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一)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它似乎有一種魔力,讓我情不自禁的記筆記,牽動著我的情緒,時而歡笑、時而感動、時而驚喜、時而心疼……五味雜陳,突然內心一扇視窗打開了,我終於明白為何我會對教師一職情有獨鍾。
從這本書中,我發現寶貝們的成長原來有這麼多的秘密。成長中的寶貝有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很多父母對兒童的密碼瞭解的太少,
常常聽到老師們抱怨說某某幼兒難管難教。當遇到“問題”兒童時,我們是否真正的去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給予關注外,
除了愛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絕招”。敏感期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進和引導而來,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視、強制則使兒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遲。
所以我建議老師們要學習和瞭解一下每個年齡段幼兒敏感期的具體內容,並對其內容進行考核。讓每一個教師清楚的瞭解每個年齡段幼兒所表現的敏感期的具體內容,以便更好的開展各項工作。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二)
有多少父母知道,嬰幼兒喝了糖水後為什麼拒絕再喝白開水?他們為什麼愛吃手,還對非常微小的東西感興趣?讓他聽磁帶,他的興趣為什麼不在聽上,而是在來回裝卸磁帶上……
在讀了資深幼稚教育學家孫瑞雪編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後,我才瞭解,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準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這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通俗易懂,孫瑞雪老師針對每個不同案例都作了點評,她認為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 這是第一次大規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鑰匙,引領我們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秘密,
敏感期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它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期而至。成長中的兒童有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師都不太瞭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維,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他們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佔了兒童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展時機,還會使兒童對強制灌輸的內容產生恐懼,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探索行為。有問題的兒童,如多動、自閉症的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
在這本書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從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間敏感期、人際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對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全書的述說對兒童種種發展都充滿了由衷的讚歎和崇拜,言語中充滿了愛和包容,尤其對兒童某些"惡劣"的行為和言語的衝撞,都能那麼寬大的包容和理解。
在讀這本書後,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期和生命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未來的一名幼兒教師,我認識到教師重要的品質之一是會觀察,不去干擾孩子,充分給孩子愛和自由的空間。教師學會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如何在關鍵時刻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和關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兒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三)
每一次讀孫老師的書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聽說過青春期,更年期等,對於兒童敏感期還是第一次瞭解。原來兒童的成長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構成的,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準就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而敏感期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孩子能否成長為一個正常的,優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據此書對哥哥的女兒——睿嫣,處於兒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進入口腔敏感期時,睿嫣喜歡在床上抱著大可樂瓶翻滾,並嘗試用嘴咬開瓶蓋。當時她還不到一歲,做這個動作有些費勁,但她並不氣餒,可以持續做十幾分鐘,時常把自己累得氣喘吁吁;睿嫣有一隻黃色的小熊,每次給她小熊,她都會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時,也是抓過來咬一通;有一次,家裡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來就往嘴裡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馬上做出難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裡的東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傢伙口的功能已經建立並獨立起來,正在用口來認識世界呢!
睿嫣一歲左右時,恰好家裡的沙發破了一個不起眼的小洞,她發現了,便開始用手指去摳。小洞被摳大了,棉絮露了出來,她便把棉絮往外掏,於是那段時間她總是專注於這份工作,樂此不疲。接下來我發現她對紙箱子很感興趣,於是便把她放到紙箱子裡,她時而蹲下,時而站起,有時還會扶著箱子不停地搖晃,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搖晃得太厲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個大馬趴,繼而哇哇大哭。無奈,我開始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後我發現,每次打開洗衣機時,睿嫣都喜歡往洗衣機裡扒拉,但是她個子夠不著,什麼也看不到。於是我把她抱進去,當然我事先拔掉了電插頭。進入這個空間,睿嫣有時手舞足蹈,有時又安靜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裡面玩上30,40分鐘。很顯然,她對這個空間很滿意,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個星期左右吧。當時,我只是想帶她的時候省些力氣,沒想到恰好滿足了她在空間敏感期時對空間探索的要求。
3歲左右,睿嫣到了剪紙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會拿起紙張剪個不停。我們會拿一些廢報紙給她剪,有時她會要求要一些白紙,我們提供的條件應該是滿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並不會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簾之類的東西。其實,我並沒有認真看過她剪的過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滿足的樣子,我覺得這樣就夠了。但我媽媽是個愛乾淨的人,面對睿嫣剪了一地的紙,媽媽會不高興,會不允許。但我不這麼想,因為小時候我也喜歡剪紙,我喜歡把紙張先剪成一條一條的,不完全剪斷,然後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歡聽剪刀剪在紙上的“沙沙”聲,讓我覺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於什麼目的來剪紙,但我看得出剪紙帶給她的愉悅感。於是,為了保護我們感同身受的愉悅感,我和睿嫣約定,自己收拾掉廢紙是允許她剪紙的唯一條件。()睿嫣爽快答應了,也如約做到了。就這樣,我倆共同幫助了她自己度過這段剪紙敏感期。
以上是我對睿嫣處於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記憶,但是當時自己是沒有兒童敏感期這一概念的。完全是處於保護孩子愛好的心理。因為,小時候,媽媽總是限制我做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會忘記。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兒和我一樣,在沒有自由的環境中成長。於是,我會儘量滿足她的想法和要求,這麼做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彌補自己兒童時期的遺憾。沒想到,卻誤打誤撞的幫助了睿嫣。真是讓人欣喜。
很感恩能讀到這本書,使自己有機會探索兒童成長的秘密。從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兒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兒子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兒子為什麼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奧特曼?現在總算是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了。當然這些都不足以讓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導處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麼。但至少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有更多的寬容和愛意去善待每一個孩子,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最終長成正常的,快樂的人,感恩!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一)
多數書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來看,無論是情感,還是理論,可是這本書是不一樣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這個讓我們置疑的世界。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是在詢問著自己,詢問著這個世界,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循規蹈矩的接受命運給我們的一切。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不在詢問,而作者筆下的這些人,往往過於偏執。他們把細微的事物放大,用他們的眼光去審視這個世界。
還記得一位病人,他喜歡盯著石頭看,他覺得石頭是有生命的。也許在我們看來,冷冰冰的石頭怎麼會有生命,可是,石頭可以提供養分,可以養活植物,也許他不會消耗生命,但是我們又如何肯定他們沒有生命?
另有一位病人,他喜歡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因此,他身邊的人都覺得她不正常。在作者與她交談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不禁認為她是正常的,而且還贊同她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沒錯,孩子們不願意表達他們的想法,大人們總是用自己的觀點去定義,孩子們看到的是藍藍的天,白白的雲。但是那位“女病人”說的沒錯,他們看到的只是自己認為的有趣的東西。
我們被教育著擁有自己的思維定式,往往不敢擴展和更新自己的想法,就這樣,許多人陷入狹小的圈子裡活了一輩子。
書中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蠱惑著,就像作者說的,他們都有點像邪教教主,可以把人帶到他們所認為的世界中去。這是因為他們都對自己的觀念深信不已,並且他們希望所有人都相信他們所堅信的東西。記得有一位病人,他認為女人終究統治世界,也許他說的並不正確,可是,科學也證明女人比男人基因上的先進性。不管是真是假,他們都認定自己所認為的觀點。
不得不說,這些所謂的精神病人只是世界觀與他人不同,他們所看所想都與大多數人不相同。也許很多人不理解他們,但是他們所認為的就一定是謬誤麼?
有一個小姑娘,他可以看到天空的不同的顏色,藍色會發生好事,紅色會發生不好的事,所以她厭惡紅色。她也因為家人的不理解,變得不愛說話,更戴上了墨鏡,不去看天空的顏色。也許,這真的是她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也許,這些顏色源於她的內心。可是並不能因為這個而覺得她不正常,任何人都沒有資格用自己的標準去定義一個人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反而,我倒是希望有這樣一種能力,去提前感受自己的禍福。
有一個男人,他很神奇,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小說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後她預測出了她半年後將離開療養院,他的確做到了,在作者採訪他的半年後。不得不說,他的預感很準確,也許,我們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小說,而作者,正是我們自己。
其中,有一個故事令我很感動。那個老婦人在老伴死後,仍然覺得他還活著,並依舊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也許那個老人真的還在,但是只有老婦人看得見,或者,老婦人知道他不在了,但仍舊希望他還在,只是這樣的騙著自己。可是,這也是一種永遠。
婚紗在衣櫃裡早就塵封,
我們的容顏都已漸漸蒼老,
感謝你帶給我的每一天,
正事因為你,我才有勇氣說:
“永遠,永遠。”
就是這樣一本書,他沒有多麼華麗的辭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是就是這樣一本書,讓我忍不住一口氣讀完。有時候,用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更能去瞭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二)
天才和瘋子是個怎樣的界定?什麼是天才,什麼是瘋子?小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瘋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永遠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改變了很多我對這兩者的看法。
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書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響我所表達的對這本書的喜愛,好久沒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歡的書了。喜歡這本書,不僅因為作者輕鬆的筆調,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展示了的一個自己幾乎沒有接觸過的世界,展示出來的獨特視角。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瘋子都是精神病院裡,精神出了問題,神經錯亂,舉止怪異的人,簡而言之,即是腦子有病。然而看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後,我發現瘋子不應該被這樣子定義的,他們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頁很清楚自己在想什麼,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學性的,就像書中的“四維蟲子”和“時間的盡頭”等節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維是很嚴密的,所講到的量子力學也是有根有據的,講述時思路清晰嚴謹,若是在大學課堂講課,相信是很有資深教授的范兒的。但是這樣的人卻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人們把他們當成瘋子,只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被絕大多數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們能寬容地對待這樣的思想,換個角度來看“瘋子們”一些天馬行空式的想法,或許他們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學家了。
天才和瘋子有時只是時代的差別,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電腦,太空梭什麼的來說事,人們肯定也覺得他們是瘋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對此有絲毫的質疑,它們都成為了現實。再如,尼采,梵古,愛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時候。尼采是西方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這位自稱是太陽的哲學家後來還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梵古也因自己的畫風和當時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見,後來也進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時,便也成了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理解萬歲。我想在以後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瘋子們”的世界,我也會尊重他們的想法,有時並不是別人的想法怪異,只是那是自己沒法達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三)
今天終於讀完了,覺得這本書寫得很成功,因為我讀完最後一頁的時候,突然就想起了本書的引言--世界到底是怎樣的?
世界到底是怎樣的?我覺得思考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很多勇氣的,更不說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而採取的行動。作者選擇從“另類人士”的世界觀中,試圖去尋求答案。
其中,最後一篇《果凍世界》給我的印象最深。整個物質世界就像一個果凍,而裡面的小氣泡就是精神世界,還有果凍外的世界。想想,如果你所看到的,或者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你精神產生,或者決定的,即承認即存在,不承認即不存在,這是不是很神奇?()你或許會辯駁說,很多東西並不是你想的,但它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我的解釋是:1. 別忘了,你的物質世界和別人是共用的,就好像你和別人同居時,共用一個廚房來做菜一樣,人不同,做出來的菜就不同,但都受到了廚房條件的限制;2. 很多事情,你雖然不願意,但潛意識裡還是妥協了,意味著你還是某種程度的接受了。那麼,我們能否讓自己的精神力量更強大呢?或許有人已經知道我想說什麼了,特異功能,對不對?先不質疑它的可能性,先想想,假設,先不考慮別人的精神作用,或這個世界只有你一個人,你隨心所欲,世界按你的想法變形。然後,考慮別人的精神作用,如果別人接受(記住,這裡的接受是真的接受,也就是如果你不接受,你的精神都會消失的,你也就沒了),那麼你特異功能表演成功了。如果別人不接受呢?特異功能就成浮雲了。所以想要擁有特異功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物質的角度看,其實特異功能又有什麼什麼神奇呢?讓人瞭解你的想法,甚至接受你的想法,本身就是特異功能了。那麼你要讓周圍的環境按照你想的來,甚至讓世界按你想的來,改變世界,都是特異功能。這麼想,我覺得心理真的平衡多了。
不去干擾孩子,充分給孩子愛和自由的空間。教師學會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如何在關鍵時刻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和關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兒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三)
每一次讀孫老師的書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聽說過青春期,更年期等,對於兒童敏感期還是第一次瞭解。原來兒童的成長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構成的,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準就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而敏感期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孩子能否成長為一個正常的,優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據此書對哥哥的女兒——睿嫣,處於兒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進入口腔敏感期時,睿嫣喜歡在床上抱著大可樂瓶翻滾,並嘗試用嘴咬開瓶蓋。當時她還不到一歲,做這個動作有些費勁,但她並不氣餒,可以持續做十幾分鐘,時常把自己累得氣喘吁吁;睿嫣有一隻黃色的小熊,每次給她小熊,她都會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時,也是抓過來咬一通;有一次,家裡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來就往嘴裡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馬上做出難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裡的東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傢伙口的功能已經建立並獨立起來,正在用口來認識世界呢!
睿嫣一歲左右時,恰好家裡的沙發破了一個不起眼的小洞,她發現了,便開始用手指去摳。小洞被摳大了,棉絮露了出來,她便把棉絮往外掏,於是那段時間她總是專注於這份工作,樂此不疲。接下來我發現她對紙箱子很感興趣,於是便把她放到紙箱子裡,她時而蹲下,時而站起,有時還會扶著箱子不停地搖晃,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搖晃得太厲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個大馬趴,繼而哇哇大哭。無奈,我開始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後我發現,每次打開洗衣機時,睿嫣都喜歡往洗衣機裡扒拉,但是她個子夠不著,什麼也看不到。於是我把她抱進去,當然我事先拔掉了電插頭。進入這個空間,睿嫣有時手舞足蹈,有時又安靜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裡面玩上30,40分鐘。很顯然,她對這個空間很滿意,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個星期左右吧。當時,我只是想帶她的時候省些力氣,沒想到恰好滿足了她在空間敏感期時對空間探索的要求。
3歲左右,睿嫣到了剪紙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會拿起紙張剪個不停。我們會拿一些廢報紙給她剪,有時她會要求要一些白紙,我們提供的條件應該是滿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並不會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簾之類的東西。其實,我並沒有認真看過她剪的過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滿足的樣子,我覺得這樣就夠了。但我媽媽是個愛乾淨的人,面對睿嫣剪了一地的紙,媽媽會不高興,會不允許。但我不這麼想,因為小時候我也喜歡剪紙,我喜歡把紙張先剪成一條一條的,不完全剪斷,然後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歡聽剪刀剪在紙上的“沙沙”聲,讓我覺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於什麼目的來剪紙,但我看得出剪紙帶給她的愉悅感。於是,為了保護我們感同身受的愉悅感,我和睿嫣約定,自己收拾掉廢紙是允許她剪紙的唯一條件。()睿嫣爽快答應了,也如約做到了。就這樣,我倆共同幫助了她自己度過這段剪紙敏感期。
以上是我對睿嫣處於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記憶,但是當時自己是沒有兒童敏感期這一概念的。完全是處於保護孩子愛好的心理。因為,小時候,媽媽總是限制我做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會忘記。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兒和我一樣,在沒有自由的環境中成長。於是,我會儘量滿足她的想法和要求,這麼做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彌補自己兒童時期的遺憾。沒想到,卻誤打誤撞的幫助了睿嫣。真是讓人欣喜。
很感恩能讀到這本書,使自己有機會探索兒童成長的秘密。從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兒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兒子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兒子為什麼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奧特曼?現在總算是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了。當然這些都不足以讓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導處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麼。但至少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有更多的寬容和愛意去善待每一個孩子,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最終長成正常的,快樂的人,感恩!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一)
多數書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來看,無論是情感,還是理論,可是這本書是不一樣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這個讓我們置疑的世界。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是在詢問著自己,詢問著這個世界,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循規蹈矩的接受命運給我們的一切。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不在詢問,而作者筆下的這些人,往往過於偏執。他們把細微的事物放大,用他們的眼光去審視這個世界。
還記得一位病人,他喜歡盯著石頭看,他覺得石頭是有生命的。也許在我們看來,冷冰冰的石頭怎麼會有生命,可是,石頭可以提供養分,可以養活植物,也許他不會消耗生命,但是我們又如何肯定他們沒有生命?
另有一位病人,他喜歡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因此,他身邊的人都覺得她不正常。在作者與她交談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不禁認為她是正常的,而且還贊同她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沒錯,孩子們不願意表達他們的想法,大人們總是用自己的觀點去定義,孩子們看到的是藍藍的天,白白的雲。但是那位“女病人”說的沒錯,他們看到的只是自己認為的有趣的東西。
我們被教育著擁有自己的思維定式,往往不敢擴展和更新自己的想法,就這樣,許多人陷入狹小的圈子裡活了一輩子。
書中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蠱惑著,就像作者說的,他們都有點像邪教教主,可以把人帶到他們所認為的世界中去。這是因為他們都對自己的觀念深信不已,並且他們希望所有人都相信他們所堅信的東西。記得有一位病人,他認為女人終究統治世界,也許他說的並不正確,可是,科學也證明女人比男人基因上的先進性。不管是真是假,他們都認定自己所認為的觀點。
不得不說,這些所謂的精神病人只是世界觀與他人不同,他們所看所想都與大多數人不相同。也許很多人不理解他們,但是他們所認為的就一定是謬誤麼?
有一個小姑娘,他可以看到天空的不同的顏色,藍色會發生好事,紅色會發生不好的事,所以她厭惡紅色。她也因為家人的不理解,變得不愛說話,更戴上了墨鏡,不去看天空的顏色。也許,這真的是她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也許,這些顏色源於她的內心。可是並不能因為這個而覺得她不正常,任何人都沒有資格用自己的標準去定義一個人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反而,我倒是希望有這樣一種能力,去提前感受自己的禍福。
有一個男人,他很神奇,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小說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後她預測出了她半年後將離開療養院,他的確做到了,在作者採訪他的半年後。不得不說,他的預感很準確,也許,我們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小說,而作者,正是我們自己。
其中,有一個故事令我很感動。那個老婦人在老伴死後,仍然覺得他還活著,並依舊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也許那個老人真的還在,但是只有老婦人看得見,或者,老婦人知道他不在了,但仍舊希望他還在,只是這樣的騙著自己。可是,這也是一種永遠。
婚紗在衣櫃裡早就塵封,
我們的容顏都已漸漸蒼老,
感謝你帶給我的每一天,
正事因為你,我才有勇氣說:
“永遠,永遠。”
就是這樣一本書,他沒有多麼華麗的辭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是就是這樣一本書,讓我忍不住一口氣讀完。有時候,用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更能去瞭解這個複雜的世界。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二)
天才和瘋子是個怎樣的界定?什麼是天才,什麼是瘋子?小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瘋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永遠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改變了很多我對這兩者的看法。
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書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響我所表達的對這本書的喜愛,好久沒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歡的書了。喜歡這本書,不僅因為作者輕鬆的筆調,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展示了的一個自己幾乎沒有接觸過的世界,展示出來的獨特視角。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瘋子都是精神病院裡,精神出了問題,神經錯亂,舉止怪異的人,簡而言之,即是腦子有病。然而看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後,我發現瘋子不應該被這樣子定義的,他們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頁很清楚自己在想什麼,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學性的,就像書中的“四維蟲子”和“時間的盡頭”等節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維是很嚴密的,所講到的量子力學也是有根有據的,講述時思路清晰嚴謹,若是在大學課堂講課,相信是很有資深教授的范兒的。但是這樣的人卻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人們把他們當成瘋子,只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被絕大多數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們能寬容地對待這樣的思想,換個角度來看“瘋子們”一些天馬行空式的想法,或許他們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學家了。
天才和瘋子有時只是時代的差別,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電腦,太空梭什麼的來說事,人們肯定也覺得他們是瘋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對此有絲毫的質疑,它們都成為了現實。再如,尼采,梵古,愛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時候。尼采是西方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這位自稱是太陽的哲學家後來還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梵古也因自己的畫風和當時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見,後來也進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時,便也成了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理解萬歲。我想在以後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瘋子們”的世界,我也會尊重他們的想法,有時並不是別人的想法怪異,只是那是自己沒法達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讀後感(三)
今天終於讀完了,覺得這本書寫得很成功,因為我讀完最後一頁的時候,突然就想起了本書的引言--世界到底是怎樣的?
世界到底是怎樣的?我覺得思考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很多勇氣的,更不說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而採取的行動。作者選擇從“另類人士”的世界觀中,試圖去尋求答案。
其中,最後一篇《果凍世界》給我的印象最深。整個物質世界就像一個果凍,而裡面的小氣泡就是精神世界,還有果凍外的世界。想想,如果你所看到的,或者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你精神產生,或者決定的,即承認即存在,不承認即不存在,這是不是很神奇?()你或許會辯駁說,很多東西並不是你想的,但它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我的解釋是:1. 別忘了,你的物質世界和別人是共用的,就好像你和別人同居時,共用一個廚房來做菜一樣,人不同,做出來的菜就不同,但都受到了廚房條件的限制;2. 很多事情,你雖然不願意,但潛意識裡還是妥協了,意味著你還是某種程度的接受了。那麼,我們能否讓自己的精神力量更強大呢?或許有人已經知道我想說什麼了,特異功能,對不對?先不質疑它的可能性,先想想,假設,先不考慮別人的精神作用,或這個世界只有你一個人,你隨心所欲,世界按你的想法變形。然後,考慮別人的精神作用,如果別人接受(記住,這裡的接受是真的接受,也就是如果你不接受,你的精神都會消失的,你也就沒了),那麼你特異功能表演成功了。如果別人不接受呢?特異功能就成浮雲了。所以想要擁有特異功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物質的角度看,其實特異功能又有什麼什麼神奇呢?讓人瞭解你的想法,甚至接受你的想法,本身就是特異功能了。那麼你要讓周圍的環境按照你想的來,甚至讓世界按你想的來,改變世界,都是特異功能。這麼想,我覺得心理真的平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