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管理讀後感(一)
書,我確實還沒有讀完,也不知道未讀完就寫讀後感合適不合適,只是覺得我應該寫一寫,記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這是我第一次跟著老師讀書,稻盛和夫——《心靈管理》。
我平常不太會去看這類的書,覺得只是在講大大的道理,不切實際,還不如去看小說,找點樂子。而且我一直都奉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理念,平常都不太愛讀書,經常往外面跑,只是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喜歡的書才會很認真的去讀,其他的書,有的看過了就忘記了,有的看了一半就不想看了……
《心靈管理》也是閒暇的時候會看一下,
書還沒有讀完,我就說說已經讀了一部分的感受。到目前為止,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做自己”。我們不需要想別人想的,做別人做的,喜歡別人喜歡的,我們只需做好自己。通俗一點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跟隨自己的內心,只要你心無歪念,而且有利他大於利己的心,你做出來的事都會是美好的,即使有時候有的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但是只要自己認為是對的,“別人”都是浮雲。
感悟可能不夠深刻,但這是我真真切切從書上學到並落實到實踐上的。從小到大我都是特別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的一個人,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評價。
最後,我對自己的兩次無故缺席讀書會也進行了反思。首先我必須承認自己是做錯了,態度不端正,過於隨意,不去讀書會招呼也沒有打一個,不過這周的讀書會是徹底忘記了,更不用說要不要打招呼這回事。對此,我還是深感歉意的,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其次,是我對讀書會的感受。去讀書會就像是上課,說很重視,沒有,不重視,也不是。基本固定的星期三晚上,探討一下人生,思考學習書上教我們的東西。興趣來時就讀得津津有味,興趣稍退就有時候開一下小差。認真的問了一下自己,讀書會於我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第三,我是真真切切想跟老師做實驗,
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篇合格的讀後感,我只是將最真實的自己和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體會,用不太好的文筆寫出來。
心靈管理讀後感(二)
英國哲學家站莫斯。埃倫有一本著作《原因和結果的法則》,如此述說心靈管理:
人的心靈像庭園。
每次讀完這段話我都會陷入深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如何度過這段有限的人生才是正確的?看著周邊的同事和朋友,熱心關注於養生節目,養生書籍,或者因為單位的某一次體檢專案不合格,眉頭緊鎖,憂心忡忡,我就在想,難道健康管理才是最重要的嗎?有時候和朋友小聚,談論最多的就是誰誰又有什麼項目,又考了什麼證書,又賺了多少錢,瞧人家多聰明,多能幹,多有出息,那一刻我又會不經意的問自己,難道才智管理最重要嗎?其實細細想想,我們哭著降臨這個世界,來的目的就是忍受人間的淒苦,品嘗人生五味。我們笑著離開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我們經歷過這段旅程,然後釋然、頓悟後離開。來時分文沒有,走時無牽無掛。
來到這個世上走了一趟,能留下的也許就剩下靈魂了。而所謂的靈魂其實不就是心靈管理嗎?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兒時的我們單純的像一張白紙,那時的行為就是“人何為正確”,世界要麼是黑的,要麼是白的,對於人的區分只有好人與壞人。漸漸地我們踏入這個社會,看見的,聽到的,內心想到的逐漸成為“自我”。一切出發點都以“自我”為中心,能否升官發財,()能否名利雙收,能否對自己有利。眼中只有“自我”時,我們心靈的那張白紙也逐漸由白色變成五顏六色直到最終的黑色。
當自我無限膨脹時,個人的佔有欲望會變得貪得無厭。不信你看多少位青年才俊鋃鐺入獄,只因錢不夠花,權不夠用;不信你瞧,多少人忙忙碌碌只為金銀滿山,哪怕喪盡天良,禍害子孫;不信你瞅,山不再綠水不再清,天不再藍,城市霧霾聚攏不散,只因企業要生產,政府要稅收,環境要污染。無限的欲望,讓企業變得不擇手段,毫無誠信。地溝油,毒饅頭,瘦肉精,紅心鴨蛋……無限的欲望讓政府官員淪為“碩鼠”,住豪宅,開好車,喝好酒,吃盛宴,出入有司機接送,公文有秘書代勞,生活有保姆伺候,花銷有手下孝敬。見了上司搖尾乞憐,阿諛奉承,見了百姓橫眉冷對,呲牙咧嘴。最終豪宅變成四面牆,美酒變成白開水,公文變成悔罪書,秘書變成獄中友,保姆變身教導員,盛宴變成窩窩頭。
人的一生究竟應該如何度過?每次讀稻盛和夫的著作,我都會問自己這個問題。其實稻盛和夫的著作我已經讀過很多本,有《活法》《幹法》《六項精進》《經營十二條》《人為什麼活著》《敬天愛人》《創造收益1.2.3》《阿米巴經營》《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堅守底線》《提高心性,拓展經營》《稻盛和夫》,算上這本《心靈管理》總共有13本了。最初的讀書動機僅僅是因為想要瞭解經營的實質,特別是稻盛和夫創辦了京瓷和KDDI兩個集團企業位居世界500強之內;65歲時,他依然投入佛門,並對佛教的精髓“六波羅蜜”,即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做出了深入的解釋,進一步完善了經營哲學內涵。2010年2月,已經78歲高齡的稻盛和夫出任瀕臨破產的日航董事,並讓日航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扭虧為盈。可以說他同時掌管了3家世界500強企業,並且全部盈利。與其說是一個神話,不如說商場上不敗的傳奇。如今他開始在全球各地建立盛和塾,推廣自己的經營哲學。
由最初的經營哲學到如今的心靈管理,究其原因其實是對自我靈魂的救贖。“人,何為正確。”“自我”與“真我”,“利己”與“利他”包含的真理並非莫測高深。做人與處事,沒有私欲出於公心,就會得到身邊人的讚賞和信任。由此聚集強大的磁場,也可以理解為人脈圈子。由於你出於公心,出發點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的,朋友就願意與你相處,由此實現共贏。同樣由於你的出於公心,公司員工就會信服你,願意與你一起實現企業的共同願景,甘心情願無私奉獻,任勞任怨,勇於付出。此刻員工就是自燃型的員工,他會比老闆更用心自己的企業,更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阿米巴經營理念就是在經營哲學基礎上,推出的一套管理會計理念。阿米巴就像是孫悟空身上的毫毛,變身為無數個向你一樣熱心企業發展的管理者。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班組,化身為獨立核算的經營實體,班組或領班就是這個經營實體的管理者,他們會主動關注生產的每一個細節,因為每一個細節都會影響他們部門的成本核算。但前提是管理者首先是“利他”信念的堅定支持者,因為“利他”不“利己”才能出於公心核算本部門運營成本,並將公司整體利益放在第一位。由於調動公司各個部門的每一個環節,就像激發了身體裡的激情細胞,管理者的理念和願景被同時調動起來,統一起來,怎能戰無不勝呢?
心靈管理將經營哲學推廣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內心深處。如果說我們的心靈是一座花園的話。那麼我們自己就是這個花園裡辛勤勞作的園丁,如果我們忽視了對心靈花園的管理,我們的內心就會荒蕪,長滿雜草。眼中就只有“自我”,並以自我為中心,處處計較,精於算計,最終像紅樓夢中的二奶奶,反倒算計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如果我們內心時刻反省自己的內心,不讓雜草在心靈花園紮根,我們內心就會多一些“真我”,想問題,辦事情就會從“人,何為正確?”為出發點,讓自己的心靈磁場彙聚更多正能量,由此得到心靈的淨化,靈魂的救贖,最終磨礪心智,實現道德高尚的境界。
心理學讀後感(一)
初識心理學,我懂的並不多,看了一些書後我才有略微的見解。先從最基本的基礎常識談談吧。
有心理學就有心理醫生,作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學醫生,或者說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最重要的就是要傾聽。心理諮詢師要用全身心來傾聽,腦子要不停的運作,用所學的知識,做出準確的判斷,期間酌情插少許的提問,使求助者在傾訴的過程中,宣洩自己的情緒,通過諮詢師的幫助,逐漸自己發現癥結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訴她問題處在哪裡。心理諮詢師的有效傾聽,化解了求助者的癥結。
在一次談話節目中,一位女性聽眾諮詢自己為什麼老師學不好英文,不能跟外國人是很好的交流,而她的專業又恰恰是醫療英語。在經過交流後才發現,這位女士因為當初一段美好的跨國戀情被阻斷之後,出現了一種抵觸的清潔,不願再說英語,尤其是不願聽到外國異性對她說英語,實際上她碰到的是一個心理問題。心理諮詢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全新的聆聽求助者的傾訴,要聰明的問問題,要關注她自己的意識不願意承擔的那部分,而不要將太多的精力放在樹立自己的業界權威上。
還有一種是,諮詢人員聽到求助者說自己好了一點了,就高興了,覺得自己有能力。其實,這時候很多心理諮詢師不明白,求助者正在為他們服務,這是求助者特別容易辦到的一件事。心理諮詢師就像家長、老師一樣,求助者希望讓心理諮詢師高興,這樣心理諮詢師才能對他好,他才能得到更多的關注。所以,求助者就希望讓心理諮詢師高興一點。這說明,人人都是生活中的求助者,只是在於角色轉換之間。
還有,在與求助者探討問題時,心理諮詢師很同意把應該放在求助者身上的關注轉移到求助者所說的“我想使什麼什麼改變……”上,這時需要讓求助者明白,心理諮詢師只能幫助他本人。比如,以為母親很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很焦慮,此時心理諮詢師應該抓住母親與兒子的關係。其實母子,父子的關係就像在蹺蹺板上,父母想改變孩子未來的平衡蹺蹺板,心理諮詢師要告訴他們,孩子是無法改變的,只有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孩子行為的認識,然後做出對孩子的行為的反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改變。其實這根本不應該是父母擔心的事情,父母應該後退,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會、經歷生活。
其實,心理治療不只可以給心理疾患者帶來福音,心理知識的普及完全可以預防許多心理問題的發生,而適時的心理指導更是有助於一個人挖掘潛能,增加才幹,最大幅度地提高生命品質和事業成功的機率,為富有和幸福創造條件。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心靈的指引,人生的每一種歷險和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心靈的能量和機智,而心理指導正可以使心靈的各個側面協同發展,使心靈的結構呈優化趨勢。當一個人的內心變得強大而又靈動、寬厚而又堅毅時,那麼任何力量便都無法阻擋了。
心理學讀後感(二)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瞭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00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麼?”“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裡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瞭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像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裡,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瞭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對於初學者和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本書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繫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能幫助你逐漸產生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學心理學的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類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裨益。
心聲讀後感(一)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培育這些花朵的辛勤的園丁。一位合格的老師,是能公平、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給予每個學生相同的關愛和發展機會的。然而,把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做到這些的。
《心聲》中,李京京要求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可他被老師以“嗓子沙啞”為由拒絕了。他非常傷心、難過,想到自己的遭遇竟與課文中的“凡卡”極為相似,不由得悲從中來,他的心與凡卡的心產生了共鳴。最後,在公開課上,李京京偶然地得到了機會,並聲情並茂的朗讀了課文。
作為一位老師,就不應該對學生存有偏見,應該客觀、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朋友,關心他們、愛護他們、體諒他們、幫助他們,甚至關愛他們勝於愛自己。如果每位老師都能夠做到尊重學生、關愛學生,那麼,又怎麼會出現老師體罰學生、學生頂撞老師等等諸如此類的事件呢?
我想,老師和學生之間是不是太缺乏溝通了呢?我們不妨“換位思考”:做學生的,多體諒體諒老師;做老師的,應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從何說起呢?有時候,聽取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改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足,那便是尊重;有時候,把自己當作是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在一起,談天說地,沒有一絲隔閡,把他們看作是可以交心的知己,那也是尊重;有時候,贊同一個學生讀獨到的見解,那也是尊重;有時候,給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那同樣是尊重。
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給學生一個機會,同樣,也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心聲》裡的程老師,為什麼一開始就不給京京一次機會呢?主要原因還是對學生不能公正、平等地對待。要是她能夠給每個學生相同的機會、相同的愛,靜靜也不會如此悲傷了。
“老師,給我一次機會吧!”不知有多少學生的心中蕩漾著這句話,希望老師能夠給自己一個表現的機會。但願所有的老師,面對這些舉著小手的孩子們,給予他們一份愛——一個機會,叫出他們的名字。
心聲讀後感(二)
《心聲》講述是的是京京想讀《萬卡》,但程老師不願讓聲音吵啞的京京念,但是京京想到爺爺,卻用心讀書。全開時,趙小楨讀不敢舉手,京京就舉了手。最後,京京用他的心靈之音征服了老師和同學。
京京被告知不能念《萬卡》的故事時,京京垂下頭,他多麼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幾行字的那麼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讀課文難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嗎?這段寫出京京的沮喪,對故事的喜歡他的期望和他的疑惑。
這篇《萬卡》之所以能抓住京京的心裡因為他同萬卡一樣。有一愛他的爺爺,京京的爺爺在鄉下,他是在爺爺那裡長大的,他不經回起他和爺爺在鄉下的場景,後來他去城裡上學,再也看不到爺爺了。他的爸爸媽媽又總是吵架,他就像可憐的小萬卡盼望爺爺接他回家一樣,京京也盼著爺爺哪一天來看看他。這個萬卡寫的信多好啊!京京還沒有給爺爺寫過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寫成什麼樣子。
他和萬卡一樣有一個要好的女孩,叫妮兒,就住在爺爺家對門。
京京甚至想像得出萬卡寫信時的心情,那種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他真想大聲地讀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讀。
當胖胖的趙小楨像一個愛撒嬌的小姑娘奶聲奶氣的讀書時,京京心想:不,不是這樣的,萬卡不是個妖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時才九歲,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城裡當學徒,吃不飽,還要挨打,他傷心極了,盼望爺爺去救他,他是在懇求,在哭訴,絕不該有這種撒嬌的腔調,所以說要好好讀一篇文章,要用心去讀,用心去體會文章的語言,主人公的心裡活動,只有準確把握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把課文讀好。
程老師的目光在全班同學臉上掃了一遍,課上要求大家表情朗讀。大家把講義拿出來。
那天由這幾個同學朗讀。
這個現象反映了一個現在教育的弊端,公開課流於形式化,公開課由於這種形式化逐漸成為一個精心準備的節目。
京京想念一段問老師可以嗎時,老師說不行,你的嗓子沙啞得厲害,念不好。
表現了老師對個別學生的不肯定,學校本身就是要把一群愚昧的人帶入知識的殿堂,而不是讓本來就很優秀的學生拿來展示的。
心聲讀後感(三)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心聲》。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名叫李京京的小學生。京京的班主任程老師宣佈,幾天以後,京京他們班要上一節公開教學課。公開教學課講的是一篇小說《萬卡》,京京很喜歡這個故事。程老師點了六個同學的名字,讓那六個同學明天留下來練習課文。京京希望自己也能讀一點兒,卻被老師否定了。京京很傷心,放學後京京到樹林裡去讀課文。因為萬卡的經歷和京京十分相似,京京就投入了所有的感情來練習讀課文。上公開課時,有一個同學太緊張,忘了詞。京京就舉起手,站起來繼續讀。他讀的很好,讓所有的人大吃一驚。
讀完這篇文章,我想: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為什麼僅僅因為京京嗓子沙啞就不讓他讀課文?人和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機會。程老師可能不知道,她這樣做雖然是為了學校的榮譽,可她卻深深的傷害了一個孩子的心啊!朗讀課文就一定要有唱歌的嗓子嗎?上公開課有不是開藝術學院,京京為什麼只能躲在樹林裡讀書呢?
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啊!
然後釋然、頓悟後離開。來時分文沒有,走時無牽無掛。來到這個世上走了一趟,能留下的也許就剩下靈魂了。而所謂的靈魂其實不就是心靈管理嗎?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兒時的我們單純的像一張白紙,那時的行為就是“人何為正確”,世界要麼是黑的,要麼是白的,對於人的區分只有好人與壞人。漸漸地我們踏入這個社會,看見的,聽到的,內心想到的逐漸成為“自我”。一切出發點都以“自我”為中心,能否升官發財,()能否名利雙收,能否對自己有利。眼中只有“自我”時,我們心靈的那張白紙也逐漸由白色變成五顏六色直到最終的黑色。
當自我無限膨脹時,個人的佔有欲望會變得貪得無厭。不信你看多少位青年才俊鋃鐺入獄,只因錢不夠花,權不夠用;不信你瞧,多少人忙忙碌碌只為金銀滿山,哪怕喪盡天良,禍害子孫;不信你瞅,山不再綠水不再清,天不再藍,城市霧霾聚攏不散,只因企業要生產,政府要稅收,環境要污染。無限的欲望,讓企業變得不擇手段,毫無誠信。地溝油,毒饅頭,瘦肉精,紅心鴨蛋……無限的欲望讓政府官員淪為“碩鼠”,住豪宅,開好車,喝好酒,吃盛宴,出入有司機接送,公文有秘書代勞,生活有保姆伺候,花銷有手下孝敬。見了上司搖尾乞憐,阿諛奉承,見了百姓橫眉冷對,呲牙咧嘴。最終豪宅變成四面牆,美酒變成白開水,公文變成悔罪書,秘書變成獄中友,保姆變身教導員,盛宴變成窩窩頭。
人的一生究竟應該如何度過?每次讀稻盛和夫的著作,我都會問自己這個問題。其實稻盛和夫的著作我已經讀過很多本,有《活法》《幹法》《六項精進》《經營十二條》《人為什麼活著》《敬天愛人》《創造收益1.2.3》《阿米巴經營》《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堅守底線》《提高心性,拓展經營》《稻盛和夫》,算上這本《心靈管理》總共有13本了。最初的讀書動機僅僅是因為想要瞭解經營的實質,特別是稻盛和夫創辦了京瓷和KDDI兩個集團企業位居世界500強之內;65歲時,他依然投入佛門,並對佛教的精髓“六波羅蜜”,即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做出了深入的解釋,進一步完善了經營哲學內涵。2010年2月,已經78歲高齡的稻盛和夫出任瀕臨破產的日航董事,並讓日航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扭虧為盈。可以說他同時掌管了3家世界500強企業,並且全部盈利。與其說是一個神話,不如說商場上不敗的傳奇。如今他開始在全球各地建立盛和塾,推廣自己的經營哲學。
由最初的經營哲學到如今的心靈管理,究其原因其實是對自我靈魂的救贖。“人,何為正確。”“自我”與“真我”,“利己”與“利他”包含的真理並非莫測高深。做人與處事,沒有私欲出於公心,就會得到身邊人的讚賞和信任。由此聚集強大的磁場,也可以理解為人脈圈子。由於你出於公心,出發點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的,朋友就願意與你相處,由此實現共贏。同樣由於你的出於公心,公司員工就會信服你,願意與你一起實現企業的共同願景,甘心情願無私奉獻,任勞任怨,勇於付出。此刻員工就是自燃型的員工,他會比老闆更用心自己的企業,更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阿米巴經營理念就是在經營哲學基礎上,推出的一套管理會計理念。阿米巴就像是孫悟空身上的毫毛,變身為無數個向你一樣熱心企業發展的管理者。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班組,化身為獨立核算的經營實體,班組或領班就是這個經營實體的管理者,他們會主動關注生產的每一個細節,因為每一個細節都會影響他們部門的成本核算。但前提是管理者首先是“利他”信念的堅定支持者,因為“利他”不“利己”才能出於公心核算本部門運營成本,並將公司整體利益放在第一位。由於調動公司各個部門的每一個環節,就像激發了身體裡的激情細胞,管理者的理念和願景被同時調動起來,統一起來,怎能戰無不勝呢?
心靈管理將經營哲學推廣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內心深處。如果說我們的心靈是一座花園的話。那麼我們自己就是這個花園裡辛勤勞作的園丁,如果我們忽視了對心靈花園的管理,我們的內心就會荒蕪,長滿雜草。眼中就只有“自我”,並以自我為中心,處處計較,精於算計,最終像紅樓夢中的二奶奶,反倒算計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如果我們內心時刻反省自己的內心,不讓雜草在心靈花園紮根,我們內心就會多一些“真我”,想問題,辦事情就會從“人,何為正確?”為出發點,讓自己的心靈磁場彙聚更多正能量,由此得到心靈的淨化,靈魂的救贖,最終磨礪心智,實現道德高尚的境界。
心理學讀後感(一)
初識心理學,我懂的並不多,看了一些書後我才有略微的見解。先從最基本的基礎常識談談吧。
有心理學就有心理醫生,作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學醫生,或者說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最重要的就是要傾聽。心理諮詢師要用全身心來傾聽,腦子要不停的運作,用所學的知識,做出準確的判斷,期間酌情插少許的提問,使求助者在傾訴的過程中,宣洩自己的情緒,通過諮詢師的幫助,逐漸自己發現癥結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訴她問題處在哪裡。心理諮詢師的有效傾聽,化解了求助者的癥結。
在一次談話節目中,一位女性聽眾諮詢自己為什麼老師學不好英文,不能跟外國人是很好的交流,而她的專業又恰恰是醫療英語。在經過交流後才發現,這位女士因為當初一段美好的跨國戀情被阻斷之後,出現了一種抵觸的清潔,不願再說英語,尤其是不願聽到外國異性對她說英語,實際上她碰到的是一個心理問題。心理諮詢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全新的聆聽求助者的傾訴,要聰明的問問題,要關注她自己的意識不願意承擔的那部分,而不要將太多的精力放在樹立自己的業界權威上。
還有一種是,諮詢人員聽到求助者說自己好了一點了,就高興了,覺得自己有能力。其實,這時候很多心理諮詢師不明白,求助者正在為他們服務,這是求助者特別容易辦到的一件事。心理諮詢師就像家長、老師一樣,求助者希望讓心理諮詢師高興,這樣心理諮詢師才能對他好,他才能得到更多的關注。所以,求助者就希望讓心理諮詢師高興一點。這說明,人人都是生活中的求助者,只是在於角色轉換之間。
還有,在與求助者探討問題時,心理諮詢師很同意把應該放在求助者身上的關注轉移到求助者所說的“我想使什麼什麼改變……”上,這時需要讓求助者明白,心理諮詢師只能幫助他本人。比如,以為母親很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很焦慮,此時心理諮詢師應該抓住母親與兒子的關係。其實母子,父子的關係就像在蹺蹺板上,父母想改變孩子未來的平衡蹺蹺板,心理諮詢師要告訴他們,孩子是無法改變的,只有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孩子行為的認識,然後做出對孩子的行為的反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改變。其實這根本不應該是父母擔心的事情,父母應該後退,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會、經歷生活。
其實,心理治療不只可以給心理疾患者帶來福音,心理知識的普及完全可以預防許多心理問題的發生,而適時的心理指導更是有助於一個人挖掘潛能,增加才幹,最大幅度地提高生命品質和事業成功的機率,為富有和幸福創造條件。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心靈的指引,人生的每一種歷險和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心靈的能量和機智,而心理指導正可以使心靈的各個側面協同發展,使心靈的結構呈優化趨勢。當一個人的內心變得強大而又靈動、寬厚而又堅毅時,那麼任何力量便都無法阻擋了。
心理學讀後感(二)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瞭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00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麼?”“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裡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瞭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像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裡,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瞭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對於初學者和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本書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繫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能幫助你逐漸產生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學心理學的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類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裨益。
心聲讀後感(一)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培育這些花朵的辛勤的園丁。一位合格的老師,是能公平、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給予每個學生相同的關愛和發展機會的。然而,把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做到這些的。
《心聲》中,李京京要求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可他被老師以“嗓子沙啞”為由拒絕了。他非常傷心、難過,想到自己的遭遇竟與課文中的“凡卡”極為相似,不由得悲從中來,他的心與凡卡的心產生了共鳴。最後,在公開課上,李京京偶然地得到了機會,並聲情並茂的朗讀了課文。
作為一位老師,就不應該對學生存有偏見,應該客觀、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朋友,關心他們、愛護他們、體諒他們、幫助他們,甚至關愛他們勝於愛自己。如果每位老師都能夠做到尊重學生、關愛學生,那麼,又怎麼會出現老師體罰學生、學生頂撞老師等等諸如此類的事件呢?
我想,老師和學生之間是不是太缺乏溝通了呢?我們不妨“換位思考”:做學生的,多體諒體諒老師;做老師的,應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從何說起呢?有時候,聽取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改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足,那便是尊重;有時候,把自己當作是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在一起,談天說地,沒有一絲隔閡,把他們看作是可以交心的知己,那也是尊重;有時候,贊同一個學生讀獨到的見解,那也是尊重;有時候,給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那同樣是尊重。
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給學生一個機會,同樣,也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心聲》裡的程老師,為什麼一開始就不給京京一次機會呢?主要原因還是對學生不能公正、平等地對待。要是她能夠給每個學生相同的機會、相同的愛,靜靜也不會如此悲傷了。
“老師,給我一次機會吧!”不知有多少學生的心中蕩漾著這句話,希望老師能夠給自己一個表現的機會。但願所有的老師,面對這些舉著小手的孩子們,給予他們一份愛——一個機會,叫出他們的名字。
心聲讀後感(二)
《心聲》講述是的是京京想讀《萬卡》,但程老師不願讓聲音吵啞的京京念,但是京京想到爺爺,卻用心讀書。全開時,趙小楨讀不敢舉手,京京就舉了手。最後,京京用他的心靈之音征服了老師和同學。
京京被告知不能念《萬卡》的故事時,京京垂下頭,他多麼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幾行字的那麼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讀課文難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嗎?這段寫出京京的沮喪,對故事的喜歡他的期望和他的疑惑。
這篇《萬卡》之所以能抓住京京的心裡因為他同萬卡一樣。有一愛他的爺爺,京京的爺爺在鄉下,他是在爺爺那裡長大的,他不經回起他和爺爺在鄉下的場景,後來他去城裡上學,再也看不到爺爺了。他的爸爸媽媽又總是吵架,他就像可憐的小萬卡盼望爺爺接他回家一樣,京京也盼著爺爺哪一天來看看他。這個萬卡寫的信多好啊!京京還沒有給爺爺寫過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寫成什麼樣子。
他和萬卡一樣有一個要好的女孩,叫妮兒,就住在爺爺家對門。
京京甚至想像得出萬卡寫信時的心情,那種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他真想大聲地讀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讀。
當胖胖的趙小楨像一個愛撒嬌的小姑娘奶聲奶氣的讀書時,京京心想:不,不是這樣的,萬卡不是個妖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時才九歲,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城裡當學徒,吃不飽,還要挨打,他傷心極了,盼望爺爺去救他,他是在懇求,在哭訴,絕不該有這種撒嬌的腔調,所以說要好好讀一篇文章,要用心去讀,用心去體會文章的語言,主人公的心裡活動,只有準確把握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把課文讀好。
程老師的目光在全班同學臉上掃了一遍,課上要求大家表情朗讀。大家把講義拿出來。
那天由這幾個同學朗讀。
這個現象反映了一個現在教育的弊端,公開課流於形式化,公開課由於這種形式化逐漸成為一個精心準備的節目。
京京想念一段問老師可以嗎時,老師說不行,你的嗓子沙啞得厲害,念不好。
表現了老師對個別學生的不肯定,學校本身就是要把一群愚昧的人帶入知識的殿堂,而不是讓本來就很優秀的學生拿來展示的。
心聲讀後感(三)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心聲》。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名叫李京京的小學生。京京的班主任程老師宣佈,幾天以後,京京他們班要上一節公開教學課。公開教學課講的是一篇小說《萬卡》,京京很喜歡這個故事。程老師點了六個同學的名字,讓那六個同學明天留下來練習課文。京京希望自己也能讀一點兒,卻被老師否定了。京京很傷心,放學後京京到樹林裡去讀課文。因為萬卡的經歷和京京十分相似,京京就投入了所有的感情來練習讀課文。上公開課時,有一個同學太緊張,忘了詞。京京就舉起手,站起來繼續讀。他讀的很好,讓所有的人大吃一驚。
讀完這篇文章,我想: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為什麼僅僅因為京京嗓子沙啞就不讓他讀課文?人和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機會。程老師可能不知道,她這樣做雖然是為了學校的榮譽,可她卻深深的傷害了一個孩子的心啊!朗讀課文就一定要有唱歌的嗓子嗎?上公開課有不是開藝術學院,京京為什麼只能躲在樹林裡讀書呢?
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