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的時間來塑造一個自己
剛才在微博裡發現了一位女士,名字旁邊是亮閃閃的V字。於是心裡泛起華麗的好奇嫉妒羡慕感覺,刨根究底地找到了認證介紹,xx公司xxxx主管,於是好奇嫉妒羡慕感覺變得更重,進而演變成對其私生活窺探的強烈欲望,於是乎遍歷其微博、校內……直到看了她一篇日誌,有了別的思緒,才能停止。
那篇文章她說到因為自己外型的改變,喜歡自己的人就完全不同了。以前她是短髮的時候喜歡她的大多是女的,當她變成了長髮之後,再沒有女人喜歡她,男人慢慢多起來。其實她什麼都沒有變,
所以說看女人不看外表都是扯淡,其實看男人不看外表也是扯淡。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們學會了怎樣裝扮自己,卻妄想吸引別人的是自己本真的靈魂。女孩說“即使我剛睡醒,什麼也沒打扮的時候,男朋友也是喜歡我的”,我相信。但我不保證如果你第一次出現在你男朋友面前就是這個樣子,他還會喜歡你。
所以那些只追求外表和物質的人反而比較真實和開心吧,他們認清楚了生活的本來面目,並且樂觀地作戰。而剩下一些人,像我們,在日常生活裡無處不顯得矛盾。一方面希望在赤裸到只剩靈魂的尺度上,仍能有人讚賞自己;一方面又擔心自己的軀殼會不如人家好看。
所以大多數女人還是沉浸在別人不經意的恭維之中,那話甜過蜜糖。“你的清純打動了我”小姐,你敢露出你的紋身嗎?“有范兒小姐”,你敢現在接你的HelloKitty手機麼?你是不是已經被別人的讚美架著脖子行走,花個三五分鐘就能想明白。也有風格百變、混搭成癮的可人兒,但那也不過是另外一種風格罷了。
於是我們告訴自己要活出個“自己”來麼。自己,代表著不管裝配什麼服裝、髮型、彩妝,我們給人的感覺都是同一的。(勵志 )但這好像不太符合我們女性的生活哲學啊,世界創造這麼多妝容和裝束,不就是為了女人像花蝴蝶一樣想變就變嗎。
我想我們之所以對“自己”還有渴求,是源于對失去現有生命財產的恐懼。誰都跑不過時間,我們怕丈夫不再愛我們,怕我們走在尋求幫助不會再有好心人,怕給好姑娘的免費午餐不再輪到我。我們需要尋求一種方式得到永久的安全感,這也許才是“自己”的意義。
總是恨沒有人真正瞭解自己,甚至沒有人願意來瞭解自己。如果一個人全部瞭解你,那你倆恐怕就是一樣的了。世界不需要重複,連葉子都有不同的紋路。瞭解你其實對你是無意義的啊親,你只是想要人來保護你吧。
那這個自己,是什麼樣的呢。是現在長髮翩翩偶爾能得到異性幾句讚美的你,還是中學時代實在令人沒有辦法的大胖子。你敢讓陌生人看你學生證上的照片嗎?你會在成功人士面前沒有自卑感嗎?你會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時有害怕被友人提起的囧事嗎?
有人選擇誠惶誠恐地活一輩子,懷揣著自己的秘密過一生,甚至偽造歷史,只為成就當下的輝煌。大多數人都這樣,於是就能沉浸在相對弱者的優越感、相對強者的優越感之間,過完充滿比較和追逐的充實的一生。比較是動物本能啊,我知道我無法戰勝它。只是人生的路定還有其他走法,我希望我走得不那麼依賴于外人的目光和口舌。
在我選擇的林蔭小道上,曾走過一些可敬的前輩,他們的結局或幸福或不幸,但我想他們一定對自己的選擇不曾後悔。我決心,用一生的時間來塑造一個自己,而不是追逐另一個人的複製品;悅納別人的讚美,但明白真正的快樂必須來自自己的內心;做令自己心靈歌唱的事,而不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接受任何樣子、任何形象的自己,因為他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期待有人相伴,接受我們生來就是孤單;理解自己世俗的擔憂和痛苦,但永不放棄自己的追求。
與其把時光當成麻醉劑,不如戳戳自己,練成刀槍不入。若干年後啊,我躺椅邊的小外孫女能聽我說,你外婆,美過也醜過,哭過也笑過,
成功創業三個很好的經驗
我想這是三個很好的經驗,不只適用於我們從事的事業,無論你們將要進入的是科學、醫藥、商業或任何一個領域,也都會適用。去奮鬥吧,記住這三條:創意、熱情、堅持。
在我決定去微軟時,我正在大學裡上學,即將學習MBA課程。這時和我一起進大學的一位朋友比爾·蓋茨對我說:“嘿,史蒂夫,你想不想退學,和我一起幹?”我父親就沒念過大學,退學對於我來說是個壞主意。
所以我回家後和父母商量,告訴他們我想退學,去一家朋友開的無名小公司工作。父母一聽就急了,問他們是幹什麼的,我說是給個人電腦開發軟體。父親從椅子上站起來喊著:“軟體是什麼東西?”母親則問了一個在1980年時聽起來很有想法的問題:“有誰會需要電腦?”生活中的機遇有時真是讓人驚訝,我以前從沒想到過自己會退學,並且有機會在諸多領域中奮鬥。
根據我在微軟工作30多年的經歷,我覺得有三件事情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真的是很重要。第一,要有偉大的創意;第二,找到熱情;第三,要能堅持、百折不撓。記住這三條吧,它們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對你們有用。微軟就是在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的一個別人沒有想到的好創意下建立起來的,當時他們的理想是讓每一張辦公桌上都有一台電腦,現在我們可以這樣說:每一個口袋、每一台電視機、每一件東西裡都有一台電腦。
首先就創意來說,即使在今天,微軟最初的這個創意和它的未來前景依然具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我想引用冰球明星韋恩·格雷茨基的一句話來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創意的重要,他說:好的冰球手會看到球現在在哪裡,而偉大的冰球手則能看到球將來會在哪裡。現在你們即將從大學裡畢業,將會在社會中嶄露才華,將會有很多的機遇可選擇,這都會讓你們擁有對於你們自己、對於這個世界來說都很重要的見解和創意。
第二,尋找熱情。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通常認為熱情是你要麼會有,要麼就是沒有的東西,覺得熱情會爆發式地自己顯露出來。其實不是,熱情是你在生活中要處處留意、投入身心地尋找才能得到的東西。找到熱情就是你們此時的工作,而不要等到走向社會的那一刻。
就我自己而言,我並不是天生就喜歡資訊技術。我在九年級時自己編過一回電腦軟體,但失敗了,從此就討厭起了這件事,覺得自己不是那塊料。進了大學後我學的是數學,但在第一學期結束時,我對此失去了興趣,想再做一些別的事情。
那時我是學校橄欖球隊的經理,我從中發現自己喜歡管理一些事情,這可以說是我的一種熱情所在。走出大學校園後,我先去了一家大公司工作,但我發現自己沒有耐心去推銷公司生產的甜點和餅乾,一年後我就辭職了。
正在此時,我的夥伴蓋茨給我打了個電話,要引薦我去微軟,上任第一天就是管理一個30來人的小公司,資訊產業的快節奏和新奇性終於讓我尋找到了自己的熱情。()尋找熱情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麻煩,會出錯,需要很多嘗試,但你一定要尋找到自己的熱情,那樣你就會有精力在每一天早起,即使遇到困難也會說:“我喜歡我做的事情,它會讓我幹勁十足!”
最後一點,但並不是最不重要的一點,要能堅持,其實我更喜歡用另一個詞:百折不撓。百折不撓也是一種堅持,但多了一層樂觀的含義。熱情是有一種東西會讓你感到興奮,而堅持和百折不撓會讓你長久地保留住你的熱情。看一看和我們在同一時期開始的那些公司,很多在後來都失敗了。再看一看那些成功的公司,比如微軟、蘋果、Google、Facebook等等,也無不是經歷過艱苦時期。你取得了一些成功,然後就可能遇到困難,你嘗試著一個新創意、新發明,但可能於事無補。這時你是否能堅持、能百折不撓就決定著你是否能獲得成功。
拖延:漂亮的計畫,不漂亮的執行
期末臨近,欠下的債一股腦襲來。之前拖延所導致的種種惡果,滾雪球般迴圈放大。究其原因,無非是人走向社會化,或進入所謂精英教育體系之後,不會再給你任何犯錯的機會。錯了便只能加倍彌補。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而且是十倍償還。一堂缺掉的課,或與人合作中一個環節的疏忽,所帶來的知識缺乏或他人的不信任,需要多於十倍的努力來彌補——這是成長的代價。
強調嚴重性,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畏首畏尾。而是通過強調,端正自己的態度,進而修正錯誤,並以後不再犯錯誤。先正因再正果,否則因果迴圈,報應不爽。如何處理行動中的拖延,是個問題。
前一段時間讀福利經濟學的一本書,書中提到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窮人,明知某事有益而不願為。從實證的結果來看,倘若窮人能有營養均衡的三餐,很快就能擺脫貧困陷阱。但事實是,越是窮,越愛垃圾食品。對此的解釋,第一反應是窮人自身知識缺乏。但在世界銀行的實驗中,政府的宣傳已鋪天蓋地,甚至出了很多基本的,易於烹調的食譜,但最終收效甚微。為什麼?作者從心理學中尋求解釋,引用了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的概念——Time inconsistency,心理學我是門外漢,姑且譯作“時間不一致”。
所謂“時間不一致”?人在不同時間點,對行為的影響和感受預估不同。舉個例子:我們經常做這樣的計畫——“今晚放鬆一下,明天學習一天”。相反,有拖延症的人很少能做到:“今天學習一天,明晚放鬆一下”。背後的原因就是時間不一致。
原因在於,從現在的時點來看,人對今天學習一天,和明天學習一天的感覺不同。你想的是“明天我要在圖書館裡坐一天”,而在預構這個場景的時候,你並不能準確估量這個事情給自己帶來的痛苦,而當下開始帶來的痛苦是真切的。現在告訴你一周之後你要拼命學,和現在開始拼命學,前者總會讓我們覺得更容易達成。時間不一致越明顯,自控能力越差,拖延症越強。
這就是為什麼對於自控能力差的人,做計畫並不是一個有效的手段——計畫和執行兩個環節中間,隔著時間不一致。你能做出很漂亮的計畫,但不能漂亮的執行計畫。
遺憾的是,這又是必須的。如果你觀察通俗標準上的那些成功人士,他們的思想水準和角度可能千差萬別,但計畫與執行的能力是必備的。所謂計畫與執行力,就是減弱自己的時間不一致。而所謂自控能力,就是精確掌握你將來會有的那種“操,明天就是Deadline”的感受,並把其移植到當下的能力。
這時,回饋這個環節就需要引進了。計畫——執行——回饋才構成一個完整的自我管理流程。時間不一致隱藏在計畫和執行的差別之中,回饋把它顯示出來。當你量化計畫和執行之間的誤差的時候,你會發現時間不一致給自己的痛苦。那麼,當你下次執行的時候,你就會把這個痛苦也考慮到其中,從而減弱不一致。
不過,回饋絕不是想想“唉,又他媽沒學習”,這不是回饋。回饋是量化。誰都能認識到自己沒執行好計畫。關鍵是有多少沒執行好?完成了百分之幾?剩下的百分之幾導致了什麼後果?在量化的背後需要包含反思。
此外,還有一種解決辦法:當自控能力不行的時候,少做宏觀規劃,少找人生目標。原因很簡單,當你實踐不足的時候,你連做決策所需的基本資訊都沒有,怎麼會不動搖不困惑?動搖了困惑了,又怎麼會有足夠的動力?國內的大學生,百分之九十都會經過一段“思想上的巨吊,行動上的矬逼”時期,是因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後,前面道路分岔,後面敵兵消失,驅動力變弱,思考增強,再惡性循環。
初步想法定了,行動就一定要跟上。很多事情現在想清楚,是為了以後不讓自己再去想。連一個專案都沒從頭到尾一環不落地執行過的人,怎能空想出感受,進而告訴自己不喜歡這個行業,那個行業?鬼佬常叨咕的Leadership,其根基就在於執行力。自己有了好的執行力,才有所謂協商,合作,領導和創新。()好的團隊合作,並非意味著每個人的最優化,而是以每個人為核心的團隊整體實現最優化。但你要是自己優化自己都達不到,就會連參與合作的資格都沒有。知道自己如何最好的行動之後,再考慮如何協商,如何讓步,如何驅使他人更好的行動,才構成合作,才算真正進入社會。
在這之前,如何把自己手頭的任務完成的最好,關注眼前的任務並做到極致,才是最重要的問題。剩下的知識體系如何形成,要有什麼樣的人生目標,並非不重要,而是有前提。
絮絮叨叨這許多,當是給我們接下來苦逼的一周打氣。專注於眼前的事情,行動上的量化回饋,把思想落實在文字上,實在重要。所謂淡定,無非是進入社會之後,便不再有試錯的機會,先學會自己諒解自己,便是第一步。
我以前從沒想到過自己會退學,並且有機會在諸多領域中奮鬥。根據我在微軟工作30多年的經歷,我覺得有三件事情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真的是很重要。第一,要有偉大的創意;第二,找到熱情;第三,要能堅持、百折不撓。記住這三條吧,它們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對你們有用。微軟就是在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的一個別人沒有想到的好創意下建立起來的,當時他們的理想是讓每一張辦公桌上都有一台電腦,現在我們可以這樣說:每一個口袋、每一台電視機、每一件東西裡都有一台電腦。
首先就創意來說,即使在今天,微軟最初的這個創意和它的未來前景依然具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我想引用冰球明星韋恩·格雷茨基的一句話來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創意的重要,他說:好的冰球手會看到球現在在哪裡,而偉大的冰球手則能看到球將來會在哪裡。現在你們即將從大學裡畢業,將會在社會中嶄露才華,將會有很多的機遇可選擇,這都會讓你們擁有對於你們自己、對於這個世界來說都很重要的見解和創意。
第二,尋找熱情。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通常認為熱情是你要麼會有,要麼就是沒有的東西,覺得熱情會爆發式地自己顯露出來。其實不是,熱情是你在生活中要處處留意、投入身心地尋找才能得到的東西。找到熱情就是你們此時的工作,而不要等到走向社會的那一刻。
就我自己而言,我並不是天生就喜歡資訊技術。我在九年級時自己編過一回電腦軟體,但失敗了,從此就討厭起了這件事,覺得自己不是那塊料。進了大學後我學的是數學,但在第一學期結束時,我對此失去了興趣,想再做一些別的事情。
那時我是學校橄欖球隊的經理,我從中發現自己喜歡管理一些事情,這可以說是我的一種熱情所在。走出大學校園後,我先去了一家大公司工作,但我發現自己沒有耐心去推銷公司生產的甜點和餅乾,一年後我就辭職了。
正在此時,我的夥伴蓋茨給我打了個電話,要引薦我去微軟,上任第一天就是管理一個30來人的小公司,資訊產業的快節奏和新奇性終於讓我尋找到了自己的熱情。()尋找熱情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麻煩,會出錯,需要很多嘗試,但你一定要尋找到自己的熱情,那樣你就會有精力在每一天早起,即使遇到困難也會說:“我喜歡我做的事情,它會讓我幹勁十足!”
最後一點,但並不是最不重要的一點,要能堅持,其實我更喜歡用另一個詞:百折不撓。百折不撓也是一種堅持,但多了一層樂觀的含義。熱情是有一種東西會讓你感到興奮,而堅持和百折不撓會讓你長久地保留住你的熱情。看一看和我們在同一時期開始的那些公司,很多在後來都失敗了。再看一看那些成功的公司,比如微軟、蘋果、Google、Facebook等等,也無不是經歷過艱苦時期。你取得了一些成功,然後就可能遇到困難,你嘗試著一個新創意、新發明,但可能於事無補。這時你是否能堅持、能百折不撓就決定著你是否能獲得成功。
拖延:漂亮的計畫,不漂亮的執行
期末臨近,欠下的債一股腦襲來。之前拖延所導致的種種惡果,滾雪球般迴圈放大。究其原因,無非是人走向社會化,或進入所謂精英教育體系之後,不會再給你任何犯錯的機會。錯了便只能加倍彌補。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而且是十倍償還。一堂缺掉的課,或與人合作中一個環節的疏忽,所帶來的知識缺乏或他人的不信任,需要多於十倍的努力來彌補——這是成長的代價。
強調嚴重性,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畏首畏尾。而是通過強調,端正自己的態度,進而修正錯誤,並以後不再犯錯誤。先正因再正果,否則因果迴圈,報應不爽。如何處理行動中的拖延,是個問題。
前一段時間讀福利經濟學的一本書,書中提到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窮人,明知某事有益而不願為。從實證的結果來看,倘若窮人能有營養均衡的三餐,很快就能擺脫貧困陷阱。但事實是,越是窮,越愛垃圾食品。對此的解釋,第一反應是窮人自身知識缺乏。但在世界銀行的實驗中,政府的宣傳已鋪天蓋地,甚至出了很多基本的,易於烹調的食譜,但最終收效甚微。為什麼?作者從心理學中尋求解釋,引用了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的概念——Time inconsistency,心理學我是門外漢,姑且譯作“時間不一致”。
所謂“時間不一致”?人在不同時間點,對行為的影響和感受預估不同。舉個例子:我們經常做這樣的計畫——“今晚放鬆一下,明天學習一天”。相反,有拖延症的人很少能做到:“今天學習一天,明晚放鬆一下”。背後的原因就是時間不一致。
原因在於,從現在的時點來看,人對今天學習一天,和明天學習一天的感覺不同。你想的是“明天我要在圖書館裡坐一天”,而在預構這個場景的時候,你並不能準確估量這個事情給自己帶來的痛苦,而當下開始帶來的痛苦是真切的。現在告訴你一周之後你要拼命學,和現在開始拼命學,前者總會讓我們覺得更容易達成。時間不一致越明顯,自控能力越差,拖延症越強。
這就是為什麼對於自控能力差的人,做計畫並不是一個有效的手段——計畫和執行兩個環節中間,隔著時間不一致。你能做出很漂亮的計畫,但不能漂亮的執行計畫。
遺憾的是,這又是必須的。如果你觀察通俗標準上的那些成功人士,他們的思想水準和角度可能千差萬別,但計畫與執行的能力是必備的。所謂計畫與執行力,就是減弱自己的時間不一致。而所謂自控能力,就是精確掌握你將來會有的那種“操,明天就是Deadline”的感受,並把其移植到當下的能力。
這時,回饋這個環節就需要引進了。計畫——執行——回饋才構成一個完整的自我管理流程。時間不一致隱藏在計畫和執行的差別之中,回饋把它顯示出來。當你量化計畫和執行之間的誤差的時候,你會發現時間不一致給自己的痛苦。那麼,當你下次執行的時候,你就會把這個痛苦也考慮到其中,從而減弱不一致。
不過,回饋絕不是想想“唉,又他媽沒學習”,這不是回饋。回饋是量化。誰都能認識到自己沒執行好計畫。關鍵是有多少沒執行好?完成了百分之幾?剩下的百分之幾導致了什麼後果?在量化的背後需要包含反思。
此外,還有一種解決辦法:當自控能力不行的時候,少做宏觀規劃,少找人生目標。原因很簡單,當你實踐不足的時候,你連做決策所需的基本資訊都沒有,怎麼會不動搖不困惑?動搖了困惑了,又怎麼會有足夠的動力?國內的大學生,百分之九十都會經過一段“思想上的巨吊,行動上的矬逼”時期,是因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後,前面道路分岔,後面敵兵消失,驅動力變弱,思考增強,再惡性循環。
初步想法定了,行動就一定要跟上。很多事情現在想清楚,是為了以後不讓自己再去想。連一個專案都沒從頭到尾一環不落地執行過的人,怎能空想出感受,進而告訴自己不喜歡這個行業,那個行業?鬼佬常叨咕的Leadership,其根基就在於執行力。自己有了好的執行力,才有所謂協商,合作,領導和創新。()好的團隊合作,並非意味著每個人的最優化,而是以每個人為核心的團隊整體實現最優化。但你要是自己優化自己都達不到,就會連參與合作的資格都沒有。知道自己如何最好的行動之後,再考慮如何協商,如何讓步,如何驅使他人更好的行動,才構成合作,才算真正進入社會。
在這之前,如何把自己手頭的任務完成的最好,關注眼前的任務並做到極致,才是最重要的問題。剩下的知識體系如何形成,要有什麼樣的人生目標,並非不重要,而是有前提。
絮絮叨叨這許多,當是給我們接下來苦逼的一周打氣。專注於眼前的事情,行動上的量化回饋,把思想落實在文字上,實在重要。所謂淡定,無非是進入社會之後,便不再有試錯的機會,先學會自己諒解自己,便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