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成功勵志

比較受用的一些習慣

比較受用的一些習慣
1、長期的任務,要儘早開始
一般來說,長期任務總是比較煩人,也有難度,而人心裡總有逃避困難的趨勢,最後的結果或者是最後乾脆放棄,或者是剩下一點點時間手忙腳亂地趕工;我自己之前也有這樣的教訓,自欺欺人地說“要輕鬆生活,拋開煩擾”,到最後幾天才著急辦理,搞得狼狽不堪。
後來,我發現這做法其實是事與願違的,如果調整好心理狀態,儘早瞭解情況並不必然帶來的心理壓力,反而因為時間充裕,有信心把握進度,即便中間遇到突發的問題,也留有時間解決;更重要的是,

儘早著手,可以充分利用邊角餘料的時間:比如說,接到一份文檔,需要在三天后給出意見,我一定會在當天大致流覽一遍,下面的三天裡,就能在坐車、走路等等零碎的時間來思考,而且效果不錯,如果沒有儘早瞭解,這些時間就浪費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也沒幹(阿基米德若不是之前遇到了問題,在澡盆裡泡一萬年也想不出辦法檢測皇冠的真偽)。
電子郵件的情況也是如此,我常看到有人討論電子郵件是馬上回好還是過一段再回好,我的經驗是,收了電子郵件要儘快看,至少瞭解郵件裡說了什麼,如果不是著急的,等想清楚了再回。
2、時常想清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一般來說,我們做的工作總是有一個目的和意義的,
但工作的形式又是非常具體的,忙起來往往就鑽到死胡同裡,忘記了真正的目的和意義,“想不清楚”自己真正要做什麼了。前幾天,我需要搭建一個演示環境,手上有兩套方案A和B,方案A估計要半小時,方案B估計要一小時,於是我選擇了方案A,可是動手之後才發現伺服器缺乏一個必要的元件,於是先費勁添加好這個元件,再編譯自己需要用到的軟體,又發現在64位環境下會編譯出錯(以前我只在32位機器上編譯過),上網查發現需要打一個補丁,於是又四處去尋找這個補丁……此時已經用掉一個多小時了,下面還不知道會有多少問題;我忽然想到,自己真正要做的無非是演示程式,解決打補丁、找軟體之類的問題雖然很有意思,
但其實從任務的角度考慮,是浪費時間,於是果斷選擇方案B,一小時後就順利解決了。
據我觀察,很多技術人員都熱衷解決純技術問題,溫伯格稱之為“hacking (神遊)”;神遊很好玩,容易上癮,但我們都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要想真正做點事情,就不能放任神遊。
關於這一條,還要補充一點:哪怕忙得昏天黑地,也不能沒有頭緒。工作的壓力很大,忙得焦頭爛額是常有的事情,許多人就在這種忙碌中失去了方向,往往忙了整天,下班了都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幹了什麼,有什麼意義。我的經驗是,越是這種時候,越要打起精神想想(雖然這樣很難):自己究竟要幹什麼,目前的安排是不是可以做些調整……持續的思考,才會產生感悟,
才能有改觀,否則,有可能一直陷入“瞎忙”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3、給自己設定明確的時間點
我承認自己也喜歡玩,沒事的時候上Twitter、看看論壇、聊聊天,確實很有意思,資訊不斷更新,總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冒出來,可是這樣守在電腦前,大量的時間就浪費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也沒有做,即便做了,效率也很低——專注才能保證效率。摸索反思之後,我覺得比較合適的做法就是,給自己設定明確的時間點:比如現在八點二十,我可以告訴自己,上網玩二十分鐘,八點四十開始學英語。因為有了明確的時間界限,反而會想在這二十分鐘之內,盡可能高效地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都看了,而不會慢慢“流覽”;到設定的時間點,一定要令行禁止,
專注地做之前決定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從小事開始給自己設定明確的時間點,對培養執行力很有好處——如果許多小事都能做到“說做就做”,慢慢的,複雜一些大一些的任務,也能夠“說做就做”了,有慣性、也有信心去完成。
4、.寫日記
正規一點的網站,都有詳細的訪問日誌(記錄),即便不做資料採擷,一旦網站的訪問出現異常波動,就會在日誌上體現出來,而且檢查日誌,可以發現問題所在;網站是這樣,人也是這樣。我從08年翻譯溫伯格的《技術領導之路》開始,也開始每天記日記,發現日記和網站的訪問日誌有相同的功能:比如我一般到公司都在8:35左右,前後誤差不超過5分鐘,但上周有幾天都在9:00左右,檢查日記,就可以發現這種變化,
而且可以找出變化的原因——是早上做事的順序改變了。而且,根據日記,我還可以觀察評估這種變化的影響,是好是壞。
日記也可以不斷提醒鞭策自己,有段時間我發現自己時常處於無事可幹的狀態,如果沒有日記,我多半隻覺得“這段時間總是無事可幹”,但日記裡會寫下“今天是感覺無事可幹的第八天了”,這樣,對自己督促壓力會大很多,動力也會強得多。
關於日記還要多說一點,我以前總不理解,記了多年日記的人,日記為什麼那麼簡單?只記錄哪天做了什麼,附加一點簡單評論,而沒有太多抒情。我從翻譯《技術領導之路》開始到現在記了一年多的日記,逐漸明白了,持續的日記就需要這樣記錄:當天的主要行為,加上一點評論和反思。日記不太適合作為抒情的載體,更合適的功能是真實記錄生活的痕跡,用以分析、反思,然後自己才有可能提高。
5、培養預見能力
古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很對的。拿軟體專案來說,儘管專案的開發時間很難預測,但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往往能進行更準確的判斷,這就是因為他們具有預見能力:能預見到開發中會遇到的問題,這樣做出的安排,時間上更充裕(也就能保證效率),心理上也更有準備。
另一方面,我也親眼見到許多技術人員,只管完成手上本階段的任務就萬事大吉,從來不去預見這些問題:自己的程式能夠負載多大的規模和壓力,超出這個負載能力,會出現怎樣的問題,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大概多久會出現……結果就是,等到問題真正出現了,手忙腳亂焦頭爛額,“反覆運算開發”就成了“拆遷開發”——到某個時間點就要推倒全部重來過一次,品質無法保證不說,自己也累得苦不堪言。
軟體行業有本名著叫《重構》,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軟體需要不停地重構,要不就會僵化(decay),如果僅僅滿足於眼下沒有問題,持續的重構也無從說起。
6、樹立大局觀
前些天有個朋友與我討論跳槽的事情,眼下有兩個選擇,很難決定;我聽了他的詳細描述說,這樣吧,你暫時不看薪水、職位這些,你這樣想:十年,或者五年之後,你希望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是怎樣的生活狀態?拿著這個答案來衡量你現在的兩個選擇,看看會怎樣。結果,過會兒他就很痛快地做了決定。我想,這就是大局觀的作用。
我自己也會遇到許多取捨、抉擇的問題,比如我總覺得自己關於電腦的基礎還不夠扎實,我的英語還不夠好,書也讀得太少,我的照片拍的還不夠好……於是想去補習基礎、去學英語、去讀書、去看大師的照片……做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會給人成就感,但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兼顧;在需要做出選擇的很多時候,我都會努力擺脫一本書、一門知識、一件事的局限,跳出來想一想,宏觀看來自己現在究竟在怎樣的狀態,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將來希望做一個怎樣的人……清楚了最迫切的需求,才可以從容抉擇,即便放棄了一些看來還不錯的機會也不可惜——況且,正如李笑來老師說的,誘惑許多時候是偽裝成機會出現的,拿著大局觀的照妖鏡,許多誘惑才會顯出原形。
大局觀不僅對個人成長有用,對工作也有用:無論手頭的事情多麼細小、瑣碎,思維總可以跳出工作的限制,嘗試從更廣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怎樣的價值,應該如何改進;這樣,自己的工作能夠做得更好,與同事的配合也會更加默契。
7、在生活中細心觀察
我每個週末要去麥德龍買購物一次,最開始的幾周,我會選擇不同的時間點去:早上八點,上午十一點,下午一點,下午四點……這樣就能大概地知道,什麼時候購物最省時間。這一點,光靠想是很難判斷準確的,因為人多的時候有可能結帳視窗也多,人少的時候結帳視窗也少。有了這點瞭解,就可以妥善安排,儘量減少購物時排隊的時間。此外,還可以知道停車場在不同時段的狀況,下雨天,也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段去購物,把車停在有遮擋的車位。
再比如,從家到公司的路不止一條,開始的時候我會嘗試每一條路,看看是否擁堵,是否平坦,大概要花多少時間;如此,遇到各種情況,都可以迅速地選擇相對來說最合適的路徑;如果只走一條路,或者不留意觀察,就不會瞭解這些情況,遇到情況也就沒有這麼多選擇。
8、培養分寸感
分析事物,除了定性之外,還有定量,而且定量分析往往更有意義——世界上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問題太少了。可惜,許多時候我們卻不自覺地在用定性的思維看待世界,往往喪失了很多機會。
舉個例子吧,《把時間當作朋友》裡提到了一本傳記《奇特的一生》,作者詳細描述了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管理時間的做法——柳比歇夫每天對時間的把握可以精確到分鐘,他每天認真記錄自己花多少時間做多少事情:寫作35分鐘,讀書50分鐘…雖然“精確到像一座鐘”,但傳記作者也承認,自認為“還充實”的生活比起柳比歇夫,確實差了太多。我讀《奇特的一生》感觸很深,我也深知自己雖然無法做到柳比歇夫那麼精確,但至少可以偷學一招半式,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條理,效率更高。但是給一些朋友推薦時,我遇到的第一反應就是:生活那麼精確,都成機器人了,多可怕!潛臺詞就是根本不想瞭解,不願意瞭解。但我想說的是,認真瞭解柳比歇夫的生活,並不要求我們都像他那樣做到極致,而只是提供一個機會借鑒他人的經驗和生活習慣(如果不知道,連借鑒都無從說起),至於借鑒幾分,這個分寸是可以也需要自己把握的。
我深以為,分寸感是非常重要的,它讓我們淡定看待各種情況:看到不好的,提醒自己保持距離,看到好的,告訴自己努力借鑒,至少不要被拉大差距。這樣才能坦然面對生活,找到自己所處的座標。化用我喜歡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的說法,我們的自我感覺良好,必須是建立在比較和判斷的基礎上的——越是瞭解這個世界,看得越多,知道的越多(當然也要把握、自我克制的越多),這種感覺才真正越“良好”(關起門來固步自封的“良好”,其實很脆弱很黯淡)。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在臨終前說的話:“多幸福啊,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他說那句話,是有底氣的。

30條值得你借鑒的好習慣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培養孩子終身受益的10大好習慣

用好黃金時間:每天的第一個小時
在美國的小學初中,都會有一個稱為年級教室(home room)的地方,用於學生每天上課前必須去點名或聽通知。所以學生們會在每天開始的時候都有一段時間去想自己的排程表、趕上朋友、或敲掉幾個任務。 而很多成功的人都會在自己的日程上在每天的開始階段安排一個home room時間。
對於Craigslist的Craig Newmark,Tumblr的David Karp,演講大師Tony Robbins以及職業作家Brain Tracy來說,他們每天的第一個小時或許有些不同。下面是他們每天的任務列表上的第一個項目:
1、不要在你每天的第一個小時查你的電子郵箱,千萬不要
Tumblr創始人David Karp會在一早努力地不查看自己的電子郵箱,並將努力持續到9點半或10點。在Inc的採訪中他說過,“在家讀電子郵件從來不會感覺好或有效率,如果有些什麼事需要我立即關注,會有人打電話或發短信給我。”
大部分的我們並不需要一個隨時待命的意識去為組織或某個工作持續地進行郵件的往來。就像Julie Morgenstern的書《Never Check Email In The Morning》說的那樣,這是個好的策略,即使在最忙的時候,你也可以用這個時間至少做一件實在事。
如果你需要確保不錯漏一些來自部分人的最重要的消息,你可以使用AwayFind去監控你的收件箱並在有值得注意的事情進箱時提醒你注意。這會是一個漸進但有意義的過程,可以訓練那些不在你辦公時間發信件給你的不請自來的人和不指望能在早上立即收到你的回復的同事。
2、收穫意識,學會感恩
Quora上曾有一個問題“那些最成功的人每天怎麼開始自己的一天?”。而這個問題最受歡迎的回答來自一位Tony Robbins的粉絲,講的是Tony Robbins推崇的第一小時的注意儀式。
Robbins 建議設置一個“能量一小時”,“有關成長的30分鐘”或至少是“有關實現的15分鐘”。這其中包括了輕量的運動和激勵的咒語,但最好的部分是用十分鐘去想關於你、你的家人朋友和你的事業上需要感恩的事,並在這之後設想如果你已經有了你人生中想要的所有事情,你的人生會怎樣。
3、先做最重磅的事情
Brian Tracy最經典的時間管理書 《Eat That Frog》,書名來自于馬克吐溫:“如果你早上的第一件事是生吞一隻青蛙,你會在剩下的時間裡把這件最糟糕的事拋到腦後,而且再沒有什麼事會變得糟糕。”Gina Trapani曾在“聰明工作”系列視頻中做過解釋,在這裡,最糟糕的事意味著最重要。結合“在看email之前做一件事”的概念,你會獲得一個屬於自己的日常制度。你需要堅持下去的方法: 選擇你的青蛙。
Tripani建議,“選擇你的青蛙,用一張紙把它寫下來,然後你會在早上回到辦公桌的時候看到它,如果可以,將你做事情所需要的材料也一起放在桌上。”
去應付可怕又重要的事,把它作為早上第一件事完成的好處是,你會擁有遠離其他參與者的做事空間,遠離那些會讓事情變得複雜和沮喪的人。避開他們的視線,可怕的事情常常可以沒那麼複雜,而你會為此完成更多。
4、問自己是不是在做想做的事
不被工作所滿足的感覺不應該是你在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後才應覺察的事。可以考慮在每天早上像約伯斯說過的做認真的嘗試:
當我17歲的時候,我讀過一則類似的格言:“如果你像在過人生的最後一天去過你的每一天,那麼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是正確的。”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自此以後,在過去的33年裡,我都會在每天早上對著鏡子問我自己:“如果今天是我人生中的最後一天,我會不會想做我今天需要做的事?”而當回答在很多天以來都是 “不”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是時候去改變些什麼了。
5、做“客戶服務”或類似的人性化的事
Craiglist 創始人Craig Newmark在回答自己第一個小時做什麼的時候很簡潔:“客服。”他解釋說他在參與一個專案,為軍人家庭和退伍軍人服務,保護投票權。而客服也是 Newmark在Craigslist上每天要做的。他回應用戶的抱怨,重擊騙子和垃圾資訊發送者。其實他每天都有更多的大事可以做,但Newmark說客服“讓我停駐在現實中”。
回到我們自身,“客戶服務”或許是和之前的項目連絡人保持聯繫,和你不常互動的共事者一起報到,問導師問題,或僅僅只是處理那些在任務列表間會快速不見的人性化的工作。將這樣的“客戶服務”作為你的日常工作,你會在需要的時候擁有更可靠的求助名冊。

合理管理自己的時間 成功人士如何利用清晨時間 不要打著充實的藉口浪費時間

每天都超越自己一點點

卡耐基說:“只要你向前走,不必怕什麼,你就能發現自己,成功一定是你的!”追求卓越成就,就是發現自己。實際上,你不必擔心什麼,你應該告訴自己:“要發現自己,超越自我,沒問題!”

許多人被成功拒之門外,並不是成功要不科技,而是他們不能發現自己,主動放棄,認定自己不會成功,事實上,只要你每天限定自己一定要超越自我一點點,成功便自會出現在你眼前。成大事的人就如此。

1、學會主動

要獲得卓越成就,你就應該主動追求。念頭積極了,你才會摒棄懶散的習慣。你必須讓潛意識充滿積極的想法,無論任何狀況,你都要超越自我。

然而,追求卓越成就並不是一味地表現,而是應該更加提醒自己要謙虛,因為你知道,凡有卓越成就的人,他們有親和力,受人歡迎。他們常常鼓勵別人,並且嘉許、肯定別人。如果你不能接納別人的卓越成就,反而冷嘲熱諷,那你一定會孤單無援。

所以,不要用猜忌、排斥、冷漠的態度去面對別人的卓越成就,你應該學習、讚賞他們的成就,使彼此能夠相處融洽,不因競爭而失去友誼。

2、腳踏實地

許多人一生中懷有相當多的抱負,但他們往往都不願意腳踏實地去做。他們認為“要做那麼就才能成功,不划算!更何況我又不知道我的付出是否會有回報?”.他們常常抱怨懷才不遇,因此多年下來,依舊是一事無成。

如果你認為卓越的成就可不費吹灰之力而獲得,那當你遭遇時,你便會很容易怨天尤人,把責任推給別人。俗話說,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也沒有隨手可得的成功,你要成功、成名,就必須經得起長久的付出與持續的努力。

3、在精神上超越自我

超越自己,可分成兩種。一種視為上的享受,一種是精神上的超越。當然,這兩者都同樣重要。

如果,以價值觀來說,後者勝於前者。因為快樂是源自心境的寬適,而真正的幸福,則是源於精神的安穩。

也許物質享受可以滿足我們一時的樂趣,但樂趣的背後往往是更加空虛,因為我們的要求、欲望會逐日增大、增多,一旦一切都不能滿足時,我們就可能會迷失自己,進而用消極方式麻醉自己。

物質享受並非不重要,要你捨棄物質,全心專注於精神生活上,是在時間及不容易的事。因此,當面臨兩難時,你應該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4、我可以

成就卓越有時是與別人相契而得。如你用謙益、欣賞的態度趨於別人打成一片,那你便是在廣結善緣。

與別人衝突愈少,你追求目標的困擾就會愈少。相對的,愈能與別人相契共事,你成功的機會就愈大。

不論追求什麼,你都必須充滿信心。不要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也不要過於庸人自擾,你應該告訴自己:“我辦得到!”

任何障礙我都能解除。

無論什麼時候,我的想法盡可能是積極的。

我要沉著應變,才能化險為夷,創造卓越成就。

有人說,信心就像一粒芥菜種子。如果你悉心呵護,小小的種子便會成就既高且大的劫材。同理,如果你用心澆灌信心的種子,就沒有任何事可以難倒你了。

5、革新自己

在追求過程中,一定會有許多困難阻撓我們。如果缺乏應變能力,那我們便不容易突破瓶頸,反而會被逆境打倒。所以,對於每一個難題,我們都必須謹慎對待並加以解決。

如何培養應變能力?

(1)不斷地鍛煉自己。槍是愈擦愈亮,軍隊訓練愈嚴,軍容愈能達到“雄壯、威武”的境界;不斷的鍛煉,才能磨練出自我卓越的一面。

(2)主動學習。不要認為知道了關於應變能力的法則後,就足以應付所有的事。其實,還有許多困境是我們尚未遇到的,因此,我們應該隨時主動學習,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每天進步一點點 關於超越自我的名言 在無用之用中超越自己加上一點評論和反思。日記不太適合作為抒情的載體,更合適的功能是真實記錄生活的痕跡,用以分析、反思,然後自己才有可能提高。
5、培養預見能力
古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很對的。拿軟體專案來說,儘管專案的開發時間很難預測,但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往往能進行更準確的判斷,這就是因為他們具有預見能力:能預見到開發中會遇到的問題,這樣做出的安排,時間上更充裕(也就能保證效率),心理上也更有準備。
另一方面,我也親眼見到許多技術人員,只管完成手上本階段的任務就萬事大吉,從來不去預見這些問題:自己的程式能夠負載多大的規模和壓力,超出這個負載能力,會出現怎樣的問題,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大概多久會出現……結果就是,等到問題真正出現了,手忙腳亂焦頭爛額,“反覆運算開發”就成了“拆遷開發”——到某個時間點就要推倒全部重來過一次,品質無法保證不說,自己也累得苦不堪言。
軟體行業有本名著叫《重構》,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軟體需要不停地重構,要不就會僵化(decay),如果僅僅滿足於眼下沒有問題,持續的重構也無從說起。
6、樹立大局觀
前些天有個朋友與我討論跳槽的事情,眼下有兩個選擇,很難決定;我聽了他的詳細描述說,這樣吧,你暫時不看薪水、職位這些,你這樣想:十年,或者五年之後,你希望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是怎樣的生活狀態?拿著這個答案來衡量你現在的兩個選擇,看看會怎樣。結果,過會兒他就很痛快地做了決定。我想,這就是大局觀的作用。
我自己也會遇到許多取捨、抉擇的問題,比如我總覺得自己關於電腦的基礎還不夠扎實,我的英語還不夠好,書也讀得太少,我的照片拍的還不夠好……於是想去補習基礎、去學英語、去讀書、去看大師的照片……做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會給人成就感,但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兼顧;在需要做出選擇的很多時候,我都會努力擺脫一本書、一門知識、一件事的局限,跳出來想一想,宏觀看來自己現在究竟在怎樣的狀態,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將來希望做一個怎樣的人……清楚了最迫切的需求,才可以從容抉擇,即便放棄了一些看來還不錯的機會也不可惜——況且,正如李笑來老師說的,誘惑許多時候是偽裝成機會出現的,拿著大局觀的照妖鏡,許多誘惑才會顯出原形。
大局觀不僅對個人成長有用,對工作也有用:無論手頭的事情多麼細小、瑣碎,思維總可以跳出工作的限制,嘗試從更廣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怎樣的價值,應該如何改進;這樣,自己的工作能夠做得更好,與同事的配合也會更加默契。
7、在生活中細心觀察
我每個週末要去麥德龍買購物一次,最開始的幾周,我會選擇不同的時間點去:早上八點,上午十一點,下午一點,下午四點……這樣就能大概地知道,什麼時候購物最省時間。這一點,光靠想是很難判斷準確的,因為人多的時候有可能結帳視窗也多,人少的時候結帳視窗也少。有了這點瞭解,就可以妥善安排,儘量減少購物時排隊的時間。此外,還可以知道停車場在不同時段的狀況,下雨天,也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段去購物,把車停在有遮擋的車位。
再比如,從家到公司的路不止一條,開始的時候我會嘗試每一條路,看看是否擁堵,是否平坦,大概要花多少時間;如此,遇到各種情況,都可以迅速地選擇相對來說最合適的路徑;如果只走一條路,或者不留意觀察,就不會瞭解這些情況,遇到情況也就沒有這麼多選擇。
8、培養分寸感
分析事物,除了定性之外,還有定量,而且定量分析往往更有意義——世界上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問題太少了。可惜,許多時候我們卻不自覺地在用定性的思維看待世界,往往喪失了很多機會。
舉個例子吧,《把時間當作朋友》裡提到了一本傳記《奇特的一生》,作者詳細描述了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管理時間的做法——柳比歇夫每天對時間的把握可以精確到分鐘,他每天認真記錄自己花多少時間做多少事情:寫作35分鐘,讀書50分鐘…雖然“精確到像一座鐘”,但傳記作者也承認,自認為“還充實”的生活比起柳比歇夫,確實差了太多。我讀《奇特的一生》感觸很深,我也深知自己雖然無法做到柳比歇夫那麼精確,但至少可以偷學一招半式,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條理,效率更高。但是給一些朋友推薦時,我遇到的第一反應就是:生活那麼精確,都成機器人了,多可怕!潛臺詞就是根本不想瞭解,不願意瞭解。但我想說的是,認真瞭解柳比歇夫的生活,並不要求我們都像他那樣做到極致,而只是提供一個機會借鑒他人的經驗和生活習慣(如果不知道,連借鑒都無從說起),至於借鑒幾分,這個分寸是可以也需要自己把握的。
我深以為,分寸感是非常重要的,它讓我們淡定看待各種情況:看到不好的,提醒自己保持距離,看到好的,告訴自己努力借鑒,至少不要被拉大差距。這樣才能坦然面對生活,找到自己所處的座標。化用我喜歡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的說法,我們的自我感覺良好,必須是建立在比較和判斷的基礎上的——越是瞭解這個世界,看得越多,知道的越多(當然也要把握、自我克制的越多),這種感覺才真正越“良好”(關起門來固步自封的“良好”,其實很脆弱很黯淡)。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在臨終前說的話:“多幸福啊,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他說那句話,是有底氣的。

30條值得你借鑒的好習慣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培養孩子終身受益的10大好習慣

用好黃金時間:每天的第一個小時
在美國的小學初中,都會有一個稱為年級教室(home room)的地方,用於學生每天上課前必須去點名或聽通知。所以學生們會在每天開始的時候都有一段時間去想自己的排程表、趕上朋友、或敲掉幾個任務。 而很多成功的人都會在自己的日程上在每天的開始階段安排一個home room時間。
對於Craigslist的Craig Newmark,Tumblr的David Karp,演講大師Tony Robbins以及職業作家Brain Tracy來說,他們每天的第一個小時或許有些不同。下面是他們每天的任務列表上的第一個項目:
1、不要在你每天的第一個小時查你的電子郵箱,千萬不要
Tumblr創始人David Karp會在一早努力地不查看自己的電子郵箱,並將努力持續到9點半或10點。在Inc的採訪中他說過,“在家讀電子郵件從來不會感覺好或有效率,如果有些什麼事需要我立即關注,會有人打電話或發短信給我。”
大部分的我們並不需要一個隨時待命的意識去為組織或某個工作持續地進行郵件的往來。就像Julie Morgenstern的書《Never Check Email In The Morning》說的那樣,這是個好的策略,即使在最忙的時候,你也可以用這個時間至少做一件實在事。
如果你需要確保不錯漏一些來自部分人的最重要的消息,你可以使用AwayFind去監控你的收件箱並在有值得注意的事情進箱時提醒你注意。這會是一個漸進但有意義的過程,可以訓練那些不在你辦公時間發信件給你的不請自來的人和不指望能在早上立即收到你的回復的同事。
2、收穫意識,學會感恩
Quora上曾有一個問題“那些最成功的人每天怎麼開始自己的一天?”。而這個問題最受歡迎的回答來自一位Tony Robbins的粉絲,講的是Tony Robbins推崇的第一小時的注意儀式。
Robbins 建議設置一個“能量一小時”,“有關成長的30分鐘”或至少是“有關實現的15分鐘”。這其中包括了輕量的運動和激勵的咒語,但最好的部分是用十分鐘去想關於你、你的家人朋友和你的事業上需要感恩的事,並在這之後設想如果你已經有了你人生中想要的所有事情,你的人生會怎樣。
3、先做最重磅的事情
Brian Tracy最經典的時間管理書 《Eat That Frog》,書名來自于馬克吐溫:“如果你早上的第一件事是生吞一隻青蛙,你會在剩下的時間裡把這件最糟糕的事拋到腦後,而且再沒有什麼事會變得糟糕。”Gina Trapani曾在“聰明工作”系列視頻中做過解釋,在這裡,最糟糕的事意味著最重要。結合“在看email之前做一件事”的概念,你會獲得一個屬於自己的日常制度。你需要堅持下去的方法: 選擇你的青蛙。
Tripani建議,“選擇你的青蛙,用一張紙把它寫下來,然後你會在早上回到辦公桌的時候看到它,如果可以,將你做事情所需要的材料也一起放在桌上。”
去應付可怕又重要的事,把它作為早上第一件事完成的好處是,你會擁有遠離其他參與者的做事空間,遠離那些會讓事情變得複雜和沮喪的人。避開他們的視線,可怕的事情常常可以沒那麼複雜,而你會為此完成更多。
4、問自己是不是在做想做的事
不被工作所滿足的感覺不應該是你在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後才應覺察的事。可以考慮在每天早上像約伯斯說過的做認真的嘗試:
當我17歲的時候,我讀過一則類似的格言:“如果你像在過人生的最後一天去過你的每一天,那麼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是正確的。”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自此以後,在過去的33年裡,我都會在每天早上對著鏡子問我自己:“如果今天是我人生中的最後一天,我會不會想做我今天需要做的事?”而當回答在很多天以來都是 “不”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是時候去改變些什麼了。
5、做“客戶服務”或類似的人性化的事
Craiglist 創始人Craig Newmark在回答自己第一個小時做什麼的時候很簡潔:“客服。”他解釋說他在參與一個專案,為軍人家庭和退伍軍人服務,保護投票權。而客服也是 Newmark在Craigslist上每天要做的。他回應用戶的抱怨,重擊騙子和垃圾資訊發送者。其實他每天都有更多的大事可以做,但Newmark說客服“讓我停駐在現實中”。
回到我們自身,“客戶服務”或許是和之前的項目連絡人保持聯繫,和你不常互動的共事者一起報到,問導師問題,或僅僅只是處理那些在任務列表間會快速不見的人性化的工作。將這樣的“客戶服務”作為你的日常工作,你會在需要的時候擁有更可靠的求助名冊。

合理管理自己的時間 成功人士如何利用清晨時間 不要打著充實的藉口浪費時間

每天都超越自己一點點

卡耐基說:“只要你向前走,不必怕什麼,你就能發現自己,成功一定是你的!”追求卓越成就,就是發現自己。實際上,你不必擔心什麼,你應該告訴自己:“要發現自己,超越自我,沒問題!”

許多人被成功拒之門外,並不是成功要不科技,而是他們不能發現自己,主動放棄,認定自己不會成功,事實上,只要你每天限定自己一定要超越自我一點點,成功便自會出現在你眼前。成大事的人就如此。

1、學會主動

要獲得卓越成就,你就應該主動追求。念頭積極了,你才會摒棄懶散的習慣。你必須讓潛意識充滿積極的想法,無論任何狀況,你都要超越自我。

然而,追求卓越成就並不是一味地表現,而是應該更加提醒自己要謙虛,因為你知道,凡有卓越成就的人,他們有親和力,受人歡迎。他們常常鼓勵別人,並且嘉許、肯定別人。如果你不能接納別人的卓越成就,反而冷嘲熱諷,那你一定會孤單無援。

所以,不要用猜忌、排斥、冷漠的態度去面對別人的卓越成就,你應該學習、讚賞他們的成就,使彼此能夠相處融洽,不因競爭而失去友誼。

2、腳踏實地

許多人一生中懷有相當多的抱負,但他們往往都不願意腳踏實地去做。他們認為“要做那麼就才能成功,不划算!更何況我又不知道我的付出是否會有回報?”.他們常常抱怨懷才不遇,因此多年下來,依舊是一事無成。

如果你認為卓越的成就可不費吹灰之力而獲得,那當你遭遇時,你便會很容易怨天尤人,把責任推給別人。俗話說,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也沒有隨手可得的成功,你要成功、成名,就必須經得起長久的付出與持續的努力。

3、在精神上超越自我

超越自己,可分成兩種。一種視為上的享受,一種是精神上的超越。當然,這兩者都同樣重要。

如果,以價值觀來說,後者勝於前者。因為快樂是源自心境的寬適,而真正的幸福,則是源於精神的安穩。

也許物質享受可以滿足我們一時的樂趣,但樂趣的背後往往是更加空虛,因為我們的要求、欲望會逐日增大、增多,一旦一切都不能滿足時,我們就可能會迷失自己,進而用消極方式麻醉自己。

物質享受並非不重要,要你捨棄物質,全心專注於精神生活上,是在時間及不容易的事。因此,當面臨兩難時,你應該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4、我可以

成就卓越有時是與別人相契而得。如你用謙益、欣賞的態度趨於別人打成一片,那你便是在廣結善緣。

與別人衝突愈少,你追求目標的困擾就會愈少。相對的,愈能與別人相契共事,你成功的機會就愈大。

不論追求什麼,你都必須充滿信心。不要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也不要過於庸人自擾,你應該告訴自己:“我辦得到!”

任何障礙我都能解除。

無論什麼時候,我的想法盡可能是積極的。

我要沉著應變,才能化險為夷,創造卓越成就。

有人說,信心就像一粒芥菜種子。如果你悉心呵護,小小的種子便會成就既高且大的劫材。同理,如果你用心澆灌信心的種子,就沒有任何事可以難倒你了。

5、革新自己

在追求過程中,一定會有許多困難阻撓我們。如果缺乏應變能力,那我們便不容易突破瓶頸,反而會被逆境打倒。所以,對於每一個難題,我們都必須謹慎對待並加以解決。

如何培養應變能力?

(1)不斷地鍛煉自己。槍是愈擦愈亮,軍隊訓練愈嚴,軍容愈能達到“雄壯、威武”的境界;不斷的鍛煉,才能磨練出自我卓越的一面。

(2)主動學習。不要認為知道了關於應變能力的法則後,就足以應付所有的事。其實,還有許多困境是我們尚未遇到的,因此,我們應該隨時主動學習,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每天進步一點點 關於超越自我的名言 在無用之用中超越自己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