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殺雞取卵讀後感

殺雞取卵讀後感(一)

今天我看了一個小故事叫殺雞取卵,它主要講的是:從前有個人生活很貧窮卻總想不勞而獲。他養了一隻老母雞,就靠賣雞蛋生活。但是,母雞每天只下一個蛋,十天八天才能賣一次雞蛋,錢來的太慢了,這個人憂心如的。因此他就天天思苦想,甚至做夢的時候都在想怎樣發財。

有一天,他家的老母雞下了一個金蛋,這下可把它高興壞了,左鄰右舍的人知到了,都跑過來看金蛋,羡慕得不得了。

過後,這人想:“雞肚子裡一定還有許多金蛋,我應該把它們都找出來。”想到這裡,他馬上找來一把刀把母雞殺了。

他開母雞的肚子後,發現跟本沒有什麼金蛋。他又把雞的五臟都找了個遍,別說金蛋了,就是普通的雞蛋也沒有一個。

他失望極了,一下子癱坐在地上說:“以後的日子怎麼過呀!”

看了“殺雞取卵”這個小故事之後,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長遠打算,不能只考慮眼前利益,如果只考慮眼前利益就會犧牲掉很多的利益。比如,如果我們每天只想著玩而不努力用功學習,那麼將來我們只能老大徒傷悲。所以我勸各位小朋友,珍惜現在的時光,好好學習,不要只想著玩。


殺雞取卵讀後感(二)

我想大家看完《殺雞取卵》一定都有感想吧,我也是的,而且我想把這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文中的這個人為了掙錢就養了一隻老母雞,

不過讓他感到驚喜的是老母雞竟然下了一隻金蛋,於是他就想母雞的肚子裡一定還有許多的金蛋,為了把這些金蛋都拿到手裡他就把老母雞殺了,然而母雞的肚子裡什麼雞蛋都沒有,而且這只母雞再也不能下蛋賣錢了,他什麼都沒有得到!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貪圖富貴,母雞下蛋都是有它自己的規律,不是把母雞殺了就能在她的肚子裡得到蛋,最後只會一無所有,要循序漸進。


殺雞取卵讀後感(三)

在寒假裡,我讀了一篇很有意義的故事,它是俄羅斯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寫的寓言《殺雞取卵》。這篇寓言講的是一對總想著不勞而獲,而且十分貪婪的夫妻。他們嫌自己養的雞一天只下一隻金蛋太慢了,

為了能夠把雞肚子裡的所有寶貝都取出來,就把這只雞宰了,結果卻一無所獲。

這篇寓言告訴我們,貪心的人是永遠都不會有好下場的。貪欲不僅會讓你一無所獲,而且會讓你失去已有的東西。()只有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大家一定還記得《馬蘭花》中的大蘭和小蘭吧。勤勞、善良的小蘭嫁給了山神馬郎,並得到了一朵神奇的馬蘭花。可貪婪的姐姐大蘭非常嫉妒小蘭,想不勞而獲,佔有神奇的馬蘭花,並因此被歹毒的老貓利用,害死了小蘭。當然,她最終也沒有得到好下常而藍盈盈的馬蘭花依舊為勤勞的人們燦爛開放。

所以我不能做一個貪心的人,因為貪心本來就不是一種好的品質,

由於貪心而做出這樣愚蠢的事就更可笑了。我要學會知足和感恩,做一個腳踏實地,熱愛勞動的人。這篇寓言是我學習和生活的小老師。我非喜歡這篇寓言故事!

森林大熊讀後感(一)

今天我讀了《森林大熊》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講的是一隻冬眠的大熊一覺醒來,發現眼前的樹林消失了,只見是一個現代化的工廠。工廠管理員把大熊當做是一個懶惰骯髒的工人,喝斥它立刻開始工作,大熊一次次的說自己是一隻“熊”,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它,最後大熊也漸漸動搖起來,忘記了自己本來就是一隻“熊”。

故事裡的熊是無辜的,是誰奪走了它的家園,又是誰剝奪了它生存的權力,其實,元兇就是我們人類,

要不是工人把森林給砍了,大熊也不會沒有家。這本書沒有結尾,它讓我們想到大熊可能在困惑中凍死了,因為雪地上看得見它的一部分屍體,也或許大熊最終還是在回歸自然的本能的召喚下醒了過來。

我非常喜歡讀這本書,因為從這本書上我學到了一個道理,做人不要懶惰,也不要迷失自我,做正確的事,不要犯下嚴重的錯誤。


森林大熊讀後感(二)

生活中,我讀過許多很有趣的書。比如;《再見小兔子》、《推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我最喜歡看《森林大熊》。作者是約克史坦納,寫於1973年。

《森林大熊》是一個關於現代文明中,人類對自己的迷失和找尋的寓言。故事內容是那頭大熊從冬眠中睡醒了,還不知道等待的將是一場噩夢。

過了一個冬天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園,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當無家可歸的熊像流浪漢似的用樹枝挑著一個包袱,有一次本能的走進森林時不知道是來冬眠的,它坐臥在那裡,身上鋪滿了白雪都快要凍成一座冰雕了,還在呆呆地對天發愣。:“我是來幹啥的呢?”這當然是一個現代寓言故事,作者借熊之口,在批評人類。熊是無辜的。是誰把它們催殘成這樣、是誰奪走了他們的家園、又是誰剝奪了它生存的權利呢?元兇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正是在這種所謂的現代文明的壓迫下,人才會變成這樣的。

所以我們要保護生態環境,愛惜森林裡的一草一木,杜絕亂砍伐樹木,保護野生動物。讓它們有一歇之地。


森林大熊讀後感(三)

我們常常通過別人的評價,別人的規範,別人的看法來看自己,也許我們本來是只熊,但別人說我們是只螞蟻,我就變成一隻螞蟻,別人說我們是鷹,我們就是鷹。別人說我們很笨,我們就變得很自卑,就以為自己很笨;別人誇我們很厲害,我們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我們總是生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我們就是那只熊,有一天,我們終於被說服,相信自己不是一隻熊,而是一個人,我們就自我催眠去做一個人。

世界在改變,於是,後來熊可以不用做人了,它可以做會一隻熊了,但是無奈的是,它再回不到以前的生活了。

今天,老師給我們讀了一篇《森林大熊》的故事。故事講的是有一隻大熊冬眠了,在它冬眠以後,()人們把森林裡的樹鋸掉,在森林裡蓋起了工廠。春天,大熊醒了,它從地洞裡爬出來,遇見了一位工廠管-理-員,管-理-員讓它穿上工作服,和其他工人一起在工廠裡做工。大熊因為不會工作,被管-理-員趕出了工廠。大熊四處流浪,連自己最重要的事——冬眠也忘記了。

聽了這篇故事,我想:我們應該愛護動物,讓動物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快樂生活。同樣,如果我們尊重別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森林大熊讀後感(四)

今天,我讀了一篇繪本——《森林大熊》。讀完了這篇富含哲理的故事,我開始反思了起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到底遺忘了什麼?”

這篇故事是這樣的:一隻冬眠的大熊一覺醒來,發現曾經賴以生存的整座森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現代化的工廠。工廠管-理-員把大熊當做是偷懶耍滑的工人,喝斥他立刻開始工作。大熊一次次為自己辯解,卻一次次遭到人們的否定和嘲笑。於是他自己也漸漸開始動搖起來,忘記了自己究竟是誰,來自哪裡……

有一天,這位“工人”不再被工廠需要,但他是否還能記起自己曾經是熊?他走過了一個個旅館,可沒有一個旅館願意收留這只熊。他坐在雪地裡茫然地思考著:“我是不是忘記了什麼重要的事?到底是什麼?”

這只大熊到底忘記了什麼重要的事?他忘記了還是只熊的自己!人們說他是人,剛開始大熊還在辯解,可到後來,他自己也在一次次的否定和嘲笑中開始認為自己的確是個人。可是,他真的是一個人嗎?

我們可能也會像這只大熊一樣,明明有著自己的人生定位,但往往容易受他人誤導而迷失了自己,俗話說:“一切由自己掌控。”我們要明辨是非,活出“我自己”。

殺戮時刻讀後感(一)

《殺戮時刻》的確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法律題材影片,因此其中的東西自然有很多,如美國的庭審程式、美國的抗辯式審判、法官的作用……但是我最想談的是美國的陪審團在庭審中作用。

那麼陪審團的作用到底是什麼?簡單講陪審團就是認定事實,並裁決案件。法官則是控制審判程式,並根據陪審團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由於美國是普通法系國家,即使由陪審團認定的事實在法律上無法條可尋,法官也可進行自創規則判案或援引先例)。

在美國,由於擔任陪審員是公民的義務,因此美國陪審員的選定只須從當地選民登記手冊中隨機抽出候選人名單即可。法官根據案件的情況確定最初陪審員候選人數,然後法官將其中不符合條件的候選人剔除。由於陪審員直接決定案件結果,因此要求陪審員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

開庭審理過程中,陪審團通過雙方律師對證人的詢問來瞭解案件事實,而法官會控制律師的詢問過程,並指出法庭上出現的哪些證據屬於違法獲得或者哪些證言不具有可信度,以提醒陪審團不能採用。在所有的證人都出庭作證後,陪審團會在單獨的評審室內對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進行評議,並形成裁決意見。一般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要求至少有9名陪審員達成一致意見,才能形成裁決結果。而謀殺案之類的重大刑事案件,則要求12名陪審員都必須形成一致的裁決。如果人數上達不到要求,就不能形成裁決結果,陪審團需要繼續評議,直到做出裁決為止。當雙方的證人都出庭作證後,法官就可以要求陪審團對案件進行討論並裁決。陪審員們將被嚴密隔離,甚至在未做出裁決前不准吃飯。當陪審員討論結束後,會形成一份意向性決定,然後交由陪審員們投票表決。

陪審制度是美國法治和美國訴訟制度的組成部分,反映了美國訴訟制度的特性,是美國法治民主化的反映,具有一些特點:

1)陪審員加入審判使審判更具人性化,可以更好的體現法、理、情的統一。陪審員斷案中,陪審員來自社會各階層,社會橫斷面大,對安件的裁定較易達到社會正義。而且由於陪審員是由雙方律師同意後產生的,即使一方對案件結果不滿,他也無法對陪審團做出任何指責。而且收買如此多的陪審員也並非易事。因此司法腐敗發生概率較小。

2)陪審員加入審判,事實上體現了公民參與國家管理。這是公民直接形勢國家權力的體現。

3)陪審制度有利於普法教育,增強公民法律意識,加快法治社會建設和依法治國進程。公民擔當陪審員的進程正是一次很好的接受普法教育的過程。陪審員在對案件討論時也很好的瞭解了一些法律常識。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陪審制度在美國審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其司法體制的重要的環節。


殺戮時刻讀後感(二)

第一次看此種類型的電影,卻被其深深震撼。它是一部以美國種族歧視為社會角度,基於美國刑事審判中的陪審團制度,講述一名白人法官歷盡重重困難為一名黑人申辯無罪的整個案件的過程,涉及了種族歧視和利益鬥爭、人性與法律、道德良知與司法公正等等各方面,從中表現出英美系法律的情理與文化,以及和大陸法系的區別之處,讓人觀後陷入深思,馬修麥康納那段結案陳詞仍回蕩在耳邊……

案情本身並不十分複雜,美國南部的一個小鎮上,種族歧視依然存在且嚴重,因迫害黑人而臭名昭著的3K黨的殘餘勢力仍在四處秘密活動,並隨時伺機死灰復燃。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鎮上的偶某一天,兩個白人混混青年綁架了一位年僅12歲的黑人小女孩,令人髮指地對之施以輪☆禁☆奸,最後殘忍地將她從近十米高的橋上拋進下麵的小溪中。使這個還不明世事的女孩遭受了地獄般的羞辱,雖勉強保住生命,卻永遠地失去了作母親的能力。而令人憤恨和無奈的是,在當地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下,兩個嫌犯甚至很可能會被無罪釋放,致使女孩的黑人父親卡爾李最終鋌而走險,在警察局長提嫌犯進入法庭之前,於眾人眼前用機槍射殺了兩人,並且“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警長也被子彈擊中腿部而導致終身殘疾……

從整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出,種族歧視是線索之一,貫穿其中。如果沒有種族歧視,漢娜的悲劇或許不會發生,傑克的辯護之路或許也沒那麼艱辛。美國黑人的不平等待遇,在刑事司法系統中仍然較為嚴重,黑人違反法律,更容易被逮,而白人違法卻可能釋放。這也是為何卡爾李,在得知對女兒做出如此遭天譴罪行之後的白人有可能不受懲罰時,毅然做出了任何一名父親都會有的行為。

此部電影的另一條發展線索便是英法系中的陪審團制度,簡單講陪審團就是認定事實,並裁決案件。法官則是控制審判程式,()並根據陪審團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法官根據案件的情況確定最初陪審員候選人數,並將其中不符合條件的候選人剔除。開庭審理過程中,陪審團通過雙方律師對證人的詢問來瞭解案件事實,而法官會控制律師的詢問過程,並指出法庭上出現的哪些證據屬於違法獲得或者哪些證言不具有可信度,以提醒陪審團不能採用。在所有的證人都出庭作證後,陪審團會在單獨的評審室內對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進行評議,並形成裁決意見。因此,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一個案件勝訴與否,就取決於那些一般情況下不太懂法律的陪審團憑藉自己的道德良知和法院告知他們的法條來分析嫌疑人是否有罪。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律師角色更像辯論手,無論情與理,你說服了陪審團,等於贏了一大半。

片中各處都充斥著人性與法律,叫人不禁深究情與理,法律與人情。傑克,作為一名年輕的白人律師,在利益遇到挑戰、信念遭到質疑、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仍然衝破種族的束縛,對不同膚色的人種一視同仁,堅持伸張正義,救濟朋友,這大概就是人性的根本體現吧!因為,他在內心深處也是認同卡爾李的做法的,他堅信,若是有人這樣對他的女兒漢娜,他也會做出和卡爾裡同樣的決定。卡爾也在問每一個人:“如果你是父親,你怎麼辦?”員警魯克回答了,警長回答了,傑克回答了,他們都站在了人性的一方。並不是說他們不注重法律,就像有人說:“現有罪惡,後有治罪的法律。”在面對那兩名白人的罪惡時,理性與良知或許更重要。

片中案件在審判過程中困難重重,在種族歧視的社會背景下,在陪審團全為白人的惡劣條件下,當我們以為,卡爾李德有罪不可避免時,傑克以其聲情並茂的總結陳詞絕地反擊,最終扭轉了乾坤。或許有人說最後他太煽情,可卻也是以此觸動了陪審團的感性神經,奠定勝局。他的那一句:“請各位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漢娜是位白人女孩的話,又會怎樣?”讓所有人突然頓悟,讓陪審團天平瞬間傾倒,使案件扭轉了乾坤,或許讓我們都松了一口氣吧!

法律不外乎人情,法與情該處於何種程度,是現今法律體系中仍須權衡的問題!

我們常常通過別人的評價,別人的規範,別人的看法來看自己,也許我們本來是只熊,但別人說我們是只螞蟻,我就變成一隻螞蟻,別人說我們是鷹,我們就是鷹。別人說我們很笨,我們就變得很自卑,就以為自己很笨;別人誇我們很厲害,我們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我們總是生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我們就是那只熊,有一天,我們終於被說服,相信自己不是一隻熊,而是一個人,我們就自我催眠去做一個人。

世界在改變,於是,後來熊可以不用做人了,它可以做會一隻熊了,但是無奈的是,它再回不到以前的生活了。

今天,老師給我們讀了一篇《森林大熊》的故事。故事講的是有一隻大熊冬眠了,在它冬眠以後,()人們把森林裡的樹鋸掉,在森林裡蓋起了工廠。春天,大熊醒了,它從地洞裡爬出來,遇見了一位工廠管-理-員,管-理-員讓它穿上工作服,和其他工人一起在工廠裡做工。大熊因為不會工作,被管-理-員趕出了工廠。大熊四處流浪,連自己最重要的事——冬眠也忘記了。

聽了這篇故事,我想:我們應該愛護動物,讓動物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快樂生活。同樣,如果我們尊重別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森林大熊讀後感(四)

今天,我讀了一篇繪本——《森林大熊》。讀完了這篇富含哲理的故事,我開始反思了起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到底遺忘了什麼?”

這篇故事是這樣的:一隻冬眠的大熊一覺醒來,發現曾經賴以生存的整座森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現代化的工廠。工廠管-理-員把大熊當做是偷懶耍滑的工人,喝斥他立刻開始工作。大熊一次次為自己辯解,卻一次次遭到人們的否定和嘲笑。於是他自己也漸漸開始動搖起來,忘記了自己究竟是誰,來自哪裡……

有一天,這位“工人”不再被工廠需要,但他是否還能記起自己曾經是熊?他走過了一個個旅館,可沒有一個旅館願意收留這只熊。他坐在雪地裡茫然地思考著:“我是不是忘記了什麼重要的事?到底是什麼?”

這只大熊到底忘記了什麼重要的事?他忘記了還是只熊的自己!人們說他是人,剛開始大熊還在辯解,可到後來,他自己也在一次次的否定和嘲笑中開始認為自己的確是個人。可是,他真的是一個人嗎?

我們可能也會像這只大熊一樣,明明有著自己的人生定位,但往往容易受他人誤導而迷失了自己,俗話說:“一切由自己掌控。”我們要明辨是非,活出“我自己”。

殺戮時刻讀後感(一)

《殺戮時刻》的確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法律題材影片,因此其中的東西自然有很多,如美國的庭審程式、美國的抗辯式審判、法官的作用……但是我最想談的是美國的陪審團在庭審中作用。

那麼陪審團的作用到底是什麼?簡單講陪審團就是認定事實,並裁決案件。法官則是控制審判程式,並根據陪審團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由於美國是普通法系國家,即使由陪審團認定的事實在法律上無法條可尋,法官也可進行自創規則判案或援引先例)。

在美國,由於擔任陪審員是公民的義務,因此美國陪審員的選定只須從當地選民登記手冊中隨機抽出候選人名單即可。法官根據案件的情況確定最初陪審員候選人數,然後法官將其中不符合條件的候選人剔除。由於陪審員直接決定案件結果,因此要求陪審員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

開庭審理過程中,陪審團通過雙方律師對證人的詢問來瞭解案件事實,而法官會控制律師的詢問過程,並指出法庭上出現的哪些證據屬於違法獲得或者哪些證言不具有可信度,以提醒陪審團不能採用。在所有的證人都出庭作證後,陪審團會在單獨的評審室內對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進行評議,並形成裁決意見。一般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要求至少有9名陪審員達成一致意見,才能形成裁決結果。而謀殺案之類的重大刑事案件,則要求12名陪審員都必須形成一致的裁決。如果人數上達不到要求,就不能形成裁決結果,陪審團需要繼續評議,直到做出裁決為止。當雙方的證人都出庭作證後,法官就可以要求陪審團對案件進行討論並裁決。陪審員們將被嚴密隔離,甚至在未做出裁決前不准吃飯。當陪審員討論結束後,會形成一份意向性決定,然後交由陪審員們投票表決。

陪審制度是美國法治和美國訴訟制度的組成部分,反映了美國訴訟制度的特性,是美國法治民主化的反映,具有一些特點:

1)陪審員加入審判使審判更具人性化,可以更好的體現法、理、情的統一。陪審員斷案中,陪審員來自社會各階層,社會橫斷面大,對安件的裁定較易達到社會正義。而且由於陪審員是由雙方律師同意後產生的,即使一方對案件結果不滿,他也無法對陪審團做出任何指責。而且收買如此多的陪審員也並非易事。因此司法腐敗發生概率較小。

2)陪審員加入審判,事實上體現了公民參與國家管理。這是公民直接形勢國家權力的體現。

3)陪審制度有利於普法教育,增強公民法律意識,加快法治社會建設和依法治國進程。公民擔當陪審員的進程正是一次很好的接受普法教育的過程。陪審員在對案件討論時也很好的瞭解了一些法律常識。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陪審制度在美國審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其司法體制的重要的環節。


殺戮時刻讀後感(二)

第一次看此種類型的電影,卻被其深深震撼。它是一部以美國種族歧視為社會角度,基於美國刑事審判中的陪審團制度,講述一名白人法官歷盡重重困難為一名黑人申辯無罪的整個案件的過程,涉及了種族歧視和利益鬥爭、人性與法律、道德良知與司法公正等等各方面,從中表現出英美系法律的情理與文化,以及和大陸法系的區別之處,讓人觀後陷入深思,馬修麥康納那段結案陳詞仍回蕩在耳邊……

案情本身並不十分複雜,美國南部的一個小鎮上,種族歧視依然存在且嚴重,因迫害黑人而臭名昭著的3K黨的殘餘勢力仍在四處秘密活動,並隨時伺機死灰復燃。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鎮上的偶某一天,兩個白人混混青年綁架了一位年僅12歲的黑人小女孩,令人髮指地對之施以輪☆禁☆奸,最後殘忍地將她從近十米高的橋上拋進下麵的小溪中。使這個還不明世事的女孩遭受了地獄般的羞辱,雖勉強保住生命,卻永遠地失去了作母親的能力。而令人憤恨和無奈的是,在當地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下,兩個嫌犯甚至很可能會被無罪釋放,致使女孩的黑人父親卡爾李最終鋌而走險,在警察局長提嫌犯進入法庭之前,於眾人眼前用機槍射殺了兩人,並且“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警長也被子彈擊中腿部而導致終身殘疾……

從整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出,種族歧視是線索之一,貫穿其中。如果沒有種族歧視,漢娜的悲劇或許不會發生,傑克的辯護之路或許也沒那麼艱辛。美國黑人的不平等待遇,在刑事司法系統中仍然較為嚴重,黑人違反法律,更容易被逮,而白人違法卻可能釋放。這也是為何卡爾李,在得知對女兒做出如此遭天譴罪行之後的白人有可能不受懲罰時,毅然做出了任何一名父親都會有的行為。

此部電影的另一條發展線索便是英法系中的陪審團制度,簡單講陪審團就是認定事實,並裁決案件。法官則是控制審判程式,()並根據陪審團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法官根據案件的情況確定最初陪審員候選人數,並將其中不符合條件的候選人剔除。開庭審理過程中,陪審團通過雙方律師對證人的詢問來瞭解案件事實,而法官會控制律師的詢問過程,並指出法庭上出現的哪些證據屬於違法獲得或者哪些證言不具有可信度,以提醒陪審團不能採用。在所有的證人都出庭作證後,陪審團會在單獨的評審室內對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進行評議,並形成裁決意見。因此,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一個案件勝訴與否,就取決於那些一般情況下不太懂法律的陪審團憑藉自己的道德良知和法院告知他們的法條來分析嫌疑人是否有罪。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律師角色更像辯論手,無論情與理,你說服了陪審團,等於贏了一大半。

片中各處都充斥著人性與法律,叫人不禁深究情與理,法律與人情。傑克,作為一名年輕的白人律師,在利益遇到挑戰、信念遭到質疑、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仍然衝破種族的束縛,對不同膚色的人種一視同仁,堅持伸張正義,救濟朋友,這大概就是人性的根本體現吧!因為,他在內心深處也是認同卡爾李的做法的,他堅信,若是有人這樣對他的女兒漢娜,他也會做出和卡爾裡同樣的決定。卡爾也在問每一個人:“如果你是父親,你怎麼辦?”員警魯克回答了,警長回答了,傑克回答了,他們都站在了人性的一方。並不是說他們不注重法律,就像有人說:“現有罪惡,後有治罪的法律。”在面對那兩名白人的罪惡時,理性與良知或許更重要。

片中案件在審判過程中困難重重,在種族歧視的社會背景下,在陪審團全為白人的惡劣條件下,當我們以為,卡爾李德有罪不可避免時,傑克以其聲情並茂的總結陳詞絕地反擊,最終扭轉了乾坤。或許有人說最後他太煽情,可卻也是以此觸動了陪審團的感性神經,奠定勝局。他的那一句:“請各位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漢娜是位白人女孩的話,又會怎樣?”讓所有人突然頓悟,讓陪審團天平瞬間傾倒,使案件扭轉了乾坤,或許讓我們都松了一口氣吧!

法律不外乎人情,法與情該處於何種程度,是現今法律體系中仍須權衡的問題!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