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讀後感1000字(一)
——心靈的傳記
這本《托爾斯泰傳》與其他任何一本傳記都不同,它是一本心靈的專記。我原本是想讀一本真正的傳記,對於書中那些深奧的句子,我曾經想把它投入陰暗的箱子裡,永不去翻開它。可我終於還是把它讀完了。
言歸正傳,正如書中說的,像聖經中的約伯一樣,托爾斯泰在事業巔峰時,在“徹底的幸福”時,突然的開始了他的思想史。他,開始了對虛無的思考,對死亡的思考,對生命的思考,對人類的思考。托爾斯泰就這樣那樣深的命題開始了那樣深的思考,並且他也幾乎戰勝了虛無、死亡,
托爾斯泰在閃動的燈光下寫下w.i.l。(如果我活著),就這樣,一天一天,他不再懼怕死亡。因為他明白,死亡就是逃向上帝,飛翔永恆。
托爾斯泰在會客廳中,在書桌前,在運動場上,戰勝了虛無。他從沒有讓任何肌肉停止工作,不管是手部用於寫作的肌肉,還是身體上用作運動的肌肉,甚至是嘴邊用來交談的肌肉。他從沒有虛無過,因為他天天都在思考,永不停止。
因為托爾斯泰那透徹的觀察力,生命都親和於他。六十歲是,他還經常起碼追獵兔子,沒有人比這位擁有透徹的觀察力的獵人跟瞭解生命的了。他能猜出一隻獵犬接近野鴨時的本能,也能描述一匹良種馬在起跑時的想法。
在這位元大作家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對人類的理解。
托爾斯泰就是這樣一個與精神的惡魔搏鬥的勇士,與思想的聖人交友的智者。作者用美麗的文字讓我延前啊出現了這樣一個托爾斯泰——
他是一個強壯、精神抖擻的老人。他經常運動,並保持了一顆接受新鮮事物的心。他面孔輪廓粗獷,如同任何一個下地幹活的農民,任何一個鄉村貴族,任何一個軍官,任何一個獵人。除了他那能揭穿一切謊言的眼睛和主教似的大鬍子,他的面容就是一個普通的俄國漢子。托爾斯泰作為一個藝術家卻是一絲不苟的。
終於把這本心靈的傳記讀完了,我特別佩服作者茨威格先生,他能把別人的心靈剖析的如此準確,我相信他也是一個大師。我想成為一個像列夫·托爾斯泰一樣的精神和身體上都堅不可摧的人,做一個真實普通偉大的人。
合上這本書,我不想再把它投入漆黑的箱子裡,也不在抱怨它不是一本真正的傳記,他讓我更深地瞭解了托爾斯泰。我會一直把它保存在書架的最頂層,不時去打開它,也許會有新的感悟¨¨¨
名人傳記讀後感1000字(二)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傅雷先生翻譯的名人傳三部曲中的米開朗基羅傳。看完之後,不僅讚美作者寫的精彩,更為米開朗基羅而喝彩!
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活的生命,一個真實的米開朗琪羅。他平易,但又超凡脫俗。他無以倫比的藝術天賦和創造力全部獻給了藝術,他追求藝術真善美之表現力的執著與忠誠更是感人。米開朗琪羅是無愧於那個時代,無愧於巨人的稱號的。
在我心中,米開朗琪羅是一個傳奇人物,不僅因為他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還有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力。所以我在翻開米開朗琪羅傳時,用的是一種崇敬的心態。正如羅曼·羅蘭所說:“我若是他,會有怎樣的宿命,
“大衛用他的彈弓, 我用我的弓箭。” ----米開朗琪羅 這是一句意蘊深長的話,語句中透露出驕傲,自信與一種擁有榮耀的興奮。米開朗琪羅一生是艱苦的,畢竟,在文藝復興時期那種瘋狂的境遇之下,天才總是會被所敵對的人攻擊和排擠。 米開朗琪羅生於佛羅倫斯。佛羅倫斯是一個狂熱,驕傲,神經質的城市,動輒耽於盲目的信仰,不斷淫宗教與社會的歇斯底里動盪不停。佛羅倫斯也是一個動盪不安,充滿自由狂妄和腥味的城市。
在這個動盪與和平共處的城市,米開朗琪羅也和這個城市的居民一樣,聰明、偏執、熱情、易怒、嘴尖舌利,生性多疑。
他很有錢,非常富有,
他是孤獨的。他狠人也遭人恨;他愛人卻無人愛他。()周圍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炙熱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瘋狂的夢境飛馳而過。米開朗琪羅猶豫成性,他在自己的周圍造成了一片空虛。
“我愛死亡,生命就在其中。”
米開朗琪羅歷經滄桑之後,一種新的生活出現了,仿佛鮮花盛開的春天,燃起了明亮的愛的火焰。 ‘
親愛的主啊,我的太陽,消除了我無謂的盲目煩惱。”
但是他的愛情從沒有溫柔的靜下來,安撫他如同困獸一般煩躁的心。自維多利亞死後,再沒有任何偉大的感情照亮他的生命,愛已離他而去。
我已折斷靈魂的翅膀,
巨大的病痛(衰老)總能驅除微不足道的憂傷。”
在二月的一個星期五,約下午五點鐘,正式日落時分,我們偉大的米開朗琪羅“從可怕的暴風雨轉入及其甜美的寧靜。”他終於安靜了,他到達了他所企盼的目標----超越了時間。 就像幸福的靈魂,在他那兒,時光不再流逝! 親愛的米開朗琪羅,願你的天才不至於讓你在天上也無休止的工作!!
名人傳記讀後感1500字(一)
“他不幸的關鍵,他一生的悲劇之所在,是缺乏意志力和堅定的性格。一直到死,他都在自我掙扎,卻無力抗爭。他活了九十歲,一輩子沒休息過一天,沒享受過一天真正的生活。”他,就是米開朗琪羅。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琪羅出生在加森汀省的卡普雷塞鎮,他父親是卡普雷塞鎮和丘烏西的最高行政官。米開朗琪羅六歲喪母,幼時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那裡。後來,他打趣說,皆因吃了這個乳母的奶,他才選擇當雕塑家。
1495年春天,他雕塑了著名的《熟睡的丘比特》,被時人評為頗具古派的狂熱。隨後,他又雕塑了《醉酒的巴克科斯》,《垂死的阿多尼斯》和巨型的《丘比特》。而在《耶穌之死》中死去的耶穌躺在永遠年輕的聖母膝上,似乎睡熟了。
1501年春,一塊巨型的大理石交給了米開朗琪羅,碩大的《大衛像》由此誕生。
1508年,教皇命令這位根本不懂壁畫技術的畫家,去畫西斯廷教堂的穹頂。因為教皇的固執,他只好讓步執行。在工作疲勞與焦慮之外,還有家人那些可惡的糾纏。他們全家都靠他養活,濫用他的錢,拼命壓榨他。
就是這樣一個薄情寡義,充滿妒忌的環境,一邊是毫無見識,只知盤剝他的家庭;一邊是不斷窺伺他,期待他失敗的頑強敵手。米開朗琪羅只能在其間掙扎苦鬥。在這段時期,他完成了西斯廷的英雄作品。
可他付出了何等絕望的努力!
西斯廷工程大功告成後,他回到佛羅倫斯。在這相對平靜的時期,米開朗琪羅製作出他最完美的作品:《摩西》和現藏盧浮宮的《奴隸》。
1544年夏天,他深切愛念的人——維多利亞去世了。在這嚴肅而平靜的友誼中,米開朗琪羅完成了他最後偉大的繪畫與雕塑作品:《最後的審判》,保利內教堂的壁畫和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
嚴格的僧侶般的生活,固然使他保持了結實的體格,卻未能免除疾病的入侵。1544年和1546年兩次患惡性瘧疾以後,他一直沒有復原。結石,痛風,各種各樣的痛楚使他生不如死。
但是他一直工作。1564年2月12日他站了一天,做他的《聖母哀悼基督》。14日他發燒了。他的朋友勸告他不要外出,他卻回答說:“有什麼辦法?我病了,而我不論在哪兒都得不到休息。”
直到去世的大前天,他才答應躺在床上。當著朋友和僕人們,他神志清楚地口述了遺囑。他將“靈魂交給上帝,肉體留給塵土,”他要求“至少死後回到”他親愛的佛羅倫斯。接著,他“從可怕的暴風雨轉入及其甜美的寧靜。”這是二月的一個星期五,約下午五時,正是日落時分……
他終於休息了。他達到了他所企盼的目標:超越了時間。
羅曼·羅蘭將他比喻成一座巍峨的高峰。“聳立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我們從遠處就能望見他險峻的輪廓,隱沒在無垠的天空。”
我若是他,會有怎樣的宿命,他艱辛痛苦的顛沛流離和他的美德,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福運。
名人傳記讀後感1500字(二)
在我心中,米開朗琪羅是一個傳奇人物,不僅因為他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還有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力。所以我在翻開米開朗琪羅傳時,用的是一種崇敬的心態。正如羅曼·羅蘭所說:“我若是他,會有怎樣的宿命,他艱辛痛苦德顛沛流離和他的美德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福運!”
“大衛用他的彈弓,我用我的弓箭。”
----米開朗琪羅
這是一句意蘊深長的話,語句中透露出驕傲,自信與一種擁有榮耀的興奮。米開朗琪羅一生是艱苦的,畢竟,在文藝復興時期那種瘋狂的境遇之下,天才總是會被所敵對的人攻擊和排擠。
米開朗琪羅生於佛羅倫斯。佛羅倫斯是一個狂熱,驕傲,神經質的城市,動輒耽於盲目的信仰,不斷淫宗教與社會的歇斯底里動盪不停。佛羅倫斯也是一個動盪不安,充滿自由狂妄和腥味的城市。
在這個動盪與和平共處的城市,米開朗琪羅也和這個城市的居民一樣,聰明、偏執、熱情、易怒、嘴尖舌利,生性多疑。
米開朗琪羅眼光開闊、志存高遠。他看不起他們那個藝術圈子。他對他們態度粗暴,但他愛他們。他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對家鄉的愛一直充斥著他的心,米開朗琪羅把他的天才歸於”家鄉那純潔的空氣”。他的家族在佛羅倫斯歷史悠遠,他對自己的血統和家族甚至比對自己的天才還要感到自豪。“他不允許別人把他看做藝術家:‘我不是雕塑家米開朗琪羅,我是米開朗琪羅·博納羅蒂’。”
米開朗琪羅是精神上的貴族,由他的話可見;“從事藝術的應該是貴人,而不是平民。”
他家族裡所具有的一切迷信、狂熱,他都具備。他整個人就是用這些迷信和狂熱的泥土塑造出來的。但從這些泥土裡迸射出一道光焰,將一切都給淨化掉了,這就是;天才。
米蘭開朗琪羅純粹是天才的典型,他日夜在亢奮之中,為之所困。以至於他接受難以兌現的訂單。
米開朗琪羅就是在這種令他痛苦的天才的促使下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作品,為了給他因為這個天才而永無止盡的欲望得到滿足,他什麼都想做;工程師、操作工、鑿石工,他樣樣自己動手,什麼都想讓自己一個人完成。修建官邸、教堂、雕像等一切可以滿足自己欲望和虛榮心的工作,他都想接下。於是他就在這種天才的促使下繁忙的像蜜蜂一樣轉來轉去,蜜蜂還有幫工而他基本上一個人,這就使他的健康成了大問題。
他很有錢,非常富有,但他卻說自己貧窮,用這種臆想的貧窮來折磨自己。
他是孤獨的。他狠人也遭人恨;他愛人卻無人愛他。()周圍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炙熱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瘋狂的夢境飛馳而過。米開朗琪羅猶豫成性,他在自己的周圍造成了一片空虛。
“我愛死亡,生命就在其中。”
米開朗琪羅歷經滄桑之後,一種新的生活出現了,仿佛鮮花盛開的春天,燃起了明亮的愛的火焰。
‘親愛的主啊,我的太陽,消除了我無謂的盲目煩惱。”
但是他的愛情從沒有溫柔的靜下來,安撫他如同困獸一般煩躁的心。自維多利亞死後,再沒有任何偉大的感情照亮他的生命,愛已離他而去。
“愛的火焰沒有在我的心中停留,
我已折斷靈魂的翅膀,
巨大的病痛(衰老)總能驅除微不足道的憂傷。”
在二月的一個星期五,約下午五點鐘,正式日落時分,我們偉大的米開朗琪羅“從可怕的暴風雨轉入及其甜美的寧靜。”
他終於安靜了,他到達了他所企盼的目標----超越了時間。
就像幸福的靈魂,在他那兒,時光不再流逝!
親愛的米開朗琪羅,願你的天才不至於讓你在天上也無休止的工作!!
張曉風敬畏生命讀後感(一)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角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花時背無辜燒死。好幾次看弘一法師的傳記,讀到這個細節,總是為弘一法師對於生命深切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
上高中的時候,我家後院的牆洞裡經常有大老鼠出來偷吃東西。不知為什麼,我的心裡產生了一個殘酷的想法,就、悄悄地躲在牆邊,趁老鼠出來的時候,拿開水的燙它,結果,一隻大老鼠被滾燙的開水燙著慘叫著沖進了牆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沒有,但那時我並沒意識到自己的殘忍,因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在人類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個應該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內心最大觸動和自責的還是在兩個月後:我在後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還活著,只是全身都是背燙傷後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讓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還懷著小老鼠,腆個大肚子,動作遲鈍的在地上尋覓著食物;我無法表達我那個時候的心情,我只覺得“生命”這個詞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現得那麼耀眼,我只覺得我曾經有過的行為是多麼的卑劣和齷齪,這種感覺,在別人眼裡也許會顯得很可笑,但是,我逐漸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力量。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曾在《敬畏生命》一書中寫道:他在非洲志願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隻河馬在河中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遊,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並且成了他此後努力宣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
其實,也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水的鯨魚等等,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蘊。我們也才會時時處處在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的頓悟與喜悅。
因此,每當讀到那些關於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總會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無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重,母駱駝為了使即將渴死的小駱駝喝到夠不著的水潭裡的水而縱身跳進了潭中;老羚羊們為了使小羚羊們逃生而一個接著一個跳向懸崖,因而能夠使小羚羊在它們即將下墜的刹那以它們為跳板跳到對面的山頭上去;一條鱔魚在油鍋中被煎時卻始終弓起中間的身子是為了保護腹中的魚卵;一隻母狼望著在獵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淒冷的月夜下嗚咽嗥叫。其實,不僅僅只有人類才擁有生命神性的光輝。
有時候,我們敬畏生命,也是為了更愛人類自己,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去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他認為自己那樣做不僅僅出於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點點殘忍心以後擴大開來,以致駕著飛機裝著炸彈去轟炸無辜的平民。
確實,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是最後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張曉風敬畏生命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敬畏生命》這篇文章,我心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這篇文章使我深刻明白了,我們只有對生命擁有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他的無限生機,我們人類也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在這個星球上,擁有生命神性光輝的也不僅僅只有人類,包括其他一切生物也是如此,比如勤勞的螞蟻,自由自在的小鳥,高原精靈藏羚羊和海上救生員鯨等,甚至還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及參天的古樹,都無不豐富地蘊涵著生命世界的底蘊。在浩瀚的生物海洋裡,有益於人類的生物我們姑且不論,即使是一隻害蟲,它雖然在人們的厭惡、唾棄和捕殺中生存,但它無意中也為自己的天敵(益蟲)提供了食物,從而能保證益蟲更好的生存,維繫著整個大自然的生態平衡。確實,我們應該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這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延續地球的生物鏈遭到破壞,人類就像是最後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記得去年的夏天,我走在放學的路上,忽然看到有一個小男孩捉住一隻蝴蝶後肆意摧殘,蝴蝶在驚恐、怯懦和無奈中瑟瑟發抖,小男孩玩兒夠了,就任意撕毀那襯托蝴蝶美麗的地方----翅膀,我急忙上前制止他,可還是晚了一步,他已經把蝴蝶重重的扔在地上,我揀起來一看,被玩弄的奄奄一息的蝴蝶在我手中掙扎了幾下,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我眼前仿佛出現了這只蝴蝶往日那舒展著美麗翅膀自由自在飛翔的一幕,而那一刻,一切將成為一個美麗的回憶……這件事使我至今不能忘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約束著我。
有一首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我們人類只有敬畏生命,崇尚科學,熱愛大自然,都懷著一顆慈愛的心,那麼我們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才將會變的更和諧,人們的生活才會更幸福。就讓我們共同呼籲: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共同托起美好的明天吧!
張曉風敬畏生命讀後感(三)
阿爾貝特·史懷澤是一位法國學者,更是當代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家,195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被愛因斯坦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創立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他認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假如我們擺脫自己的偏見,拋棄我們對其他生命的疏遠性,與我們四周的生命休戚與共,那麼我們就是道德的。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人。他以“敬畏生命”為核心的生命倫理學去強調世界和平、環保運動的重要思想。
《敬畏生命》讀後,給人一種震撼,一種對生命的震撼!世界給予我們無限生機,塑造了生命的高貴、美麗和富饒。人類自詡為自然之最,更應該理解和尊重生命,感受自然之趣,感受生命之美。
書中寫到:史懷澤在非洲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隻河馬在河中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遊,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與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生出,並且成為他此後所努力宣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這也讓我想起村上春樹在《邊境邊景》中寫到的:我與朋友(名字記不得了)在島上過夜,水漫過了帳篷,我無心睡眠,起身看見海蟹游走,林中蟬鳴不停,偶爾鳥下覓食……只是靜靜看著,便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想必,村上當時的心境正同于史懷澤吧。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也有著不同的意義。但是,即使相隔不同時空,可是人對生命的敬畏卻是相同的。也許,感受生命並不需要你有太多在意;也許,那只是瞬間,生命的奇跡便能浸入人心……看花開,看葉落,聽蟬鳴,聽鳥語,點點滴滴……我慶倖,我也曾有過看魚而神遊的心境,那是一種無法言語的感覺。你只是單單看著,就有種與魚同遊的感受,靈動而清晰。
感受生命,是一種心境。沒有誰可以教會你,只能靠自己在生活中去慢慢摸索、探尋。直到有一天,你能讀懂一花一葉中的情語,能欣賞到蟲魚鳥獸的撫媚。傾聽生命的美好,感受自然的神奇。想起高中時的一篇文章,也叫《敬畏生命》,作者是張曉風,文章講述作者在印第安那州夏天下午河畔看柳絮飄飛時對生命的感歎。或許我們都只是大自然的匆匆過客,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而生命卻讓原本平淡無奇的世界,充盈著色彩,也正是生命締造世界的神奇。
其實,也只有我們懷揣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游的魚兒……這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內涵。正因為這些,我們才能在時時處處的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頓悟與喜悅。所以每每聽到有關生命的故事,無論溫馨或者驚心,我們都會有絲絲觸動。
以前看過一個報導:一輛車以很快的速度撞到了正飛快過馬路的一隻狗,狗被撞飛到了很遠的距離,但又立刻爬了起來,嘴裡銜著的骨頭還沒掉落,然後繼續跑著。它在一個牆角停了下來,那裡是一隻母狗和幾隻小狗。那只被撞的狗把骨頭放下,用頭蹭了蹭母狗的頭就倒下,就這樣再也沒有站起來過……
無論這個故事真實與否,我選擇相信它是真的!不需任何多餘的話語去解釋,它以足以證明生命的可貴、堅強,還有些許無奈。“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逝去,因為愛而讚美;離別,因為情而感動。有太多未知我們無法揣測,唯一可做的,只是珍惜生命。
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世界裡不斷找尋我們需要的東西,找尋我們追求的東西。可是結果與我們預期的總會有偏差,我們會迷茫,會無所適從……有的人選擇放棄,有的人卻不斷追尋。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我們始終在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答案就是自己對於生命意義的詮釋。蚊子無時無刻都在找尋目標,好讓自己飽餐一頓,這也許就是它生命的意義。但是一個巴掌拍過去,短暫的生命就此完結。飛蛾也許不知道自己飛向燭光便是終結,()它飛向了自己編造的夢。也許生命的意義對於它們來說就是一時的飽腹或者一瞬間的輝煌。這些我們都無法理解,或許有朝一日我們可以直接與它們溝通,那時我們也許會理解生命對於它們的意義。
“不論何時何種方式,我的生命對於另外一個生命貢獻出他自身,我的生命意識都經過了一個從有限到無限的融合的願望,在這個願望裡生命是一個整體。”奉獻對於任何生命來說都不是那麼容易,為了另外的生命而獻出自己的生命,有的人會覺得愚蠢,可是有的人則會毫不猶豫,為什麼?對於生命的看重難道不一樣嗎?答案是對於自己生命價值的看待不同。我們總是希望在自己危難的時候,有人能挺身而出,可是在我們看到其他生命有危險的時候,我們在幹什麼呢?看到桌上的魚翅,看到跳動的猴腦,看到滿桌的野味……我們到底作何感想!也許我們會理所當然的吃下去。可是我們難道就沒有反思,假如自己是那一盤端上餐桌的美味會怎麼樣?也許我們永遠就笑不出來了。同樣是生命,為何不能平等對待,心生敬畏?自然所賦予的本應稱讚,絕非屠戮。
史懷澤說:“敬畏生命的倫理就是促使任何人關懷他周圍的其他生命。”可是我們如何在整個世界中找到一個平衡呢?佛教戒殺生,主食素;還有什麼眾生平等。難道這就是對於生命的關懷嗎?曾經想過這樣的問題:難道花花草草就不是生命嗎?吃葷與吃素有本質的區別嗎?其實我們每一種生命為了活下去,都會去奪取其他生命,但是那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對生命抱有敬畏的態度。我們一直都希望能和諧共處,希望愛在人間。可是這份愛怎麼才能傳遞出去?這是一個問題。
自然已經在向人類施加懲戒!風沙侵蝕,水土流失,生態多樣性喪失……難道這些種種教訓還不夠,難道非得等到面臨自己的絕滅才會想到治理!是該清醒的時候了,沉睡只會滅亡。
“危及我們休戚與共的能力和意志的是日益強加於人的這種考慮:這無濟於事!你為防止或減緩痛苦、保存生命所做的和能做的一切,和那些發生在世界上和你周圍,你又對之無能為力的一切比較起來,是無足輕重的。的確,在許多方面,我們是多麼的軟弱無力,我們本身也給其他生物帶來了多少傷害,而不能停止。想到這一點,真是令人害怕。”亦如書中所說,我們對大局可能無能為力,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尊重生命,凝聚的力量是巨大的。打魚投放小魚苗,伐木注意再生產的能力,不要隨意拋棄貓狗等寵物……這些都是舉手之勞。
每次看《動物世界》,無論聽多少次,心靈都會受到震撼:“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段傳奇,每一段傳奇都有動人的故事。尊重生命就是珍惜身邊的他人。”
敬畏生命,也是珍惜。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去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他認為自己那樣做不僅僅出於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點點殘忍之心以後擴大開來。
心生憐憫,心存感激。所以,敬畏生命吧!
”在二月的一個星期五,約下午五點鐘,正式日落時分,我們偉大的米開朗琪羅“從可怕的暴風雨轉入及其甜美的寧靜。”他終於安靜了,他到達了他所企盼的目標----超越了時間。 就像幸福的靈魂,在他那兒,時光不再流逝! 親愛的米開朗琪羅,願你的天才不至於讓你在天上也無休止的工作!!
名人傳記讀後感1500字(一)
“他不幸的關鍵,他一生的悲劇之所在,是缺乏意志力和堅定的性格。一直到死,他都在自我掙扎,卻無力抗爭。他活了九十歲,一輩子沒休息過一天,沒享受過一天真正的生活。”他,就是米開朗琪羅。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琪羅出生在加森汀省的卡普雷塞鎮,他父親是卡普雷塞鎮和丘烏西的最高行政官。米開朗琪羅六歲喪母,幼時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那裡。後來,他打趣說,皆因吃了這個乳母的奶,他才選擇當雕塑家。
1495年春天,他雕塑了著名的《熟睡的丘比特》,被時人評為頗具古派的狂熱。隨後,他又雕塑了《醉酒的巴克科斯》,《垂死的阿多尼斯》和巨型的《丘比特》。而在《耶穌之死》中死去的耶穌躺在永遠年輕的聖母膝上,似乎睡熟了。
1501年春,一塊巨型的大理石交給了米開朗琪羅,碩大的《大衛像》由此誕生。
1508年,教皇命令這位根本不懂壁畫技術的畫家,去畫西斯廷教堂的穹頂。因為教皇的固執,他只好讓步執行。在工作疲勞與焦慮之外,還有家人那些可惡的糾纏。他們全家都靠他養活,濫用他的錢,拼命壓榨他。
就是這樣一個薄情寡義,充滿妒忌的環境,一邊是毫無見識,只知盤剝他的家庭;一邊是不斷窺伺他,期待他失敗的頑強敵手。米開朗琪羅只能在其間掙扎苦鬥。在這段時期,他完成了西斯廷的英雄作品。
可他付出了何等絕望的努力!
西斯廷工程大功告成後,他回到佛羅倫斯。在這相對平靜的時期,米開朗琪羅製作出他最完美的作品:《摩西》和現藏盧浮宮的《奴隸》。
1544年夏天,他深切愛念的人——維多利亞去世了。在這嚴肅而平靜的友誼中,米開朗琪羅完成了他最後偉大的繪畫與雕塑作品:《最後的審判》,保利內教堂的壁畫和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
嚴格的僧侶般的生活,固然使他保持了結實的體格,卻未能免除疾病的入侵。1544年和1546年兩次患惡性瘧疾以後,他一直沒有復原。結石,痛風,各種各樣的痛楚使他生不如死。
但是他一直工作。1564年2月12日他站了一天,做他的《聖母哀悼基督》。14日他發燒了。他的朋友勸告他不要外出,他卻回答說:“有什麼辦法?我病了,而我不論在哪兒都得不到休息。”
直到去世的大前天,他才答應躺在床上。當著朋友和僕人們,他神志清楚地口述了遺囑。他將“靈魂交給上帝,肉體留給塵土,”他要求“至少死後回到”他親愛的佛羅倫斯。接著,他“從可怕的暴風雨轉入及其甜美的寧靜。”這是二月的一個星期五,約下午五時,正是日落時分……
他終於休息了。他達到了他所企盼的目標:超越了時間。
羅曼·羅蘭將他比喻成一座巍峨的高峰。“聳立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我們從遠處就能望見他險峻的輪廓,隱沒在無垠的天空。”
我若是他,會有怎樣的宿命,他艱辛痛苦的顛沛流離和他的美德,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福運。
名人傳記讀後感1500字(二)
在我心中,米開朗琪羅是一個傳奇人物,不僅因為他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還有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力。所以我在翻開米開朗琪羅傳時,用的是一種崇敬的心態。正如羅曼·羅蘭所說:“我若是他,會有怎樣的宿命,他艱辛痛苦德顛沛流離和他的美德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福運!”
“大衛用他的彈弓,我用我的弓箭。”
----米開朗琪羅
這是一句意蘊深長的話,語句中透露出驕傲,自信與一種擁有榮耀的興奮。米開朗琪羅一生是艱苦的,畢竟,在文藝復興時期那種瘋狂的境遇之下,天才總是會被所敵對的人攻擊和排擠。
米開朗琪羅生於佛羅倫斯。佛羅倫斯是一個狂熱,驕傲,神經質的城市,動輒耽於盲目的信仰,不斷淫宗教與社會的歇斯底里動盪不停。佛羅倫斯也是一個動盪不安,充滿自由狂妄和腥味的城市。
在這個動盪與和平共處的城市,米開朗琪羅也和這個城市的居民一樣,聰明、偏執、熱情、易怒、嘴尖舌利,生性多疑。
米開朗琪羅眼光開闊、志存高遠。他看不起他們那個藝術圈子。他對他們態度粗暴,但他愛他們。他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對家鄉的愛一直充斥著他的心,米開朗琪羅把他的天才歸於”家鄉那純潔的空氣”。他的家族在佛羅倫斯歷史悠遠,他對自己的血統和家族甚至比對自己的天才還要感到自豪。“他不允許別人把他看做藝術家:‘我不是雕塑家米開朗琪羅,我是米開朗琪羅·博納羅蒂’。”
米開朗琪羅是精神上的貴族,由他的話可見;“從事藝術的應該是貴人,而不是平民。”
他家族裡所具有的一切迷信、狂熱,他都具備。他整個人就是用這些迷信和狂熱的泥土塑造出來的。但從這些泥土裡迸射出一道光焰,將一切都給淨化掉了,這就是;天才。
米蘭開朗琪羅純粹是天才的典型,他日夜在亢奮之中,為之所困。以至於他接受難以兌現的訂單。
米開朗琪羅就是在這種令他痛苦的天才的促使下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作品,為了給他因為這個天才而永無止盡的欲望得到滿足,他什麼都想做;工程師、操作工、鑿石工,他樣樣自己動手,什麼都想讓自己一個人完成。修建官邸、教堂、雕像等一切可以滿足自己欲望和虛榮心的工作,他都想接下。於是他就在這種天才的促使下繁忙的像蜜蜂一樣轉來轉去,蜜蜂還有幫工而他基本上一個人,這就使他的健康成了大問題。
他很有錢,非常富有,但他卻說自己貧窮,用這種臆想的貧窮來折磨自己。
他是孤獨的。他狠人也遭人恨;他愛人卻無人愛他。()周圍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炙熱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瘋狂的夢境飛馳而過。米開朗琪羅猶豫成性,他在自己的周圍造成了一片空虛。
“我愛死亡,生命就在其中。”
米開朗琪羅歷經滄桑之後,一種新的生活出現了,仿佛鮮花盛開的春天,燃起了明亮的愛的火焰。
‘親愛的主啊,我的太陽,消除了我無謂的盲目煩惱。”
但是他的愛情從沒有溫柔的靜下來,安撫他如同困獸一般煩躁的心。自維多利亞死後,再沒有任何偉大的感情照亮他的生命,愛已離他而去。
“愛的火焰沒有在我的心中停留,
我已折斷靈魂的翅膀,
巨大的病痛(衰老)總能驅除微不足道的憂傷。”
在二月的一個星期五,約下午五點鐘,正式日落時分,我們偉大的米開朗琪羅“從可怕的暴風雨轉入及其甜美的寧靜。”
他終於安靜了,他到達了他所企盼的目標----超越了時間。
就像幸福的靈魂,在他那兒,時光不再流逝!
親愛的米開朗琪羅,願你的天才不至於讓你在天上也無休止的工作!!
張曉風敬畏生命讀後感(一)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角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花時背無辜燒死。好幾次看弘一法師的傳記,讀到這個細節,總是為弘一法師對於生命深切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
上高中的時候,我家後院的牆洞裡經常有大老鼠出來偷吃東西。不知為什麼,我的心裡產生了一個殘酷的想法,就、悄悄地躲在牆邊,趁老鼠出來的時候,拿開水的燙它,結果,一隻大老鼠被滾燙的開水燙著慘叫著沖進了牆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沒有,但那時我並沒意識到自己的殘忍,因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在人類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個應該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內心最大觸動和自責的還是在兩個月後:我在後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還活著,只是全身都是背燙傷後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讓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還懷著小老鼠,腆個大肚子,動作遲鈍的在地上尋覓著食物;我無法表達我那個時候的心情,我只覺得“生命”這個詞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現得那麼耀眼,我只覺得我曾經有過的行為是多麼的卑劣和齷齪,這種感覺,在別人眼裡也許會顯得很可笑,但是,我逐漸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力量。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曾在《敬畏生命》一書中寫道:他在非洲志願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隻河馬在河中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遊,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並且成了他此後努力宣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
其實,也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水的鯨魚等等,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蘊。我們也才會時時處處在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的頓悟與喜悅。
因此,每當讀到那些關於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總會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無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重,母駱駝為了使即將渴死的小駱駝喝到夠不著的水潭裡的水而縱身跳進了潭中;老羚羊們為了使小羚羊們逃生而一個接著一個跳向懸崖,因而能夠使小羚羊在它們即將下墜的刹那以它們為跳板跳到對面的山頭上去;一條鱔魚在油鍋中被煎時卻始終弓起中間的身子是為了保護腹中的魚卵;一隻母狼望著在獵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淒冷的月夜下嗚咽嗥叫。其實,不僅僅只有人類才擁有生命神性的光輝。
有時候,我們敬畏生命,也是為了更愛人類自己,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去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他認為自己那樣做不僅僅出於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點點殘忍心以後擴大開來,以致駕著飛機裝著炸彈去轟炸無辜的平民。
確實,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是最後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張曉風敬畏生命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敬畏生命》這篇文章,我心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這篇文章使我深刻明白了,我們只有對生命擁有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他的無限生機,我們人類也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在這個星球上,擁有生命神性光輝的也不僅僅只有人類,包括其他一切生物也是如此,比如勤勞的螞蟻,自由自在的小鳥,高原精靈藏羚羊和海上救生員鯨等,甚至還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及參天的古樹,都無不豐富地蘊涵著生命世界的底蘊。在浩瀚的生物海洋裡,有益於人類的生物我們姑且不論,即使是一隻害蟲,它雖然在人們的厭惡、唾棄和捕殺中生存,但它無意中也為自己的天敵(益蟲)提供了食物,從而能保證益蟲更好的生存,維繫著整個大自然的生態平衡。確實,我們應該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這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延續地球的生物鏈遭到破壞,人類就像是最後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記得去年的夏天,我走在放學的路上,忽然看到有一個小男孩捉住一隻蝴蝶後肆意摧殘,蝴蝶在驚恐、怯懦和無奈中瑟瑟發抖,小男孩玩兒夠了,就任意撕毀那襯托蝴蝶美麗的地方----翅膀,我急忙上前制止他,可還是晚了一步,他已經把蝴蝶重重的扔在地上,我揀起來一看,被玩弄的奄奄一息的蝴蝶在我手中掙扎了幾下,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我眼前仿佛出現了這只蝴蝶往日那舒展著美麗翅膀自由自在飛翔的一幕,而那一刻,一切將成為一個美麗的回憶……這件事使我至今不能忘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約束著我。
有一首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我們人類只有敬畏生命,崇尚科學,熱愛大自然,都懷著一顆慈愛的心,那麼我們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才將會變的更和諧,人們的生活才會更幸福。就讓我們共同呼籲: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共同托起美好的明天吧!
張曉風敬畏生命讀後感(三)
阿爾貝特·史懷澤是一位法國學者,更是當代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家,195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被愛因斯坦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創立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他認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假如我們擺脫自己的偏見,拋棄我們對其他生命的疏遠性,與我們四周的生命休戚與共,那麼我們就是道德的。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人。他以“敬畏生命”為核心的生命倫理學去強調世界和平、環保運動的重要思想。
《敬畏生命》讀後,給人一種震撼,一種對生命的震撼!世界給予我們無限生機,塑造了生命的高貴、美麗和富饒。人類自詡為自然之最,更應該理解和尊重生命,感受自然之趣,感受生命之美。
書中寫到:史懷澤在非洲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隻河馬在河中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遊,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與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生出,並且成為他此後所努力宣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這也讓我想起村上春樹在《邊境邊景》中寫到的:我與朋友(名字記不得了)在島上過夜,水漫過了帳篷,我無心睡眠,起身看見海蟹游走,林中蟬鳴不停,偶爾鳥下覓食……只是靜靜看著,便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想必,村上當時的心境正同于史懷澤吧。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也有著不同的意義。但是,即使相隔不同時空,可是人對生命的敬畏卻是相同的。也許,感受生命並不需要你有太多在意;也許,那只是瞬間,生命的奇跡便能浸入人心……看花開,看葉落,聽蟬鳴,聽鳥語,點點滴滴……我慶倖,我也曾有過看魚而神遊的心境,那是一種無法言語的感覺。你只是單單看著,就有種與魚同遊的感受,靈動而清晰。
感受生命,是一種心境。沒有誰可以教會你,只能靠自己在生活中去慢慢摸索、探尋。直到有一天,你能讀懂一花一葉中的情語,能欣賞到蟲魚鳥獸的撫媚。傾聽生命的美好,感受自然的神奇。想起高中時的一篇文章,也叫《敬畏生命》,作者是張曉風,文章講述作者在印第安那州夏天下午河畔看柳絮飄飛時對生命的感歎。或許我們都只是大自然的匆匆過客,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而生命卻讓原本平淡無奇的世界,充盈著色彩,也正是生命締造世界的神奇。
其實,也只有我們懷揣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游的魚兒……這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內涵。正因為這些,我們才能在時時處處的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頓悟與喜悅。所以每每聽到有關生命的故事,無論溫馨或者驚心,我們都會有絲絲觸動。
以前看過一個報導:一輛車以很快的速度撞到了正飛快過馬路的一隻狗,狗被撞飛到了很遠的距離,但又立刻爬了起來,嘴裡銜著的骨頭還沒掉落,然後繼續跑著。它在一個牆角停了下來,那裡是一隻母狗和幾隻小狗。那只被撞的狗把骨頭放下,用頭蹭了蹭母狗的頭就倒下,就這樣再也沒有站起來過……
無論這個故事真實與否,我選擇相信它是真的!不需任何多餘的話語去解釋,它以足以證明生命的可貴、堅強,還有些許無奈。“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逝去,因為愛而讚美;離別,因為情而感動。有太多未知我們無法揣測,唯一可做的,只是珍惜生命。
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世界裡不斷找尋我們需要的東西,找尋我們追求的東西。可是結果與我們預期的總會有偏差,我們會迷茫,會無所適從……有的人選擇放棄,有的人卻不斷追尋。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我們始終在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答案就是自己對於生命意義的詮釋。蚊子無時無刻都在找尋目標,好讓自己飽餐一頓,這也許就是它生命的意義。但是一個巴掌拍過去,短暫的生命就此完結。飛蛾也許不知道自己飛向燭光便是終結,()它飛向了自己編造的夢。也許生命的意義對於它們來說就是一時的飽腹或者一瞬間的輝煌。這些我們都無法理解,或許有朝一日我們可以直接與它們溝通,那時我們也許會理解生命對於它們的意義。
“不論何時何種方式,我的生命對於另外一個生命貢獻出他自身,我的生命意識都經過了一個從有限到無限的融合的願望,在這個願望裡生命是一個整體。”奉獻對於任何生命來說都不是那麼容易,為了另外的生命而獻出自己的生命,有的人會覺得愚蠢,可是有的人則會毫不猶豫,為什麼?對於生命的看重難道不一樣嗎?答案是對於自己生命價值的看待不同。我們總是希望在自己危難的時候,有人能挺身而出,可是在我們看到其他生命有危險的時候,我們在幹什麼呢?看到桌上的魚翅,看到跳動的猴腦,看到滿桌的野味……我們到底作何感想!也許我們會理所當然的吃下去。可是我們難道就沒有反思,假如自己是那一盤端上餐桌的美味會怎麼樣?也許我們永遠就笑不出來了。同樣是生命,為何不能平等對待,心生敬畏?自然所賦予的本應稱讚,絕非屠戮。
史懷澤說:“敬畏生命的倫理就是促使任何人關懷他周圍的其他生命。”可是我們如何在整個世界中找到一個平衡呢?佛教戒殺生,主食素;還有什麼眾生平等。難道這就是對於生命的關懷嗎?曾經想過這樣的問題:難道花花草草就不是生命嗎?吃葷與吃素有本質的區別嗎?其實我們每一種生命為了活下去,都會去奪取其他生命,但是那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對生命抱有敬畏的態度。我們一直都希望能和諧共處,希望愛在人間。可是這份愛怎麼才能傳遞出去?這是一個問題。
自然已經在向人類施加懲戒!風沙侵蝕,水土流失,生態多樣性喪失……難道這些種種教訓還不夠,難道非得等到面臨自己的絕滅才會想到治理!是該清醒的時候了,沉睡只會滅亡。
“危及我們休戚與共的能力和意志的是日益強加於人的這種考慮:這無濟於事!你為防止或減緩痛苦、保存生命所做的和能做的一切,和那些發生在世界上和你周圍,你又對之無能為力的一切比較起來,是無足輕重的。的確,在許多方面,我們是多麼的軟弱無力,我們本身也給其他生物帶來了多少傷害,而不能停止。想到這一點,真是令人害怕。”亦如書中所說,我們對大局可能無能為力,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尊重生命,凝聚的力量是巨大的。打魚投放小魚苗,伐木注意再生產的能力,不要隨意拋棄貓狗等寵物……這些都是舉手之勞。
每次看《動物世界》,無論聽多少次,心靈都會受到震撼:“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段傳奇,每一段傳奇都有動人的故事。尊重生命就是珍惜身邊的他人。”
敬畏生命,也是珍惜。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去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他認為自己那樣做不僅僅出於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點點殘忍之心以後擴大開來。
心生憐憫,心存感激。所以,敬畏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