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生活

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

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

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增廣昔時賢文》

這是講人不要自欺的格言。這裡用一而再、再而三,表示持續不斷,

慎意就是小心謹慎自己的起心動念。欺心就是自欺,欺騙自己、蒙蔽自己、麻醉自己。自欺當然是不尊重自己,欺負自己,對不起自己。但是,自欺幾乎遍佈於每個人的一生。

曾子在《大學》中講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毋就是不要,毋自欺就是不要自欺。不自欺就是誠其意,使自己的內心不受蒙蔽。誠其意才能正其心,使心回到中正的本位。

正其心才能修其身,行為才能中正。修其身才能齊其家,自己身心行為中正了,自然影響周圍的人,影響親人和朋友,影響一個單位、團體。

齊其家才能治其國,一個家庭、團體、族群領導不好,要想治國治得好,是不可能的。治家與治國是相通的。

所謂家,包括了小家庭、大家族、單位、團體、黨派。所謂國,

春秋戰國時大大小小的國等於我們現在的鄉、縣、市、省。治國治不好,想要很好地領導天下,那也是妄想。

所以《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謂“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表示“明白、使……昌明”。“明德”是名詞,表示“大智慧”、“道”。明明德就表示明白道是什麼,大徹大悟,順應大道,使道昌明,簡單說就是自覺覺他。

所謂“致知”就是達到明白覺悟的境界。“格物”就是不受欲望、思想、情緒的染汙干擾,這樣就會迷霧漸散,本相現前,能夠致知了。

被欲望、思想、情緒染汙干擾蒙蔽,就是自欺,就是欺心,就是沒有慎意,沒有慎獨。

慎獨,獨是獨自面對內心,面對內心當然是獨自面對的。慎獨,就是慎意,不論是一個人獨處,還是與他人在一起,慎意都是內心修養的常規功課。因為稍不留神,我們的念頭就會騙了自己,使我們被念頭驅使著盲動、躁動、衝動、妄動,乃至使自己和別人付出各種代價,卻還不知道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呢!

所以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不論是帝王總統,

還是販夫走卒普通百姓,大家都是人,都有人的優點和弱點,都應該以內心修養為做人的基本。

如果不修養自己,放任習氣,就必然被欲望、思想、情緒所染汙蒙蔽,也偶爾有理性做主,但大部分時間是被雜念蒙蔽和驅使的。

一個人的一切行為,始於起心動念,就等於一棵樹的成長開始於樹根。樹根就是“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樹根如果不穩固、甚至爛掉了,樹幹樹冠樹枝能發育好嗎?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拼命在樹枝樹幹上施肥,樹根卻壞掉了,結果可想而知。同理,該用心用功的地方不用心用功,該厚待的地方卻薄了,該薄的地方卻厚待了,哪有這樣的道理!都是顛倒錯亂!不在內心的修養上下功夫,

只是眼睛朝外,拼命去追逐名利財色,這樣的人生就是本末倒置、顛倒錯亂的,其結果也可想而知。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