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螢窗小語玉蘭花讀後感

螢窗小語玉蘭花讀後感(一)

喜歡劉墉,是因為他的樸實無華,更因為他的文字給人讀後的無限深思……

假期,讀了劉墉的《螢窗小語》,這是他的早期作品。他善於以小見大,從生活的繁瑣點滴中悟出人生的各種真諦,深入淺出,又耐人尋味。一個個親切真實的小故事,普通的就好像路上的小石子,一經過先生細膩睿智的解析就展示出它蘊涵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了。

《玉蘭花》是文集中不太起眼的一篇文章。作者劉墉的繪畫班中,有位學生每次上課總要帶許多,玉蘭花分給同學,所以一到星期四就變得馨香滿室。

他曾經好奇地問這位學生:“你哪裡來的這麼多玉蘭花啊?”“我從家裡樹上摘的。”每次去摘不是很麻煩嗎?“他問。麻煩也值得。”她笑著說,“這是祖母教我們做的。每年到這個季節,我家的樹上就開滿了玉蘭花,朋友來訪,總是一進門就讚不絕口,說是濃郁極了,可是我們整天接近,反倒久而不覺其香。有一天,祖母突然對大家宣佈:以後每個人出去,只要樹上有玉蘭,就摘一些送朋友‘當時大家都反對地說:為什麼不自己留著?可是祖母說:花總是要謝的,自己有的太多,反不覺得芬芳,何不拿去送給沒有花的人,讓我們庭院的馨香散佈在每個朋友的身旁呢?從此全家人就都這樣做,它使我們結交了更多的朋友,樹上的花朵似乎也開得比以前更繁盛了!學生的這番話,
真是令劉墉感慨不已。有些東西我們擁有得過多,反而不感覺它的美好,何不將它分給那些需要的人呢?讓我們小小庭院的芬芳,散播在每個人的身邊;讓我們狹窄的快樂,擴展到社會每個角落;讓我們家中的爐火,溫暖每顆寒冷的心:讓我們階前的燈,照亮每個夜歸人的路;讓我們從別人的笑臉上,看到自己的笑吧!

《迎向風雨》這篇文章,幾個學生登山迷途喪生,而訪問某位登山專家。其中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們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應該怎麼辦?“

登山專家說:”你應該向山頂走。“

”為什麼不往山下跑?山頂風雨不是更大嗎?“我懷疑地問。

”往山頂走,固然風雨可能更大,卻不足以威脅你的生命。

至於向山下跑,看來風雨小些,似乎比較安全,但卻可能遇到爆發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專家嚴肅地說,”對於風雨,逃避它,你只有被捲入洪流;迎向它,你卻能獲得生存!“

除了登山,在人生的戰場上,不也是如此嗎?

就是這樣一本簡簡單單,直直白白的書,講述的卻是貼近生活,貼近你我,貼近大眾的一本書。當然,書裡還有很多很多經典之處,讓我們讀者回味的亮點也是無處不在,這本書沒有唯一的主人公,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更沒有美輪美奐的愛情故事,但是,我相信,裡面一定會有吸引你的地方。


螢窗小語玉蘭花讀後感(二)

我是先瞭解了劉墉先生,再閱讀他的作品的。在看了《藝術人生》劉墉先生的個人訪談後,

從他的身世到他在事業上的不斷追求,以及他對家庭、子女教育方面的感悟,我感受到這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

《螢窗小語》是劉墉在臺灣做主持人時寫的作品,它取自平凡人的簡單生活,一個個親切真實的小故事,普通的就好像路上的小石子,但經過劉墉先生細膩睿智的解析,就展示出它蘊涵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了。其中有一篇小短文《人就這麼一輩子》給我影響特別深刻,雖然寥寥數語,但已把人的一生分析得透徹明晰!

”人不就這麼一輩子嗎?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一輩子,春發、夏榮、秋收、冬藏,看來像是一年四季般短暫的一輩子“。

”世間的勞苦愁煩、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不能消受的,

不也馱過這短短幾十年就煙消雲散了嗎?若是如此,()又有什麼好解不開的呢?“

”人不就麼一輩子嗎?短短數十寒暑,剛起跑便到達終點的一輩子;今天過去,明天還不知道屬不屬於自己的一輩子;此刻過去便再也追不回的一輩子;白了的頭髮便再難黒起來,脫了的成齒便再難生出來,錯了的事情便已經錯了,傷了的心便再難康復的一輩子……“

這三段是我最喜歡的話,前一段他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年的四個季節,用春夏秋冬形容生命的短暫,形容生活的艱難。簡短的形容,卻意義深遠!中間這段句句是真理,看了這段話,心中的煩惱、鬱悶一掃而空,只有放下過去,把握現在,才有美好未來!怎麼樣都是一輩子,

為什麼不輕輕鬆松友善和美的過一輩子呢?沒智慧的人總希望別人給他快樂,有智慧的人是自取快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吾心安處是我家“,就看你對生活懷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讓心寬一點,就能寬恕自己和別人而展開笑容。讓心遠一點,就能感覺彼此的親近。換個美好的心情去看世界,就會少一些苦惱多一點溫暖。

因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當下!

螢窗小語讀後感(一)

讀了劉墉的《螢窗小語》感悟頗深,其中有一篇小短文《人就這麼一輩子》給我影響特深刻,雖然寥寥數語,但已把人的一生分析的透徹明晰!

“人不就這麼一輩子嗎?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一輩子,春發、夏榮、秋收、冬藏,看來像是一年四季般短暫的一輩子”。

“世間的勞苦愁煩、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不能消受的,不也馱過這短短幾十年就煙消雲散了嗎?若是如此,又有什麼好解不開的呢”?

“人不就麼一輩子嗎?短短數十寒暑,剛起跑便到達終點的一輩子;今天過去,明天還不知道屬不屬於自己的一輩子;此刻過去便再也追不回的一輩子;白了的頭髮便再難黒起來,脫了的成齒便再難生出來,錯了的事情便已經錯了,傷了的心便再難康復的一輩子……”

這三段是我最喜歡的話,前一段他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年的四個季節,用春夏秋冬形容生命的短暫,形容生活的艱難。簡短的形容,卻意義深遠!中間這段句句是真理,看了這段話,久積心中的鬱悶之氣一掃而空,只有放下過去,把握現在,才有美好未來!怎麼樣都是一輩子,為什麼不輕輕鬆松友善和美的過一輩子呢?沒智慧的人總希望別人給他快樂,有智慧的人是自取快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切唯心,就看你對生活懷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其實每天發生在我們生活周圍的很多悲劇往往就是無法放下,然而如果你能夠領悟放下的道理,將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當下!

人生短暫,生命無常,誰也無法預言將來,好好的把握吧!萬事隨緣,淡定無妄,常思幾過,心懷慈悲,多行善事!


螢窗小語讀後感(二)

看了劉墉的《螢窗小語》《不是教你詐》《殺手正傳》《你不可不知的人生》,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劉墉老先生的《螢窗小語》。

接觸和走進劉墉還是好多年前的事情,有次到書店走走,去看看散文就看到了劉墉的《不是教你詐》,我第一感覺就想到了那個羅鍋!拿起書大概流覽了下,深深打動了我,我喜歡劉墉,他樸實無華,文字給人讀後無限深思,他的文章以小見大,用生活的繁瑣悟出人生真諦,每篇文章都深入淺出,耐人尋味!

劉墉的作品大部分都以散文、故事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和我記憶中的散文很是不一樣!看他的作品,我能在他不太飽滿的文字中遐想,在他點滴小事的細膩中震驚,能在他到位的分析中疑問瓦解。我一直在他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很多年輕人和我一樣。很熟悉劉墉的《螢窗小語》,特別是對開卷“人就這麼一輩子,說來容易,想來卻很深沉,很幸運地擁有了他,不能白來這一遭”“我常以”人就這麼一輩子“這句話來告誡自己並勸說朋友。這七個字,說來容易,聽來簡單,想起來卻很深沉:它能使我在懦弱時變得勇敢,驕矜時變得謙虛,頹廢時變得積極,痛苦時變得歡愉,對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稱它為”當頭棒喝“、”七字箴言“。”印象深刻。這句話道出了作者對生命的虔誠,全書洋溢著一種高貴的精神理想,隨處可見樂觀向上、豁達開朗的胸襟和態度。


螢窗小語讀後感(三)

臺灣著名作家劉墉的文章很多總是短小精悍,他常常從身邊的人、事、物等現象談起,引發出自己的人生思考,讓我們讀時越咀嚼越有味,讀後豁然開朗。前一段讀了他的《螢窗小語》,裡面的一個個故事也是來自於身邊的人、事、物、景等現象,一個個親切真實的小故事,普通的就好像路上的小石子,一經過先生細膩睿智的解析就展示出它蘊涵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了。讀起來不僅讓人警醒,更讓我們為生活裡的點滴所感動。

他在文中這樣寫道:“我認為教育也有所謂剪枝與摘心。對於那些心有旁騖的人,要剪其枝,使他們能潛心專志,()認定目標。對於那些衝動莽撞的人,則摘其心,使其能按部就班,獲得更高的成就。”讀了這句話,我很有感觸,對於我們老師來說,每年都要面對許多性格各異的孩子,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每年也下了不少功夫,但從沒想過“剪枝”與“摘心”。仔細咀嚼這句話,我認為很有深意,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庭的規矩、課堂的紀律、學校的規則、社會生活中的秩序等都需要遵守。小學生正是形成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時候,他們的成長正是需要修枝剪葉的時候,只有修枝剪葉,磨去自私的自身的棱角,讓自己變得象水一樣,去適應社會的形形色色。不然社會不收留,雜枝影響他人,社會自然會替你剪枝,不僅剪枝,還會傷根動骨。

讀劉庸的書,首先感覺“人就這一輩子”,我們沒有理由不學會生活。但是追逐到的是物資享受並不是幸福生活,盲目追求生活的享受,不如細細體味一下眼前的生活。劉墉曾說:“黑白的心情,看見黑白的世界;彩色的心情,看見彩色的世界。”如果我們能讓心靜點,就能聽見花開雨落的美好。讓心寬一點,就能寬恕自己和別人而展開笑容。讓心遠一點,就能感覺彼此的親近。換個美好的心情去看世界,就會少一些苦惱多一點溫暖。發現生活,體會生活是為了更有力量去改善生活。面對困境,熱愛生活的人總是心懷希望,努力進取,因為他相信闖過去是更美好的風景。“對於風雨,逃避它,你只有被捲入洪流;迎向它,你卻可能獲得新生。”

讀劉墉的書,讓我們更會生活!

螢火蟲之墓讀後感(一)

戰爭,總是殘酷的。是人們為了一種利益、一種權利而發起的一場爭奪戰。然而,因此而吃苦的不只是士兵,還有老百姓。從天而降的炮彈、深入人心的子彈、鋒利無比的刀刃……這些武器都成為了奪取利益的工具,也成為了屠殺百姓的工具。多少個家庭因此破碎,多少個孩子因此成為孤兒,多少個地方因此人群減少,多少棟房屋因此倒下……

同樣,深受戰爭之苦的一個家庭,也因此受到傷害,並且家破人亡。這就是本篇觀後感所要講述的電影——《螢火蟲之墓》。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家庭因為戰爭,家破人亡的故事。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由一個男孩的屍體延伸他的回憶。先是母親去世,接著受到姑姑的冷淡,帶著妹妹過艱苦生活。唯一的精神支柱是父親,可就在妹妹生病之時卻得到父親壯烈犧牲的資訊。得到噩耗之後,又發現妹妹的病已嚴重到出現幻覺,隨後妹妹也離開了這個少年。孤獨活在世上的他,最後也英年早逝。

一連串的遭遇,一個不幸的家庭,這些悲慘的故事讓我們深感淒涼。在悲痛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做出深思?是什麼讓這個家庭遭到如此淒慘的待遇?在戰爭的背後,是老百姓的悲哀,是平民的不得已,是長官的兇狠,是人性的泯滅。千萬百姓的苦衷只能歸到一個點——勝利的必需品。

螢火蟲,是散發著微弱光芒的昆蟲。那微弱的光芒,卻讓人倍感溫暖。這星星點點卻又讓人倍感溫暖的光芒,是希望,是點亮遠方的火種,是激勵勞苦大眾的使者。這百姓的希望,卻被戰爭的殘酷給掩埋。這溫暖人心激勵大眾的光榮使者,就被這樣送進了墳墓。螢火蟲之墓,就是希望之墓。螢火蟲之墓,就是熄滅火種的暴風雨。螢火蟲之墓,就是為領導人們暖人心扉的好領導設計的陷阱!


螢火蟲之墓讀後感(二)

人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和親人永遠在一起。在這和平的年代很難想到那曾經戰爭的時代的苦與樂。

昨天看了一部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

“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這是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的第一句臺詞。這句令人匪夷所思的話讓我知道,這部影片一定上演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最令我難忘的一個鏡頭是:飛舞縈繞的螢火蟲,企盼永遠不會吃光的糖罐,最後一起甜蜜分享的西瓜,生活能給予他們的也只有這些了。注視著燈火通明的城市,兄妹倆安詳地睡去,那個糖罐此刻再也不會空了,伴隨著永遠的糖果的聲響,才感覺到原來死後的世界是這麼的美好。

戰爭帶來了什麼?這個電影讓我們感覺到了發動戰爭的一方同樣會反受其害,戰爭傷害的最終是普通的人民。戰爭一打起來就會有轟炸,一旦某個家人不幸離去那麼這個家庭的悲傷是一生都刻骨銘心的。如果失去的是青壯年,那麼老的和小的生存也必然成為一個大難題。不禁要問為什麼要有戰爭?戰爭帶給了那邊的人的家破人亡!戰爭也帶給了自己人的妻離子散!就算誰勝利又有什麼呢?可憐了那多麼美好的親情啊!

如果太多的戰爭,或許只有死亡才是幸福團聚,就像電影裡在那個被遠遠拋出的空罐在空中旋轉,翻騰,掉落在黑暗的草叢中。一點、兩點,漸漸的,許多的螢火上升,飄浮,遊動。微弱的冷光照亮已逝的妹妹,天真無邪的臉龐驚喜地看著生銹的糖罐,親切熟悉的手拍了拍她的肩膀,那是來找她的哥哥,在車站倒下的男孩。終於又團聚了……

看這個悲劇的卡通片時,我想:最深的感情應該是患難與共吧!最難能可貴的歡樂應該是苦中作樂吧!在這部電影中將這兩句話表現的淋漓盡致,我依然難以忘記那一幕又一幕感人都場面。

我們現在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漫天螢火的美麗更加襯托出戰爭的殘酷以及帶給人類身體以及心靈的傷害。真的是令人悲哀!戰爭,它所帶給人的,永遠是不盡的悲哀和刻骨銘心的傷痛呢!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生命,珍惜自己的親人,珍惜我們的和平!


螢火蟲之墓讀後感(三)

《螢火蟲之墓》是由日本著名劇本家宮崎駿創作,在1998年出品的一部日本動畫。這部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神戶周邊為舞臺,演繹了父母雙亡的兄妹清太和節子艱難求生的悲慘故事。這也是極具爭議的一部作品,不僅讓人感動,更讓人對社會與人性有了思考。

影片中第一次美軍空襲過後,有人在燃燒的廢墟前憤怒而又無助的高喊:“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要趕盡殺絕!”是的,作為民眾的日本國人也只是日本軍國主義所發動戰爭的犧牲品,但比起被自己的國家所帶去災難的國家的人民,這句問話便顯得如此蒼白無力,其實《螢火蟲之墓》並沒有表現對美軍的仇視,有的只是對未來的迷茫和對現實的無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對日本採取了長期的轟炸,故事主人公的母親在一次空襲喪生,在突如其來的打擊面前,()哥哥能做的只是將媽媽死去的消息瞞過年幼的妹妹,妹妹卻早已知道媽媽不在了的事實了,並以那麼小的年紀理解了死亡和墳墓的含義。作為艦長的父親也在戰爭中杳無音信,留下了年僅14歲的清太和4歲妹妹節子住到了遠房姨媽的家中,過起了寄人籬下的生活。人在難以自保的情況下難免會變的自私起來,隨著戰勢的惡化,生活變得越發艱難,兄妹倆與遠房姨媽的關係變得越發不和,最終由於忍受不了姨媽冷言冷語,清太不得不帶著妹妹離開了姨媽家,住到了一個廢棄的防空洞中,日子雖過得艱苦,但卻快活。饑餓和疾病不斷的打擊著這兩個可憐而年幼的孩子,為了讓妹妹不再餓肚子,哥哥只好趁飛機轟炸之時冒著生命危險去偷。每當在人去樓空的屋子裡找到一些食物,他都會無比的興奮。惡劣的環境使節子嚴重的營養不良並且起了濕疹,他們沒有錢去看病,更沒有錢去買藥品。年幼的妹妹終究沒能逃過饑餓和疾病的雙重折磨,在一個淒涼的夜晚虛弱地死去。她含著笑,在最美的風景中去找那只有在夢裡才能過的幸福生活。

“為什麼媽媽和螢火蟲都那麼快死?”,當節子埋葬死去的螢火蟲時這樣問著哥哥,這讓我深深感到一股憂傷。四歲的她是那麼的稚嫩,卻也殘酷地思考其這樣的問題。在戰爭面前,一切都那麼的殘酷,一切都是那麼的徒勞,一切都是那麼的不近人情。哥哥為了妹妹和自己能夠生存下去已經拼盡了全力,他可以去偷,他可以去搶,可他仍然不能留住唯一的至親。那是戰爭奪走的他所有的親人和生活的全部……

這兩兄妹的命運如此淒涼,動畫只是借兩兄妹的遭遇來表現這整個時代的悲劇。漫天飛舞的螢火蟲反襯了戰爭的殘酷以及心靈的傷害。無論以什麼名義所進行的戰爭,都來給人民不盡的悲哀和刻苦銘心的傷痛。活著的我們,要反思戰爭,祈禱和平。

“世間的勞苦愁煩、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不能消受的,不也馱過這短短幾十年就煙消雲散了嗎?若是如此,又有什麼好解不開的呢”?

“人不就麼一輩子嗎?短短數十寒暑,剛起跑便到達終點的一輩子;今天過去,明天還不知道屬不屬於自己的一輩子;此刻過去便再也追不回的一輩子;白了的頭髮便再難黒起來,脫了的成齒便再難生出來,錯了的事情便已經錯了,傷了的心便再難康復的一輩子……”

這三段是我最喜歡的話,前一段他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年的四個季節,用春夏秋冬形容生命的短暫,形容生活的艱難。簡短的形容,卻意義深遠!中間這段句句是真理,看了這段話,久積心中的鬱悶之氣一掃而空,只有放下過去,把握現在,才有美好未來!怎麼樣都是一輩子,為什麼不輕輕鬆松友善和美的過一輩子呢?沒智慧的人總希望別人給他快樂,有智慧的人是自取快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切唯心,就看你對生活懷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其實每天發生在我們生活周圍的很多悲劇往往就是無法放下,然而如果你能夠領悟放下的道理,將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當下!

人生短暫,生命無常,誰也無法預言將來,好好的把握吧!萬事隨緣,淡定無妄,常思幾過,心懷慈悲,多行善事!


螢窗小語讀後感(二)

看了劉墉的《螢窗小語》《不是教你詐》《殺手正傳》《你不可不知的人生》,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劉墉老先生的《螢窗小語》。

接觸和走進劉墉還是好多年前的事情,有次到書店走走,去看看散文就看到了劉墉的《不是教你詐》,我第一感覺就想到了那個羅鍋!拿起書大概流覽了下,深深打動了我,我喜歡劉墉,他樸實無華,文字給人讀後無限深思,他的文章以小見大,用生活的繁瑣悟出人生真諦,每篇文章都深入淺出,耐人尋味!

劉墉的作品大部分都以散文、故事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和我記憶中的散文很是不一樣!看他的作品,我能在他不太飽滿的文字中遐想,在他點滴小事的細膩中震驚,能在他到位的分析中疑問瓦解。我一直在他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很多年輕人和我一樣。很熟悉劉墉的《螢窗小語》,特別是對開卷“人就這麼一輩子,說來容易,想來卻很深沉,很幸運地擁有了他,不能白來這一遭”“我常以”人就這麼一輩子“這句話來告誡自己並勸說朋友。這七個字,說來容易,聽來簡單,想起來卻很深沉:它能使我在懦弱時變得勇敢,驕矜時變得謙虛,頹廢時變得積極,痛苦時變得歡愉,對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稱它為”當頭棒喝“、”七字箴言“。”印象深刻。這句話道出了作者對生命的虔誠,全書洋溢著一種高貴的精神理想,隨處可見樂觀向上、豁達開朗的胸襟和態度。


螢窗小語讀後感(三)

臺灣著名作家劉墉的文章很多總是短小精悍,他常常從身邊的人、事、物等現象談起,引發出自己的人生思考,讓我們讀時越咀嚼越有味,讀後豁然開朗。前一段讀了他的《螢窗小語》,裡面的一個個故事也是來自於身邊的人、事、物、景等現象,一個個親切真實的小故事,普通的就好像路上的小石子,一經過先生細膩睿智的解析就展示出它蘊涵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了。讀起來不僅讓人警醒,更讓我們為生活裡的點滴所感動。

他在文中這樣寫道:“我認為教育也有所謂剪枝與摘心。對於那些心有旁騖的人,要剪其枝,使他們能潛心專志,()認定目標。對於那些衝動莽撞的人,則摘其心,使其能按部就班,獲得更高的成就。”讀了這句話,我很有感觸,對於我們老師來說,每年都要面對許多性格各異的孩子,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每年也下了不少功夫,但從沒想過“剪枝”與“摘心”。仔細咀嚼這句話,我認為很有深意,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庭的規矩、課堂的紀律、學校的規則、社會生活中的秩序等都需要遵守。小學生正是形成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時候,他們的成長正是需要修枝剪葉的時候,只有修枝剪葉,磨去自私的自身的棱角,讓自己變得象水一樣,去適應社會的形形色色。不然社會不收留,雜枝影響他人,社會自然會替你剪枝,不僅剪枝,還會傷根動骨。

讀劉庸的書,首先感覺“人就這一輩子”,我們沒有理由不學會生活。但是追逐到的是物資享受並不是幸福生活,盲目追求生活的享受,不如細細體味一下眼前的生活。劉墉曾說:“黑白的心情,看見黑白的世界;彩色的心情,看見彩色的世界。”如果我們能讓心靜點,就能聽見花開雨落的美好。讓心寬一點,就能寬恕自己和別人而展開笑容。讓心遠一點,就能感覺彼此的親近。換個美好的心情去看世界,就會少一些苦惱多一點溫暖。發現生活,體會生活是為了更有力量去改善生活。面對困境,熱愛生活的人總是心懷希望,努力進取,因為他相信闖過去是更美好的風景。“對於風雨,逃避它,你只有被捲入洪流;迎向它,你卻可能獲得新生。”

讀劉墉的書,讓我們更會生活!

螢火蟲之墓讀後感(一)

戰爭,總是殘酷的。是人們為了一種利益、一種權利而發起的一場爭奪戰。然而,因此而吃苦的不只是士兵,還有老百姓。從天而降的炮彈、深入人心的子彈、鋒利無比的刀刃……這些武器都成為了奪取利益的工具,也成為了屠殺百姓的工具。多少個家庭因此破碎,多少個孩子因此成為孤兒,多少個地方因此人群減少,多少棟房屋因此倒下……

同樣,深受戰爭之苦的一個家庭,也因此受到傷害,並且家破人亡。這就是本篇觀後感所要講述的電影——《螢火蟲之墓》。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家庭因為戰爭,家破人亡的故事。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由一個男孩的屍體延伸他的回憶。先是母親去世,接著受到姑姑的冷淡,帶著妹妹過艱苦生活。唯一的精神支柱是父親,可就在妹妹生病之時卻得到父親壯烈犧牲的資訊。得到噩耗之後,又發現妹妹的病已嚴重到出現幻覺,隨後妹妹也離開了這個少年。孤獨活在世上的他,最後也英年早逝。

一連串的遭遇,一個不幸的家庭,這些悲慘的故事讓我們深感淒涼。在悲痛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做出深思?是什麼讓這個家庭遭到如此淒慘的待遇?在戰爭的背後,是老百姓的悲哀,是平民的不得已,是長官的兇狠,是人性的泯滅。千萬百姓的苦衷只能歸到一個點——勝利的必需品。

螢火蟲,是散發著微弱光芒的昆蟲。那微弱的光芒,卻讓人倍感溫暖。這星星點點卻又讓人倍感溫暖的光芒,是希望,是點亮遠方的火種,是激勵勞苦大眾的使者。這百姓的希望,卻被戰爭的殘酷給掩埋。這溫暖人心激勵大眾的光榮使者,就被這樣送進了墳墓。螢火蟲之墓,就是希望之墓。螢火蟲之墓,就是熄滅火種的暴風雨。螢火蟲之墓,就是為領導人們暖人心扉的好領導設計的陷阱!


螢火蟲之墓讀後感(二)

人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和親人永遠在一起。在這和平的年代很難想到那曾經戰爭的時代的苦與樂。

昨天看了一部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

“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這是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的第一句臺詞。這句令人匪夷所思的話讓我知道,這部影片一定上演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最令我難忘的一個鏡頭是:飛舞縈繞的螢火蟲,企盼永遠不會吃光的糖罐,最後一起甜蜜分享的西瓜,生活能給予他們的也只有這些了。注視著燈火通明的城市,兄妹倆安詳地睡去,那個糖罐此刻再也不會空了,伴隨著永遠的糖果的聲響,才感覺到原來死後的世界是這麼的美好。

戰爭帶來了什麼?這個電影讓我們感覺到了發動戰爭的一方同樣會反受其害,戰爭傷害的最終是普通的人民。戰爭一打起來就會有轟炸,一旦某個家人不幸離去那麼這個家庭的悲傷是一生都刻骨銘心的。如果失去的是青壯年,那麼老的和小的生存也必然成為一個大難題。不禁要問為什麼要有戰爭?戰爭帶給了那邊的人的家破人亡!戰爭也帶給了自己人的妻離子散!就算誰勝利又有什麼呢?可憐了那多麼美好的親情啊!

如果太多的戰爭,或許只有死亡才是幸福團聚,就像電影裡在那個被遠遠拋出的空罐在空中旋轉,翻騰,掉落在黑暗的草叢中。一點、兩點,漸漸的,許多的螢火上升,飄浮,遊動。微弱的冷光照亮已逝的妹妹,天真無邪的臉龐驚喜地看著生銹的糖罐,親切熟悉的手拍了拍她的肩膀,那是來找她的哥哥,在車站倒下的男孩。終於又團聚了……

看這個悲劇的卡通片時,我想:最深的感情應該是患難與共吧!最難能可貴的歡樂應該是苦中作樂吧!在這部電影中將這兩句話表現的淋漓盡致,我依然難以忘記那一幕又一幕感人都場面。

我們現在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漫天螢火的美麗更加襯托出戰爭的殘酷以及帶給人類身體以及心靈的傷害。真的是令人悲哀!戰爭,它所帶給人的,永遠是不盡的悲哀和刻骨銘心的傷痛呢!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生命,珍惜自己的親人,珍惜我們的和平!


螢火蟲之墓讀後感(三)

《螢火蟲之墓》是由日本著名劇本家宮崎駿創作,在1998年出品的一部日本動畫。這部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神戶周邊為舞臺,演繹了父母雙亡的兄妹清太和節子艱難求生的悲慘故事。這也是極具爭議的一部作品,不僅讓人感動,更讓人對社會與人性有了思考。

影片中第一次美軍空襲過後,有人在燃燒的廢墟前憤怒而又無助的高喊:“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要趕盡殺絕!”是的,作為民眾的日本國人也只是日本軍國主義所發動戰爭的犧牲品,但比起被自己的國家所帶去災難的國家的人民,這句問話便顯得如此蒼白無力,其實《螢火蟲之墓》並沒有表現對美軍的仇視,有的只是對未來的迷茫和對現實的無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對日本採取了長期的轟炸,故事主人公的母親在一次空襲喪生,在突如其來的打擊面前,()哥哥能做的只是將媽媽死去的消息瞞過年幼的妹妹,妹妹卻早已知道媽媽不在了的事實了,並以那麼小的年紀理解了死亡和墳墓的含義。作為艦長的父親也在戰爭中杳無音信,留下了年僅14歲的清太和4歲妹妹節子住到了遠房姨媽的家中,過起了寄人籬下的生活。人在難以自保的情況下難免會變的自私起來,隨著戰勢的惡化,生活變得越發艱難,兄妹倆與遠房姨媽的關係變得越發不和,最終由於忍受不了姨媽冷言冷語,清太不得不帶著妹妹離開了姨媽家,住到了一個廢棄的防空洞中,日子雖過得艱苦,但卻快活。饑餓和疾病不斷的打擊著這兩個可憐而年幼的孩子,為了讓妹妹不再餓肚子,哥哥只好趁飛機轟炸之時冒著生命危險去偷。每當在人去樓空的屋子裡找到一些食物,他都會無比的興奮。惡劣的環境使節子嚴重的營養不良並且起了濕疹,他們沒有錢去看病,更沒有錢去買藥品。年幼的妹妹終究沒能逃過饑餓和疾病的雙重折磨,在一個淒涼的夜晚虛弱地死去。她含著笑,在最美的風景中去找那只有在夢裡才能過的幸福生活。

“為什麼媽媽和螢火蟲都那麼快死?”,當節子埋葬死去的螢火蟲時這樣問著哥哥,這讓我深深感到一股憂傷。四歲的她是那麼的稚嫩,卻也殘酷地思考其這樣的問題。在戰爭面前,一切都那麼的殘酷,一切都是那麼的徒勞,一切都是那麼的不近人情。哥哥為了妹妹和自己能夠生存下去已經拼盡了全力,他可以去偷,他可以去搶,可他仍然不能留住唯一的至親。那是戰爭奪走的他所有的親人和生活的全部……

這兩兄妹的命運如此淒涼,動畫只是借兩兄妹的遭遇來表現這整個時代的悲劇。漫天飛舞的螢火蟲反襯了戰爭的殘酷以及心靈的傷害。無論以什麼名義所進行的戰爭,都來給人民不盡的悲哀和刻苦銘心的傷痛。活著的我們,要反思戰爭,祈禱和平。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