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成功勵志

一個渴望成功的人,路走得要堅定

一個渴望成功的人,路走得要堅定

每一個人都在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直到我們成功的那一刻,讓所有人為我們鼓掌。人的成功,很多時候,來自於忍耐,因為,人生,猶如潮水一般,有潮漲的時候,也有潮落的時候,在潮漲的時候,我們要戒驕戒躁,不要得意忘形;在潮落的時候,我們要充滿自信,堅定如一。

人生,總不是會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我們都要學會忍耐,因為,忍耐,會帶給我們力量,忍耐,會帶給我們機會,當,我們,收回拳頭的時候,不是,因為我們放棄了搏擊,而是,我們在積蓄力量,因為,只有收回的拳頭,

打出去,才能更有力。

還記得,我的一位學生,告訴我他的一些經歷。

他對我說,第一次跳槽的時候,剛開始時,看到和自己一起進公司的人,都一個一個的跳走了,仿佛,只有跳出去的人,都是那麼的能耐,或者,也可以說,跳槽成了一種有能力的表現,於是,很多人為了表示,自己也有跳槽的能力,而跳槽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真的準備好,他們,不過是為了跳槽而跳槽而已,那不是,他們真正的意願,那只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而已,為什麼,我們要為別人的眼光而生活呢?

第一份工作的時候,那時,真的是很苦,身邊的同事,幾乎都是沒有什麼鬥志的,可能是,在國企呆的太久了,他們,已經適應了,那種上班盼下班,下班盼放假的生活,

對於他們而言,在工作上,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每天,都過得平平安安的,輕輕鬆松的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搞出那麼多的事情來,所以,碰上我們這種刺兒頭,他們,是很不感冒的,也許,在他們的眼裡,我們,就是一個多事佬,就會,給他們平靜的生活,添麻煩,我們自己,所謂的上進,成了他們累贅,這也許,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吧,這種差距,沒有對錯,只是,選擇不同罷了。因為,那就是他們要的生活,他們,以此為樂,誰又能說什麼呢?

最後,他又對我說,這些年來的經歷,告訴我,不管,是多麼好的朋友,還是同事,我們,總是會在某個時候,是那麼的盡情相聚,也會在,某個時候,彼此分離,緣聚緣散,這再也正常不過了。

雖然,我們已經習慣了,

彼此在身邊的日子,但是,那不是常態,那只是一種經歷,我們,每個人,都是對方生命中的過客而已,當然,我們會在彼此的記憶中,留下很多美好的記憶,但是,我們更應該,把這份記憶放在心裡,然後,以全新的勇氣,去開始全新的生活,因為,我們,也許會在另一個明天,再次相聚,然後,再次譜寫新的傳奇,也許,這也就是人生值得期待的原因吧。

“經過多少失敗,經過多少等待,告訴自己要忍耐”,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一個人的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他的忍耐程度,也許,我們真的要試著,去適應太多的東西和生活,但是,我們要時刻,對自己充滿信心,因為,那是我們走下去的,唯一理由,沒有什麼,可以擋住,我們前進的腳步,

誰都不行。

還有,很重要的就是,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忍耐,是在等待一個機會,還是在積蓄自己的力量。我們可以忍受別人異樣的目光,還有沒來由的猜測,這是他們的無聊的權力,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標並毫不動搖。

一個渴望成功的人,路走得要堅定。

寫給學生:堅定不移,戰勝自己 成功,或許只需要5分鐘 誰成功前也是傷痕累累

牛人總結的8個好習慣,讓你受用一生

1、長期的任務,要儘早開始

一般來說,長期任務總是比較煩人,也有難度,而人心裡總有逃避困難的趨勢,最後的結果或者是最後乾脆放棄,或者是剩下一點點時間手忙腳亂地趕工;我自己之前也有這樣的教訓,

自欺欺人地說“要輕鬆生活,拋開煩擾”,到最後幾天才著急辦理,搞得狼狽不堪。

後來,我發現這做法其實是事與願違的,如果調整好心理狀態,儘早瞭解情況並不必然帶來的心理壓力,反而因為時間充裕,有信心把握進度,即便中間遇到突發的問題,也留有時間解決;更重要的是,儘早著手,可以充分利用邊角餘料的時間。

比如說,接到一份文檔,需要在三天后給出意見,我一定會在當天大致流覽一遍,下面的三天裡,就能在坐車、走路等等零碎的時間來思考,而且效果不錯,如果沒有儘早瞭解,這些時間就浪費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也沒幹(阿基米德若不是之前遇到了問題,在澡盆裡泡一萬年也想不出辦法檢測皇冠的真偽)。

電子郵件的情況也是如此,我常看到有人討論電子郵件是馬上回好還是過一段再回好,我的經驗是,收了電子郵件要儘快看,至少瞭解郵件裡說了什麼,如果不是著急的,等想清楚了再回。

2、時常想清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一般來說,我們做的工作總是有一個目的和意義的,但工作的形式又是非常具體的,忙起來往往就鑽到死胡同裡,忘記了真正的目的和意義,“想不清楚”自己真正要做什麼了。

前幾天,我需要搭建一個演示環境,手上有兩套方案A和B,方案A估計要半小時,方案B估計要一小時,於是我選擇了方案A,可是動手之後才發現伺服器缺乏一個必要的元件,於是先費勁添加好這個元件,再編譯自己需要用到的軟體,又發現在64位環境下會編譯出錯(以前我只在32位機器上編譯過),上網查發現需要打一個補丁,於是又四處去尋找這個補丁……

此時已經用掉一個多小時了,下面還不知道會有多少問題;我忽然想到,自己真正要做的無非是演示程式,解決打補丁、找軟體之類的問題雖然很有意思,但其實從任務的角度考慮,是浪費時間,於是果斷選擇方案B,一小時後就順利解決了。

據我觀察,很多技術人員都熱衷解決純技術問題,溫伯格稱之為“hacking (神遊)”;神遊很好玩,容易上癮,但我們都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要想真正做點事情,就不能放任神遊。

關於這一條,還要補充一點:哪怕忙得昏天黑地,也不能沒有頭緒。工作的壓力很大,忙得焦頭爛額是常有的事情,許多人就在這種忙碌中失去了方向,往往忙了整天,下班了都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幹了什麼,有什麼意義。

我的經驗是,越是這種時候,越要打起精神想想(雖然這樣很難):自己究竟要幹什麼,目前的安排是不是可以做些調整……持續的思考,才會產生感悟,才能有改觀,否則,有可能一直陷入“瞎忙”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3、給自己設定明確的時間點

我承認自己也喜歡玩,沒事的時候上Twitter、看看論壇、聊聊天,確實很有意思,資訊不斷更新,總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冒出來,可是這樣守在電腦前,大量的時間就浪費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也沒有做,即便做了,效率也很低——專注才能保證效率。

摸索反思之後,我覺得比較合適的做法就是,給自己設定明確的時間點:比如現在八點二十,我可以告訴自己,上網玩二十分鐘,八點四十開始學英語。因為有了明確的時間界限,反而會想在這二十分鐘之內,盡可能高效地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都看了,而不會慢慢“流覽”;到設定的時間點,一定要令行禁止,專注地做之前決定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從小事開始給自己設定明確的時間點,對培養執行力很有好處——如果許多小事都能做到“說做就做”,慢慢的,複雜一些大一些的任務,也能夠“說做就做”了,有慣性、也有信心去完成。

4、寫日記

正規一點的網站,都有詳細的訪問日誌(記錄),即便不做資料採擷,一旦網站的訪問出現異常波動,就會在日誌上體現出來,而且檢查日誌,可以發現問題所在;網站是這樣,人也是這樣。我從08年翻譯溫伯格的《技術領導之路》開始,也開始每天記日記,發現日記和網站的訪問日誌有相同的功能。

比如我一般到公司都在8:35左右,前後誤差不超過5分鐘,但上周有幾天都在9:00左右,檢查日記,就可以發現這種變化,而且可以找出變化的原因——是早上做事的順序改變了。而且,根據日記,我還可以觀察評估這種變化的影響,是好是壞。

日記也可以不斷提醒鞭策自己,有段時間我發現自己時常處於無事可幹的狀態,如果沒有日記,我多半隻覺得“這段時間總是無事可幹”,但日記裡會寫下“今天是感覺無事可幹的第八天了”,這樣,對自己督促壓力會大很多,動力也會強得多。

關於日記還要多說一點,我以前總不理解,記了多年日記的人,日記為什麼那麼簡單?只記錄哪天做了什麼,附加一點簡單評論,而沒有太多抒情。我從翻譯《技術領導之路》開始到現在記了一年多的日記,逐漸明白了,持續的日記就需要這樣記錄:當天的主要行為,加上一點評論和反思。日記不太適合作為抒情的載體,更合適的功能是真實記錄生活的痕跡,用以分析、反思,然後自己才有可能提高。

5、培養預見/規劃能力

古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很對的。拿軟體專案來說,儘管專案的開發時間很難預測,但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往往能進行更準確的判斷,從而做出更合適的規劃,這就是因為他們具有預見能力:能預見到開發中會遇到的問題,據此作出的安排,時間上更充裕(也就能保證效率),心理上也更有準備。

另一方面,我也親眼見到許多技術人員,只管完成手上本階段的任務就萬事大吉,從來不去預見這些問題:自己的程式能夠負載多大的規模和壓力,超出這個負載能力,會出現怎樣的問題,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大概多久會出現……

結果就是,等到問題真正出現了,手忙腳亂焦頭爛額,“反覆運算開發”就成了“拆遷開發”——到某個時間點就要推倒全部重來過一次,品質無法保證不說,自己也累得苦不堪言。

軟體行業有本名著叫《重構》,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軟體需要不停地重構,要不就會僵化(decay),如果僅僅滿足於眼下沒有問題,不進行預見和規劃,持續的重構也無從說起。

6、樹立大局觀

前些天有個朋友與我討論跳槽的事情,眼下有兩個選擇,很難決定;我聽了他的詳細描述說,這樣吧,你暫時不看薪水、職位這些,你這樣想:十年,或者五年之後,你希望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是怎樣的生活狀態?拿著這個答案來衡量你現在的兩個選擇,看看會怎樣。結果,過會兒他就很痛快地做了決定。我想,這就是大局觀的作用。

我自己也會遇到許多取捨、抉擇的問題,比如我總覺得自己關於電腦的基礎還不夠扎實,我的英語還不夠好,書也讀得太少,我的照片拍的還不夠好……於是想去補習基礎、去學英語、去讀書、去看大師的照片……

做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會給人成就感,但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兼顧;()在需要做出選擇的很多時候,我都會努力擺脫一本書、一門知識、一件事的局限,跳出來想一想,宏觀看來自己現在究竟在怎樣的狀態,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將來希望做一個怎樣的人……

清楚了最迫切的需求,才可以從容抉擇,即便放棄了一些看來還不錯的機會也不可惜——況且,正如李笑來老師說的,誘惑許多時候是偽裝成機會出現的,拿著大局觀的照妖鏡,許多誘惑才會顯出原形。

大局觀不僅對個人成長有用,對工作也有用:無論手頭的事情多麼細小、瑣碎,思維總可以跳出工作的限制,嘗試從更廣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怎樣的價值,應該如何改進;這樣,自己的工作能夠做得更好,與同事的配合也會更加默契。

7、在生活中細心觀察

我每個週末要去麥德龍買購物一次,最開始的幾周,我會選擇不同的時間點去:早上八點,上午十一點,下午一點,下午四點……這樣就能大概地知道,什麼時候購物最省時間。這一點,光靠想是很難判斷準確的,因為人多的時候有可能結帳視窗也多,人少的時候結帳視窗也少。

有了這點瞭解,就可以妥善安排,儘量減少購物時排隊的時間。此外,還可以知道停車場在不同時段的狀況,下雨天,也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段去購物,把車停在有遮擋的車位。

再比如,從家到公司的路不止一條,開始的時候我會嘗試每一條路,看看是否擁堵,是否平坦,大概要花多少時間;如此,遇到各種情況,都可以迅速地選擇相對來說最合適的路徑;如果只走一條路,或者不留意觀察,就不會瞭解這些情況,遇到情況也就沒有這麼多選擇。

8、培養分寸感

分析事物,除了定性之外,還有定量,而且定量分析往往更有意義——世界上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問題太少了。可惜,許多時候我們卻不自覺地在用定性的思維看待世界,往往喪失了很多機會。

舉個例子吧,《把時間當作朋友》裡提到了一本傳記《奇特的一生》,作者詳細描述了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管理時間的做法——柳比歇夫每天對時間的把握可以精確到分鐘,他每天認真記錄自己花多少時間做多少事情:寫作35分鐘,讀書50分鐘……雖然“精確到像一座鐘”,但傳記作者也承認,自認為“還充實”的生活比起柳比歇夫,確實差了太多。我讀《奇特的一生》感觸很深,我也深知自己雖然無法做到柳比歇夫那麼精確,但至少可以偷學一招半式,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條理,效率更高。

但是給一些朋友推薦時,我遇到的第一反應就是:生活那麼精確,都成機器人了,多可怕!潛臺詞就是根本不想瞭解,不願意瞭解。但我想說的是,認真瞭解柳比歇夫的生活,並不要求我們都像他那樣做到極致,而只是提供一個機會借鑒他人的經驗和生活習慣(如果不知道,連借鑒都無從說起),至於借鑒幾分,這個分寸是可以也需要自己把握的。

我深以為,分寸感是非常重要的,它讓我們淡定看待各種情況:看到不好的,提醒自己保持距離,看到好的,告訴自己努力借鑒,至少不要被拉大差距。這樣才能坦然面對生活,找到自己所處的座標。

化用我喜歡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的說法,我們的自我感覺良好,必須是建立在比較和判斷的基礎上的——越是瞭解這個世界,看得越多,知道的越多(當然也要把握、自我克制的越多),這種感覺才真正越“良好”(關起門來固步自封的“良好”,其實很脆弱很黯淡)。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在臨終前說的話:“多幸福啊,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他說那句話,是有底氣的。

溺愛孩子將會成為你一生的負擔 四個足以警醒你一生的故事 十個問題讓你幸福一生

成功的7問、7思、7念、7醒

一、清晨7問:

我今天的目標是什麼?

我的終極人生目標是什麼?

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我今天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

我今天要學哪些新知識?

我今天要有怎樣的心情?

我今天怎樣比昨天做的更好?

二、夜晚7思:

我今天是否完成了我的小目標?

我離我的大目標還有多遠?

今天發生的一切對我有什麼好處?

我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我今天做事情有沒有全力以赴?

我明天的目標是什麼?

三、7大生活信念:

今天,我開始新的生活!

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成功!

我用微笑面對每一個人!

我愛我的事業、工作、家庭和朋友!

我每天一定要進步一點點!

我要立即行動,決不拖延!

我要堅持到底、決不放棄、直到成功!

四、7大自我提醒:

人是為夢想而活,不是為金錢名利而誘!

你的內心改變了,你的世界也就改變!

永遠不要放棄對成功的追求!

要讓事情變好,先讓自己變好!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失敗是從你放棄開始的!

要認真、要快、要全力以赴!

又發現在64位環境下會編譯出錯(以前我只在32位機器上編譯過),上網查發現需要打一個補丁,於是又四處去尋找這個補丁……

此時已經用掉一個多小時了,下面還不知道會有多少問題;我忽然想到,自己真正要做的無非是演示程式,解決打補丁、找軟體之類的問題雖然很有意思,但其實從任務的角度考慮,是浪費時間,於是果斷選擇方案B,一小時後就順利解決了。

據我觀察,很多技術人員都熱衷解決純技術問題,溫伯格稱之為“hacking (神遊)”;神遊很好玩,容易上癮,但我們都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要想真正做點事情,就不能放任神遊。

關於這一條,還要補充一點:哪怕忙得昏天黑地,也不能沒有頭緒。工作的壓力很大,忙得焦頭爛額是常有的事情,許多人就在這種忙碌中失去了方向,往往忙了整天,下班了都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幹了什麼,有什麼意義。

我的經驗是,越是這種時候,越要打起精神想想(雖然這樣很難):自己究竟要幹什麼,目前的安排是不是可以做些調整……持續的思考,才會產生感悟,才能有改觀,否則,有可能一直陷入“瞎忙”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3、給自己設定明確的時間點

我承認自己也喜歡玩,沒事的時候上Twitter、看看論壇、聊聊天,確實很有意思,資訊不斷更新,總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冒出來,可是這樣守在電腦前,大量的時間就浪費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也沒有做,即便做了,效率也很低——專注才能保證效率。

摸索反思之後,我覺得比較合適的做法就是,給自己設定明確的時間點:比如現在八點二十,我可以告訴自己,上網玩二十分鐘,八點四十開始學英語。因為有了明確的時間界限,反而會想在這二十分鐘之內,盡可能高效地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都看了,而不會慢慢“流覽”;到設定的時間點,一定要令行禁止,專注地做之前決定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從小事開始給自己設定明確的時間點,對培養執行力很有好處——如果許多小事都能做到“說做就做”,慢慢的,複雜一些大一些的任務,也能夠“說做就做”了,有慣性、也有信心去完成。

4、寫日記

正規一點的網站,都有詳細的訪問日誌(記錄),即便不做資料採擷,一旦網站的訪問出現異常波動,就會在日誌上體現出來,而且檢查日誌,可以發現問題所在;網站是這樣,人也是這樣。我從08年翻譯溫伯格的《技術領導之路》開始,也開始每天記日記,發現日記和網站的訪問日誌有相同的功能。

比如我一般到公司都在8:35左右,前後誤差不超過5分鐘,但上周有幾天都在9:00左右,檢查日記,就可以發現這種變化,而且可以找出變化的原因——是早上做事的順序改變了。而且,根據日記,我還可以觀察評估這種變化的影響,是好是壞。

日記也可以不斷提醒鞭策自己,有段時間我發現自己時常處於無事可幹的狀態,如果沒有日記,我多半隻覺得“這段時間總是無事可幹”,但日記裡會寫下“今天是感覺無事可幹的第八天了”,這樣,對自己督促壓力會大很多,動力也會強得多。

關於日記還要多說一點,我以前總不理解,記了多年日記的人,日記為什麼那麼簡單?只記錄哪天做了什麼,附加一點簡單評論,而沒有太多抒情。我從翻譯《技術領導之路》開始到現在記了一年多的日記,逐漸明白了,持續的日記就需要這樣記錄:當天的主要行為,加上一點評論和反思。日記不太適合作為抒情的載體,更合適的功能是真實記錄生活的痕跡,用以分析、反思,然後自己才有可能提高。

5、培養預見/規劃能力

古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很對的。拿軟體專案來說,儘管專案的開發時間很難預測,但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往往能進行更準確的判斷,從而做出更合適的規劃,這就是因為他們具有預見能力:能預見到開發中會遇到的問題,據此作出的安排,時間上更充裕(也就能保證效率),心理上也更有準備。

另一方面,我也親眼見到許多技術人員,只管完成手上本階段的任務就萬事大吉,從來不去預見這些問題:自己的程式能夠負載多大的規模和壓力,超出這個負載能力,會出現怎樣的問題,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大概多久會出現……

結果就是,等到問題真正出現了,手忙腳亂焦頭爛額,“反覆運算開發”就成了“拆遷開發”——到某個時間點就要推倒全部重來過一次,品質無法保證不說,自己也累得苦不堪言。

軟體行業有本名著叫《重構》,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軟體需要不停地重構,要不就會僵化(decay),如果僅僅滿足於眼下沒有問題,不進行預見和規劃,持續的重構也無從說起。

6、樹立大局觀

前些天有個朋友與我討論跳槽的事情,眼下有兩個選擇,很難決定;我聽了他的詳細描述說,這樣吧,你暫時不看薪水、職位這些,你這樣想:十年,或者五年之後,你希望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是怎樣的生活狀態?拿著這個答案來衡量你現在的兩個選擇,看看會怎樣。結果,過會兒他就很痛快地做了決定。我想,這就是大局觀的作用。

我自己也會遇到許多取捨、抉擇的問題,比如我總覺得自己關於電腦的基礎還不夠扎實,我的英語還不夠好,書也讀得太少,我的照片拍的還不夠好……於是想去補習基礎、去學英語、去讀書、去看大師的照片……

做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會給人成就感,但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兼顧;()在需要做出選擇的很多時候,我都會努力擺脫一本書、一門知識、一件事的局限,跳出來想一想,宏觀看來自己現在究竟在怎樣的狀態,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將來希望做一個怎樣的人……

清楚了最迫切的需求,才可以從容抉擇,即便放棄了一些看來還不錯的機會也不可惜——況且,正如李笑來老師說的,誘惑許多時候是偽裝成機會出現的,拿著大局觀的照妖鏡,許多誘惑才會顯出原形。

大局觀不僅對個人成長有用,對工作也有用:無論手頭的事情多麼細小、瑣碎,思維總可以跳出工作的限制,嘗試從更廣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怎樣的價值,應該如何改進;這樣,自己的工作能夠做得更好,與同事的配合也會更加默契。

7、在生活中細心觀察

我每個週末要去麥德龍買購物一次,最開始的幾周,我會選擇不同的時間點去:早上八點,上午十一點,下午一點,下午四點……這樣就能大概地知道,什麼時候購物最省時間。這一點,光靠想是很難判斷準確的,因為人多的時候有可能結帳視窗也多,人少的時候結帳視窗也少。

有了這點瞭解,就可以妥善安排,儘量減少購物時排隊的時間。此外,還可以知道停車場在不同時段的狀況,下雨天,也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段去購物,把車停在有遮擋的車位。

再比如,從家到公司的路不止一條,開始的時候我會嘗試每一條路,看看是否擁堵,是否平坦,大概要花多少時間;如此,遇到各種情況,都可以迅速地選擇相對來說最合適的路徑;如果只走一條路,或者不留意觀察,就不會瞭解這些情況,遇到情況也就沒有這麼多選擇。

8、培養分寸感

分析事物,除了定性之外,還有定量,而且定量分析往往更有意義——世界上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問題太少了。可惜,許多時候我們卻不自覺地在用定性的思維看待世界,往往喪失了很多機會。

舉個例子吧,《把時間當作朋友》裡提到了一本傳記《奇特的一生》,作者詳細描述了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管理時間的做法——柳比歇夫每天對時間的把握可以精確到分鐘,他每天認真記錄自己花多少時間做多少事情:寫作35分鐘,讀書50分鐘……雖然“精確到像一座鐘”,但傳記作者也承認,自認為“還充實”的生活比起柳比歇夫,確實差了太多。我讀《奇特的一生》感觸很深,我也深知自己雖然無法做到柳比歇夫那麼精確,但至少可以偷學一招半式,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條理,效率更高。

但是給一些朋友推薦時,我遇到的第一反應就是:生活那麼精確,都成機器人了,多可怕!潛臺詞就是根本不想瞭解,不願意瞭解。但我想說的是,認真瞭解柳比歇夫的生活,並不要求我們都像他那樣做到極致,而只是提供一個機會借鑒他人的經驗和生活習慣(如果不知道,連借鑒都無從說起),至於借鑒幾分,這個分寸是可以也需要自己把握的。

我深以為,分寸感是非常重要的,它讓我們淡定看待各種情況:看到不好的,提醒自己保持距離,看到好的,告訴自己努力借鑒,至少不要被拉大差距。這樣才能坦然面對生活,找到自己所處的座標。

化用我喜歡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的說法,我們的自我感覺良好,必須是建立在比較和判斷的基礎上的——越是瞭解這個世界,看得越多,知道的越多(當然也要把握、自我克制的越多),這種感覺才真正越“良好”(關起門來固步自封的“良好”,其實很脆弱很黯淡)。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在臨終前說的話:“多幸福啊,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他說那句話,是有底氣的。

溺愛孩子將會成為你一生的負擔 四個足以警醒你一生的故事 十個問題讓你幸福一生

成功的7問、7思、7念、7醒

一、清晨7問:

我今天的目標是什麼?

我的終極人生目標是什麼?

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我今天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

我今天要學哪些新知識?

我今天要有怎樣的心情?

我今天怎樣比昨天做的更好?

二、夜晚7思:

我今天是否完成了我的小目標?

我離我的大目標還有多遠?

今天發生的一切對我有什麼好處?

我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我今天做事情有沒有全力以赴?

我明天的目標是什麼?

三、7大生活信念:

今天,我開始新的生活!

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成功!

我用微笑面對每一個人!

我愛我的事業、工作、家庭和朋友!

我每天一定要進步一點點!

我要立即行動,決不拖延!

我要堅持到底、決不放棄、直到成功!

四、7大自我提醒:

人是為夢想而活,不是為金錢名利而誘!

你的內心改變了,你的世界也就改變!

永遠不要放棄對成功的追求!

要讓事情變好,先讓自己變好!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失敗是從你放棄開始的!

要認真、要快、要全力以赴!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