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林清玄文集讀後感

林清玄文集讀後感(一)

假期裡,我們被要求去看《林清玄散文》。

讀《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文,我看到了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曲折道路。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一株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以此證明我是花。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我想這篇文章就是表達此意:只有事實才能證明我們的能力!讀《桃花心木》一文,我想到了我們更需要一種獨立自主的心。

依賴父母和老師,並不是我們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懷抱中度過,在一種不確定的生活中生存,我們則永遠會有一顆依賴的心。我們要想獲得自理能力,必須經過生活的考驗,擁有不確定的生活。從中深化了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對道理的理解。對於簡單的物質,更會有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該總依靠父母,無論在做什麼事,我們都應儘量自己動手解決;在學習時,我們不應該在老師不停的催促中,複習、做作業……依賴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那時候正如文中寫的“種樹的人不再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至若《生命的化妝》一文,先從自己對化妝的錯誤認識談起,認為“化妝再有學問,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實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應追求的”,這便引發了下文對化妝師的詢問:“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會化妝?化妝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而化妝師的回答讓作者感歎不已,並從內心裡嘆服,認為化妝師是一個智慧的人。在這裡,化妝師談到:“化妝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妝術,是經過非常考究的化妝,讓人家看起來好像沒有化過妝一樣,並且這化出來的妝與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現那個人的個性與氣質。次級的化妝是把人凸現出來,讓她醒目,引起眾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妝是一站出來別人就發現她化了很濃的妝,

而這層妝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缺點和年齡的。最壞的一種化妝,是化過妝以後扭曲了自己的個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協調,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濃眉,大臉蛋時人竟化了白臉,闊嘴的人竟化了紅唇。”我想林清玄先生通過化妝師就是想告訴我們:最純真最美好的生命應該是像嬰兒一樣無邪的、美好的……自然才是真!就寫到這吧,水準有限理解不深啊!


林清玄文集讀後感(二)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淩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有一篇美作,

名為《心田上的百合花開》。這篇文章深深的感動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美好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

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聖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

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鬥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臺灣最為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裡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裡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捨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欲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林清玄文集讀後感(三)

初讀林清玄先生的散文,並不能體會其中的意境,只是覺得好。如今再次帶著紙葉香氣的書卷,清幽而大氣的文段細看去我竟也能領略出幾分道理來。

“醉後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生命中有很多事,你錯過了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了一生。”他在《少年游》裡如是說。年輕時能有怎樣的豪情?年輕時何曾考慮過一生?年輕時從不吝嗇時間,卻不曾想過“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無奈。年輕時從不憐惜自己,憑著滿腔沸騰的熱血就足以闖蕩一整個青春,我們放肆的笑過、哭過、痛過,卻終也在跌跌撞撞中尋得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在閒暇時,一杯茶,一張躺椅,一抹陽光和幾朵雲彩,一本有些泛黃的書便是一個世界。林清玄先生的散文總安靜地傾吐著平凡的故事,像是一本素描,沒有過分的張揚和炫彩的點染,卻那般真實,輕描淡寫的勾勒幾筆便是人生。

親情與鄉情是不能少的。母親紅木書櫃裡一本破舊的國語字典,一張變了顏色的“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包裝紙,帶著一點母愛的甜意,在已有些模糊的童年記憶裡發酵。他曾說:他出門旅行時總帶著一杯故鄉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裡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總有一天我們也會離開那一片土地,帶一杯故鄉的水土吧,還有那鄉情和親情的味道。

他說:“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們都被叫做“征服”的欲望驅使,我們努力想達到“高處不勝寒”的境界,卻日漸遺失了知足常樂的平和心態和平和心境。我們對半途中的風景視而不見,卻殊不知,沒有了平靜的心,宏偉的目標也只能變成空想。待何時,我們才能在繁雜的塵世中尋得一份安逸從容,重溫“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然心境。我們都活得太匆忙。

他說:“安靜無言並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流言閑語,有太多的抱怨和吐槽,請選擇沉默吧,沉默才是最有力量的語言。面對誤解,請選擇沉默吧,清者自清;面對挫折,請選擇沉默吧,去找尋解決方法;面對辱駡,請選擇沉默吧,智者不爭。

他說:“人世裡的波折其實也是和果樹一樣。有時候我們面臨冬天的肅殺,卻還()要被剪去枝椏,甚至留下了心裡的汁液。”人生的挫折困難終是會如期而至,我們會跌倒,會受傷,會絕望,但我們也終會在經歷一次次“冬天”後漸漸成長。永遠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後還能滿樹繁葉,然後結出比剪枝以前更好的果實。相信吧,那些流過的淚,在下個春天來臨時,會是最好的肥料。

林清玄的散文總是清幽而大氣,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像是無邊的茫茫林海,散發著淡淡的沁人心脾的草香。他的口吻總是不容置疑,像一個來自林間的守林人,平靜又深沉的敘著人間平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你,是我,也是他。他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周國平散文選讀後感(一)

最近閱讀了周國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離一書讓我感觸頗深,這本書內容飽含哲學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並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與激情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含睿智深刻,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今日讀來,這些散文作品依然觸動人的心弦,因為我們都是熱愛生活之人,希望尋求人生的真諦,嚮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國平說他的孤獨“帶著如此濃烈的愛意,愛著田野裡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在本書中,他懷著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像,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著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周國平的書大多充滿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守望的距離》一書也不例外。他在書中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也應該在現實世界中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周國平喜歡對死亡進行探討,死亡與人生意義在某種方面緊密相連。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對待名利方面,他進行了感歎“我們短暫的生命過於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抛灑在繁忙的工廠和喧鬧的市場。”

周國平的這本書充滿睿智和哲理的雋永內涵,充滿魅力的格言和詩語,這些都深深觸動了我,讓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靈魂。 學會用審美的目光看問題。審美並不僅僅止于欣賞自然或藝術,而是以一種更開闊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態度。相信只要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讀周國平的書,讓我的思維更加清晰,對待生活的方式也產生了變化,學會了放鬆對待生活……

國平將這本集子命名為“守望的距離”,正表明精神家園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以守望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面對生活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著一種期待,而這種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實、是不浮躁、是寧靜、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個守望者,守望快樂與幸福。


周國平散文選讀後感(二)

這本書的名字平實無奇,沒有《朝花夕拾》這書名這般藏有深意,但翻開此書,隨意一瞥幾行字就被其中道理吸引。

我翻開序言,“我的寫作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學術性的論著和翻譯,另一類是散文。所謂散文是一個很籠統的說法,我把學術論著之外而又不是小說和詩的文字都算在內。對於我來說,這兩類寫作是完全統一的,它們不過是我從事哲學思考的不同方式罷了。這個集子所選僅限於後一類。”讀到此句頓知周國平先生大概的寫作風格。後一類即為散文,翻到正文時我仔細起來。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文,第二部分是劄記,第三部分是隨感,第四部分是詩。散文占了大半,周先生筆下的散文,其自由不但在文體,更在寫作時的心態。第一輯首先提出“只有一個人生”,深入簡出,字句觸動我心,在我這樣的年紀也許還不能完全讀懂,但周先生素樸的筆調讓我隱約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外冷內熱的深深的熱愛,不留意間拉近了我和文字的距離,拉近我和他的感受。'蘇格拉底在法庭申辯時所說的“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在我看來是道出了哲學的根本使命,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他的文字把哲理悄然滲入其中,讓人暗暗領會。後來一句“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愛智慧甚於愛一切,包括甚於愛生命”反復研讀之下,一層一層意蘊仿佛條條雨絲,輕輕柔柔,劃過我的思想。學習本是為了智慧,智慧如日常餐飲所需營養,讓我得以明事理明本心,周先生一字“愛”,巧妙地表達出我內心所求,也正如周先生所言“這正是我所想的!”

周先生的精神所在是平凡,平凡所以貼近我們的心聲。哲理,本是深奧的,像是講不清的心情,而周先生以樸實無華的文字,組成一章一章的心語,平平淡淡地向我們講述哲理——人生的意義,靈魂與超越,死亡——皆此種種都是充滿哲理與神秘,難以道明,沒有閱歷沒有細細品味不能讀懂這些簡簡簡單單的文字更不會有自己的感悟吧。“一個愚鈍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對他也是毫無用處的,他坐在一群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不過是一具木偶,一個諷刺,一種折磨”周先生這樣說,我不禁牢記心頭。讀書讓我汲取智慧,智慧滋潤我的思想,這便是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吧!

周先生在此書中的文采深深打動我,實在受益匪淺。


周國平散文選讀後感(三)

本書共包含十一輯內容,由周國平對每一種文字去粗存精,縮減篇幅而成。

它教了我們人性中的真、善、美。我們生活在這個集天地力量於一身的時代裡,需要靜心聆聽大自然的神奇奧秘之處,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一切需要人們發掘的美麗。

本書開篇是“走進一座聖殿”,這個題目頓然使我的腦海豁然一新。從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用無知的雙眼審視這個世界的時侯,也許我們是走進了一座聖殿吧!在這個金碧輝煌的聖殿裡,我們用智慧點亮了心中的燈盞。

周國平說:“一個人越是珍視心靈生活,他就越容易發現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夠以從容的心態面對。相反,對於沒有內在生活的人來說,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難免要生怕錯過了什麼似的急切追趕了。”在我看來,就是應該努力使自己的心靈品質得以昇華,你才會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們才會更有戰鬥力和激情,敢於挑戰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態,從容地面對世界。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力解決面前的一切困難阻礙!

因此我們應與書結緣,與名人“面對面”交談心中的想法,做一個中心的讀者。一個不是讀者的學生,不管他考試成績多麼優秀,本質上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才。一個讀者應該具備以下特徵:第一,養成讀書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讀書趣味。第三,有較高的讀書品味。能否成為一個真正的讀者,青少年時期是關鍵。經驗證明,一個人在這個時期倘若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後再要培養就比較難了,倘若養成了,則必定終身受用。周國平說:“青少年對未來有種種美好的理想,我對你們的祝願是,在你們的人生藍圖中千萬不要遺漏了這一種理想,就是立志做一個真正的讀者,一個終身讀者。”是的,我們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著,不僅是為了趕上時代變化的趨勢,而且為了我們的人生富有情趣,充滿思考,才算上過了一個短暫而充實的人生罷。如果一個人缺乏了閱讀能力(),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會變得麻木不仁,淪為一個無能的人。

本書還提到要我們做一個有靈魂的人。也許你會感到十分好奇,每個不是與生俱來都有靈魂嗎?周國平讓我理解的所謂真正的靈魂,是做一個有哲學的人。人是應該有進取心的,問題是朝什麼方向進取。哲學讓人綜觀世界和人生的全域,實際上就為人的進取方向提供了一個座標。我們對萬物需要充滿的好奇,可就我們的種種好奇提出不同類型的學問。現在的青少年接觸的大多是一些空洞的, 無用的,甚至使人消沉的書籍。久而久之,就像洗腦一樣,發現我們所剩無幾,也無非是一些空空的殘骸,脫離靈魂的軌道。因此周國平先生告訴我們,瞭解哲學要看原著,深入學哲學的話讀一本可靠的哲學史。你一旦讀了進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淺的啟蒙讀物了。

應該從你的作品裡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捨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欲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林清玄文集讀後感(三)

初讀林清玄先生的散文,並不能體會其中的意境,只是覺得好。如今再次帶著紙葉香氣的書卷,清幽而大氣的文段細看去我竟也能領略出幾分道理來。

“醉後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生命中有很多事,你錯過了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了一生。”他在《少年游》裡如是說。年輕時能有怎樣的豪情?年輕時何曾考慮過一生?年輕時從不吝嗇時間,卻不曾想過“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無奈。年輕時從不憐惜自己,憑著滿腔沸騰的熱血就足以闖蕩一整個青春,我們放肆的笑過、哭過、痛過,卻終也在跌跌撞撞中尋得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在閒暇時,一杯茶,一張躺椅,一抹陽光和幾朵雲彩,一本有些泛黃的書便是一個世界。林清玄先生的散文總安靜地傾吐著平凡的故事,像是一本素描,沒有過分的張揚和炫彩的點染,卻那般真實,輕描淡寫的勾勒幾筆便是人生。

親情與鄉情是不能少的。母親紅木書櫃裡一本破舊的國語字典,一張變了顏色的“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包裝紙,帶著一點母愛的甜意,在已有些模糊的童年記憶裡發酵。他曾說:他出門旅行時總帶著一杯故鄉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裡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總有一天我們也會離開那一片土地,帶一杯故鄉的水土吧,還有那鄉情和親情的味道。

他說:“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們都被叫做“征服”的欲望驅使,我們努力想達到“高處不勝寒”的境界,卻日漸遺失了知足常樂的平和心態和平和心境。我們對半途中的風景視而不見,卻殊不知,沒有了平靜的心,宏偉的目標也只能變成空想。待何時,我們才能在繁雜的塵世中尋得一份安逸從容,重溫“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然心境。我們都活得太匆忙。

他說:“安靜無言並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流言閑語,有太多的抱怨和吐槽,請選擇沉默吧,沉默才是最有力量的語言。面對誤解,請選擇沉默吧,清者自清;面對挫折,請選擇沉默吧,去找尋解決方法;面對辱駡,請選擇沉默吧,智者不爭。

他說:“人世裡的波折其實也是和果樹一樣。有時候我們面臨冬天的肅殺,卻還()要被剪去枝椏,甚至留下了心裡的汁液。”人生的挫折困難終是會如期而至,我們會跌倒,會受傷,會絕望,但我們也終會在經歷一次次“冬天”後漸漸成長。永遠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後還能滿樹繁葉,然後結出比剪枝以前更好的果實。相信吧,那些流過的淚,在下個春天來臨時,會是最好的肥料。

林清玄的散文總是清幽而大氣,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像是無邊的茫茫林海,散發著淡淡的沁人心脾的草香。他的口吻總是不容置疑,像一個來自林間的守林人,平靜又深沉的敘著人間平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你,是我,也是他。他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周國平散文選讀後感(一)

最近閱讀了周國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離一書讓我感觸頗深,這本書內容飽含哲學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並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與激情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含睿智深刻,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今日讀來,這些散文作品依然觸動人的心弦,因為我們都是熱愛生活之人,希望尋求人生的真諦,嚮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國平說他的孤獨“帶著如此濃烈的愛意,愛著田野裡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在本書中,他懷著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像,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著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周國平的書大多充滿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守望的距離》一書也不例外。他在書中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也應該在現實世界中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周國平喜歡對死亡進行探討,死亡與人生意義在某種方面緊密相連。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對待名利方面,他進行了感歎“我們短暫的生命過於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抛灑在繁忙的工廠和喧鬧的市場。”

周國平的這本書充滿睿智和哲理的雋永內涵,充滿魅力的格言和詩語,這些都深深觸動了我,讓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靈魂。 學會用審美的目光看問題。審美並不僅僅止于欣賞自然或藝術,而是以一種更開闊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態度。相信只要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讀周國平的書,讓我的思維更加清晰,對待生活的方式也產生了變化,學會了放鬆對待生活……

國平將這本集子命名為“守望的距離”,正表明精神家園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以守望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面對生活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著一種期待,而這種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實、是不浮躁、是寧靜、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個守望者,守望快樂與幸福。


周國平散文選讀後感(二)

這本書的名字平實無奇,沒有《朝花夕拾》這書名這般藏有深意,但翻開此書,隨意一瞥幾行字就被其中道理吸引。

我翻開序言,“我的寫作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學術性的論著和翻譯,另一類是散文。所謂散文是一個很籠統的說法,我把學術論著之外而又不是小說和詩的文字都算在內。對於我來說,這兩類寫作是完全統一的,它們不過是我從事哲學思考的不同方式罷了。這個集子所選僅限於後一類。”讀到此句頓知周國平先生大概的寫作風格。後一類即為散文,翻到正文時我仔細起來。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文,第二部分是劄記,第三部分是隨感,第四部分是詩。散文占了大半,周先生筆下的散文,其自由不但在文體,更在寫作時的心態。第一輯首先提出“只有一個人生”,深入簡出,字句觸動我心,在我這樣的年紀也許還不能完全讀懂,但周先生素樸的筆調讓我隱約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外冷內熱的深深的熱愛,不留意間拉近了我和文字的距離,拉近我和他的感受。'蘇格拉底在法庭申辯時所說的“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在我看來是道出了哲學的根本使命,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他的文字把哲理悄然滲入其中,讓人暗暗領會。後來一句“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愛智慧甚於愛一切,包括甚於愛生命”反復研讀之下,一層一層意蘊仿佛條條雨絲,輕輕柔柔,劃過我的思想。學習本是為了智慧,智慧如日常餐飲所需營養,讓我得以明事理明本心,周先生一字“愛”,巧妙地表達出我內心所求,也正如周先生所言“這正是我所想的!”

周先生的精神所在是平凡,平凡所以貼近我們的心聲。哲理,本是深奧的,像是講不清的心情,而周先生以樸實無華的文字,組成一章一章的心語,平平淡淡地向我們講述哲理——人生的意義,靈魂與超越,死亡——皆此種種都是充滿哲理與神秘,難以道明,沒有閱歷沒有細細品味不能讀懂這些簡簡簡單單的文字更不會有自己的感悟吧。“一個愚鈍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對他也是毫無用處的,他坐在一群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不過是一具木偶,一個諷刺,一種折磨”周先生這樣說,我不禁牢記心頭。讀書讓我汲取智慧,智慧滋潤我的思想,這便是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吧!

周先生在此書中的文采深深打動我,實在受益匪淺。


周國平散文選讀後感(三)

本書共包含十一輯內容,由周國平對每一種文字去粗存精,縮減篇幅而成。

它教了我們人性中的真、善、美。我們生活在這個集天地力量於一身的時代裡,需要靜心聆聽大自然的神奇奧秘之處,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一切需要人們發掘的美麗。

本書開篇是“走進一座聖殿”,這個題目頓然使我的腦海豁然一新。從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用無知的雙眼審視這個世界的時侯,也許我們是走進了一座聖殿吧!在這個金碧輝煌的聖殿裡,我們用智慧點亮了心中的燈盞。

周國平說:“一個人越是珍視心靈生活,他就越容易發現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夠以從容的心態面對。相反,對於沒有內在生活的人來說,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難免要生怕錯過了什麼似的急切追趕了。”在我看來,就是應該努力使自己的心靈品質得以昇華,你才會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們才會更有戰鬥力和激情,敢於挑戰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態,從容地面對世界。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力解決面前的一切困難阻礙!

因此我們應與書結緣,與名人“面對面”交談心中的想法,做一個中心的讀者。一個不是讀者的學生,不管他考試成績多麼優秀,本質上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才。一個讀者應該具備以下特徵:第一,養成讀書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讀書趣味。第三,有較高的讀書品味。能否成為一個真正的讀者,青少年時期是關鍵。經驗證明,一個人在這個時期倘若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後再要培養就比較難了,倘若養成了,則必定終身受用。周國平說:“青少年對未來有種種美好的理想,我對你們的祝願是,在你們的人生藍圖中千萬不要遺漏了這一種理想,就是立志做一個真正的讀者,一個終身讀者。”是的,我們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著,不僅是為了趕上時代變化的趨勢,而且為了我們的人生富有情趣,充滿思考,才算上過了一個短暫而充實的人生罷。如果一個人缺乏了閱讀能力(),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會變得麻木不仁,淪為一個無能的人。

本書還提到要我們做一個有靈魂的人。也許你會感到十分好奇,每個不是與生俱來都有靈魂嗎?周國平讓我理解的所謂真正的靈魂,是做一個有哲學的人。人是應該有進取心的,問題是朝什麼方向進取。哲學讓人綜觀世界和人生的全域,實際上就為人的進取方向提供了一個座標。我們對萬物需要充滿的好奇,可就我們的種種好奇提出不同類型的學問。現在的青少年接觸的大多是一些空洞的, 無用的,甚至使人消沉的書籍。久而久之,就像洗腦一樣,發現我們所剩無幾,也無非是一些空空的殘骸,脫離靈魂的軌道。因此周國平先生告訴我們,瞭解哲學要看原著,深入學哲學的話讀一本可靠的哲學史。你一旦讀了進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淺的啟蒙讀物了。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