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熱血教師讀後感

熱血教師讀後感(一)

作為一名教師觀看完《熱血教師》後,我深深被克拉克的事蹟所感動。

電影中,克拉克老師面對的是一群來自於社會最底層的家庭而且存在很大問題的學生,面對這樣的狀況,克拉克開始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把學生想的很單純,覺得用一些我們認為能夠吸引學生的方法,去感化他們,但是學生根本不買他的賬。看到這裡,我很同情他,他也跟我想的一樣,選擇了放棄,但是,當他遇到朋友,朋友給予他鼓勵後,他又重新振作起來,重新來到這個班級,重新面對他的學生。他沒有為教而教,

而是樂教,把教學當做生活的一部分,不在意收穫多少,就那麼在意每一個孩子的心理成長,很多家長與旁人不理解他的單純,但是他的堅持與鼓勵,詮釋了一位教師最讓人敬佩的地方。

老師是學生的榜樣,作為一名高中化學老師,我更加要注意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這幾年悟出一個道理,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要接受學生的缺點,瞭解其產生的原因,進而幫助他們確立他們切實想要的夢想。朝著夢想去努力,不良行為習慣自然會得以糾正,想要的結果通過時間來改變。學生偶爾的犯錯算不了什麼,應該給予積極地引導,慢慢去改正自身的缺點。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有一個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教書育人。

我和學生去交朋友,讓學生在課下把自己當成的一個貼心朋友,幫他們解決學習上的雜念,用一個更加輕鬆的態度去面對學習。高三複習過程中有很多的考試,很多學生對考試成績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考試本身中所起的作用,對考得不好的學生,我更多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查找學習中的不足,讓他們真正明白每一次考試就是一次練兵的絕好機會,暴露出的不足才是為下一次的考試提供幫助,更有針對性查缺補漏,以便在後面的考試中不再犯同一樣的錯誤或少犯錯誤。我平時無論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是每一次考試測驗中,都會針對學生及時發現他們的優點,

當著全體表揚他們,讓們更加充滿信心保證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走。讓他們提高學習的興趣真的很難,所以我們教師應該適當對學生們多一點關愛,少一些責備;多一點和風細雨,少一些暴風驟雨;多一點平易近人,少一些居高臨下;多一點鼓勵幫助;少一些大聲呵斥。

在以後來的教學當中,我要探索適合自己學生特色的教學方法,我想,只要我們能從關心學生的角度出發,尋找他們的興趣點,就一定會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不要輕言放棄。成功對於每個人來說固然重要,但是積極的心態和不懈的努力是通向成功的唯一法寶。我也要有一個積極地心態。去面對我的學生,只有在不斷的歷練中,累積經驗和知識,

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只有不懈的追求和堅定的意志才能使一個喪失信心的人重新走向成功。為自己加油,為自己喝彩!


熱血教師讀後感(二)

作為一個教育專業的大學生,我對有關於教師這類的電影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以前看過《放牛班的春天》,也是受益匪淺,今天看完《熱血教師》這部電影后,同樣的也被主人公這樣的教師的高尚品格深深的感動了。

電影的背景是90年代的美國紐約,主人公是一所黑人小學的教師,他第一次來到這所小學的時候,就目睹了一個老師被他的學生們逼的辭職,但是他依然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因為他相信憑藉他的教學經驗,可以將這個由各種不聽話的孩子組成的差等生班級改變成他理想中的樣子。

希望往往都是美好的,可是實踐的過程中,他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他一次次的吃到閉門齋,孩子們的心靈就像上上了一把把巨大的枷鎖,任憑他如何努力,都找不到打開這把鎖的鑰匙,孩子們將教師弄得一團糟,大聲喧鬧,對自己的老師毫無尊重,甚至惡語相加,並且打賭他什麼時候會被迫離開,他也曾放棄過,有一次他忍無可忍,摔門而出,但是善良的他卻不忍放棄自己愛著的這些學生,也許就是因為這份牽絆,促使他第二天又回到了他熟悉的教師,並且更加的竭盡全力的幫助這些孩子重拾對學習的興趣與對生活的希望,為了讓孩子們學到東西,他不惜於捉弄自己,他讓學生拿著一個盆子,
答應他們,只要他們靜靜的聽他講課15秒鐘,他就一口氣喝完一瓶牛奶。人非草木,孩子們最終也意識到,()他們的老師是多麼的希望他們能夠成為優秀的人才,班裡的一個個刺頭開始接受他,並且重新走上正確的軌跡,他終於成功了,他幫助這些孩子們重新找回了自信。

We are family,我覺得這句話真實的道出了這位令人尊敬的老師的教育理念,他把每個孩子都當做自己的家人一樣看待,沒有偏見,也不放棄,他對孩子的每個方面的關心的淋漓盡致,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這種行為也同樣感動了孩子們的家人。在主人公的身上,那種無私的愛心和超強的責任心令我記憶猶新,愛心使我們更加容易的替別人著想,責任心則是我們立身的根本,讓別人信任你,何嘗不是一種快樂。一個人的成熟程度,不僅僅體現在他的年齡,更加重要的則是他所能背負的責任有多大和他所承擔責任的強度,所以,我認為這部電影一方面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老師,另一方面也教給我們做人的根本,真的是受益匪淺。


熱血教師讀後感(三)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按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們總是在低一級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才會尋求高一級的需要,而愛與歸屬的需要排在求知需要的前面,這就告訴我們,在教育當中,愛是核心。愛是師者之魂。

電影《熱血教師》是根據美國教師羅恩·克拉克的一段真實故事改編的。長久以來,克拉克一直教育自己的學生要去追逐人生中最渴望的東西,要有夢想,要敢於冒險,現在踐行自己信念的時刻到了。他放棄了私立學校的優厚待遇,來到紐約最差的社區、毛遂自薦執教於一所學校最差的班級,一切都是因為他覺得這裡的孩子應該更需要他。這個班級裡的孩子已經連續氣走六個老師,在大人眼中,他們簡直無法無天,上課亂成一片,與老師當眾頂嘴,嘲笑甚至謾駡老師。他們的家庭背景也極為複雜,有的單親,媽媽在14歲就生下他;有的被養父毒打,與社會渣滓整日混在一起;還有的長著天使的面孔卻有著魔鬼的心腸,桀驁不馴……面對這樣一群孩子,克拉克沒有灰心,他制定班規,告訴孩子們我們是一家人,要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他利用休息時間給他們補缺補差,甚至幫美莎卡燒飯照顧他們一家人;他為了讓學生專心聽課不惜讓自己出醜——15秒喝一瓶巧克力牛奶喝到吐;他課間與孩子們打成一片,艱難學習“雙跳”,只為學生能學會一點東西。克拉克平等地與學生相處,不停強調“我們是一家人”,讓孩子們心裡上對這個班級、對這個老師產生很強的歸屬感與依戀感。他對學生的愛護、理解與尊重在學生心中產生巨大的作用,事實證明,他們不是不能學,而是不願學,不愛學,一旦心中產生動力,他們可以加倍用功,可以規規矩矩看著老師視頻上課,不自覺地對自己的要求就提高了,最差的班級考出最好的成績,他們創造了奇跡,這一切源于克拉克愛學生勝過一切!

研究資料表明,87%的學困生學習成績落後的原因是心理方面的,而非智力問題。真正地關愛、關注、賞識學困生,發現其閃光點,將其放大,幫助其體驗成功,一點點進步,一點點激勵,老師的愛會讓他的內心產生向上的動力,這種動力是無窮的、是洶湧的,是不可小覷的!關愛、賞識教育正是以生為本理念的一種體現,先關注學生再關注教材,先關注教的物件,再關注教的內容。先讓孩子愛你,才會愛上你教的東西。

熱愛生命蒙田讀後感(一)

《熱愛生命》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作品。他理性地解讀了生命的本質和意義,謳歌了無比優越的生命。今天我把這篇文章介紹給大家,以期和朋友們共用。

我賦予某些詞語特殊的含義:拿“度日”來說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時候,我將“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陰”;而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卻不願意去“消磨”,這時我是在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壞日子,要飛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度日”“消磨時光”這些常用語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習氣。他們以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將它打發、消磨,並且儘量回避它,無視它的存在,仿佛這是一件苦事,一件賤物似的。至於我,我認為生命不是這個樣的,我覺得它值得稱頌,富有樂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還是如此。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而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糊塗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託于來世。”

不過,我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只有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我自認為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時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讀後感言:生命是可貴的,我們要熱愛它,珍惜它。我們更要抓緊它,利用它作一切有意義的事情,才不辜負生命,才不辜負大自然的厚賜。

常言說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活法,因為文化是多元的,我們不能要求別人什麼,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活法,選擇有意義的活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這樣的人生,不僅是有意義的,而且是無後顧之憂的,安全的。不是嗎?我們看過了多少風雲一時不可一世的人,最後的結局是何等的悲哀,糾其原因就因曾有的一時糊塗。

我們也看到了多少已過耄耋之年的人,仍精神矍鑠,意氣風發。就因為他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認真的、努力的、奮鬥的、坦蕩的。是這樣的生命歷程把他們的生命滋養的如此絢爛,如此光芒四射。

努力過的人不會後悔,人生最美的享受是奮鬥之後的奮鬥。讓我們關心生活吧,生活像鏡子,你笑它也笑。正如蒙田所說,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生命的意義寓於生活的每一天,讓我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吧,因為生命是大自然給予我們人類的厚賜。


熱愛生命蒙田讀後感(二)

前段時間我讀了中心校所發的教師讀書中的蒙田試筆《熱愛生命》,我感覺大師在怎樣對待生命上和怎樣去度過組成生命中每一天上給我們這些凡夫庶子上了很好的一課。他說:“壞日子,要飛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對於生命,我是大多數人的想法,生命的時間過一天少一天,根本沒想過“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更別說“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所以,我感覺我倒像個自己生命的劊子手,一天一天的在扼殺自己生命的激情,靈感,和活力。生命,原本是簡單的,可是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中生命又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因是上天賜於人類的生命實在太短暫,正是其短暫所以生命變得可貴。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走過了,就沒有在重來的機會。生命如此寶貴,我們該怎樣去對待屬於自己的人生?走進蒙田,品讀他的《熱愛生命》我們就會懂得如何去熱愛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命……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載不了太多的物欲和虛榮,熱愛生命要著眼于現實,熱愛每一個眼前的現實生命;

生命不同於舞臺采排,走的不好還可以重新再來。可上蒼絕不會給我們第二次生命。走過了就無法回頭,()只留下遺憾,所以我們要學會享受生活,珍惜生命,做到心中有愛,愛自己,愛別人,學會發覺他人的閃光點。更重要的是關注生活,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一個人關注自己的生活程度越深,他的生活就樂趣就越大,這是蒙田大師給我們的啟迪。


熱愛生命蒙田讀後感(三)

在一堂作文課上,我們班讀了蒙田寫的《熱愛生命》。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有的人對時間置之不理;有的人對時間恭恭敬敬;有的人隨意打發時間;有的人爭分奪秒搶時間……作者反思自己,倡議大家熱愛生命,珍惜時間。

生活中,我發現有人把時間大肆揮霍,而我當然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這樣的話時間就白白浪費,白白從你身邊溜走。人人都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但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珍惜時間呢大把大把的時間用在電腦遊戲上,大把大把的時間用在吃喝玩樂上。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我們的時間確是一去不復返。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成功人士其實都是成功的時間支配者。

從今天就開始,從現在就開始,熱愛生命,珍惜時間,做成功的時間支配者吧!

人的教育讀後感(一)

《人的教育》一書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論著,作者福祿培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被稱作“幼稚教育之父”。他的關於學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是他一生活動的主要方面。

《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論兒童時期學前和學校教育的書。書中,福祿培爾主張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反對強制性教育和壓制兒童的發展,重視兒童積極活動和發展兒童個性以及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主張人的一切發展階段教育的連續性等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

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採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展、穩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福祿培爾拿園丁修剪葡萄藤作為比喻:“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麼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於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對於這句話中的觀點我覺得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教育學生就好比園丁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順應兒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導學生,不能強制性地教育壓制學生。因此我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

與讓兒童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的主張一致,福祿培爾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在作為人類一員和上帝兒女的每一個人身上包含並體現整個人性,但他在每個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被表現、被塑造的……”對於這一點,我想也就是我們在教育兒童時,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保護兒童做事的積極性並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兒童正確的觀點,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

學校應該教什麼這段選文中,福祿培爾認為,對於兒童來講,學生期就是兒童學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時期。他將帶著信仰和信念、預感和期望去熟悉面對著他的一個外部世界。因此,教育這樣當把兒童作為一個人,不就僅交給他學習的物件本身,而且教給他與該學習物件有感知識。通過十幾年的教學的摸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師道之尊,可以使學生仿之、效之,但絕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師不是全部知識、全部真理的化身,那麼,我們就應該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與學生一起去探求真理,發現真理,開創教師和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臺。語文的學習應該尋找一種和學生談話的輕鬆,態度的平等親切,心靈的坦誠和諧。

語文絕對不是只依靠教師就能學好,而是需要自己從鮮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獨特的情感,從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從一個標準答案中體會一次獨立的思考。教師要永遠相信自己教給學生的和學生教給你的一樣多。對於學生的成長來說,語文教學能成為教師和學生終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夥伴,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堂一道幸福成長,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學習。

努力讓學生找到自己是好學生的感覺,我這樣提醒自己:“如果每一個學生都學會了認識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個好學生的感覺,都有了自信和創造的尊嚴,他們獲得的是終身享用不盡的真正財富。”


人的教育讀後感(二)

《人的教育》為我們講述了幼稚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福祿貝爾在對待家庭與教學科目時,認為“教學即生活”,強調只有當家庭與學校生活一致時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在課程與教育目的問題上,福祿貝爾有一段話至今仍發人深思,他說:“幼兒時期的生活方向未完全確定,如幼兒繪畫並不是為未來成為畫家做準備,教幼兒音樂並非以將來成為音樂家為目的,這些活動仍然為發展幼兒時期多方面人性所需,如個體需食物來補充營養一般。我們要幫助兒童真正過著完美的兒童期,為達到這個目的,即使兒童的學校生活需要延後一年或兩年來完成,還要比誤導他們的人生目標要好一些。”

福祿培爾關於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人的“自動”發展的原則。

福祿培爾認為,這種“自動”發展是個體利用自我能動的力量,通過內部表現於外部和外部表現於內部的兩個階段實現的。之所以提出人的“自動”發展的教育原則,還在於反對舊教育對兒童的束縛。但福祿培爾並沒有因此使兒童的發展絕對自由化,而排斥外部力量對兒童發展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發揮教育的作用,福祿培爾研究了兒童的發展過程,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幼兒期、少年期和學生期。在他看來,不同的教育手段對兒童的影響和作用是不同的。

我想,所謂教育,就是在孩子這張“白紙”上進行描繪。描繪的次數多了,這張白紙上的內容也就越豐富。隨著內容的豐富,()想要再次描繪,必須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方法和手段必須調整。這樣,才能在畫紙上,描繪出更為豐富多彩的畫面。

在幼兒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沒有其他活動物體存在時,不能讓幼兒獨自呆在床上或搖籃裡,這樣不僅會使身體虛弱,也是產生心理上嬌嫩和脆弱。幼兒的臥床從早期起不應過於柔軟,也不能用羽毛的枕頭。而飲食始終只能是養料,唯一的目的是促進體力和智力活動,兒童的食物應該儘量簡單,以能夠維持兒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達到同樣程度的發展為限。教幼兒站立和步行時,我們不應當使用拐杖和繩子。在幼兒的成長中,他會自己發現自己有走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學會這些技能。這些觀點,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於兒童過分的保護,並不能讓他們最好的成長。適當的放手,讓幼兒在“艱苦”的環境中學會生活,在困難中學會堅強。有利於他們身體的發展,又有利於他們心理的鍛煉讓他們成為獨立、堅強、自信的人。

《人的教育》這本教育名著非常值得我們去讀,這次我只對書中內容作大致得瞭解,也還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今後我還將花更多的時間去仔細研讀。


人的教育讀後感(三)

暑假這兩天在家讀了德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福祿培爾所著的《人的教育》一書。《人的教育》這本教育名著蘊涵了福祿培爾的許多重要思想,在教育上有很大影響。他非常值得我們去研讀。

全書共分為五章,在第一章“總論”中,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注重他們的個性的發展。對此我感受很深,也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們不妨看看我們身邊的朋友們,他們的孩子才多大,就不管孩子有沒有音樂的天賦,就送去彈鋼琴、彈古箏、拉二胡等。甚至幾個月大的孩子每天竟要聽一小時的《聖經》,難道你不覺得荒唐嗎?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是像趕集似的穿梭於各種培訓班!

在《人的教育》中,福祿培爾還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兒期,人的教育主要是託付給父母和家庭的,兒童與家庭成員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因此要給缺乏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對於這一點也是我很欣賞的,我覺得為人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去學習瞭解一些育兒方法,避免錯誤教育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這本教育巨著讀來受益匪淺,但書中提到的有兩個觀點,我並不贊成。第一是他的唯心主義思想,作者將一切都歸結為上帝這個統一體。第二是作者在書中強調“培養精明能幹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其實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麼,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幹,父親也應如此。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成不良習慣甚至於學壞的。

總之,這本書中提到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德國教育普遍存在的那種機制的和機械刻板的教育方法具有革命意義,而且對當下的幼稚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具有啟發意義。值得一讀!

責任心則是我們立身的根本,讓別人信任你,何嘗不是一種快樂。一個人的成熟程度,不僅僅體現在他的年齡,更加重要的則是他所能背負的責任有多大和他所承擔責任的強度,所以,我認為這部電影一方面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老師,另一方面也教給我們做人的根本,真的是受益匪淺。


熱血教師讀後感(三)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按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們總是在低一級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才會尋求高一級的需要,而愛與歸屬的需要排在求知需要的前面,這就告訴我們,在教育當中,愛是核心。愛是師者之魂。

電影《熱血教師》是根據美國教師羅恩·克拉克的一段真實故事改編的。長久以來,克拉克一直教育自己的學生要去追逐人生中最渴望的東西,要有夢想,要敢於冒險,現在踐行自己信念的時刻到了。他放棄了私立學校的優厚待遇,來到紐約最差的社區、毛遂自薦執教於一所學校最差的班級,一切都是因為他覺得這裡的孩子應該更需要他。這個班級裡的孩子已經連續氣走六個老師,在大人眼中,他們簡直無法無天,上課亂成一片,與老師當眾頂嘴,嘲笑甚至謾駡老師。他們的家庭背景也極為複雜,有的單親,媽媽在14歲就生下他;有的被養父毒打,與社會渣滓整日混在一起;還有的長著天使的面孔卻有著魔鬼的心腸,桀驁不馴……面對這樣一群孩子,克拉克沒有灰心,他制定班規,告訴孩子們我們是一家人,要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他利用休息時間給他們補缺補差,甚至幫美莎卡燒飯照顧他們一家人;他為了讓學生專心聽課不惜讓自己出醜——15秒喝一瓶巧克力牛奶喝到吐;他課間與孩子們打成一片,艱難學習“雙跳”,只為學生能學會一點東西。克拉克平等地與學生相處,不停強調“我們是一家人”,讓孩子們心裡上對這個班級、對這個老師產生很強的歸屬感與依戀感。他對學生的愛護、理解與尊重在學生心中產生巨大的作用,事實證明,他們不是不能學,而是不願學,不愛學,一旦心中產生動力,他們可以加倍用功,可以規規矩矩看著老師視頻上課,不自覺地對自己的要求就提高了,最差的班級考出最好的成績,他們創造了奇跡,這一切源于克拉克愛學生勝過一切!

研究資料表明,87%的學困生學習成績落後的原因是心理方面的,而非智力問題。真正地關愛、關注、賞識學困生,發現其閃光點,將其放大,幫助其體驗成功,一點點進步,一點點激勵,老師的愛會讓他的內心產生向上的動力,這種動力是無窮的、是洶湧的,是不可小覷的!關愛、賞識教育正是以生為本理念的一種體現,先關注學生再關注教材,先關注教的物件,再關注教的內容。先讓孩子愛你,才會愛上你教的東西。

熱愛生命蒙田讀後感(一)

《熱愛生命》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作品。他理性地解讀了生命的本質和意義,謳歌了無比優越的生命。今天我把這篇文章介紹給大家,以期和朋友們共用。

我賦予某些詞語特殊的含義:拿“度日”來說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時候,我將“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陰”;而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卻不願意去“消磨”,這時我是在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壞日子,要飛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度日”“消磨時光”這些常用語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習氣。他們以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將它打發、消磨,並且儘量回避它,無視它的存在,仿佛這是一件苦事,一件賤物似的。至於我,我認為生命不是這個樣的,我覺得它值得稱頌,富有樂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還是如此。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而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糊塗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託于來世。”

不過,我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只有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我自認為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時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讀後感言:生命是可貴的,我們要熱愛它,珍惜它。我們更要抓緊它,利用它作一切有意義的事情,才不辜負生命,才不辜負大自然的厚賜。

常言說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活法,因為文化是多元的,我們不能要求別人什麼,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活法,選擇有意義的活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這樣的人生,不僅是有意義的,而且是無後顧之憂的,安全的。不是嗎?我們看過了多少風雲一時不可一世的人,最後的結局是何等的悲哀,糾其原因就因曾有的一時糊塗。

我們也看到了多少已過耄耋之年的人,仍精神矍鑠,意氣風發。就因為他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認真的、努力的、奮鬥的、坦蕩的。是這樣的生命歷程把他們的生命滋養的如此絢爛,如此光芒四射。

努力過的人不會後悔,人生最美的享受是奮鬥之後的奮鬥。讓我們關心生活吧,生活像鏡子,你笑它也笑。正如蒙田所說,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生命的意義寓於生活的每一天,讓我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吧,因為生命是大自然給予我們人類的厚賜。


熱愛生命蒙田讀後感(二)

前段時間我讀了中心校所發的教師讀書中的蒙田試筆《熱愛生命》,我感覺大師在怎樣對待生命上和怎樣去度過組成生命中每一天上給我們這些凡夫庶子上了很好的一課。他說:“壞日子,要飛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對於生命,我是大多數人的想法,生命的時間過一天少一天,根本沒想過“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更別說“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所以,我感覺我倒像個自己生命的劊子手,一天一天的在扼殺自己生命的激情,靈感,和活力。生命,原本是簡單的,可是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中生命又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因是上天賜於人類的生命實在太短暫,正是其短暫所以生命變得可貴。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走過了,就沒有在重來的機會。生命如此寶貴,我們該怎樣去對待屬於自己的人生?走進蒙田,品讀他的《熱愛生命》我們就會懂得如何去熱愛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命……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載不了太多的物欲和虛榮,熱愛生命要著眼于現實,熱愛每一個眼前的現實生命;

生命不同於舞臺采排,走的不好還可以重新再來。可上蒼絕不會給我們第二次生命。走過了就無法回頭,()只留下遺憾,所以我們要學會享受生活,珍惜生命,做到心中有愛,愛自己,愛別人,學會發覺他人的閃光點。更重要的是關注生活,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一個人關注自己的生活程度越深,他的生活就樂趣就越大,這是蒙田大師給我們的啟迪。


熱愛生命蒙田讀後感(三)

在一堂作文課上,我們班讀了蒙田寫的《熱愛生命》。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有的人對時間置之不理;有的人對時間恭恭敬敬;有的人隨意打發時間;有的人爭分奪秒搶時間……作者反思自己,倡議大家熱愛生命,珍惜時間。

生活中,我發現有人把時間大肆揮霍,而我當然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這樣的話時間就白白浪費,白白從你身邊溜走。人人都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但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珍惜時間呢大把大把的時間用在電腦遊戲上,大把大把的時間用在吃喝玩樂上。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我們的時間確是一去不復返。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成功人士其實都是成功的時間支配者。

從今天就開始,從現在就開始,熱愛生命,珍惜時間,做成功的時間支配者吧!

人的教育讀後感(一)

《人的教育》一書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論著,作者福祿培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被稱作“幼稚教育之父”。他的關於學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是他一生活動的主要方面。

《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論兒童時期學前和學校教育的書。書中,福祿培爾主張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反對強制性教育和壓制兒童的發展,重視兒童積極活動和發展兒童個性以及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主張人的一切發展階段教育的連續性等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

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採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展、穩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福祿培爾拿園丁修剪葡萄藤作為比喻:“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麼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於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對於這句話中的觀點我覺得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教育學生就好比園丁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順應兒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導學生,不能強制性地教育壓制學生。因此我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

與讓兒童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的主張一致,福祿培爾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在作為人類一員和上帝兒女的每一個人身上包含並體現整個人性,但他在每個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被表現、被塑造的……”對於這一點,我想也就是我們在教育兒童時,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保護兒童做事的積極性並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兒童正確的觀點,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

學校應該教什麼這段選文中,福祿培爾認為,對於兒童來講,學生期就是兒童學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時期。他將帶著信仰和信念、預感和期望去熟悉面對著他的一個外部世界。因此,教育這樣當把兒童作為一個人,不就僅交給他學習的物件本身,而且教給他與該學習物件有感知識。通過十幾年的教學的摸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師道之尊,可以使學生仿之、效之,但絕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師不是全部知識、全部真理的化身,那麼,我們就應該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與學生一起去探求真理,發現真理,開創教師和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臺。語文的學習應該尋找一種和學生談話的輕鬆,態度的平等親切,心靈的坦誠和諧。

語文絕對不是只依靠教師就能學好,而是需要自己從鮮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獨特的情感,從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從一個標準答案中體會一次獨立的思考。教師要永遠相信自己教給學生的和學生教給你的一樣多。對於學生的成長來說,語文教學能成為教師和學生終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夥伴,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堂一道幸福成長,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學習。

努力讓學生找到自己是好學生的感覺,我這樣提醒自己:“如果每一個學生都學會了認識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個好學生的感覺,都有了自信和創造的尊嚴,他們獲得的是終身享用不盡的真正財富。”


人的教育讀後感(二)

《人的教育》為我們講述了幼稚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福祿貝爾在對待家庭與教學科目時,認為“教學即生活”,強調只有當家庭與學校生活一致時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在課程與教育目的問題上,福祿貝爾有一段話至今仍發人深思,他說:“幼兒時期的生活方向未完全確定,如幼兒繪畫並不是為未來成為畫家做準備,教幼兒音樂並非以將來成為音樂家為目的,這些活動仍然為發展幼兒時期多方面人性所需,如個體需食物來補充營養一般。我們要幫助兒童真正過著完美的兒童期,為達到這個目的,即使兒童的學校生活需要延後一年或兩年來完成,還要比誤導他們的人生目標要好一些。”

福祿培爾關於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人的“自動”發展的原則。

福祿培爾認為,這種“自動”發展是個體利用自我能動的力量,通過內部表現於外部和外部表現於內部的兩個階段實現的。之所以提出人的“自動”發展的教育原則,還在於反對舊教育對兒童的束縛。但福祿培爾並沒有因此使兒童的發展絕對自由化,而排斥外部力量對兒童發展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發揮教育的作用,福祿培爾研究了兒童的發展過程,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幼兒期、少年期和學生期。在他看來,不同的教育手段對兒童的影響和作用是不同的。

我想,所謂教育,就是在孩子這張“白紙”上進行描繪。描繪的次數多了,這張白紙上的內容也就越豐富。隨著內容的豐富,()想要再次描繪,必須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方法和手段必須調整。這樣,才能在畫紙上,描繪出更為豐富多彩的畫面。

在幼兒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沒有其他活動物體存在時,不能讓幼兒獨自呆在床上或搖籃裡,這樣不僅會使身體虛弱,也是產生心理上嬌嫩和脆弱。幼兒的臥床從早期起不應過於柔軟,也不能用羽毛的枕頭。而飲食始終只能是養料,唯一的目的是促進體力和智力活動,兒童的食物應該儘量簡單,以能夠維持兒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達到同樣程度的發展為限。教幼兒站立和步行時,我們不應當使用拐杖和繩子。在幼兒的成長中,他會自己發現自己有走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學會這些技能。這些觀點,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於兒童過分的保護,並不能讓他們最好的成長。適當的放手,讓幼兒在“艱苦”的環境中學會生活,在困難中學會堅強。有利於他們身體的發展,又有利於他們心理的鍛煉讓他們成為獨立、堅強、自信的人。

《人的教育》這本教育名著非常值得我們去讀,這次我只對書中內容作大致得瞭解,也還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今後我還將花更多的時間去仔細研讀。


人的教育讀後感(三)

暑假這兩天在家讀了德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福祿培爾所著的《人的教育》一書。《人的教育》這本教育名著蘊涵了福祿培爾的許多重要思想,在教育上有很大影響。他非常值得我們去研讀。

全書共分為五章,在第一章“總論”中,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注重他們的個性的發展。對此我感受很深,也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們不妨看看我們身邊的朋友們,他們的孩子才多大,就不管孩子有沒有音樂的天賦,就送去彈鋼琴、彈古箏、拉二胡等。甚至幾個月大的孩子每天竟要聽一小時的《聖經》,難道你不覺得荒唐嗎?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是像趕集似的穿梭於各種培訓班!

在《人的教育》中,福祿培爾還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兒期,人的教育主要是託付給父母和家庭的,兒童與家庭成員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因此要給缺乏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對於這一點也是我很欣賞的,我覺得為人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去學習瞭解一些育兒方法,避免錯誤教育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這本教育巨著讀來受益匪淺,但書中提到的有兩個觀點,我並不贊成。第一是他的唯心主義思想,作者將一切都歸結為上帝這個統一體。第二是作者在書中強調“培養精明能幹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其實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麼,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幹,父親也應如此。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成不良習慣甚至於學壞的。

總之,這本書中提到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德國教育普遍存在的那種機制的和機械刻板的教育方法具有革命意義,而且對當下的幼稚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具有啟發意義。值得一讀!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