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是簡書人氣作者、資深職業規劃師趙曉璃的新作,她諮詢案例數萬,幫助了無數困惑的職場人找到人生的突破口。她創建公眾號“璃語職美人”,聚焦職場和個人成長,數十篇熱文被思想聚焦、十點讀書、清華南都、HUGO,新海歸精英等大號瘋狂轉載,單篇點擊率10w。她總能用最清晰的邏輯幫你理清一團亂麻的職場局面,所以職場有迷茫,請找曉璃!
《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一書觀點摘要:
1.唯有方向清晰、努力得法的時候,努力才能開花結果。
2.你的回報其實並不和努力成正比,
3.職業規劃就是幫你理出,現階段考慮的重心到底在哪裡?
4.一定要重視你自己,否則沒人會比你更愛你自己。
5.與其什麼都好,不如只突出一點,讓人一想到這個特點,就能想到你。
6.沒有毫不妥協的夢想,我們需要調整認知,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方向。
——《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讀書筆記
作者:張行之
摘自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讀書筆記的意義在哪裡?換句話說,寫或者不寫讀書筆記的區別是什麼?
如果僅僅是閱讀而不考慮寫下心得體會,那麼我會在歡喜讚歎之後把這本書束之高閣——智慧就在那裡,我讀過,然後依然與之隔膜。如果需要完成一篇讀書筆記,那麼我會因此思考:我存在哪些問題或需求?這本書提供了哪些觀點或方法?如何學以致用?於是這本書終將內化為我的一部分。
從我注六經到六經注我,讀書筆記就是這個過程中的催化劑之一。
即將迎來32歲生日的我,焦慮如影隨形。
我有行業經驗,
山雨欲來,尚在錦簇花團中的自己已感受到陣陣涼意,在此結合這本書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進行一番思考,是為該書筆記。
一、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書中散見的一些觀點,可以歸納成一條在進行職業規劃時首先應該樹立的意識: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首先,公司沒有為我進行職業規劃的義務。
無論真偽,公司可能會宣稱擁有眾多美好的願景或理念,但其首要目標毫無疑問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揭開公司與員工之間溫情脈脈的面紗,
其次,親朋好友缺乏為我進行職業規劃的專業能力。
父母、愛人、好友,他們非常關心我,他們的意見對我而言也非常重要,但是術業有專攻,他們並不具備進行職業規劃的能力。你會發現,很可能一個心疼孩子的父母缺乏傾聽的技巧,一個深愛對方的情侶無法領會另一半的言外之意,這不意味著他們不愛你,只是說明他們不是萬能的。 最後,職業規劃師不能代替自己的努力。
作者趙曉璃老師是一名職業規劃師,
二、初步找到了三個問題的答案
通過閱讀本書,有三個長期困擾我的問題初步得到了解答:如何與職場中的負面情緒相處?總結過去,最大的失誤是什麼?規劃未來時,最重要的方法是什麼?
年齡漸長,能夠帶給我長期負面情緒的,是對於職業生涯的危機感。
一方面,我日益體會到自己不會、永遠健康、永遠精力充沛,
我在這本書裡找到了幾個排遣負面情緒的方法:
一是區分事實和情緒。
事實是客觀的,而事實引起的情緒是主觀的,是可以選擇和調整的。
如果對事實和情緒不加區分,非但於事無補,還很可能帶來二次傷害,甚至會因為一時的焦慮做出衝動的決定。瑜伽中有一種可以用來區分事實和情緒的技巧,即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知,例如高興的時候,對自己說“我知道我在高興”,生氣的時候,對自己說“我知道我在生氣”,然後以冷靜的旁觀者的態度使情緒漸次平復。儒家講究研幾,相當重要的一點也是觀照自己的情緒,一旦必要,就對情緒自覺加以調整,最終達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中和之境。
二是想想為什麼選擇現在這份工作。
假如選擇此份工作是為了清閒、穩定,那麼就要承擔瑣碎、無聊,假如選擇彼份工作是為了高薪、成長,那麼就要面對壓力、狼性。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只是人往往在得到了想要的之後,就開始計較所付出的。每當這個時候,需要多想想當初選擇這份工作是為了什麼,我想要的實現了嗎?我想要的改變了嗎?
三是盡人事,聽天命。
我長期關注作者趙曉璃老師的公眾號,趙老師在公眾號中通常在傳遞強調努力奮鬥、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價值觀,所以我很意外可以在書中幾次讀到類似“把命運的部分交給命運”的觀點。自己能夠改變的,叫做人事,自己不能夠改變的,叫做天命,人世難逢開口笑,生活本來就有太多自己不能夠改變的事情。
盡人事,聽天命,未必是正確,卻一定是慈悲。
2、總結過去,最大的失誤是沒有認清選擇的假像。
書中提出一個概念,叫做“選擇的假像”,意為看似擁有選擇權,實際上沒有。
真正在擁有選擇權時左右為難的人,可以類比于布呂丹的驢子,兩堆草料就在那裡,只要驢子願意,隨時可以吃到任何一堆,它卻不知如何選擇。而選擇的假像下的困惑,倒像是吳清源先生說過的“博二兔者不得一兔”,自以為有兩隻兔子可選,其實它們並沒有被掌握在自己手裡,哪怕用盡全力去捕捉其中的任何一隻,最終都未必得償所願,自己能做的,不過是選擇一隻兔子好好努力追逐罷了。
過去的我就陷入了選擇的假像之中。
選擇不能是空想。書中談到:“在沒有進行深入調查與思考,或者相關體驗之前,所有的選擇可能只是空想,並不能作為我們評判的標準或依據。”我覺得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進一步要求自己在體驗的基礎上做出一定的成績,這個成績要用客觀的、可量化的指標來 衡量,然後再去談選擇,才可以避免自欺欺人。
選擇也不能是逃避。有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隻蝙蝠在鳥類面前自稱是獸,在獸類面前自稱是鳥,同時逃避雙方的義務,最終迷失了自我,不見容于任何一方。我在過去長期流連於兩個領域,在哪一個領域都沒有做出成績,只是眼見身邊那些專注的人漸漸都走到了我的前面。雖然痛苦,卻不得不承認自己就是那只蝙蝠。
現在的我已無法繼續沉浸在選擇的假像裡,必須把過去的積累整合起來,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點,開闢出一條通往未來的路。
3、規劃未來時,最重要的方法是系統思維。
在閱讀中,我記下了若干個進行職業規劃時可能會用到的方法或工具,比如好工作的三個層次、系統思維、核心競爭力、能力四象限、價值觀排序等等,其中,系統思維的方法對我的啟發最大。
書中以一位教育培訓行業創業者的故事為例,說明了系統思維的思考方式是“我想得到什麼,那麼我可以做些什麼”,而一般的思考方式局限於“我現在有什麼,所以我只能做什麼”。
說來奇怪,我們在學生時代都非常熟悉系統思維的方法:這次考試需要拿到多少分,每一科分別需要多少分,每一科的重點是什麼,距考試還有多少天,所以我們要如何複習——每一位元老師都會如此這般地對學生耳提面命。為什麼當我們走入職場,反而不會運用系統思維了呢?
在學校的時候,首先目標很明確:考出好成績,其次時間節點很明確:開學之後是期中考試,期中之後是期末考試,三年之後中考,再過三年高考……,再次,有老師幫助和督促我們學習,最後,努力之後的回饋很直觀:考完立刻知道成績,成績好有獎勵,成績不好有懲罰。
及至工作,遊戲規則變了。我的目標是升職加薪嗎?似乎也不儘然,可是除了升職加薪還能有什麼目標?我能說出三個月之後、半年之後、一年之後要做出什麼成績嗎?知道如何執行嗎?如果做成了會怎麼樣,做不成又會怎麼樣?更何況職業生涯如此漫長,今天想不通的問題留待明日再想又有何妨?
意識到這些,就可以移植學生時代的經驗:制定一到三個月的短期目標,確定明確的時間節點,自己為自己搜集資料、加油鼓勁,制定衡量目標是否達成的標準,進行自我獎勵或自我懲罰。然後就會知道現在需要做什麼了。
這種類比並不精確,但至少可以讓自己行動起來,逐步去實現更大的目標。
三、未盡的思考
書中多次出現需要將價值觀進行排序的而情景,我也按圖索驥了一下,發現假如兩種價值觀彼此衝突,那麼即使我把它們分出孰輕孰重,它們的矛盾依然會困擾著我,要想真正挫銳解紛,或許不只需要取捨,還需要調和。
職業規劃是知行合一的學問,願自己能將書面上的收穫落到實處。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http://www.201980.com/book/shuping/23394.html瑜伽中有一種可以用來區分事實和情緒的技巧,即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知,例如高興的時候,對自己說“我知道我在高興”,生氣的時候,對自己說“我知道我在生氣”,然後以冷靜的旁觀者的態度使情緒漸次平復。儒家講究研幾,相當重要的一點也是觀照自己的情緒,一旦必要,就對情緒自覺加以調整,最終達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中和之境。
二是想想為什麼選擇現在這份工作。
假如選擇此份工作是為了清閒、穩定,那麼就要承擔瑣碎、無聊,假如選擇彼份工作是為了高薪、成長,那麼就要面對壓力、狼性。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只是人往往在得到了想要的之後,就開始計較所付出的。每當這個時候,需要多想想當初選擇這份工作是為了什麼,我想要的實現了嗎?我想要的改變了嗎?
三是盡人事,聽天命。
我長期關注作者趙曉璃老師的公眾號,趙老師在公眾號中通常在傳遞強調努力奮鬥、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價值觀,所以我很意外可以在書中幾次讀到類似“把命運的部分交給命運”的觀點。自己能夠改變的,叫做人事,自己不能夠改變的,叫做天命,人世難逢開口笑,生活本來就有太多自己不能夠改變的事情。
盡人事,聽天命,未必是正確,卻一定是慈悲。
2、總結過去,最大的失誤是沒有認清選擇的假像。
書中提出一個概念,叫做“選擇的假像”,意為看似擁有選擇權,實際上沒有。
真正在擁有選擇權時左右為難的人,可以類比于布呂丹的驢子,兩堆草料就在那裡,只要驢子願意,隨時可以吃到任何一堆,它卻不知如何選擇。而選擇的假像下的困惑,倒像是吳清源先生說過的“博二兔者不得一兔”,自以為有兩隻兔子可選,其實它們並沒有被掌握在自己手裡,哪怕用盡全力去捕捉其中的任何一隻,最終都未必得償所願,自己能做的,不過是選擇一隻兔子好好努力追逐罷了。
過去的我就陷入了選擇的假像之中。
選擇不能是空想。書中談到:“在沒有進行深入調查與思考,或者相關體驗之前,所有的選擇可能只是空想,並不能作為我們評判的標準或依據。”我覺得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進一步要求自己在體驗的基礎上做出一定的成績,這個成績要用客觀的、可量化的指標來 衡量,然後再去談選擇,才可以避免自欺欺人。
選擇也不能是逃避。有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隻蝙蝠在鳥類面前自稱是獸,在獸類面前自稱是鳥,同時逃避雙方的義務,最終迷失了自我,不見容于任何一方。我在過去長期流連於兩個領域,在哪一個領域都沒有做出成績,只是眼見身邊那些專注的人漸漸都走到了我的前面。雖然痛苦,卻不得不承認自己就是那只蝙蝠。
現在的我已無法繼續沉浸在選擇的假像裡,必須把過去的積累整合起來,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點,開闢出一條通往未來的路。
3、規劃未來時,最重要的方法是系統思維。
在閱讀中,我記下了若干個進行職業規劃時可能會用到的方法或工具,比如好工作的三個層次、系統思維、核心競爭力、能力四象限、價值觀排序等等,其中,系統思維的方法對我的啟發最大。
書中以一位教育培訓行業創業者的故事為例,說明了系統思維的思考方式是“我想得到什麼,那麼我可以做些什麼”,而一般的思考方式局限於“我現在有什麼,所以我只能做什麼”。
說來奇怪,我們在學生時代都非常熟悉系統思維的方法:這次考試需要拿到多少分,每一科分別需要多少分,每一科的重點是什麼,距考試還有多少天,所以我們要如何複習——每一位元老師都會如此這般地對學生耳提面命。為什麼當我們走入職場,反而不會運用系統思維了呢?
在學校的時候,首先目標很明確:考出好成績,其次時間節點很明確:開學之後是期中考試,期中之後是期末考試,三年之後中考,再過三年高考……,再次,有老師幫助和督促我們學習,最後,努力之後的回饋很直觀:考完立刻知道成績,成績好有獎勵,成績不好有懲罰。
及至工作,遊戲規則變了。我的目標是升職加薪嗎?似乎也不儘然,可是除了升職加薪還能有什麼目標?我能說出三個月之後、半年之後、一年之後要做出什麼成績嗎?知道如何執行嗎?如果做成了會怎麼樣,做不成又會怎麼樣?更何況職業生涯如此漫長,今天想不通的問題留待明日再想又有何妨?
意識到這些,就可以移植學生時代的經驗:制定一到三個月的短期目標,確定明確的時間節點,自己為自己搜集資料、加油鼓勁,制定衡量目標是否達成的標準,進行自我獎勵或自我懲罰。然後就會知道現在需要做什麼了。
這種類比並不精確,但至少可以讓自己行動起來,逐步去實現更大的目標。
三、未盡的思考
書中多次出現需要將價值觀進行排序的而情景,我也按圖索驥了一下,發現假如兩種價值觀彼此衝突,那麼即使我把它們分出孰輕孰重,它們的矛盾依然會困擾著我,要想真正挫銳解紛,或許不只需要取捨,還需要調和。
職業規劃是知行合一的學問,願自己能將書面上的收穫落到實處。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http://www.201980.com/book/shuping/2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