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讀後感300字(一)
文/楊晨琳
今天,老師讓我們預習第三課《蠟燭》,一開始我懶得去預習,只是一掃而過,但讀著讀著,讀出了味道,就又重新讀了一遍,這次是一字一句地讀,還去瞭解句子的含義。
讀完了,給我第一個印象就是那位烈士的戰友竟然不把他的屍體從方場帶回去安弄葬,就算他們會在第二天拂曉攻佔那座橋後,再安葬,如果他們一直攻不下那怎麼辦,難道要等烈士的屍體腐爛後再安葬嗎?他們讓我感到很不爽(鬱悶)。而那位老婦人讓我感覺到那種一個完全不用去管烈士屍首的陌生人,
仔細體會後,會讓人感動得流淚。
蠟燭讀後感300字(二)
今天我讀了一篇短文,題目叫《蠟燭》。讀完之後,我為文中謙虛的蠟燭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精神而感動不已。
短文裡的檯燈不但趾高氣揚、驕傲自大,還喜歡到處炫耀自己,它因為自己有著漂亮的外表而瞧不起普通的蠟燭。但當驕傲的檯燈壞了,而人們急需要光明的時候,主人把默默無聞的的蠟燭拿了出來,點燃了它,它的火焰依然照亮了房間裡的每一個角落。而蠟燭謙虛地說:“我發出的光太淡了,
從短文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時候都不能只看外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每個人對社會都有不同的作用,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不能驕傲,我們要向蠟燭一樣燃燒著自己,照亮著別人!
蠟燭讀後感300字(三)
“即使在這當兒,老婦人也沒又說話,
老婦人在這個時候雖然沒有說話,但是她的心情是極為複雜的,有對烈士犧牲的哀痛,也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因為她飽受了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這些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生命的戰士,她深懷敬意,所以他對紅軍戰士“莊嚴”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火燒焦樂的土地上,在詐彎了的鐵器和燒死樂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唯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花燭――還是明晃晃的點在一個蘇聯青年得墳頭。
這一點花燭是不會熄滅的。它象徵著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蠟燭讀後感300字(四)
要孩子看課外書,看金典的書,作為一名教師也應該平時看一些書來充實自己的課餘生活,走進書本,走進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和孩子達成共實,同時也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快樂。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的珍愛的東西——她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是《蠟燭》這篇文章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話,西蒙諾夫的這篇小說歌頌了艱難中各國人民相濡以沫,
《蠟燭》敘述了一位蘇聯青年戰死後,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冒著德國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個炮彈洞邊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幹了洞裡的水,用炮彈洞四周的浮土蓋住死者的身體,做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最後,老婦人拿出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為死者點亮了最後一道光明。當人們在尋找這位蘇聯青年的屍體時,發現了這小小的墳堆,都不由得驚歎,不由得脫下帽子默哀。
多麼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婦人在被德國人炸毀了自己的房屋後還為蘇聯青年築造他最後的家,用珍藏著的蠟燭為他點明天堂之路。()我的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親在炮火的煙灰下埋葬一位蘇聯青年的情景。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燒著,正像一位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然而,是什麼是蘇聯紅軍失去青春、寶貴的生命?又是什麼使南斯拉夫婦女無依無靠、家破人亡?是戰爭,是讓人痛恨無比的戰爭!當和平之花凋零、和平之鴿被折翼、和平之舟擱淺時,你作何感想?是在敵人面前懦弱發抖,還是像蘇聯紅軍一樣奮起反抗,或者像南斯拉夫婦女那樣正視悲慘的現實,置生死於度外?
在聯合國總部前,有一座矗立了40多個春秋的“鑄劍為犁”的雕像,然而全世界和平這一刻從未出現,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渴望著和平安寧,但在一些地方,戰火和死亡卻仍時時踐踏著公理和正義。何時戰火才能不再燃燒?不要讓悲傷占滿純真的眼,何時死亡不再是因為戰爭?不要讓仇恨再繼續蔓延……
不過,兩根蠟燭光芒雖弱,但卻點燃了希望。
跨越百年美麗讀後感(一)
是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又是她,給我們留下對科學事業的獻身精神。她,就是一百年以來人們都難以忘懷的居里夫人。
在這篇課文裡,居里夫人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原因並不是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也不是她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而是她對科學事業的堅定不移。我越來越欽佩她,欽佩她剛毅堅強性格,欽佩她視名利如糞土的淡泊精神,欽佩她遠大而執著的追求,她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科學歷史上的發現,更是一種頑強的信念。
居里夫人提煉鐳的過程非常艱辛,生活條件也很不好。從她的衣裙上、雙手上酸堿的點點燒痕中就可以看出,提煉鐳危險重重,也非常困難。但是,她並沒有放棄,而是一直堅持到了最後,成功提煉出了0.1克的鐳。這小小的一塊鐳,承載著多少的夢想與希望呀!但是,居里夫人並沒有享受這0.1克鐳帶給她的財富,而是把它捐獻到了別的地方,她裡的生活依然如故,但是更加激進了她對科學的熱愛。
居里夫人是第一個登上法國科學院講臺的女子,她的出現讓全世界都為之震驚,這也是她百年以來人們還在關注她的原因之一,她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很大,讓人類又朝文明時代邁進了一步。
跨越百年美麗讀後感(二)
她,是個堅定的女學者;她,是個剛毅的女學者;她,是個堅強的女學者。
居里夫人是個大公無私的人。在她嘔心瀝血研究出鐳之後,並沒有將它納入專利,而是捐出來在醫院救治更多的病人。她雖然很貧窮,但是她根本沒有打放射性元素鐳的主意,並沒有想把鐳占為己有,而是為了研究出鐳之後救治病人,讓更多的人恢復健康。
居里夫人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那麼重大的發現她都大公無私的捐了出來。我有時給班裡同學借書都不願意,()因為他們一借就換來換去,當我問到這一位同學還書時,書已經出現在另一位同學手中。書回來時已經傷痕累累,我會很心疼的。但比起居里夫人,我突然覺得我的付出微不足道。那麼重大的發現居里夫人可以心甘情願的捐出去,而我只是借給同學看一下我的書我都不太情願,我太自私了。
居里夫人是一塊里程碑,她人引領人們學到更多好的東西,引領人們走向光明,走向文明。
跨越百年美麗讀後感(三)
今天,我們老師與我們共同學習了一篇叫作《跨越百年的美麗》的課文,學習完這篇課文後,我不禁對居裡夫婦的敬佩由然而生,深有其感。
居里夫人她非常堅強,她視名如糞土,視錢財如糞土,她覺得只有為大眾服務才是最重要的,她活著是為了別人能幸福,她身為一名科學家,獲得過許多獎項,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頂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心情地享受,但她沒有被盛名寵壞,把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獎項全一分不剩地捐給了慈善機構,她博大的胸懷令我震憾,她們這一種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成份,她與我相比,我是一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而她卻是一位為別人放棄自己的榮華富貴,從今天起我要以好為傍樣,無論在學習方面、吃苦方面、捨己為人方面等都要向這們偉人學習,不僅是我,所有的小學生都應該以她為傍樣,在心中樹立好了一個傍樣,才能好好學習。居里夫人不畏艱險,不畏危險交自身投入到為科研研究中,她一生獲得過許多獎項,可她並沒有炫耀,也沒有張狂,而是一如既往地搞科研工作,愛因斯坦說過:“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馬麗·居裡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從他說得這句話,我深深得體會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好品質。
從今天起,從此時此刻起,我要向居里夫人學習她的種種令我學習的優點,取長補短,做一名像居里夫人一樣的人。
蠟燭讀後感500字(一)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的珍愛的東西――她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是《蠟燭》這篇文章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話,西蒙諾夫的這篇小說歌頌了艱難中各國人民相濡以沫,至深至真的感情。
《蠟燭》敘述了一位蘇聯青年戰死後,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冒著德國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個炮彈洞邊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幹了洞裡的水,用炮彈洞四周的浮土蓋住死者的身體,做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最後,老婦人拿出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為死者點亮了最後一道光明。當人們在尋找這位蘇聯青年的屍體時,發現了這小小的墳堆,都不由得驚歎,不由得脫下帽子默哀。
多麼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婦人在被德國人炸毀了自己的房屋後還為蘇聯青年築造他最後的家,用珍藏著的蠟燭為他點明天堂之路。我的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親在炮火的煙灰下埋葬一位蘇聯青年的情景。這再也不是什麼樂於助人這些渺小的事情能比得過的,那是一種超越國界、人種以後,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為蘇聯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後奉獻,讓那些高傲的、無視他人生命的人來想想這位偉大的南斯拉夫母親吧!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燒著,正像一位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蠟燭讀後感500字(二)
在《蠟燭》一課西蒙諾夫用舒緩的筆調向讀者講述了崇高的“蠟燭”故事。
蠟燭本為普通物,但在西蒙諾夫筆下卻被賦予了最厚重的意義。當這小小的蠟燭出現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戰場上時,當育乞西老人插在蘇聯軍人契柯拉耶夫的墳頭時,當點燃在飽受法西斯戰爭摧殘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時,這小小的蠟燭閃耀出了“明晃晃”的光芒。
一個老婦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戰火時,懷中的兩支蠟燭對於她是多麼重要呀!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給她的最珍貴的禮物,給在痛苦與不安中的她帶來最好的撫慰。她把蠟燭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時她應該不會害怕,因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摯愛呵護著她。也許她會在這兩支蠟燭的陪伴下走完最後的路程。蠟燭與老人相伴,但硝煙更將老人包圍,心中對法西斯入骨的恨隨著炮火的猛烈與日劇增。
此時有另一種愛毅然出現在她的眼前。“她明明白白看見五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準了這五個紅軍”。她知道蘇聯紅軍為誰而來,她知道蘇聯紅軍正在為自己的祖國--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戰,還沒來得及招呼一聲,“一顆炮彈就在近旁炸開了”。戰爭就這樣無情地把傷痛留給了老婦人,“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死亡對於老婦人應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為自己的生而死。誰是親人?就是能讓自己感到幸福而溫暖的人。在此時兩個遙遠的國度已經沒有了距離,在此時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的心應該貼的很近很近。
地窖外面可怕嗎?耳邊飛著炮彈的碎片。但對於育乞西老人又怕什麼呢!有什麼比親吻親人的額頭,讓死去的親人安息更重要嗎?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可敬而又令人傷心的小夥子呀,應該把最珍貴的東西,最真的心送給他。對於這個老婦人還能有什麼最珍貴的東西嗎?“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裡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是蠟燭,是與丈夫結婚時的蠟燭,()是已經保存了45年的蠟燭。時間沒有讓蠟燭丟失,此刻她要把她認為最珍貴的東西獻給她認為最可愛的人--一位蘇聯紅軍。“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動搖。”在燭光中透著正義、勇氣、堅定。那是一個正義的戰士奮勇前進的火焰,是在一個感恩的心中燃起的可敬的火焰,更是人類心中渴望和平的最崇高的精神火焰。老婦人用她的心點燃起“柔和的火焰”,用她瘦弱的身體作“擋風”的屏障。
“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痛苦與悲傷體現在每個受侵略的人民的臉上,也許還有擦拭不完的淚水,但燭光會閃動著,戰勝邪惡的思想會一直閃爍著。因為還有一支蠟燭已被點燃,點燃在“老地方”,它們互相支撐著,會一起燃燒在革命的土地上,會燃燒在每個正經歷痛苦的人的心裡,會點燃每個正義者心中永不熄滅的“蠟燭”。紅軍“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鬥。”喜燭是會燃完的,但會有更耀眼的燭光跟隨戰鬥者的腳步而閃亮。
懷裡的蠟燭只有兩支,但誰能數得清沒有國界的正義者的心裡的蠟燭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與契柯拉耶夫英雄,蘇聯與南斯拉夫,正義與感恩,都由小小的“蠟燭”一一定義。
蠟燭讀後感500字(三)
在《蠟燭》一課中作者西蒙諾夫用獨有的筆調向讀者講述了“蠟燭”的故事。
蠟燭在日常生活中是最普通不過的東西,但在西蒙諾夫筆下卻被賦予了最厚重的意義。當它出現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戰場上,出現在蘇聯軍人契柯拉耶夫的墳頭時,更點燃在飽受法西斯戰爭摧殘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時,這小小的蠟燭閃耀出了命令的光芒,它象徵著勝利與希望!
一個親友都死於戰亂的老婦人在地窖中躲避戰火時,兩支蠟燭對於她來說就等同于光明。這是她最親的人留下的最珍貴的記憶,讓她能在在痛苦與不安中得到慰藉。她把蠟燭放在自己的身上,就像帶了一份護身符,但是外面隆隆的炮火卻又不斷地轟擊著她飽受摧殘的心。
在這種情況之下,“她明明白白看見五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準了這五個紅軍”。她知道蘇聯紅軍為誰而來,她知道蘇聯紅軍正在為自己的祖國--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戰,還沒來得及招呼一聲,“一顆炮彈就在近旁炸開了”。戰爭是殘酷的,它總是把痛苦帶向善良的人們,“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此時此刻老婦人的心情是複雜的,這是“親人”離去的悲傷,對無畏精神的感動,還有法西斯侵略者的憤恨。
地窖外面炮彈的碎片咆哮著飛過,似乎在喊著“死亡”!不過,有什麼比親吻親人的額頭,讓死去的親人安息更重要嗎?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可敬而又令人傷心的小夥子呀,應該把最珍貴的東西,最真的心送給他。所以“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裡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是蠟燭,是她與丈夫45年風雨同舟的見證。時間沒有讓它的色彩有絲毫的減退,此時此刻她要把她僅存的最珍貴的東西獻給她認為最可愛可敬的人---位蘇聯紅軍。“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動搖。”在燭光中透著勇氣、希望、堅定。那是一個正義的戰士奮勇前進的火焰,是在一個感恩的心中燃起的希望的火焰,更是人類心中渴望和平的堅定信念的火焰!
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痛苦與悲傷體現在每個受侵略的人民的臉上,也許還有擦拭不完的淚水,但是那一朵小小的燭光會為黑暗中的人民帶來光明,這一點星星之火要從此開始點燃每個正義者心中永不熄滅的”蠟燭“。最後成為一場永不熄滅的大火!紅軍”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鬥。“喜燭是會燃完的,但會有更耀眼的光芒跟隨著戰士們的腳步而閃耀著。
紅色的喜燭只有兩隻但是那代表著正義與希望的燭火卻千千萬萬它會一直閃亮在人們的心中。育乞西老人與契柯拉耶夫英雄,蘇聯與南斯拉夫,正義與感恩都被蠟燭所歌頌。
或者像南斯拉夫婦女那樣正視悲慘的現實,置生死於度外?在聯合國總部前,有一座矗立了40多個春秋的“鑄劍為犁”的雕像,然而全世界和平這一刻從未出現,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渴望著和平安寧,但在一些地方,戰火和死亡卻仍時時踐踏著公理和正義。何時戰火才能不再燃燒?不要讓悲傷占滿純真的眼,何時死亡不再是因為戰爭?不要讓仇恨再繼續蔓延……
不過,兩根蠟燭光芒雖弱,但卻點燃了希望。
跨越百年美麗讀後感(一)
是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又是她,給我們留下對科學事業的獻身精神。她,就是一百年以來人們都難以忘懷的居里夫人。
在這篇課文裡,居里夫人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原因並不是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也不是她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而是她對科學事業的堅定不移。我越來越欽佩她,欽佩她剛毅堅強性格,欽佩她視名利如糞土的淡泊精神,欽佩她遠大而執著的追求,她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科學歷史上的發現,更是一種頑強的信念。
居里夫人提煉鐳的過程非常艱辛,生活條件也很不好。從她的衣裙上、雙手上酸堿的點點燒痕中就可以看出,提煉鐳危險重重,也非常困難。但是,她並沒有放棄,而是一直堅持到了最後,成功提煉出了0.1克的鐳。這小小的一塊鐳,承載著多少的夢想與希望呀!但是,居里夫人並沒有享受這0.1克鐳帶給她的財富,而是把它捐獻到了別的地方,她裡的生活依然如故,但是更加激進了她對科學的熱愛。
居里夫人是第一個登上法國科學院講臺的女子,她的出現讓全世界都為之震驚,這也是她百年以來人們還在關注她的原因之一,她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很大,讓人類又朝文明時代邁進了一步。
跨越百年美麗讀後感(二)
她,是個堅定的女學者;她,是個剛毅的女學者;她,是個堅強的女學者。
居里夫人是個大公無私的人。在她嘔心瀝血研究出鐳之後,並沒有將它納入專利,而是捐出來在醫院救治更多的病人。她雖然很貧窮,但是她根本沒有打放射性元素鐳的主意,並沒有想把鐳占為己有,而是為了研究出鐳之後救治病人,讓更多的人恢復健康。
居里夫人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那麼重大的發現她都大公無私的捐了出來。我有時給班裡同學借書都不願意,()因為他們一借就換來換去,當我問到這一位同學還書時,書已經出現在另一位同學手中。書回來時已經傷痕累累,我會很心疼的。但比起居里夫人,我突然覺得我的付出微不足道。那麼重大的發現居里夫人可以心甘情願的捐出去,而我只是借給同學看一下我的書我都不太情願,我太自私了。
居里夫人是一塊里程碑,她人引領人們學到更多好的東西,引領人們走向光明,走向文明。
跨越百年美麗讀後感(三)
今天,我們老師與我們共同學習了一篇叫作《跨越百年的美麗》的課文,學習完這篇課文後,我不禁對居裡夫婦的敬佩由然而生,深有其感。
居里夫人她非常堅強,她視名如糞土,視錢財如糞土,她覺得只有為大眾服務才是最重要的,她活著是為了別人能幸福,她身為一名科學家,獲得過許多獎項,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頂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心情地享受,但她沒有被盛名寵壞,把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獎項全一分不剩地捐給了慈善機構,她博大的胸懷令我震憾,她們這一種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成份,她與我相比,我是一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而她卻是一位為別人放棄自己的榮華富貴,從今天起我要以好為傍樣,無論在學習方面、吃苦方面、捨己為人方面等都要向這們偉人學習,不僅是我,所有的小學生都應該以她為傍樣,在心中樹立好了一個傍樣,才能好好學習。居里夫人不畏艱險,不畏危險交自身投入到為科研研究中,她一生獲得過許多獎項,可她並沒有炫耀,也沒有張狂,而是一如既往地搞科研工作,愛因斯坦說過:“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馬麗·居裡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從他說得這句話,我深深得體會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好品質。
從今天起,從此時此刻起,我要向居里夫人學習她的種種令我學習的優點,取長補短,做一名像居里夫人一樣的人。
蠟燭讀後感500字(一)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的珍愛的東西――她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是《蠟燭》這篇文章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話,西蒙諾夫的這篇小說歌頌了艱難中各國人民相濡以沫,至深至真的感情。
《蠟燭》敘述了一位蘇聯青年戰死後,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冒著德國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個炮彈洞邊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幹了洞裡的水,用炮彈洞四周的浮土蓋住死者的身體,做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最後,老婦人拿出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為死者點亮了最後一道光明。當人們在尋找這位蘇聯青年的屍體時,發現了這小小的墳堆,都不由得驚歎,不由得脫下帽子默哀。
多麼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婦人在被德國人炸毀了自己的房屋後還為蘇聯青年築造他最後的家,用珍藏著的蠟燭為他點明天堂之路。我的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親在炮火的煙灰下埋葬一位蘇聯青年的情景。這再也不是什麼樂於助人這些渺小的事情能比得過的,那是一種超越國界、人種以後,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為蘇聯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後奉獻,讓那些高傲的、無視他人生命的人來想想這位偉大的南斯拉夫母親吧!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燒著,正像一位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蠟燭讀後感500字(二)
在《蠟燭》一課西蒙諾夫用舒緩的筆調向讀者講述了崇高的“蠟燭”故事。
蠟燭本為普通物,但在西蒙諾夫筆下卻被賦予了最厚重的意義。當這小小的蠟燭出現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戰場上時,當育乞西老人插在蘇聯軍人契柯拉耶夫的墳頭時,當點燃在飽受法西斯戰爭摧殘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時,這小小的蠟燭閃耀出了“明晃晃”的光芒。
一個老婦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戰火時,懷中的兩支蠟燭對於她是多麼重要呀!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給她的最珍貴的禮物,給在痛苦與不安中的她帶來最好的撫慰。她把蠟燭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時她應該不會害怕,因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摯愛呵護著她。也許她會在這兩支蠟燭的陪伴下走完最後的路程。蠟燭與老人相伴,但硝煙更將老人包圍,心中對法西斯入骨的恨隨著炮火的猛烈與日劇增。
此時有另一種愛毅然出現在她的眼前。“她明明白白看見五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準了這五個紅軍”。她知道蘇聯紅軍為誰而來,她知道蘇聯紅軍正在為自己的祖國--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戰,還沒來得及招呼一聲,“一顆炮彈就在近旁炸開了”。戰爭就這樣無情地把傷痛留給了老婦人,“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死亡對於老婦人應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為自己的生而死。誰是親人?就是能讓自己感到幸福而溫暖的人。在此時兩個遙遠的國度已經沒有了距離,在此時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的心應該貼的很近很近。
地窖外面可怕嗎?耳邊飛著炮彈的碎片。但對於育乞西老人又怕什麼呢!有什麼比親吻親人的額頭,讓死去的親人安息更重要嗎?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可敬而又令人傷心的小夥子呀,應該把最珍貴的東西,最真的心送給他。對於這個老婦人還能有什麼最珍貴的東西嗎?“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裡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是蠟燭,是與丈夫結婚時的蠟燭,()是已經保存了45年的蠟燭。時間沒有讓蠟燭丟失,此刻她要把她認為最珍貴的東西獻給她認為最可愛的人--一位蘇聯紅軍。“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動搖。”在燭光中透著正義、勇氣、堅定。那是一個正義的戰士奮勇前進的火焰,是在一個感恩的心中燃起的可敬的火焰,更是人類心中渴望和平的最崇高的精神火焰。老婦人用她的心點燃起“柔和的火焰”,用她瘦弱的身體作“擋風”的屏障。
“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痛苦與悲傷體現在每個受侵略的人民的臉上,也許還有擦拭不完的淚水,但燭光會閃動著,戰勝邪惡的思想會一直閃爍著。因為還有一支蠟燭已被點燃,點燃在“老地方”,它們互相支撐著,會一起燃燒在革命的土地上,會燃燒在每個正經歷痛苦的人的心裡,會點燃每個正義者心中永不熄滅的“蠟燭”。紅軍“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鬥。”喜燭是會燃完的,但會有更耀眼的燭光跟隨戰鬥者的腳步而閃亮。
懷裡的蠟燭只有兩支,但誰能數得清沒有國界的正義者的心裡的蠟燭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與契柯拉耶夫英雄,蘇聯與南斯拉夫,正義與感恩,都由小小的“蠟燭”一一定義。
蠟燭讀後感500字(三)
在《蠟燭》一課中作者西蒙諾夫用獨有的筆調向讀者講述了“蠟燭”的故事。
蠟燭在日常生活中是最普通不過的東西,但在西蒙諾夫筆下卻被賦予了最厚重的意義。當它出現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戰場上,出現在蘇聯軍人契柯拉耶夫的墳頭時,更點燃在飽受法西斯戰爭摧殘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時,這小小的蠟燭閃耀出了命令的光芒,它象徵著勝利與希望!
一個親友都死於戰亂的老婦人在地窖中躲避戰火時,兩支蠟燭對於她來說就等同于光明。這是她最親的人留下的最珍貴的記憶,讓她能在在痛苦與不安中得到慰藉。她把蠟燭放在自己的身上,就像帶了一份護身符,但是外面隆隆的炮火卻又不斷地轟擊著她飽受摧殘的心。
在這種情況之下,“她明明白白看見五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準了這五個紅軍”。她知道蘇聯紅軍為誰而來,她知道蘇聯紅軍正在為自己的祖國--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戰,還沒來得及招呼一聲,“一顆炮彈就在近旁炸開了”。戰爭是殘酷的,它總是把痛苦帶向善良的人們,“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此時此刻老婦人的心情是複雜的,這是“親人”離去的悲傷,對無畏精神的感動,還有法西斯侵略者的憤恨。
地窖外面炮彈的碎片咆哮著飛過,似乎在喊著“死亡”!不過,有什麼比親吻親人的額頭,讓死去的親人安息更重要嗎?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可敬而又令人傷心的小夥子呀,應該把最珍貴的東西,最真的心送給他。所以“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裡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是蠟燭,是她與丈夫45年風雨同舟的見證。時間沒有讓它的色彩有絲毫的減退,此時此刻她要把她僅存的最珍貴的東西獻給她認為最可愛可敬的人---位蘇聯紅軍。“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動搖。”在燭光中透著勇氣、希望、堅定。那是一個正義的戰士奮勇前進的火焰,是在一個感恩的心中燃起的希望的火焰,更是人類心中渴望和平的堅定信念的火焰!
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痛苦與悲傷體現在每個受侵略的人民的臉上,也許還有擦拭不完的淚水,但是那一朵小小的燭光會為黑暗中的人民帶來光明,這一點星星之火要從此開始點燃每個正義者心中永不熄滅的”蠟燭“。最後成為一場永不熄滅的大火!紅軍”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鬥。“喜燭是會燃完的,但會有更耀眼的光芒跟隨著戰士們的腳步而閃耀著。
紅色的喜燭只有兩隻但是那代表著正義與希望的燭火卻千千萬萬它會一直閃亮在人們的心中。育乞西老人與契柯拉耶夫英雄,蘇聯與南斯拉夫,正義與感恩都被蠟燭所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