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詩詞名句

杜甫:貧交行

《貧交行》

作者:杜甫

原文:

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翻譯:

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間,
一會兒像雲的趨合,一會兒像雨的紛散,
變化多端,
這種賄賂之交、勢利之交、
酒肉之交是多麼地讓人輕蔑憤慨、不屑一顧!
可是你看,
古人管仲和鮑叔牙貧富不移的君子之交,
卻被今人棄之如糞土。

注釋:

1、貧交行:描寫貧賤之交的詩歌。貧交,古歌所說:“采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結交莫羞貧,羞貧友不成。”貧賤方能見真交,而富貴時的交遊則未必可靠。
2、覆:顛倒。
3、管鮑:指管仲和鮑叔牙。

管仲早年與鮑叔牙相處很好,管仲貧困,也欺騙過鮑叔牙,但鮑叔牙始終善待管仲。現在人們常用“管鮑”來比喻情誼深厚的朋友。
4、棄:拋棄。

賞析:

詩的開篇“翻手為雲覆手雨”,就給人一種勢利之交“誠可畏也”的感覺。得意時的趨合、失意時的紛散,翻手覆手之間,忽雲忽雨,其變化迅速無常。“只起一語,盡千古世態。”(浦起龍《讀杜心解》)“翻雲覆雨”的成語,就出在這裡。所以首句不但凝煉、生動,統攝全篇,而且在語言上是極富創造性的。

雖然世風澆薄如此,但人們普遍對交友之道毫不在意,“皆願摩頂至踵,隳膽抽腸;約同要離焚妻子,誓殉荊軻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劉峻《廣絕交論》),說穿了,不過是“賄交”、“勢交”而已。第二句斥之為“紛紛輕薄”,

詩人說“何須數”,輕蔑之極,憤慨之極。寥寥幾個字,強有力地表現出詩人對假、惡、醜的東西極度憎惡的態度。

這黑暗冷酷的現實使人絕望,於是詩人記起一樁古人的交誼。《史記》載,鮑叔牙早年與管仲交遊,知道管仲的賢能。管仲貧困,曾欺負鮑叔牙,而鮑叔牙卻始終善待他。後來鮑叔牙輔佐齊國的公子小白(即後來齊桓公),又向公子小白薦舉管仲。管仲終於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他感喟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鮑叔牙對待管仲的這種貧富不移的交道是感人肺腑的。“君不見管鮑貧時交”,當頭一喝,將古道與現實作一對比,給這首抨擊黑暗的詩篇添了一點理想光輝。()但其主要目的,還在於鞭撻現實。古人以友情為重,

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輕薄”越發顯得突出。“此道今人棄如土”,末尾三字極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塊一樣拋棄了,拋棄得十分徹底。這話略帶誇張意味。尤其是將“今人”一概而論,範圍過大。但只有這樣,才能把世上真交絕少這個意思表達得更加充分。

這首詩“作‘行’,止此四句,語短而恨長,亦唐人所絕少者”(見《杜詩鏡銓》)。其所以能做到“語短恨長”,是由於它發唱驚挺,造形生動,通過正反對比手法和過情誇張語氣的運用,反復詠歎,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韻,吐露出詩人心中鬱結的憤懣與悲辛。

《前出塞·挽弓當挽強》

作者:杜甫

原文: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豈在多殺傷。

注釋:

1、挽:拉。
2、當:應當。
3、長:指長箭。
4、擒:捉拿。
5、列國:各國。
6、疆:邊界。
7、苟能:如果能。
8、侵陵:侵犯。
9、豈:難道。

翻譯:

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
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
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
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
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賞析:

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詩人先寫《出塞》九首,後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後”以示區別。《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詩的前四句,很像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所以黃生說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個“當”,兩個“先”,

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並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鬥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襯筆。後四句才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願望。
所以,張會在《杜詩府粹》裡說,這幾句“大經濟語,借戍卒口說出”。從藝術構思說,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本旨。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很有體會地說:“上四(句)如此飛騰,下四(句)忽然掠轉,兔起鶻落,如是!如是!”這裡說的“飛騰”和“掠轉”,就是指作品中的奔騰氣勢和波瀾;這裡說的“兔起鶻落”就是指在奔騰的氣勢中自然地逼出“擁強兵而反黷武”的深邃題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較少,而本詩卻以此見稱;它以立意高、正氣宏、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

長相思李煜的詩意

《長相思》

作者:李煜

原文:

一重山,兩重山,
山遠天高煙水寒,
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
塞雁高飛人未還,
一簾風月閑。

注釋:

1、重:量詞。層,道。
2、煙水:霧氣濛濛的水面。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嶺南尋弟》中有“蒼梧白雲遠,煙水洞庭深。”詩句。
3、楓葉:楓樹葉。楓,落葉喬木,春季開花,葉子掌狀三裂。其葉經秋季而變為紅色,因此稱“丹楓”。古代詩文中常用楓葉形容秋色。丹;紅色。
4、塞雁:塞外的鴻雁,也作“塞鴻”。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來,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離故鄉的親人的思念。唐代白居易《贈江客》中有詩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鴻聲急欲霜天。”
5、簾:帷帳,簾幕。風月:風聲月色。

詩意:

山一重兩重,層巒疊嶂,就如同心中的相思層層疊疊,連綿不絕。山遠天高望不到盡頭,就如同相思無際無涯。而寒的不僅僅是煙霧深鎖的水面,更是思人的心情。相思日久,已到暮秋,楓葉正紅,而紅不過相思之苦。

花開花謝,相思經年,邊塞的大雁也高飛還故鄉,而遠去的人卻還沒有回來,相比塞雁之還,離人之苦更甚。遠人不歸,便只好任那風月閉于於簾外。人靜簾閑,而不靜不閑的,是心中無窮無盡的思念之情。簾閑而心亂。

賞析:

“秋怨”,是統貫全詞的抒情中心。雖然通篇未曾出現“秋”、“怨”字眼,但仔細吟誦一遍,便會覺得“秋怨”二字確實最為簡潔、準確地概括了本詞的旨意。

全詞寫了一個思婦在秋日裡苦憶離人、急盼歸來,然而最終沒有盼來的怨恨心緒。

上片寫她望中所見之景。那遠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處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鄉的路上呢?懷著這種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時地企足遙望,希望能夠有所發現。可是,進入視野的除了重重疊疊的山嶺峰巒外,還有的就是遼闊高遠的青冥和天際處的迷離煙水了。

第三句描寫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圖,層次極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遠天高煙水寒”,是遠景。這一切都是跟著思婦眺望目光的由近及遠漸次展開的。清初詞人納蘭性德的名作《長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寫主人公越山過水,漸去漸遠,很可能是受了該詞的啟發。需注意的是,“煙水寒”的“寒”,並非僅僅用來形容“煙水”,而且還曲折傳出了思婦的心理感覺。正因為久望不見,更添哀傷,心頭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則目中所見,自然皆帶寒意了。上片結句說她“望盡天涯路”而無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經意地掃視周遭景物,瞥見不遠處有楓葉如火,灼人眼目。這使她猛然想起:時令又到了丹楓滿山的秋天,自己經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結啊?“相思”一詞的出現,使得詞旨豁然顯現。

下片便順著“相思”折入,著重刻畫她的心理活動,寫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開,菊花殘”,用短促、相同的句式,點出時間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緊連著的“塞雁高飛人未還”,可視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觸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歸,那飄泊在外的遊子為什麼還見不到他的蹤影呢?用雁知“歸”來反襯人不知“還”,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了她的內心怨苦。()怨恨盡可以怨恨,但它畢竟是產生於“相思”基礎上的,如今良人未還,說不定他碰上了什麼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風疾。這些想法湧上心頭,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餘,又深深地為他擔憂起來了。“一簾風月閑”,刻畫出了思婦由於離人不歸,對簾外風晨月夕的美好景致無意賞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鈴》詞寫一對戀人分別後的意緒說:“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含意正與此同。

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句句寫思婦“秋怨”,“秋怨”二字卻深藏不露。對思婦的外貌、形象、神態、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側重於表現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現其胸中之情,用筆極其空靈。李煜詞的語言錘煉功夫很深,他善於用單純明淨、簡潔準確的語言生動地再現物象,展示意境。這個特點在該詞裡也有鮮明的體現,象“山遠天高煙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豐富,立體感強,境界闊遠,並且景中蘊情,耐人尋味。對這首詞,前人評價頗多,其中以俞陛雲之說為精當:“此詞以輕淡之筆,寫深秋風物,而兼葭懷遠之思,低回不盡,節短而格高,五代詞之本色也。”

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較少,而本詩卻以此見稱;它以立意高、正氣宏、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

長相思李煜的詩意

《長相思》

作者:李煜

原文:

一重山,兩重山,
山遠天高煙水寒,
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
塞雁高飛人未還,
一簾風月閑。

注釋:

1、重:量詞。層,道。
2、煙水:霧氣濛濛的水面。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嶺南尋弟》中有“蒼梧白雲遠,煙水洞庭深。”詩句。
3、楓葉:楓樹葉。楓,落葉喬木,春季開花,葉子掌狀三裂。其葉經秋季而變為紅色,因此稱“丹楓”。古代詩文中常用楓葉形容秋色。丹;紅色。
4、塞雁:塞外的鴻雁,也作“塞鴻”。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來,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離故鄉的親人的思念。唐代白居易《贈江客》中有詩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鴻聲急欲霜天。”
5、簾:帷帳,簾幕。風月:風聲月色。

詩意:

山一重兩重,層巒疊嶂,就如同心中的相思層層疊疊,連綿不絕。山遠天高望不到盡頭,就如同相思無際無涯。而寒的不僅僅是煙霧深鎖的水面,更是思人的心情。相思日久,已到暮秋,楓葉正紅,而紅不過相思之苦。

花開花謝,相思經年,邊塞的大雁也高飛還故鄉,而遠去的人卻還沒有回來,相比塞雁之還,離人之苦更甚。遠人不歸,便只好任那風月閉于於簾外。人靜簾閑,而不靜不閑的,是心中無窮無盡的思念之情。簾閑而心亂。

賞析:

“秋怨”,是統貫全詞的抒情中心。雖然通篇未曾出現“秋”、“怨”字眼,但仔細吟誦一遍,便會覺得“秋怨”二字確實最為簡潔、準確地概括了本詞的旨意。

全詞寫了一個思婦在秋日裡苦憶離人、急盼歸來,然而最終沒有盼來的怨恨心緒。

上片寫她望中所見之景。那遠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處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鄉的路上呢?懷著這種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時地企足遙望,希望能夠有所發現。可是,進入視野的除了重重疊疊的山嶺峰巒外,還有的就是遼闊高遠的青冥和天際處的迷離煙水了。

第三句描寫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圖,層次極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遠天高煙水寒”,是遠景。這一切都是跟著思婦眺望目光的由近及遠漸次展開的。清初詞人納蘭性德的名作《長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寫主人公越山過水,漸去漸遠,很可能是受了該詞的啟發。需注意的是,“煙水寒”的“寒”,並非僅僅用來形容“煙水”,而且還曲折傳出了思婦的心理感覺。正因為久望不見,更添哀傷,心頭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則目中所見,自然皆帶寒意了。上片結句說她“望盡天涯路”而無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經意地掃視周遭景物,瞥見不遠處有楓葉如火,灼人眼目。這使她猛然想起:時令又到了丹楓滿山的秋天,自己經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結啊?“相思”一詞的出現,使得詞旨豁然顯現。

下片便順著“相思”折入,著重刻畫她的心理活動,寫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開,菊花殘”,用短促、相同的句式,點出時間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緊連著的“塞雁高飛人未還”,可視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觸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歸,那飄泊在外的遊子為什麼還見不到他的蹤影呢?用雁知“歸”來反襯人不知“還”,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了她的內心怨苦。()怨恨盡可以怨恨,但它畢竟是產生於“相思”基礎上的,如今良人未還,說不定他碰上了什麼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風疾。這些想法湧上心頭,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餘,又深深地為他擔憂起來了。“一簾風月閑”,刻畫出了思婦由於離人不歸,對簾外風晨月夕的美好景致無意賞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鈴》詞寫一對戀人分別後的意緒說:“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含意正與此同。

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句句寫思婦“秋怨”,“秋怨”二字卻深藏不露。對思婦的外貌、形象、神態、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側重於表現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現其胸中之情,用筆極其空靈。李煜詞的語言錘煉功夫很深,他善於用單純明淨、簡潔準確的語言生動地再現物象,展示意境。這個特點在該詞裡也有鮮明的體現,象“山遠天高煙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豐富,立體感強,境界闊遠,並且景中蘊情,耐人尋味。對這首詞,前人評價頗多,其中以俞陛雲之說為精當:“此詞以輕淡之筆,寫深秋風物,而兼葭懷遠之思,低回不盡,節短而格高,五代詞之本色也。”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