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不愛我的我不愛?你也這樣說過嗎?

不愛我的我不愛?你也這樣說過嗎?

大概在我讀初中二年級的時候,我突然在學習上發展出一種明顯的自律性,除了白天在課堂上認真表現,

每晚飯後還安排自己當晚的學習計畫並完成它 ——每晚如此,一般從晚上七點左右到十點多結束,然後睡覺。

如今我離開學校有好幾年,依舊每天看書,平日晚上及週末也經常參加各種學習活動。這種學習上的勤奮使得自己的目標管理成效顯著。

然而我在其他方面並未表現出強於他人的自律性,尤其在日常飲食起居方面還有明顯的拖延症。

近來看了一些關於進化心理學的書籍,順便想起一些往事,懂得了許多無意識的自主行為背後的深刻動機,令自己這幾日時不時激動不已。

用進化心理學的說法,孩子不必做任何事情就能獲得的來自母親的愛,這種愛是無條件的。它代表大自然,給予安全感。

母愛是一種和平,不需要贏。

而來自父親的愛,不同于母愛,代表社會性,是有條件的愛。“我愛你,因為你滿足了我的要求。”孩子會為了獲得這種愛而努力適應各種規則和鍛煉自身的能力。父親的任務在於指導孩子正視他會遇到的種種困難,幫助建立自信心,

脫離權威,成為自己的主人。

在一個人的早年經歷裡,母愛和父愛都無法被其它替代。

很可惜,大多數人在做孩子的時候,不一定會經歷這樣“無條件的母愛”和“有條件的父愛”。

在我的印象裡,母親的面孔永遠是嚴厲的,父親是相對冷漠的。自我感受到“愛”這個東西以來,它就是帶著條件的。

為了得到我的父母的愛,我必須滿足他們的期待——要學習成績好,要讓他們有面子,要讓自己有好的前程。

成年以後,我都並不知道它就是我十幾年來最深的信念,它就是我表現得像個“好學生”的真正原因。

這個驚奇的發現,讓我有些明白,為何會有人說,愛是人類最重要的動機。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在內心發展其父母的形象。若他在內心深處只發展嚴厲父母的形象,往往會變得比較嚴厲、專制,服從權威,沒有能力得到無條件的愛。

相反的,若他的內心深處只發展給他無條件愛的那個父母形象,則容易變得缺乏獨立性、紀律性,在關係裡可能喪失判斷力,並盲目付出或迷失自我,

阻礙自己和與他人關係的發展。

這種內在父母的形象,就完全體現在我們平日裡是怎樣對待自己的。

在我的內心缺失的是那個能給我“無條件的愛”的母親形象,所以我成長為一個對自己很有期待的人,又常常批判自己,常常覺得等達到某個標準時才會認為自己好,且很難相信自己會得到真愛。

作為成年人,如果我們內心缺失了某個父母形象,就需要進行自我教育,才會擁有成熟的獨立的人格。否則,也只是一個身體長大的“巨嬰”。

由於還未脫離對母愛和父愛的依賴,巨嬰的一大特點是,不愛我的我不愛。

童年時期,有那麼一刻,一個孩子第一次想要為爸媽做一件事——在這一刻,這個孩子從一直享受被愛,開始第一次想要去愛別人。

從被愛到愛別人,這個轉化過程實際上需要持續很多年。

很可惜,有的人一輩子都沒有完成這個過程。巨嬰們一輩子在尋求被愛,基於自身被愛的需要尋找物件。巨嬰們從未主動參與過這個世界,自然無法理解外部世界對於自己的意義,只是一個想要擺脫孤獨的孤獨者。

而一旦完成了這個轉化過程,他便成長為了一個成熟的人,脫離了對父愛和母愛的依賴,永遠走出了孤獨。

一個成熟的人,對愛的信念是:我被愛,因為我先愛人。

自以為內心強大的我終於看到了真相,看到自己從未停止依賴被愛,只是一個還在愛的轉化過程裡的巨嬰。——幻相破滅,成長總是殘酷的。

這個認識對於我的生命有巨大的意義。

父母嚴厲的愛讓我成長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無比值得我的感恩;而那種無條件的愛就由我來給予自己,幫自己脫離對被愛的依賴,具備愛他人的能力,走出孤獨,去主動參與父母的人生,參與他人的人生,參與這個世界。

只是一個想要擺脫孤獨的孤獨者。

而一旦完成了這個轉化過程,他便成長為了一個成熟的人,脫離了對父愛和母愛的依賴,永遠走出了孤獨。

一個成熟的人,對愛的信念是:我被愛,因為我先愛人。

自以為內心強大的我終於看到了真相,看到自己從未停止依賴被愛,只是一個還在愛的轉化過程裡的巨嬰。——幻相破滅,成長總是殘酷的。

這個認識對於我的生命有巨大的意義。

父母嚴厲的愛讓我成長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無比值得我的感恩;而那種無條件的愛就由我來給予自己,幫自己脫離對被愛的依賴,具備愛他人的能力,走出孤獨,去主動參與父母的人生,參與他人的人生,參與這個世界。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