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填海的讀後感(一)
文/趙楓洋
下苦功,三個字,一個叫下,一個叫苦,一個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澤東《題記》
在國慶日的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精衛填海》。它出自於古代神話《山海經》。它主要講:精衛是太陽神炎帝的女兒,有一天坐著一葉小舟,獨自東游大海,船被浪花打翻了,他不甘示弱,它的靈魂化作一隻名叫“精衛”的小鳥,它一心想填平這東海,雖受到東海的千萬次嘲笑,但仍然堅持不懈著:“哪怕是幹上一千萬年一萬萬年,幹到宇宙的盡頭,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這東海!”這精衛,多麼執著啊!多麼堅強啊!小小的精衛以打不垮的精神,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愚公可以移山,滴水可以穿石,精衛可以填平大海,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在努力點,把學習搞定呢?
精衛填海讀後感(二)
昨天,我讀了《精衛填海》這個故事,在浩瀚無垠的東海上,
“精衛”想把大海填平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認訂一個目標、堅持不懈的精神卻是難能可貴的,是古人向上的。在暑假,我就是因為不堅持到底而失敗的。
這個暑假,我為了豐富我的假期生活,我決定去打工。剛巧姑姑批發了一些雨傘,我就毛遂自薦要了60把傘,拉了姐姐一起去推銷。
我們兵分兩路,推上自行車就出發了。天上掛著火辣辣的太陽,我扛著傘,揮汗如雨,過往行人都向我投來異樣的目光。我有些不耐煩了,先前的雄心壯志也消失了。
精衛填海讀後感(三)
文/韓育恩
我學過很多很多的文章,
精衛填海裡面寫了“很久很久以前,東海經常氾濫。有一天,炎帝的女兒到海上遊玩,不幸被淹死了。後來,她變成一隻美麗的小鳥,名叫精衛。精衛天天從西山帶來小石子和小樹枝,投進大海裡。海神問:'你為什麼填我?'精衛說:為了不讓你再奪去別人的生命。”
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情都要堅持不懈,不要半途而廢。”
有一天,我做到一道數學題,想不出來答案,我左思右想,還是想不出答案來,我剛想起就想到了《精衛填海》的故事,想到了精衛,於是,我堅持地又想了想,終於想了答案,於是,我想:我以後要做一個像精衛一樣堅持不懈的人。
叩問課堂讀後感(一)
《叩問課堂》這本書,我覺得很多話說到了我們一線教師的心裡,所以決定:一定好好地讀讀這本書。仔細、認真地閱讀了《叩問課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斷地變化:淺淺地一看,心情激動;仔細品味又一陣汗顏;認真反思,又有一種無奈的感覺。
周老師在自序中說如果遠離課堂,似乎就無法暢談教育;如果置身課堂,卻又無法直面教育。那麼處於一線教師的我們,是把自己置身課堂,還是讓自己遠離課堂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在真實的課堂中,我們教師往往搶佔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於是乎課堂變成了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教得累,學生學的辛苦。教師付出多,而學生未必領情。
當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時,我們未必尊重了教學規律,也未必考慮了學生的認知水準,或者說忽視了部分學生的認知水準。當我們埋怨學生笨的時候,其實我們並沒有去研究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是因為學生笨,而是因為學生根本沒有參與課堂。最近在部分學生身上做了試驗,我吃驚的發現,那些所謂的差學生,當我不斷給他機會,讓他展示自己的時候,他的表現竟會如此出色。但是長期游離課堂之外的他們,這需要教師足夠的耐心才行。
當我們能夠這樣去做、這樣去想的時候,就說明我們能夠理智地思考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了,我們何苦束縛於課堂之中,
“愛”永遠是我們生命中的主題,愛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我在看周老師書的時候,我也在想,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愛就一定有教育嗎?問題是這樣的愛于學生而言,有沒有意義,沒有意義的愛,讓學生無法感知的愛,又如何演生教育。
教師的愛是泛愛,教師要愛所有的學生,特別是所謂的“問題學生”,當我們的愛能夠潤物細無聲地傳達給學生內心世界時,並因此能夠產生共鳴時,教育也就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反之我們對學生的愛無法與學生產生共鳴,又如何有教育的作用。也許我們會由愛生恨。
“愛”讓課堂教學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愛讓心與心靠得更近,愛讓師生關係更融洽,愛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和諧。教師的愛使教師對學生、對課堂、對教育更投入,而學生的愛才能真正讓課堂永葆青春活力。
這樣看來,課堂教學對誰更重要呢?我想,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很重要。對教師而言,教師在課外的所有投入,都在課堂教學上得以體現,教師的人生價值在這裡昇華,教師的人格魅力在這裡得以體現,教師的教學技藝在這裡充分展示,當我們能夠以愉悅的心情結束課堂的時候,當我們能夠微笑著走出教室的時候,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是成功的。
對學生而言,課堂是自我表現的舞臺,課堂是自己解決疑問的地方,課堂是交換意見的地方,課堂更是求知的地方,當教師能夠引領自己在知識的殿堂裡遨遊,當自己的智慧能夠最大限度發揮的時候,學生是快樂的。這樣的課堂教學對學生能不重要嗎?
可是,課堂教學對我好象永遠都是一個謎,我只有不斷走進課堂,研究課堂,不斷去發現問題,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同時,我又不得不作為一個旁觀者,去審視課堂,思考課堂,方能揭開課堂教學的謎底。儘管如此,面對課堂教學,我想我永遠都是一個學習者。
總之,這本書,耐人尋味,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開高效課堂教學之門的金鑰匙。這本書,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動上必然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深刻的震撼和洗禮。
叩問課堂讀後感(二)
讀了周彬教授的叩問課堂,文章處處引人思考,直言不諱解讀了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現象,令人深思。本書宣導了廣大教師莫把課堂當成作秀和審視了學生為什麼不願意讀書,從而提出可實行的辦法,讓學生走出迷境。交給教師課堂中的進退的辦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耐人尋味的案例小故事,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是教育工作的一盞啟明燈。
課堂是什麼?這個最近簡單的問題是《叩問課堂》直擊的主題。到底是教師表演的場所還是學生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剛剛參加工作時,在教學中總是要按照著事先備好的課按部就班的教學生,總認為把預設好了的內容教會學生,這就算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在課堂上,我成為了主角兒,自導自演。學生的思維被我束縛,積極性慢慢減退。當學生提出質疑或者疑問的時候,總不能第一時間給學生最好的解答。更不用說抓住生成性的問題,進行引導。既然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場所,那應該怎樣表演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課堂不是訓練學生的場所,那怎樣在有效的40分鐘內讓學生都有所收穫,能力都有所提高,如果只是單純的對學生進行引領,能將知識學習扎實?這種種的問題一直伴著我,在矛盾和反思中一直迫切想知道答案。本書直面抨擊了,課堂重要的地位,對全盤否定了傳統教育,帶有西化味道教育觀點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宣導讓每位老師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消除對課堂已經充溢的感陸,反對華麗,講求樸素務實;不論傳統現代,講求實事求是。從而讓我明白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課內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實踐體驗,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道理,體驗情感,規範行為。
在平日的學習生活中,我們總是不自覺的給學生貼標籤,他是學習好的孩子,還有一些直接被歸為差的學生的行列。《叩問課堂》一章中提出:“好生與差生:只是教師的一種觀念。”當今社會,考試成績仍然佔領著指揮棒的位置,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種統一而單一的傳統書面考試評價制度,抹殺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致使因材施教成為空話。教師在學生心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師對於學生的評價標準,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教師這種以“聽話”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的現象,這種情感上的偏好是教師無意識的表現出來的,但它的確存在。本書揭示了這種評價標準產生的危害,即影響學生創造力的發揮、束縛了學生質疑的精神、影響學生個性的形成。其實每一位學生都是想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讚美,而每一位孩子也都有自己的優勢。教師就需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去發現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循循善誘的對學生進行教導。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愛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基本需要,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教育無小事,教師無小節,教師要嚴于律己,言行一致,處處用道德規範要求自己。教師是學生最親近最尊重的人,教師往往成為學生最直接的榜樣。教師的崇高人格,就會像一絲絲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影響著學生的人格。
教師的勞苦功高是我們承認的,學生的勤奮苦讀也是我們理解的,可課堂教學中暴露出來的現實問題卻是不容忽視的。課程既要體現共同性,也要體現差異性。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
現代教育中教師所承擔的教育任務已由傳授知識型教育轉變為能力素質培養型教育。教師素質對學生有著決定性影響,只有德才兼備的教師,才能在學生心中樹立威信,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叩問課堂讀後感(三)
最近,我閱讀了周彬博士的另一本好書《叩問課堂》。淺淺地一看,心情激動;仔細品味又一陣汗顏;認真反思,又有一種無奈的感覺。看完之後,對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話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遠離課堂,似乎我們無法暢談教育;如果置身課堂,卻又無法直面教育。”
但話又說回來,我們是一線的教師,每天都必須“置身於課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於課堂”,我們該如何去讓學生喜歡我們的課,喜歡我們所創設的課堂氛圍?或許我們該用博學多識、用旁徵博引去吸引學生;或許我們該用我們的慈愛去贏得學生對我們課堂的愛;或許我們用我們的知識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學技巧去吸引學生?
“置身於課堂”,天天面對學生,一屆又一屆,時間久了,我們更習慣于隨意地講那些爛熟於心的教材內容,而對講臺下的一茬又一茬學生熟視無睹。“舊調重彈”、“老調常彈”,必然讓人生厭,別人厭自然導致自己煩,怎麼辦?或許我們該象學生那樣多補補課,充充電,不讓自己的教學資源枯竭?()或許我們應該象駕駛員,雖然技術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對高速路、山路、彎路、滑路,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面對不同的學生也應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學的要求,可能的話,我們可以減慢“車速”,或許那樣學生會學得更愉快,車子開得更平穩,走過了泥濘,說不定師生齊心協力,教學的效果會驚人。
“置身於課堂”,我們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幾十雙求知的眼睛。從理論上講他們都想學好,我們也希望他們個個都很強,可現實並不是這樣的,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個樣,就有多少種思想,但我們的要求是:做得最好,爭得第一!於是望著幾十雙眼睛,我們的眼神是不一樣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對成績好的、成績差的、調皮搗蛋的……我們會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態去對待他們。他們也是聰明的,對於我們的所說所做,他們是心領神會的,他們在我們的眼神暗示下做著自己該做的事,做著我們“期望”的事……事後想起來,我們真的希望他們那樣嗎?不是的!看來是我們的要求出差錯了?或許,面對幾十個學生,我們應該讓他們“差異發展”;或許我們的要求應該是:只要你做得更好!那樣學生就會笑了,我們也會笑了。
“置身於課堂”,我們有很多的無奈:我們要進行大考、小考,去折磨學生也折磨我們自己;我們必須把“公開課”當作“作秀”,我們還不得不……由於社會的需要、由於功利的思想深入到學校這塊淨土,我們有許多的“不得不……”。
“置身於課堂”我們去《叩問課堂》,真的有許多疑問、許多問題難以直面,不過讀了《叩問課堂》,讓我看到了自己想說又說不出來的問題,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問題,更多的是讓我從這些問題中更深地思考我該怎麼做,怎樣才能改變我自己。我想這應該是我最大的收穫。
沉船讀後感(一)
作為泰戈爾為數不多的長篇小說之一,《沉船》以印度被侵略的國情為時代背景,描寫了封建主義思想與民主主義思想的衝突,表達了作者本人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揭露了印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真實狀況。
小說中羅梅西與漢娜麗妮情投意合,無奈父親已為他選定新娘,但在接新娘回家時,船遇風浪而翻沉。羅梅西被沖上河灘,蘇醒後,他誤把另一女子帶回家。幾個月後,當兩人的感情已逐漸加深時,方知她叫卡瑪娜,不是自己的妻子。此時羅梅西又見到漢娜麗妮,但未能成婚。卡瑪娜得知真相後悄然出走。漢娜麗妮後來與醫生納裡克夏相識並訂婚。而此時,卡瑪娜又正巧到醫生家做女僕,發現醫生正是她苦心尋找的丈夫。於是,醫生和漢娜麗妮解除婚約,終與妻子團圓。
作者把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高尚、卑劣、猜疑、誤會等現象藝術地再現,這對於促使人們嚮往美好的生活、抨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無疑是一種推動。我們看到《沉船》裡所描寫的世界真可稱之為好人世界。這裡每一個人都全心全意為別人著想,不惜自我犧牲以謀求別人的幸福。安那達先生以女兒所感受的悲歡代替了自己的感受;納裡納克夏和克西曼卡瑞母子彼此的關懷和體諒達到了忘我的地步;漢娜麗妮在和羅梅西真誠相愛之後,儘管出現了許多因誤會而引起的障礙,卻始終對羅梅西一往情深、無法忘懷;羅梅西在發現自己意外得來的美麗新娘並非自己的妻子之後,既不肯苟且從事,以假作真,又沒有不負責任地把她拋開了事,即使自己因而受盡種種誤解和折磨都在所不惜。甚至連故事中僅有的一個壞人阿克謝,讀者也覺得他是可憐的。泰戈爾在書中宣揚的是一種以道德救世的思想,仿佛僅僅依靠人的善良,世間的種種苦難就能得以解除。
此外,作者在小說中刻意描寫的烏梅希和卡瑪娜的故事也很感人。烏梅希是個從小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為了生存下去難免會染上許多惡習,但當他被人收留,感受到別人給予他的溫暖時,他善良的天性立即充分顯露出來,恢復了純樸、可愛的本來面目。而天真純樸、溫柔美麗的卡瑪娜,在認定羅梅西就是自己的丈夫時,甘願忍受一切痛苦以求得羅梅西的幸福。而當她獲悉和她結婚的實際並非羅梅西時,她便毅然出走,到茫茫人海去尋找自己的丈夫。這無疑是泰戈爾心目中賢妻良母的形象,雖然理想的成分居多,但刻畫青年心靈的描寫卻給我們留下了令人難忘的印象。
作品通過“沉船事件”引起的羅梅西曲折複雜的戀愛和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制度與爭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間的矛盾,批判了包辦婚姻的社會陋俗,同時也指出了印度資產階級反封建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女性地位極端低下的時代現狀裡,那種沒有自主性,由父母兄長決定婚姻歸屬,受到嚴厲的道德約束的現實,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感覺壓抑和不公。但是在作者的筆下,不幸的人在歷經磨難之後都找到了各自的幸福。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唯美主義的痕跡,更確切的說是作者道德救世思想的和宗教觀念的一種體現。
“沉船”看起來是一件痛苦而又充滿著死亡氣息的事件,但是泰戈爾的《沉船》卻讓我們從悲劇的陰影中走出來,看到了人間的真情和善良,看到了虔誠和執著的力量。
沉船讀後感(二)
作為泰戈爾為數不多的長篇小說之一,《沉船》以印度被侵略的國情為時代背景,描寫了封建主義思想與民主主義思想的衝突,表達了作者本人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揭露了印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真實狀況。
讀完《沉船》,我覺得書中富有哲理的教誨與名言確實不少,整個故事情節也非常令人感動。作者把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高尚、卑劣、猜疑、誤會等等現象藝術地再現,這對於促使人們嚮往美好的生活、抨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無疑是一種推動。
小說《沉船》的大致內容是:羅梅西與漢娜麗妮情投意合,無奈父親已為他選定新娘,但在接新娘回家時,船遇風浪而翻沉。羅梅西被沖上河灘,蘇醒後,他誤把另一女子帶回家。幾個月後,當兩人的感情已逐漸加深時,方知她叫卡瑪娜,不是自己的妻子。此時羅梅西又見到漢娜麗妮,但未能成婚。卡瑪娜得知真相後悄然出走。漢娜麗妮後來與醫生納裡克夏相識並訂婚。而此時,卡瑪娜又正巧到醫生家做女僕,發現醫生正是她苦心尋找的丈夫。於是,醫生和漢娜麗妮解除婚約,終與妻子團圓。
我們看到《沉船》裡所描寫的世界真可稱之為好人世界。這裡每一個人都隨時全心全意在為別人著想,都不惜自我犧牲以謀求別人的幸福。安那達先生簡直完全以女兒所感受的悲歡代替了自己的感受;納裡納克夏和克西曼卡瑞母子彼此的關懷和體諒達到了全然忘我的地步;漢娜麗妮在和羅梅西真誠相愛之後,儘管出現了許多因誤會而引起的、難以排解的障礙,但她卻始終對羅梅西一往情深、無法忘懷;羅梅西在發現自己意外得來美麗的新娘並非自己的妻子之後,既不肯苟且從事,以假作真,又沒有不負責任地把她拋開了事,即使自己因而受盡種種誤解和折磨都在所不惜。甚至連故事中僅有的一個壞人阿克謝,讀者也會覺得他是可憐的或最多也不過有些令人討厭,而並非有多麼可惡和可恨。()泰戈爾在書中宣揚的是一種以道德救世的思想,仿佛僅僅依靠人的善良,世間的種種苦難就能得以解除。顯而易見,泰戈爾是想通過這個故事全面表達了他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此外,作者在小說中刻意描寫的烏梅希和卡瑪娜的故事也很感人。烏梅希是個從小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為了生存下去難免會染上許多惡習,但當他一旦被人收留,感受到別人給予他的溫暖的時候,他善良的天性立即充分顯露出來,完全恢復了他的純樸、可愛的本來面目。而天真純樸、溫柔美麗的卡瑪娜,在她認定羅梅西就是自己的丈夫時,她是那樣逆來順受,甘願忍受一切痛苦以求得羅梅西的幸福。而當她獲悉和她結婚的實際並非羅梅西,卻另有其人時,她便決不肯再和他相處下去,而是毅然立即出走,到茫茫人海去尋找自己的丈夫。這無疑是泰戈爾心目中賢妻良母的形象。儘管泰格爾筆下理想的成分居多,其善於刻畫青年心靈的描寫卻給我們留下了令人難忘的兩個青年的美好形象。
小說《沉船》中不必要的風景描寫及影物陪襯過多,有些章節裡有不少牽強附會但卻富有詩情畫意的段落和句子。我想泰格爾本是個著名詩人,寫小說恐怕不是他一生中主要的功績吧!讀泰戈爾,還是去讀他那深沉、美麗、動人的詩歌畫卷吧!他所寫的那些飽含豐富哲理的詩歌宛如一幅幅秀美璀璨的風景畫,常常會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浮現。
愛讓師生關係更融洽,愛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和諧。教師的愛使教師對學生、對課堂、對教育更投入,而學生的愛才能真正讓課堂永葆青春活力。這樣看來,課堂教學對誰更重要呢?我想,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很重要。對教師而言,教師在課外的所有投入,都在課堂教學上得以體現,教師的人生價值在這裡昇華,教師的人格魅力在這裡得以體現,教師的教學技藝在這裡充分展示,當我們能夠以愉悅的心情結束課堂的時候,當我們能夠微笑著走出教室的時候,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是成功的。
對學生而言,課堂是自我表現的舞臺,課堂是自己解決疑問的地方,課堂是交換意見的地方,課堂更是求知的地方,當教師能夠引領自己在知識的殿堂裡遨遊,當自己的智慧能夠最大限度發揮的時候,學生是快樂的。這樣的課堂教學對學生能不重要嗎?
可是,課堂教學對我好象永遠都是一個謎,我只有不斷走進課堂,研究課堂,不斷去發現問題,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同時,我又不得不作為一個旁觀者,去審視課堂,思考課堂,方能揭開課堂教學的謎底。儘管如此,面對課堂教學,我想我永遠都是一個學習者。
總之,這本書,耐人尋味,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開高效課堂教學之門的金鑰匙。這本書,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動上必然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深刻的震撼和洗禮。
叩問課堂讀後感(二)
讀了周彬教授的叩問課堂,文章處處引人思考,直言不諱解讀了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現象,令人深思。本書宣導了廣大教師莫把課堂當成作秀和審視了學生為什麼不願意讀書,從而提出可實行的辦法,讓學生走出迷境。交給教師課堂中的進退的辦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耐人尋味的案例小故事,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是教育工作的一盞啟明燈。
課堂是什麼?這個最近簡單的問題是《叩問課堂》直擊的主題。到底是教師表演的場所還是學生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剛剛參加工作時,在教學中總是要按照著事先備好的課按部就班的教學生,總認為把預設好了的內容教會學生,這就算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在課堂上,我成為了主角兒,自導自演。學生的思維被我束縛,積極性慢慢減退。當學生提出質疑或者疑問的時候,總不能第一時間給學生最好的解答。更不用說抓住生成性的問題,進行引導。既然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場所,那應該怎樣表演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課堂不是訓練學生的場所,那怎樣在有效的40分鐘內讓學生都有所收穫,能力都有所提高,如果只是單純的對學生進行引領,能將知識學習扎實?這種種的問題一直伴著我,在矛盾和反思中一直迫切想知道答案。本書直面抨擊了,課堂重要的地位,對全盤否定了傳統教育,帶有西化味道教育觀點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宣導讓每位老師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消除對課堂已經充溢的感陸,反對華麗,講求樸素務實;不論傳統現代,講求實事求是。從而讓我明白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課內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實踐體驗,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道理,體驗情感,規範行為。
在平日的學習生活中,我們總是不自覺的給學生貼標籤,他是學習好的孩子,還有一些直接被歸為差的學生的行列。《叩問課堂》一章中提出:“好生與差生:只是教師的一種觀念。”當今社會,考試成績仍然佔領著指揮棒的位置,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種統一而單一的傳統書面考試評價制度,抹殺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致使因材施教成為空話。教師在學生心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師對於學生的評價標準,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教師這種以“聽話”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的現象,這種情感上的偏好是教師無意識的表現出來的,但它的確存在。本書揭示了這種評價標準產生的危害,即影響學生創造力的發揮、束縛了學生質疑的精神、影響學生個性的形成。其實每一位學生都是想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讚美,而每一位孩子也都有自己的優勢。教師就需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去發現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循循善誘的對學生進行教導。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愛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基本需要,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教育無小事,教師無小節,教師要嚴于律己,言行一致,處處用道德規範要求自己。教師是學生最親近最尊重的人,教師往往成為學生最直接的榜樣。教師的崇高人格,就會像一絲絲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影響著學生的人格。
教師的勞苦功高是我們承認的,學生的勤奮苦讀也是我們理解的,可課堂教學中暴露出來的現實問題卻是不容忽視的。課程既要體現共同性,也要體現差異性。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
現代教育中教師所承擔的教育任務已由傳授知識型教育轉變為能力素質培養型教育。教師素質對學生有著決定性影響,只有德才兼備的教師,才能在學生心中樹立威信,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叩問課堂讀後感(三)
最近,我閱讀了周彬博士的另一本好書《叩問課堂》。淺淺地一看,心情激動;仔細品味又一陣汗顏;認真反思,又有一種無奈的感覺。看完之後,對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話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遠離課堂,似乎我們無法暢談教育;如果置身課堂,卻又無法直面教育。”
但話又說回來,我們是一線的教師,每天都必須“置身於課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於課堂”,我們該如何去讓學生喜歡我們的課,喜歡我們所創設的課堂氛圍?或許我們該用博學多識、用旁徵博引去吸引學生;或許我們該用我們的慈愛去贏得學生對我們課堂的愛;或許我們用我們的知識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學技巧去吸引學生?
“置身於課堂”,天天面對學生,一屆又一屆,時間久了,我們更習慣于隨意地講那些爛熟於心的教材內容,而對講臺下的一茬又一茬學生熟視無睹。“舊調重彈”、“老調常彈”,必然讓人生厭,別人厭自然導致自己煩,怎麼辦?或許我們該象學生那樣多補補課,充充電,不讓自己的教學資源枯竭?()或許我們應該象駕駛員,雖然技術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對高速路、山路、彎路、滑路,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面對不同的學生也應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學的要求,可能的話,我們可以減慢“車速”,或許那樣學生會學得更愉快,車子開得更平穩,走過了泥濘,說不定師生齊心協力,教學的效果會驚人。
“置身於課堂”,我們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幾十雙求知的眼睛。從理論上講他們都想學好,我們也希望他們個個都很強,可現實並不是這樣的,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個樣,就有多少種思想,但我們的要求是:做得最好,爭得第一!於是望著幾十雙眼睛,我們的眼神是不一樣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對成績好的、成績差的、調皮搗蛋的……我們會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態去對待他們。他們也是聰明的,對於我們的所說所做,他們是心領神會的,他們在我們的眼神暗示下做著自己該做的事,做著我們“期望”的事……事後想起來,我們真的希望他們那樣嗎?不是的!看來是我們的要求出差錯了?或許,面對幾十個學生,我們應該讓他們“差異發展”;或許我們的要求應該是:只要你做得更好!那樣學生就會笑了,我們也會笑了。
“置身於課堂”,我們有很多的無奈:我們要進行大考、小考,去折磨學生也折磨我們自己;我們必須把“公開課”當作“作秀”,我們還不得不……由於社會的需要、由於功利的思想深入到學校這塊淨土,我們有許多的“不得不……”。
“置身於課堂”我們去《叩問課堂》,真的有許多疑問、許多問題難以直面,不過讀了《叩問課堂》,讓我看到了自己想說又說不出來的問題,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問題,更多的是讓我從這些問題中更深地思考我該怎麼做,怎樣才能改變我自己。我想這應該是我最大的收穫。
沉船讀後感(一)
作為泰戈爾為數不多的長篇小說之一,《沉船》以印度被侵略的國情為時代背景,描寫了封建主義思想與民主主義思想的衝突,表達了作者本人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揭露了印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真實狀況。
小說中羅梅西與漢娜麗妮情投意合,無奈父親已為他選定新娘,但在接新娘回家時,船遇風浪而翻沉。羅梅西被沖上河灘,蘇醒後,他誤把另一女子帶回家。幾個月後,當兩人的感情已逐漸加深時,方知她叫卡瑪娜,不是自己的妻子。此時羅梅西又見到漢娜麗妮,但未能成婚。卡瑪娜得知真相後悄然出走。漢娜麗妮後來與醫生納裡克夏相識並訂婚。而此時,卡瑪娜又正巧到醫生家做女僕,發現醫生正是她苦心尋找的丈夫。於是,醫生和漢娜麗妮解除婚約,終與妻子團圓。
作者把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高尚、卑劣、猜疑、誤會等現象藝術地再現,這對於促使人們嚮往美好的生活、抨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無疑是一種推動。我們看到《沉船》裡所描寫的世界真可稱之為好人世界。這裡每一個人都全心全意為別人著想,不惜自我犧牲以謀求別人的幸福。安那達先生以女兒所感受的悲歡代替了自己的感受;納裡納克夏和克西曼卡瑞母子彼此的關懷和體諒達到了忘我的地步;漢娜麗妮在和羅梅西真誠相愛之後,儘管出現了許多因誤會而引起的障礙,卻始終對羅梅西一往情深、無法忘懷;羅梅西在發現自己意外得來的美麗新娘並非自己的妻子之後,既不肯苟且從事,以假作真,又沒有不負責任地把她拋開了事,即使自己因而受盡種種誤解和折磨都在所不惜。甚至連故事中僅有的一個壞人阿克謝,讀者也覺得他是可憐的。泰戈爾在書中宣揚的是一種以道德救世的思想,仿佛僅僅依靠人的善良,世間的種種苦難就能得以解除。
此外,作者在小說中刻意描寫的烏梅希和卡瑪娜的故事也很感人。烏梅希是個從小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為了生存下去難免會染上許多惡習,但當他被人收留,感受到別人給予他的溫暖時,他善良的天性立即充分顯露出來,恢復了純樸、可愛的本來面目。而天真純樸、溫柔美麗的卡瑪娜,在認定羅梅西就是自己的丈夫時,甘願忍受一切痛苦以求得羅梅西的幸福。而當她獲悉和她結婚的實際並非羅梅西時,她便毅然出走,到茫茫人海去尋找自己的丈夫。這無疑是泰戈爾心目中賢妻良母的形象,雖然理想的成分居多,但刻畫青年心靈的描寫卻給我們留下了令人難忘的印象。
作品通過“沉船事件”引起的羅梅西曲折複雜的戀愛和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制度與爭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間的矛盾,批判了包辦婚姻的社會陋俗,同時也指出了印度資產階級反封建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女性地位極端低下的時代現狀裡,那種沒有自主性,由父母兄長決定婚姻歸屬,受到嚴厲的道德約束的現實,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感覺壓抑和不公。但是在作者的筆下,不幸的人在歷經磨難之後都找到了各自的幸福。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唯美主義的痕跡,更確切的說是作者道德救世思想的和宗教觀念的一種體現。
“沉船”看起來是一件痛苦而又充滿著死亡氣息的事件,但是泰戈爾的《沉船》卻讓我們從悲劇的陰影中走出來,看到了人間的真情和善良,看到了虔誠和執著的力量。
沉船讀後感(二)
作為泰戈爾為數不多的長篇小說之一,《沉船》以印度被侵略的國情為時代背景,描寫了封建主義思想與民主主義思想的衝突,表達了作者本人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揭露了印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真實狀況。
讀完《沉船》,我覺得書中富有哲理的教誨與名言確實不少,整個故事情節也非常令人感動。作者把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高尚、卑劣、猜疑、誤會等等現象藝術地再現,這對於促使人們嚮往美好的生活、抨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無疑是一種推動。
小說《沉船》的大致內容是:羅梅西與漢娜麗妮情投意合,無奈父親已為他選定新娘,但在接新娘回家時,船遇風浪而翻沉。羅梅西被沖上河灘,蘇醒後,他誤把另一女子帶回家。幾個月後,當兩人的感情已逐漸加深時,方知她叫卡瑪娜,不是自己的妻子。此時羅梅西又見到漢娜麗妮,但未能成婚。卡瑪娜得知真相後悄然出走。漢娜麗妮後來與醫生納裡克夏相識並訂婚。而此時,卡瑪娜又正巧到醫生家做女僕,發現醫生正是她苦心尋找的丈夫。於是,醫生和漢娜麗妮解除婚約,終與妻子團圓。
我們看到《沉船》裡所描寫的世界真可稱之為好人世界。這裡每一個人都隨時全心全意在為別人著想,都不惜自我犧牲以謀求別人的幸福。安那達先生簡直完全以女兒所感受的悲歡代替了自己的感受;納裡納克夏和克西曼卡瑞母子彼此的關懷和體諒達到了全然忘我的地步;漢娜麗妮在和羅梅西真誠相愛之後,儘管出現了許多因誤會而引起的、難以排解的障礙,但她卻始終對羅梅西一往情深、無法忘懷;羅梅西在發現自己意外得來美麗的新娘並非自己的妻子之後,既不肯苟且從事,以假作真,又沒有不負責任地把她拋開了事,即使自己因而受盡種種誤解和折磨都在所不惜。甚至連故事中僅有的一個壞人阿克謝,讀者也會覺得他是可憐的或最多也不過有些令人討厭,而並非有多麼可惡和可恨。()泰戈爾在書中宣揚的是一種以道德救世的思想,仿佛僅僅依靠人的善良,世間的種種苦難就能得以解除。顯而易見,泰戈爾是想通過這個故事全面表達了他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此外,作者在小說中刻意描寫的烏梅希和卡瑪娜的故事也很感人。烏梅希是個從小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為了生存下去難免會染上許多惡習,但當他一旦被人收留,感受到別人給予他的溫暖的時候,他善良的天性立即充分顯露出來,完全恢復了他的純樸、可愛的本來面目。而天真純樸、溫柔美麗的卡瑪娜,在她認定羅梅西就是自己的丈夫時,她是那樣逆來順受,甘願忍受一切痛苦以求得羅梅西的幸福。而當她獲悉和她結婚的實際並非羅梅西,卻另有其人時,她便決不肯再和他相處下去,而是毅然立即出走,到茫茫人海去尋找自己的丈夫。這無疑是泰戈爾心目中賢妻良母的形象。儘管泰格爾筆下理想的成分居多,其善於刻畫青年心靈的描寫卻給我們留下了令人難忘的兩個青年的美好形象。
小說《沉船》中不必要的風景描寫及影物陪襯過多,有些章節裡有不少牽強附會但卻富有詩情畫意的段落和句子。我想泰格爾本是個著名詩人,寫小說恐怕不是他一生中主要的功績吧!讀泰戈爾,還是去讀他那深沉、美麗、動人的詩歌畫卷吧!他所寫的那些飽含豐富哲理的詩歌宛如一幅幅秀美璀璨的風景畫,常常會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