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人製造麻煩就是最好的教養
作者:李清淺
前幾天有個妞和我吐槽,說單位組織旅遊,她負責訂票,讓同事們把身份證號碼發她微信,
面對十幾張照片,她瞬間傻眼了,為什麼就不直接輸號碼給自己呢?難不成要讓她一個一個數字敲出來?
這種只圖自己方便,完全不考慮對方感受的情況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丟垃圾不看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個垃圾箱裡亂丟一氣;公共食堂的餐盤不收,吃完飯起身就走;去超市購物,拿到購物筐裡又不想要的商品,不回歸原位,而是隨手就放到某個貨架上邊……
林林總總,舉不勝舉。
的確,這樣做會讓自己很方便,可後續卻必須有人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為這種不良行為“買單”,或者說得通俗一點兒,叫必須有人幫忙“擦屁股”。
雖然這個詞俗不可耐,卻直指重點:因為很多時候處理爛攤子的人,真的是要忍著不爽甚至噁心才完成的啊。
我現在都記得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姥姥教我的一些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比如,遞人剪刀的時候,一定要剪刀尖對著自己,剪刀把對著別人,一則不容易傷到對方,二則對方好抓取。
姥姥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吃完飯,順手會把自己的碗洗乾淨,她總說,做飯容易,洗碗卻是個考驗人的活兒,自己吃飯,自己洗碗,誰也不用麻煩。老太太一輩子都這樣,從來不愛給人添麻煩。
而姥姥這種“自己吃飯自己洗碗”的做法,我上大學後,在一位教授身上看到相同的影子。
大家知道,老師上課一般會寫板書,別的老師下了課就走了,
開始我還以為是偶然為之,後來發現這位元教授每次都會這樣做。我還特地問過這位教授,為什麼每次都要自己擦黑板?
他笑眯眯地反問我:我寫的,我不擦,難道等著下一位老師擦嗎?我說可以讓學生們擦啊,我們有值日生的。他再次笑著說:我又沒有寫五十黑板的板書,不需要麻煩別人。
後來我才領悟,這位教授和我鄉下的姥姥是同一類人,他們只是不願意麻煩別人,一個是鄉下村婦,一個是大學教授,他們身上卻閃耀著同樣的光芒。
那就是,自己的“爛攤子”儘量自己收拾,與人方便的同時,問心無愧。
這原本應當是一個人對自己最起碼的要求,遺憾的是,很多人做不到。難怪有人說,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根本用不著拼天賦,同理,以大多數人為對方的著想程度,你只要稍微體貼一點兒,對方就會很滿意。
沒辦法,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要求太低,對別人又要求太高。說到底,是沒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我記得以前曾經去一個遠房伯伯家玩,伯伯家有個兒子,我應當叫堂哥的,他眼睛不太好,嚴重弱視。伯伯家東西收拾得都很整潔,東西擺放也都遵循嚴格的位置,為的是堂哥方便。
可惜當時我不懂,那時候人也小,覺得這也好玩,那也新鮮,這個也想動,那個也想動,媽媽勸我不要亂動人家東西,可那時我太淘氣了,得到伯伯允許後,禁不住好奇,把堂哥的玩具玩了個遍。
我們要回家的時候,媽媽要求我把玩具都回歸原位,伯伯忙說不用,媽媽還是要求我必須將玩具收好,我當時還挺不樂意的,因為伯伯明明說不用了,覺得媽媽太小題大做。
回去的路上,媽媽語重心長地和我說:在得到允許後可以玩別人家的玩具,
很久之後,我才明白這是很重要的一堂課:那就是儘量別讓人幫你收拾爛攤子,這不止涉及到一個人的修為,還可以上升到教養問題。
什麼是教養?不給人製造麻煩就是最好的教養。
這話聽上去很簡單,做起來也不難,然而很多人卻無法做到,無非因為我們太利己了。
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卻要麻煩很多,誰都想圖省事,人人都圖省事的結果,是註定有人不省事兒,因為爛攤子總要有人收拾。
想不給人製造麻煩,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就OK了。試想一下,你願意給人收拾爛攤子嗎,如果不願意,那麼就儘量從不給人製造爛攤子做起吧。
那麼就儘量從不給人製造爛攤子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