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代碼影評(一)
今天的選修課上我們看了《神秘代碼》這部遇見未來的影片,講述了1959年,在慶祝威廉·道斯小學的建成儀式上,孩子們將自己作的畫放在了時間囊裡,並將其埋在地基下,其中一個看起來頗為神秘的小女孩露辛達在她的畫上寫下了一行行看起來毫無規律的數字。
轉眼間50年過去了,在威廉·道斯小學的50年校慶上,校方開啟了時間囊並將50年前學生的傑作分發給現在的學生。露辛達的繪紙到了一個叫凱利布·柯斯勒的孩子手裡,這張繪紙引起了卡利布的父親——麻省理工大學天文學教授柯斯勒的注意。
柯斯勒教授試圖通過當局來化解即將到來的危機,但是其他人認為他是杞人憂天,他只能選擇孤軍奮戰。在戴安娜·韋蘭與其女兒阿比·韋蘭的幫助下,柯斯勒教授不斷的努力,與時間賽跑,直到不得不面對終極災難與犧牲……
但是這個世界末日只是憶想、假設罷了,因為真正的世界末日是無人知曉的。“那日子,那時辰,沒人知道,連子都不知道,唯獨父知道。”這樣,連耶穌都不知道,
後半段電影中,他們告訴小孩子們,如果願意,就跟他們走;當John追上天使時,他用藍光使他不看見,沒有傷害他;當John找到兒子Caleb的時候,發現兒子抱著小兔子,完全不會受到傷害。他們在外形上和行為上與普通人不同,只是因為他們是天使。而他們一再的出現,只是要讓人們知道世界末日近了,即聖經上所謂的“天國近了”。。劇終的那棵樹是生命樹吧,世界的終結是生命樹,永遠的生命。不是創世之初的那棵善惡樹。兩個小孩子奔向那生命樹,意味著從此人類擁有了不朽的生命。
神秘代碼影評(二)
在這個暑假裡,我看了兩部科幻電影,都是以世界末日做題材的災難片。一部是《2012世界末日》,還有一部是《神秘代碼》。我特別喜歡的一部是《神秘代碼》。
電影開頭一個女老師將小朋友們的作品放進一個時間罐裡埋好。過了半個世紀,在學校校慶日那一天,打開了埋藏50年的時間罐,小主人公約翰的兒子凱利布拿到了露西的作品。
凱利布把露西的作品帶回了家,給爸爸看,約翰看了後覺得是數字謎,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黑板上寫下來,認為是日期。於是把這些日期輸入電腦去查找,發現都是些重大新聞,
個個數列都表示一一發生的災難,
可是約翰看到最後一個數列,沒有經緯度和死亡人數,覺得很怪,於是約翰和兒子及露安娜還有艾比一起調查,經過努力發現重大秘密,地球就要毀滅。
為了拯救兒子,約翰深入調查,發現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救兒子,同時還發現有一群不明身份的黑衣人在跟蹤他的兒子。隨著紙上日期的臨近,他發現那些黑衣人是外星人,是來救他兒子的。影片最後,外星人帶著他的兒子和艾比乘座飛船離開了地球,而約翰和父母與地球生物在這次災難中喪生。
神秘代碼影評(三)
最後看到那棵香柏樹的時候,我遲疑了一會。()雖然已經想到凱勒和艾比就是未來的亞當和夏娃,但還是有點小疑惑。
於是查了香柏樹的寓意:黎巴嫩最令人著迷的,是《聖經》詩篇上屢屢提及的“黎巴嫩的香柏樹”。詩篇104篇16節說:“佳美的樹木就是黎巴嫩的香柏樹,是耶和華栽種的,都滿了汁漿。”古埃及的法老船,耶路撒冷的所羅門聖殿,乃至古羅馬皇帝的寶座,都是用香柏樹製作的,而現在黎巴嫩國旗上印著的圖騰,也正是香柏樹。
香柏樹長得極其高大,有著清冽的芬芳,堪稱為植物中的“王”,它不僅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見證人,也是基督教徒在主面前的期許。
所以,香柏樹是希望。播下希望,即便是世界末日,人類也不會滅亡。留有希望,這是美國這類毀滅型電影的精神。
而且,這部電影的最後一句臺詞是“這不是世界末日”,全家相擁在一起,舔舐掉彼此的恐懼,用愛和希望去守護。這也是最小的人類單位,但也是最大的生命之源。
蒂凡尼的早餐影評(一)
《蒂凡尼的早餐》這部電影拍攝於1962年。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夢露是所有男人心中的性☆禁☆感女神,凹凸有致的曲線,烈焰紅唇,淺金色的卷髮,每一個元素都是原始的欲望象徵。而到了60年代,社會環境中的理想主義情結引發了一場時尚界的嬉皮風格,在這個所有人都為披頭士瘋狂的年代裡,赫本那種纖瘦骨感的身材引領了新的時尚潮流。和同時期出現的模特Twiggy一樣,赫本也非常瘦、平胸,沒有玲瓏的曲線,舉手投足像個孩子般稚氣未脫,卻又流露出一種天生的優雅。
在電影中,奧黛麗·赫本的裝扮再次掀起時尚界變革。修長的雞尾酒裙、張揚的蛤蟆墨鏡、曼妙的高聳髮髻,以及誇張的長款煙圈等通過赫本的演繹一夜之間紅遍全球,成為最熱門的時尚道具。近半個世紀後,霍莉一角仍榮登英國《WhatToWear》雜誌票選的“影史最時尚角色”冠軍。尤其是她所穿的GIVENCHY小黑裙被評為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小黑裙。這套用黑色絲綢製作,無袖的雞尾酒裙亦堪稱時尚界不朽的經典之一。出自紀梵希工作室的原作的複製品在1992年巴黎的回顧展中再次亮相,被描述為“帶著利索線條的晚裝,在腰部做了隔開處理,黑色的緞紋,無袖”。高貴的赫本營造了一種清純、典雅的感覺,堪稱史上最經典的銀幕扮相之一。
在電影中,赫本梳著一個高貴型的盤發,前端垂下的劉海,為盤發增添了中性氣質,迸發出豁然、大氣的感覺。微微隆起的盤發上端呈現略尖的感覺,提升自然大方的氣度。而一側劉海的加入則為整體感覺增添了自信的一面。化的是一個赫本復古妝,眉毛部分著重加粗,令整個人看起來更加精神,使得臉龐的整個輪廓更為清晰。粗眼線令眼睛看起來更有神,並且拉長眼線並在眼尾輕揚,締造出深邃的眼睛輪廓。在顴骨處以打圈方式大面積掃上腮紅。高圓圓的紅唇、紅甲加上露背黑色更是具有別樣的風情。
另外,赫本的幾種經典服飾配件使其形象更具特色。一、絲巾。一般人圍絲巾都在旁邊打結,而赫本在劇中偏偏于脖頸正中打了一個結。雖然用現代的眼光看太過中規中矩,但卻令赫本的俏麗展露無遺。二、手套。式樣簡潔的長手套可以把她顯得高雅、大方、輕盈。三、平底鞋。一雙清爽無負荷的平底鞋突現親切的“簡約主義”。
這獨特的造型是赫本開創了時尚之風。著名華裔設計師王薇拉亦曾這樣評價赫本開創的時尚之風:“她的穿著迥異於當時好萊塢流行,她是為自己而穿。”
蒂凡尼的早餐影評(二)
其實這部電影描述了一個女人對於物質和精神追求的處理方式,一開始赫麗是一個典型的拜金主義吧,就希望嫁一個富豪,她的生活也是毫無規律的,那個奧曼一直說她是一個真正的騙子,其實她也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貓也是無名氏,那是一種對生活的迷茫,至少這樣可以讓自己不去面對殘酷的現實,我覺得保羅最後說的很對,你一直希望去什麼墨西哥什麼牧場,追求所謂的自由,其實自由是自己給的,是你自己把自己鎖在籠子裡,若不解開自己對自己的束縛,到哪裡都是一樣,你還是那個在籠子裡的你。()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一樣,想離開什麼所謂給自己帶來痛苦的地方,固然事情的發生地點是這裡,可是你其實已悄然把它種在心裡了,推脫它是給你帶來痛苦的東西,真正的解脫的鑰匙在我們手中,只要自己心已放下,在哪都是一樣。
女主對她的前丈夫說的有一句話我也感觸很深,她說你喜歡帶一些野性的東西回來,你不該上愛上那些野性的東西,你越愛它,它越強大,其實也是在說她自己,她骨子裡有一種野性,其實她和男主的感情她也知道是一種野性的情愫吧,男主有一個女的包養他吧,我覺得其實她應該很早就喜歡上男主了,基於男主的感情這種境況所以不去面對,讓自己還是回到追求物質的軌道上,我覺得男主很不錯,能夠勇敢放棄一些東西來珍惜感化女主。我想世間應該沒有這樣的人了吧。
活埋影評(一)
開片,一片漆黑,只有一段長時間的、沉重、急促不規律的喘息聲伴隨著一種粗糙的摩擦聲讓人感受到了喘息人的深度的驚恐和掙扎。沒有影像但是已足以使人感受到空間的封閉和情緒中幾近崩潰的緊張。從zippo打火機的火光亮起開始,整場電影,94分鐘,就是一個男人在一具棺木裡的故事。
這是一個美國人,一個跨國公司的雇傭司機。在伊拉克某地遭受劫持,被活埋在地下。劫匪留給了他一個手電筒,一個手機,兩根螢光棒和一把刀。他自己還有一小壺酒,一瓶藥和一個打火機。劫匪要求他自己打電話聯繫籌措500萬美金。
整個故事的背景並不是恐怖分子對於美國軍人的襲擊或報復行動,只是一個伊拉克人因為美國公司在伊拉克的擴張失去工作後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在伊拉克的這個平民劫匪眼中,所有的美國人都是一樣的。他們不是什麼意識形態的衝突或者任何現在政治鬥爭所宣傳的一些所謂人權、思想的鬥爭。只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要求,錢。在這個劫匪眼裡,美國人都是有錢的。但是從整個人質自救的過程中,影片所表現的就是,作為一個普通的美國人,他們同樣貧窮,生活沒有保障。
在整個掙扎自救的過程中,這個叫Paul的美國人撥打了911,FBI,自己服務的公司,家人,朋友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漠、責任推諉和機構的官僚作風。影片讓人心裡倍感衝擊和心酸的有三個情節。打給911要求holdon,打給FBI要求明確部門已經不是什麼新鮮橋端。但是他打給朋友只要求對方報出現在他撥打的這個號碼,卻只因為他情緒激動,語氣不夠禮貌而遭到了拒絕。透過這種嘲諷式的對話過程,讓人在隨著主人公感到深深絕望的同時感受到了無奈和憤慨。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又多少次扮演著這兩種角色。第二個比較受衝擊的就是,他的公司居然在他撥打電話求救並知悉他被埋在沙漠的一具棺木裡後,沒有積極想辦法營救,而是要求他接受電話錄音談話,要求Paul承認自己違反了公司約定和公司內部員工有親密關係,並就地解決他的勞工合同的續約,這樣在Paul死後,他們就不需要給他的家庭支付保險費用。這樣一段對話,極端地反映了現在社會的公司,已完全為資本關係控制,沒有任何人情和道義。而最後導演博人心跳的最後一擊就是FBI在沙馬上快溢滿整個棺木時打電話告訴Paul,他們馬上要找到他了,讓他堅持住。讓本來已經決定等死的Paul重新燃起了希望。但是他們居然搞錯了對象,找到的是另一個。真是讓Paul臨死還調侃他一下。最後片尾音就是FBI一句無奈的對不起,這樣的對不起充斥著整個影片。這種對不起有作為個人的同情,有作為機構的推諉,有共情的無奈。多少誤會,多少希望在”對不起”中煙消雲散。想起了不知誰說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我誰都對不起。他人、家人、自己,當自我都不能被自己掌控時,你哪有承擔義務和兌現責任的權力和可能性。
影片通過這個過程,要表達的主旨也許就是反映現代社會中,個體生存的孤獨和無助。和我在觀看中猜測的結局不同的是,Paul拍的最後給他家庭的視頻並沒有傳到劫匪手裡,也沒有因此感動他們,沒有呈現“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的設想,沒有留給人一絲希望就是現在世界和民族之間的各種紛爭還有可能因為愛而化解。導演所要表現的是對人類發展的徹底絕望。個體生活在一群官僚、麻痹、絲毫沒有責任感和道義之稱的各種機構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超出了自我可以掌控的範圍。從任何一個個體的處境來說他們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是他們之間形成的矛盾已經到了無法挽回也無法化解的地步。人情冷漠已無法靠自我激勵得到升溫。整部影片讓人感受到的就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絕望,就像在棺木裡掙扎著的Paul。世界對你來說狹小而黑暗,你不清楚外面到底怎樣。你依靠的生存手段就是科技。科技的發展似乎帶給了你無限的生機和可能。但是它也是機構和他人統治你的工具。劫匪就是通過這個手機控制他的行為,要求他拍攝自殘視頻來威脅美國政府。他的公司也是通過手機讓他在完全沒有可以還擊的情況下,中斷了對他的義務。各種你以為可以依靠的機構或者一直以來它們宣稱可以讓你信任、讓你依賴、服務於你的機構,當你處在困境的時候,通過這幾通電話就已經非常明確地讓你破滅了這種幻想。所有這些電話的對話場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是如此熟悉。但是只有通過導演設置的這種極端的危機場景中,才能讓人感受到其實我們有多麼無助和孤獨。
夫妻關係,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在這樣自我控制逐漸喪失又不斷想找尋自我的這樣一個過程裡,總是敏感、脆弱和矯情。也只有在人最基本的生存受到威脅時,才會回歸到最平和的狀態。我們都理解,但是我們都擺脫不了。這自然也是影片需要反映的社會生活關係內涵的一個重要部分。同類的電影還有布拉德。皮特演的一個類似題材的電影BARBEL(中文名通天塔)中也反映過。
影片巧妙地通過一具地下的棺木將現代人生活的困境極端化、符號化。影片結尾,鏡頭從棺木上方無限拉長的時候,表現出了現代人的生活空間就是一個狹小的深淵。影片的結局,Paul在滿懷希望的刹那被告知一切生機只是誤會。他失去的是身和心靈的希望。這樣的結局非常沉重。但是還是那句話,悲劇才能發人深省。
世界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民族之間的競爭和仇恨已經伴隨著經濟、資本、人口和資源的擴張不斷加深。不要相信任何所謂機構的承諾,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你需要的是自我判斷的能力。
活埋影評(二)
在莫名心煩的一天,看了這樣另我更加鬱悶的電影,我給了滿滿的10分評價。
如果說電影界幽閉空間的題材或是少的不能再少演員這樣類型的電影不乏少數,那麼《活埋》該算是極致了。一個人、一部黑莓、一隻zippo、一隻手電筒、兩隻螢光棒外加一大堆沙子,在一具棺材的狹小空間裡完成了影片的內容。里安·雷諾茲這一次是真正的獨挑大樑了,一個人平躺在棺材裡演了一部非常厲害的電影。
對於電影裡所要表現的政治、社會背景,個人覺得比講述人性的電影來得要沉重很多,影片中被活埋的卡車司機只是一個在伊拉克打工的美國平民,而劫匪也只是一個因為美國公司的入駐而失業的伊拉克普通男人,他們都是為生計而奔波,都只為滿足需求的最低層次而努力,沒想都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現實有時候就是支蒼蠅拍,毫不費力拍死一隻只本只想在窗戶上尋找出路的蒼蠅。
這是一部反映現實的影片,不是《殺死比爾》那樣的暴力美學,復仇的新娘不借助任何器具也能徒手踹開棺材出來接著報仇,因為那是高手中的高手,再你武功高強也奈何不了她。而保羅只是保羅,這裡只有被活埋的暴力現實,沒有峰迴路轉那樣的美學,普通卡車司機沒有不凡的身手,只有無奈的求救,只有在滿懷希望憧憬光明的時候被絕望殘酷殺害,即使有一把小刀,也只能用他無奈的切下小指,然後等死。
影片有一個畫面另我印象深刻,保羅在棺材板上寫下了馬克·懷特的名字,這是一個在巴格達曾經被成功解救的人質,而保羅在這個名字上畫了個方框,在我們國家,名字上畫框代表是逝者,我不知道國外是不是這樣,當時我就想,會不會這個馬克其實死了,救援人員只是用來安慰保羅而已,結果正如我所料,在滿是希望最緊急的光頭,救援隊長在電話另一頭傳來了一聲——馬克·懷特,接著就是冷冷的抱歉,這tm真是一通殘酷的電話,就是這通電話,結束了故事,結果了希望,給本來沉重的故事又添了一碼。
不得不說,電影前段主人公打無數電話求救的時候看的真是氣憤,就像主人公自己說的誰會在乎我們這些平頭百姓,我tm要是知道我被埋在哪我大老遠打電話給你幹啥,原來米國的政府機關也如此的……
我不關心影片裡的政治相關因素,也不想去想那些一通通電話裡人情世故的冷和暖,我只關心小人物的生與死,主人公最後的結局告訴我,在這個社會,信任何都不可靠,我們只能聰明的選擇自己前進的路。
活埋影評(三)
本片的處理手法還是顯得商業了一點,狹小空間自不必說,這是個很好的噱頭,但也只能是噱頭,最終的品質還是要看小空間裡面發生的事情。和《後窗》的全片偷窺一樣,或許做電影的人覺得很酷,但看片的人不會覺得很牛。
空間之外就是時間,本片的時間近于現實,片中的一個半小時就是現實中的這麼長時間。因為是臨近死亡,這麼長的時間足夠表現出非常豐富的內容。我的感覺是,片中的救援行動顯得商業化了,其實不是給主角以希望,而是給觀眾以希望,搞得好像可以生還一般,如同很多災難片中的大團圓一樣。這樣的處理無疑會更加扣人心弦,但我要說的是,就有點扯了,不夠現實,也不夠文藝。
本身片子這樣的設定是可以做成一部不僅僅是商業片的那種東西,除了拍攝手法之外,還可以做成很多東西。
如果是我,我會換一種方式,影片的最後時段不安排救援活動,不把節奏搞得激動人心,這些東西可以放在前半部分搞,畢竟人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會迸發出強大的求生能量,想很多辦法以自救。後面,就到了絕望的時刻。所有希望一一破滅之後,就該到人坦然面對死亡的時候了。()這個時候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回憶,反思,懺悔,寄語等等等等。由於不是在槍決現場,當事人可以很安靜的處理這些事情,也沒有必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故作豪邁狀。
前半部分尋求救援的時候表現焦急,憤怒;到了後面就表現悲傷,悔恨以及坦然,如給母親打電話那段可以安排在後面,增加些如同面對牧師般的懺悔鏡頭,反思自己的一生,最後提出希望,給妻子和兒子。
因為導演沒有按我這樣設想的去處理,所以看完之後有點失落。就本片而言,回顧一下,主題是什麼呢?戰爭或恐怖份子的殘酷?資本家的冷漠?抑或是真實再現某些在伊拉克被活埋的美國人?這些東西並不是不可以講,只是不能作為最後的主旨,那個只能是人,人性。
等待死亡,是一件很文藝的事情。就算是高齡的老人,或者是病入膏肓者,也很難確定自己的死亡時間,都是在一種確定死亡要來,又不知道是幾點鐘來的情況下等待。
所以,我覺得,很多片子都拍救援,好像沒有拍等死的,純等死,剛開始或許還有期待,後面就等著,一點幻想不存的等著,我期待這樣一部片子。因為這個情形其實是人類的縮寫,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從他知道死亡的那一刻起,他就在等待死亡。
凹凸有致的曲線,烈焰紅唇,淺金色的卷髮,每一個元素都是原始的欲望象徵。而到了60年代,社會環境中的理想主義情結引發了一場時尚界的嬉皮風格,在這個所有人都為披頭士瘋狂的年代裡,赫本那種纖瘦骨感的身材引領了新的時尚潮流。和同時期出現的模特Twiggy一樣,赫本也非常瘦、平胸,沒有玲瓏的曲線,舉手投足像個孩子般稚氣未脫,卻又流露出一種天生的優雅。在電影中,奧黛麗·赫本的裝扮再次掀起時尚界變革。修長的雞尾酒裙、張揚的蛤蟆墨鏡、曼妙的高聳髮髻,以及誇張的長款煙圈等通過赫本的演繹一夜之間紅遍全球,成為最熱門的時尚道具。近半個世紀後,霍莉一角仍榮登英國《WhatToWear》雜誌票選的“影史最時尚角色”冠軍。尤其是她所穿的GIVENCHY小黑裙被評為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小黑裙。這套用黑色絲綢製作,無袖的雞尾酒裙亦堪稱時尚界不朽的經典之一。出自紀梵希工作室的原作的複製品在1992年巴黎的回顧展中再次亮相,被描述為“帶著利索線條的晚裝,在腰部做了隔開處理,黑色的緞紋,無袖”。高貴的赫本營造了一種清純、典雅的感覺,堪稱史上最經典的銀幕扮相之一。
在電影中,赫本梳著一個高貴型的盤發,前端垂下的劉海,為盤發增添了中性氣質,迸發出豁然、大氣的感覺。微微隆起的盤發上端呈現略尖的感覺,提升自然大方的氣度。而一側劉海的加入則為整體感覺增添了自信的一面。化的是一個赫本復古妝,眉毛部分著重加粗,令整個人看起來更加精神,使得臉龐的整個輪廓更為清晰。粗眼線令眼睛看起來更有神,並且拉長眼線並在眼尾輕揚,締造出深邃的眼睛輪廓。在顴骨處以打圈方式大面積掃上腮紅。高圓圓的紅唇、紅甲加上露背黑色更是具有別樣的風情。
另外,赫本的幾種經典服飾配件使其形象更具特色。一、絲巾。一般人圍絲巾都在旁邊打結,而赫本在劇中偏偏于脖頸正中打了一個結。雖然用現代的眼光看太過中規中矩,但卻令赫本的俏麗展露無遺。二、手套。式樣簡潔的長手套可以把她顯得高雅、大方、輕盈。三、平底鞋。一雙清爽無負荷的平底鞋突現親切的“簡約主義”。
這獨特的造型是赫本開創了時尚之風。著名華裔設計師王薇拉亦曾這樣評價赫本開創的時尚之風:“她的穿著迥異於當時好萊塢流行,她是為自己而穿。”
蒂凡尼的早餐影評(二)
其實這部電影描述了一個女人對於物質和精神追求的處理方式,一開始赫麗是一個典型的拜金主義吧,就希望嫁一個富豪,她的生活也是毫無規律的,那個奧曼一直說她是一個真正的騙子,其實她也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貓也是無名氏,那是一種對生活的迷茫,至少這樣可以讓自己不去面對殘酷的現實,我覺得保羅最後說的很對,你一直希望去什麼墨西哥什麼牧場,追求所謂的自由,其實自由是自己給的,是你自己把自己鎖在籠子裡,若不解開自己對自己的束縛,到哪裡都是一樣,你還是那個在籠子裡的你。()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一樣,想離開什麼所謂給自己帶來痛苦的地方,固然事情的發生地點是這裡,可是你其實已悄然把它種在心裡了,推脫它是給你帶來痛苦的東西,真正的解脫的鑰匙在我們手中,只要自己心已放下,在哪都是一樣。
女主對她的前丈夫說的有一句話我也感觸很深,她說你喜歡帶一些野性的東西回來,你不該上愛上那些野性的東西,你越愛它,它越強大,其實也是在說她自己,她骨子裡有一種野性,其實她和男主的感情她也知道是一種野性的情愫吧,男主有一個女的包養他吧,我覺得其實她應該很早就喜歡上男主了,基於男主的感情這種境況所以不去面對,讓自己還是回到追求物質的軌道上,我覺得男主很不錯,能夠勇敢放棄一些東西來珍惜感化女主。我想世間應該沒有這樣的人了吧。
活埋影評(一)
開片,一片漆黑,只有一段長時間的、沉重、急促不規律的喘息聲伴隨著一種粗糙的摩擦聲讓人感受到了喘息人的深度的驚恐和掙扎。沒有影像但是已足以使人感受到空間的封閉和情緒中幾近崩潰的緊張。從zippo打火機的火光亮起開始,整場電影,94分鐘,就是一個男人在一具棺木裡的故事。
這是一個美國人,一個跨國公司的雇傭司機。在伊拉克某地遭受劫持,被活埋在地下。劫匪留給了他一個手電筒,一個手機,兩根螢光棒和一把刀。他自己還有一小壺酒,一瓶藥和一個打火機。劫匪要求他自己打電話聯繫籌措500萬美金。
整個故事的背景並不是恐怖分子對於美國軍人的襲擊或報復行動,只是一個伊拉克人因為美國公司在伊拉克的擴張失去工作後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在伊拉克的這個平民劫匪眼中,所有的美國人都是一樣的。他們不是什麼意識形態的衝突或者任何現在政治鬥爭所宣傳的一些所謂人權、思想的鬥爭。只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要求,錢。在這個劫匪眼裡,美國人都是有錢的。但是從整個人質自救的過程中,影片所表現的就是,作為一個普通的美國人,他們同樣貧窮,生活沒有保障。
在整個掙扎自救的過程中,這個叫Paul的美國人撥打了911,FBI,自己服務的公司,家人,朋友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漠、責任推諉和機構的官僚作風。影片讓人心裡倍感衝擊和心酸的有三個情節。打給911要求holdon,打給FBI要求明確部門已經不是什麼新鮮橋端。但是他打給朋友只要求對方報出現在他撥打的這個號碼,卻只因為他情緒激動,語氣不夠禮貌而遭到了拒絕。透過這種嘲諷式的對話過程,讓人在隨著主人公感到深深絕望的同時感受到了無奈和憤慨。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又多少次扮演著這兩種角色。第二個比較受衝擊的就是,他的公司居然在他撥打電話求救並知悉他被埋在沙漠的一具棺木裡後,沒有積極想辦法營救,而是要求他接受電話錄音談話,要求Paul承認自己違反了公司約定和公司內部員工有親密關係,並就地解決他的勞工合同的續約,這樣在Paul死後,他們就不需要給他的家庭支付保險費用。這樣一段對話,極端地反映了現在社會的公司,已完全為資本關係控制,沒有任何人情和道義。而最後導演博人心跳的最後一擊就是FBI在沙馬上快溢滿整個棺木時打電話告訴Paul,他們馬上要找到他了,讓他堅持住。讓本來已經決定等死的Paul重新燃起了希望。但是他們居然搞錯了對象,找到的是另一個。真是讓Paul臨死還調侃他一下。最後片尾音就是FBI一句無奈的對不起,這樣的對不起充斥著整個影片。這種對不起有作為個人的同情,有作為機構的推諉,有共情的無奈。多少誤會,多少希望在”對不起”中煙消雲散。想起了不知誰說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我誰都對不起。他人、家人、自己,當自我都不能被自己掌控時,你哪有承擔義務和兌現責任的權力和可能性。
影片通過這個過程,要表達的主旨也許就是反映現代社會中,個體生存的孤獨和無助。和我在觀看中猜測的結局不同的是,Paul拍的最後給他家庭的視頻並沒有傳到劫匪手裡,也沒有因此感動他們,沒有呈現“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的設想,沒有留給人一絲希望就是現在世界和民族之間的各種紛爭還有可能因為愛而化解。導演所要表現的是對人類發展的徹底絕望。個體生活在一群官僚、麻痹、絲毫沒有責任感和道義之稱的各種機構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超出了自我可以掌控的範圍。從任何一個個體的處境來說他們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是他們之間形成的矛盾已經到了無法挽回也無法化解的地步。人情冷漠已無法靠自我激勵得到升溫。整部影片讓人感受到的就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絕望,就像在棺木裡掙扎著的Paul。世界對你來說狹小而黑暗,你不清楚外面到底怎樣。你依靠的生存手段就是科技。科技的發展似乎帶給了你無限的生機和可能。但是它也是機構和他人統治你的工具。劫匪就是通過這個手機控制他的行為,要求他拍攝自殘視頻來威脅美國政府。他的公司也是通過手機讓他在完全沒有可以還擊的情況下,中斷了對他的義務。各種你以為可以依靠的機構或者一直以來它們宣稱可以讓你信任、讓你依賴、服務於你的機構,當你處在困境的時候,通過這幾通電話就已經非常明確地讓你破滅了這種幻想。所有這些電話的對話場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是如此熟悉。但是只有通過導演設置的這種極端的危機場景中,才能讓人感受到其實我們有多麼無助和孤獨。
夫妻關係,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在這樣自我控制逐漸喪失又不斷想找尋自我的這樣一個過程裡,總是敏感、脆弱和矯情。也只有在人最基本的生存受到威脅時,才會回歸到最平和的狀態。我們都理解,但是我們都擺脫不了。這自然也是影片需要反映的社會生活關係內涵的一個重要部分。同類的電影還有布拉德。皮特演的一個類似題材的電影BARBEL(中文名通天塔)中也反映過。
影片巧妙地通過一具地下的棺木將現代人生活的困境極端化、符號化。影片結尾,鏡頭從棺木上方無限拉長的時候,表現出了現代人的生活空間就是一個狹小的深淵。影片的結局,Paul在滿懷希望的刹那被告知一切生機只是誤會。他失去的是身和心靈的希望。這樣的結局非常沉重。但是還是那句話,悲劇才能發人深省。
世界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民族之間的競爭和仇恨已經伴隨著經濟、資本、人口和資源的擴張不斷加深。不要相信任何所謂機構的承諾,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你需要的是自我判斷的能力。
活埋影評(二)
在莫名心煩的一天,看了這樣另我更加鬱悶的電影,我給了滿滿的10分評價。
如果說電影界幽閉空間的題材或是少的不能再少演員這樣類型的電影不乏少數,那麼《活埋》該算是極致了。一個人、一部黑莓、一隻zippo、一隻手電筒、兩隻螢光棒外加一大堆沙子,在一具棺材的狹小空間裡完成了影片的內容。里安·雷諾茲這一次是真正的獨挑大樑了,一個人平躺在棺材裡演了一部非常厲害的電影。
對於電影裡所要表現的政治、社會背景,個人覺得比講述人性的電影來得要沉重很多,影片中被活埋的卡車司機只是一個在伊拉克打工的美國平民,而劫匪也只是一個因為美國公司的入駐而失業的伊拉克普通男人,他們都是為生計而奔波,都只為滿足需求的最低層次而努力,沒想都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現實有時候就是支蒼蠅拍,毫不費力拍死一隻只本只想在窗戶上尋找出路的蒼蠅。
這是一部反映現實的影片,不是《殺死比爾》那樣的暴力美學,復仇的新娘不借助任何器具也能徒手踹開棺材出來接著報仇,因為那是高手中的高手,再你武功高強也奈何不了她。而保羅只是保羅,這裡只有被活埋的暴力現實,沒有峰迴路轉那樣的美學,普通卡車司機沒有不凡的身手,只有無奈的求救,只有在滿懷希望憧憬光明的時候被絕望殘酷殺害,即使有一把小刀,也只能用他無奈的切下小指,然後等死。
影片有一個畫面另我印象深刻,保羅在棺材板上寫下了馬克·懷特的名字,這是一個在巴格達曾經被成功解救的人質,而保羅在這個名字上畫了個方框,在我們國家,名字上畫框代表是逝者,我不知道國外是不是這樣,當時我就想,會不會這個馬克其實死了,救援人員只是用來安慰保羅而已,結果正如我所料,在滿是希望最緊急的光頭,救援隊長在電話另一頭傳來了一聲——馬克·懷特,接著就是冷冷的抱歉,這tm真是一通殘酷的電話,就是這通電話,結束了故事,結果了希望,給本來沉重的故事又添了一碼。
不得不說,電影前段主人公打無數電話求救的時候看的真是氣憤,就像主人公自己說的誰會在乎我們這些平頭百姓,我tm要是知道我被埋在哪我大老遠打電話給你幹啥,原來米國的政府機關也如此的……
我不關心影片裡的政治相關因素,也不想去想那些一通通電話裡人情世故的冷和暖,我只關心小人物的生與死,主人公最後的結局告訴我,在這個社會,信任何都不可靠,我們只能聰明的選擇自己前進的路。
活埋影評(三)
本片的處理手法還是顯得商業了一點,狹小空間自不必說,這是個很好的噱頭,但也只能是噱頭,最終的品質還是要看小空間裡面發生的事情。和《後窗》的全片偷窺一樣,或許做電影的人覺得很酷,但看片的人不會覺得很牛。
空間之外就是時間,本片的時間近于現實,片中的一個半小時就是現實中的這麼長時間。因為是臨近死亡,這麼長的時間足夠表現出非常豐富的內容。我的感覺是,片中的救援行動顯得商業化了,其實不是給主角以希望,而是給觀眾以希望,搞得好像可以生還一般,如同很多災難片中的大團圓一樣。這樣的處理無疑會更加扣人心弦,但我要說的是,就有點扯了,不夠現實,也不夠文藝。
本身片子這樣的設定是可以做成一部不僅僅是商業片的那種東西,除了拍攝手法之外,還可以做成很多東西。
如果是我,我會換一種方式,影片的最後時段不安排救援活動,不把節奏搞得激動人心,這些東西可以放在前半部分搞,畢竟人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會迸發出強大的求生能量,想很多辦法以自救。後面,就到了絕望的時刻。所有希望一一破滅之後,就該到人坦然面對死亡的時候了。()這個時候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回憶,反思,懺悔,寄語等等等等。由於不是在槍決現場,當事人可以很安靜的處理這些事情,也沒有必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故作豪邁狀。
前半部分尋求救援的時候表現焦急,憤怒;到了後面就表現悲傷,悔恨以及坦然,如給母親打電話那段可以安排在後面,增加些如同面對牧師般的懺悔鏡頭,反思自己的一生,最後提出希望,給妻子和兒子。
因為導演沒有按我這樣設想的去處理,所以看完之後有點失落。就本片而言,回顧一下,主題是什麼呢?戰爭或恐怖份子的殘酷?資本家的冷漠?抑或是真實再現某些在伊拉克被活埋的美國人?這些東西並不是不可以講,只是不能作為最後的主旨,那個只能是人,人性。
等待死亡,是一件很文藝的事情。就算是高齡的老人,或者是病入膏肓者,也很難確定自己的死亡時間,都是在一種確定死亡要來,又不知道是幾點鐘來的情況下等待。
所以,我覺得,很多片子都拍救援,好像沒有拍等死的,純等死,剛開始或許還有期待,後面就等著,一點幻想不存的等著,我期待這樣一部片子。因為這個情形其實是人類的縮寫,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從他知道死亡的那一刻起,他就在等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