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普羅米修士影評

普羅米修士影評(一)

人在做某些自己期盼已久的事情前,都會用一些小的形式,來表示自己對這件事情的重視。古人祭祀前要焚香沐浴,香港人開公司前要拜關公切烤乳豬,《低俗小說》的殺手開槍前會讀聖經,我在看《普羅米修士》之前,用一個沒有打擾的時間,完整回顧了《異形》系列全4集和異形外傳《異形大戰鐵血戰士》的全2集。這樣的準備花了一些時間,但我知道,這部電影值得這樣的等待。

我等它,已經等了20年。從1992年的某天從家鄉小縣城的一個錄影館出來後,那個橢圓腦袋,流著口水的“大蛇”就經常在我的噩夢裡出現。

至今我都記得看到異形破肚而出的震撼,那是一種基因層面的恐懼。

但其實《普羅米修士》,和《異形》系列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或者說,解答《異形》系列留下的懸念和疑問,並不是導演萊德利·斯科特的目標。相反,他這次製造了一個更大的懸念。在《銀翼殺手》、《角鬥士》和《浮生一日》之後,一次又一次自我突破的萊德利,應該不只是滿足於講述一個單獨的、完美的故事,而是要像那些屈指可數的科幻領域的天才們做的那樣,創造一個自成體系的、精緻的世界。這應該才是《普羅米修士》的真實目標。這個以希臘神話中盜火者為名的故事,實際上才剛剛開始。

如果《異形》只是一部普通的未來人類與外星人作戰求生的科幻電影,

那麼它絕對不會獲得現在這麼高的影史地位。讓《異形》系列散發出另類的持久魅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H·R·吉格爾的經典概念設計,比如源自西方哲學體系的“他人即地獄”的觀念,但其中特別明顯的,應該是整個系列中的宗教因素。

《異形1》中那艘像是大教堂般的採礦船,異世界的太空騎士(SpaceJokey)遺骸(就是《普羅米修士》中最後啟動飛船的那個“工程師”),一群船員仿佛最後晚餐那樣安詳地吃著飯,突然被異形寄生的船員痛苦地倒在桌上,異形幼蟲破肚而出。重看《異形1》時我不停感慨:這群創作者是有多麼牛逼,才能在30多年前拍出這樣的場景和橋段?

《異形3》同樣具有宗教氣質,而執導的導演大衛·芬奇後面自己拍了部同樣與宗教有關的《七宗罪》,

萬事萬物亦有聯繫。

《普羅米修士》中,宗教的探索與救贖貫穿全片。倖存的女博士肖恩並不能生育,但卻無意中成為章魚異形的降生者。她有信仰尋找自己的造物主,但卻因為生化人大衛的影響(大衛說,人類創造他,是因為他們能),開始質疑造物主的最初目的。且不用說這部電影背後的主線,是關於人類如何探求自己的起源的。

說到這裡,忽然想起《三體》裡的一段描述,童年末期的人類文明,一直想要尋找外星的文明,他就像是一個孩子,在黑暗森林裡點起了一堆火,呼喊著試圖找到自己的夥伴。當知道這個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則時,他立即踩滅了火堆,蜷著身子躲進黑暗,瑟瑟發抖。

原先,我以為看《普羅米修士》時會有強烈的宿命感:大凡前傳都會有這樣的觀影感覺。

因為最終的結局其實你已知道,而在觀影時,你會看著主角自覺或是不自覺地與命運抗爭,最終仍然滑向命運的深淵。這種感覺也會給觀眾帶來強烈的震撼:比如在看《星戰前傳3》時,最讓我激動的情節就是阿那金最後戴上黑武士呼吸面具的那一刻,因為我知道,這個面具對於他和觀眾來說,一戴就是二十多年。

但《普羅米修士》並不是一部想要圓《異形1》的場的電影,它反而揭露了一個更宏大的世界,一個更加冷酷的世界。我雖然不知道《普羅米修士》的續集會如何發展,但可以知道,《普羅米修士》的世界,將是一個嚴格遵循物理和生物規律,貫徹著宇宙精緻卻冷酷平衡法則的世界。

這個有著外星文明的世界絕不會像《阿凡達》那樣,帥哥騎著帥龍一腔熱血就可以拯救世界。相反,甚至是擁有能力創造世界的造物者,也不得不面對更加強大的法則。這個世界不浪漫,不感性,卻會有著一種冷靜到冷酷的迷人魅力。對了,就像《2001太空漫遊》和《三體》中營造的那種世界。

《異形1》帶來的恐懼,源自每個人內心的“他人即地獄”的意識——其實片名“Alien”也是多種含義(在片中的異形,按照維琪的注釋,學名叫Xenomorph)。而對於真正看懂了《普羅米修士》的人來說,這是一部有著商業的外殼,卻沉重得近乎絕望的片子。但你明白了那種絕對無法超越的“法則”甚至連造物主都無法改變時,很難不感到絕望。幸好,

這部電影有著商業大片的軀殼,雖然其內核是那麼尖銳。其實這部電影本身也像是一隻異形:在商業大片的溫良軀殼下,卻會有著殘酷主題的異形穿透而出,帶來絕望的震撼。

這是一部質疑上帝和造物主的電影,而萊德利就像是一位計算中的上帝,努力營造出一個充滿疑團,卻讓人值得信服的片子。甚至也許,最終直到繼集和系列都拍完,很多疑團都不會得到解釋,因為根本就沒有答案,就像話劇《等待戈多》那樣。而本片那真實且完美的特效,堪稱目前好萊塢的最高水準(上一個高峰是《阿凡達》)。最後我只希望萊德利能夠身體健康,完美地帶給我們《普羅米修士》的續集,讓我們繼續看到肖博士和大衛的冒險。


普羅米修士影評(二)

有一尊神,與人亦師亦友,他教化人類,用心良苦,凡人所求,無不盡力而為。他藐視神主,竊取火種,照亮人間。他就是普羅米修士。神主宙斯無法忍受同類如此墮落與“人”平起平坐,破壞造物主與被造者本應保持的氣氛和距離,便將普羅米修士鎖在高加索山脈的岩石上,令其飽受磨難。就這樣,普羅米修士在西方人眼中凝固成了一種品質:成全他人,犧牲自己。

神想樹立威嚴,但人類遠遠沒有神想的那般“安分”,2091年,“普羅米修士勘探艦”登陸神秘星球,開始了尋“神”之旅,這是一段“合理”卻違背“規則”的旅程。沒有人會否定人類對“造物主”的好奇和為之義無反顧的決心。可這段旅程又實實在在的超越了“神”的諭旨,做出與神抗拒、甚至謀求對話的“出軌”行為。

違背規則就要接受懲罰。意料之中,普羅米修士艦尋“神”未果,艦員相繼斃命,艦長在最後一刻也與“敵人”共赴黃泉。這種結果,或許是“人類對造物主求索衝動”最好的詮釋。而另一方面,普羅米修士艦“棄小我保大家”的壯舉,也讓“普羅米修士精神”實至名歸了。

我們的神,也許未曾想過:在浩瀚的宇宙中,在彈丸之地,一天,一群生靈開著他們造出的艦船,飛離地球,前來對話。

神不經意的疏忽,卻讓人類從誕生那刻便背負了一個課題:是誰為我們創造了水、空氣、食物……以至生命?

祖先們陷入思考,他們開始關注頭頂上方,開始仰望日月,卻無法洞悉日月背後深邃的太空。漸漸的,祖先流露出對宇宙的極度好奇和無上崇敬,最終,竟養成了“仰望”的姿態,奈何無法觸摸到太空,經過一番冥思苦想的洗禮,祖先們又開始確信“造物主”像人一樣隱藏在天底下某一個角落。於是,祖先們逐日、渡海,歷盡千難萬險,只為在天的盡頭,海的盡頭找到我們的造物主。很可惜的是,他們卻不肯低下頭,仔細看看手中的木棒、利器,和那圈中馴養的野狼、鹿羊,承認自己就是神。

現在,我們知道了地球是圓的,神似乎也不在地球上常駐,想知道答案,我們很有必要向太空乃至外太空探索。這時,我們回望一下祖先,他們都做了什麼:祖先們先是自己提出了問題,然後開始去尋找答案,在這顆並不太大的球體上橫衝直撞、交織纏繞,會不會讓人覺著有點悲哀的味道?但是,這“悲哀”的背面,是人類越來愈清晰的思路。就像《普羅米修士》裡絢麗的紅外探測繪圖器一樣,它無孔不入,無隙不過,非常漂亮的繪製了“地下宮殿”全息影像。祖先們何嘗不是如此,他們無所畏懼、無所不往,在並不短的時間裡,穿山入林、鑿地潛水,終於將地球“看”的越來越清,“構建”的越來越完整。

當地球被熟知的再也無法藏匿“神”的蹤跡,而人類又不願意承認自己就是“神”,我們只好飛離地球,一廂情願的以為這是“神意”。

事實上,對於神的追尋和本源的探究,人類還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尋求肉體的長生不老——這種終極幻想和探索活動一直在東西方“文明世界”中上演。而我們強調“文明世界”,是因為,在看似食腐不化的野蠻世界中,是不存在這種“永生”的幻想的。這種幻想專屬於人類金字塔頂端——那些有著至高權力和絕對財富的人。只有他們不能像人類中的“智者”和“無力者”那般平靜的接受“生命終於死亡”。“怕死者”不以為然,但在“智者”眼中,那些驚恐死亡的人是因為對貪婪的執著,在“無力者”眼裡,則源于享用社會資源的優先權。

這個渴求永生的“精英群體”,著實影響人類的步伐,或阻礙或推進。為了說明這一點,《普羅米修士》精心安排了騙局:當神學家因為能夠目睹“真神”容顏而興奮,當地質學家因為能夠采到外空地質樣本而開心,當艦長因為能夠駕馭和保衛普羅米修士號而倍感驕傲時——支撐整個遠航計畫的“財團巨佬”出現了,他似乎比任何人更加有求於“神”,他的目的單純而粗俗——求“生”——實在大煞風景。可是,求生乃生命的本能,他有錯麼?就像本劇重要人物伊莉莎白。蕭,當她發現懷了鬼胎危急生命時,她的求生意志被徹底激發了,連機器人都驚歎不已。伊莉莎白。蕭和財團巨佬有本質區別麼?都是為了活下去,無外乎一個自救,一個求救。

很諷刺,財團巨佬最終因“希望”而客死他鄉。看來神並沒有把他當成貴客。但願他臨死前明白了女兒的勸告:死亡是自然法則,誰也無法改變。

既然人不能永生,一部分人便移情別戀,寄情于機器人。機器人就能永生麼?《普羅米修士》嘗試著回答了我們:機器人大衛,一度自感優越於人而想淩駕於人。儘管它遵循了機器人法則聽從造物主(財團巨佬)的指令,但傲慢使讓它在善惡之間搖擺不定,更甚想操控全域。直到它被巨人扭斷了脖頸,身首異處,當造它的“神”也不幸斃命的時候,它第一次感覺到害怕,那種“通過學習經驗便可獲得真實感受”的優秀特質,在這一刻,讓其產生了恐懼感。這是機器人的驕傲還是恥辱?它終於意識到自身並不完美,離開了“神”(商業巨佬)的操控,它——機器人——一樣無法永生。由此,不難看到,那些企圖與神平等對話、與神交易的衝動,最終都加速了探求者的滅亡。

然而,人類的靈動往往表現的執拗:只要不是親眼所見,就會繼續義無反顧。

所以,當普羅米修士號艦毀人亡之後,伊莉莎白。蕭卻背著肢體破碎的大衛,駕敵之艦,載著“普羅米修士號”的使命繼續前行。

茫茫宇宙,沒有哪個“神”會留意人類在這前行中做出了多少犧牲,何況是主動犧牲。但是,當艦長堅定捍衛家園的信念,自求殞命的一刻,他的犧牲又是那麼恰到好處、死得其所。這個時候,對西方英雄主義報以鄙夷的冷眼看客,還會說什麼呢!

《普羅米修士》把我們的窺探欲望帶到了深邃的太空,好像我們離“神”越來越近。又有沒有可能是越來越遠呢?

如果有一天人類真的找到了造物主,我們將理所當然先問:為什麼造我們?

神會怎樣回答呢?

神說:“因為我們能。”人類會怎樣想?原來我們在神眼裡並沒有那麼重要,會不會感到失落?當然,這還算較好的情況,畢竟神認領了我們。

如果神反問我們:“你們怎麼跑這來了?”面對神並沒有要認領的意思,我們還會淡定麼?我們是要哭喊著求她認領,還是自討沒趣的離開。那個時候,我們會不會質疑存在的理由。如果我們發現自己不過是神手中玩物的時候,我們還有延續下去的必要麼?

如果神看了看我們,發現我們違背了造物主造我們的初衷,甚至威脅到宇宙規則的維繫。神直接舉拳揮來,我們會不會因為自尋死路而感到後悔……

可惜,縱然是忐忑,在聽到回答之前,人類還是毫無畏懼之心,熱衷於先尋覓到神的蹤跡。

好吧,我們期待著《普羅米修士》能夠再次著陸,遙祝她能找到我們的“造物主”,希望她與他能有一場心平氣和的正式對話。

不管怎樣,有個答案也好。我們不想成為“造物主”在地球上培育的試驗品,更不想承認我們是一群無所事事的猴子,在無意中沾染了外星人的DNA而演化,最不想的就是一群被“造物主”創造、遺忘、丟棄的生靈。


普羅米修士影評(三)

關於異形電影,已經有不少電影大蝦們在網路上貢獻了很多盤點總結,從異形的文化起源,到關於電影中出現過的各類異形品種,對異形知識進行科普歸納,妙趣橫生。()今年的這部《普羅米修士》是正宗《異形》電影系列第五彈,又名《異形前傳》,故事重新回歸到了1979年的《異形》,斯科特先生22年後重拾此話題,將異形之緣起再次以新視角搬上大銀幕,確實令全球的異形迷們振奮不已,而我個人也比較偏好思考“我們從哪裡來,又將何去何從”這一類型的科幻電影,宇宙無窮之大,想像力取代了一切判斷,你,有信仰嗎?

異形鼻祖丹。歐班農在原著小說中描繪的“人類在太空中孤獨無助”的故事被斯科特在1979年第一次以電影的形式展示給世人,影片已是無可複製的經典,今年的《普羅米修士》則在歐班農原著故事的基礎上,由美劇《迷失》的著名編劇達蒙。林德洛夫對故事重新進行再創作,《異形》故事背後一個更大的故事格局被建立了起來,以往的四部《異形》中反復提到的“公司”真面目也在《普羅米修士》中得到大曝光。繞了20多年圈圈的《異形》秘密被一點點撥開雲霧,影片中人類之起源直接推翻了達爾文的猴子自然進化論:我們地球人是一群比我們高級和完美的生物(影片中個頭高大的“工程師”)直接創造出來滴。

雖然人類社會發展變化了上萬年,科技進步服務了人類生活,改造了世界,但千萬年來,人的本性並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進化,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必將陷入巨大困境,而當面對比我們更完美的生物時,我們又顯得不堪一擊。當年歐班農原著故事裡要反映的思潮就是這個東西,在這樣的思潮影響下,《異形》的科幻故事孕育而生。而《普羅米修士》則更具體地表達了“人類是上帝遺棄的孤兒”一說,既然上帝對有缺陷的地球人早已失望,作為人類自己,我們只能積極自救。

於是在影片結尾我們看到,女主角“伊莉莎白”決定帶上機器人一起飛往“造人工程師們”所在星球討個公道:“他們創造了我們,然後他們又想殺死我們,我有權知道這是為什麼”,對於女主角的這一行為動機,用程式製造出來的機器人認為這樣做毫無意義,認為這個答案並不重要,而女主角則以“這就是機器人和我們人類不同之處”作為回敬,影片在經歷濃重悲觀主義色彩渲染之後,最終還是表達了積極的一面,編劇和導演對我們人類自己依舊保留有希望之光。

說到電影本身,從其誕生至今,很多導演認為他們已經用盡了所有能用到的拍攝方法,幸而科技的進步推動了技術的革新,文字描述的情景可以通過CG特效、3D技術來完美呈現,《普羅米修士》中營造的神秘異星場景非常出色,視覺衝擊力十足,作為一部科幻電影的前傳,它的故事任務算是基本合格,包括異形原體的誕生過程也做了交待。但這個前傳故事有故意宰成幾截分期拍攝上映的嫌疑的,畢竟,在如今全球化的電影市場下,拍電影這件事比過去任何時候的商業利益訴求都要濃重許多。

在有限的故事框架內,斯科特的電影功力雖發揮受限,但其在控制表演,故事節奏轉換銜接和整體感覺的把握方面還是做得很好的。

致命魔術影評(一)

魔術對每個不知情的觀眾來說無疑是神秘的,魔術師詭異的手法,優雅的微笑以及他們華麗的道具讓人們越發地愛上了這種娛樂方式,而魔術師也愈加成為人們的新寵。請不要以“人們難道甘願被別人像傻子一樣耍嗎”來反對以上言論,因為人們觀看魔術表演是為了享受一種驚奇或者說是驚喜的感受,而不僅僅是渴望參透魔術的秘密。

所以由此便依法了魔術師之間的明爭暗鬥,他們都想證明自己才是最強的魔術師。影片《致命魔術》就是這樣一部詳細描繪魔術師間鬥爭的故事片。

主題深刻,耐人尋味

嚴格來講,《致命魔術》並不是一部科幻電影,雖然它包含了科幻電影中的一些元素。影片講述了兩位頂尖魔術師對同一魔術《真人大挪移》的不同理解,從而互相為了得到對方秘密而作出的一切不擇手段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兩個人為從技巧上壓倒對方而對《真人大挪移》進行的不同角度的探索。然而魔術師之一也就是發明《真人大挪移》的阿爾布萊德一直在勢力方面處於弱勢,同時他也不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可是,阿爾布萊德卻在影片的最後向自己的對頭安吉爾揭秘了魔術的精髓:好魔術的代價就是作出犧牲。我想這就是影片要告訴我們的,成功的代價就是犧牲。

結構清晰,懸念敘事

影片一阿爾布萊德發明的《真人大挪移》為導火索,引發安吉爾的嫉妒從而開始了安吉爾對阿爾布萊德魔術秘密的爭奪。影片圍繞魔術《真人大挪移》展開,層層剖析又層層設疑。以“以虛代實”“偷天換日”“化腐朽為神奇”的三個魔術步驟,最後解開《真人大挪移》的真相。

影片的懸念鋪設十分頻繁,大部分以先出結果再解以後的形式。雖然在影片中鋪設懸念是一種吸引觀眾的好方法,但是在《致命魔術》中,這種懸念的鋪設方式則使影片顯得有些淩亂。

可圈可點的藝術表現手法

在鏡頭運用方面,影片對主人公焦急地走路時的拍攝方法掌控的非常好,最真實的扛拍鏡頭使觀眾如臨其境的感受到主人公焦急的心情,將自己置身情節中,從而更好的理解主人公對“秘密”那種近乎瘋狂的渴望。

在安吉爾得到機器並開始在舞臺上使用它時,影片使用了仰拍鏡頭來表現安吉爾在魔術成功後的亮相,既表現出了安吉爾壓過阿爾布萊德時的得意,又表現出他在觀眾心目中的高大:他是一種神一般的存在。

剪輯方面,《致命魔術》使用了大量懸念,這就不得不說影片的剪輯。比如原本流暢的情節,突然奇怪的轉到了阿爾布萊德在監獄裡讀安吉爾的信。雖然這確實吊起了觀眾的胃口,但這同樣使影片太過斷斷續續,讓人摸不著頭腦。

在色彩運用方面,影片使用了極為華麗的金黃色來表現魔術師居住地的高貴。影片中另一個頻繁出現的顏色便是黑色。黑色使人陷入大片的大片的神秘感中,更能映射出魔術的詭異與奇幻。

在音樂方面,由於本片背景是西方的傳統魔術,那麼如果背景音樂使用現代的搖滾和HIP-HOP顯然是不合適的,於是,影片使用了大量古典西洋樂器的樂曲。悠揚的提琴讓我們徹底進入了魔術的世界,華美而神秘。


致命魔術影評(二)

兩個魔術界的頂級大家,被家庭,事業和愛情緊緊地糾纏到了一起。隨著你來我往的不斷交鋒,競爭已經脫離了表演舞臺,報復演變成仇殺,究竟誰能笑到最後,不到最後一刻,誰也無法知曉。

好的謎語由自己來揭開謎底才是最佳享受,所以,下面的文字以多涉及感想,少透漏劇情為目的。

影片正如開頭所講魔術中的三個步驟,以虛代實——偷天換日——化腐朽為神奇。隨著時間的漸漸推進,迷霧一般的真相一層一層的被撥開,呈現到觀眾面前。

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的《失憶》一片就曾以兩面逼近的敘事手法震撼影界,此次致命魔術的結構又是奇妙之極。影片以倒敘的形式開始,諾蘭先給出一個迷局——到底為什麼波登眼睜睜的看著安傑爾在水箱中溺死?緊接著馬上把波登推到了審判席,見死不救變成了蓄意抹殺!隨後,諾蘭分別以安傑爾和波登的兩本日記為線索,加上大段大段的閃回敘事,一步一步揭開了迷底。兩條主線間隔相交和錯亂的敘述時序,推動了多次情節的逆轉。在兩個多小時的觀影過程中,貓頭腦海中至少四次驚歎:“哦,原來是這個樣子!”

縱觀整個電影,兩人最後的結局在波登給安傑爾的妻子打繩結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剩下的只不過就誰會死,怎樣死的問題。兩個人的競爭從一開始就被瘋狂的感情因素支配,傳統和現代,保守與創新都只不過是之所以瘋狂的藉口而已。

當然,影片也有不足之處:斯佳麗的角色分量偏輕,有點花瓶之嫌。而凱恩的機關師角色後面的立場變化略顯突然。另外,影片最後出現的超級移形換位機已經接近了科幻的色彩,稍稍偏離了影片整體營造的古典氛圍。但貓頭覺得,這些缺點都沒有掩蓋整個影片的優秀素質。《致命魔術》絕對是2006年的一大佳作。

人總是為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著迷。過去的2006年,還有一部魔術題材的電影——《魔術師》。可以說,兩部電影都充分的利用魔術似真似幻的特點。相對于《魔術師》智鬥和圓滿的結局,《致命魔術》來的就更震撼了。兩位大師的頂尖對決給貓頭提供了一次相當飽滿的觀影之夜,幸事幸事啊!


致命魔術影評(三)

沒有華麗的裝束和場面,沒有驚天動地的事件,沒有像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或梅格瑞恩那樣的世界級的帥哥美女,但這幾條看似在好萊屋大片中不可或缺的"沒有"在以時間轉換為主的敘事方式和扣人心懸的情節以及完美無缺的邏輯構思的帶領下竟成了這部電影最令我難忘的地方。

這是一部充滿神秘與驚疑的電影,"秘密"兩字就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主線。看這部電影需要全神貫注,任何一個看似普通的情節都是下面的伏筆,任何一句不經意的言語都揭示了電影的秘密。()有些情節看似可有可無,甚至在看時將其忽略,但當你疑惑地將碟片再次放入DVD時你會發現,正是這些貌似普通的情節正是整部電影最為重要的環節,一絲一微的忽略都會導致對電影的迷惑。

也就是這樣,才構成了一部完美的電影。他不像泛泛的商業片一樣將愛恨苦樂好壞擺在你面前一清二楚,比較而言他更像是一個魔方,真正的答案等待你來挖掘。這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互動,在看這部電影時觀眾並不是單純的觀眾,而像是準備挖掘秘密的偵探。

電影並沒有明顯的正義與邪惡之分,這或許更接近於真實的世界——利益才是永恆的真理。因而對影片的理解完全在於自己。電影仿佛並沒有揭示什麼真理,但細細品來,每個人的話都蘊涵著不變的真理。

當我將自己的疑惑都解開時才意識到導演邏輯的縝密,才驚歎于演員演技的完美。也正是這時我才明白這是一部值得我永遠珍藏的一部電影!

對於喜歡看電影動腦的朋友來說,這真的是一部相當精彩的電影。我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看完後與我分享感受!

傲慢與偏見影評(一)

記得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因為朋友出於對英語的學習,但是看完過後真的意猶未盡總感覺這部影片有很多值得去學習的地方,而我只是理解到其中的冰上一角。整部影片描寫樸實無華,劇情娓娓道來毫無嬌柔造作之感。所以在第一次看完之後我只覺得此片並沒有在我內心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只覺得那個時代的歐洲國家各階級、男女之間不平等是一種莫大的悲劇,而女主角伊莉莎白自主,不願被教條抑或說社會的一種文化慣性來束縛自己。就這一點,讓我想起了《簡·愛》,我想她們的相同點在於無論是社會的給予她們本身的階級局限,還是物質的束縛,她們都一樣為自己心中的心靈渴望而活。只不過簡愛是以悲劇收場未能像伊莉莎白那樣修得正果。但是反觀社會,我想簡愛的結局也才是最貼近歷史現實的。

所以對於整部影片我想我可以這麼理解,一個落魄鄉紳的女兒,有著一顆卓然于世的超然自主的心,由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女主角最終衝破世俗的羈絆,階級的差異與達西先生最終走在一起。如果這樣來看這部電影我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對於我們只不多起到猶如童話故事灰姑娘般的鼓勵作用。也就是告訴我們人不能活的行屍走肉,喪失本心。要做一個自主,有思想的人,這樣心靈才有安放得世界。

但是,如若這樣來理解,我想文學泰斗奧·斯丁肯定笑我小兒辯日太簡單。當然,我覺得這種理解太過片面。我們不難發現對於此的一個有力佐證,格林兄弟在文學界的地位肯定沒有奧斯丁高。至於原因毋庸贅述。所以奧斯丁大師肯定不會讓他自己的作品立意如此片面。那麼,我們該怎麼理解這一部大作呢。其實不妨先分析整部影片的劇情細節來管中窺豹,略見一二。

首先,單看片名,傲慢與偏見,有部分朋友對此認為整部影片就是以達西先生所代表的傲慢與伊利莎白代表的偏見而擦出的愛情。但是,在下不予苟同。首先我並不認為達西先生是傲慢的。因為,達西先生在片中曾說過他本人最大的缺點就是他不能忍受他人或自己的愚蠢行為。就此要說是傲慢到不如說是他對於處理人際關係的謹慎態度。也說明達西是一個很冷靜客觀的人。另外,在影片中達西先生曾與韋翰(達西家管賬先生的兒子,曾騙取達西妹妹的感情來獲得金錢無果)偶然相遇,但是達西出於對韋翰的厭惡,拂袖而去,而不顧其他人的感受,我想就算在當今社會,在交際的過程中,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遇到一個自己十分厭惡的人也還是能夠輕風拂過崗,在照顧其他人感受的同時能靜處之,以放只留下口實。更何況對於影片所處的社會禮儀的嚴苛,達西的這種行為很顯然是十分不當的。這也反應出達西無視禮教,真性情的特徵,當然其處理人際關係的些微粗拙。

我想也正是達西這種粗拙,才使得伊利莎白才會對達西有些誤解,造成偏見。也正是這種最初的不理解,才使得伊利莎白希望能夠在表面高傲的達西先生找到他的缺點。這樣才有伊利莎白與達西有了多次的較為激烈的討論,或者說是思辨。而正是這種思辨的過程使得達西逐漸的發現出身一般的伊利莎白有著不一般的思想,達西本身也逐漸的愛上了伊利莎白。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另外兩條分線索。其一,伊利莎白的姐姐簡與達西的朋友賓利相愛,但是羞澀的簡並沒有拋出明確的示愛繡球,而迷茫的賓利最終聽取達西的意見依依離去。其二,韋翰的突然出現,道貌岸然,背後惡意中傷達西。也正是這兩點,讓伊利莎白對達西的人品產生了巨大的質疑。所以就此產生了矛盾。矛盾是支撐文學作品的基石,所以這才使故事得以延續。當然,本片還有一個矛盾,就是冷靜客觀的達西先生在違背自己判斷的情況下愛上了有巨大階級差異的伊利莎白,而這個冷靜的判斷正是達西給賓利的建議。所以,當達西對伊利莎白正式示愛的時候才遭到了對方的拒絕,並且伊利莎白也直言了對達西的各種誤解,所以此後達西寫了一封信給伊利莎白澄清一切。伊利莎白才明白錯怪了達西,明白達西實際上是一個十分善良的人,而過後參觀完達西的莊園,從他人口中更加瞭解了達西的為人,並在達西的幫助下使得自己和韋翰私奔的妹妹完婚,而挽回家族聲譽。伊利莎白更加瞭解達西也愛上了達西這樣一個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的紳士。

當然結局很美好,互相愛慕的兩者衝破世俗的偏見最終走在了一起。當然我並不覺得,這段愛情算不上曠世奇戀,也不算淒婉動人。這樣的橋段也只算平淡無奇。但是也正是這樣有意平淡的情節凹顯出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英國社會狀況。我想奧斯丁也正是通過達西與伊利莎白的愛情故事來譏諷揭露人性的醜陋。自私、愚蠢、盲目自大、傲慢……所以我不覺得《傲慢與偏見》這部影片是不完整意義上的愛情片,或許說它不僅僅是一部愛情片。當然此中不難看出其不能擺脫的階級局限性。換言之奧斯丁的譏諷是局限的。沒有給出自己對此的明確看法,或行動。或許到此我只是無病呻吟,畢竟對與一個處於社會的人必然存在他所處階級的局限性。所以,無關此電影的立意我想對於我本身最重要的就是能在自己短暫的人生明確自己心靈之所需,不管外界,有超然之心留於世。關於其他有何需在乎。


傲慢與偏見影評(二)

18世紀英國平民區,白太太膝下五位女兒婚期遙遙無望,令她焦躁不已。一日,年青富家子賓利先生搬進城內的消息傳來,白太太興奮不已,決定要安排其中一個女兒奪得富男歸。一次舞會上,賓利先生果然看中了白家最漂亮的大小姐珍,可惜賓利的老友達西先生卻天性傲慢,直言難與平民交往,更不屑與白家的莉莎共舞。誰知他這番話被莉莎聽見,兩人自此水火不融,針鋒相對。

一日,賓利先生突然消失,令珍傷心欲絕。莉莎因此怪責達西從中拆散姐姐及賓利,令兩人成見日深。直至妹妹麗蒂亞的感情出現危機,莉莎才終於明白達西的真正心意……

該版的演員遴選值得讚賞,與《傲慢與偏見》最初版本書中的插圖畫非常接近,幾乎是完全按照插畫進行挑選的。尤其是達西、柯林斯、班內特太太、卡苔琳夫人、德包兒小姐(美麗、文雅但病態)的形象;班家姐妹也不錯,夏綠蒂溫柔理性,達到幾乎說得上美麗的地步。卡苔琳夫人和達西這對姨甥在表情嚴厲的時候還真的很象。

該版中的伊莉莎白是最溫柔嫻淑的(她恨達西時,說的最尖刻的話是:“希望達西先生能娶德包爾小姐,這樣卡苔琳夫人就能作他的丈母娘了!”),風趣幽默,含蓄內斂,但是外柔內剛,在溫柔中又隱含了自尊和敏銳,思想深刻,經常進行自我反省;伊莉莎白第一次拒絕達西求婚、看了達西信後,有一段深刻的思考,看清了自己的愛慕虛榮,達到了“頓悟”,人物心靈得到昇華,從那以後對達西的感情轉變比較自然。

達西演出了傲慢、不近人情的特點,也演出了對伊莉莎白的關注,這種關注的確較令人費解,猜不透原因,不過試想,如果他稍稍表示出了好感,在《傲慢與偏見》描寫的這群人精中,馬上會被眾人發現並且議論。

該版較好體現了班家5姐妹之間的姐妹之情,相比之下95版中伊莉莎白只愛姐姐一人,對其他姐妹比較尖刻。簡雖然不是美若天仙,但是風度特別優雅美好,尤其是初次見面時與賓利先生之間的一見鍾情,發乎情、止乎禮,刻畫地細緻入微。柯林斯的扮演非常到位,可笑之人,但是對伊莉莎白不記恨,還算一個紳士,夏綠蒂和柯林斯之間也有夫唱婦隨,儘管是出於無奈。賓利小姐嬌小玲瓏,優美雅致,在不經意間顯露尖刻勢利,對達西先生一往情深,有時又相互嘲諷,倆人之間是有朋友感情的,如果不是伊莉莎白橫插一杠,說不定後來會咋樣。卡苔琳夫人是一個美麗但是非常厲害、令人生畏的貴婦人角色,因此伊莉莎白在與之抗爭中表現出來的不卑不亢更顯可貴,而95版中卻是一個沒啥大用的老太太,和伊莉莎白一陣唇槍舌劍之後馬上敗下陣來,沒有鮮明反襯出伊莉莎白的有禮有節、不畏權勢。

版本另一個特點是配樂非常清新簡潔,尤其是片頭、片尾曲,洋溢著寧靜、優美、質樸、悠揚的英國鄉村氣息,現在我還經常欣賞。

這一版的缺點主要包括:1、室內場景比較狹窄,尤其是跳舞的時候,更顯擁擠。2、電視劇改編功力不夠,內心獨白太多,有些對白甚至是照讀原著人物心理活動。達西的那封信也是完全照讀,拖遝而單調。小說與電視劇畢竟是不同的載體。這是此劇最大缺陷。3、達西的扮演比較僵硬,不夠自然,過於木訥,傲慢嚴肅有餘而深情不足,轉變不夠令人信服。這個缺陷也比較致命。4、這是全體人物最文雅的一版,只有文雅、更文雅、更更文雅之別,連輕佻的麗娣雅也比後來幾個版本文雅美麗,如果達西、賓利一家對這個班內特家都不滿的話,只能說當時的上流社會實在是太挑剔了。5、伊莉莎白有時候很美麗,但是五官稍嫌粗糙,某些角度不太經看,尤其是哭泣的時候。不過在我心目中她還是所有版本中最貼近伊莉莎白的形象的。達西也是如此,英俊,但是還是有缺陷(嘴唇稍薄,鼻子稍短)隨角度不同你會感覺到尚未英俊到想像中程度。


傲慢與偏見影評(三)

我總不願讓過多的情緒從自己的筆下流過,可看過那麼多電影,總有那麼多的花好月圓,一見傾心。我不由得想是我太過急迫,還是這世間竟沒有屬於我的愛情,抑或是所謂的美好都只是出自於電影的藝術之中?

我曾想若是伊莉莎白和她的姐姐沒有那麼漂亮,那麼那些所謂的高貴的紳士們會不會看上她們?畢竟這只是一場舞會,有的只是對美貌的傾心。若沒有那一張美好的臉龐,那麼是不是就沒有進入美好愛情的入場券?若是沒有了入場券是不是就沒有了再次見面的機會,縱使是再美好的內在也不會被發現?我們迷戀於這樣浪漫的愛情故事只是已經在他們認識之後情感的糾結以及到最後終究圓滿的欣慰。畢竟都是那麼可愛的人兒,俊秀的紳士,優雅的女子,他們的結合再怎麼樣也激不起人們的厭棄。

我是喜歡伊莉莎白的姐姐簡的,那樣一個沉靜、優雅的人兒,總能讓人自然而然地生髮出一種憐惜之情,而可愛的賓利又是那麼的害羞,他們真是相配極了。正如伊莉莎白的父親所言,他們都是善良的人,恐怕會被他們的僕人欺負。可是那樣可愛的人又有誰捨得欺負呢。對於他們的愛情,其實很大部分都是賓利在努力,簡始終處在一個等待的位置。她唯一做出的努力就是去到賓利在的那個地方,可她在以為賓利不會來找她的時候就回來了,說要忘記她。我能看到她的失望和隱藏的痛苦。也許大多數矜持的女孩都如簡一般等待著自己的愛情,當覺得自己的愛情不再來臨時,便痛苦地離開。很多時候我不願意去責備這個女孩,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我們多年來被教導的言行舉止要求我們不要對男生保持過度的熱情,慢慢地,我們也習慣了等待,習慣了被追求,習慣了在覺得事情沒有結果之後黯然退出,不做無謂的糾纏。而賓利最讓我覺得可愛的地方,是他堅持了,他喜歡簡,便不再顧及簡的身世地位,不再在乎簡是不是同等地喜歡她,他們都是幸運的,自己喜歡的人同樣喜歡自己,只是這樣的喜歡都比較含蓄。

伊莉莎白和達西的戀情是電影的主要部分,也許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伊莉莎白對婚姻的看法。()那是一種超越時代的新觀點,因此也成就了伊莉莎白的幸福,成就了《傲慢與偏見》這部書。她對達西說你是高貴的紳士,你可以任意選擇你想要結婚的物件,可我即使是平民,即使貧窮,我依然有拒絕與不拒絕的權力。在那樣一個隻把嫁一個有錢有身份的人的時代這是一段驚世駭俗的言語。似乎從一開始,我也希望達西能夠早日俘獲伊莉莎白的心,早日在一起。似乎他們倆的結合是天經地義的,也許我的腦袋中天生地就認為有學識的人就應該跟有學識的人配對,有思想的人要跟有思想的人在一起。因此當冷酷英俊的達西先生走進伊莉莎白的世界中時,我就覺得他才是唯一能與伊莉莎白相配的人。可是我忘了,有的時候純粹的愛情是跟所有的東西都無關的。其實,從這部影片中我沒有看到伊莉莎白喜歡達西的地方,從一開始她就認為達西先生是一個傲慢無禮的人,也許這是一種偏見,可從心底生出的厭惡總是排除不了的。即或是後來她得知達西先生真正的性情,並為她暗地裡做了很多事,之於伊莉莎白,那種感情應該只能是感情,稱不得是愛。所以當最後伊莉莎白對她父親說的那番話除了表情神態比較到位之外,在言辭上完全沒有說服力,除了那句ilovehim,verymuch。

也許我只是個愛情之外的人,也許感激之情也能轉化為愛情,也許伊莉莎白早在厭惡達西先生之時就喜歡上他,只是自己未曾發現,也許我並不適合談論愛情。毛主席說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大概我是不適合發言的。

我總想若是伊莉莎白的小妹私奔的物件是一個非常喜歡她,並且是個好人的話,這樣的戀情是不是也值得稱頌。又或者只要那位先生是真正愛她的,不管他是什麼樣都能賺得大家的喜愛?不是都說愛情裡面只要是真愛就可以了嗎?既然要平等,要純粹,那麼世俗的一切都是浮雲,唯有那切身的感覺才是真。都是塵世間的人,如果真的什麼都不在乎了,就請不要給達西先生萬貫家財。若是兩全才算做幸福,那都只能算夢幻,不是現實。

初看這本書之時,我是不喜歡的。純粹的愛情小說,整本書都在寫那些小姐們要怎樣把自己嫁出去,她們打扮自己,學習鋼琴、舞蹈、讀書寫字都只是為了讓自己嫁一個更有錢更有地位的人,所有能增加她們優雅姿勢的東西都被當做她們成就美好婚姻的工具。她們盡情地參加舞會,什麼都不用考慮,嫁得一個好人,然後生幾個孩子,然後繼續在各種社交場合穿梭,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太缺乏意義?總還是現在的女性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事業,不會把自己的一生寄託在男人的身上。男女之間真正的溫情在於他們平等地交流,互相尊重,不用一方去討好另一方,然後在午夜相依相靠,共度一生中無數個漫漫長夜。

有一尊神,與人亦師亦友,他教化人類,用心良苦,凡人所求,無不盡力而為。他藐視神主,竊取火種,照亮人間。他就是普羅米修士。神主宙斯無法忍受同類如此墮落與“人”平起平坐,破壞造物主與被造者本應保持的氣氛和距離,便將普羅米修士鎖在高加索山脈的岩石上,令其飽受磨難。就這樣,普羅米修士在西方人眼中凝固成了一種品質:成全他人,犧牲自己。

神想樹立威嚴,但人類遠遠沒有神想的那般“安分”,2091年,“普羅米修士勘探艦”登陸神秘星球,開始了尋“神”之旅,這是一段“合理”卻違背“規則”的旅程。沒有人會否定人類對“造物主”的好奇和為之義無反顧的決心。可這段旅程又實實在在的超越了“神”的諭旨,做出與神抗拒、甚至謀求對話的“出軌”行為。

違背規則就要接受懲罰。意料之中,普羅米修士艦尋“神”未果,艦員相繼斃命,艦長在最後一刻也與“敵人”共赴黃泉。這種結果,或許是“人類對造物主求索衝動”最好的詮釋。而另一方面,普羅米修士艦“棄小我保大家”的壯舉,也讓“普羅米修士精神”實至名歸了。

我們的神,也許未曾想過:在浩瀚的宇宙中,在彈丸之地,一天,一群生靈開著他們造出的艦船,飛離地球,前來對話。

神不經意的疏忽,卻讓人類從誕生那刻便背負了一個課題:是誰為我們創造了水、空氣、食物……以至生命?

祖先們陷入思考,他們開始關注頭頂上方,開始仰望日月,卻無法洞悉日月背後深邃的太空。漸漸的,祖先流露出對宇宙的極度好奇和無上崇敬,最終,竟養成了“仰望”的姿態,奈何無法觸摸到太空,經過一番冥思苦想的洗禮,祖先們又開始確信“造物主”像人一樣隱藏在天底下某一個角落。於是,祖先們逐日、渡海,歷盡千難萬險,只為在天的盡頭,海的盡頭找到我們的造物主。很可惜的是,他們卻不肯低下頭,仔細看看手中的木棒、利器,和那圈中馴養的野狼、鹿羊,承認自己就是神。

現在,我們知道了地球是圓的,神似乎也不在地球上常駐,想知道答案,我們很有必要向太空乃至外太空探索。這時,我們回望一下祖先,他們都做了什麼:祖先們先是自己提出了問題,然後開始去尋找答案,在這顆並不太大的球體上橫衝直撞、交織纏繞,會不會讓人覺著有點悲哀的味道?但是,這“悲哀”的背面,是人類越來愈清晰的思路。就像《普羅米修士》裡絢麗的紅外探測繪圖器一樣,它無孔不入,無隙不過,非常漂亮的繪製了“地下宮殿”全息影像。祖先們何嘗不是如此,他們無所畏懼、無所不往,在並不短的時間裡,穿山入林、鑿地潛水,終於將地球“看”的越來越清,“構建”的越來越完整。

當地球被熟知的再也無法藏匿“神”的蹤跡,而人類又不願意承認自己就是“神”,我們只好飛離地球,一廂情願的以為這是“神意”。

事實上,對於神的追尋和本源的探究,人類還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尋求肉體的長生不老——這種終極幻想和探索活動一直在東西方“文明世界”中上演。而我們強調“文明世界”,是因為,在看似食腐不化的野蠻世界中,是不存在這種“永生”的幻想的。這種幻想專屬於人類金字塔頂端——那些有著至高權力和絕對財富的人。只有他們不能像人類中的“智者”和“無力者”那般平靜的接受“生命終於死亡”。“怕死者”不以為然,但在“智者”眼中,那些驚恐死亡的人是因為對貪婪的執著,在“無力者”眼裡,則源于享用社會資源的優先權。

這個渴求永生的“精英群體”,著實影響人類的步伐,或阻礙或推進。為了說明這一點,《普羅米修士》精心安排了騙局:當神學家因為能夠目睹“真神”容顏而興奮,當地質學家因為能夠采到外空地質樣本而開心,當艦長因為能夠駕馭和保衛普羅米修士號而倍感驕傲時——支撐整個遠航計畫的“財團巨佬”出現了,他似乎比任何人更加有求於“神”,他的目的單純而粗俗——求“生”——實在大煞風景。可是,求生乃生命的本能,他有錯麼?就像本劇重要人物伊莉莎白。蕭,當她發現懷了鬼胎危急生命時,她的求生意志被徹底激發了,連機器人都驚歎不已。伊莉莎白。蕭和財團巨佬有本質區別麼?都是為了活下去,無外乎一個自救,一個求救。

很諷刺,財團巨佬最終因“希望”而客死他鄉。看來神並沒有把他當成貴客。但願他臨死前明白了女兒的勸告:死亡是自然法則,誰也無法改變。

既然人不能永生,一部分人便移情別戀,寄情于機器人。機器人就能永生麼?《普羅米修士》嘗試著回答了我們:機器人大衛,一度自感優越於人而想淩駕於人。儘管它遵循了機器人法則聽從造物主(財團巨佬)的指令,但傲慢使讓它在善惡之間搖擺不定,更甚想操控全域。直到它被巨人扭斷了脖頸,身首異處,當造它的“神”也不幸斃命的時候,它第一次感覺到害怕,那種“通過學習經驗便可獲得真實感受”的優秀特質,在這一刻,讓其產生了恐懼感。這是機器人的驕傲還是恥辱?它終於意識到自身並不完美,離開了“神”(商業巨佬)的操控,它——機器人——一樣無法永生。由此,不難看到,那些企圖與神平等對話、與神交易的衝動,最終都加速了探求者的滅亡。

然而,人類的靈動往往表現的執拗:只要不是親眼所見,就會繼續義無反顧。

所以,當普羅米修士號艦毀人亡之後,伊莉莎白。蕭卻背著肢體破碎的大衛,駕敵之艦,載著“普羅米修士號”的使命繼續前行。

茫茫宇宙,沒有哪個“神”會留意人類在這前行中做出了多少犧牲,何況是主動犧牲。但是,當艦長堅定捍衛家園的信念,自求殞命的一刻,他的犧牲又是那麼恰到好處、死得其所。這個時候,對西方英雄主義報以鄙夷的冷眼看客,還會說什麼呢!

《普羅米修士》把我們的窺探欲望帶到了深邃的太空,好像我們離“神”越來越近。又有沒有可能是越來越遠呢?

如果有一天人類真的找到了造物主,我們將理所當然先問:為什麼造我們?

神會怎樣回答呢?

神說:“因為我們能。”人類會怎樣想?原來我們在神眼裡並沒有那麼重要,會不會感到失落?當然,這還算較好的情況,畢竟神認領了我們。

如果神反問我們:“你們怎麼跑這來了?”面對神並沒有要認領的意思,我們還會淡定麼?我們是要哭喊著求她認領,還是自討沒趣的離開。那個時候,我們會不會質疑存在的理由。如果我們發現自己不過是神手中玩物的時候,我們還有延續下去的必要麼?

如果神看了看我們,發現我們違背了造物主造我們的初衷,甚至威脅到宇宙規則的維繫。神直接舉拳揮來,我們會不會因為自尋死路而感到後悔……

可惜,縱然是忐忑,在聽到回答之前,人類還是毫無畏懼之心,熱衷於先尋覓到神的蹤跡。

好吧,我們期待著《普羅米修士》能夠再次著陸,遙祝她能找到我們的“造物主”,希望她與他能有一場心平氣和的正式對話。

不管怎樣,有個答案也好。我們不想成為“造物主”在地球上培育的試驗品,更不想承認我們是一群無所事事的猴子,在無意中沾染了外星人的DNA而演化,最不想的就是一群被“造物主”創造、遺忘、丟棄的生靈。


普羅米修士影評(三)

關於異形電影,已經有不少電影大蝦們在網路上貢獻了很多盤點總結,從異形的文化起源,到關於電影中出現過的各類異形品種,對異形知識進行科普歸納,妙趣橫生。()今年的這部《普羅米修士》是正宗《異形》電影系列第五彈,又名《異形前傳》,故事重新回歸到了1979年的《異形》,斯科特先生22年後重拾此話題,將異形之緣起再次以新視角搬上大銀幕,確實令全球的異形迷們振奮不已,而我個人也比較偏好思考“我們從哪裡來,又將何去何從”這一類型的科幻電影,宇宙無窮之大,想像力取代了一切判斷,你,有信仰嗎?

異形鼻祖丹。歐班農在原著小說中描繪的“人類在太空中孤獨無助”的故事被斯科特在1979年第一次以電影的形式展示給世人,影片已是無可複製的經典,今年的《普羅米修士》則在歐班農原著故事的基礎上,由美劇《迷失》的著名編劇達蒙。林德洛夫對故事重新進行再創作,《異形》故事背後一個更大的故事格局被建立了起來,以往的四部《異形》中反復提到的“公司”真面目也在《普羅米修士》中得到大曝光。繞了20多年圈圈的《異形》秘密被一點點撥開雲霧,影片中人類之起源直接推翻了達爾文的猴子自然進化論:我們地球人是一群比我們高級和完美的生物(影片中個頭高大的“工程師”)直接創造出來滴。

雖然人類社會發展變化了上萬年,科技進步服務了人類生活,改造了世界,但千萬年來,人的本性並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進化,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必將陷入巨大困境,而當面對比我們更完美的生物時,我們又顯得不堪一擊。當年歐班農原著故事裡要反映的思潮就是這個東西,在這樣的思潮影響下,《異形》的科幻故事孕育而生。而《普羅米修士》則更具體地表達了“人類是上帝遺棄的孤兒”一說,既然上帝對有缺陷的地球人早已失望,作為人類自己,我們只能積極自救。

於是在影片結尾我們看到,女主角“伊莉莎白”決定帶上機器人一起飛往“造人工程師們”所在星球討個公道:“他們創造了我們,然後他們又想殺死我們,我有權知道這是為什麼”,對於女主角的這一行為動機,用程式製造出來的機器人認為這樣做毫無意義,認為這個答案並不重要,而女主角則以“這就是機器人和我們人類不同之處”作為回敬,影片在經歷濃重悲觀主義色彩渲染之後,最終還是表達了積極的一面,編劇和導演對我們人類自己依舊保留有希望之光。

說到電影本身,從其誕生至今,很多導演認為他們已經用盡了所有能用到的拍攝方法,幸而科技的進步推動了技術的革新,文字描述的情景可以通過CG特效、3D技術來完美呈現,《普羅米修士》中營造的神秘異星場景非常出色,視覺衝擊力十足,作為一部科幻電影的前傳,它的故事任務算是基本合格,包括異形原體的誕生過程也做了交待。但這個前傳故事有故意宰成幾截分期拍攝上映的嫌疑的,畢竟,在如今全球化的電影市場下,拍電影這件事比過去任何時候的商業利益訴求都要濃重許多。

在有限的故事框架內,斯科特的電影功力雖發揮受限,但其在控制表演,故事節奏轉換銜接和整體感覺的把握方面還是做得很好的。

致命魔術影評(一)

魔術對每個不知情的觀眾來說無疑是神秘的,魔術師詭異的手法,優雅的微笑以及他們華麗的道具讓人們越發地愛上了這種娛樂方式,而魔術師也愈加成為人們的新寵。請不要以“人們難道甘願被別人像傻子一樣耍嗎”來反對以上言論,因為人們觀看魔術表演是為了享受一種驚奇或者說是驚喜的感受,而不僅僅是渴望參透魔術的秘密。

所以由此便依法了魔術師之間的明爭暗鬥,他們都想證明自己才是最強的魔術師。影片《致命魔術》就是這樣一部詳細描繪魔術師間鬥爭的故事片。

主題深刻,耐人尋味

嚴格來講,《致命魔術》並不是一部科幻電影,雖然它包含了科幻電影中的一些元素。影片講述了兩位頂尖魔術師對同一魔術《真人大挪移》的不同理解,從而互相為了得到對方秘密而作出的一切不擇手段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兩個人為從技巧上壓倒對方而對《真人大挪移》進行的不同角度的探索。然而魔術師之一也就是發明《真人大挪移》的阿爾布萊德一直在勢力方面處於弱勢,同時他也不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可是,阿爾布萊德卻在影片的最後向自己的對頭安吉爾揭秘了魔術的精髓:好魔術的代價就是作出犧牲。我想這就是影片要告訴我們的,成功的代價就是犧牲。

結構清晰,懸念敘事

影片一阿爾布萊德發明的《真人大挪移》為導火索,引發安吉爾的嫉妒從而開始了安吉爾對阿爾布萊德魔術秘密的爭奪。影片圍繞魔術《真人大挪移》展開,層層剖析又層層設疑。以“以虛代實”“偷天換日”“化腐朽為神奇”的三個魔術步驟,最後解開《真人大挪移》的真相。

影片的懸念鋪設十分頻繁,大部分以先出結果再解以後的形式。雖然在影片中鋪設懸念是一種吸引觀眾的好方法,但是在《致命魔術》中,這種懸念的鋪設方式則使影片顯得有些淩亂。

可圈可點的藝術表現手法

在鏡頭運用方面,影片對主人公焦急地走路時的拍攝方法掌控的非常好,最真實的扛拍鏡頭使觀眾如臨其境的感受到主人公焦急的心情,將自己置身情節中,從而更好的理解主人公對“秘密”那種近乎瘋狂的渴望。

在安吉爾得到機器並開始在舞臺上使用它時,影片使用了仰拍鏡頭來表現安吉爾在魔術成功後的亮相,既表現出了安吉爾壓過阿爾布萊德時的得意,又表現出他在觀眾心目中的高大:他是一種神一般的存在。

剪輯方面,《致命魔術》使用了大量懸念,這就不得不說影片的剪輯。比如原本流暢的情節,突然奇怪的轉到了阿爾布萊德在監獄裡讀安吉爾的信。雖然這確實吊起了觀眾的胃口,但這同樣使影片太過斷斷續續,讓人摸不著頭腦。

在色彩運用方面,影片使用了極為華麗的金黃色來表現魔術師居住地的高貴。影片中另一個頻繁出現的顏色便是黑色。黑色使人陷入大片的大片的神秘感中,更能映射出魔術的詭異與奇幻。

在音樂方面,由於本片背景是西方的傳統魔術,那麼如果背景音樂使用現代的搖滾和HIP-HOP顯然是不合適的,於是,影片使用了大量古典西洋樂器的樂曲。悠揚的提琴讓我們徹底進入了魔術的世界,華美而神秘。


致命魔術影評(二)

兩個魔術界的頂級大家,被家庭,事業和愛情緊緊地糾纏到了一起。隨著你來我往的不斷交鋒,競爭已經脫離了表演舞臺,報復演變成仇殺,究竟誰能笑到最後,不到最後一刻,誰也無法知曉。

好的謎語由自己來揭開謎底才是最佳享受,所以,下面的文字以多涉及感想,少透漏劇情為目的。

影片正如開頭所講魔術中的三個步驟,以虛代實——偷天換日——化腐朽為神奇。隨著時間的漸漸推進,迷霧一般的真相一層一層的被撥開,呈現到觀眾面前。

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的《失憶》一片就曾以兩面逼近的敘事手法震撼影界,此次致命魔術的結構又是奇妙之極。影片以倒敘的形式開始,諾蘭先給出一個迷局——到底為什麼波登眼睜睜的看著安傑爾在水箱中溺死?緊接著馬上把波登推到了審判席,見死不救變成了蓄意抹殺!隨後,諾蘭分別以安傑爾和波登的兩本日記為線索,加上大段大段的閃回敘事,一步一步揭開了迷底。兩條主線間隔相交和錯亂的敘述時序,推動了多次情節的逆轉。在兩個多小時的觀影過程中,貓頭腦海中至少四次驚歎:“哦,原來是這個樣子!”

縱觀整個電影,兩人最後的結局在波登給安傑爾的妻子打繩結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剩下的只不過就誰會死,怎樣死的問題。兩個人的競爭從一開始就被瘋狂的感情因素支配,傳統和現代,保守與創新都只不過是之所以瘋狂的藉口而已。

當然,影片也有不足之處:斯佳麗的角色分量偏輕,有點花瓶之嫌。而凱恩的機關師角色後面的立場變化略顯突然。另外,影片最後出現的超級移形換位機已經接近了科幻的色彩,稍稍偏離了影片整體營造的古典氛圍。但貓頭覺得,這些缺點都沒有掩蓋整個影片的優秀素質。《致命魔術》絕對是2006年的一大佳作。

人總是為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著迷。過去的2006年,還有一部魔術題材的電影——《魔術師》。可以說,兩部電影都充分的利用魔術似真似幻的特點。相對于《魔術師》智鬥和圓滿的結局,《致命魔術》來的就更震撼了。兩位大師的頂尖對決給貓頭提供了一次相當飽滿的觀影之夜,幸事幸事啊!


致命魔術影評(三)

沒有華麗的裝束和場面,沒有驚天動地的事件,沒有像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或梅格瑞恩那樣的世界級的帥哥美女,但這幾條看似在好萊屋大片中不可或缺的"沒有"在以時間轉換為主的敘事方式和扣人心懸的情節以及完美無缺的邏輯構思的帶領下竟成了這部電影最令我難忘的地方。

這是一部充滿神秘與驚疑的電影,"秘密"兩字就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主線。看這部電影需要全神貫注,任何一個看似普通的情節都是下面的伏筆,任何一句不經意的言語都揭示了電影的秘密。()有些情節看似可有可無,甚至在看時將其忽略,但當你疑惑地將碟片再次放入DVD時你會發現,正是這些貌似普通的情節正是整部電影最為重要的環節,一絲一微的忽略都會導致對電影的迷惑。

也就是這樣,才構成了一部完美的電影。他不像泛泛的商業片一樣將愛恨苦樂好壞擺在你面前一清二楚,比較而言他更像是一個魔方,真正的答案等待你來挖掘。這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互動,在看這部電影時觀眾並不是單純的觀眾,而像是準備挖掘秘密的偵探。

電影並沒有明顯的正義與邪惡之分,這或許更接近於真實的世界——利益才是永恆的真理。因而對影片的理解完全在於自己。電影仿佛並沒有揭示什麼真理,但細細品來,每個人的話都蘊涵著不變的真理。

當我將自己的疑惑都解開時才意識到導演邏輯的縝密,才驚歎于演員演技的完美。也正是這時我才明白這是一部值得我永遠珍藏的一部電影!

對於喜歡看電影動腦的朋友來說,這真的是一部相當精彩的電影。我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看完後與我分享感受!

傲慢與偏見影評(一)

記得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因為朋友出於對英語的學習,但是看完過後真的意猶未盡總感覺這部影片有很多值得去學習的地方,而我只是理解到其中的冰上一角。整部影片描寫樸實無華,劇情娓娓道來毫無嬌柔造作之感。所以在第一次看完之後我只覺得此片並沒有在我內心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只覺得那個時代的歐洲國家各階級、男女之間不平等是一種莫大的悲劇,而女主角伊莉莎白自主,不願被教條抑或說社會的一種文化慣性來束縛自己。就這一點,讓我想起了《簡·愛》,我想她們的相同點在於無論是社會的給予她們本身的階級局限,還是物質的束縛,她們都一樣為自己心中的心靈渴望而活。只不過簡愛是以悲劇收場未能像伊莉莎白那樣修得正果。但是反觀社會,我想簡愛的結局也才是最貼近歷史現實的。

所以對於整部影片我想我可以這麼理解,一個落魄鄉紳的女兒,有著一顆卓然于世的超然自主的心,由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女主角最終衝破世俗的羈絆,階級的差異與達西先生最終走在一起。如果這樣來看這部電影我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對於我們只不多起到猶如童話故事灰姑娘般的鼓勵作用。也就是告訴我們人不能活的行屍走肉,喪失本心。要做一個自主,有思想的人,這樣心靈才有安放得世界。

但是,如若這樣來理解,我想文學泰斗奧·斯丁肯定笑我小兒辯日太簡單。當然,我覺得這種理解太過片面。我們不難發現對於此的一個有力佐證,格林兄弟在文學界的地位肯定沒有奧斯丁高。至於原因毋庸贅述。所以奧斯丁大師肯定不會讓他自己的作品立意如此片面。那麼,我們該怎麼理解這一部大作呢。其實不妨先分析整部影片的劇情細節來管中窺豹,略見一二。

首先,單看片名,傲慢與偏見,有部分朋友對此認為整部影片就是以達西先生所代表的傲慢與伊利莎白代表的偏見而擦出的愛情。但是,在下不予苟同。首先我並不認為達西先生是傲慢的。因為,達西先生在片中曾說過他本人最大的缺點就是他不能忍受他人或自己的愚蠢行為。就此要說是傲慢到不如說是他對於處理人際關係的謹慎態度。也說明達西是一個很冷靜客觀的人。另外,在影片中達西先生曾與韋翰(達西家管賬先生的兒子,曾騙取達西妹妹的感情來獲得金錢無果)偶然相遇,但是達西出於對韋翰的厭惡,拂袖而去,而不顧其他人的感受,我想就算在當今社會,在交際的過程中,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遇到一個自己十分厭惡的人也還是能夠輕風拂過崗,在照顧其他人感受的同時能靜處之,以放只留下口實。更何況對於影片所處的社會禮儀的嚴苛,達西的這種行為很顯然是十分不當的。這也反應出達西無視禮教,真性情的特徵,當然其處理人際關係的些微粗拙。

我想也正是達西這種粗拙,才使得伊利莎白才會對達西有些誤解,造成偏見。也正是這種最初的不理解,才使得伊利莎白希望能夠在表面高傲的達西先生找到他的缺點。這樣才有伊利莎白與達西有了多次的較為激烈的討論,或者說是思辨。而正是這種思辨的過程使得達西逐漸的發現出身一般的伊利莎白有著不一般的思想,達西本身也逐漸的愛上了伊利莎白。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另外兩條分線索。其一,伊利莎白的姐姐簡與達西的朋友賓利相愛,但是羞澀的簡並沒有拋出明確的示愛繡球,而迷茫的賓利最終聽取達西的意見依依離去。其二,韋翰的突然出現,道貌岸然,背後惡意中傷達西。也正是這兩點,讓伊利莎白對達西的人品產生了巨大的質疑。所以就此產生了矛盾。矛盾是支撐文學作品的基石,所以這才使故事得以延續。當然,本片還有一個矛盾,就是冷靜客觀的達西先生在違背自己判斷的情況下愛上了有巨大階級差異的伊利莎白,而這個冷靜的判斷正是達西給賓利的建議。所以,當達西對伊利莎白正式示愛的時候才遭到了對方的拒絕,並且伊利莎白也直言了對達西的各種誤解,所以此後達西寫了一封信給伊利莎白澄清一切。伊利莎白才明白錯怪了達西,明白達西實際上是一個十分善良的人,而過後參觀完達西的莊園,從他人口中更加瞭解了達西的為人,並在達西的幫助下使得自己和韋翰私奔的妹妹完婚,而挽回家族聲譽。伊利莎白更加瞭解達西也愛上了達西這樣一個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的紳士。

當然結局很美好,互相愛慕的兩者衝破世俗的偏見最終走在了一起。當然我並不覺得,這段愛情算不上曠世奇戀,也不算淒婉動人。這樣的橋段也只算平淡無奇。但是也正是這樣有意平淡的情節凹顯出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英國社會狀況。我想奧斯丁也正是通過達西與伊利莎白的愛情故事來譏諷揭露人性的醜陋。自私、愚蠢、盲目自大、傲慢……所以我不覺得《傲慢與偏見》這部影片是不完整意義上的愛情片,或許說它不僅僅是一部愛情片。當然此中不難看出其不能擺脫的階級局限性。換言之奧斯丁的譏諷是局限的。沒有給出自己對此的明確看法,或行動。或許到此我只是無病呻吟,畢竟對與一個處於社會的人必然存在他所處階級的局限性。所以,無關此電影的立意我想對於我本身最重要的就是能在自己短暫的人生明確自己心靈之所需,不管外界,有超然之心留於世。關於其他有何需在乎。


傲慢與偏見影評(二)

18世紀英國平民區,白太太膝下五位女兒婚期遙遙無望,令她焦躁不已。一日,年青富家子賓利先生搬進城內的消息傳來,白太太興奮不已,決定要安排其中一個女兒奪得富男歸。一次舞會上,賓利先生果然看中了白家最漂亮的大小姐珍,可惜賓利的老友達西先生卻天性傲慢,直言難與平民交往,更不屑與白家的莉莎共舞。誰知他這番話被莉莎聽見,兩人自此水火不融,針鋒相對。

一日,賓利先生突然消失,令珍傷心欲絕。莉莎因此怪責達西從中拆散姐姐及賓利,令兩人成見日深。直至妹妹麗蒂亞的感情出現危機,莉莎才終於明白達西的真正心意……

該版的演員遴選值得讚賞,與《傲慢與偏見》最初版本書中的插圖畫非常接近,幾乎是完全按照插畫進行挑選的。尤其是達西、柯林斯、班內特太太、卡苔琳夫人、德包兒小姐(美麗、文雅但病態)的形象;班家姐妹也不錯,夏綠蒂溫柔理性,達到幾乎說得上美麗的地步。卡苔琳夫人和達西這對姨甥在表情嚴厲的時候還真的很象。

該版中的伊莉莎白是最溫柔嫻淑的(她恨達西時,說的最尖刻的話是:“希望達西先生能娶德包爾小姐,這樣卡苔琳夫人就能作他的丈母娘了!”),風趣幽默,含蓄內斂,但是外柔內剛,在溫柔中又隱含了自尊和敏銳,思想深刻,經常進行自我反省;伊莉莎白第一次拒絕達西求婚、看了達西信後,有一段深刻的思考,看清了自己的愛慕虛榮,達到了“頓悟”,人物心靈得到昇華,從那以後對達西的感情轉變比較自然。

達西演出了傲慢、不近人情的特點,也演出了對伊莉莎白的關注,這種關注的確較令人費解,猜不透原因,不過試想,如果他稍稍表示出了好感,在《傲慢與偏見》描寫的這群人精中,馬上會被眾人發現並且議論。

該版較好體現了班家5姐妹之間的姐妹之情,相比之下95版中伊莉莎白只愛姐姐一人,對其他姐妹比較尖刻。簡雖然不是美若天仙,但是風度特別優雅美好,尤其是初次見面時與賓利先生之間的一見鍾情,發乎情、止乎禮,刻畫地細緻入微。柯林斯的扮演非常到位,可笑之人,但是對伊莉莎白不記恨,還算一個紳士,夏綠蒂和柯林斯之間也有夫唱婦隨,儘管是出於無奈。賓利小姐嬌小玲瓏,優美雅致,在不經意間顯露尖刻勢利,對達西先生一往情深,有時又相互嘲諷,倆人之間是有朋友感情的,如果不是伊莉莎白橫插一杠,說不定後來會咋樣。卡苔琳夫人是一個美麗但是非常厲害、令人生畏的貴婦人角色,因此伊莉莎白在與之抗爭中表現出來的不卑不亢更顯可貴,而95版中卻是一個沒啥大用的老太太,和伊莉莎白一陣唇槍舌劍之後馬上敗下陣來,沒有鮮明反襯出伊莉莎白的有禮有節、不畏權勢。

版本另一個特點是配樂非常清新簡潔,尤其是片頭、片尾曲,洋溢著寧靜、優美、質樸、悠揚的英國鄉村氣息,現在我還經常欣賞。

這一版的缺點主要包括:1、室內場景比較狹窄,尤其是跳舞的時候,更顯擁擠。2、電視劇改編功力不夠,內心獨白太多,有些對白甚至是照讀原著人物心理活動。達西的那封信也是完全照讀,拖遝而單調。小說與電視劇畢竟是不同的載體。這是此劇最大缺陷。3、達西的扮演比較僵硬,不夠自然,過於木訥,傲慢嚴肅有餘而深情不足,轉變不夠令人信服。這個缺陷也比較致命。4、這是全體人物最文雅的一版,只有文雅、更文雅、更更文雅之別,連輕佻的麗娣雅也比後來幾個版本文雅美麗,如果達西、賓利一家對這個班內特家都不滿的話,只能說當時的上流社會實在是太挑剔了。5、伊莉莎白有時候很美麗,但是五官稍嫌粗糙,某些角度不太經看,尤其是哭泣的時候。不過在我心目中她還是所有版本中最貼近伊莉莎白的形象的。達西也是如此,英俊,但是還是有缺陷(嘴唇稍薄,鼻子稍短)隨角度不同你會感覺到尚未英俊到想像中程度。


傲慢與偏見影評(三)

我總不願讓過多的情緒從自己的筆下流過,可看過那麼多電影,總有那麼多的花好月圓,一見傾心。我不由得想是我太過急迫,還是這世間竟沒有屬於我的愛情,抑或是所謂的美好都只是出自於電影的藝術之中?

我曾想若是伊莉莎白和她的姐姐沒有那麼漂亮,那麼那些所謂的高貴的紳士們會不會看上她們?畢竟這只是一場舞會,有的只是對美貌的傾心。若沒有那一張美好的臉龐,那麼是不是就沒有進入美好愛情的入場券?若是沒有了入場券是不是就沒有了再次見面的機會,縱使是再美好的內在也不會被發現?我們迷戀於這樣浪漫的愛情故事只是已經在他們認識之後情感的糾結以及到最後終究圓滿的欣慰。畢竟都是那麼可愛的人兒,俊秀的紳士,優雅的女子,他們的結合再怎麼樣也激不起人們的厭棄。

我是喜歡伊莉莎白的姐姐簡的,那樣一個沉靜、優雅的人兒,總能讓人自然而然地生髮出一種憐惜之情,而可愛的賓利又是那麼的害羞,他們真是相配極了。正如伊莉莎白的父親所言,他們都是善良的人,恐怕會被他們的僕人欺負。可是那樣可愛的人又有誰捨得欺負呢。對於他們的愛情,其實很大部分都是賓利在努力,簡始終處在一個等待的位置。她唯一做出的努力就是去到賓利在的那個地方,可她在以為賓利不會來找她的時候就回來了,說要忘記她。我能看到她的失望和隱藏的痛苦。也許大多數矜持的女孩都如簡一般等待著自己的愛情,當覺得自己的愛情不再來臨時,便痛苦地離開。很多時候我不願意去責備這個女孩,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我們多年來被教導的言行舉止要求我們不要對男生保持過度的熱情,慢慢地,我們也習慣了等待,習慣了被追求,習慣了在覺得事情沒有結果之後黯然退出,不做無謂的糾纏。而賓利最讓我覺得可愛的地方,是他堅持了,他喜歡簡,便不再顧及簡的身世地位,不再在乎簡是不是同等地喜歡她,他們都是幸運的,自己喜歡的人同樣喜歡自己,只是這樣的喜歡都比較含蓄。

伊莉莎白和達西的戀情是電影的主要部分,也許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伊莉莎白對婚姻的看法。()那是一種超越時代的新觀點,因此也成就了伊莉莎白的幸福,成就了《傲慢與偏見》這部書。她對達西說你是高貴的紳士,你可以任意選擇你想要結婚的物件,可我即使是平民,即使貧窮,我依然有拒絕與不拒絕的權力。在那樣一個隻把嫁一個有錢有身份的人的時代這是一段驚世駭俗的言語。似乎從一開始,我也希望達西能夠早日俘獲伊莉莎白的心,早日在一起。似乎他們倆的結合是天經地義的,也許我的腦袋中天生地就認為有學識的人就應該跟有學識的人配對,有思想的人要跟有思想的人在一起。因此當冷酷英俊的達西先生走進伊莉莎白的世界中時,我就覺得他才是唯一能與伊莉莎白相配的人。可是我忘了,有的時候純粹的愛情是跟所有的東西都無關的。其實,從這部影片中我沒有看到伊莉莎白喜歡達西的地方,從一開始她就認為達西先生是一個傲慢無禮的人,也許這是一種偏見,可從心底生出的厭惡總是排除不了的。即或是後來她得知達西先生真正的性情,並為她暗地裡做了很多事,之於伊莉莎白,那種感情應該只能是感情,稱不得是愛。所以當最後伊莉莎白對她父親說的那番話除了表情神態比較到位之外,在言辭上完全沒有說服力,除了那句ilovehim,verymuch。

也許我只是個愛情之外的人,也許感激之情也能轉化為愛情,也許伊莉莎白早在厭惡達西先生之時就喜歡上他,只是自己未曾發現,也許我並不適合談論愛情。毛主席說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大概我是不適合發言的。

我總想若是伊莉莎白的小妹私奔的物件是一個非常喜歡她,並且是個好人的話,這樣的戀情是不是也值得稱頌。又或者只要那位先生是真正愛她的,不管他是什麼樣都能賺得大家的喜愛?不是都說愛情裡面只要是真愛就可以了嗎?既然要平等,要純粹,那麼世俗的一切都是浮雲,唯有那切身的感覺才是真。都是塵世間的人,如果真的什麼都不在乎了,就請不要給達西先生萬貫家財。若是兩全才算做幸福,那都只能算夢幻,不是現實。

初看這本書之時,我是不喜歡的。純粹的愛情小說,整本書都在寫那些小姐們要怎樣把自己嫁出去,她們打扮自己,學習鋼琴、舞蹈、讀書寫字都只是為了讓自己嫁一個更有錢更有地位的人,所有能增加她們優雅姿勢的東西都被當做她們成就美好婚姻的工具。她們盡情地參加舞會,什麼都不用考慮,嫁得一個好人,然後生幾個孩子,然後繼續在各種社交場合穿梭,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太缺乏意義?總還是現在的女性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事業,不會把自己的一生寄託在男人的身上。男女之間真正的溫情在於他們平等地交流,互相尊重,不用一方去討好另一方,然後在午夜相依相靠,共度一生中無數個漫漫長夜。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