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馬上,堅持,不放棄
文/桔子
2013年的第一天,我在日記本上寫下了對自己在新的一年裡的期許。我突然覺得心裡有深深的負罪感,沒有喜悅,沒有期待,仿佛是被下了咒,麻木地用筆寫下1、2、3……若干條能讓我看了就激動的條目。我不知道是為了什麼會覺得這樣的無力。把日記本翻得嘩嘩響我才知道,同樣的條目我已經在日記本裡寫了至少5遍。每次寫完我都在後面添一句話:“從明天起堅持執行!”一字不差,連標點符號都是一樣令人振奮的感嘆號!
我繼續翻著,前三天詳細地記下了努力情況,包括當時的心情,
哆哆嗦嗦地關上日記本,回想之前的情況,藉口總是能不停地擠進大腦深處。“今天作業很多,所以看不了書了。”“今天天氣不好,不用去跑步了”“外面很冷,舍友也沒起床,再睡一會兒”……這樣那樣的理由讓我覺得安心,但事實上連自己也不能信服,寫作業的時候也要惦記那本書,看著外面的雨也想著好多天沒跑了,躺在床上也要想著今天又很多工,
每個人都會說我要怎麼怎麼樣,我會怎麼這麼樣,但一旦讓我們加上什麼時候就開始猶豫不決,要麼就是明天?恩,明天一定開始。的確是開始了,卻堅持不下去。
那天看到了10000小時夢想實現計畫,說任何一個人如果想要在一個領域成為最出色的人或者大師級的人物,必須至少投入10000個小時才行。(勵志文章 )簡直太對了!也許10000小時不太準確,也許你努力了20000小時也沒有成功,但不管是10000小時還是20000小時,
我深信這一點。高中的時候,文理分科前,學校很重視理科,我也是拼命地花大把時間做物理化學題,我的理科成績能夠維持在平均分85以上,我背公式簡單又迅速,不是因為我的腦子夠靈光,只是因為我夠努力,當你將時間花下去,必然會有一定的回報,同桌羡慕我,我卻是苦笑,和那些理科超強的男生相比,我簡直太可悲了,我知道自己在理科的路上走不遠,高二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文科。那時,我的語文只能勉強在及格線徘徊,我的政史地也只是70分上下。
印象很深的一次,我的歷史老師在我的作業本上留下了一行字:中午到我辦公室一趟。
我知道她的意思,她是為我擔心。但是當時我的內心升起一把火,憑什麼說我不能報文科!我咬了咬嘴唇,說:“是的,我要報文科。”之後,我在文科班的成績就能保持在年級前三名了。沒有訣竅,只有努力,不服輸的心,和堅持。
2013年1月1日,我把那些1、2、3劃掉,列了一張表格,每一欄都是很小的事:每天看至少1小時的書,每天做無氧間歇運動,每天11點前睡,8點前起……諸如此類,每天劃勾,我發現當事情變得很小,又能滲透到生活中,
我的10000小時在減少,即使每天用了10分鐘,也在靠近。發現自己很容易放棄的點是偶爾一天的懈怠。譬如今天沒有做運動,於是就認為已經破功了,之後的努力都沒有用了。其實不然,一天的休息不但不會讓之前的努力白費,反而會讓你放鬆,讓你再事後更加努力,讓你之後的努力更有效果。
我不是在勵志,鞭策,我只是想說:從現在開始,你有選擇變成更好自己的機會,立刻動起來,堅持下去。活著的意義大概也就是挑戰自己了。 我想告訴你堅持的秘訣 堅持,
你為什麼實現不了夢想?
年底的朋友聚會,大家總忍不住“撫今追昔”一番,話題往往集中在回顧2012年的個人夢想實現情況。我突然發現,“成功實現夢想的人總是相似的,而不成功的人則各有各的問題”。作為一個療愈中的“夢想實踐重度障礙者”,我深深地感到,儘管今天“夢想”這個詞已經快被人談濫了,我還是非常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討關於實踐夢想的幾個常見障礙,以及可能有效的應對方式。
第一種:“尋夢”障礙
有些朋友說,我相信一定有什麼事情是我特別想做的,是我一生的夢想和追求,只是我還不知道這件事到底是什麼。我自己也有一些興趣,但看上去都不像“一生的夢想”。於是,關於夢想的實踐始終陷在第一步的尋找僵局中,不知何去何從。
我曾經就屬於這樣的一類人,一遍又一遍追問自己,究竟什麼才是自己的夢想,卻始終找不到一件事,可以讓我激情澎湃到非做不可。於是,在這種苦苦的追問而不得的情況下,我對自己失望透頂—一個人居然連自己的夢想都不知道!
哈佛大學幸福課中有一句話:“幸福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存在一個節點,達到就是'幸福',幸福不是非此即彼的狀態”。
我想,人生中有諸多問題皆是如此,比如夢想。
我們的確可以更清楚自己的夢想,但不存在一個節點,在此之前我不知道自己的夢想,一旦達到,我就瞬間領悟。對於夢想來說,我們都是逐漸清晰自己要做什麼。對於所有在追求夢想的人來說,每一天都在路上。每一個當下都既是探索,又是答案;每一次行動都就既是過程,又是結果。
“夢想”不是個靜止的名詞,而是一個連續的狀態,在動態中不斷發展和變化。
因此,“夢想”需要重新定義。對每個人而言,不存在一個固定的東西懸在一個節點,專等你去發現。“夢想”是一個相對概念,我們只能說“當下”的你認為xx是你的夢想,但時過境遷,夢想也會發生改變。
正如人的興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累積而改變,“一生的夢想”是個偽命題,真正的說法是:現階段,你最想做什麼?不用去絞盡腦汁思考未來十年的長遠目標,因為現在的你無法給出一個屬於未來的答案,你給出的只是“預測”。你無法說:我十年後想當一個作家,你只能說,我現在想當作家。在時間軸上,向回看,可以給結論,但向前給,給出的都只是預測。
所以,當下的願望,當下想做的事,無論大小,是我們最該滿足的——無論它是否看上去像是將要持續一生的夢想。當你實現了當下的夢想,在下一個時刻到來時,未來的你自然會明白未來的答案。今天的你無法給出明天的答案。你問:十年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這問題的關鍵在於:現在的我認為十年後我應該是什麼樣的人?
進一步反思,我們在問關於未來的問題時,常常省略了隱含的前提,於是總是覺得看不清未來,覺得自己關於未來的想法非常模糊。其實,當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回答自己“此刻我最想做什麼”,你便已經得到了關於“人生”的答案。因為“人生”只存在於當下,此刻的你已經擁有此刻關於夢想的答案。
第二種:“夢想實踐”障礙
年初的時候,找來一個嶄新的筆記本,認真地在上面寫下明年的夢想:“旅行,讀書,學畫畫,游泳,學xx ……”啊,光想想這些事情就分外美好啊!一年過去了,本子還是嶄新的,那一頁紙上的夢想依舊停留在紙上,居然一個也沒有完成!
我想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困境——明明有自己想實現的夢想,卻總是沒有付諸實踐。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需要分情況討論。
1.目標太高,難以實現。比如,你的夢想是明年讀完100本書,可是你之前一年最多只能讀20本書,而且讀書速度也比較慢,那這樣的目標就非常有挑戰,實現的可能性便降低了很多。調整夢想,讓它更容易實現,也許,把100本減為50本是一個更可實現的目標。
2.實現夢想的動力不足。也許,你每年都會把學彈鋼琴放在自己的夢想清單裡,但每年也沒能付諸實踐,這個時候,你可以問問自己:我真的想學彈鋼琴嗎?這真的是我明年一定要實現的夢想嗎?我做這件事希望獲得什麼?也許,有的人只是希望培養自己在音樂中的自信,也許有的人只是希望在年會的時候露一手,——這樣的目的對自己內心的觸動夠強嗎?如果有非常強的觸動,收穫的價值非常重要,那麼行動力自然會高一些;如果不夠強,目標實踐起來當然很困難。多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也許你會意外的增強實現夢想的願望,也許會意外發現自己真實的願望,調整夢想。
3.缺乏持續行動力。很多人都曾被“半途而廢”這個詞詛咒多年,許多夢想做做停停,年底一看,收穫堪憂。我曾經覺得“堅持”是自己特別欠缺的一個品質,直到最近一個朋友提醒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實現夢想,因為當你試圖“堅持”一件事的時候,那其中一定隱含了一些讓你無法堅持的內容,如果我們可以變通的把對自己比較難以“堅持”的地方換成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實現夢想的行動力自然會增強許多。比如,我一直想練習瑜伽,但是很難做到每天晚上去瑜伽館練習,其實,如果我把練習瑜伽的時間調整為其他時間,如果把學習瑜伽的方式從跟著瑜伽館的老師學變通為看視頻學習,這件事情就不那麼難以堅持了。
此外,如果我們掌握一些提高行動力的方法,夢想實踐之路走起來也會順暢許多,比如:將夢想分解成小而明確的目標,給自己達成目標設置及其誘人的獎勵和及其痛苦的懲罰,與朋友結成“夢想實踐小組”,相互支持和鼓勵。
第三種:“多夢症”
“多夢症”故名思議,就是擁有太多夢想,每一件事都去做,每一件事又都沒有做好。非常慚愧,2012年,我就患上了“多夢症”。
2012年初,我決定去嘗試一切喜歡的東西,不管結果和意義。然後,我開始學習佛學,花道,茶道,易經,瑜伽,繪畫……然而,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瘋狂嘗試中,我偶爾會升起一種厭倦——關注的東西太多,每一樣都是我喜歡的,可每一樣又都淺嘗輒止,沒有深入研究。就如一個口渴的人去打井,每個井都只挖了淺淺的幾鍬,結果沒有打出一個井,忙活了半天,還是口渴。
回看今年對所有興趣的嘗試,我深深地感覺到,對於夢想的實現來說,All is nothing. You want everything, you lose everything.
對夢想做減法,集中精力,專注地做好一兩件事就非常不容易了。而做到對夢想做減法的前提是:瞭解自己,相信自己。
瞭解自己。有時,我們瘋狂地投入所有的興趣和愛好,看似在實現夢想,其實,只不過是不夠瞭解自己,沒有認真地思考自己究竟熱愛什麼罷了。《少年派的奇幻之旅》中說,你什麼都信,其實你什麼都沒信。是的,那些什麼都要的人,究竟想要什麼呢?那些什麼都想學的人,究竟想學什麼呢?(勵志文章 )在什麼都想學的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信念和價值觀?你是因為興趣還是因為恐懼?你是真的感興趣,還是害怕自己不瞭解所有的事情,怕自己錯過了什麼?我們真的瞭解自己嗎?
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嗎?對我來說,我學了那麼多東西,只不過是我不敢真正選擇一到兩件最感興趣的事去鑽研罷了。因為,如果我投入在10件事情上,都沒有學精,我可以說那是我的精力不夠,可是,如果我今年只做了1件事,又沒有做好,我不敢承認是自己太笨,沒有天賦。——說到底,我真的敢去嘗試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嗎?我敢說,我明年,甚至未來3年,我就是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我所最最渴望的這一兩件事情上,去付出,去學習,去精進,我敢嗎?以前的我,真的不敢。
最近,一個朋友問,“如果你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失敗,你最想做什麼?”我又一次發現,近10年以來,每一次問自己夢想是什麼,我從來沒有改過答案——當作家和旅行。一晃都10年前就明確的夢想了,我又為此做了什麼呢?我今年學了那麼多東西,也認真寫了那麼幾篇文字,也曾經立下明確目標說,我今年要完成15篇文章,但是,我內心裡,從來沒有相信過,我真的可以當一個作家。從內心深處,我認為自己既沒有那樣的才華去寫出什麼像樣的作品,也沒有那樣的毅力去將寫作作為一個長年累月從事的事情。是的,我在潛意識裡都不相信自己可以當一個作家,雖然,我無數次告訴別人我擅長寫作,我想當一個作家。所以,你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嗎?還是你用瘋狂的追逐麻痹自己,不去做真正該做的事情?
尾聲
寫了很多關於夢想實踐中的問題和反思,最後,我想說,夢想並不是一件什麼大不了的事,有夢想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沒有夢想也沒有什麼可自慚形穢的。人生不過數十載光陰,只要能夠如其所是地過自己的生活,做到身心合一,不必被“夢想”這個概念所限制,活得反而擰巴、糾結。如果你恰好有夢想,Just do it!
捨棄你當下的榮耀
文/吳志翔
去年是美國耶魯大學300周年校慶,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的行政總裁、世界第四富豪艾裡森應邀參加典禮。艾裡森當著耶魯大學校長、教師、校友、畢業生的面,發表了一番驚世駭俗的言論。他說:“所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的師生都自以為是成功者,其實你們全都是loser(失敗者),因為你們以在有過比爾·蓋茨等優秀學生的大學念書為榮,但比爾·蓋茨卻並不以在哈佛讀過書為榮。”
這番話令全場聽眾目瞪口呆。至今為止,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從來都是令幾乎所有人敬畏和神往的,艾裡森也太狂了點兒吧,居然敢把那些驕傲的名校師生稱為loser.但是還沒完,艾裡森接著說:“眾多最優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魯為榮,反而常常堅決地捨棄那種榮耀。世界第一富比爾·蓋茨,中途從哈佛退學;世界第二富保爾·艾倫,根本就沒上過大學;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裡森,被耶魯大學開除;世界第八富戴爾,唯讀過一年大學;微軟總裁斯蒂夫·鮑爾默在財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開外,他與比爾·蓋茨是同學,為什麼成就差一些呢?因為他是讀了一年研究生後才戀戀不捨地退學的……”
艾裡森接著“安慰”那些自尊心受到一點傷害的耶魯畢業生,他說:“不過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難過,你們還是很有希望的,你們的希望就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學習,終於贏得了為我們這些人(退學者、未讀大學者、被開除者)打工的機會。”
艾裡森的話當然偏激,但並非全無道理。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們自己,經常會有一種強烈的“身份榮耀感”.我們以出生於一個良好家庭為榮,以進入一所名牌大學讀書為榮,以有機會在國際大公司工作為榮,不能說這種榮耀感是不正當的,但如果過分迷戀這種僅僅是因為身份帶給你的榮耀,那麼人生的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業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當我們陶醉於自己的所謂“成功”時,我們已經被真正的成功者看成了loser.真正的成功者能令一個家庭、一所母校、一家公司、一個省份、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以他為榮。
我有一位老師,已經年過半百了,在學術上的成就其實相當小,可他總是不忘提他當年的輝煌:他曾經是國內某著名大學某著名學者的弟子。他在那兩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名字帶給他的榮耀裡生活了大半輩子,傲視眾生,卻無所作為,到最後連本帶息一起吃光。
人生是被一個又一個亮點照亮的,而為了創造新的亮點,你可能需要隨時忘記你正在擁有或曾經擁有過的榮光。
捨棄,是為更好地擁有 我們要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幸福 把握當下的幸福以及可能有效的應對方式。第一種:“尋夢”障礙
有些朋友說,我相信一定有什麼事情是我特別想做的,是我一生的夢想和追求,只是我還不知道這件事到底是什麼。我自己也有一些興趣,但看上去都不像“一生的夢想”。於是,關於夢想的實踐始終陷在第一步的尋找僵局中,不知何去何從。
我曾經就屬於這樣的一類人,一遍又一遍追問自己,究竟什麼才是自己的夢想,卻始終找不到一件事,可以讓我激情澎湃到非做不可。於是,在這種苦苦的追問而不得的情況下,我對自己失望透頂—一個人居然連自己的夢想都不知道!
哈佛大學幸福課中有一句話:“幸福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存在一個節點,達到就是'幸福',幸福不是非此即彼的狀態”。
我想,人生中有諸多問題皆是如此,比如夢想。
我們的確可以更清楚自己的夢想,但不存在一個節點,在此之前我不知道自己的夢想,一旦達到,我就瞬間領悟。對於夢想來說,我們都是逐漸清晰自己要做什麼。對於所有在追求夢想的人來說,每一天都在路上。每一個當下都既是探索,又是答案;每一次行動都就既是過程,又是結果。
“夢想”不是個靜止的名詞,而是一個連續的狀態,在動態中不斷發展和變化。
因此,“夢想”需要重新定義。對每個人而言,不存在一個固定的東西懸在一個節點,專等你去發現。“夢想”是一個相對概念,我們只能說“當下”的你認為xx是你的夢想,但時過境遷,夢想也會發生改變。
正如人的興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累積而改變,“一生的夢想”是個偽命題,真正的說法是:現階段,你最想做什麼?不用去絞盡腦汁思考未來十年的長遠目標,因為現在的你無法給出一個屬於未來的答案,你給出的只是“預測”。你無法說:我十年後想當一個作家,你只能說,我現在想當作家。在時間軸上,向回看,可以給結論,但向前給,給出的都只是預測。
所以,當下的願望,當下想做的事,無論大小,是我們最該滿足的——無論它是否看上去像是將要持續一生的夢想。當你實現了當下的夢想,在下一個時刻到來時,未來的你自然會明白未來的答案。今天的你無法給出明天的答案。你問:十年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這問題的關鍵在於:現在的我認為十年後我應該是什麼樣的人?
進一步反思,我們在問關於未來的問題時,常常省略了隱含的前提,於是總是覺得看不清未來,覺得自己關於未來的想法非常模糊。其實,當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回答自己“此刻我最想做什麼”,你便已經得到了關於“人生”的答案。因為“人生”只存在於當下,此刻的你已經擁有此刻關於夢想的答案。
第二種:“夢想實踐”障礙
年初的時候,找來一個嶄新的筆記本,認真地在上面寫下明年的夢想:“旅行,讀書,學畫畫,游泳,學xx ……”啊,光想想這些事情就分外美好啊!一年過去了,本子還是嶄新的,那一頁紙上的夢想依舊停留在紙上,居然一個也沒有完成!
我想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困境——明明有自己想實現的夢想,卻總是沒有付諸實踐。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需要分情況討論。
1.目標太高,難以實現。比如,你的夢想是明年讀完100本書,可是你之前一年最多只能讀20本書,而且讀書速度也比較慢,那這樣的目標就非常有挑戰,實現的可能性便降低了很多。調整夢想,讓它更容易實現,也許,把100本減為50本是一個更可實現的目標。
2.實現夢想的動力不足。也許,你每年都會把學彈鋼琴放在自己的夢想清單裡,但每年也沒能付諸實踐,這個時候,你可以問問自己:我真的想學彈鋼琴嗎?這真的是我明年一定要實現的夢想嗎?我做這件事希望獲得什麼?也許,有的人只是希望培養自己在音樂中的自信,也許有的人只是希望在年會的時候露一手,——這樣的目的對自己內心的觸動夠強嗎?如果有非常強的觸動,收穫的價值非常重要,那麼行動力自然會高一些;如果不夠強,目標實踐起來當然很困難。多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也許你會意外的增強實現夢想的願望,也許會意外發現自己真實的願望,調整夢想。
3.缺乏持續行動力。很多人都曾被“半途而廢”這個詞詛咒多年,許多夢想做做停停,年底一看,收穫堪憂。我曾經覺得“堅持”是自己特別欠缺的一個品質,直到最近一個朋友提醒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實現夢想,因為當你試圖“堅持”一件事的時候,那其中一定隱含了一些讓你無法堅持的內容,如果我們可以變通的把對自己比較難以“堅持”的地方換成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實現夢想的行動力自然會增強許多。比如,我一直想練習瑜伽,但是很難做到每天晚上去瑜伽館練習,其實,如果我把練習瑜伽的時間調整為其他時間,如果把學習瑜伽的方式從跟著瑜伽館的老師學變通為看視頻學習,這件事情就不那麼難以堅持了。
此外,如果我們掌握一些提高行動力的方法,夢想實踐之路走起來也會順暢許多,比如:將夢想分解成小而明確的目標,給自己達成目標設置及其誘人的獎勵和及其痛苦的懲罰,與朋友結成“夢想實踐小組”,相互支持和鼓勵。
第三種:“多夢症”
“多夢症”故名思議,就是擁有太多夢想,每一件事都去做,每一件事又都沒有做好。非常慚愧,2012年,我就患上了“多夢症”。
2012年初,我決定去嘗試一切喜歡的東西,不管結果和意義。然後,我開始學習佛學,花道,茶道,易經,瑜伽,繪畫……然而,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瘋狂嘗試中,我偶爾會升起一種厭倦——關注的東西太多,每一樣都是我喜歡的,可每一樣又都淺嘗輒止,沒有深入研究。就如一個口渴的人去打井,每個井都只挖了淺淺的幾鍬,結果沒有打出一個井,忙活了半天,還是口渴。
回看今年對所有興趣的嘗試,我深深地感覺到,對於夢想的實現來說,All is nothing. You want everything, you lose everything.
對夢想做減法,集中精力,專注地做好一兩件事就非常不容易了。而做到對夢想做減法的前提是:瞭解自己,相信自己。
瞭解自己。有時,我們瘋狂地投入所有的興趣和愛好,看似在實現夢想,其實,只不過是不夠瞭解自己,沒有認真地思考自己究竟熱愛什麼罷了。《少年派的奇幻之旅》中說,你什麼都信,其實你什麼都沒信。是的,那些什麼都要的人,究竟想要什麼呢?那些什麼都想學的人,究竟想學什麼呢?(勵志文章 )在什麼都想學的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信念和價值觀?你是因為興趣還是因為恐懼?你是真的感興趣,還是害怕自己不瞭解所有的事情,怕自己錯過了什麼?我們真的瞭解自己嗎?
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嗎?對我來說,我學了那麼多東西,只不過是我不敢真正選擇一到兩件最感興趣的事去鑽研罷了。因為,如果我投入在10件事情上,都沒有學精,我可以說那是我的精力不夠,可是,如果我今年只做了1件事,又沒有做好,我不敢承認是自己太笨,沒有天賦。——說到底,我真的敢去嘗試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嗎?我敢說,我明年,甚至未來3年,我就是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我所最最渴望的這一兩件事情上,去付出,去學習,去精進,我敢嗎?以前的我,真的不敢。
最近,一個朋友問,“如果你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失敗,你最想做什麼?”我又一次發現,近10年以來,每一次問自己夢想是什麼,我從來沒有改過答案——當作家和旅行。一晃都10年前就明確的夢想了,我又為此做了什麼呢?我今年學了那麼多東西,也認真寫了那麼幾篇文字,也曾經立下明確目標說,我今年要完成15篇文章,但是,我內心裡,從來沒有相信過,我真的可以當一個作家。從內心深處,我認為自己既沒有那樣的才華去寫出什麼像樣的作品,也沒有那樣的毅力去將寫作作為一個長年累月從事的事情。是的,我在潛意識裡都不相信自己可以當一個作家,雖然,我無數次告訴別人我擅長寫作,我想當一個作家。所以,你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嗎?還是你用瘋狂的追逐麻痹自己,不去做真正該做的事情?
尾聲
寫了很多關於夢想實踐中的問題和反思,最後,我想說,夢想並不是一件什麼大不了的事,有夢想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沒有夢想也沒有什麼可自慚形穢的。人生不過數十載光陰,只要能夠如其所是地過自己的生活,做到身心合一,不必被“夢想”這個概念所限制,活得反而擰巴、糾結。如果你恰好有夢想,Just do it! 人人都有夢想,可夢想未必都能實現 帶上夢想,負重前行 少年,你的夢想都死到哪裡去了? 我溫和,但並不代表沒有夢想 你敢說,你已經為夢想竭盡全力了? 向日葵不放棄陽光,我便不放棄夢想 相信夢想就一定會有奇跡 關於夢想的文章 有夢想的人生不寂寞 每天叫醒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
捨棄你當下的榮耀
文/吳志翔
去年是美國耶魯大學300周年校慶,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的行政總裁、世界第四富豪艾裡森應邀參加典禮。艾裡森當著耶魯大學校長、教師、校友、畢業生的面,發表了一番驚世駭俗的言論。他說:“所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的師生都自以為是成功者,其實你們全都是loser(失敗者),因為你們以在有過比爾·蓋茨等優秀學生的大學念書為榮,但比爾·蓋茨卻並不以在哈佛讀過書為榮。”
這番話令全場聽眾目瞪口呆。至今為止,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從來都是令幾乎所有人敬畏和神往的,艾裡森也太狂了點兒吧,居然敢把那些驕傲的名校師生稱為loser.但是還沒完,艾裡森接著說:“眾多最優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魯為榮,反而常常堅決地捨棄那種榮耀。世界第一富比爾·蓋茨,中途從哈佛退學;世界第二富保爾·艾倫,根本就沒上過大學;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裡森,被耶魯大學開除;世界第八富戴爾,唯讀過一年大學;微軟總裁斯蒂夫·鮑爾默在財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開外,他與比爾·蓋茨是同學,為什麼成就差一些呢?因為他是讀了一年研究生後才戀戀不捨地退學的……”
艾裡森接著“安慰”那些自尊心受到一點傷害的耶魯畢業生,他說:“不過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難過,你們還是很有希望的,你們的希望就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學習,終於贏得了為我們這些人(退學者、未讀大學者、被開除者)打工的機會。”
艾裡森的話當然偏激,但並非全無道理。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們自己,經常會有一種強烈的“身份榮耀感”.我們以出生於一個良好家庭為榮,以進入一所名牌大學讀書為榮,以有機會在國際大公司工作為榮,不能說這種榮耀感是不正當的,但如果過分迷戀這種僅僅是因為身份帶給你的榮耀,那麼人生的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業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當我們陶醉於自己的所謂“成功”時,我們已經被真正的成功者看成了loser.真正的成功者能令一個家庭、一所母校、一家公司、一個省份、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以他為榮。
我有一位老師,已經年過半百了,在學術上的成就其實相當小,可他總是不忘提他當年的輝煌:他曾經是國內某著名大學某著名學者的弟子。他在那兩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名字帶給他的榮耀裡生活了大半輩子,傲視眾生,卻無所作為,到最後連本帶息一起吃光。
人生是被一個又一個亮點照亮的,而為了創造新的亮點,你可能需要隨時忘記你正在擁有或曾經擁有過的榮光。
捨棄,是為更好地擁有 我們要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幸福 把握當下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