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勵志故事

日本武士為何切腹而不自刎


日本武士為何切腹而不自刎
作者:張經緯
在日本人的觀念中,靈魂並不位於腦袋或者心臟,而是在肚子裡。
日本民俗學創始人柳田國男曾經對“何謂日本”這一問題,

只作出兩點歸納:“島國”及“種稻”。除此之外,我們還能說出日本的許多特點,比如集體榮譽感,比如武士道,但有一點,我一直沒想通:日本武士
在戰敗捍衛尊嚴時,為何要切腹?同樣是自盡,他們為什麼不選擇自刎?
美國日裔人類學家大貫惠美子有一本書——《作為自我的稻米:日本人穿越時間的身份認同》從某種程度上解開了我的這個困惑。當然,從名稱上看,這本書的重點不是說切腹,而是說吃稻米。
既然稻米歷來是亞洲的主要糧食作物,而日本人的祖先又是從東亞大陸遷居海島的,那麼,日本人愛吃稻米的事情,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在日本人心中,稻米非同尋常。因為稻米是有“稻魂”的,
而且稻魂不像一般動物、植物的靈魂,它和人的靈魂本質上是一類。這種稻魂有什麼作用呢?作者舉了一個日本皇室的例子,來說明稻
魂的重要性。
一切可以追溯到一個名叫“大嘗祭”的皇室儀式,這個儀式是在水稻豐收時由日本天皇主持的。它源自“嘗新祭”,意思是品嘗新米。天皇要吃新米的原因在於,天皇的“靈魂”經過一年時間,“在冬天膨脹,春天
萎縮”,靈魂容易離開人體,要得到補充,才能重獲健康。采補靈魂的方法,共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采自他人。作者引用了一個非常有震撼力的史實。
在歷史上,老天皇去世、新皇即位時,“新皇通常會咬已死天皇的屍體,以使後者的靈魂能夠進入他的體內”。這讓我不由得聯想到,
包括巴布亞紐幾內亞在內的太平洋島民,在20世紀還流行著分享過世親屬屍體的習俗——為了讓死者的靈魂在後代體內延續。
另一種方式,相對沒有那麼驚人,靠的就是食用稻米來補充靈魂。天皇“嘗新祭”的本意,就是用稻米中蘊含的“稻魂”來充實自己的靈魂,所以這個儀式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而在日本人的觀念中,靈魂並
不位於腦袋或者心臟,而是在肚子裡。在古史《日本書紀》中有一個關於食物起源的傳說,保食神被殺死的時候,“各種食物從屍體內湧現出來,腹出米,眼出黍,肛門出麥豆”。稻米起源的位置恰好就位於
腹部——靈魂和胎兒的居所。
看到這裡我恍然大悟,在日本古代文化中,稻米之魂補充人體之魂的交換區正好就是具有消化功能的腸胃。
“靈魂被認為居住在腹部,因此,著名的男性自殺文化,就是男人剖開腹部以釋放他的靈魂。”怪不
得,日本武士自盡時,以切腹最為莊嚴,其實背後有這樣一種信仰體系。切腹之後,從生理上講,是因為失血過多及外部感染而亡;從心理上講,則是靈魂流失,離開身體散逸而去。
這樣來看,這本書的題目就能說得圓滿了——作為自我的稻米——稻米中的“稻魂”構成了人的靈魂,那麼稻米就不同於其他的食物,稻米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神聖,主要因為它是組成人“自我”的一部分。
所以,延伸到現代日本社會來看稻米,來看日本人觀念中對西餐或麵食的態度,就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日本人倒不是僅僅覺得西餐純粹是外來事物、舶來品,
口感不佳,不適合日本人的口味,而是非常本
質地認為,西餐裡很少有米。沒有米,就沒有“稻魂”,沒有“稻魂”,就無法給“自我”提供補充靈魂的力量。這種觀念很有意思。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