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勵志故事

寫給二十五歲的你:我們是如何死在了25歲?

我們是如何死在了25歲

作者:馬先生

朋友A是個富二代,1987年出生,父母做建材生意。私立高中畢業後就沒有找工作,抽著好煙開著豪車,

紙醉金迷。遊手好閒地晃悠了幾年,2013年的時候結婚,娶了個模特。前幾天在商場碰見他,寒暄了幾句,聊到他現在的生活——即使結婚成家了,也依然是泡吧、飆車,唯一的正經事兒,就是偶爾會客串一下他爸的司機。我覺得,他“死”了。

朋友B也算家境殷實,1990年生人。父母工作在國際大型企業,擁有副總裁以上職位,他的人生,早在童年時就已經被整齊地規劃好了。畢業那年,在某次飯局上,他面帶微笑地和某個叔叔吃了個飯,說了幾聲謝謝、幾句客氣話,然後就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名企,得到了一份薪水不菲卻十分清閒的崗位。靠著父母留下的福蔭,他沒做任何努力,就過上了安逸的生活——每天就是白天喝喝茶水,看看報紙,玩玩手機遊戲;下班了就跟朋友喝喝小酒,

打打麻將。我覺得,他也“死”了。

生活單調乏味,沒有目標,這大概算是一種毫無意識、只想著進食的行屍走肉吧。

不過,A和B是幸運的,父輩的努力讓他們可以用富貴的“死”法,“死”在安逸裡。但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沒這麼幸運。25歲的時候,我們大多過著迷茫的生活,懷疑人生又不知所措——不知道未來的十年要做工作、住在哪兒、和誰在一起,什麼時候才能不用數著發工資的日子過生活,什麼時候才能還得清信用卡,不確定要摸爬滾打多少年才能獲得一份自己喜歡、體面而又有意義的工作,會不會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這個家庭能不能長久……

帶著這份迷惘,找了一份差不多的工作勉強糊口,找了一個差不多的物件湊合過日子,

不再奢求理想,每天重複著過往機械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死去。

我們中的大多數,“死”在了25歲,死得糊塗,死得憋屈。

以前在報社的時候,我曾經採訪過本地一位成功的85後女性創業者。聊到她為什麼會放棄當時很多人擠破頭都搶不到的一份收入不菲又穩定體面的工作,選擇創業這條未來會存在很多變數又非常辛苦的路時,她的回答至今都對我影響很深:

每當閒暇的時候,她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像現在這樣生活下去,三年後你會在哪?如果答案不是你喜歡的,那現在就該做出改變了。

我記得美國一位叫MegJay的臨床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一句話,“處在二十幾歲的好處同時也是壞處就是:你所做的每個決定都將改變你的餘生。

是啊,25歲是一個重要分水嶺,因為人生中8成以上的重要決定都出現在這期間:跳槽、工資增長、結婚,大腦也在到達成年發展期後,結束了最後一次的急速增長。

“我二十多歲的時候到底在幹些什麼啊,我當時是咋想的啊!”如果不想“死”後懊悔,也許,我們現在就需要做一些改變了。

不被過去不瞭解或者沒做過的事情所限制,試著重拾兒時的夢想,試著在感興趣的領域重新尋找工作的機會,試著和一個與你上次的糟糕物件不同的人約會,試著掌控自己從而表現出一點點不同。

當然,也不是說過了25歲,“死”了就來不及改變,就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就像短片《雇傭人生》彩蛋部分的一段話所說的——有一件事是真的:有一天你會走向死亡。

但有一件事是假的:人的一輩子只能活一次。

據說,每個人從零開始到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需要7年的時間。如果你能活到88歲,在11歲之後,你將有11次機會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不管你是稚氣未脫,抑或已經白髮蒼蒼,你都有機會讓自己活得不一樣……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