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如果第一次創業註定失敗,為什麼還要開始第一次創業?

如果第一次創業註定失敗,它還有什麼意義?

作者:李志磊

摘自:希鷗網

據說90%的人第一次創業都會失敗,在這個被外人看起來是“瞎折騰”的過程中,創業者失去金錢、失去時間甚至還可能失去愛情。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開始第一次創業?

道理很簡單,沒有第一次失敗的創業,就不會有後來的商業集團。沒有第一塊不起眼的磚頭,就沒有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

在給公司新人做培訓的時候,我通常會說下面這樣的話。“沒有人會把一個項目做一輩子,大多數人是通過幾次創業最終實現自己的價值,比如馬雲從翻譯公司到阿裡黃頁再到淘寶,

比如劉強東從開餐館到中關村賣硬體到京東多媒體再到京東商城,比如王興從校內網到飯否網再到美團網。”

“你們現在和我一起創業一起努力,但你們中的大多數肯定會慢慢離開,也許是半年,也許是三年五年,你們會加入其他公司,會在合適的時候自己創業,會出國甚至會定居國外,會結婚以及生兒育女,會有豐富多彩的生活。”

“在這段一起往前走的路上,如果你們認可了我,那麼衡量自己的工作時,你不需要考慮KPI,不用考慮銷售業績,你只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老大要第二次創業,他會選擇我嗎?哪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我想表達的是,如果知道第一次創業一定會失敗,

我會如何看待這個事情,以及第一次創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1,為第二次創業找合夥人

做的項目雖然不同,但每一段創業路都是同樣的艱辛,任何創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決定一個項目成長的關鍵因素除了專案自身的商業模式和想像空間,

還有就是人,也就是誰在操盤這個項目。同樣做團購,美團活下來了。同樣做自營電商,京東越來越強大。

第一次創業的過程就是不斷尋找和遇到合適的有緣人,這些人與你志同道合,這些人彼此欣賞、彼此能力互補。在第一段創業路上,也許他們是你的普通員工,或僅僅只是你的一個銷售員。但如果你們彼此信任、彼此認可,在第二次創業的時候,他們就會成為你的合夥人。

對我自己而言,“不停觀察、尋找合適的人”是第一次創業裡非常重要的工作,我會經常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如果未來我要開始第二次創業,我現在團隊中的人誰會繼續跟著我拼命?我會選擇哪幾個做我的合夥人?

因為不斷思考這個問題,我會留意他們的工作方式、會對比他們的工作態度,

是否有事業企圖心?是否足夠踏實認真?是否具備比較長遠的眼光?我以自己為人處事的標準要求他們培訓他們選拔他們,從中尋找未來可以託付信任的夥伴。

2,發現自己的弱點和短板

創始人是項目的天花板,一個牛逼的老大會才能帶著團隊走的更遠。那麼“發現自己的缺點、不斷強大自己”就顯得非常重要。

第一次創業中,我們意識到自己可能因為管理不善導致團隊流失嚴重、我們可能發現預算沒有做好導致公司最後無錢可花,或者哪怕是一些小事情,你可能經常更換公司logo,這帶來了很多小問題,讓你意識到logo的重要性以及想到下次開始創業之前就把新項目的logo完全確定。

這些都是成長。

其他諸如工商變更、社保個稅等等小問題,甚至是租辦公室、招聘遇到的坑,在第二次都不踩了。這些小的積累會讓你下一次創業更加順心順手,不再手忙腳亂。

人的弱點和短板有些體現在生活上,有些反應在工作上。工作上的弱點,我們通過第一次創業中遇到的大事小事去發現它們,反思如何自己如何可以做的更好,反思自己如何揚長避短。

3,建立必要的人脈資源

創業無非就是資源變現,在第一次創業之前,你可能一無所有,你出身草根,沒有資本支援,不認識一個投資人,甚至沒有合夥人。但經過你的努力,你的專案得到了投資人的認可,投資人給你介紹了新朋友。每個行業都是“三六九等”、“人以群分”,

你的努力讓你在創業圈的地位不斷提高,創業圈中的資源和人脈越來越豐富,在第二次創業開始時,這會給你帶來很多幫助。

為什麼不提行業資源,因為大多數人第二次創業時和第一次創業領域都不一樣。比如馬雲的翻譯社和支付公司,比如劉強東的餐館和電商平臺。

我在第一次創業過程中,會特別有意識的注意人脈關係的建立。“散財聚人,聚財人散”,這個道理提醒我們,與人相處沒有什麼高明的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給人好處、多讓自己吃虧。

希鷗網組織線下活動時,來的都是企業主和創業者,我便經常會主動問一些以企業用戶為主的公司CEO,問看他們是否願意在活動現場放個宣傳資料。是的,他們肯定願意。那這樣幾次之後,我和他們的CEO就成了朋友。

4, 形成商業意識和商業敏感度

你可能已經發現,每個成功企業家在總結成功經驗的時候都會總結出不一樣的道理。就好比你問兩個同班同學,你們英語是怎麼學的,怎麼成績這麼好?他們兩個會說出自己不同的學習方法。但他們的回答裡會共同提到“英語語感很重要”。語感?很抽象對吧。

這和創業做生意一樣,項目為什麼成功?企業家們也很難說出標準的通用的統一的答案。但他們會告訴你“得有商業意識,要敏感”。商業意識?敏感?很抽象。是的,和其他事情一樣,誰也不是天生的創業者,不過也是個熟能生巧的活兒。

有人會問,有些人是創業非常很厲害,看起來是就是天生的。其實他們不過是提前做了功課。以我個人為例,此前也沒有帶過團隊、也沒有創業經歷,但確實把希鷗網從0到1做起來了,而且得到了業界和投資人的認可。經驗從哪來的呢?蝸居的,可能是思考的多一些。

比如吃飯的時候我會想如果這家店讓我經營,我會如何設計裝修、如何留住客戶增加複購、員工崗位如何分配。

比如看到一個路口有兩家酒店,會推測哪家的入住率更高以及至少說出來三個主要原因。

比如和之前的公司領導相處時,會留意他如何管理人、如何分配時間。

比如在上一家大型公司工作時,會注意公司是怎麼建立企業文化的、是如何對新人做系統培訓的。

五花八門的想像,天馬行空的猜測。不斷拷問自己,不斷逼自己主動思考,就會發現商業敏感度不知不覺的建立起來了。

第一次創業很重要,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只要我用心對待這次經歷,它一定是最為好的商業指導老師。誰敢說馬雲開翻譯公司時積累的經驗沒有用到支付寶上?誰敢說劉強東開餐館時的經驗沒有用到京東白條?

創業是建立社會存在感的基礎,每個人的一生都應該有一次創業經歷,不一定非得自己創業一個新項目並投身之中,但至少應該加入一個創業團隊,感受這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團隊如何通過商業化的運作打動用戶並實現一個偉大的理想。如果你經歷過,這會是非常值得回憶的體驗。

最後我想補充一點,以上這套邏輯不適合投機取巧的創業者。看到做團購比較火,就拉隊伍做團購。看到O2O比較受資本關注,就開始做商業計畫書進軍O2O。一直關注風口,也只活在風口上。這種創業者最可悲,也註定到頭來一事無成。

畢竟,讓你飛的更高,不是取決於風,而是取決於你的翅膀和你的堅強。

再補充一句,如果第一次創業失敗之後,你沒有抱頭痛哭,或者你毫無痛感。那勸你以後也不要再創業了,因為肯定會繼續失敗。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www.201980.com/lizhi/lzchuangye/22512.html那這樣幾次之後,我和他們的CEO就成了朋友。

4, 形成商業意識和商業敏感度

你可能已經發現,每個成功企業家在總結成功經驗的時候都會總結出不一樣的道理。就好比你問兩個同班同學,你們英語是怎麼學的,怎麼成績這麼好?他們兩個會說出自己不同的學習方法。但他們的回答裡會共同提到“英語語感很重要”。語感?很抽象對吧。

這和創業做生意一樣,項目為什麼成功?企業家們也很難說出標準的通用的統一的答案。但他們會告訴你“得有商業意識,要敏感”。商業意識?敏感?很抽象。是的,和其他事情一樣,誰也不是天生的創業者,不過也是個熟能生巧的活兒。

有人會問,有些人是創業非常很厲害,看起來是就是天生的。其實他們不過是提前做了功課。以我個人為例,此前也沒有帶過團隊、也沒有創業經歷,但確實把希鷗網從0到1做起來了,而且得到了業界和投資人的認可。經驗從哪來的呢?蝸居的,可能是思考的多一些。

比如吃飯的時候我會想如果這家店讓我經營,我會如何設計裝修、如何留住客戶增加複購、員工崗位如何分配。

比如看到一個路口有兩家酒店,會推測哪家的入住率更高以及至少說出來三個主要原因。

比如和之前的公司領導相處時,會留意他如何管理人、如何分配時間。

比如在上一家大型公司工作時,會注意公司是怎麼建立企業文化的、是如何對新人做系統培訓的。

五花八門的想像,天馬行空的猜測。不斷拷問自己,不斷逼自己主動思考,就會發現商業敏感度不知不覺的建立起來了。

第一次創業很重要,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只要我用心對待這次經歷,它一定是最為好的商業指導老師。誰敢說馬雲開翻譯公司時積累的經驗沒有用到支付寶上?誰敢說劉強東開餐館時的經驗沒有用到京東白條?

創業是建立社會存在感的基礎,每個人的一生都應該有一次創業經歷,不一定非得自己創業一個新項目並投身之中,但至少應該加入一個創業團隊,感受這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團隊如何通過商業化的運作打動用戶並實現一個偉大的理想。如果你經歷過,這會是非常值得回憶的體驗。

最後我想補充一點,以上這套邏輯不適合投機取巧的創業者。看到做團購比較火,就拉隊伍做團購。看到O2O比較受資本關注,就開始做商業計畫書進軍O2O。一直關注風口,也只活在風口上。這種創業者最可悲,也註定到頭來一事無成。

畢竟,讓你飛的更高,不是取決於風,而是取決於你的翅膀和你的堅強。

再補充一句,如果第一次創業失敗之後,你沒有抱頭痛哭,或者你毫無痛感。那勸你以後也不要再創業了,因為肯定會繼續失敗。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www.201980.com/lizhi/lzchuangye/22512.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