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拉伯雷曾說:“人和人之間,最痛心的事莫過於在你認為理應獲得善意的地方,卻遭受了煩擾和損害。”
人活一世,飽經社會與歲月的摧殘,沒有親近之人的關心與支持,難以歡笑著直面磨難。但我們收穫了他們善意,卻往往忘記給予他們對等的禮遇,我們,在外人面前畢恭畢敬、彬彬有禮,在他們面前卻常常口無遮攔、肆無忌憚,讓他們遭受了太多的煩擾和損害。
在周星馳的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中,有一個頗有意思的情節。零零發因完全不懂武功,只會搞些離譜無用的小發明,而不受皇帝的賞識重用。
他老婆說:“誰得罪了你,你去把他罵回來!你不要拿我當出氣筒!”零零發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回答說:“因為我跟你熟啊!”老婆覺得很無辜:“那我就活該倒楣呀?”零零發說:“不怕他媽的告訴你,沒錯!我就是拿你當出氣筒!”
因為熟,就可以把親密的人當出氣筒,可謂混帳透頂的邏輯,這屬於典型的窩裡橫、窩外慫。但持有這種邏輯的人,在現實中卻並不少。
“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在親近的人面前,我們感到安全,於是我們依仗著他們對我們的愛與關心,越發有恃無恐,越發放肆,知道就算今天對他們惡言相向,明天也會被輕易地原諒。但不對親近的人惡言相向,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哲理故事。
有一個女孩在羽毛球館裡,發現兩對夫妻正在混合雙打。理所當然的搭配模式,自然是每一對夫妻搭配為一隊。但有趣的是,夫妻二人“同一邊”打球時,一遇失誤,雙方就開始互相指責對方,
女孩見狀,上前建議他們互換搭檔,即讓各自的太太到對方那邊去,充當自己的對手。如此調換之後,兩邊打得興高采烈,再無一丁點抱怨之辭。
心理學家已經總結出一個公式:滿意度,等於行為減去期望。
我們總是對親近的人太過苛刻,我們希望父母、伴侶、好朋友,成為我們肚子裡的蛔蟲,想我們之所想,急我們之所需,而且無所不能,無所不會。我們對他們不切實際的要求越多,換來的失望自然會越大。但我們,本應該更寬容。對親近之人的寬容忍耐,其實是一個人的涵養和智慧所在。
有一名女網友小翼,在貼吧裡寫了一個千字長帖,在網路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共鳴。
原來不久前,她媽媽用她的手機玩遊戲,卻不知道該怎麼操作。她教了媽媽好幾遍,媽媽還是沒有學會。她覺得很不耐煩,大聲嚷嚷起來:“等我忙完再教你弄!”後來她說:“我脾氣不好,都23歲了,還是不懂事,老沖俺媽亂叫。每次跟俺媽喊完就後悔,
其實在父母眼中,她一直是孝順懂事的孩子,媽媽身體不好,已摘掉了一個腎臟。她從小也很自覺,幫助媽媽分擔下不少家務活。媽媽感慨道:“女兒還是很懂事,孩子發脾氣,有時我也生氣,如果她能改掉這個缺點,就更好了。”
小翼自己也覺察到這個毛病,於是發出帖子,更新自己和父母頂嘴的細節,希望廣大網友能夠監督自己,讓自己改掉對父母亂發脾氣的壞習慣。小翼說:“媽媽身體不好,我一直都很害怕她會哪天突然離開我。”也許正是因為這點擔憂,讓她下決心要痛改前非。
小翼無疑是聰明懂事的孩子!多少人在親人尚在之時,不懂得回饋他們的恩情,總是把自己最壞的一面展現給他們。而等他們離去之後,
我們都是自私且很會算計的人,知道無論我們怎樣苛刻無禮地對待親近的人,他們都不會憤然離我們而去,任由我們孤零零活在這個世界。漫漫人生的道路,也多虧他們的不離不棄,才讓我們感受到溫暖與幸福。但我們把善意和禮貌留給陌生人,卻往往輕易將傷害施加於他們。
也許,真如俗話說得那樣,“親近易生慢侮”。太過親近,所以不必討好。但這世上,很多事是難以用收益來衡量的,因為對親近之人的愛與尊重,讓我們有別於禽獸和野蠻,體現的是我們文明人高貴品性。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http://www.201980.com/zhupao80/xiushen/22638.html連結位址:
http://www.201980.com/zhupao80/xiushen/2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