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生活 » 為人處世

周國平人生哲思錄:如何在浮躁中獲得一份平靜


分享作家周國平關於修身養性的人生哲思文章:如何在浮躁中獲得一份平靜 曾有個人問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我的回答是:尊重他人,
親疏隨緣。這個回答基本概括了我對待友誼的態度。 人在世上是不能沒有朋友的。不論天才,還是普通人,沒有朋友都會感到孤單和不幸。事實上,絕大多數人也都會有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朋友圈子。如果一個人活了一輩子連一個朋友都沒有,那麼,他很可能怪僻得離譜,使得人人只好敬而遠之,或者壞得離譜,以至於人人側目。 不過,一個人又不可能有許多朋友。所謂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種詩意的誇張,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是一種淺薄的自負。熱衷於社交的人往往自詡朋友眾多,其實他們心裡明白,社交場上的主宰絕對不是友誼,而是對時尚、利益或無聊。真正的友誼是不喧囂的。根據我的經驗,真正的好朋友也不像社交健兒那樣頻繁相聚。
在一切人際關係中,互相尊重是第一美德,而必要的距離又是任何一種尊重的前提。使一種交往具有價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價值。在交往中,每人所能給予對方的東西,決不可能超出他自己所擁有的。他在對方身上能夠看到些什麼,大致也取決於他自己擁有些什麼。高品質的友誼意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是雙方互相由衷的欣賞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擁有價值,配得上做一個高品質的朋友,這是一個人能夠為友誼所做的首要貢獻。 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們身上都有一種直覺,當我們初次與人相識時,
只要一開始談話,就很快能夠感覺到彼此是否相投。當兩個人的心性非常接近時,或者非常遠離時,我們的本能下判斷最快,立刻會感到默契或抵牾。對於那些中間狀態,我們也許要稍費斟酌。斟酌的快慢是和它們偏向某一端的程度成比例的。這就說明,兩個人能否成為朋友,基本上是一件在他們開始交往之前就決定的事情,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親疏,並不是由願望決定的,願望也應該出自心性及其契合程度決定的。願望也應該自心性的認同,超出於此,我們就有理由懷疑那是別有用心,多半有利益方面的動機。利益之交也無可厚非,但雙方應該心裡明白,最好還是擺到桌面上講明白,千萬不要頂著友誼的名義,
凡是頂著友誼名義的利益之交,最後沒有不破裂的,到頭來還互相指責對方不夠朋友,為友誼的脆弱大表義憤。其實,關友誼什麼事呢,所謂友誼一開始就是假的,不過是利益的面具和工具罷了。今天的人們給了它一個恰當的名稱,叫感情投資,這就比較誠實了,我希望人們更誠實一步,在投資時把自己的利潤指標也通知被投資方。 當然,不能排除上一種情況:開始時友誼是真的,只是到了後來,面對利益的引誘,一方對另一方做了不義的事,導致友誼破裂。在今日的商業社會中,這種情況也是司空見慣的,我不想去分析那行不義的一方的人品究竟是本來如此,現在暴露了,還是現在才變壞的,因為這種分析過於複雜。
我想說的是,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採取的態度也是親疏隨緣,不要企圖去挽救什麼,更不要陷在已經不存在的昔日友誼中,感到憤憤不平,好像受了天大委屈。應該知道,一個人的人品是天性和環境的產物,這兩者都不是你能夠左右的,你只能把它們的產物作為既定事實接受下來。 跳出個人的恩怨,做一個認識者,借自己的遭遇認識人生和社會,你就會獲得平靜的心情。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