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有高度的人都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3個技巧:更有高度的人,都如何思考

作者:孫圈圈(全球頂級諮詢公司總監)

摘自公眾號:圈外

在之前諮詢公司做專案經理的時候,我老闆經常跟我說這麼一句話:你很聰明,專業能力也很強,但是要想往上發展,還得更有高度。

然後我就問她:什麼是高度?怎麼才能有高度呢?她一時也回答不上來,說:反正就是一種感覺,就是站在比客戶更高的角度去看問題。不過也可能是你閱歷還沒到吧,慢慢來,過幾年就好了。

而多年後的現在,卻經常有朋友(包括很多職場資歷比我高的人)來問我:為什麼每次一有問題,

聽了你的回答,就覺得豁然開朗?你為什麼可以那麼有高度呢?

回頭看看,“有高度”固然需要更深的閱歷、更高的認知、更多的知識……但是,只需要掌握幾個小技巧,也能夠將高度提升到一般人之上。

因為普通人的思維模式都很趨同,只要找到那幾個關鍵點就好了。這裡我總結了三個技巧,看完文章就能用。

技巧1:對問題本身進行質疑

大多數時候,讓我們陷入困境的那些問題,都不是因為缺乏相應的知識,而是問題本身隱含了思維定式。

比如說,關於擇偶這件事,我們都喜歡討論“如何找到Mr./Mrs. Right”、“我該不該選擇ta”等等。

所以大多數人所處的感情困境,都跟“選擇”有關,每個人都在糾結:是不是要選ta結婚?選擇“我愛的”還是“愛我的”?跟不合適的人結了婚,要不要離婚?

但我曾經在一篇文章裡,表達過不一樣的觀點:愛的能力比愛的對象更重要。這篇文章被很多人認同,認為道出了愛的本質。

但是,我其實並沒有直接回答那些普遍存在的感情選擇問題,而是在說:大眾都在討論“如何選擇物件”,

只是,對我們的幸福來說,這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自身應該為感情所做的努力呢?

很多人之所以認為這個答案更有高度,是因為我沒有直接回答關於“選擇”的問題,而是去質疑了這個問題本身的合理性,從而把他們拽出了“找到那個人,才能幸福”的思維定式,讓他們有了更加廣闊的視野。

所以,在碰到困難問題、當所有人都陷於解決方案本身的討論時,你對問題的一句質疑,往往可以把所有人拉到一個他們難以企及的高度。

我總結下來,質疑問題的方法通常有幾類:

1)如果A,就能夠B嗎?

前年的時候,新聞爆出柳青得了乳腺癌,於是很多職場人都在討論:哎呀,我工作也挺辛苦的,怎麼辦?各大公眾號也都在鼓吹:工作不要那麼拼,

還是身體重要。

這時候,一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拔高你的高度:如果你們不工作,就不會癌症了嗎?

繼而你還可以思考下去:一個平常人得了癌症,跟柳青得了癌症,誰更有可能活下來?答案是柳青,因為她可以得到最好的救治,而你如果都沒有一份像樣的工作,可能連醫藥費都出不起,還連累了家人。

2)有第三種可能性嗎?

有圈外的學員來諮詢我,她現在做的是市場工作,但一直很喜歡畫畫,所以想要做插畫師。但是呢,這個職業自己沒什麼積累,很難養活自己。所以,她糾結了很久,不知該不該辭職轉行。

這其實就是虛假的兩難選擇,因為她完全可以有第三種可能性,比如,把畫畫當做業餘愛好,再比如,

先小步試錯、積累一些作品之後再轉行,又或者,她還可以去做產品視覺設計,既能夠養活自己、又能夠兼顧愛好。

3)這件事情非做不可嗎?

我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大意是:用什麼方式可以堵住噴子的口?

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但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回答是:不是每一場戰爭都值得參與。你在意雞毛蒜皮的勝利,就會獲得雞毛蒜皮的成就。

為什麼非要跟噴子去撕逼呢?

所以,面對困境的時候,先去質疑問題本身,只是這一個動作,就可以讓你高過80%的人。

技巧2:思考Why而不是What

有一次,圈外的一個助教要主持我們的線下工作坊,來問我:圈外學員們都學過線上課程了,我要說的他們都知道了,那我應該講什麼,才能更吸引他們呢?

我的建議是:不要講What和How,要講Why。

比如說,大家都學過如何講故事了,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想過“為什麼要講故事”的,你就可以問他們“我們為什麼要講故事”。

然後借此引出故事在溝通中所起的作用,這樣一來,大家就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講什麼樣的故事了。這就比他們站在更高的地方了。

再比如,我問你:哪些崗位未來不容易被AI替代?

你可能會想到一些崗位,比如快遞員、按摩師等等。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思考一下Why,你的答案會更有高度。

我們可以想:為什麼AI會替代我們呢?因為有些工作讓AI做,性價比更高。

然後就會進一步想到:哪些工作AI做性價比更高呢?重複勞動、跟數字打交道的工作,等等。所以,答案就很明顯了:那些要求創新的、工作任務多變的、需要跟人打交道的工作,不容易被AI替代。

另外,經常問Why,還能夠幫我們解決很多關於“選擇”的困境。

在圈外的日常業務中,我們經常會面臨很多選擇。比如會有企業找我去講課,或者要求為他們單獨開一次訓練營。

這時候,團隊往往會陷入爭論,糾結要不要接受,然後衡量各個要素,比如:最近人手怎麼樣、我的時間如何、利潤是否豐厚、課程是否需要定制化,等等。

但其實呢?不需要考慮這麼多,一個問題就可以終結這個討論,即:我們為什麼要做企業業務?因為可以提升圈外的品牌,也可以增加更多用戶。

那麼好了,最終的選擇標準就很簡單:這家企業是不是行業前三的公司?企業的人數是否足夠多?如果不滿足這兩個標準,再多錢我也不去。

任何選擇都有優劣勢,所以一定會糾結,但如果自己能夠記得當初為什麼做這件事、記得自己的目標,就能很快地決策。人們常說的不忘初心,大概就是這個吧。

所以有時候,一群人陷入選擇困境的時候,你站出來,只問一句“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就會很有用。

技巧3:拓寬思考角度

1980年的時候,GeorgeGetschow寫了一篇關於墨西哥移民的報導,引發了廣泛討論。其實那時候,美國的非法移民現象已經非常普遍,報紙上關於這一現象的討論非常氾濫。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是這名記者,要如何在眾多報導中寫出更有高度的一篇呢?

實際上,他沒有從美國人的角度,去寫非法移民對美國的影響,而是從墨西哥的某個中部村莊來切入,揭示了墨西哥農民對美國的態度、勞動力過剩和失業的雙重矛盾、惡劣的生存條件等等,讓讀者立刻明白了移民現象背後的本質原因。

所以,當大家都站在某一個視角去看問題的時候,你轉換一個視角,就能夠更有高度。

再比如,最近大家都在討論知識付費(最近幾天我也會寫一篇相關的),討論最多的就是:訂閱收費專欄,到底有沒有用?知識付費收的到底是不是智商稅?碎片化學習到底是不是偽命題……

如果是你,會從什麼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呢?

在我看來,至少有這些:

用戶角度:從知識付費的用戶角度來看。而這裡面又可以再細分,比如,從用戶學習知識的角度,看待知識付費跟過去出版、教育業的差異。

再比如,從用戶選擇平臺的角度,看待千聊、得到、喜馬拉雅、在行分答等等不同的模式。還有,從用戶自己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角度,看待知識付費對他們的價值。等等。

內容生產者角度:比如,大V們往往專注於某個領域,內容總會枯竭,那麼靠什麼才能持續產出高品質內容?再比如,基於個人經驗的內容和基於方法論的內容,在設計方面有什麼不同?等等。

創業者角度:比如,選擇哪個細分人群切入。再比如,是採取喜馬拉雅這種輕運營的方式,還是得到這樣重運營的方式。還有,是做一個品類繁多的雜貨店還是優質的精品店。等等。

投資角度:比如,知識付費的市場到底有多大。再比如,單個用戶的客單價是否能支撐獲客成本。還有,行業的門檻和壁壘是什麼。等等。

行業角度:比如,知識付費行業對出版業有什麼衝擊。再比如,知識付費跟傳統的線上教育行業有何異同。等等。

認知方式角度:比如,視頻、音訊、文字等等方式,如何能夠更加適應現代人的學習習慣。再比如,在內容設計方面,如何讓用戶的學習效果更好。

社會發展角度:比如,為什麼人們願意為知識付費。再比如,這個行業的崛起,跟社會發展階段有什麼關係。等等。

所以,看待任何問題,從大眾所忽略的角度去切入,往往能夠讓你更有高度。

質疑問題、先問為什麼、切入新的角度——學會這三個技巧,可以讓你看問題超過80%的普通人。

當然,想要達到更高的高度,超過95%的人,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包括提升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獲取高品質而非大眾化的資訊、獲得更多的閱歷,等等。

最後,給大家幾個思考題,試試看,如何用這些技巧來提升高度:

問題1:小明現在是大三,面臨考研還是工作的選擇,非常糾結,你要怎麼幫他?

問題2:最近熱議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娶了大他24歲的女老師”事件,你可以從什麼不一樣的角度切入?

問題3: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進入諮詢公司,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問題4:找到你認為有高度、認知層級更高的人/公眾號,分析他們是如何用這三個技巧的。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www.201980.com/lizhi/80hou/23336.html不容易被AI替代。

另外,經常問Why,還能夠幫我們解決很多關於“選擇”的困境。

在圈外的日常業務中,我們經常會面臨很多選擇。比如會有企業找我去講課,或者要求為他們單獨開一次訓練營。

這時候,團隊往往會陷入爭論,糾結要不要接受,然後衡量各個要素,比如:最近人手怎麼樣、我的時間如何、利潤是否豐厚、課程是否需要定制化,等等。

但其實呢?不需要考慮這麼多,一個問題就可以終結這個討論,即:我們為什麼要做企業業務?因為可以提升圈外的品牌,也可以增加更多用戶。

那麼好了,最終的選擇標準就很簡單:這家企業是不是行業前三的公司?企業的人數是否足夠多?如果不滿足這兩個標準,再多錢我也不去。

任何選擇都有優劣勢,所以一定會糾結,但如果自己能夠記得當初為什麼做這件事、記得自己的目標,就能很快地決策。人們常說的不忘初心,大概就是這個吧。

所以有時候,一群人陷入選擇困境的時候,你站出來,只問一句“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就會很有用。

技巧3:拓寬思考角度

1980年的時候,GeorgeGetschow寫了一篇關於墨西哥移民的報導,引發了廣泛討論。其實那時候,美國的非法移民現象已經非常普遍,報紙上關於這一現象的討論非常氾濫。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是這名記者,要如何在眾多報導中寫出更有高度的一篇呢?

實際上,他沒有從美國人的角度,去寫非法移民對美國的影響,而是從墨西哥的某個中部村莊來切入,揭示了墨西哥農民對美國的態度、勞動力過剩和失業的雙重矛盾、惡劣的生存條件等等,讓讀者立刻明白了移民現象背後的本質原因。

所以,當大家都站在某一個視角去看問題的時候,你轉換一個視角,就能夠更有高度。

再比如,最近大家都在討論知識付費(最近幾天我也會寫一篇相關的),討論最多的就是:訂閱收費專欄,到底有沒有用?知識付費收的到底是不是智商稅?碎片化學習到底是不是偽命題……

如果是你,會從什麼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呢?

在我看來,至少有這些:

用戶角度:從知識付費的用戶角度來看。而這裡面又可以再細分,比如,從用戶學習知識的角度,看待知識付費跟過去出版、教育業的差異。

再比如,從用戶選擇平臺的角度,看待千聊、得到、喜馬拉雅、在行分答等等不同的模式。還有,從用戶自己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角度,看待知識付費對他們的價值。等等。

內容生產者角度:比如,大V們往往專注於某個領域,內容總會枯竭,那麼靠什麼才能持續產出高品質內容?再比如,基於個人經驗的內容和基於方法論的內容,在設計方面有什麼不同?等等。

創業者角度:比如,選擇哪個細分人群切入。再比如,是採取喜馬拉雅這種輕運營的方式,還是得到這樣重運營的方式。還有,是做一個品類繁多的雜貨店還是優質的精品店。等等。

投資角度:比如,知識付費的市場到底有多大。再比如,單個用戶的客單價是否能支撐獲客成本。還有,行業的門檻和壁壘是什麼。等等。

行業角度:比如,知識付費行業對出版業有什麼衝擊。再比如,知識付費跟傳統的線上教育行業有何異同。等等。

認知方式角度:比如,視頻、音訊、文字等等方式,如何能夠更加適應現代人的學習習慣。再比如,在內容設計方面,如何讓用戶的學習效果更好。

社會發展角度:比如,為什麼人們願意為知識付費。再比如,這個行業的崛起,跟社會發展階段有什麼關係。等等。

所以,看待任何問題,從大眾所忽略的角度去切入,往往能夠讓你更有高度。

質疑問題、先問為什麼、切入新的角度——學會這三個技巧,可以讓你看問題超過80%的普通人。

當然,想要達到更高的高度,超過95%的人,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包括提升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獲取高品質而非大眾化的資訊、獲得更多的閱歷,等等。

最後,給大家幾個思考題,試試看,如何用這些技巧來提升高度:

問題1:小明現在是大三,面臨考研還是工作的選擇,非常糾結,你要怎麼幫他?

問題2:最近熱議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娶了大他24歲的女老師”事件,你可以從什麼不一樣的角度切入?

問題3: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進入諮詢公司,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問題4:找到你認為有高度、認知層級更高的人/公眾號,分析他們是如何用這三個技巧的。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www.201980.com/lizhi/80hou/23336.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