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幼兒禮儀教育讀後感

幼兒禮儀教育讀後感(一)

前段時間有機會看到了《禮儀教育》,幼稚園空的時間不多,我就帶著《禮儀教育》回家,迫不及待地翻開書本,認真地閱讀起來。不時被其中的錦囊妙計和禮儀須知給深深吸引住了,書中具體舉出實例,教家長如何科學理性地引導教育孩子,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如何待人接物。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收穫很大,感想也很多。誰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伶俐,長大了有出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願望。但大多數的家長們往往只重視培養孩子的智商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

前一段時間我看了一期“幸福魔方”直播電視,男主人公是位元北大畢業的高材生。而女主人公是位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兩人的結合在外人看來是一對非常般配的夫妻。但因女主人公的自私、任性、待人處事方面極差,全然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得罪了不少男主人公的親戚朋友們,還不知悔改。雖然她工作能力很強,事業蒸蒸日上。但眾叛親離,最終夫妻倆走到離婚的地步。主持人通過與女主人公母親的溝通,瞭解到母親教育理念對她的影響很大,母親在現場也承認自己對女兒的教育向來是只要學習好,其他什麼都不用操心。家人都一手操辦。這位母親一味培養孩子的智商,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情商教育。
連最起碼的尊老愛幼,這位清華高材生都不懂得做。真是可悲!此實例深深的給我敲了一個警鐘,在以後教育孩子方面,要巧妙地應用禮儀教育書中的常識教育引導他。培養他的綜合素質能力,讓傳統禮儀深入他心。同時我也會向班裡的家長介紹這本書,讓每位家長瞭解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庭是人生成長的搖籃。”讓我們家長們時常對照《禮儀教育》書,提醒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讓禮儀之花開滿人們的心間。


幼兒禮儀教育讀後感(二)

上一學期寶寶沒上沒有機會看到《禮儀教育》家長必讀這本書,這次寶寶帶回來家長必讀第二冊,

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本,認真地閱讀起來。不時被其中的錦囊妙計和禮儀須知給深深吸引住了,書中具體舉出實例,教家長如何科學理性地引導教育孩子,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如何待人接物。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收穫很大,感想也很多。誰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伶俐,長大了有出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願望。但大多數的家長們往往只重視培養孩子的智商而忽略了孩子的素質教育,我們要巧妙地應用禮儀教育書中的常識教育引導孩子,培養她的綜合素質能力,讓傳統禮儀深入她的內心。文明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每個人道德修養的外在體現。

()一個人的舉止、表情、談吐、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都能展示一個人的素質修養。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庭是人生成長的搖籃。”讓我們家長們時常對照《禮儀教育》書,提醒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作為家長一定齊心協力與老師共同教育好我們的寶貝。


幼兒禮儀教育讀後感(三)

現在的孩子都是“王子”、“公主”,我們家的也不例外。有時想,就一個孩子,得好好培養他,什麼都為了他,教他要懂禮貌,要聽父母話,不能太調皮等等,條條框框架起來就成了溫順的“木頭人”。現在都大力推廣素質教育,“木頭人”雖然可人,但沒了個性、創造性,在以後的社會裡是不能適應激烈的競爭,

難以生存。所以,就有家長說,採取“放養式”。任由他的思緒發展,要吃飯就吃,不想吃就別吃;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別去打斷或阻攔,結果發展成不能帶出門的孩子,為什麼?大人控制不了,背後被人說成沒教養。

讀完《幼稚教育》一書,感想頗多、感受頗深。

如《適當“示弱”》一文,真實的案例可以做對比。在家長眼裡,孩子永遠是弱小的,因此常以強者姿態出現。經常幫孩子的忙,不管大小事情都幫,有時孩子主動幫你做些事情,但擔心他做不好或是怕幫倒忙,所以一般都不答應。“過度保護”往往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使其變得自私、懶惰、消極、膽怯,沒有責任心和愛心,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要想讓孩子變得獨立、強大,必須交換位置:讓孩子多幫大人的忙,

大人儘量少幫孩子的忙。

上週末,全家去登山了一座相對大人來說都有些累的山,怕兒子走累,我背了他一段,邊走邊和他說:“你怎麼變的這麼重啊,媽媽都背不動你了,好累啊”。兒子說要下來自己走,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媽媽,我怕你累死”……最終是他自己爬上山頂的。

所以說,多跟孩子示弱,並且給予及時的鼓勵和寬容,可以激起他們的保護意識和膽量,從而完成平時不願、不敢或者不能完成的任務。

幼稚教育故事讀後感(一)

我們幼稚園為我們教師訂閱了《幼稚教育》一書。我很喜歡,它很貼近我們幼兒教師的生活與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與方位給我們指明了教育教學的方向。其中書中的“卷首”部分,讓我體味深刻,因這裡有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給了我心靈上的啟迪,精神上的滿足,知識上的提高與視野上的開闊。

今天,我趁看幼兒午睡的空間,又一次翻開了《幼稚教育》一書,卷首中的“鐵杵磨成針”幾個大字映入我的眼簾。大家也都知道這個故事一直被成人作為教導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範例,希望孩子能領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鐵杵磨成針”的恒心與毅力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一直以來,這個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難道書中的“鐵杵磨成針”又有什麼新釋嗎?帶著疑問,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它。讀完後,我進入了思考。書中沒有對老奶奶磨針的毅力發出讚歎聲,而是說她太笨了,用那麼多時間,為何不去買一根針呢?過去我們都知道“鐵杵磨成針”故事的寓意,就是看准目標就要堅持到底。但是,現在的社會,變通則顯得尤為重要。文中說到:變是生命的一般規律,“適者生存”,想要“適”就要“變”,如果不變通怎能適應變化的環境?而不適應又怎能生存?這個實例本身並沒有錯,錯在我們運用它進行教育的視角與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時代的資訊,才會煥發出活力,出現新面貌。

十分感謝《幼稚教育》,讓我的心靈得到啟迪。也由感而發:無論什麼事,我們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多思考,換一種方位,換一種角度,才會對我們有一種豁然開朗、截然不同的感受與體會。讓我們做一名適應時代的教師,多方位教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在領悟道理的基礎上,同時適應時代的發展,試一試,我們會懂得更多,收穫更多,體驗更多。


幼稚教育故事讀後感(二)

看了幼稚教育第五期中關於環境佈置這一板塊,我感觸頗深。幼兒生活在幼稚園裡,環境就是影響幼兒的一個重要因素,看了人家的環境裝飾之後令我深刻感受到環境對幼稚教育的重要性。

在欣賞的過程中,其實也不難發現,書上有不少的環境佈置在我們幼稚園也都有類似的裝飾,看上去令人有種親切感,當然也有不少裝飾是我們沒有見過的,創意的確不錯。但這也並不能就否定我們自己的裝飾,因為我們也有很多不錯的裝飾是她們所沒有的,也稱得上是新穎的設計了。例如:長廊上利用不同顏色的垃圾袋吹成氣球裝飾起來,視覺效果也很不錯;用廢舊的硬紙板做成相框來張貼幼兒的作品;用一次性的餐盤,讓幼兒用不通的顏料在餐盤上學習吹畫等等。這些都可以說是變廢為寶,同時也間接地激發了幼兒的環保意識,具有教育意義。但是在總結優點的同時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環境創設存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操作性不強,不少裝飾也只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應該算是我們的一個致命的弱點了,今後我們應該在考慮美觀的同時更應注重其操作性,一切以促進幼兒的發展為前提,特別是在班級的環境佈置中,既要有創新意識,更要能讓幼兒動起來,不是只滿足於簡單的為幼兒提供環境,而應該更加注重為幼兒提供有利於他們參與的環境,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體現環境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通過這次欣賞學習,在總結自身的同時我也深刻地體會到環境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環境裝飾應該讓幼兒充分感知、自主參與、共同合作。因此,在創設環境時,我們在考慮幼兒興趣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幼兒現階段的發展水準,力求讓每個幼兒都能動起來,從而發揮出環境對幼兒的影響,進一步促進幼兒的發展。


幼稚教育故事讀後感(三)

《幼稚教育》這本雜誌,我正好也訂閱了,看了幾期受益不少。

對於老師推薦的幾篇文章,感觸很深,特別是“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其中的案例很有特點,讓我想起前不久一個朋友的QQ空間裡的文章,說得是日本國家對小孩的教育方式。

他們的父母說送小孩到幼稚園就是要讓小孩生病的;在幼稚園小朋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要求每個小孩的父母都準備各種環保袋子,讓小孩分門別類的裝東西;每個幼稚園都有很多沙子,就讓小孩玩;備有很多套衣服,髒了就換,要求小孩自己換衣服;幼稚園基本上沒有知識課程,但經常組織到戶外接確大自然;更沒有所謂的興趣課程……

我們的教育體制,就我個人來說真的不能認同,自己讀書也是經歷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這樣一個過程,出現了不少高分低能兒。

我真心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有一個健康的成長過程,不僅僅是指她的身體,更多的是她的思想和生理方面。女兒在家,我會暗示她搗點小亂,甚至我自己和她一起搗亂,把被子全都推到地板上,把床當作蹦蹦床;在地上亂畫;鼓勵女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女兒指著潔白的牆問:媽媽,我可不可以在這裡畫?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你想畫就畫……女兒會跑到爸爸面前笑著說:爸爸,我造反了……

在家總是給女兒一個輕鬆的環境,平時上班忙,沒有什麼時間陪她,到了休息的日子,我的時間就全部由女兒支配了。有時我會把自己的身份和年齡都降下來,和女兒一般大小,和她計較一些她比較喜歡吃的零食;有時也會把女兒提到大人的程度,讓她學著照顧小玩具、洋娃娃,讓她懂得接受愛、懂得愛。現階段,女兒唯一應該做得就是玩,每次回家,見到女兒,()我就會問:妹妹今天在學校開不開心?有沒有做遊戲?我不會問老師教了什麼之類的問題,更不會在現階段就讓女兒去參加什麼英語之類的興趣班。記得家長會的時候,就有家長提出可以去學英語了,還有搞個什麼拍錄影讓家長瞭解小孩在學校的生活情況……對於這些觀點,我是不贊成的。沒錯小孩這麼點小就離開家長,到了一個新環境,會哭會不適應,但是家長總不可能每件事都替小孩安排好吧。也許有些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小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但在美國的小學裡,一二年級基本上沒有什麼文化課的,可對於小孩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對社會的認知、禮貌道德等素質教育卻是很重視,試問是否整個美國都輸在起跑線上了?

記得有次在家友超市,碰到一位推銷英語培訓班的業務員。可能女兒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些(昨天晚上還有個家長說,你們家的是超大型的),他很有禮貌的攔下我說:可以讓女兒去學英語了!我說我家的還小……他說:三歲也可以學了。我說:你們培養出來的都是天才。他說:你也可以培養出天才啊(他可能還認為他這句話說得比較有水準)。但是我說:我不需要天才的女兒,天才的女兒還會屬於我嗎?

在這,我不得不承認我很自私,但是我不會以“漏斗式”的方式,壓迫女兒去學這學那,我會在她的天姿天份以及感興趣的前提下,盡我的能力去培養她,希望她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有一個愉快輕鬆的學習環境。也希望今年小樂能戒掉那只小豬,但如果真戒不掉,那也只能繼續讓她帶著吧,我就負責做好小豬的衛生。

還有一點,我想強調下:在讀書節開幕式的時候,那位跑上前去搶答問題的小男生,不知老師們是否還有印象。如果在你所教學的過程中,碰到了這樣的小孩時,一定不要讓他回去,一定要肯定他的勇敢,當然也要引導他以後要遵守秩序。當時,我就看到他那個班的老師臉上對那位家長代表難以置信的表情。從這點上也可以說明我們現在的老師並不是完全拘泥于書本上的教學模式,而是給小朋友們很大的發揮空間。說明我們的教學正在發生些變革,這樣真好。

初為人母,根本沒有什麼教育小孩的經驗和心得,還望老師們多費心了!

幼兒社會教育讀後感(一)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閱讀了《幼兒社會教育》這本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能引領我們從愚昧走向文明。”雖然只是一本薄薄的書,卻充實了我的生活,豐富了我的思想,通過這本書的閱讀也勾起我對以往的反思與分析。

《教育指導綱要》中,社會領域的目標中明確指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分享,有同情心。”可是針對我班的幼兒,部分人就缺乏分享意識與行為,不會與同伴相處,處處總以自我為中心。作為老師就要通過適當的方法引導幼兒,在主觀上讓幼兒產生分享的內在動機與願望,使幼兒的行為更加穩定,自覺,在客觀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規則,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規範,有序,才能讓幼兒最終自覺產生分享行為。在區域活動中,可以引導幼兒體驗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培養幼兒樂意與同伴分享的情感。其書中提到的“換位體驗”是一種引導幼兒建立起平等分享規則的好方法。在區域遊戲時間,我聽到過這樣的聲音:“樂樂是我的好朋友,我要和他一起玩!”“我也想玩,好嗎?”“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給你玩。”針對幼兒在遊戲中分享行為出現問題,困難時,作為教師可以通過在遊戲中發生的問題來嘗試給幼兒講道理,換位思考,感受別人的心情,從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規則。

現在的孩子都生活都在幸福的搖籃裡,可以說,他們的一切都是社會給予的,由此而言,他們都是社會小公民。本月我園舉行的“北宮森林公園”登山運動會,組織開展幼兒以“做一名社會小公民,從我做起。”的活動,我們托小班以發宣傳單的形式,引導幼兒做一名社會小公民的意識,並使幼兒瞭解後,把觀念傳輸給身邊的人。我覺得這種活動可以很好的提高孩子的公民道德意識,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並且樹立他們的“責任”意識。

溝通交流在人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人們可以通過他們表達一些想法,交換想法和意見,瞭解別人的需要,()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除了語言溝通,肢體語言還有文字溝通,對於幼兒來說也是如此,對於幼兒作品交流是文字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例如:我們班上的幼兒在上午的區域活動時,味多美餐廳往往是他們的選擇。他們在那扮演角色,很認真的去模仿身邊真實的映射,很自豪,很自信。這時,如果他們進行交流,才去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在溝通的同時體驗到了初步與人溝通的快樂,這樣的機會使幼兒充分的表現和展現自我。

從書中的文字,我收穫很大,對自己的實際工作也確實起到了提示的作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確實不假,從書中學習知識,從書中感受快樂!


幼兒社會教育讀後感(二)

《幼稚教育》雖然是一本雜誌,但其中的內容與形式卻是豐富多彩的,在寒假裡看完一期《幼稚教育》,感觸甚深,因為這本書不僅是針對幼稚教育,對家庭、社會、幼稚園教育都有很好的認識。一本薄薄的雜誌有精彩的“教育研究專輯”、真誠的“教育經驗”、甜蜜的“教師書房”、良好的“家園互動”和優秀的“點題徵文”等等,每種內容形式都寫得很深動,也能給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帶來一些靈感和啟示。

在我們開展每個活動時都應提升每次活動教學價值,讓幼兒在活動中不知不覺接受教育,並適時激發或引導幼兒合作、分享、探討甚至爭論。例如有這麼一篇文章大致講述的是老師在教室的圖書角上擺了很多新的圖書,可是總是發現有書被破壞的現象,為此老師利用了晨間談話對孩子進行了愛護圖書的教育。可是沒過幾天還是有這樣的現象,老師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孩子們為了折紙飛機玩,於是,老師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些作業紙好方便孩子們折紙飛機。可過了幾天,圖書封面還是被撕壞了不少,老師再次找出了原因。原來孩子們有了紙飛機的需要後,看上去老師已經給予支持但是這種支持還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們初步的需要得到滿足後,他們會產生進一步探索的願望,而且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瞭解和更細緻的思考,發現幼兒感興趣的“折飛機”活動中隱含的教育價值,及時提供不同質地、不同大小的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想想自己班的孩子,在看圖書的環節中有很多跟這裡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們老師處理的方式卻不一樣,我們有時候由於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這些需求,看了這篇教育筆記後確實讓我們感觸很多,也學到了很多。

《幼稚教育》中還有好多吸引我的欄目及文章,有些文章雖簡短,內涵卻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觀點都是非常值得我們細加品味學習的。

讓我體味深刻,因這裡有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給了我心靈上的啟迪,精神上的滿足,知識上的提高與視野上的開闊。

今天,我趁看幼兒午睡的空間,又一次翻開了《幼稚教育》一書,卷首中的“鐵杵磨成針”幾個大字映入我的眼簾。大家也都知道這個故事一直被成人作為教導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範例,希望孩子能領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鐵杵磨成針”的恒心與毅力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一直以來,這個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難道書中的“鐵杵磨成針”又有什麼新釋嗎?帶著疑問,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它。讀完後,我進入了思考。書中沒有對老奶奶磨針的毅力發出讚歎聲,而是說她太笨了,用那麼多時間,為何不去買一根針呢?過去我們都知道“鐵杵磨成針”故事的寓意,就是看准目標就要堅持到底。但是,現在的社會,變通則顯得尤為重要。文中說到:變是生命的一般規律,“適者生存”,想要“適”就要“變”,如果不變通怎能適應變化的環境?而不適應又怎能生存?這個實例本身並沒有錯,錯在我們運用它進行教育的視角與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時代的資訊,才會煥發出活力,出現新面貌。

十分感謝《幼稚教育》,讓我的心靈得到啟迪。也由感而發:無論什麼事,我們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多思考,換一種方位,換一種角度,才會對我們有一種豁然開朗、截然不同的感受與體會。讓我們做一名適應時代的教師,多方位教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在領悟道理的基礎上,同時適應時代的發展,試一試,我們會懂得更多,收穫更多,體驗更多。


幼稚教育故事讀後感(二)

看了幼稚教育第五期中關於環境佈置這一板塊,我感觸頗深。幼兒生活在幼稚園裡,環境就是影響幼兒的一個重要因素,看了人家的環境裝飾之後令我深刻感受到環境對幼稚教育的重要性。

在欣賞的過程中,其實也不難發現,書上有不少的環境佈置在我們幼稚園也都有類似的裝飾,看上去令人有種親切感,當然也有不少裝飾是我們沒有見過的,創意的確不錯。但這也並不能就否定我們自己的裝飾,因為我們也有很多不錯的裝飾是她們所沒有的,也稱得上是新穎的設計了。例如:長廊上利用不同顏色的垃圾袋吹成氣球裝飾起來,視覺效果也很不錯;用廢舊的硬紙板做成相框來張貼幼兒的作品;用一次性的餐盤,讓幼兒用不通的顏料在餐盤上學習吹畫等等。這些都可以說是變廢為寶,同時也間接地激發了幼兒的環保意識,具有教育意義。但是在總結優點的同時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環境創設存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操作性不強,不少裝飾也只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應該算是我們的一個致命的弱點了,今後我們應該在考慮美觀的同時更應注重其操作性,一切以促進幼兒的發展為前提,特別是在班級的環境佈置中,既要有創新意識,更要能讓幼兒動起來,不是只滿足於簡單的為幼兒提供環境,而應該更加注重為幼兒提供有利於他們參與的環境,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體現環境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通過這次欣賞學習,在總結自身的同時我也深刻地體會到環境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環境裝飾應該讓幼兒充分感知、自主參與、共同合作。因此,在創設環境時,我們在考慮幼兒興趣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幼兒現階段的發展水準,力求讓每個幼兒都能動起來,從而發揮出環境對幼兒的影響,進一步促進幼兒的發展。


幼稚教育故事讀後感(三)

《幼稚教育》這本雜誌,我正好也訂閱了,看了幾期受益不少。

對於老師推薦的幾篇文章,感觸很深,特別是“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其中的案例很有特點,讓我想起前不久一個朋友的QQ空間裡的文章,說得是日本國家對小孩的教育方式。

他們的父母說送小孩到幼稚園就是要讓小孩生病的;在幼稚園小朋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要求每個小孩的父母都準備各種環保袋子,讓小孩分門別類的裝東西;每個幼稚園都有很多沙子,就讓小孩玩;備有很多套衣服,髒了就換,要求小孩自己換衣服;幼稚園基本上沒有知識課程,但經常組織到戶外接確大自然;更沒有所謂的興趣課程……

我們的教育體制,就我個人來說真的不能認同,自己讀書也是經歷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這樣一個過程,出現了不少高分低能兒。

我真心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有一個健康的成長過程,不僅僅是指她的身體,更多的是她的思想和生理方面。女兒在家,我會暗示她搗點小亂,甚至我自己和她一起搗亂,把被子全都推到地板上,把床當作蹦蹦床;在地上亂畫;鼓勵女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女兒指著潔白的牆問:媽媽,我可不可以在這裡畫?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你想畫就畫……女兒會跑到爸爸面前笑著說:爸爸,我造反了……

在家總是給女兒一個輕鬆的環境,平時上班忙,沒有什麼時間陪她,到了休息的日子,我的時間就全部由女兒支配了。有時我會把自己的身份和年齡都降下來,和女兒一般大小,和她計較一些她比較喜歡吃的零食;有時也會把女兒提到大人的程度,讓她學著照顧小玩具、洋娃娃,讓她懂得接受愛、懂得愛。現階段,女兒唯一應該做得就是玩,每次回家,見到女兒,()我就會問:妹妹今天在學校開不開心?有沒有做遊戲?我不會問老師教了什麼之類的問題,更不會在現階段就讓女兒去參加什麼英語之類的興趣班。記得家長會的時候,就有家長提出可以去學英語了,還有搞個什麼拍錄影讓家長瞭解小孩在學校的生活情況……對於這些觀點,我是不贊成的。沒錯小孩這麼點小就離開家長,到了一個新環境,會哭會不適應,但是家長總不可能每件事都替小孩安排好吧。也許有些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小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但在美國的小學裡,一二年級基本上沒有什麼文化課的,可對於小孩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對社會的認知、禮貌道德等素質教育卻是很重視,試問是否整個美國都輸在起跑線上了?

記得有次在家友超市,碰到一位推銷英語培訓班的業務員。可能女兒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些(昨天晚上還有個家長說,你們家的是超大型的),他很有禮貌的攔下我說:可以讓女兒去學英語了!我說我家的還小……他說:三歲也可以學了。我說:你們培養出來的都是天才。他說:你也可以培養出天才啊(他可能還認為他這句話說得比較有水準)。但是我說:我不需要天才的女兒,天才的女兒還會屬於我嗎?

在這,我不得不承認我很自私,但是我不會以“漏斗式”的方式,壓迫女兒去學這學那,我會在她的天姿天份以及感興趣的前提下,盡我的能力去培養她,希望她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有一個愉快輕鬆的學習環境。也希望今年小樂能戒掉那只小豬,但如果真戒不掉,那也只能繼續讓她帶著吧,我就負責做好小豬的衛生。

還有一點,我想強調下:在讀書節開幕式的時候,那位跑上前去搶答問題的小男生,不知老師們是否還有印象。如果在你所教學的過程中,碰到了這樣的小孩時,一定不要讓他回去,一定要肯定他的勇敢,當然也要引導他以後要遵守秩序。當時,我就看到他那個班的老師臉上對那位家長代表難以置信的表情。從這點上也可以說明我們現在的老師並不是完全拘泥于書本上的教學模式,而是給小朋友們很大的發揮空間。說明我們的教學正在發生些變革,這樣真好。

初為人母,根本沒有什麼教育小孩的經驗和心得,還望老師們多費心了!

幼兒社會教育讀後感(一)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閱讀了《幼兒社會教育》這本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能引領我們從愚昧走向文明。”雖然只是一本薄薄的書,卻充實了我的生活,豐富了我的思想,通過這本書的閱讀也勾起我對以往的反思與分析。

《教育指導綱要》中,社會領域的目標中明確指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分享,有同情心。”可是針對我班的幼兒,部分人就缺乏分享意識與行為,不會與同伴相處,處處總以自我為中心。作為老師就要通過適當的方法引導幼兒,在主觀上讓幼兒產生分享的內在動機與願望,使幼兒的行為更加穩定,自覺,在客觀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規則,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規範,有序,才能讓幼兒最終自覺產生分享行為。在區域活動中,可以引導幼兒體驗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培養幼兒樂意與同伴分享的情感。其書中提到的“換位體驗”是一種引導幼兒建立起平等分享規則的好方法。在區域遊戲時間,我聽到過這樣的聲音:“樂樂是我的好朋友,我要和他一起玩!”“我也想玩,好嗎?”“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給你玩。”針對幼兒在遊戲中分享行為出現問題,困難時,作為教師可以通過在遊戲中發生的問題來嘗試給幼兒講道理,換位思考,感受別人的心情,從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規則。

現在的孩子都生活都在幸福的搖籃裡,可以說,他們的一切都是社會給予的,由此而言,他們都是社會小公民。本月我園舉行的“北宮森林公園”登山運動會,組織開展幼兒以“做一名社會小公民,從我做起。”的活動,我們托小班以發宣傳單的形式,引導幼兒做一名社會小公民的意識,並使幼兒瞭解後,把觀念傳輸給身邊的人。我覺得這種活動可以很好的提高孩子的公民道德意識,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並且樹立他們的“責任”意識。

溝通交流在人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人們可以通過他們表達一些想法,交換想法和意見,瞭解別人的需要,()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除了語言溝通,肢體語言還有文字溝通,對於幼兒來說也是如此,對於幼兒作品交流是文字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例如:我們班上的幼兒在上午的區域活動時,味多美餐廳往往是他們的選擇。他們在那扮演角色,很認真的去模仿身邊真實的映射,很自豪,很自信。這時,如果他們進行交流,才去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在溝通的同時體驗到了初步與人溝通的快樂,這樣的機會使幼兒充分的表現和展現自我。

從書中的文字,我收穫很大,對自己的實際工作也確實起到了提示的作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確實不假,從書中學習知識,從書中感受快樂!


幼兒社會教育讀後感(二)

《幼稚教育》雖然是一本雜誌,但其中的內容與形式卻是豐富多彩的,在寒假裡看完一期《幼稚教育》,感觸甚深,因為這本書不僅是針對幼稚教育,對家庭、社會、幼稚園教育都有很好的認識。一本薄薄的雜誌有精彩的“教育研究專輯”、真誠的“教育經驗”、甜蜜的“教師書房”、良好的“家園互動”和優秀的“點題徵文”等等,每種內容形式都寫得很深動,也能給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帶來一些靈感和啟示。

在我們開展每個活動時都應提升每次活動教學價值,讓幼兒在活動中不知不覺接受教育,並適時激發或引導幼兒合作、分享、探討甚至爭論。例如有這麼一篇文章大致講述的是老師在教室的圖書角上擺了很多新的圖書,可是總是發現有書被破壞的現象,為此老師利用了晨間談話對孩子進行了愛護圖書的教育。可是沒過幾天還是有這樣的現象,老師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孩子們為了折紙飛機玩,於是,老師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些作業紙好方便孩子們折紙飛機。可過了幾天,圖書封面還是被撕壞了不少,老師再次找出了原因。原來孩子們有了紙飛機的需要後,看上去老師已經給予支持但是這種支持還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們初步的需要得到滿足後,他們會產生進一步探索的願望,而且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瞭解和更細緻的思考,發現幼兒感興趣的“折飛機”活動中隱含的教育價值,及時提供不同質地、不同大小的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想想自己班的孩子,在看圖書的環節中有很多跟這裡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們老師處理的方式卻不一樣,我們有時候由於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這些需求,看了這篇教育筆記後確實讓我們感觸很多,也學到了很多。

《幼稚教育》中還有好多吸引我的欄目及文章,有些文章雖簡短,內涵卻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觀點都是非常值得我們細加品味學習的。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