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頭戰象讀後感(一)
象性格溫順,是人們的夥伴,但它只是動物。不過,在讀了《最後一頭戰象》這本書後卻讓我感受到,動物身上也有著人類的情感。
課文講述了在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一頭大象——嘎羧。它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重披象鞍,到江灘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它來到埋葬自己戰友們的“百象塚”旁挖了一個坑,莊重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這是一頭“懷舊”的戰象。嘎羧原本是得去祖祖輩輩留下的象塚長眠的,但它沒有。我想它一定是無法割捨戰爭時光,無法忘記戰友們。它告訴我們歷史不能重演,
這是一頭“純潔”的戰象。嘎羧的心裡,不是對功名的渴望,不是對自己戰績的驕傲自豪,而是並肩作戰的戰友,是慈愛的波農丁,是善良的鄉親們,是它久久渴望的和平與安寧。的確,沒有什麼可以做到永恆,但是,我們必須要守護自己最珍惜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心靈的淨土。嘎羧比我們更早懂得這一點,因此,它二十六年來一直懷有純潔的心。在它那為所有人動容的壯舉面前,我們都是那麼渺小。
這也是一頭“忠誠”的戰象。“忠誠”是因為它臨死時重披象鞍,它希望自己是最後一頭戰象,希望這個世界永遠和平。當我讀到課文中的這句話,“二十六個春秋過去,象鞍已經破舊了,仍顯出凝重華貴,嘎羧披上象鞍,
讀了這篇課文,令人回味無窮,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如此的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有更深的感悟呢?《最後一頭戰象》這本書講的是:作者沈石溪在西雙版納打仗時,是當象騎兵(騎象打仗的兵),當時全部象騎兵全體陣亡,只剩下他與他的象,他們離開戰場,他的像是他最知心的朋友。找到了一座村寨,在裡面發生許多有趣的事——有時關乎生命,也有時只關乎自己的脾氣,但最後戰象死了。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我知道能交一個知心朋友,多麼不容易,這個朋友與他出生入死,一起過了許多磨難,
《最後一頭戰象》更讓我知道了動物雖然不會說人話,但他們卻是是有感情的東西,從這本書中我對動物的看法也有些改變,特別是象,我物件的感覺是,它有思維,特別聰明,所以我現在開始喜歡象了。
讀了《最後一頭戰象》,我的感觸很多。
最後一頭戰象讀後感(二)
我最近讀過一本書,叫《最後一頭戰象》。
傣族的最高領主:召片領,他曾經有一支威風凜凜的象兵。一九四三年,象兵在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戰鬥非常激烈。八十多頭戰象全部中彈倒地,在民工運戰象的屍體時,
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讓我們一起來保護和我們共同享受這一家園的其他動物吧!
最後一頭戰象讀後感(三)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本書:《最後一頭戰象》。
《最後一頭戰象》是圍繞象、豬、熊三個動物寫的十二個故事。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給大象拔刺》。
《給大象拔刺》主要講的是: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當時是一名赤腳醫生,在一次巡視時被兩頭象給劫持了,那兩頭象把沈石溪壓到一頭小象的身邊,要沈石溪給小象拔刺,可沒想到小象也怕疼,於是沈石溪想了許多辦法:1、給小象塞止疼片。2、破口大駡小象。3、小象疼的時候,他也表現出很痛苦的樣子。()以免被送上“絞刑”。終於,小象能一瘸一拐的能走路了。沈石溪終於松了一口氣。一個多月後,那一家象還付給了沈石溪了“醫療費”。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好氣的是人家沈石溪給小象拔刺那兩頭象瞎干擾什麼的呀,
希望大家看了我這一篇文章,能保護動物,做一個善良的人。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一)
最近,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這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著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李鎮西校長在序言中說:“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讀到此,我的內心便會受到觸動:是呀,我們在年復一年的工作中,有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與個性,有沒有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呢?很多時候,是在和別人的攀比中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失去了做好自我的追求。結果是渾渾噩噩度日,喪失了做為一個人應有的情趣與活力,更談不上去超越自我,並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了。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而這種愛源與他的心,正是這種愛成就了他的輝煌。任何成功的背後都需要艱辛的付出。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我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良品質。堅韌、好學、勤奮……形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二)
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班集體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後進生”的稱謂)都當作研究物件,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
一個教師是否“最好”,第一應該看學生的評價。教師因學生而存在,我當然也是因我的學生而存在。
“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張中行先生的話:“一切都無所謂,這是外貌;骨子裡卻是有著堅實的壁壘,因而任何外力才攻不破,這是心境的徹底安然,所以可以算作最高的禪悅。”
我一直都在一線,一直都在講臺,一直都和學生零距離!
“五個一工程”——上好一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
看雲——一位很知名的網友,同時也是一位很不知名的普通老師說:“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
教師人生哲理:生活在學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
激情燃燒的歲月,教師職業選擇了我
我非常明確地意識到,我不能把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僅僅視為教書,而應該把我的社會理想傾注在教育之中。
激情燃燒的歲月,教師職業選擇了我
我提醒自己,做教師,感情是很重要的,但不能僅僅憑感情,還有責任和對每一位學生的尊重。儘管在後來從教的歲月裡,我仍然不止一次犯同樣的錯誤——人的自我改造絕不是靠一次教訓就能徹底“重新做人”,所謂“戰勝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伴隨一生——畢竟當時我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了。
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樂於保持一顆童心,善於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一個兒童,這不但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而且是教師對學生產生真誠情感的心理基礎——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甚至把童心視為師愛之源。
裴斯泰洛齊在《與友人談斯坦茲經驗的信》中這樣深情地寫道:“我決心使我的孩子們在一天中沒有一分鐘不從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們的,他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們的歡樂就是我的歡樂。我們一同哭泣,一同歡笑。”
激情燃燒的歲月,教師職業選擇了我
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擁有兒童般的興趣。
“只要人們沒有做到以童年的歡樂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裡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歡欣的激情,只要他沒有沉醉於孩子氣的頑皮活動之中,我們就沒有權利談論什麼對孩子的教育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
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教師的童心意味著具有兒童般的思維。
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有兒童般的純真。童心,表現為純樸、真誠、自然、率直,而這些也正是人民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品質。
盧梭在《愛彌兒》中告誡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無邪的孩子分辨善惡的時候,自己就充當了引誘的魔鬼。”
愛心是好教師的基本條件
沒有教育者的童心,就沒有完美的教育。
童心在教育上的體現,便是愛心。
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誨乎”到夏丏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
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
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教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
“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上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並且像我以後才意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家寫道:“可能有人會想,作者想借這些事例來炫耀自己特別關心孩子。不對,買船是出於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這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
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
教師對學生應博愛
以厚此薄彼的態度對待學生,並不是真心愛學生,所“愛”的一部分學生,實際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這種“愛”是自私的,與師德是格格不入的。
你周圍所有的少年都是你的教育對象,你對他們都負有同樣的愛和教育的義務。
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師愛,首先應是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
有了愛,不等於就有了教育
教育的愛,這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做出來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而然地貫穿於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教育,不僅意味著提高人的道德水準和知識能力水準,同時意味著按文明社會與他人交往的準則規範人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養成教育”。這種“養成教育”,帶有某種強制性——這種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強制性”與我們現在反對的思想專制不是一回事。作為社會人,不遵循起碼的公共規則與秩序是很難與人交往的。同時,在一個集體中,一個人違紀必然妨礙其他更多的人學習。這樣,為了尊重多數人學習的權利,有時不得不對違紀者以必要的懲罰。凡是離開了嚴格要求,遷就和縱容學生的“愛”,絕不是我們所提倡的真愛。
民主教育的內涵(1)
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它除了指教育者應該具備的民主思想以及在教育過程中應該體現出的民主精神外,更多的還是指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所進行的一系列有關民主精神價值的教育——平等精神的教育、自由精神的教育、法治精神的教育、寬容精神的教育、妥協精神的教育以及權利與義務的教育、紀律與法制的教育等公民意識教育。
“民主教育”的核心,仍然意味著“尊重”——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思想、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權、尊重學生的創造力……當然,與此同時,教會學生尊重他人。
陶行知曾對民主教育如此定義:“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爭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發展民主。在反民主的時代或是民主不夠的時代,民主教育的任務是教人爭取民主;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民主教育的任務是配合整個國家之創造計畫,教人依著民主的原則,發揮個人及集體的創造力,以為全民造幸福。”
在平等中培養平等
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現代社會生活要求人與人之間擁有人格上的獨立與平等。還要使學生瞭解社會主義公民之間權利與義務的平等性以及在法紀面前的一視同仁,懂得尊重、維護自身與他人權利的道理。
師生之間的平等關係,不僅僅由教師的所謂“師德”決定,也是教師職業特點所蘊含的必然要求。教師在從事教育或教學時絕不可能是單向的,因為他面對的是同樣有著思想感情精神世界的“人”,因此,教育的實施必然是師生雙向互動。
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讓學生閱讀大自然,讓班集體充滿孩子們喜歡的活動,其意義決不只是停留於“熱愛大自然”和“不露痕跡的教育藝術”的層面,我希望達到的更深遠的意義在於,讓學生的童年富有詩意,讓他們的人生充滿情趣,讓學生的生命更加豐滿!
把童年還給童年
教育不僅僅給學生以生活技能與生存智慧,還應該給學生以人之為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所有“精神”都必須以人性為最基本的底線——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持孩子善良和富於幻想的天性,這對於一個人是否擁有終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是至關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名著《帕甫雷什中學》中這樣寫道:“為每一個人培養起善良、誠摯、同情心、助人精神以及對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關切之情等品質,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碼的目標。學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一位優秀的教育者,應該知道他現在的學生的心靈最需要得到什麼,或者說最需要保持什麼。我之所以主張教育應該有些浪漫的氣息,主張讓孩子更多地接觸大自然,這決不僅僅是為了讓教育富有情趣,而是力圖讓教育更能滿足兒童的精神需要,讓教育更符合人性——而孩子的心靈能夠因為大自然撫摸而變得更加充盈而豐滿。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三)
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對學生一定要“嚴”字當頭,嚴格要求。()比如學生貪玩不完成作業,我們決不能聽之任之,姑息遷就,要通過耐心的教育使其按時完成作業,當然,這也需要老師以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榜樣,如學生做的作業,必須及時批改,及時發放。讓學生知道老師的“嚴”是從自身做起的,這樣才能使學生行其所“嚴”。
作為教師要注意教育的方法,當學生出現失誤或對教師不尊重時,切忌簡單,粗暴,衝動的“熱處理”,而應控制自己的言行,要用愛去感化他們,使他們主動克服錯誤。這就需要向慈母一樣把愛播進學生的心田。心理學還告訴我們:人際交往融洽、和諧是以真誠為前提的。“以心換心”以理解為橋樑。人與人之間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溝通。我們除了做好“嚴師”,“慈母”之外,還要利用課餘時間和學生多接觸,推心置腹的和學生交談,成為學生的“摯友”
讀最後一頭戰象有感(一)
象性格溫順,是人們的夥伴,但它只是動物。不過,在讀了《最後一頭戰象》這本書後卻讓我感受到,動物身上也有著像人類一樣的情感。
課文講述了在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一頭大象——嘎羧。它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重披象鞍,到江灘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它來到埋葬自己戰友們的“百象塚”旁挖了一個坑,莊重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這是一頭“懷舊”的戰象。嘎羧原本是得去祖祖輩輩留下的象塚長眠的,但是它沒有。我想它一定是無法割捨戰爭時光,無法忘記它的戰友們。它告訴我們歷史不能重演,而歷史也不能忘記。
這是一頭“純潔”的戰象。嘎羧的心裡,不是對功名的渴望,不是對自己戰績的驕傲和自豪,而是並肩作戰的戰友,是慈愛的波農丁,是善良的鄉親們,是它久久渴望的和平與安寧。的確,沒有什麼可以做到永恆,但是,我們必須要守護自己最珍惜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心靈的淨土。嘎羧比我們更早懂得這一點,因此,它二十六年來一直擁有純潔的心。在它那為所有人動容的壯舉面前,我們都顯得那麼渺小
這也是一頭“忠誠”的戰象。“忠誠”是因為它臨死時重披象鞍,它希望自己是最後一頭戰象,希望這個世界永遠和平。當我讀到課文中的這句話,“二十六個春秋過去,象鞍已經破舊了,仍顯出凝重華貴,嘎羧披上象鞍,添上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從中我讀懂了象鞍上記載著凝重的歷史,記載著嘎羧的忠誠,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懷仍在!。
讀了這篇課文,令人回味無窮,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如此的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有更深的感悟呢?
讀最後一頭戰象有感(二)
我讀了《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原以為,象性格溫順,是人們的夥伴,只是普通的動物。不過在讀了這本書後卻讓我感受到動物身上也有著人類的感情。文中的的主人公——嘎羧的行為深深的感動了我,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最後一頭戰象》講述的是:作者見到了曾經與日寇作戰的最後一頭戰象——已經50多歲的大象嘎羧,作者與它成了好朋友的故事
讀過這本書後,我被打動得很深,特別是最後一句話:“它沒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塚,它和曾經並肩戰鬥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這句話太感人了!象竟有如此靈感,它都知道忠誠和責任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我們雖然不能到它心裡看個明白,但我們能體會到,它那種跟同伴永恆的友誼。
象,它們的友情有如此力量;象,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它們的情比人的情更真切,更動人,更長久。
讀最後一頭戰象有感(三)
寒假裡,一位宋阿姨送我一本書,書的名子是《最後一頭戰象》作者是沈石溪。()阿姨送我的時候說:“這本書特別好,讀完後她都感動哭了。”回家後我就迫不急待的認認真真的讀了這篇文章,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寫了日寇侵佔了緬甸,在戰鬥中,戰象都陳亡了,在民工搬運戰象屍體時,發現了倖存的戰象,名叫嗄羧,過了二十幾後,它在臨死之前重新找到並披掛上象徵身份的象鞍,走了一天一夜,來到戰友埋葬的地方——百象塚,在旁邊挖了一個坑,把自己埋在了那裡。
在這篇文章裡,嗄羧被村民治好傷後就在寨子裡生活,它整天優哉遊哉地在寨子裡閒逛,到東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大象有靈性,在嗄羧快不行了的時候,它繞著寨子走了三匝,對救活它,收留它,並養活它的寨子表達了一種戀戀不捨的心情。全寨的男女老少也都擁到打穀場為嗄羧送別,許多人都泣不成聲,村長在它脖子上系了潔白的紗巾,在四條腿上綁了四塊黑布,老人和孩子送給它吃的,它什麼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涼水。說明它很難過,它知道自己要離開了,吃不下東西。
嗄羧是一頭很重情義的大象,它很想念和自己一塊戰鬥的戰友,所以它把自己埋在了並肩作戰的戰友身邊,它是我們心中一位非常重情義重感情,而且品德高尚的戰鬥英雄。
大象能做到這樣,我們人要做的更好。
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著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李鎮西校長在序言中說:“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讀到此,我的內心便會受到觸動:是呀,我們在年復一年的工作中,有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與個性,有沒有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呢?很多時候,是在和別人的攀比中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失去了做好自我的追求。結果是渾渾噩噩度日,喪失了做為一個人應有的情趣與活力,更談不上去超越自我,並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了。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而這種愛源與他的心,正是這種愛成就了他的輝煌。任何成功的背後都需要艱辛的付出。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我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良品質。堅韌、好學、勤奮……形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二)
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班集體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後進生”的稱謂)都當作研究物件,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
一個教師是否“最好”,第一應該看學生的評價。教師因學生而存在,我當然也是因我的學生而存在。
“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張中行先生的話:“一切都無所謂,這是外貌;骨子裡卻是有著堅實的壁壘,因而任何外力才攻不破,這是心境的徹底安然,所以可以算作最高的禪悅。”
我一直都在一線,一直都在講臺,一直都和學生零距離!
“五個一工程”——上好一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
看雲——一位很知名的網友,同時也是一位很不知名的普通老師說:“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
教師人生哲理:生活在學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
激情燃燒的歲月,教師職業選擇了我
我非常明確地意識到,我不能把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僅僅視為教書,而應該把我的社會理想傾注在教育之中。
激情燃燒的歲月,教師職業選擇了我
我提醒自己,做教師,感情是很重要的,但不能僅僅憑感情,還有責任和對每一位學生的尊重。儘管在後來從教的歲月裡,我仍然不止一次犯同樣的錯誤——人的自我改造絕不是靠一次教訓就能徹底“重新做人”,所謂“戰勝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伴隨一生——畢竟當時我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了。
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樂於保持一顆童心,善於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一個兒童,這不但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而且是教師對學生產生真誠情感的心理基礎——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甚至把童心視為師愛之源。
裴斯泰洛齊在《與友人談斯坦茲經驗的信》中這樣深情地寫道:“我決心使我的孩子們在一天中沒有一分鐘不從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們的,他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們的歡樂就是我的歡樂。我們一同哭泣,一同歡笑。”
激情燃燒的歲月,教師職業選擇了我
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擁有兒童般的興趣。
“只要人們沒有做到以童年的歡樂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裡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歡欣的激情,只要他沒有沉醉於孩子氣的頑皮活動之中,我們就沒有權利談論什麼對孩子的教育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
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教師的童心意味著具有兒童般的思維。
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有兒童般的純真。童心,表現為純樸、真誠、自然、率直,而這些也正是人民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品質。
盧梭在《愛彌兒》中告誡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無邪的孩子分辨善惡的時候,自己就充當了引誘的魔鬼。”
愛心是好教師的基本條件
沒有教育者的童心,就沒有完美的教育。
童心在教育上的體現,便是愛心。
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誨乎”到夏丏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
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
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教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
“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上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並且像我以後才意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家寫道:“可能有人會想,作者想借這些事例來炫耀自己特別關心孩子。不對,買船是出於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這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
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
教師對學生應博愛
以厚此薄彼的態度對待學生,並不是真心愛學生,所“愛”的一部分學生,實際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這種“愛”是自私的,與師德是格格不入的。
你周圍所有的少年都是你的教育對象,你對他們都負有同樣的愛和教育的義務。
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師愛,首先應是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
有了愛,不等於就有了教育
教育的愛,這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做出來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而然地貫穿於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教育,不僅意味著提高人的道德水準和知識能力水準,同時意味著按文明社會與他人交往的準則規範人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養成教育”。這種“養成教育”,帶有某種強制性——這種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強制性”與我們現在反對的思想專制不是一回事。作為社會人,不遵循起碼的公共規則與秩序是很難與人交往的。同時,在一個集體中,一個人違紀必然妨礙其他更多的人學習。這樣,為了尊重多數人學習的權利,有時不得不對違紀者以必要的懲罰。凡是離開了嚴格要求,遷就和縱容學生的“愛”,絕不是我們所提倡的真愛。
民主教育的內涵(1)
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它除了指教育者應該具備的民主思想以及在教育過程中應該體現出的民主精神外,更多的還是指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所進行的一系列有關民主精神價值的教育——平等精神的教育、自由精神的教育、法治精神的教育、寬容精神的教育、妥協精神的教育以及權利與義務的教育、紀律與法制的教育等公民意識教育。
“民主教育”的核心,仍然意味著“尊重”——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思想、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權、尊重學生的創造力……當然,與此同時,教會學生尊重他人。
陶行知曾對民主教育如此定義:“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爭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發展民主。在反民主的時代或是民主不夠的時代,民主教育的任務是教人爭取民主;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民主教育的任務是配合整個國家之創造計畫,教人依著民主的原則,發揮個人及集體的創造力,以為全民造幸福。”
在平等中培養平等
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現代社會生活要求人與人之間擁有人格上的獨立與平等。還要使學生瞭解社會主義公民之間權利與義務的平等性以及在法紀面前的一視同仁,懂得尊重、維護自身與他人權利的道理。
師生之間的平等關係,不僅僅由教師的所謂“師德”決定,也是教師職業特點所蘊含的必然要求。教師在從事教育或教學時絕不可能是單向的,因為他面對的是同樣有著思想感情精神世界的“人”,因此,教育的實施必然是師生雙向互動。
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讓學生閱讀大自然,讓班集體充滿孩子們喜歡的活動,其意義決不只是停留於“熱愛大自然”和“不露痕跡的教育藝術”的層面,我希望達到的更深遠的意義在於,讓學生的童年富有詩意,讓他們的人生充滿情趣,讓學生的生命更加豐滿!
把童年還給童年
教育不僅僅給學生以生活技能與生存智慧,還應該給學生以人之為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所有“精神”都必須以人性為最基本的底線——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持孩子善良和富於幻想的天性,這對於一個人是否擁有終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是至關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名著《帕甫雷什中學》中這樣寫道:“為每一個人培養起善良、誠摯、同情心、助人精神以及對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關切之情等品質,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碼的目標。學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一位優秀的教育者,應該知道他現在的學生的心靈最需要得到什麼,或者說最需要保持什麼。我之所以主張教育應該有些浪漫的氣息,主張讓孩子更多地接觸大自然,這決不僅僅是為了讓教育富有情趣,而是力圖讓教育更能滿足兒童的精神需要,讓教育更符合人性——而孩子的心靈能夠因為大自然撫摸而變得更加充盈而豐滿。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三)
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對學生一定要“嚴”字當頭,嚴格要求。()比如學生貪玩不完成作業,我們決不能聽之任之,姑息遷就,要通過耐心的教育使其按時完成作業,當然,這也需要老師以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榜樣,如學生做的作業,必須及時批改,及時發放。讓學生知道老師的“嚴”是從自身做起的,這樣才能使學生行其所“嚴”。
作為教師要注意教育的方法,當學生出現失誤或對教師不尊重時,切忌簡單,粗暴,衝動的“熱處理”,而應控制自己的言行,要用愛去感化他們,使他們主動克服錯誤。這就需要向慈母一樣把愛播進學生的心田。心理學還告訴我們:人際交往融洽、和諧是以真誠為前提的。“以心換心”以理解為橋樑。人與人之間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溝通。我們除了做好“嚴師”,“慈母”之外,還要利用課餘時間和學生多接觸,推心置腹的和學生交談,成為學生的“摯友”
讀最後一頭戰象有感(一)
象性格溫順,是人們的夥伴,但它只是動物。不過,在讀了《最後一頭戰象》這本書後卻讓我感受到,動物身上也有著像人類一樣的情感。
課文講述了在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一頭大象——嘎羧。它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重披象鞍,到江灘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它來到埋葬自己戰友們的“百象塚”旁挖了一個坑,莊重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這是一頭“懷舊”的戰象。嘎羧原本是得去祖祖輩輩留下的象塚長眠的,但是它沒有。我想它一定是無法割捨戰爭時光,無法忘記它的戰友們。它告訴我們歷史不能重演,而歷史也不能忘記。
這是一頭“純潔”的戰象。嘎羧的心裡,不是對功名的渴望,不是對自己戰績的驕傲和自豪,而是並肩作戰的戰友,是慈愛的波農丁,是善良的鄉親們,是它久久渴望的和平與安寧。的確,沒有什麼可以做到永恆,但是,我們必須要守護自己最珍惜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心靈的淨土。嘎羧比我們更早懂得這一點,因此,它二十六年來一直擁有純潔的心。在它那為所有人動容的壯舉面前,我們都顯得那麼渺小
這也是一頭“忠誠”的戰象。“忠誠”是因為它臨死時重披象鞍,它希望自己是最後一頭戰象,希望這個世界永遠和平。當我讀到課文中的這句話,“二十六個春秋過去,象鞍已經破舊了,仍顯出凝重華貴,嘎羧披上象鞍,添上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從中我讀懂了象鞍上記載著凝重的歷史,記載著嘎羧的忠誠,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懷仍在!。
讀了這篇課文,令人回味無窮,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如此的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有更深的感悟呢?
讀最後一頭戰象有感(二)
我讀了《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原以為,象性格溫順,是人們的夥伴,只是普通的動物。不過在讀了這本書後卻讓我感受到動物身上也有著人類的感情。文中的的主人公——嘎羧的行為深深的感動了我,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最後一頭戰象》講述的是:作者見到了曾經與日寇作戰的最後一頭戰象——已經50多歲的大象嘎羧,作者與它成了好朋友的故事
讀過這本書後,我被打動得很深,特別是最後一句話:“它沒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塚,它和曾經並肩戰鬥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這句話太感人了!象竟有如此靈感,它都知道忠誠和責任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我們雖然不能到它心裡看個明白,但我們能體會到,它那種跟同伴永恆的友誼。
象,它們的友情有如此力量;象,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它們的情比人的情更真切,更動人,更長久。
讀最後一頭戰象有感(三)
寒假裡,一位宋阿姨送我一本書,書的名子是《最後一頭戰象》作者是沈石溪。()阿姨送我的時候說:“這本書特別好,讀完後她都感動哭了。”回家後我就迫不急待的認認真真的讀了這篇文章,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寫了日寇侵佔了緬甸,在戰鬥中,戰象都陳亡了,在民工搬運戰象屍體時,發現了倖存的戰象,名叫嗄羧,過了二十幾後,它在臨死之前重新找到並披掛上象徵身份的象鞍,走了一天一夜,來到戰友埋葬的地方——百象塚,在旁邊挖了一個坑,把自己埋在了那裡。
在這篇文章裡,嗄羧被村民治好傷後就在寨子裡生活,它整天優哉遊哉地在寨子裡閒逛,到東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大象有靈性,在嗄羧快不行了的時候,它繞著寨子走了三匝,對救活它,收留它,並養活它的寨子表達了一種戀戀不捨的心情。全寨的男女老少也都擁到打穀場為嗄羧送別,許多人都泣不成聲,村長在它脖子上系了潔白的紗巾,在四條腿上綁了四塊黑布,老人和孩子送給它吃的,它什麼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涼水。說明它很難過,它知道自己要離開了,吃不下東西。
嗄羧是一頭很重情義的大象,它很想念和自己一塊戰鬥的戰友,所以它把自己埋在了並肩作戰的戰友身邊,它是我們心中一位非常重情義重感情,而且品德高尚的戰鬥英雄。
大象能做到這樣,我們人要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