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過人,別過分
文/何飛鵬
有個秘密在我心中藏了許多年,從此我知道自以為聰明絕對是災難,也知道力不可使盡、勢不可用絕,在精打細算之余,應給對手留些餘地。如果讓自己的貪婪恣意橫行,一旦跨越了對方的紅線,一切算計都會變成鏡花水月。
事情最開始源于一個同事曾經說的一句話,它讓我思前想後,琢磨再三,久久不能忘懷。
那時公司正在洽談一樁生意,而我是談判代表,標的是一本創辦很久的刊物。創辦人因年事已高,不想再做,詢問我們公司是否願意接手。這本刊物是我感興趣的類型,
對手是個單純、善良的經營者,而且真心誠意想賣掉這本刊物,因此談判尚算順利,最後只剩價錢。而我則費盡心思,希望用最低的價錢讓公司得到最大的效益。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同事開玩笑地對我說:“你不要把人家欺負得太過分!”聽了這話,我當場愣住。為什麼同事會這麼說呢?難道我努力把價格談低有錯嗎?我不願追問同事這樣說的原因,我只能仔細地解析整個談判過程,試圖給自己一個答案。
首先我確定,對手真的是個好人,他真的想把手上的雜誌賣掉,也沒有要借機撈一筆的意思,所以幾乎對我提出的所有說辭都沒有意見,他只求儘快結束這次談判。
我並沒有錯,因為我沒有圖謀己利,我是在為我的公司爭取最大的利益,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一個專業經理人合理而必要的作為。只是這個作為在旁人眼中可能做得“太過”,就連我的同事都會用開玩笑的口氣提醒我別太放縱,別步步緊逼。
我開始精算購買價格的合理性,我發覺其實我已經談出了一個不錯的價格,只不過我覺得還有降價的空間,
確定我自己正在做“趕盡殺絕”的事後,我決定放手,就此與對方簽約,達成協議。沒想到這位看來單純、善良的對手在知道我不再殺價之後,緩緩地告訴我:“還好你自動停手,否則我已下定決心,如果你再得寸進尺,我就不談了,不論你出多少價錢,我都不賣給你了!”
看似單純、溫和的人,其實已飽經世故、看透世情,只有愚昧的我還自以為聰明,覺得有機可乘。我差一點丟掉一個機會,更差一點把自己變成一個狡詐、醜陋的笨蛋。在千鈞一髮之際,我僥倖得到了一個雙贏的結局。
這個秘密在我心中埋了許多年,一方面,我悟到了自己的局限,另一方面,它也讓我知道,凡事不能太絕。
害羞只不過是一個壞習慣
文/沈文策
導讀:害羞給很多人帶來了煩惱。怎樣擺脫害羞,變得更加自信呢?——它只不過是一個壞習慣,通過有規律的練習,改正它就好。
大多數害羞的人希望變得更加自信,因為羞澀從根本上來說是你對於你是誰感到不舒服的表現。你根據別人的標準判斷自己,而且你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在自己的腦海裡思考怎樣在某個情境下表現和反應得最好。這只不過是一個壞習慣,是一種你可以通過有規律的練習改掉的習慣。
“我小時候是個說話聲音響亮、有自信的孩子。
大部分人非常害怕失敗以至於我們甚至不去冒險嘗試成功。更糟糕的是,冒險和被拒成為了要不惜一切代價來避免的事物。一個習慣養成了。我們關上了可能會帶來機會的大門並不再麻煩別人對我們作出回應。這種對拒絕的恐懼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因羞怯而退縮,有時,或者說很多時候都會懷疑自我。
這種恐懼是發現機會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但我們很容易去想我們太害羞以至於不能很好的利用它們,並且去找藉口回避它們。就像任何壞習慣一樣,你不會在幾個小時之內將困難轉化為信心。
改掉一個壞習慣只需要在相應位置養成一個好習慣,所以每天努力做些你因為感到害羞而不願做的事情。嘗試做簡單的事情,然後當那些大的機會來臨並讓你感到恐懼的時候你就不會太擔心結果。如果你試著只想著當下的時刻,而不是分析所有可能的結果,這就會成為你的新習慣。跳出你的頭腦,每天活在當下。下一次你需要一些信心的時候你的煩惱會減少很多因為你不會考慮它們。 成功人士都有的11個好習慣 好習慣養成的10個步驟 奔向成功的十個好習慣
指責別人等於懲罰自己
文/周禮
那天,在辦公室裡,我的兩位同事為一件小事吵了起來,他們互不相讓,一個勁地指責著對方的不是,話裡話外,都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對方占了便宜。而事實上,站在一個旁觀者的位置,我覺得他們彼此都有不對的地方,可為什麼都他們卻意識不到呢?
聽了同事的爭吵,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年輕人在生活中處處碰壁,他有一種厭倦塵世的感覺。於是,有一天,他來到一座寺廟,請一位得道高僧為他指點迷津。年輕人說:“大師,如今這世道實在太險惡了,處處充滿了冷漠和陷阱。不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就是互相傾軋,爭得你死我活。人情薄得就像一張紙,一不小心就捅破了。不知為什麼,我看到的總是人們虛偽的面孔,感受到的總是人們的自私自利。請問大師,我該怎麼辦呢?是找一個無人的深山隱居起來,還是與渾濁的社會對抗到底?”
望著一臉沮喪的年輕人,大師知道,給他講再多的道理,他也不一定聽得進去,關鍵是要讓他的心靈深處有所頓悟,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要想走出陰霾,還得靠年輕人自己。
就在這時,樹上一隻鳥兒嘰嘰地叫了幾聲,隨後,一灘鳥糞不偏不差,正好落在了年輕人的身上。年輕人怒不可遏,放聲罵道:“你這該死的鳥,沒看見下麵有人嗎?呆會兒我找個彈弓打死你!”大師聽罷,雙手合十,微笑著說:“善哉!善哉!施主,這不是鳥兒的過錯,因為樹林本來就是它們棲身的地方,有鳥糞落下也是很正常的事,怪只怪我們站錯了地方,不該打擾了鳥兒的寧靜。”
年輕人一臉迷惑,仍有些不明白。見此,大師繼續說道:“施主,請看看你伸出的手,你在指責鳥兒時,食指指著小鳥,而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則指著自己。也就是說,當你在指責別人時,你要承擔三倍於別人的責任。因此,對於人情世故,要與人為善,寬以待人,能讓人時且讓人,能容人處且容人,那樣你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聽了大師的訴說,年輕人恍然大悟,原來不是人心險惡,世態炎涼,而是自己缺乏一顆理解的心,一顆寬容的心。從那以後,年輕人不再抱怨別人,而是在自己的身上尋找原因,多年年,他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人們紛紛稱頌著他的賢德。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責怪別人時,恰恰是因為自己站錯了地方。在面對一件事時,我們往往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別人的利益,所以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如果大家能換一個角度,站在別人的位置思考問題,結果就會大相庭徑。你會驚奇地發現,世界變得美好了,人心變得善良了,生活變得快樂了。(載于《家庭主婦報》2013年3月4日)
指責別人等於懲罰自己
文/周禮
那天,在辦公室裡,我的兩位同事為一件小事吵了起來,他們互不相讓,一個勁地指責著對方的不是,話裡話外,都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對方占了便宜。而事實上,站在一個旁觀者的位置,我覺得他們彼此都有不對的地方,可為什麼都他們卻意識不到呢?
聽了同事的爭吵,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年輕人在生活中處處碰壁,他有一種厭倦塵世的感覺。於是,有一天,他來到一座寺廟,請一位得道高僧為他指點迷津。年輕人說:“大師,如今這世道實在太險惡了,處處充滿了冷漠和陷阱。不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就是互相傾軋,爭得你死我活。人情薄得就像一張紙,一不小心就捅破了。不知為什麼,我看到的總是人們虛偽的面孔,感受到的總是人們的自私自利。請問大師,我該怎麼辦呢?是找一個無人的深山隱居起來,還是與渾濁的社會對抗到底?”
望著一臉沮喪的年輕人,大師知道,給他講再多的道理,他也不一定聽得進去,關鍵是要讓他的心靈深處有所頓悟,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要想走出陰霾,還得靠年輕人自己。
就在這時,樹上一隻鳥兒嘰嘰地叫了幾聲,隨後,一灘鳥糞不偏不差,正好落在了年輕人的身上。年輕人怒不可遏,放聲罵道:“你這該死的鳥,沒看見下麵有人嗎?呆會兒我找個彈弓打死你!”大師聽罷,雙手合十,微笑著說:“善哉!善哉!施主,這不是鳥兒的過錯,因為樹林本來就是它們棲身的地方,有鳥糞落下也是很正常的事,怪只怪我們站錯了地方,不該打擾了鳥兒的寧靜。”
年輕人一臉迷惑,仍有些不明白。見此,大師繼續說道:“施主,請看看你伸出的手,你在指責鳥兒時,食指指著小鳥,而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則指著自己。也就是說,當你在指責別人時,你要承擔三倍於別人的責任。因此,對於人情世故,要與人為善,寬以待人,能讓人時且讓人,能容人處且容人,那樣你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聽了大師的訴說,年輕人恍然大悟,原來不是人心險惡,世態炎涼,而是自己缺乏一顆理解的心,一顆寬容的心。從那以後,年輕人不再抱怨別人,而是在自己的身上尋找原因,多年年,他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人們紛紛稱頌著他的賢德。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責怪別人時,恰恰是因為自己站錯了地方。在面對一件事時,我們往往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別人的利益,所以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如果大家能換一個角度,站在別人的位置思考問題,結果就會大相庭徑。你會驚奇地發現,世界變得美好了,人心變得善良了,生活變得快樂了。(載于《家庭主婦報》2013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