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天堂的顏色讀後感

天堂的顏色讀後感(一)

看《天堂的顏色》這部電影時,我不知哭了多少次,是為父親一次又一次的猶豫而流下難過的淚水,但更多的卻是感動的淚水。

感動之一是盲童穆罕默德雖然看不到世界的顏色,但卻能看到天堂的顏色,體會生命的顏色。

穆罕默德沒有一雙能看見世間萬物的眼睛,但他卻有一顆透亮的心,他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這多彩的世界。他張開雙臂,擁抱每一束麥穗、每一棵綠草、每一朵紅花。他攤開雙手,想要感受小溪的心跳,想要點數每一塊光滑的鵝卵石。穆罕默德用自己的語言去解讀野花遍佈、鳥語呢喃的大自然。

他似乎能聽懂小鳥的歌聲,讀懂花草的心事。生命中每一個被我們忽略掉的微小瞬間,他都能觸摸的到,而且都能沉醉其中,這對身心健康的我們來說,真的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

同時他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通過自己在學習上的認真與刻苦,可以讓同齡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讓老師大加讚賞。

感動之二是生活雖然艱苦,但奶奶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她用離開家的作法來反對父親送走盲童,因為她堅信穆罕默德一定能自力更生,學會生活的本領。奶奶是理解和真正愛穆罕默德的,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教育孩子,如在見到日思夜想的孫子時她沒有跑過去擁抱孩子而是讓小男孩靠判斷來到自己身旁,

還有讓妹妹和小男孩共同和自己遞雞蛋,這一系列的舉動都是在無聲的教孩子適應生活,她相信通過學習小男孩一定可以獨立生活。這就是一個偉大的親人,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教育者。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我一定會對學生充滿愛和信心,而不能因為學生暫時的缺陷、錯誤或失敗就否定學生。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我們和家長的辛勤哺育下都會綻放成美麗的花朵。


天堂的顏色讀後感(二)

《天堂的顏色》是一部伊朗電影,廣闊優美的自然景觀,單純質樸的小人物,簡單平實的故事,卻蘊含極大的情緒張力,能喚起人心靈最深處的感動,

這樣的電影正好是我所喜歡的類型。

卡夫卡曾經痛苦地追問,我們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在天堂生活,天堂為我們的享用而存在。如果我們的使命已經改變了;天堂的使命是否也隨之而改變呢,沒有人說出。如果我們不知道天堂是否已經因為我們的改變而改變,我想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尋找一個自己的天堂。

《天堂的顏色》講述了一個八歲的盲童默罕默德是如何感受自然尋找上帝的故事。電影一開始就是長達三分鐘的漆黑,和各種畫外音,原來是一個盲人小學中的小孩們弄亂了各自的答錄機,結果只能在老師的幫助下依靠聽覺來辨別。這個場景讓人在一開始就感覺到了盲人世界的無奈和艱辛。默罕默德是一個八歲的盲童,

他因為自身的遭遇而對上帝產生了質疑:“沒有人愛我,連奶奶也一樣。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若我能看得見的話,我就可以跟別人一樣上學,但現在,我必須上盲人學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一樣。老師說主比較疼愛瞎子,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若是真的如此,上帝不會讓我們瞎掉,所以我們見不到上帝。老師回答說,‘主是不可見的。無所不在,你能感覺到。你用指尖瞭解。’現在,我不停地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為止。我要告訴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內心的秘密。”他不停地伸出手,把掉下來的小鳥重新放回巢中,用觸覺來感受父親、奶奶和妹妹們的臉和手以及那流動的風,
用嗅覺來體會美麗的花,用聽覺來觀察鳥,尤其是啄木鳥的聲音。看到這個八歲的孩子這麼執著的尋找著信仰,讓不由得感動不已,同時也忽然覺得很疑惑,我們整天忙忙碌碌到底都在幹些什麼呢?

而他的父親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幼年喪父,中年喪妻,一個人照顧三個孩子和一個老母親,生活的壓力讓他不再有信仰。他甚至把默罕默德看成是他再婚的障礙,想盡一切辦法企圖擺脫他這個累贅。放假了遲遲不去接他回家,故意把帶到他自己工作的比較較危險的地方,雖然規定了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毫無疑問在父親的內心是很希望某些意外發生的。尤其是森林裡時不時傳來的野獸的恐怖的吼叫,似乎象徵了父親內心的某種危險的欲望。

那些場面,尤其是父親陰鬱的延伸,真得讓人覺得很可怕。忽然發現人如果什麼都不畏懼的話,真的是很可怕的。

後來由於父親的無情,把默罕默德送到了木匠家。老奶奶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離家去尋找孫子,卻因淋雨而生病,終於因病去世。父親的婚事也因此而告吹。父親來到木匠家,在門前猶豫不決,最後還是把默罕默德帶走了。他們走在一條不知同向何處的路上,父子倆都沉默不語。在經過一座木橋時,父親潛意識中的願望突然實現了,木橋突然斷裂,默罕默德掉入了湍急的水流中。父親猶豫不決,最後雖然跳入水中,企圖救起自己的兒子。但這個願望最終卻難以實現,找回的只是兒子冰冷的屍體。

史鐵生說,人所不能者即為殘疾。大概人由於自己各種各樣的“殘疾”,不得不構築一個天堂,這樣才可能抵禦聲明中的各種黑暗,看見天堂的顏色,最終走過生命。在《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對小瞎子說,認認真真地彈斷一千根琴弦,就可以用斷的琴弦做藥治好眼睛。就像他的師傅告訴他彈斷八百根就可以複明一樣,他通過一個善意的謊言在徒弟心上構築了一個能看得見的天堂。

在片中,奶奶說,她不擔心看不見東西的孫子默罕默德,但卻很擔心自己的兩眼完好的兒子。成人往往由於生活的壓力,現實的殘酷而失去信仰,對世界和上帝都熟視無睹起來,變得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別人都很危險。卡夫卡說,你可以避開這世界的苦難,你完全有這麼做的自由,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許正是這種回避是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難。雖然渴望快樂,逃避痛苦是人的天性,完全無可厚非。但有時候因為可能逃避而陷入更大甚至是不可挽回的苦難當中。

這個時候,孩子往往作為一個救贖者的角色出現,如《中央車站》中的約書亞,就是以自己的純真來打動老人朵拉的忘卻,使她學會想念,學會回憶,學會如何去愛和相信。當成人們迷失在迷惘的河流之中,陷入黑暗之中找不到歸途,孩子們站在路旁,指引著回家的路。

天堂,我覺得始終是這部影片關心的中心話題之一。不管是兒子的相信和尋找,還是父親的懷疑和回歸,都體現了人們對天堂的嚮往和企盼。只有生命真正面臨絕境的時候,人們才會創造一個天堂來抵禦現實的殘酷。


天堂的顏色讀後感(三)

天堂是什麼顏色呢?我們常人可以隨意的拼湊心中的顏色,因為我們生活在五顏六色的世界裡,可那些盲童呢?他們又怎麼拼湊心中的天堂呢?

電影《天堂的顏色》通過一個盲孩無能為力的苦難,去展現出人性中最為自私一面的惡劣與醜陋性,以至於在被無限放大與具體之後,最終形成了一種難以挽回與彌補的後悔與遺憾。

在德黑蘭市盲校上學的盲童穆罕默德放暑假了,等著鄉下的父親來接他回家。父親終於來了,他想把穆罕默德留在學校裡,因為他實在不願意再照顧這個不幸的孩子。校方不接受,父親只好帶著穆罕默德回家去。穆罕默德回到奶奶、姐姐和妹妹身邊後非常高興,分別給她們帶來了小禮物。奶奶認為穆罕默德什麼都能學會,認為他有生活的能力,父親卻擔憂自己要永遠照顧這個不幸的孩子。他擔心穆罕默德的存在會使自己的再婚受到阻撓,於是就偷偷地把穆罕默德送到一個盲人木匠那裡去學藝。奶奶得知此事後很生氣,隨後去世了。盲人木匠托人捎來口信,嫌父親給的學費不夠,讓父親去領回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在和父親一起回家的路上出了意外,掉到湍急的河水中去了。父親經過一番短暫而激烈的思想鬥爭,還是跳進了河水中去救他。父子倆都被河水沖走了,然而奇跡出現,最後他們都活了下來。

影片一開始通過一班孩子在紙板上刻寫盲文,開門見山就凸現出了本片中以盲人為主的這麼一個重要的線索。通過許多手部的特寫鏡頭去體現出盲人生活的一種情景,其中就有一段是默罕默德通過聲音與觸摸幫助雛鳥重回家園的片段,他的微笑除了讓人感到他的善良與純真外,微笑中的天真無邪更多的則讓人感到一種心酸與心痛。

穆罕默德雖然看不見,但他還是很積極樂觀的生活,通過自己在學習上的認真與刻苦,可以讓同齡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讓老師讚賞。()除了身體上這一無法改變的殘忍事實,可以說他比同齡的人都要更加的優秀與卓越,但這偏偏就是穆罕默德最為致命的缺點。當穆罕默德被父親送去當學徒後,當著同為盲人木匠的面,穆罕默德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按照老師對於上帝的定義,穆罕默德隨時隨地不斷地用觸覺與聽覺去感知周圍的一切,除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奇妙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在苦苦探尋著上帝的蹤跡與存在。他希望有朝一日能與上帝碰面,並質問上帝對於自己的不公。這除了是一種宗教信仰之外,它其實也是對生活的希望與訴求。每個人都是沒法選擇出身,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是命中註定無法改變的事實,只能學會接受與妥協,但只要積極樂觀的面對人生,依舊可以體會到生活的美好。看著出沒在身邊的弱勢群體,很多人都會對他們的不幸充滿了憐憫與同情,卻無法實實在在的體會到在他們生活的過程中時常會湧現出來的那份徹底的絕望與痛楚。但看完這部電影,我相信通過穆罕默德至少會讓很多人對身邊的弱勢群體有更加全面與深刻的認知與瞭解,也會對他們傾注更多的關愛與真心。

影片的細節營造非常生動,一些隱喻和象徵也運用得非常自然。影片中穆罕默德觸摸父親的手和奶奶的手、以及他撫摸妹妹的臉和奶奶的臉,讓人非常感動。他把手伸出車窗感受風吹,在溪流邊撫摸流水,在地裡觸摸小樹,也讓人心動。還有他分別送給奶奶、姐姐和妹妹的禮物,胸針、瓶蓋和梳子,也說明了生活的艱辛。父親到德黑蘭接兒子的同時去商店裡變賣手工藝品和農產品,也同樣說明一家人的生活狀況。粉刷牆壁時父親和姐姐臉上沾滿灰泥,感覺很真實。奶奶帶著穆罕默德去一個水瀑旁邊點燃蠟燭,這些蠟燭則顯示出他們對真主的信仰。

父親去德黑蘭接兒子回家,經過一家首飾店,那閃爍的玻璃映出了父親的雙重影像,並且其中一個影像和戴滿珠寶的模特手巧妙地組合起來,這象徵了父親矛盾分裂的人格形象以及父親潛在的欲望。父親去求婚前在水塘邊刮鬍子,一不小心跌碎了鏡子並劃傷了臉,隨後破裂的鏡子裡映出父親多重分裂的影像,看上去很怪異,這也明顯具有象徵意味。奶奶因反對父親而冒雨出走,在河邊她看見一條擱淺的魚在掙扎,這裡掙扎的魚應該是隱喻了小穆罕默德生命的掙扎。影片最後父親和穆罕默德經過樹林、行至木橋的時候,我們看見一隻被卡在橋墩而四腳朝天、正在掙扎的烏龜,這也明顯隱喻了什麼。影片結尾處,蘇醒過來的父親抱著兒子,周圍的環境很是奇特:滄海、枯石,這些直觀的意象,喻示著親情的回歸與永恆。

天堂,是活著的人心裡的一個夢境,它被賦予了世間一切的美好。那裡一定是沒有憂愁,沒有煩惱,沒有戰爭,沒有饑餓……雖然始終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但只要我們堅持光明的信仰,相信黑暗的世界也是天堂。

天龍八部讀後感2000字

查老先生退隱之後,武林群雄無主。但品位起作品,仍韻味悠長,作為金庸的十四部力作—“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可以說部部精彩絕倫,但就本人來講是以天龍八部首推,最具吸引力。

天龍八部發生的年代在射雕之前,大約在北宋年間,天龍八部是以八種精怪神道為基,雖是人間外的眾生,卻也有塵世的悲歡離合,小說裡沒有精怪神道,只是借用此名象徵一些世間人物。

故事的講的是種種的江湖恩怨緣起于一個複國的陰謀,一句謊言導致武林的幾十年的血雨腥風,中原武林人士也因此釀成大禍,隱瞞無用反悔也無用,一段段奇巧的境遇就此展開,圍繞著段譽,蕭峰,虛竹,許許恩怨情仇。悲與歡同在。

段譽出身皇族,飽讀詩書,對武林人士崇尚的武功卻不屑一顧,一副翩翩佳公子模樣,還有一顆善良的心。但是時世變換,萬事自來,淩波微步的奇妙百變,北冥神功的霸道十足,又貫以有天下第一劍之美譽的六脈神劍,終究以一身絕世武功少室山名震天下,癡情也好,多情也罷,他能夠贏得眾多女孩的芳心,稱之為情聖也不為過,可以說是癡之集大成者。但另其鬱悶不已的是自己喜歡的人卻相繼成為自己的妹妹,好在最後出現轉機,可以一一迎娶。然而自己的身世也發生了變化,最後榮登大理皇位,成為一國之君。究竟是喜是悲卻也難以分辨,世事難以預料,很多事情當我們不願去面對的時候,卻又身不由己,不得不從,不妨把它理解為天意。

再看看契丹英雄,眾英雄中唯一的例外是喬峰。既無父母之命、又無媒妁之言,只為阿朱姑娘的一份情,生死相守,此情不渝。真正的大英雄本色。不愧北國好男兒!正如掃地僧所贊“大英雄本色唯蕭峰當之無愧”本人也有同感,看其所為就不難得出結論,為天下蒼生,視功名富貴如糞土,生死榮辱為浮雲,當得起一個仁字,杏子林中,恩威並施,夷平幫中叛亂,聚賢莊裡,杯酒絕交,再戰天下英雄,當的起一個義字。在其身世披露之後,無數人欲殺之而後快,蕭峰仍能舉重若輕,“雖萬千人吾往矣”,一一化解;少林寺前,一雙降龍掌力敵三大高手,生擒慕容公子,一聲冷笑,“我蕭峰大好男兒,竟與你這等小人齊名,殺你太丟人了,”豪氣甘雲,正氣凜然,羞煞南朝英雄,當的起一個勇字。突逢大變,半世英名如東流之水,回歸大遼,卻英雄本色不改,再創輝煌,當的起一個毅字,“北喬峰”威名遠播,中外皆知,連西夏深宮中也有所聞,卻為一個丫鬟侍女生死相許,當的起一個信字。英雄歸英雄,但是最後再為宋遼百姓立下不世之功的時候,斷劍穿胸而魂斷雁門關,又是以一幕悲劇收場。“俠之大者”為金庸贈郭靖之言,用在此處本人到也覺得合適,能到此也就夠了。“北丐”“北俠”“北喬峰”(當然在時間上喬峰要略早)降龍十八掌一脈相承,打遍天下英雄,真是占盡天下英氣。蕭峰,英雄!

之後就是那位不通俗務的少林弟子-虛竹,武功不行運氣卻好,出家人講究慈悲為懷,也正是這慈悲之心讓其機緣不斷,初衷為救人,卻誤打誤撞破珍瓏棋局,得逍遙武功精要終成頂尖好手。一局珍瓏棋,迷盡多少天下英雄,結果卻是如此的富有戲劇性。既然屢犯佛戒,就回少林甘心領罪,敢作敢為,大丈夫行徑,少室山當蕭峰面臨空前危機,又不畏艱巨,挺身而出,三兄弟結拜,痛飲之後又放手一搏,平時的優柔寡斷也一掃而空,一個義字,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英雄氣概表現的淋漓盡致,自來悲喜彼此交織,虛竹也未能例外,剛得知生身父母是誰,卻又生死相隔,陰陽相異,悲痛,心碎,悲涼的氣氛再次升騰。占天山之險,統領靈鷲九天九部,真乃逍遙掌門,當真逍遙至極。

這裡的是是非非,當真剪不斷,理還亂,種種恩怨情仇在這裡交織,尋根究底似乎又難上加難,心情隨之自然起伏,這裡有段譽,蕭峰,虛竹,的義蓋雲天,俠骨柔情,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之義。也有丁春秋等大奸大惡,見風使舵,沽名釣譽的卑鄙無恥之徒,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大義,也有唯恐天下不亂的狼子野心。強烈反差的對比,讓我們瞭解了這個世界需要什麼,崇尚什麼,又會拒絕什麼,排斥什麼,這也正是武俠小說的魅力所在。武俠小說不能唯武功論,而在俠義之氣。不管什麼情況下,這個義字還是要維持的,無論是弟兄之義還是國家之義。

每一次的重讀此書,都會有新的感覺,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又感慨萬千,事事不能完美,人也如此,()段譽的結局似乎是完美的,但是他真的快樂嗎,父母慘死,自己原來卻是惡人之子,不甘心又如何?身為大理國君又如何?蕭峰到也英雄無敵,大英雄本色無人能及,天下皆服。最後又如何?屍橫雁門關,結局淒慘,蒼涼悲愴。虛竹雖為逍遙派掌門,靈鷲宮主人,西夏駙馬,卻也不時為被逐出少林而抱憾。

因為我們一直相信完美是可以存在的,於是我們去追逐,義無反顧,用盡心力,直到最後一刻,不達目的誓不甘休。可是我們就真的完美了嗎?似乎最完美的結局就是我們每個人變的都不完美。正所謂世事又豈能盡如人意。

寫到這也讓我想起一句話:“捨得,捨得,不舍如何得”沒有什麼東西是永遠屬於我們的。擁有的時候好自珍惜,失去的時候也不要太過悲傷,況且生命短促,該做的還太多。希望歸希望,我們終究要面對現實。因為生命還在延續……

書看完,心卻久久難以平靜,結局太悲,卻不得不承認很完美,雖然未能全面的獲得數中的大義,但確實受到了一翻徹骨的洗禮,跟著英雄走武林,經歷多了一層,心智慧了一層。

每每回味,依然湧動著讀時的澎湃,有時是一陣溫暖,有時是片淒涼,有時是幾滴眼淚,有時是幾分振奮。我想我是被這書醉了,在醉中歡喜又憂,而讀此書是幸福的。

人生能得醉如此幾回?即使僅此一次亦足矣,酒醉不如書醉,書醉是真醉。

感謝金庸先生的書。

天堂地獄讀後感(一)

《天堂與地獄》這一則寓言故事,但讀後都給人生有很大的啟發。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間。當我們處處為他人著想時,我們生活在天堂,而當們念念只想著自己,那種自私的念頭充斥我們的大腦時,那麼我們就生活在地獄了。

然而反觀我們的生活時,似乎我們想到更多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所以在更多時候我們都是生活在地獄裡面,但我們卻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東西是我們許久不曾聽過了,那就是因果。因果之定律,是整個宇宙亙古不變的。因果通三世,在生時假如我們處處為他人著想,死後升天堂,也可以如那些長者一樣受人尊敬。其實這個在現實生活順,只要細心觀察,我們處處可以見到,那些熱心幫助他人的人,總是受到人們的尊重,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處處爭利,人們對之則是避之恐之。

然而,為人著想實為人生第一大學問,想起來比較容易,做起來總覺得困難重重。但是不管如何,我們總想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那麼不管如何困難,努力去做吧,時間久了,自然做到了,貴在堅持。


天堂地獄讀後感(二)

最近,我讀了《天堂和地獄》這本書,很有感受。

《天堂和地獄》是一部很經典的童話,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一個人被帶去參觀天堂和地獄。他先去魔鬼掌管的地獄,看到的情景令他十分吃驚:每個人面前都有豐富的佳餚,卻沒有音樂,更沒有一張笑臉。儘管他們都坐在酒桌旁,但是人人都無精打采,瘦得皮包骨頭。他發現他們每個人左臂上都捆著一把叉子,右臂上也都捆著一把刀,刀叉把手足有四尺長,但他們自己無法使用它們,所以就不能進餐。因此人人都在挨餓。

後來他又被帶去天堂轉了一圈,看到的景象卻完全不一樣。同樣有許多人,同樣有美酒佳餚,同樣有刀叉把手,也是四尺長,但是天堂裡的居民卻人人都在唱歌、歡笑,一片幸福快樂的景象。

看完這則故事後,我感想頗深。地獄裡的每個人都在試圖喂自己,結果根本吃不到東西。而天堂裡的每個人都在想法喂對面的人,而且也在被對面的人喂,因為他們互相幫助,所以他們過得很快樂。

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一個人想到的只是自己,那麼生活過得就像故事中的地獄;如果一個人想到的是別人,而且能和別人互相幫助,那麼日子過得就像故事中的天堂。


天堂地獄讀後感(三)

《天堂與地獄》這一個故事講的一個大善人死後。天使飛來接他上天堂的時候,大善人想到地獄去看看地獄與天堂的差別,結果才知道,天堂與地獄其實只相差一點點:

自己給自己夾食物---地獄;

用自己的筷子給別人夾食物-相互養活對方。

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思。我們平常形容兩種很大差別的時候,總是說“好比天堂與地獄”。()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大的差別只有那麼一點點,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態度。可見,人們之間的態度很重要。

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千人糕”這樣一個故事吧;哪怕一點點也是通過許多隻手作成的。你有沒有想過,你在一個森林裡,沒有任何工具,也沒有任何食物,也沒有任何人理你,難道這不是地獄嗎?你能堅持多就久?

只有我們先幫助別人,別人自然會幫助你。

人人付出一點點的愛,這個世界更溫暖、幸福。

史鐵生說,人所不能者即為殘疾。大概人由於自己各種各樣的“殘疾”,不得不構築一個天堂,這樣才可能抵禦聲明中的各種黑暗,看見天堂的顏色,最終走過生命。在《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對小瞎子說,認認真真地彈斷一千根琴弦,就可以用斷的琴弦做藥治好眼睛。就像他的師傅告訴他彈斷八百根就可以複明一樣,他通過一個善意的謊言在徒弟心上構築了一個能看得見的天堂。

在片中,奶奶說,她不擔心看不見東西的孫子默罕默德,但卻很擔心自己的兩眼完好的兒子。成人往往由於生活的壓力,現實的殘酷而失去信仰,對世界和上帝都熟視無睹起來,變得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別人都很危險。卡夫卡說,你可以避開這世界的苦難,你完全有這麼做的自由,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許正是這種回避是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難。雖然渴望快樂,逃避痛苦是人的天性,完全無可厚非。但有時候因為可能逃避而陷入更大甚至是不可挽回的苦難當中。

這個時候,孩子往往作為一個救贖者的角色出現,如《中央車站》中的約書亞,就是以自己的純真來打動老人朵拉的忘卻,使她學會想念,學會回憶,學會如何去愛和相信。當成人們迷失在迷惘的河流之中,陷入黑暗之中找不到歸途,孩子們站在路旁,指引著回家的路。

天堂,我覺得始終是這部影片關心的中心話題之一。不管是兒子的相信和尋找,還是父親的懷疑和回歸,都體現了人們對天堂的嚮往和企盼。只有生命真正面臨絕境的時候,人們才會創造一個天堂來抵禦現實的殘酷。


天堂的顏色讀後感(三)

天堂是什麼顏色呢?我們常人可以隨意的拼湊心中的顏色,因為我們生活在五顏六色的世界裡,可那些盲童呢?他們又怎麼拼湊心中的天堂呢?

電影《天堂的顏色》通過一個盲孩無能為力的苦難,去展現出人性中最為自私一面的惡劣與醜陋性,以至於在被無限放大與具體之後,最終形成了一種難以挽回與彌補的後悔與遺憾。

在德黑蘭市盲校上學的盲童穆罕默德放暑假了,等著鄉下的父親來接他回家。父親終於來了,他想把穆罕默德留在學校裡,因為他實在不願意再照顧這個不幸的孩子。校方不接受,父親只好帶著穆罕默德回家去。穆罕默德回到奶奶、姐姐和妹妹身邊後非常高興,分別給她們帶來了小禮物。奶奶認為穆罕默德什麼都能學會,認為他有生活的能力,父親卻擔憂自己要永遠照顧這個不幸的孩子。他擔心穆罕默德的存在會使自己的再婚受到阻撓,於是就偷偷地把穆罕默德送到一個盲人木匠那裡去學藝。奶奶得知此事後很生氣,隨後去世了。盲人木匠托人捎來口信,嫌父親給的學費不夠,讓父親去領回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在和父親一起回家的路上出了意外,掉到湍急的河水中去了。父親經過一番短暫而激烈的思想鬥爭,還是跳進了河水中去救他。父子倆都被河水沖走了,然而奇跡出現,最後他們都活了下來。

影片一開始通過一班孩子在紙板上刻寫盲文,開門見山就凸現出了本片中以盲人為主的這麼一個重要的線索。通過許多手部的特寫鏡頭去體現出盲人生活的一種情景,其中就有一段是默罕默德通過聲音與觸摸幫助雛鳥重回家園的片段,他的微笑除了讓人感到他的善良與純真外,微笑中的天真無邪更多的則讓人感到一種心酸與心痛。

穆罕默德雖然看不見,但他還是很積極樂觀的生活,通過自己在學習上的認真與刻苦,可以讓同齡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讓老師讚賞。()除了身體上這一無法改變的殘忍事實,可以說他比同齡的人都要更加的優秀與卓越,但這偏偏就是穆罕默德最為致命的缺點。當穆罕默德被父親送去當學徒後,當著同為盲人木匠的面,穆罕默德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按照老師對於上帝的定義,穆罕默德隨時隨地不斷地用觸覺與聽覺去感知周圍的一切,除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奇妙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在苦苦探尋著上帝的蹤跡與存在。他希望有朝一日能與上帝碰面,並質問上帝對於自己的不公。這除了是一種宗教信仰之外,它其實也是對生活的希望與訴求。每個人都是沒法選擇出身,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是命中註定無法改變的事實,只能學會接受與妥協,但只要積極樂觀的面對人生,依舊可以體會到生活的美好。看著出沒在身邊的弱勢群體,很多人都會對他們的不幸充滿了憐憫與同情,卻無法實實在在的體會到在他們生活的過程中時常會湧現出來的那份徹底的絕望與痛楚。但看完這部電影,我相信通過穆罕默德至少會讓很多人對身邊的弱勢群體有更加全面與深刻的認知與瞭解,也會對他們傾注更多的關愛與真心。

影片的細節營造非常生動,一些隱喻和象徵也運用得非常自然。影片中穆罕默德觸摸父親的手和奶奶的手、以及他撫摸妹妹的臉和奶奶的臉,讓人非常感動。他把手伸出車窗感受風吹,在溪流邊撫摸流水,在地裡觸摸小樹,也讓人心動。還有他分別送給奶奶、姐姐和妹妹的禮物,胸針、瓶蓋和梳子,也說明了生活的艱辛。父親到德黑蘭接兒子的同時去商店裡變賣手工藝品和農產品,也同樣說明一家人的生活狀況。粉刷牆壁時父親和姐姐臉上沾滿灰泥,感覺很真實。奶奶帶著穆罕默德去一個水瀑旁邊點燃蠟燭,這些蠟燭則顯示出他們對真主的信仰。

父親去德黑蘭接兒子回家,經過一家首飾店,那閃爍的玻璃映出了父親的雙重影像,並且其中一個影像和戴滿珠寶的模特手巧妙地組合起來,這象徵了父親矛盾分裂的人格形象以及父親潛在的欲望。父親去求婚前在水塘邊刮鬍子,一不小心跌碎了鏡子並劃傷了臉,隨後破裂的鏡子裡映出父親多重分裂的影像,看上去很怪異,這也明顯具有象徵意味。奶奶因反對父親而冒雨出走,在河邊她看見一條擱淺的魚在掙扎,這裡掙扎的魚應該是隱喻了小穆罕默德生命的掙扎。影片最後父親和穆罕默德經過樹林、行至木橋的時候,我們看見一隻被卡在橋墩而四腳朝天、正在掙扎的烏龜,這也明顯隱喻了什麼。影片結尾處,蘇醒過來的父親抱著兒子,周圍的環境很是奇特:滄海、枯石,這些直觀的意象,喻示著親情的回歸與永恆。

天堂,是活著的人心裡的一個夢境,它被賦予了世間一切的美好。那裡一定是沒有憂愁,沒有煩惱,沒有戰爭,沒有饑餓……雖然始終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但只要我們堅持光明的信仰,相信黑暗的世界也是天堂。

天龍八部讀後感2000字

查老先生退隱之後,武林群雄無主。但品位起作品,仍韻味悠長,作為金庸的十四部力作—“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可以說部部精彩絕倫,但就本人來講是以天龍八部首推,最具吸引力。

天龍八部發生的年代在射雕之前,大約在北宋年間,天龍八部是以八種精怪神道為基,雖是人間外的眾生,卻也有塵世的悲歡離合,小說裡沒有精怪神道,只是借用此名象徵一些世間人物。

故事的講的是種種的江湖恩怨緣起于一個複國的陰謀,一句謊言導致武林的幾十年的血雨腥風,中原武林人士也因此釀成大禍,隱瞞無用反悔也無用,一段段奇巧的境遇就此展開,圍繞著段譽,蕭峰,虛竹,許許恩怨情仇。悲與歡同在。

段譽出身皇族,飽讀詩書,對武林人士崇尚的武功卻不屑一顧,一副翩翩佳公子模樣,還有一顆善良的心。但是時世變換,萬事自來,淩波微步的奇妙百變,北冥神功的霸道十足,又貫以有天下第一劍之美譽的六脈神劍,終究以一身絕世武功少室山名震天下,癡情也好,多情也罷,他能夠贏得眾多女孩的芳心,稱之為情聖也不為過,可以說是癡之集大成者。但另其鬱悶不已的是自己喜歡的人卻相繼成為自己的妹妹,好在最後出現轉機,可以一一迎娶。然而自己的身世也發生了變化,最後榮登大理皇位,成為一國之君。究竟是喜是悲卻也難以分辨,世事難以預料,很多事情當我們不願去面對的時候,卻又身不由己,不得不從,不妨把它理解為天意。

再看看契丹英雄,眾英雄中唯一的例外是喬峰。既無父母之命、又無媒妁之言,只為阿朱姑娘的一份情,生死相守,此情不渝。真正的大英雄本色。不愧北國好男兒!正如掃地僧所贊“大英雄本色唯蕭峰當之無愧”本人也有同感,看其所為就不難得出結論,為天下蒼生,視功名富貴如糞土,生死榮辱為浮雲,當得起一個仁字,杏子林中,恩威並施,夷平幫中叛亂,聚賢莊裡,杯酒絕交,再戰天下英雄,當的起一個義字。在其身世披露之後,無數人欲殺之而後快,蕭峰仍能舉重若輕,“雖萬千人吾往矣”,一一化解;少林寺前,一雙降龍掌力敵三大高手,生擒慕容公子,一聲冷笑,“我蕭峰大好男兒,竟與你這等小人齊名,殺你太丟人了,”豪氣甘雲,正氣凜然,羞煞南朝英雄,當的起一個勇字。突逢大變,半世英名如東流之水,回歸大遼,卻英雄本色不改,再創輝煌,當的起一個毅字,“北喬峰”威名遠播,中外皆知,連西夏深宮中也有所聞,卻為一個丫鬟侍女生死相許,當的起一個信字。英雄歸英雄,但是最後再為宋遼百姓立下不世之功的時候,斷劍穿胸而魂斷雁門關,又是以一幕悲劇收場。“俠之大者”為金庸贈郭靖之言,用在此處本人到也覺得合適,能到此也就夠了。“北丐”“北俠”“北喬峰”(當然在時間上喬峰要略早)降龍十八掌一脈相承,打遍天下英雄,真是占盡天下英氣。蕭峰,英雄!

之後就是那位不通俗務的少林弟子-虛竹,武功不行運氣卻好,出家人講究慈悲為懷,也正是這慈悲之心讓其機緣不斷,初衷為救人,卻誤打誤撞破珍瓏棋局,得逍遙武功精要終成頂尖好手。一局珍瓏棋,迷盡多少天下英雄,結果卻是如此的富有戲劇性。既然屢犯佛戒,就回少林甘心領罪,敢作敢為,大丈夫行徑,少室山當蕭峰面臨空前危機,又不畏艱巨,挺身而出,三兄弟結拜,痛飲之後又放手一搏,平時的優柔寡斷也一掃而空,一個義字,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英雄氣概表現的淋漓盡致,自來悲喜彼此交織,虛竹也未能例外,剛得知生身父母是誰,卻又生死相隔,陰陽相異,悲痛,心碎,悲涼的氣氛再次升騰。占天山之險,統領靈鷲九天九部,真乃逍遙掌門,當真逍遙至極。

這裡的是是非非,當真剪不斷,理還亂,種種恩怨情仇在這裡交織,尋根究底似乎又難上加難,心情隨之自然起伏,這裡有段譽,蕭峰,虛竹,的義蓋雲天,俠骨柔情,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之義。也有丁春秋等大奸大惡,見風使舵,沽名釣譽的卑鄙無恥之徒,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大義,也有唯恐天下不亂的狼子野心。強烈反差的對比,讓我們瞭解了這個世界需要什麼,崇尚什麼,又會拒絕什麼,排斥什麼,這也正是武俠小說的魅力所在。武俠小說不能唯武功論,而在俠義之氣。不管什麼情況下,這個義字還是要維持的,無論是弟兄之義還是國家之義。

每一次的重讀此書,都會有新的感覺,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又感慨萬千,事事不能完美,人也如此,()段譽的結局似乎是完美的,但是他真的快樂嗎,父母慘死,自己原來卻是惡人之子,不甘心又如何?身為大理國君又如何?蕭峰到也英雄無敵,大英雄本色無人能及,天下皆服。最後又如何?屍橫雁門關,結局淒慘,蒼涼悲愴。虛竹雖為逍遙派掌門,靈鷲宮主人,西夏駙馬,卻也不時為被逐出少林而抱憾。

因為我們一直相信完美是可以存在的,於是我們去追逐,義無反顧,用盡心力,直到最後一刻,不達目的誓不甘休。可是我們就真的完美了嗎?似乎最完美的結局就是我們每個人變的都不完美。正所謂世事又豈能盡如人意。

寫到這也讓我想起一句話:“捨得,捨得,不舍如何得”沒有什麼東西是永遠屬於我們的。擁有的時候好自珍惜,失去的時候也不要太過悲傷,況且生命短促,該做的還太多。希望歸希望,我們終究要面對現實。因為生命還在延續……

書看完,心卻久久難以平靜,結局太悲,卻不得不承認很完美,雖然未能全面的獲得數中的大義,但確實受到了一翻徹骨的洗禮,跟著英雄走武林,經歷多了一層,心智慧了一層。

每每回味,依然湧動著讀時的澎湃,有時是一陣溫暖,有時是片淒涼,有時是幾滴眼淚,有時是幾分振奮。我想我是被這書醉了,在醉中歡喜又憂,而讀此書是幸福的。

人生能得醉如此幾回?即使僅此一次亦足矣,酒醉不如書醉,書醉是真醉。

感謝金庸先生的書。

天堂地獄讀後感(一)

《天堂與地獄》這一則寓言故事,但讀後都給人生有很大的啟發。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間。當我們處處為他人著想時,我們生活在天堂,而當們念念只想著自己,那種自私的念頭充斥我們的大腦時,那麼我們就生活在地獄了。

然而反觀我們的生活時,似乎我們想到更多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所以在更多時候我們都是生活在地獄裡面,但我們卻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東西是我們許久不曾聽過了,那就是因果。因果之定律,是整個宇宙亙古不變的。因果通三世,在生時假如我們處處為他人著想,死後升天堂,也可以如那些長者一樣受人尊敬。其實這個在現實生活順,只要細心觀察,我們處處可以見到,那些熱心幫助他人的人,總是受到人們的尊重,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處處爭利,人們對之則是避之恐之。

然而,為人著想實為人生第一大學問,想起來比較容易,做起來總覺得困難重重。但是不管如何,我們總想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那麼不管如何困難,努力去做吧,時間久了,自然做到了,貴在堅持。


天堂地獄讀後感(二)

最近,我讀了《天堂和地獄》這本書,很有感受。

《天堂和地獄》是一部很經典的童話,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一個人被帶去參觀天堂和地獄。他先去魔鬼掌管的地獄,看到的情景令他十分吃驚:每個人面前都有豐富的佳餚,卻沒有音樂,更沒有一張笑臉。儘管他們都坐在酒桌旁,但是人人都無精打采,瘦得皮包骨頭。他發現他們每個人左臂上都捆著一把叉子,右臂上也都捆著一把刀,刀叉把手足有四尺長,但他們自己無法使用它們,所以就不能進餐。因此人人都在挨餓。

後來他又被帶去天堂轉了一圈,看到的景象卻完全不一樣。同樣有許多人,同樣有美酒佳餚,同樣有刀叉把手,也是四尺長,但是天堂裡的居民卻人人都在唱歌、歡笑,一片幸福快樂的景象。

看完這則故事後,我感想頗深。地獄裡的每個人都在試圖喂自己,結果根本吃不到東西。而天堂裡的每個人都在想法喂對面的人,而且也在被對面的人喂,因為他們互相幫助,所以他們過得很快樂。

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一個人想到的只是自己,那麼生活過得就像故事中的地獄;如果一個人想到的是別人,而且能和別人互相幫助,那麼日子過得就像故事中的天堂。


天堂地獄讀後感(三)

《天堂與地獄》這一個故事講的一個大善人死後。天使飛來接他上天堂的時候,大善人想到地獄去看看地獄與天堂的差別,結果才知道,天堂與地獄其實只相差一點點:

自己給自己夾食物---地獄;

用自己的筷子給別人夾食物-相互養活對方。

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思。我們平常形容兩種很大差別的時候,總是說“好比天堂與地獄”。()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大的差別只有那麼一點點,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態度。可見,人們之間的態度很重要。

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千人糕”這樣一個故事吧;哪怕一點點也是通過許多隻手作成的。你有沒有想過,你在一個森林裡,沒有任何工具,也沒有任何食物,也沒有任何人理你,難道這不是地獄嗎?你能堅持多就久?

只有我們先幫助別人,別人自然會幫助你。

人人付出一點點的愛,這個世界更溫暖、幸福。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