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讀後感(一)
今天我看了一個故事叫塞翁失馬,這個故事的意思是:從前在西北某個要塞附近住著一個老翁,一天他兒子的馬找不到了,附近的人知道了都來安慰他,可他卻毫不在乎地說:可能是什麼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逃失的馬跑回來了,還帶了一匹高大的駿馬。附近的人知道了都紛紛跑來慶賀,可是老翁又說:怎麼知道不會成為一件壞事呢?結果他的兒子從馬背上摔下來成了殘廢。附近的人都來安慰他,可是他又說:腳殘廢了說不定是什麼好事呢!這次又給他說中了,他的兒子應為殘廢沒去當兵,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不要因為當前的失利而氣餒,也不要應為當前的獲利而高興,因為事情可以從好變壞,也可以從壞變成好,我們應該以平常的心態對待任何事情。
塞翁失馬讀後感(二)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懷著好奇地心情打開了這個故事。我看了《塞翁失馬》這則寓言。寓言主要講了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家,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突然有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塞翁啊,你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才是最好的!”塞翁見有人勸慰,臉上帶著笑容,說:“不過才丟了一匹馬,損失還算不大,沒准還會帶來福氣呢!”鄰居聽了塞翁老人家的話,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祝賀道,說:“還是您老有遠見啊,馬不僅僅沒有丟,還帶回了一匹好馬,真是您老的福氣呀!”塞翁聽了鄰居的祝賀,反到是一點兒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唉,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這匹馬會給我們家惹出什麼麻煩來!”鄰居們以為塞翁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而卻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
有一天,塞翁的兒子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一聽說,就紛紛來慰問。塞翁說:“這沒什麼,兒子摔斷了腿,但是保住了性命,或許也是一種福氣!”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鄰居們怎麼想也想不出,他自己的親生骨肉摔斷了腿,會帶來什麼福氣呢?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徵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這下鄰居們才真正意識到當初塞翁說的那句“這沒什麼,兒子摔斷了腿,但是保住了性命,
這則寓言,讓我讀懂了一個道理:如果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不要悲觀面對著事實,沒准它也能變成樂觀的事情;如果遇到了好的事情,也不要過分歡喜或沾沾自喜地面對,沒准它也能變成悲觀的事情。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人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一件好事,不小心就會變成壞事,那麼一件壞事也未必永遠都是壞事。就像我學自行車一樣,為了儘快學會,我不怕太陽的暴曬,大汗淋漓,還不小心把腳上腿上都碰的很多傷痕,但它能變成一件好事,就是我能夠瀟灑自如的騎車了。傷痕是壞事,會騎車是好事。失去是在不斷變化的,保持心態的淡定很重要。
塞翁失馬讀後感(三)
我讀完塞翁失馬的故事,寫了一篇讀後感,我先介紹一下故事內容:邊塞的附近有一個精通養馬技術的人,名字叫做塞翁。有一天,他的馬逃跑到邊塞外了。鄰居們知道了,就跑過來安慰他,塞翁卻笑了笑說:“我失去了一匹馬,說不定是件好事。”
果然,過了幾天,
塞翁的一個兒子喜歡上了這匹駿馬,每天都騎著它出去遊玩,誰知又一次在回來的路上卻摔傷了一條腿。鄰居們知道後,就過來安慰他。塞翁卻說:“摔斷了一條腿,說不定是件好事呢!”
果然,在那一年外族人入侵,年輕人都去當兵了,那場戰爭打的非常殘酷,上戰場的人十有八九都戰死在那了。而塞翁的兒子因為一條腿斷了,得以保全性命。
看完這個故事,我懂得了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只是看你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它。
撒哈拉沙漠讀後感(一)
我讀了一本書,是三毛寫的。是講三毛和荷西結婚後,她要求荷西帶她去撒哈拉沙漠呆段時間。荷西答應了後,他們帶著衣服和一些別的東西去了沙漠玩。三毛在那裡有了很多的經驗,寫得非常精彩。對,那一本書的名字就是《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部分是三毛開車時,只要見到弱小的人時,看他們可憐,就會請他們上車。有一次,三毛見到了一個老年人和他的一隻山羊。她停下了車,叫老爺爺上車。老爺爺抱著他的山羊,叫著“那我的山羊呢?”三毛回答說,“山羊跟著一起上來吧!”於是,老爺爺坐在了三毛的邊上,山羊呢,它就坐在後位裡,三毛都可以感覺到山羊的呼吸在她的脖子上,癢死了!老爺爺下車時,高高興興地謝了她,就走了。
還有一次挺有趣的,是像這樣的。一天,三毛去散步時見到了兩個男孩在打架。在三毛彎下腰時,她發現了一個小牌子,和別的幾個東西掛在一起。那一個牌子非常象撒哈拉人穿在脖子上的牌子。三毛拿起牌子,問了一下兩個男孩們他們有沒有掉這些東西。那兩個男孩嚇得架都不打了,搖了搖頭,就跑掉了。三毛喊道,“如果你們要來找的話,它在我門口哦!”三毛和荷西去吃飯時,三毛穿了一件黑色的長裙。荷西說她撿到的牌子挺配三毛的衣服的。三毛把牌子邊上掛著的別的東西都去掉了,小心翼翼的把一根線穿過了卡片後,掛上了頭,她突然有了一大堆毛病。奇怪的是,這些毛病三毛本來就有一點的,但這次放大了好多。後來,有人說這是有壞魔法在裡面的,如果三毛把全部三樣東西一起戴起來的話,她會立刻死掉的。
我非常喜歡《撒哈拉沙漠》,因為撒哈拉沙漠裡的那些我無意想像的一些東西與事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裡面還有很多好笑的細節,有時候也會有一些可怕的事的。你想要自己讀嗎?
撒哈拉沙漠讀後感(二)
今天下午寫完作業,我就開始讀起《撒哈拉沙漠求生記》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受到了很大啟發。
這本書裡有單純無知、毛手毛腳的列奧,熱辣性格的叔叔,知識豐富的寶羅,還有沙漠之舟駱駝。他們來打寸草不長的沙漠,沙漠裡有風暴,有沙漠動物,還有一些植物,在沙漠,他們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他們沒有放棄,而是繼續體驗沙漠之旅,如果是我們,肯定是還沒在沙漠裡呆上半天的時間,就想回家,可見他們是多麼勇敢呀!
冒險,我們可能不會去冒險,但為什麼他們三個就可以呢?只要努力了,就有可能成功。
撒哈拉沙漠讀後感(三)
2013年,洋洋送了一本書——《撒哈拉沙漠》給我。在這之前,洋洋經常跟我提起三毛,說起她的經歷。當我收到這本書時,我的腦海中就浮現出了這樣一個畫面——在夕陽金燦的餘暉下,在浩瀚無邊的沙漠裡,一個來自臺灣的追夢女子穿著一身潔白的連衣裙,一路奔跑,沙粒飛揚……
然而,當高考完,我真正地拜讀《撒哈拉沙漠》,我才知道,三毛的夢,原來在那塊貧瘠的土地上。她的外國丈夫——荷西,並不是一位浪漫主義者,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的沙漠,也不是一個擁有美好風景的地方,而是與世隔絕,遠離塵寰的荒涼的荒漠。在那兒,晝夜溫差極大,晝熱夜冷。與我幻想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景相差甚遠。在那兒,經濟落後、資源貧乏。在那兒,沒有水,鄰居們身上用布包裹著散發著濃濃的“香味”。在那兒,沒有知識,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年齡,及其迷信。總之,一切人們所需要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滋養,在那兒都缺乏。
在《荒山之夜》中,荷西深陷泥潭,沒有人幫助,反而惹來強盜……愚鈍、迂腐、迷信、荒漠將撒哈拉的荒涼推向極點,三毛在那無邊的荒涼面前,如同一粒沙般脆弱而渺小。然後在這緊急的時刻,三毛和荷西仍然掛念著對方的安全。荷西讓三毛自己開車回去,而脫險後的三毛看著凍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頂將車子搖起,幹著天下女人不敢的事——拆掉輪胎,撕開自己的裙子,()把碎片系成繩子,硬把瀕臨死亡的荷西救了出來,奏響了一曲感人的“生死戀歌”。他們的愛還可以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看出來。他們牽手在沙漠的艱難歲月裡,互相支撐,互相尊重,同舟共濟,演繹著夫妻間可歌可泣的,真摯的愛情故事。可是現在很多的情侶卻做不到這一點,他們或許因為一見鍾情而在一起,彼此並不瞭解;他們或許因為流言蜚語而在一起,並沒有真正明白自己內心的想法;他們或許因為孤單寂寞而在一起,只想有個伴兒。他們從相識到熱戀再到分手,才經歷了短短的幾個月。他們經歷不起生活的考驗,吵吵鬧鬧,分分合合。他們只求轟轟烈烈的愛情。他們信奉著一句話——“只在乎曾經擁有”,卻不曾明白愛的真正含義。在我看來,愛是兩人對對方的崇拜,仰慕之情。最初的愛情會給人一生中最玄妙的感覺,最美好的記憶,這是任何親人和其他朋友都無法給予的,但它終究歸於平淡,歸於兩者之間相互的尊重與包容。我始終堅信一句話——平平淡淡才是真。在《素人漁夫》中,三毛還說過這樣一句話:“愛情是一種奧妙,在愛情中出現籍口時,籍口就是籍口,顯然已經沒有熱情的籍口而已,來無影,去無蹤。如果愛情消逝,一方以任何理由強求再得,這,正如強收覆水一樣的不明事理。”這就是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的愛情,不是要什麼多好的物質生活。只要兩個人能夠在一起開心的生活久足夠了。可是,現在又有多少人做到呢?很多人都說,選丈夫要看三有——有房有車有金。寧願在寶馬里哭也不願在單車座上笑。唉,可悲,扭曲的愛情觀!
在讀《撒哈拉沙漠》之後,我讀懂了三毛,讀懂了她的美,她是一個靈魂漂泊的女子,去探索沙漠的奧秘,去體驗沙漠風情,去尋找自由的生活。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她對生活的執著,追求,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嚮往旅行,夢幻著自己是一個背包客,去體驗著異地風土人情。可是我們卻只停留於空想,從未踏出旅行的第一步。當我們被問及為什麼不去旅行時,我們總喜歡找各種理由搪塞別人,或缺乏資金或學習、工作繁忙或缺少一個伴侶。其實這一切都不是問題,只要你有一顆實幹的心。我覺得我們這些年輕人真的有必要趁著年輕的時候到處去走一走,看一看,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好好地計畫一次旅行,不需要去太遠的地方,只要不是在你生活的圈子裡;也不一定需要伴侶,因為沒人會陪你一輩子,所以我們要學會適應孤獨。一個人體會,一個人享受,一個人開心,其實也不錯。
如今,我把這本書送給了我的好朋友,願他好好珍惜這本書,認真拜讀這本書。希望我們能在大學期間能正確對待愛情,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留下美好充實的回憶,而不是空虛的日子和畢業後的後悔。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一)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國傑出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後才出現在暢銷圖書榜單上,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這本書創造了空前的銷售記錄,至今長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愛的本質,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願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現在正在寫這篇讀後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面對現實,放下有趣的遊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輕鬆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輕鬆,當我寫完之後,感到心情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願意積極面對,也就是不願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麼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並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後,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都獲得了成功,成為傑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後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願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責任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闢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後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特別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達到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精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二)
最近有幸拜讀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當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著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於心理學的書,裡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託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麼看,並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於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說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於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于現代科學一些。
作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於,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是可能達到“神”的境界的。很感歎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並且在長時間的行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是的,離開了現實的土壤的學說是沒有意義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必須如此。現在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傳統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願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麼難,讓心靈成長有多麼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於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於現在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局限於自己的行業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麼難。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三)
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這條路。可以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豐富而又不失快樂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有理解心的人。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找掉一個,並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它不僅僅是一本書、一條路、它更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慷慨的行動。
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一帆風順的。很多事情,總是需要我們去面對、去克服、去解決。對待這些問題,我們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猶豫、或從容、或焦急、或謹慎、或突兀、或瀟灑、或無奈……,有太多的問題考驗著我們的意志,促使我們成長,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卻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溝通、多些勇氣、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會變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應該是心態沉穩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務實自律的人,知錯而改的人。用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這四條來約束自己,做到靜臥常思已過,閒談莫論人非。心胸坦蕩,以誠待人。
我曾經看過一本意林,名字記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來罷,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尤深:“我不會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會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會把對手看做是最差的,因為我們都是一起走過來的。”即便是對手,也應該被尊重,對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權利,我們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議論他們。閒談莫論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會越來越多。
荷西答應了後,他們帶著衣服和一些別的東西去了沙漠玩。三毛在那裡有了很多的經驗,寫得非常精彩。對,那一本書的名字就是《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部分是三毛開車時,只要見到弱小的人時,看他們可憐,就會請他們上車。有一次,三毛見到了一個老年人和他的一隻山羊。她停下了車,叫老爺爺上車。老爺爺抱著他的山羊,叫著“那我的山羊呢?”三毛回答說,“山羊跟著一起上來吧!”於是,老爺爺坐在了三毛的邊上,山羊呢,它就坐在後位裡,三毛都可以感覺到山羊的呼吸在她的脖子上,癢死了!老爺爺下車時,高高興興地謝了她,就走了。
還有一次挺有趣的,是像這樣的。一天,三毛去散步時見到了兩個男孩在打架。在三毛彎下腰時,她發現了一個小牌子,和別的幾個東西掛在一起。那一個牌子非常象撒哈拉人穿在脖子上的牌子。三毛拿起牌子,問了一下兩個男孩們他們有沒有掉這些東西。那兩個男孩嚇得架都不打了,搖了搖頭,就跑掉了。三毛喊道,“如果你們要來找的話,它在我門口哦!”三毛和荷西去吃飯時,三毛穿了一件黑色的長裙。荷西說她撿到的牌子挺配三毛的衣服的。三毛把牌子邊上掛著的別的東西都去掉了,小心翼翼的把一根線穿過了卡片後,掛上了頭,她突然有了一大堆毛病。奇怪的是,這些毛病三毛本來就有一點的,但這次放大了好多。後來,有人說這是有壞魔法在裡面的,如果三毛把全部三樣東西一起戴起來的話,她會立刻死掉的。
我非常喜歡《撒哈拉沙漠》,因為撒哈拉沙漠裡的那些我無意想像的一些東西與事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裡面還有很多好笑的細節,有時候也會有一些可怕的事的。你想要自己讀嗎?
撒哈拉沙漠讀後感(二)
今天下午寫完作業,我就開始讀起《撒哈拉沙漠求生記》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受到了很大啟發。
這本書裡有單純無知、毛手毛腳的列奧,熱辣性格的叔叔,知識豐富的寶羅,還有沙漠之舟駱駝。他們來打寸草不長的沙漠,沙漠裡有風暴,有沙漠動物,還有一些植物,在沙漠,他們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他們沒有放棄,而是繼續體驗沙漠之旅,如果是我們,肯定是還沒在沙漠裡呆上半天的時間,就想回家,可見他們是多麼勇敢呀!
冒險,我們可能不會去冒險,但為什麼他們三個就可以呢?只要努力了,就有可能成功。
撒哈拉沙漠讀後感(三)
2013年,洋洋送了一本書——《撒哈拉沙漠》給我。在這之前,洋洋經常跟我提起三毛,說起她的經歷。當我收到這本書時,我的腦海中就浮現出了這樣一個畫面——在夕陽金燦的餘暉下,在浩瀚無邊的沙漠裡,一個來自臺灣的追夢女子穿著一身潔白的連衣裙,一路奔跑,沙粒飛揚……
然而,當高考完,我真正地拜讀《撒哈拉沙漠》,我才知道,三毛的夢,原來在那塊貧瘠的土地上。她的外國丈夫——荷西,並不是一位浪漫主義者,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的沙漠,也不是一個擁有美好風景的地方,而是與世隔絕,遠離塵寰的荒涼的荒漠。在那兒,晝夜溫差極大,晝熱夜冷。與我幻想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景相差甚遠。在那兒,經濟落後、資源貧乏。在那兒,沒有水,鄰居們身上用布包裹著散發著濃濃的“香味”。在那兒,沒有知識,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年齡,及其迷信。總之,一切人們所需要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滋養,在那兒都缺乏。
在《荒山之夜》中,荷西深陷泥潭,沒有人幫助,反而惹來強盜……愚鈍、迂腐、迷信、荒漠將撒哈拉的荒涼推向極點,三毛在那無邊的荒涼面前,如同一粒沙般脆弱而渺小。然後在這緊急的時刻,三毛和荷西仍然掛念著對方的安全。荷西讓三毛自己開車回去,而脫險後的三毛看著凍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頂將車子搖起,幹著天下女人不敢的事——拆掉輪胎,撕開自己的裙子,()把碎片系成繩子,硬把瀕臨死亡的荷西救了出來,奏響了一曲感人的“生死戀歌”。他們的愛還可以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看出來。他們牽手在沙漠的艱難歲月裡,互相支撐,互相尊重,同舟共濟,演繹著夫妻間可歌可泣的,真摯的愛情故事。可是現在很多的情侶卻做不到這一點,他們或許因為一見鍾情而在一起,彼此並不瞭解;他們或許因為流言蜚語而在一起,並沒有真正明白自己內心的想法;他們或許因為孤單寂寞而在一起,只想有個伴兒。他們從相識到熱戀再到分手,才經歷了短短的幾個月。他們經歷不起生活的考驗,吵吵鬧鬧,分分合合。他們只求轟轟烈烈的愛情。他們信奉著一句話——“只在乎曾經擁有”,卻不曾明白愛的真正含義。在我看來,愛是兩人對對方的崇拜,仰慕之情。最初的愛情會給人一生中最玄妙的感覺,最美好的記憶,這是任何親人和其他朋友都無法給予的,但它終究歸於平淡,歸於兩者之間相互的尊重與包容。我始終堅信一句話——平平淡淡才是真。在《素人漁夫》中,三毛還說過這樣一句話:“愛情是一種奧妙,在愛情中出現籍口時,籍口就是籍口,顯然已經沒有熱情的籍口而已,來無影,去無蹤。如果愛情消逝,一方以任何理由強求再得,這,正如強收覆水一樣的不明事理。”這就是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的愛情,不是要什麼多好的物質生活。只要兩個人能夠在一起開心的生活久足夠了。可是,現在又有多少人做到呢?很多人都說,選丈夫要看三有——有房有車有金。寧願在寶馬里哭也不願在單車座上笑。唉,可悲,扭曲的愛情觀!
在讀《撒哈拉沙漠》之後,我讀懂了三毛,讀懂了她的美,她是一個靈魂漂泊的女子,去探索沙漠的奧秘,去體驗沙漠風情,去尋找自由的生活。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她對生活的執著,追求,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嚮往旅行,夢幻著自己是一個背包客,去體驗著異地風土人情。可是我們卻只停留於空想,從未踏出旅行的第一步。當我們被問及為什麼不去旅行時,我們總喜歡找各種理由搪塞別人,或缺乏資金或學習、工作繁忙或缺少一個伴侶。其實這一切都不是問題,只要你有一顆實幹的心。我覺得我們這些年輕人真的有必要趁著年輕的時候到處去走一走,看一看,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好好地計畫一次旅行,不需要去太遠的地方,只要不是在你生活的圈子裡;也不一定需要伴侶,因為沒人會陪你一輩子,所以我們要學會適應孤獨。一個人體會,一個人享受,一個人開心,其實也不錯。
如今,我把這本書送給了我的好朋友,願他好好珍惜這本書,認真拜讀這本書。希望我們能在大學期間能正確對待愛情,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留下美好充實的回憶,而不是空虛的日子和畢業後的後悔。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一)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國傑出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後才出現在暢銷圖書榜單上,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這本書創造了空前的銷售記錄,至今長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愛的本質,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願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現在正在寫這篇讀後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面對現實,放下有趣的遊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輕鬆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輕鬆,當我寫完之後,感到心情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願意積極面對,也就是不願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麼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並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後,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都獲得了成功,成為傑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後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願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責任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闢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後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特別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達到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精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二)
最近有幸拜讀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當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著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於心理學的書,裡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託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麼看,並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於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說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於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于現代科學一些。
作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於,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是可能達到“神”的境界的。很感歎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並且在長時間的行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是的,離開了現實的土壤的學說是沒有意義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必須如此。現在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傳統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願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麼難,讓心靈成長有多麼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於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於現在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局限於自己的行業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麼難。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三)
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這條路。可以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豐富而又不失快樂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有理解心的人。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找掉一個,並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它不僅僅是一本書、一條路、它更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慷慨的行動。
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一帆風順的。很多事情,總是需要我們去面對、去克服、去解決。對待這些問題,我們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猶豫、或從容、或焦急、或謹慎、或突兀、或瀟灑、或無奈……,有太多的問題考驗著我們的意志,促使我們成長,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卻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溝通、多些勇氣、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會變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應該是心態沉穩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務實自律的人,知錯而改的人。用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這四條來約束自己,做到靜臥常思已過,閒談莫論人非。心胸坦蕩,以誠待人。
我曾經看過一本意林,名字記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來罷,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尤深:“我不會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會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會把對手看做是最差的,因為我們都是一起走過來的。”即便是對手,也應該被尊重,對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權利,我們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議論他們。閒談莫論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