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經濟市場化和人口流動化,越來越多的單身男女面臨著婚戀困境。年齡邊界、階層邊界、學歷邊界、城鄉邊界建構起了一個複雜的等級系統,
在一個習慣用財富來衡量生活好壞的現實環境裡,“娶不起”不僅意味著情感需要得不到有效滿足,還意味著精神上的自我壓抑和被淘汰感。圍繞著“有房才結婚”,全社會呈現出鮮明的性別差異和話語裂痕——支持者認為,婚姻需要物質基礎,房子為婚姻增添安全感和保障感;反對者認為,婚姻以情感為本位,一旦裹挾了太多的功利和算計,婚姻難免會變得庸俗而乏味。
如果我們摘掉“有色眼鏡”,就會發現“有房才結婚”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這樣的語境下,一個經濟上毫無基礎的人,往往會被人們視為失敗者和無能者,
正如著名社會學家佟新所言,當我們的身體和情感依從於市場與商品規律時,抑或我們的身體和情感亦是商品時,對所謂更好生活的追求使我們變得庸俗而乏味。將房子作為婚姻的前提不僅加劇了婚戀的功利化和世俗化,也帶來更為深層的社會斷裂和社會剝奪——為了幫助兒子完成人生大事,許多家長掏出了多年積蓄,甚至背負不少債務,不得不降低晚年生活品質。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