說,“在蘋果工作的是那些真的,真的想在蘋果的人”
"我,自己……也是一個蘋果迷,這個不要緊,並不是件壞事情!“他說。“我會加倍努力為公司工作,因為我終生都相信它。”
熱情是招聘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因素——管理者尋找的是真的對公司,對它的產品、整體風格及使命有激情的人。
阿格沃爾把這種心態帶給了Posterous:“我們所招聘的每個人都說,“我們熱愛這件產品,這就是我們想要工作的地方。”
8、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的重要性。
阿格沃爾告訴我們,蘋果很是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你努力工作的同時,但他們會讓你自由享受時間”,
他說。
從完善的醫療保健到耶誕節和感恩節期間的慷慨假期,阿格沃爾說,人們喜歡公司給員工所提供的工作環境。“蘋果確信——他們的格言是我們喜愛在這裡工作,我們努力工作,但一旦所有的所已弄清,完成,就該去享受生活了”
9、不僅僅應在剛開始時維護企業文化,更應該在它成為一個大公司時(額外一條經驗)。
正如我們先前所說的,因為一個強大的開始,蘋果始終保持著成功。
從項目內無官僚制,到以工程師為核心的文化,再到強調熱情及忠誠度的員工,這個大公司至今依然保持著最初的企業文化。
文化是其邁向成功的一大關鍵。而這是一個很適合工作的地方也就不足為奇了。

職場成功:埋頭苦幹+抬頭巧幹
努力工作能取得職場成功是很多初入職場的80後、90後的普遍想法。

但是,埋頭苦幹並不意味著能在職場中取得自己想要的那一份成功,甘當老黃牛、極力通過延長工作時間來取悅老闆的做法已經不是現代職場的晉升妙招,識別和把握新類型的機遇才是成功的關鍵。
一、傻幹不討好,勁兒要用得巧。
畢業于名校的劉釗一直堅信要靠能力說事,在學校看成績,到了工作單位就要看業績。於是在辦公室裡,他成了名符其實的拼命三郎,每日埋首工作,工作一多的時候,團隊中一些遊手好閒者常常叫苦不迭,而此時,劉釗總是挺身而出,大包大攬地替別人幹活兒,他認為:“年輕人多幹點兒沒什麼不好,又累不死,還能多鍛煉自己呢。”漸漸的,他除了幹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收拾許多爛攤子,有時甚至一加班就到晚上十點,別的同事都忙著在領導面前展示自己,他卻總縮在自己的辦公桌前,疏于和領導溝通。一次,在給領導上報的材料中,他算錯了一個重要資料,領導十分生氣地說:“每天就看你瞎忙,也不知道忙的是什麼,自己的工作出這麼大漏洞,你自己好好兒檢討一下吧!”劉釗覺得很冤,自己一直以來埋頭苦幹,不被領導賞識不說,反倒挨了批,真是吃累不討好。
專家建議:
劉釗的職業目標顯然是落個老好人的名聲即可!“多幹即是多鍛煉”的觀念不錯,但“鍛煉”的是什麼?劉釗並沒有回答上來。他抱著模糊的觀念,來到現實的職場,遭到挫折,成為必然。
1、埋頭苦幹,不如抬頭巧幹
學校與職場對人的評價標準有著根本的不同,在學校埋頭苦學,考個好成績,就是好學生。職場中不抬頭巧幹,就不是一個好員工。抬頭是指適應周圍的人際環境,做到與同事、領導的溝通。巧幹是指瞭解和熟悉物理工作環境,瞭解自己知識和能力,把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2、溝通交流
職場中的溝通交流,不只是應酬之道,更主要的是“我與人”的管理,職場中的人際關係是圍繞目標建立的。比如“5年內我要評上工程師”。除具備硬體內容規定外,還要與有關聯的人和事建立良好關係。故事中領導指責劉釗的瞎忙,實質是指不會溝通,不會建立人際關係。尊重領導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適時地請領導教育自己、指導自己,領導才能獲得被尊重的感覺。
3、心態積極
笑對挫折,摒棄急躁、貪婪、自私的欲望,用積極的心態讓自己的職業充滿希望。劉釗埋頭苦幹,目的是要獲得領導好評,但遭遇批評時,如果真能檢討一下,就不覺得冤了。挫折也是“因禍得福”,其中秘密是靠積極心態來調整。
二、相互支持好過單打獨鬥。
小梓畢業那年入職了一家外企的銷售部門,豐厚的收入讓她決心一定要對得起這份工作,處處要求自己拔尖,年終考核時,她的業務量在同期入職的應屆生中遙遙領先,一枝獨秀。而她在辦公室也成了“戰鬥英雄”,個人表現十分突出,有時她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不惜包下一個組的工作來“單挑”,部門負責人張主管說:“你真的很能幹,需不需要我們給你一些支援或協助?”“沒關係,我能搞定,您放心吧!”聽到領導的稱讚,小梓幹活兒的勁頭更足了。(創業 )一年以後,部門主管調離到其他崗位,小梓心想:這下付出該有回報了,我肯定是升職的不二人選。然而,上司並沒有提拔她,而是選了一位能力明顯低於她的同事。小梓很氣不過,跑去向上司問個究竟,上司說:“主管這個職位需要有團隊合作精神的人,並且善於向他人學習、整合各種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單打獨鬥,所以你並不適合這個崗位。”
專家建議:
小梓是個業務能力很強的人,她對職業生涯充滿了期待。職場中酣暢淋漓發揮的是技能,但交際溝通技能沒有被小梓重視。
1、去除自我中心化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本質上是看不起別人的,或固執地堅持“我是對的”,這種人業務能力強,但對組織的發展是有危害的,它缺乏寬容性,對他人缺乏責任感。小梓就是一個自我中心感較重的人,當務之急是去自我中心化,把自己融入團隊之中,相信自己不是事事比別人強,別人不是事事比自己差的道理。
2、建立核心人際圈
職場中的核心圈是相互支撐的,任何的成功如果不與他人“合謀”,只能是把願景留在心中,團體合作精神就是別人願意支持“我”,願意讓“我”當他們的“領導”,同時“我”也有能力,幫助他們取得成就。良好的合作關係,一是真誠地流露,二是有意“秀”出來的,“秀”即幽默,幽默是一種品位,一種人生態度,也是社交氣氛中最佳的“調料”,是促使事業有成的工具。
3、能力強與情商高配對是成功的基礎
兩種美好的品德集中一個人身上,敵手就不能輕視你的存在,何況是職場中的同事!既然某些能力很強,更不要吝嗇對同事的讚美。讚美同事,自己不會失去什麼,反而會得到積極的回應。

做一個無可替代的員工

文/劉英團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我們夠用心,也夠勤懇,卻沒有被提拔,甚至連讚賞也沒得到。我們可能牢騷滿腹:“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然而,我們卻忽略了——每一個員工的升職加薪都會經過一個考核期,如果做得夠好,卻沒有得到升職加薪,那肯定是處在被考核期。所以,還是耐心地再等上一段時間吧。如果連等待的勇氣都沒有,就只能被替代了。

職場競爭慘烈,當職場趨勢從企業端的“終身雇用”變成個人端的“終身就業”,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即將或剛出校門走向職場的大學生唯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方能穩操勝券,乃至無可替代。人的學識、修養、經歷、地位不同,在這個充滿競爭的職場裡,誰能做到無可替代,誰就是王者。

經濟學裡有個“替代效應”。生活中,替代效應非常普遍。如蘿蔔貴了多吃白菜,大米貴了多吃麵條。買不起LV,用仿LV替代。H7N9瘋狂,不吃禽肉禽蛋,吃牛羊肉來替代禽肉禽蛋。在職場,既不要不平CEO拿百萬元年薪,更不要慨歎“老闆翻臉比翻書快”。如果不想被替代,只有讓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要實現在職場中的價值,也只有讓自己變身成有價值的、不可替代的員工。

亞里斯多德說過:“人是一種尋找目標的動物,他生活的意義僅僅在於是否正在尋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標。”要成為有價值的、不可替代的人,至少要“敢想”。如果連想的勇氣都沒有,還會有行動?俗話說:“天使之所以能飛得很高,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很輕。”這句話放在職場同樣適用。上進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人的本性。只有“敢想”的人,只有有目標的人才會全力以赴地拼搏。哪怕這個目標只是個短期計畫,還是一個僅僅兩三個月的短期計畫,也比沒有計劃的碌碌無為強得多。

職場如戰場。任何機會都不會光顧庸人,也不會光顧只做大事的牛人。工作中,大部分人做的都是小事,大到“盒飯”小到“拖布”皆是“文化”和“規則”,都必須學會。卡耐基說過:“人性的弱點並不可怕,關鍵要有正確的認識,認真對待,儘量尋找彌補、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趨於完善。”即,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大小,給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通過自我分析,徹底地搞清楚“我能幹什麼”。只有從自身實際出發,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才能使自己能力與潛力達到最佳。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很多時候,小事之中見修養。所以,必須要克服“不值得定律”這一人性的弱點。也不要自詡自己多麼有個性,“90後”的個性和脾氣,“80後”、“70後”、“60後”也有,不要拿“二”當個性,“拒訂盒飯”沒錯,但它有悖常理。職場不是校園,從大學校園走向職場,既要學會隱忍,也要學會付出,不經意地付出也能“好風憑藉力”,送你上青雲。否則,只能被淘汰出局。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不值得定律”,其大意就是在潛意識中,人們習慣於對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做一個值得或不值得的評價,不值得做的事情也就不值得做或不值得做好。這是我們人類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個人性的弱點。從家庭到校園的20多年,不少大學畢業生一直是“享用”者,被“呵護”者,以至仍有“驕子”的期許。進入職場,作為社會人,人人都得學著有所擔當。尤其是剛進入用人單位的大學畢業生,一定要從最瑣碎、最基礎的“小事”做起,如果“小事”不想幹,還由內而外的“狂傲”,說好聽點是年少輕狂,說難聽點是自以為是。

職場就是如此的現實,沒有幾個人能一步登天,也沒有幾個職業如想像中或外人看起來那麼美好。更莫說作為一個職場新人,最不容易適應的並不是業務,而是處理各種職場人際關係的方法。()有時候,領導在提拔某個員工之前往往會用幾件小事來考察他的工作作風、辦事能力以及是否有眼光。這其中有一個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假如某一天,領導把你叫進辦公室說,某人那個計畫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你來幫他完成收尾工作吧。你絕對不能懊喪,你的機會來了。反之,一個不屑幹小事或替他人做嫁衣的人,領導也不會放心讓他獨當一面。

學寫議論文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要“擺事實、講道理”。但是,許多初涉職場的大學生只習慣于用道理來說明問題,而忽略了“事實”。大學生活固然構造了堅實的知識結構,然而課堂裡所學的東西沒有經過現實的打磨,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構成,具體的工作細節、流程,還需要在工作中慢慢地積累,並獲得成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方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所以,不要趾高氣揚地告訴別人,“讀那麼多年的書,就是要獨當一面”!

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常與其本人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及能力等有密切關係。孤身為事業闖蕩的大學生們,初入職場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難題,多少會感覺到有點不適應。但是,職場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主動改變自己的人,一種是別人要求他改變的人。我們大多數人屬於後者,屬於碌碌無為的後者。而主動改變自己的那些人,因為敢於擔責而成長最快,也最受用人單位和老闆喜歡。他們也比一般人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漸漸的,他除了幹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收拾許多爛攤子,有時甚至一加班就到晚上十點,別的同事都忙著在領導面前展示自己,他卻總縮在自己的辦公桌前,疏于和領導溝通。一次,在給領導上報的材料中,他算錯了一個重要資料,領導十分生氣地說:“每天就看你瞎忙,也不知道忙的是什麼,自己的工作出這麼大漏洞,你自己好好兒檢討一下吧!”劉釗覺得很冤,自己一直以來埋頭苦幹,不被領導賞識不說,反倒挨了批,真是吃累不討好。
專家建議:
劉釗的職業目標顯然是落個老好人的名聲即可!“多幹即是多鍛煉”的觀念不錯,但“鍛煉”的是什麼?劉釗並沒有回答上來。他抱著模糊的觀念,來到現實的職場,遭到挫折,成為必然。
1、埋頭苦幹,不如抬頭巧幹
學校與職場對人的評價標準有著根本的不同,在學校埋頭苦學,考個好成績,就是好學生。職場中不抬頭巧幹,就不是一個好員工。抬頭是指適應周圍的人際環境,做到與同事、領導的溝通。巧幹是指瞭解和熟悉物理工作環境,瞭解自己知識和能力,把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2、溝通交流
職場中的溝通交流,不只是應酬之道,更主要的是“我與人”的管理,職場中的人際關係是圍繞目標建立的。比如“5年內我要評上工程師”。除具備硬體內容規定外,還要與有關聯的人和事建立良好關係。故事中領導指責劉釗的瞎忙,實質是指不會溝通,不會建立人際關係。尊重領導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適時地請領導教育自己、指導自己,領導才能獲得被尊重的感覺。
3、心態積極
笑對挫折,摒棄急躁、貪婪、自私的欲望,用積極的心態讓自己的職業充滿希望。劉釗埋頭苦幹,目的是要獲得領導好評,但遭遇批評時,如果真能檢討一下,就不覺得冤了。挫折也是“因禍得福”,其中秘密是靠積極心態來調整。
二、相互支持好過單打獨鬥。
小梓畢業那年入職了一家外企的銷售部門,豐厚的收入讓她決心一定要對得起這份工作,處處要求自己拔尖,年終考核時,她的業務量在同期入職的應屆生中遙遙領先,一枝獨秀。而她在辦公室也成了“戰鬥英雄”,個人表現十分突出,有時她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不惜包下一個組的工作來“單挑”,部門負責人張主管說:“你真的很能幹,需不需要我們給你一些支援或協助?”“沒關係,我能搞定,您放心吧!”聽到領導的稱讚,小梓幹活兒的勁頭更足了。(創業 )一年以後,部門主管調離到其他崗位,小梓心想:這下付出該有回報了,我肯定是升職的不二人選。然而,上司並沒有提拔她,而是選了一位能力明顯低於她的同事。小梓很氣不過,跑去向上司問個究竟,上司說:“主管這個職位需要有團隊合作精神的人,並且善於向他人學習、整合各種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單打獨鬥,所以你並不適合這個崗位。”
專家建議:
小梓是個業務能力很強的人,她對職業生涯充滿了期待。職場中酣暢淋漓發揮的是技能,但交際溝通技能沒有被小梓重視。
1、去除自我中心化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本質上是看不起別人的,或固執地堅持“我是對的”,這種人業務能力強,但對組織的發展是有危害的,它缺乏寬容性,對他人缺乏責任感。小梓就是一個自我中心感較重的人,當務之急是去自我中心化,把自己融入團隊之中,相信自己不是事事比別人強,別人不是事事比自己差的道理。
2、建立核心人際圈
職場中的核心圈是相互支撐的,任何的成功如果不與他人“合謀”,只能是把願景留在心中,團體合作精神就是別人願意支持“我”,願意讓“我”當他們的“領導”,同時“我”也有能力,幫助他們取得成就。良好的合作關係,一是真誠地流露,二是有意“秀”出來的,“秀”即幽默,幽默是一種品位,一種人生態度,也是社交氣氛中最佳的“調料”,是促使事業有成的工具。
3、能力強與情商高配對是成功的基礎
兩種美好的品德集中一個人身上,敵手就不能輕視你的存在,何況是職場中的同事!既然某些能力很強,更不要吝嗇對同事的讚美。讚美同事,自己不會失去什麼,反而會得到積極的回應。

做一個無可替代的員工

文/劉英團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我們夠用心,也夠勤懇,卻沒有被提拔,甚至連讚賞也沒得到。我們可能牢騷滿腹:“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然而,我們卻忽略了——每一個員工的升職加薪都會經過一個考核期,如果做得夠好,卻沒有得到升職加薪,那肯定是處在被考核期。所以,還是耐心地再等上一段時間吧。如果連等待的勇氣都沒有,就只能被替代了。

職場競爭慘烈,當職場趨勢從企業端的“終身雇用”變成個人端的“終身就業”,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即將或剛出校門走向職場的大學生唯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方能穩操勝券,乃至無可替代。人的學識、修養、經歷、地位不同,在這個充滿競爭的職場裡,誰能做到無可替代,誰就是王者。

經濟學裡有個“替代效應”。生活中,替代效應非常普遍。如蘿蔔貴了多吃白菜,大米貴了多吃麵條。買不起LV,用仿LV替代。H7N9瘋狂,不吃禽肉禽蛋,吃牛羊肉來替代禽肉禽蛋。在職場,既不要不平CEO拿百萬元年薪,更不要慨歎“老闆翻臉比翻書快”。如果不想被替代,只有讓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要實現在職場中的價值,也只有讓自己變身成有價值的、不可替代的員工。

亞里斯多德說過:“人是一種尋找目標的動物,他生活的意義僅僅在於是否正在尋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標。”要成為有價值的、不可替代的人,至少要“敢想”。如果連想的勇氣都沒有,還會有行動?俗話說:“天使之所以能飛得很高,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很輕。”這句話放在職場同樣適用。上進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人的本性。只有“敢想”的人,只有有目標的人才會全力以赴地拼搏。哪怕這個目標只是個短期計畫,還是一個僅僅兩三個月的短期計畫,也比沒有計劃的碌碌無為強得多。

職場如戰場。任何機會都不會光顧庸人,也不會光顧只做大事的牛人。工作中,大部分人做的都是小事,大到“盒飯”小到“拖布”皆是“文化”和“規則”,都必須學會。卡耐基說過:“人性的弱點並不可怕,關鍵要有正確的認識,認真對待,儘量尋找彌補、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趨於完善。”即,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大小,給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通過自我分析,徹底地搞清楚“我能幹什麼”。只有從自身實際出發,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才能使自己能力與潛力達到最佳。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很多時候,小事之中見修養。所以,必須要克服“不值得定律”這一人性的弱點。也不要自詡自己多麼有個性,“90後”的個性和脾氣,“80後”、“70後”、“60後”也有,不要拿“二”當個性,“拒訂盒飯”沒錯,但它有悖常理。職場不是校園,從大學校園走向職場,既要學會隱忍,也要學會付出,不經意地付出也能“好風憑藉力”,送你上青雲。否則,只能被淘汰出局。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不值得定律”,其大意就是在潛意識中,人們習慣於對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做一個值得或不值得的評價,不值得做的事情也就不值得做或不值得做好。這是我們人類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個人性的弱點。從家庭到校園的20多年,不少大學畢業生一直是“享用”者,被“呵護”者,以至仍有“驕子”的期許。進入職場,作為社會人,人人都得學著有所擔當。尤其是剛進入用人單位的大學畢業生,一定要從最瑣碎、最基礎的“小事”做起,如果“小事”不想幹,還由內而外的“狂傲”,說好聽點是年少輕狂,說難聽點是自以為是。

職場就是如此的現實,沒有幾個人能一步登天,也沒有幾個職業如想像中或外人看起來那麼美好。更莫說作為一個職場新人,最不容易適應的並不是業務,而是處理各種職場人際關係的方法。()有時候,領導在提拔某個員工之前往往會用幾件小事來考察他的工作作風、辦事能力以及是否有眼光。這其中有一個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假如某一天,領導把你叫進辦公室說,某人那個計畫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你來幫他完成收尾工作吧。你絕對不能懊喪,你的機會來了。反之,一個不屑幹小事或替他人做嫁衣的人,領導也不會放心讓他獨當一面。

學寫議論文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要“擺事實、講道理”。但是,許多初涉職場的大學生只習慣于用道理來說明問題,而忽略了“事實”。大學生活固然構造了堅實的知識結構,然而課堂裡所學的東西沒有經過現實的打磨,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構成,具體的工作細節、流程,還需要在工作中慢慢地積累,並獲得成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方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所以,不要趾高氣揚地告訴別人,“讀那麼多年的書,就是要獨當一面”!

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常與其本人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及能力等有密切關係。孤身為事業闖蕩的大學生們,初入職場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難題,多少會感覺到有點不適應。但是,職場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主動改變自己的人,一種是別人要求他改變的人。我們大多數人屬於後者,屬於碌碌無為的後者。而主動改變自己的那些人,因為敢於擔責而成長最快,也最受用人單位和老闆喜歡。他們也比一般人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