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淘氣包日記讀後感

淘氣包日記讀後感(一)

今天,我讀完了《淘氣包日記》。

《淘氣包日記》是一篇沒有連續性的書,我來講講11月5日日記吧。這幾天,我沒時間寫日記,今天去學校上課了,可還沒有時間。

開學後,時間很緊張,我必須在日記本上畫出拉丁語老師的畫像,這位老師太可笑了,特別是他嚇學生時,他會喊:“大家誰也不許動,我要看到誰的肌肉動一下,我就不客氣了”。開學的第一天,我們給這位老師起了外號“肌肉”,誰也不能取消這個外號,要讓它存在一千年。

這幾天,家裡沒什麼事,馬拉裡律師的傷勢日漸好轉,再過上幾天,

醫生就會拆掉繃帶,讓他重見光明,昨天,一個委員到了我家,向馬拉裡表示祝賀,媽媽不讓他進來,爸爸偏讓他們拜訪。可笑的是,馬拉裡眼睛蒙著紗布也很高興,大家走後,馬拉裡跟爸爸聊天時說,能得到大家的關心和熱情的問候,他就感到很榮幸。


淘氣包日記讀後感(二)

我最近讀了一本很有趣的書,書中描寫的情節深深吸引了我,這本書講的是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小主人公加尼諾有著“神奇”的想像力,他經常製造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鬧劇”。比如說為了讓百靈鳥自由,而百靈鳥卻被貓吃掉了,他在客廳表演魔術,幾乎射瞎姐夫的眼睛……最有趣的是他男扮女裝看看他的家人會有什麼反應,結果他的姐姐被嚇了一跳,

媽媽和爸爸把他打了一頓,屁股脹得很高一坐就痛,這本書就是義大利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萬巴所寫的《淘氣包日記》。

加尼諾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淘氣故事恐怕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然而在加尼諾的爸爸眼裡,加尼諾是個讓人頭疼,討人嫌的孩子;在加尼諾的媽媽心裡,因為兒子的太調皮惹事而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母親。但是,我覺得這個小淘氣包非常神奇!

他有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姐姐露伊莎要結婚時,他為家裡做了許多事,忙得團團轉。他為了給姐姐慶賀,在柯拉爾托衣服後面放炮仗的舉動讓大家驚恐萬丈,並遭到了爸爸暴風疾雨般的打罵。我為他感到委屈,儘管他的做法不可取,但是他是一個懂得感情的孩子。

由此我想,有時如果我們孩子早一點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爸爸媽媽,在爸爸媽媽的支持、引導下,一些愚蠢的事就不會發生,一些危險的事就可以避免,事情的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他有一顆自由快樂的心。儘管一件件淘氣闖禍的事讓他遭受了一次次的打擊,但是他從不沮喪不氣餒,而且他肯動腦筋,勇於探索,不怕危險,敢於追求的性格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讀完這本書,我更覺得我們孩子要善於把自己的心思、想法告訴爸爸媽媽,贏得爸爸媽媽的理解。而不應該像文中的加尼諾一樣,受到大人的打罵後,便在大人的咖啡中放胡椒粉、在燉肉中加大把的鹽的進行報復,做錯了事應勇於承認錯誤並加以改正。

父母也不能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發生什麼事,孩子和父母都應該像朋友一樣交流、溝通,相互理解。

小夥伴們,你們總是為自己的好心被大人歪曲而苦惱嗎?看《淘氣包日記》吧;親愛的家長們,你們總是為孩子無窮無盡的惹是生非苦惱嗎?看《淘氣包日記》吧,笑過之後,你會和孩子們做忠實的朋友。


淘氣包日記讀後感(三)

這本書的作者是:義大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和詩人,他的真名叫路易基·貝台利。生於佛羅倫斯。當過鐵路職員、記者,後來主要從事兒童文學的創作。1906年,他為孩子們創辦了《星期天日記》報,不久就在這份報上發表了他著名的小說《淘氣包日記》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本最初以日記體在報紙上連載的小說,以輕鬆幽默的筆法描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煩惱,

一經刊出就征服了無數孩子與大人。()《淘氣包日記》自1920年彙集成冊後,僅在義大利本國已重版120餘次,並被譯成39種語言,受到世界各國不同年齡讀者的熱愛,繪成各種畫本,並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和影視劇,成為西方世界家喻戶曉的經典著作。

這本書的主要人物有9歲頑童加尼諾、他的三個姐姐阿達、露伊莎還有維琪妮婭。

這本書記錄了九歲頑童加尼諾在半年多的時間裡種種傳奇的淘氣經歷。他在客廳裡表演魔術,幾乎射瞎姐夫的眼睛,他把鞭炮藏在壁爐裡,鞭炮爆炸,驚得大家落荒而逃;他對別人說了真心話,結果斷送了姐夫的職業生涯和政治前途;他把鰻魚放到鋼琴上,

把穿著舊衣服的稻草人放到姐姐的床下,嚇得姐姐魂不附體,攪得四鄰雞犬不寧;他在同學的座位上抹萬能膠,結果同學的褲子和椅子粘在一起;他把姐姐的小手絹故意拿到鄰居家的屋子裡,致使姐姐誤認為鄰居患了“盜竊癖”;為了報復大人的虐待,他在燉肉鍋裡放了一大把鹽,在咖啡裡放了一包胡椒粉……可以說,《淘氣包日記》主人公加尼諾一系列調皮搗蛋行為開啟了所有人孩提時代的共同秘密。

這本書是獻給大人們的,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總惹下這樣那樣的麻煩,你們是不是為這樣的事操心和煩惱呢?你們是喜歡一個聰明而又淘氣的孩子呢?還是喜歡一個聽話而又安靜的孩子呢?孩子很淘氣,他們長大還有出息麼?同時,這本書也是獻給我們的,做錯了事後,是不是覺得很內疚呢?你們有受委屈的經歷麼?淘氣不是錯,犯了錯也不要急,只要知錯能改,一樣是好孩子!

大家看了這本書,那些童年回憶是不是也被勾起了呢?你們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惡作劇呢?你們是不是跟加尼諾一樣,每次做錯了事,都會找人傾訴呢?

天大的小事讀後感(一)

讀了《天大的小事》,感觸很深。這本書從西方文明中的各個生活細節眯眼,把國外與國內在文化教育、治安環境、環保意識、醫療服務上的細微差別,用文字和攝影的形式把生活細節轉移成民族細節,看似有點“小題大做”,但意義深遠,發人深省。

具體到醫療衛生工作中,尤其在實施醫療過程中,往往一個細節不到位,就易引發一起醫療糾紛,甚至危及一個生命。誠然,在很多行業或工作中,都會存在犯錯,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但並非無可挽救,因此,便有所謂的“交學費”說法,但作為醫療行業,作為維護生命的保障,人命關天,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可能給患者造成不可逆轉的身體損害或精神創傷,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醫療安全,註定了它的不可輕視。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作為一名醫務人員,一定要有良好的醫療技術,要在醫療品質上下功夫,要提高自身素質。醫務人員更要有崇高的醫德仁心,把病人的生命當作自己的生命一樣認真對待。醫患雙方和諧了,社會就更加和諧。要廉潔行醫,要不斷研究學習專業理論與實踐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術,不斷研究業務技術,從而不斷提高醫療技能,把良好的醫療技術運用到我們工作實踐中去,保證我們的醫療品質,少出差錯,不出差錯,為創造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關注細節,要求全縣衛生系統必須在加強學習、提高能力上狠下功夫。今年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關鍵一年,任務繁多而繁重。衛生系統將把加強學習當作一項重要工作抓緊抓好,鼓勵創建學習型科(處)室、學習型單位,進而在全縣形成學習型衛生系統。重點深入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全面貫徹落實上級和局黨委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自覺把衛生工作放到黨委、政府工作的全域高度來謀劃,堅持衛生工作方針,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衛生行業是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的服務行業,不懂得衛生科學,難以做好衛生工作。近年來,醫學科技迅猛發展,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迫切需要更新知識,把握醫學發展規律。廣大衛生人員處在為群眾健康服務的第一線,更要緊跟醫學發展潮流,用適宜技術不斷增進人民群眾健康。


天大的小事讀後感(二)

城市是一個生活美好的地方,經濟文化集中,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設施齊全,很多人都嚮往著舒適的城市生活,然而在讀了《天大的小事》之後,才瞭解到城市中的許多小的細節,我們做得很不到位,看著一幅幅城事的圖諫,我們在沉思“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如何能夠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在此書中,我們借鑒西方城市的生活細節、服務細節、文明細節,與國內相應的領域進行對比,並科學地加以歸納總結,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書中印象比較深刻有一篇是講“窗簾文化”,講到了德國“剪掉一半”的窗簾,窗簾做得很短,只遮住了玻璃窗的一半,下面一半就這麼空著,所以看上去就好像把好端端的窗簾剪掉了一半。而德國人實際的用意是拉上窗簾後,室內室外的人都可以欣賞到窗臺的花。花是給自己看的,也是給大家看的,窗臺上的花美化了家庭,也美化了整個城市。此外,在西方,病人躺在醫院裡,不需要家人或護工的照顧,醫生護士都很愛崗敬業,對病人照顧的無微不至。在日本,即將過期的麵包,包裝稍有破損的點心、微微打蔫的蔬菜……這些味道和安全沒有問題卻不得不下架的食品,都會被集中在一起,送到需要它們的人手中,既幫助了挨餓的人,又減少了浪費。

像這樣小小的生活細節,正體現一個“宜居城市”令人舒適的地方,市民不會套用硬指標,他們只會感受身邊小事是否讓人舒服。舒服就“宜居”。上廁所是否方便?紅綠燈是否清晰?道路標識是否明白?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經這本書講述後,變成了關乎城市管理水準的“大問題”。

整本書妙語連珠,沒有空洞的理論、生硬的說教,只採用大量新聞報導和圖片,通過中外對比的方式,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了城市之間的“差距”。而作者正是想通過這種“差距”的尋找,讓一些城市管理的執政者們明白,打造“宜居城市”並不等於資金大量投入、高科技器材大量引用、有噱頭的新聞大量炮製……而是用心實現“人性化”,把納稅人的錢用到點子上。歸根結底,要讓市民在這個城市中生活得“舒服”。

在城市管理上,我們有時比國外城市資金投入更多、人力投入更大、用心還要良苦,但結果卻和市民要求有差距,城市管理要切實放在以人為本上,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工作在一個服務性的行業“中水”,科技節水用水是我們企業的服務宗旨,要保質保量地滿足中水用戶的用水需求,這需要公司的每項工作做好做細,健全完善公司的各項管理制度,從企業管理、水廠生產運行、中水的管網輸送、營業銷售及熱線服務等方面把工作落實好,作為中水公司的一名員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更要把工作做細,要把簡單的事情做得不簡單,才會把中水的小事做好,讓用戶感覺更舒適,讓我們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天大的小事讀後感(三)

一拿到《天大的小事》這本書時,我的第一感覺是作者把這書名起得有點聳人聽聞了。講的既然是“小事”,定是一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普普通通的、司空見慣的現象罷了,夠得上說成是“天大”的嗎?於是,帶著這樣的疑問,翻開了這本《天大的小事》。

文中作者用簡練的語言,直觀的圖片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國外城市生活細節一一與國內的相比照,比如工地圍擋護欄的支腳、城市“牛皮癬”的管理、便民自動繳費機的設置、垃圾桶、溜狗、紅綠燈到廁所的位置、加油站、公共場所門把手的設計等等,從“眯起眼睛看西方”到“閉上眼睛想自己”,把國外與國內在文化教育、治安環境、環保意識、醫療服務上的細節、小事上的細微差別,轉移成了“天大”的民族的細節。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集體乃至一個民族的形象塑造,更應注重的是一些人性化的設計和細節的管理,而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則需要的是在瑣事上的道德和意識,讓被執行成為一種習慣,做好身邊的每一件細瑣小事。

在我們周圍,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做到位的人卻很少。()通過這本《天大的小事》,應該能讓我們更深切地明白老子曾說過的這句話: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我們的建設工作要體現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理念,我們工作的好壞要體現在群眾的滿意程度上,而群眾往往是從一件件具體的、點點滴滴的事情中來觀察、認識我們的幹部,認識我們的隊伍。因此,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們都不應該忽視自己,忽視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我們所做的小事用不著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但能從小事中折射出一支隊伍的整體形象。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我們身邊少不了各種各樣的建設,諸如道德建設、文化建設、作風建設、效能建設等等,也不缺少各種各類的規章和制度,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地去規範和約束每個人的言行、每個人的舉止,在正確的場合做好合理的小事,只有這樣,我們所宣導的文明、和諧、進步也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合上《天大的小事》,就從現在做起,堅持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小事。因為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

飛鳥與魚讀後感(一)

有一條魚生活在一片海域裡,它每天就是不停的游來遊去。一天,有一隻迷途的鳥兒飛過這片海域的上空,它很疲倦,低下頭尋找海中的一片陸地,水裡的魚覺得水面的光線變得有些昏暗,就抬頭望向天空,這樣,魚和鳥的視線交織到了一起。孤獨的魚和迷途的飛鳥深深地彼此吸引著對方。

飛鳥給魚講遼闊的天空,講廣袤的大地,……魚給飛鳥講深邃的海洋,……它們為彼此打開了一扇未知的卻又豐富多彩的窗;它們還有好多共同的話題:每個早晨的朝霞,每個傍晚的落日,每個夜晚的星空,每分鐘空氣裡的味道,樹木的,土地的,海水的,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冬天的,……它們彼此深深愛慕著對方,這樣就過了好久,它們以為此生就這樣斯守,飛鳥可以忘卻飛翔的天空,魚可以忘卻深潛過的海底。

誰說魚和飛鳥就不能在一起?

一天,飛鳥看見別的鳥飛過,它想起了天空,它問魚是否願意和它一起感受風從身邊掠過的自由,()魚看看自己的鰭沒有說話;又是一天,魚為了躲避暴風雨,深深潛入水中,在太陽重現的時候,它興奮的問飛鳥是否能看到水中珊瑚的燦爛,飛鳥只能看著波光粼粼的水面苦笑。

它們知道了飛鳥與魚是不可以在一起的,雖然彼此相愛,但是魚終歸是水裡的魚,飛鳥終歸是天上的飛鳥,飛鳥離開了那片海域,永遠的再也沒有回來,它並不知道,魚亦再沒有遊回這片海域,它們都在小心翼翼地躲避那段往事,那段飛鳥與魚的故事。


飛鳥與魚讀後感(二)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題記《魚和飛鳥的故事》

那,是天空之上與地平線之下的差別。

作為兩種不同的生物,唯一的相似點,大概就是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區域性自由。那樣的自由對於它們似乎沒有多大的價值。

曾經,我以為飛鳥和魚,是那樣的自由與愉快。在那兩條永遠不會相交的平行線上,度過自己的生命。

但,如果像泰戈爾書中所講,那就完全不是那種情況了。

飛鳥,當在空中翱翔時,是孤傲偏執的——你相信嗎?當它飛翔時,代表的不是自由與快樂。而是帶去勞累的習慣。當它飛翔時,感覺不到俯視大地的美妙,而只是像磁懸浮窗外的街道一閃而過。

魚,一條一尾魚,無奈孤獨得羡慕著岸邊。游在水下世界,悠閒了一點、卻又孤獨了一點。魚是不會說話的,但在安靜的水中,有沒有聲音是不重要的。直到它遇見了飛鳥……

它們可以相遇是多大的緣分,飛鳥在廣闊空中,路過的正好是那片池塘,而在仰視空中那麼久,魚偏偏看見那只飛鳥。那是一個偶然卻又必然的巧合。說那個巧合偶然,是因為魚和飛鳥兩條平行的生命相交了。說是必然,那是由於在兩個孤寂又相似的心靈相識後,一定會互相吸引著。

但現實無奈,天空海洋的區別。把兩個生命好像被拉開了幾個光年的距離。它們無法交往,甚至不能交流,只能在離得最近的時候看一下對方眼中的情感。

它們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它們幸運的在生命的軌跡中看見了特別的對方,而且可以守候在對方身邊。不幸的是,它們無法逃離生命的軌道。

故事的結尾,我相信它們瞭解對方的心了。把這個悲劇的故事,帶上了一點幸福的味道。不完美才能創造完美,這個美麗的意外。就是上帝創造的完美。

這本書也是獻給我們的,做錯了事後,是不是覺得很內疚呢?你們有受委屈的經歷麼?淘氣不是錯,犯了錯也不要急,只要知錯能改,一樣是好孩子!

大家看了這本書,那些童年回憶是不是也被勾起了呢?你們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惡作劇呢?你們是不是跟加尼諾一樣,每次做錯了事,都會找人傾訴呢?

天大的小事讀後感(一)

讀了《天大的小事》,感觸很深。這本書從西方文明中的各個生活細節眯眼,把國外與國內在文化教育、治安環境、環保意識、醫療服務上的細微差別,用文字和攝影的形式把生活細節轉移成民族細節,看似有點“小題大做”,但意義深遠,發人深省。

具體到醫療衛生工作中,尤其在實施醫療過程中,往往一個細節不到位,就易引發一起醫療糾紛,甚至危及一個生命。誠然,在很多行業或工作中,都會存在犯錯,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但並非無可挽救,因此,便有所謂的“交學費”說法,但作為醫療行業,作為維護生命的保障,人命關天,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可能給患者造成不可逆轉的身體損害或精神創傷,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醫療安全,註定了它的不可輕視。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作為一名醫務人員,一定要有良好的醫療技術,要在醫療品質上下功夫,要提高自身素質。醫務人員更要有崇高的醫德仁心,把病人的生命當作自己的生命一樣認真對待。醫患雙方和諧了,社會就更加和諧。要廉潔行醫,要不斷研究學習專業理論與實踐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術,不斷研究業務技術,從而不斷提高醫療技能,把良好的醫療技術運用到我們工作實踐中去,保證我們的醫療品質,少出差錯,不出差錯,為創造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關注細節,要求全縣衛生系統必須在加強學習、提高能力上狠下功夫。今年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關鍵一年,任務繁多而繁重。衛生系統將把加強學習當作一項重要工作抓緊抓好,鼓勵創建學習型科(處)室、學習型單位,進而在全縣形成學習型衛生系統。重點深入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全面貫徹落實上級和局黨委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自覺把衛生工作放到黨委、政府工作的全域高度來謀劃,堅持衛生工作方針,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衛生行業是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的服務行業,不懂得衛生科學,難以做好衛生工作。近年來,醫學科技迅猛發展,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迫切需要更新知識,把握醫學發展規律。廣大衛生人員處在為群眾健康服務的第一線,更要緊跟醫學發展潮流,用適宜技術不斷增進人民群眾健康。


天大的小事讀後感(二)

城市是一個生活美好的地方,經濟文化集中,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設施齊全,很多人都嚮往著舒適的城市生活,然而在讀了《天大的小事》之後,才瞭解到城市中的許多小的細節,我們做得很不到位,看著一幅幅城事的圖諫,我們在沉思“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如何能夠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在此書中,我們借鑒西方城市的生活細節、服務細節、文明細節,與國內相應的領域進行對比,並科學地加以歸納總結,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書中印象比較深刻有一篇是講“窗簾文化”,講到了德國“剪掉一半”的窗簾,窗簾做得很短,只遮住了玻璃窗的一半,下面一半就這麼空著,所以看上去就好像把好端端的窗簾剪掉了一半。而德國人實際的用意是拉上窗簾後,室內室外的人都可以欣賞到窗臺的花。花是給自己看的,也是給大家看的,窗臺上的花美化了家庭,也美化了整個城市。此外,在西方,病人躺在醫院裡,不需要家人或護工的照顧,醫生護士都很愛崗敬業,對病人照顧的無微不至。在日本,即將過期的麵包,包裝稍有破損的點心、微微打蔫的蔬菜……這些味道和安全沒有問題卻不得不下架的食品,都會被集中在一起,送到需要它們的人手中,既幫助了挨餓的人,又減少了浪費。

像這樣小小的生活細節,正體現一個“宜居城市”令人舒適的地方,市民不會套用硬指標,他們只會感受身邊小事是否讓人舒服。舒服就“宜居”。上廁所是否方便?紅綠燈是否清晰?道路標識是否明白?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經這本書講述後,變成了關乎城市管理水準的“大問題”。

整本書妙語連珠,沒有空洞的理論、生硬的說教,只採用大量新聞報導和圖片,通過中外對比的方式,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了城市之間的“差距”。而作者正是想通過這種“差距”的尋找,讓一些城市管理的執政者們明白,打造“宜居城市”並不等於資金大量投入、高科技器材大量引用、有噱頭的新聞大量炮製……而是用心實現“人性化”,把納稅人的錢用到點子上。歸根結底,要讓市民在這個城市中生活得“舒服”。

在城市管理上,我們有時比國外城市資金投入更多、人力投入更大、用心還要良苦,但結果卻和市民要求有差距,城市管理要切實放在以人為本上,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工作在一個服務性的行業“中水”,科技節水用水是我們企業的服務宗旨,要保質保量地滿足中水用戶的用水需求,這需要公司的每項工作做好做細,健全完善公司的各項管理制度,從企業管理、水廠生產運行、中水的管網輸送、營業銷售及熱線服務等方面把工作落實好,作為中水公司的一名員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更要把工作做細,要把簡單的事情做得不簡單,才會把中水的小事做好,讓用戶感覺更舒適,讓我們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天大的小事讀後感(三)

一拿到《天大的小事》這本書時,我的第一感覺是作者把這書名起得有點聳人聽聞了。講的既然是“小事”,定是一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普普通通的、司空見慣的現象罷了,夠得上說成是“天大”的嗎?於是,帶著這樣的疑問,翻開了這本《天大的小事》。

文中作者用簡練的語言,直觀的圖片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國外城市生活細節一一與國內的相比照,比如工地圍擋護欄的支腳、城市“牛皮癬”的管理、便民自動繳費機的設置、垃圾桶、溜狗、紅綠燈到廁所的位置、加油站、公共場所門把手的設計等等,從“眯起眼睛看西方”到“閉上眼睛想自己”,把國外與國內在文化教育、治安環境、環保意識、醫療服務上的細節、小事上的細微差別,轉移成了“天大”的民族的細節。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集體乃至一個民族的形象塑造,更應注重的是一些人性化的設計和細節的管理,而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則需要的是在瑣事上的道德和意識,讓被執行成為一種習慣,做好身邊的每一件細瑣小事。

在我們周圍,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做到位的人卻很少。()通過這本《天大的小事》,應該能讓我們更深切地明白老子曾說過的這句話: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我們的建設工作要體現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理念,我們工作的好壞要體現在群眾的滿意程度上,而群眾往往是從一件件具體的、點點滴滴的事情中來觀察、認識我們的幹部,認識我們的隊伍。因此,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們都不應該忽視自己,忽視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我們所做的小事用不著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但能從小事中折射出一支隊伍的整體形象。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我們身邊少不了各種各樣的建設,諸如道德建設、文化建設、作風建設、效能建設等等,也不缺少各種各類的規章和制度,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地去規範和約束每個人的言行、每個人的舉止,在正確的場合做好合理的小事,只有這樣,我們所宣導的文明、和諧、進步也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合上《天大的小事》,就從現在做起,堅持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小事。因為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

飛鳥與魚讀後感(一)

有一條魚生活在一片海域裡,它每天就是不停的游來遊去。一天,有一隻迷途的鳥兒飛過這片海域的上空,它很疲倦,低下頭尋找海中的一片陸地,水裡的魚覺得水面的光線變得有些昏暗,就抬頭望向天空,這樣,魚和鳥的視線交織到了一起。孤獨的魚和迷途的飛鳥深深地彼此吸引著對方。

飛鳥給魚講遼闊的天空,講廣袤的大地,……魚給飛鳥講深邃的海洋,……它們為彼此打開了一扇未知的卻又豐富多彩的窗;它們還有好多共同的話題:每個早晨的朝霞,每個傍晚的落日,每個夜晚的星空,每分鐘空氣裡的味道,樹木的,土地的,海水的,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冬天的,……它們彼此深深愛慕著對方,這樣就過了好久,它們以為此生就這樣斯守,飛鳥可以忘卻飛翔的天空,魚可以忘卻深潛過的海底。

誰說魚和飛鳥就不能在一起?

一天,飛鳥看見別的鳥飛過,它想起了天空,它問魚是否願意和它一起感受風從身邊掠過的自由,()魚看看自己的鰭沒有說話;又是一天,魚為了躲避暴風雨,深深潛入水中,在太陽重現的時候,它興奮的問飛鳥是否能看到水中珊瑚的燦爛,飛鳥只能看著波光粼粼的水面苦笑。

它們知道了飛鳥與魚是不可以在一起的,雖然彼此相愛,但是魚終歸是水裡的魚,飛鳥終歸是天上的飛鳥,飛鳥離開了那片海域,永遠的再也沒有回來,它並不知道,魚亦再沒有遊回這片海域,它們都在小心翼翼地躲避那段往事,那段飛鳥與魚的故事。


飛鳥與魚讀後感(二)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題記《魚和飛鳥的故事》

那,是天空之上與地平線之下的差別。

作為兩種不同的生物,唯一的相似點,大概就是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區域性自由。那樣的自由對於它們似乎沒有多大的價值。

曾經,我以為飛鳥和魚,是那樣的自由與愉快。在那兩條永遠不會相交的平行線上,度過自己的生命。

但,如果像泰戈爾書中所講,那就完全不是那種情況了。

飛鳥,當在空中翱翔時,是孤傲偏執的——你相信嗎?當它飛翔時,代表的不是自由與快樂。而是帶去勞累的習慣。當它飛翔時,感覺不到俯視大地的美妙,而只是像磁懸浮窗外的街道一閃而過。

魚,一條一尾魚,無奈孤獨得羡慕著岸邊。游在水下世界,悠閒了一點、卻又孤獨了一點。魚是不會說話的,但在安靜的水中,有沒有聲音是不重要的。直到它遇見了飛鳥……

它們可以相遇是多大的緣分,飛鳥在廣闊空中,路過的正好是那片池塘,而在仰視空中那麼久,魚偏偏看見那只飛鳥。那是一個偶然卻又必然的巧合。說那個巧合偶然,是因為魚和飛鳥兩條平行的生命相交了。說是必然,那是由於在兩個孤寂又相似的心靈相識後,一定會互相吸引著。

但現實無奈,天空海洋的區別。把兩個生命好像被拉開了幾個光年的距離。它們無法交往,甚至不能交流,只能在離得最近的時候看一下對方眼中的情感。

它們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它們幸運的在生命的軌跡中看見了特別的對方,而且可以守候在對方身邊。不幸的是,它們無法逃離生命的軌道。

故事的結尾,我相信它們瞭解對方的心了。把這個悲劇的故事,帶上了一點幸福的味道。不完美才能創造完美,這個美麗的意外。就是上帝創造的完美。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