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其二》
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
高臺樹色陰陰見。
春風不解禁楊花,
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
爐香靜逐遊絲轉。
一場愁夢酒醒時,
斜陽卻照深深院。
賞析:
小詞寫春光流逝所觸發的淡淡輕愁。上片展示花謝春殘、綠葉蔭森的郊原風光,為主人佈設外景。過片承上啟下,筆觸轉向室內。爐香嫋嫋,宛如遊絲回環,氣氛闃寂幽靜。煞拍倒點時序,見出主人獨對爐香、閒愁縈繞,正當夢醒酒消之後,此時殘陽斜照、院落幽深,則主人孤寂無聊、惆悵莫名之意緒,愈加不言而明。全篇不著實字,以景見情,
《踏莎行·其一》
晏殊
祖席離歌,
長亭別宴,
香塵已隔猶回面。
居人匹馬映林嘶,
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
斜陽只送平波遠。
無窮無盡是離愁,
天涯地角尋思遍。
賞析:
這首詞抒寫送別之後的依依不合和登高望遠的無限思念,融情于景,含蘊深婉。上片寫餞別的分手,隔塵回首,馬嘶不行,船轉不進,烘托出雙方的難合難分。下片寫居者念行者,登樓遠望,一片平波,引出無盡離愁。“香塵已隔猶回面”句,
《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
作者: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注釋:
1、曾經:曾經歷過。曾,副詞。經,經歷。
2、滄海:大海。因海水呈蒼青色,故稱滄海。
3、除卻:除了。
4、取次:循序而進。
5、半緣:一半因為。
6、修道:作者既信佛也通道,但此處指的是品德學問的修養。
7、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
翻譯:
經歷過滄海之水的波瀾壯闊,
就不會再被別處的水所吸引。
陶醉過巫山之雲的夢幻,
別處的風景就不稱之為雲雨了。
雖常在花叢裡穿行,
我卻沒有心思欣賞花朵,
一半是因為自己已經修道,
一半是因為心裡只有你。
賞析:
(一)
此為悼念亡妻韋叢之作。詩人運用“索物以托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韋叢的懷念之情。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游于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於海”比喻“游于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象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于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裡為什麼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瞭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
(二)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歌數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詩分為古諷、樂諷、古體、新題樂府、律詩、豔詩等十類。這首《離思》(五首之一)屬於豔詩。所謂“豔詩”,即寫男女之間愛情的詩。在作者十類詩中,這類寫得比較好。而這首《離思》詩,尤其寫得一往情深,熾熱動人,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在描寫愛情題材的古典詩詞中,亦堪稱名篇佳作。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全詩僅四句,即有三句採用比喻手法。一、二兩句,破空而來,暗喻手法絕高,幾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筆意所在。“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從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詩句表面上是說,曾經觀看過茫茫的大海,對那小小的細流,是不會看在眼裡的。它是用大海與河水相比。海面廣闊,滄茫無際,雄渾無比,可謂壯觀。河水,只不過是舉目即可望穿的細流,不足為觀。寫得意境雄渾深遠。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賦》裡“巫山雲雨”的典故。《高唐賦》序說:戰國時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懷王),曾游雲夢高唐之台,“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願薦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別離楚王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楚王旦朝視之,果如其言,因此就為她立廟號曰“朝雲”。顯而易見,宋玉所謂“巫山之雲”,——“朝雲”,不過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謂“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面是說:除了巫山上的彩雲,其他所有的雲彩,都不足觀。其實,他是巧妙地使用“朝雲”的典故,把它比作心愛的女子,充分地表達了對那個女子的真摯感情。詩人表明,除此女子,縱有傾城國色、絕代佳人,也不能打動他的心,取得他的歡心和愛慕。只有那個女子,才能使他傾心相愛。寫得感情熾熱,又含蓄蘊藉。
第三句“取次花叢懶回顧”,是用花比人。是說我即使走到盛開的花叢裡,也毫不留心地過去,懶得回頭觀看。為什麼他無心去觀賞迎入眼簾的盛開花朵呢?第四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說他對世事,看破紅塵,去修道的原故,這是其一。其二,是因為他失去心愛的她,再也不想看別的“花”了。統觀全詩,不難看出,“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原因,還是因為失去了“君”。“半緣修道”之說,只不過是遁辭罷了。
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全詩僅四句,即有三句採用比喻手法。一、二兩句,破空而來,暗喻手法絕高,幾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筆意所在。“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從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詩句表面上是說,曾經觀看過茫茫的大海,對那小小的細流,是不會看在眼裡的。它是用大海與河水相比。海面廣闊,滄茫無際,雄渾無比,可謂壯觀。河水,只不過是舉目即可望穿的細流,不足為觀。寫得意境雄渾深遠。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賦》裡“巫山雲雨”的典故。《高唐賦》序說:戰國時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懷王),曾游雲夢高唐之台,“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願薦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別離楚王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楚王旦朝視之,果如其言,因此就為她立廟號曰“朝雲”。顯而易見,宋玉所謂“巫山之雲”,——“朝雲”,不過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謂“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面是說:除了巫山上的彩雲,其他所有的雲彩,都不足觀。其實,他是巧妙地使用“朝雲”的典故,把它比作心愛的女子,充分地表達了對那個女子的真摯感情。詩人表明,除此女子,縱有傾城國色、絕代佳人,也不能打動他的心,取得他的歡心和愛慕。只有那個女子,才能使他傾心相愛。寫得感情熾熱,又含蓄蘊藉。
第三句“取次花叢懶回顧”,是用花比人。是說我即使走到盛開的花叢裡,也毫不留心地過去,懶得回頭觀看。為什麼他無心去觀賞迎入眼簾的盛開花朵呢?第四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說他對世事,看破紅塵,去修道的原故,這是其一。其二,是因為他失去心愛的她,再也不想看別的“花”了。統觀全詩,不難看出,“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原因,還是因為失去了“君”。“半緣修道”之說,只不過是遁辭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