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三句話
文/周禮
朋友向我抱怨,說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倒楣的人,好不容易弄到的訂單轉眼就成了別人的。朋友是一個生意人,但生意一直做得不好,時常虧本,朋友想不通,自己要文化有文化,要能力有能力,要才華有才華,可為什麼總是不如別人呢?朋友給自己找了一個理由――運氣,他認為一切的失敗都是源於運氣不佳,如果上天給他一點運氣,他能將地球撬動起來。
朋友的訴說不禁讓我想起兒時的一段經歷。小時候,我是一個自私的孩子,有什麼好的東西,我總是想到自己,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一天晚上,父親煮了兩碗面,一碗面上有一顆白生生的雞蛋,而另一碗面看上去什麼都沒有。父親問我,你吃哪一碗?那時雞蛋是十分珍貴的食品,若非逢年過節或生日,是很難吃到的,我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於是,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有雞蛋的那一碗。事實上,我的選擇是錯誤的,正當我洋洋得意地吃完那顆雞蛋時,我驚訝地發現父親的碗底竟然藏著兩顆雞蛋,我後悔不迭,恨自己過於心急。見此,父親微笑著對我說:“孩子,你務必記住,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想占別人便宜的人最終會吃大虧。”
第二天晚上,父親又煮了兩碗面,仍然是一碗面上有一顆白生生的雞蛋,
第三天晚上,父親同樣煮了兩碗面,還是一碗面上有一顆白生生的雞蛋,而另一碗面看上去什麼都沒有。父親讓我先選,這一次我沒有貿然行事,
父親的話令我慚愧不已。從那以後,我把這三句話當作了自己的人生準則,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我首先想到的總是別人的利益,果然如父親所言,好運接踵而至,我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聽完我的故事,朋友如醍醐灌頂,眼前一下子豁然開朗,他終於明白了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
送別
送朋友回來的路上,我坐在蒸籠一般熱的公車上,竟然睡得昏昏沉沉。我以為我做了個夢,夢見六月的西北,寬闊乾淨的藍天,乾燥嗆人的黃土,還有門口的杏子黃了,野草開始瘋長。睡醒之後,我想,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夢,不過是我太想回到那個地方,此時此節,正是杏黃麥子長,一鍋毛豆話家常。
朋友畢業了,路過我的地兒,停留了一個晚上。十年的朋友,期間見面次數不多,卻不陌生,聯繫不多,卻不害怕會無話可談。見了面,照樣沒有太多熱情,只是說說彼此的生活和牽掛。朋友剛畢業,還沒有經歷生活的摧殘折磨,不知道生活之艱辛,倒也已經有了恐懼之心。
我跟朋友說,別害怕,日子不會永遠這麼下去的。
送朋友去車站,朋友從站口進去,消失在人群之中。旁邊有一個大爺一直在要錢,我只好離開。我不是一個喜歡哭哭啼啼的人,也沒有多喜歡送別。
誰都得走上自己的路,不管那路上有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風景,也不論誰站在那個路口看著你走。
我不是一個太喜歡送別的人。一年前,大學畢業之時,我照樣沒有去送別誰,誤打誤撞去了火車站,碰上一個要離別的同學,大夥兒哭哭啼啼,摟摟抱抱,唯我不解風情。我到現在還是不理解這種分別的意義,我大概就是沒有辦法做到和別人建立這樣為分別而產生出痛苦的感情。我也曾主動去送別一個原計劃出國多年的朋友,我不過是想多聊會兒天,他卻說那個我陪他走過的一段路,對他影響深刻。
我想,我還是完全不能夠理解送別的含義。
小時候,跟來家裡的親戚說過很多次“再見”,卻從來都沒有想過,夕陽西下之時,那些個離去的身影所包含的意義,在這樣的“再見”中,自己的成長和衰老是多麼的可怕和幸運。人最對不起的,莫過於那些親近自己,心疼自己,卻又不能陪自己走下一程的人,他們站在上一個路口,看不到下一個路口你會遇到什麼樣的危險,卻老覺得你肯定身處險境。
在我23年的生涯中,有11年是漂泊在外,流浪在陌生的城市,從小城市一直流浪到大城市。我的母親,她站在家門口的那個分岔路上,送別了我整整11年。我曾固執地以為,母親會和她說的那樣剛強。後來,我們都學會了彼此假裝。出門在外的人,假裝生活不辛苦,電話裡頭傳過去的笑聲,還有違心地說自己很好的言語。孤獨守家的人,假裝勞動不辛勞,電話裡頭傳來的聲音,多半是一切都好的跡象。
送別之後,我們對彼此都是無能為力了,只能看著彼此越走越遠,期待重逢的一天,也渴望聽到彼此過得好一點。
守住人生的底線:永不卑賤,永不虛偽,永不殘忍
文/張麗鈞
目下人們正在熱議家風家訓,突然想起了他——大衛·科波菲爾,想起了他的姨婆諄諄告誡他的三句話:永不卑賤,永不虛偽,永不殘忍。不知這段話能否算作大衛·科波菲爾的“家訓”。
這段話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有一次跟一個女生交流寫作體會,我提到了這段話。她瞪大眼睛肯定地說:“老師,我們書上沒有這段話!”我說有的。她堅持說沒有。後來,還是教材站出來說話,證明我是對的。我不是那女生的語文老師,但我可以想見,她的語文老師沒有注意到這段話;而那個女生也不大可能去注意到這段話,因為既然老師不講,就不會考,不考的東西,學它幹嘛。
但這卻是多麼好的一段話呀!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讀到它、思考它、踐行它。
永不卑賤
奴性十足的人,一律打著鮮明的“卑賤”戳記。以自我的卑瑣,培植他人的下賤,這幾乎是所有卑賤者的拿手好戲。魯迅在他的《孤獨者》中塑造了一個名叫魏連殳的形象,他的人生際遇頗像坐“過山車”,忽而低到塵埃裡,忽而高到雲頭上。在他低到塵埃裡時,那些世故的小孩子都嫌棄他,連他的花生米都不肯吃;當他高到雲頭上時,他給小孩子送禮物,前提竟然是要小孩子“裝一聲狗叫,或者磕一個響頭”。這樣的故事居然還有“現實版”,在饑餓的年代裡,莫言就曾被糧食管理員用一塊豆餅誘著,被迫學狗叫。你可能覺得學狗叫的人卑賤,其實,迫人學狗叫者的卑賤程度比學狗叫者高一萬倍。越是卑賤,越是囂張,一個人的囂張指數與其卑賤指數呈正相關。
永不虛偽
有誰能清醒地意識到,其實,“虛偽”天天都跟我們膩在一起,“皇帝的新裝”在我們身邊長演不衰。我們見慣了虛偽,漸漸淪喪了說出真相的勇氣與熱忱。我想,這樣的道理不會有人不明白——我們可以叫醒一個深睡的人,但是,我們休想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裝睡的人,以刻意營造睡的假像為使命,呼喚、撼動、鞭打都不足以讓他醒轉來。網友說:虛偽的最高境界乃是把虛偽讀作真誠。騙天,騙地,騙人,騙鬼,這虛偽的“道行”還不夠深,那稱得上“虛偽九段”的,是連自己都可以騙過。侯寶林有個著名相聲段子《買佛龕》,有人問老太太:您這個佛龕是新買的?老太太一聽不樂意了:去,哪有這麼說話的?!那人趕緊改口:那您這個佛龕是花多少錢“請”來的?老太太憤然答道:哼,就他媽這麼個玩意兒,八毛!——老太太充其量是個“虛偽三段”。
永不殘忍
看到獅子追捕、撕食羚羊,有人大叫“殘忍”,嘻嘻,這哪叫殘忍!上帝沒有把獅子設定成食草動物,為了活命,它必須這麼幹。真正的殘忍,是來自人類的“精緻的殘忍”——在熊身上打開一個永遠膿血交流的傷口,令其源源不斷地為人類提供珍貴的膽汁;當街“活殺驢”、“活殺猴”,邊殺邊亢奮地叫賣鮮嫩的紅肉或雪白的腦漿;麻利地割下鯊魚的背鰭、胸鰭、尾鰭,然後將其拋入大海,讓它慢條斯理地死去……你以為這些殘忍就登峰造極了嗎?沒有。我最近又見識了一種“極品殘忍”,那是一個叫林森浩的研究生提供給我的。他那麼淡定地向董倩講述毒死室友的過程,就像講述毒死一隻小白鼠;()在二審的庭審現場,他自始至終沒有看過父親一眼,甚至當法庭宣佈判處他“死刑”後失態的老父親飛身撲向法官他都冷眼相對……選擇用化學物質殺人的林森浩,生命中確乎少了一張不該少的“人性元素表”。
卑賤,虛偽,殘忍,我們來向這個世界報到時都不曾攜帶這些東西,但是走著走著,這些東西就像塵埃一樣撲向我們。怎樣拂去這些惱人的塵埃?怎樣守住人生的底線?怎樣讓“永不卑賤,永不虛偽,永不殘忍”成為我們乃至我們家族成員鮮明的戳記?讓我們想想,讓我們好好想想。
我也曾主動去送別一個原計劃出國多年的朋友,我不過是想多聊會兒天,他卻說那個我陪他走過的一段路,對他影響深刻。我想,我還是完全不能夠理解送別的含義。
小時候,跟來家裡的親戚說過很多次“再見”,卻從來都沒有想過,夕陽西下之時,那些個離去的身影所包含的意義,在這樣的“再見”中,自己的成長和衰老是多麼的可怕和幸運。人最對不起的,莫過於那些親近自己,心疼自己,卻又不能陪自己走下一程的人,他們站在上一個路口,看不到下一個路口你會遇到什麼樣的危險,卻老覺得你肯定身處險境。
在我23年的生涯中,有11年是漂泊在外,流浪在陌生的城市,從小城市一直流浪到大城市。我的母親,她站在家門口的那個分岔路上,送別了我整整11年。我曾固執地以為,母親會和她說的那樣剛強。後來,我們都學會了彼此假裝。出門在外的人,假裝生活不辛苦,電話裡頭傳過去的笑聲,還有違心地說自己很好的言語。孤獨守家的人,假裝勞動不辛勞,電話裡頭傳來的聲音,多半是一切都好的跡象。
送別之後,我們對彼此都是無能為力了,只能看著彼此越走越遠,期待重逢的一天,也渴望聽到彼此過得好一點。
守住人生的底線:永不卑賤,永不虛偽,永不殘忍
文/張麗鈞
目下人們正在熱議家風家訓,突然想起了他——大衛·科波菲爾,想起了他的姨婆諄諄告誡他的三句話:永不卑賤,永不虛偽,永不殘忍。不知這段話能否算作大衛·科波菲爾的“家訓”。
這段話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有一次跟一個女生交流寫作體會,我提到了這段話。她瞪大眼睛肯定地說:“老師,我們書上沒有這段話!”我說有的。她堅持說沒有。後來,還是教材站出來說話,證明我是對的。我不是那女生的語文老師,但我可以想見,她的語文老師沒有注意到這段話;而那個女生也不大可能去注意到這段話,因為既然老師不講,就不會考,不考的東西,學它幹嘛。
但這卻是多麼好的一段話呀!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讀到它、思考它、踐行它。
永不卑賤
奴性十足的人,一律打著鮮明的“卑賤”戳記。以自我的卑瑣,培植他人的下賤,這幾乎是所有卑賤者的拿手好戲。魯迅在他的《孤獨者》中塑造了一個名叫魏連殳的形象,他的人生際遇頗像坐“過山車”,忽而低到塵埃裡,忽而高到雲頭上。在他低到塵埃裡時,那些世故的小孩子都嫌棄他,連他的花生米都不肯吃;當他高到雲頭上時,他給小孩子送禮物,前提竟然是要小孩子“裝一聲狗叫,或者磕一個響頭”。這樣的故事居然還有“現實版”,在饑餓的年代裡,莫言就曾被糧食管理員用一塊豆餅誘著,被迫學狗叫。你可能覺得學狗叫的人卑賤,其實,迫人學狗叫者的卑賤程度比學狗叫者高一萬倍。越是卑賤,越是囂張,一個人的囂張指數與其卑賤指數呈正相關。
永不虛偽
有誰能清醒地意識到,其實,“虛偽”天天都跟我們膩在一起,“皇帝的新裝”在我們身邊長演不衰。我們見慣了虛偽,漸漸淪喪了說出真相的勇氣與熱忱。我想,這樣的道理不會有人不明白——我們可以叫醒一個深睡的人,但是,我們休想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裝睡的人,以刻意營造睡的假像為使命,呼喚、撼動、鞭打都不足以讓他醒轉來。網友說:虛偽的最高境界乃是把虛偽讀作真誠。騙天,騙地,騙人,騙鬼,這虛偽的“道行”還不夠深,那稱得上“虛偽九段”的,是連自己都可以騙過。侯寶林有個著名相聲段子《買佛龕》,有人問老太太:您這個佛龕是新買的?老太太一聽不樂意了:去,哪有這麼說話的?!那人趕緊改口:那您這個佛龕是花多少錢“請”來的?老太太憤然答道:哼,就他媽這麼個玩意兒,八毛!——老太太充其量是個“虛偽三段”。
永不殘忍
看到獅子追捕、撕食羚羊,有人大叫“殘忍”,嘻嘻,這哪叫殘忍!上帝沒有把獅子設定成食草動物,為了活命,它必須這麼幹。真正的殘忍,是來自人類的“精緻的殘忍”——在熊身上打開一個永遠膿血交流的傷口,令其源源不斷地為人類提供珍貴的膽汁;當街“活殺驢”、“活殺猴”,邊殺邊亢奮地叫賣鮮嫩的紅肉或雪白的腦漿;麻利地割下鯊魚的背鰭、胸鰭、尾鰭,然後將其拋入大海,讓它慢條斯理地死去……你以為這些殘忍就登峰造極了嗎?沒有。我最近又見識了一種“極品殘忍”,那是一個叫林森浩的研究生提供給我的。他那麼淡定地向董倩講述毒死室友的過程,就像講述毒死一隻小白鼠;()在二審的庭審現場,他自始至終沒有看過父親一眼,甚至當法庭宣佈判處他“死刑”後失態的老父親飛身撲向法官他都冷眼相對……選擇用化學物質殺人的林森浩,生命中確乎少了一張不該少的“人性元素表”。
卑賤,虛偽,殘忍,我們來向這個世界報到時都不曾攜帶這些東西,但是走著走著,這些東西就像塵埃一樣撲向我們。怎樣拂去這些惱人的塵埃?怎樣守住人生的底線?怎樣讓“永不卑賤,永不虛偽,永不殘忍”成為我們乃至我們家族成員鮮明的戳記?讓我們想想,讓我們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