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勵志故事

迷茫時,培養這3種思維方式讓自己增值

迷茫時,培養這3種思維方式讓自己增值

文/小椰子

《後會無期》裡有句經典臺詞:“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道理永遠簡單,真正行動起來卻永遠那麼難。你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卻依舊每晚刷手機直到淩晨仍不肯睡去。

你知道運動能使人保持精力充沛,卻還是下了班就想回家癱在床上。你知道滿足于現狀永遠不可能在職場上有新的發展,卻還是庸庸碌碌不肯改變。你不甘平庸,卻又迷茫焦慮,不知該怎樣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實現逆襲。

《知道做到》告訴你:其實,你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卻無法學以致用的原因是,

你沒有培養這3種思維方式。

你和別人的差距,不在於智商、能力或者勤奮的程度,正是在於思維方式。

1、拒絕資訊超載

有段時間,我經常能在朋友圈看到大學同學L君轉的網路課程報名帖。

點開一看,發現各種99元、199元的網路線上學習課程,主題有理財、寫作、時間管理、品牌行銷......

我問他:“這麼多課程,你都報名參加了?”

他說:“對呀,你不覺得很划算嗎?不到200元就能參加這麼多名師大咖的課堂,讓自己多掌握幾項技能,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

我十分欽佩他對學習的熱愛,便接著問他:“那你現在肯定收穫頗豐吧?我也挺想報名寫作課的,能給我講講那個課程都上了些什麼嗎?”

他隔了半晌,發來一個“尷尬”的表情:“其實,

我光報了名,還沒開始學呢。最近挺忙的,那些課都還沒來得及聽,積攢了有不少了。”

原來,他雖然報名了那麼多課程,卻並沒有實際投入學習中。

這個時代,人們能夠接收到的資訊太多了。我們可以非常容易地去參加一堂網路課程、聽一本新書、收藏幾十篇感覺對自己有用的文章,知識來得輕而易舉,但卻不會實際改變我們的行動。

因為獲取新知識要比應用已有的知識有趣得多,所以我們總是在焦慮地、源源不斷地渴望吸收新的知識。

讀書、報名網路課程並沒有什麼不對,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學習工具,我們需要它們。

可如果我們總是在接觸新的知識,卻沒有停下來去整合它們,並將其付諸實踐,那就會成為問題。

韋伯斯特詞典的發明人丹尼爾曾經說過,

他寧願徹底讀透幾本好書,也不願進行大量泛泛的閱讀。

通過間歇性重複徹底讀透少量資料對你所產生的影響,要超過泛讀20本書所產生的影響。

我們首先必須確定自己需要學什麼,然後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學這些東西。

我們必須完全沉浸其中,慢慢地咀嚼、消化,直到將其徹底吸收,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不斷接觸新資訊,報名參加很多的課程,或者唯讀一遍書,這些都只會讓你養成迅速遺忘的習慣。

而要想真正瞭解一個領域,你必須透徹地吸收一些重要資訊,而不是盲目地接觸大量資訊。

2、綠燈思維

我和我閨蜜說話的時候總覺得很累,因為不論我說什麼,她的第一反應永遠是反駁我的觀點。

比如我跟她聊起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我說這部電影的劇情還不錯、演員們的演技也可圈可點、視覺效果也還可以,看得挺過癮。

她立馬瞪大了雙眼看著我:不是吧?這種爛片你也看?然後立馬列舉了一大堆理由來證明這部片有多爛。

我有些尷尬,以為真的是我的品味水準出了問題。上豆瓣一查,發現分數7點幾,也不算太低。

其實,這也是許多人身上經常會出現的情況。

人都有習慣性防衛的特點。當別人表達了與我們自己完全相反的觀點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對方觀點的合理性,而是立馬進行反駁。

同理,當我們讀一篇文章、聽一段音訊或參加一場辯論時,我們通常都會抱著一種焦慮、先入為主或者堅持固有思維的態度去判斷自己所接收到的資訊,

也就是會消極過濾。

所以,就算我們看一篇文章,聽一堂課,以為自己真的看懂了或聽懂了,實際上最終只有10%的資訊能夠進入我們的潛意識。

如果我們一直處於這種消極過濾的狀態而不自知,恐怕學習再多的新觀點和新知識都是無用的。

因為消極過濾的思維會讓我們只能學到或利用自己接觸到的一小部分資訊,只能發揮自己的一小部分潛力,過早地拒絕大部分有用的資訊。

而怎樣才能解除這種消極過濾的狀態呢?

肯·布蘭佳提出了解決方案:綠燈思維。

所謂的綠燈思維便是,對自己接觸到的新資訊,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不要帶有任何偏見或先入為主。

只要一有人提出任何想法或建議,

你就要開始思考:為什麼這個想法或建議是可行的。

一旦學會用綠燈思維去傾聽,你就會把你所聽到的內容跟自己接觸過的其他知識聯繫起來,積極、開放的心態會引發我們的創造力和應變力,最大限度地激發我們的靈感。

切勿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培養綠燈思維,才能最大限度地接收新的知識,獲得成長。

3、跟進複習

學生時代有過很多次這樣的體驗:

每次為了期末考試而臨時抱佛腳,重新翻開書和課堂筆記的時候,感覺不是在複習,而是在預習一樣。

明明課也聽過了,書上的內容卻大部分都陌生得像第一次接觸。

其實,如果我能夠在每天下課後及時跟進複習一下課堂筆記,而不是全部拖到期末考前再複習,想必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這也就是我們之所以沒能學以致用的第三個原因。

成功人士總是非常渴望學習,並且會在學習後制定一份相應的跟進計畫。

而另一部分人,在接觸了新事物之後,沒有及時跟進複習,因此很快就會恢復自己原來的認知水準。

真正有用的,不是收藏幾個G容量的學習資料、快速閱讀幾十篇的知乎文章、報名幾十種的網路課程,而是在學習到一個新的知識後,馬上開始練習。

越快實際應用一種新學會的技巧,你就越容易掌握它。

學習不只是一段在腦子裡完成的過程,只有當你真正將自己學會的東西變成實際行動時,你才是在真正地學習。

你不能只是偶爾將自己的知識應用到行動中。要想讓自己獲得真正的進步,我們必須培養起這種及時跟進複習的思維。

我們常常覺得很無奈:聽到越多道理,就越迷茫,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會被淹沒在資訊的大海中?為什麼你那麼積極地學習,效率卻總是不高?

美團CEO王興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沒有培養這3種思維方式,知道再多的道理也沒有用。

迷茫時,不如培養這3種思維讓自己增值。(微信公眾號/精讀,ID/Jingdu999)

二十幾歲太著急優秀,三十四十歲鹹菜豆腐

文/七芊

01

不久前,見了前亞馬遜的副總裁張思宏老師。

他玩笑間講起自己在愛奇藝做圓桌直播時被90後觀眾調侃一事。

“我們討論如何説明年輕人跳槽的話題時,看到彈幕的留言區有90後的觀眾留言說:感覺像是一幫70後,80後打著幫助90後的名義在自嗨。”

他感慨說,互聯網時代,不經意間年輕人就占了半壁江山,他們思想活絡,有主張有見解,年少有為的人太多,自己也不由得生出幾分對於知識和時代的恐慌感。

一直特立獨行的貓在文章寫道:有些年輕的小孩,自己組建團隊,產品做得棒,收益一年百萬都不是問題,小小年紀就靠自己買房買車,周遊世界。每次遇到這樣的,我都不敢多想,生怕自己嫉妒。

一個公眾號都可以融資上百萬的互聯網時代,湧現出太多年少有為的年輕人,他們年紀輕輕就年收百萬,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和講師,出任各大公司的CEO,VP,總監。優秀到光芒四射。

二十幾歲太著急優秀,三十四十歲鹹菜豆腐!

在這種優秀的比較之下,很多人都產生了動搖和攀比。

看到別人比自己工資高,就想方設法換工作,看到別人有各樣閃瞎眼睛的光環,就想創業融資個幾百萬。

拿著別人優秀的標準作為自己的基準線。以此衡量自己是否夠好,帶著恐懼又積極的心理,誠惶誠恐發誓要改變自己。

於是有一些人真的靠跳槽換來了更高的薪資,靠著所謂的“單幹”過上了短暫心安理得的生活,但卻沒有發現,這種表面程度上的改變和心理安慰,正在一點點挖空他們自己。

02

一位在海外創業的女讀者向我傾訴她的問題。

她畢業于英國知名大學,在國內曾經有很好的工作,但卻沉不下心來,當自己還是職場小白的時候,看到自己的校友已經通過創業上了各式知名雜誌,反觀自己的生活,覺得自己不該如此平庸,於是毅然放棄了好工作,赴英創業。

第一二次創業都折騰了很久,未果。礙於經濟原因選擇繼續回到企業上班,又因企業束縛自己,沒過幾個月又辭職做起了自媒體。

自媒體不懂漲粉套路,面對內容生產的恐慌,終日焦慮,又看不上其他所謂的成功案例,放不下身段學習,沒過多久,又轉頭向其他行業開始發展。

聊天過程中,我很認可這個女孩的能力和思維,也願意相信憑藉她的努力和嘗試終將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不得不承認,在面對很多問題時,她內心的空虛沒有辦法通過逞強的回答掩蓋過去。

人會在與他人的比較中迷失自己,是什麼讓人們無論怎樣努力折騰都會覺得空虛沒自信?是沒有賴以生存的技能,以及讓自己自信的結果。

以她的資質在一個崗位上做個三四年有突飛猛進的起色不成問題,但看到她因為與人比較而胡亂選擇,浪費了才華,有很好的學習能力卻沒有有效的積累,基本功不扎實,追求了一圈自己想要的東西,到頭來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

這樣真的很可惜。

03

在愛奇藝工作的時候,部門總監是個狠角色。

最讓人佩服的是,她的知識面廣,考慮問題很周到,工作能力超強。策劃世界大會,主導各式項目,經常可以對我們的策劃案提出一針見血的批評和指正。

當時組內有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成員,大家每次開會都會被她問到面面相覷。

旁敲側擊聽而來她的工作經歷,在最辛苦的媒體工作8年,跟著最嚴苛的老師學習,領了五年低工資,經手了無數知名的傳播專案,才練就了這這一身專業本領。

“我領了很多年的5000塊,面對無法升職的瓶頸,但是我現在並不後悔,因為我學到了所有我想要學到的東西。”

所以她不急不躁,不不盲目跟風,慢慢在工作裡蒸蒸日上,得到了周圍人的敬重。

一個人真正對自己的肯定來源於內心真實的收穫和內化下來的結果。

崗位不自由,換,崗位沒有錢,換。這似乎成為人們恐慌自己被時代的標準拋下的表現。

很多人都會去追求高標準的生活與工作的狀態,卻忽視了職業的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實,擁有再多的光環和短暫的高收入,也終究經不起歲月的考驗。

04

紙上談兵,就是不如那些在實際崗位上有過真槍實戰訓練的人。

長在人身上的本事是我們真正的價值。

讀過的書、見過的人,只有內化成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做事的專業性,才有可能真正的心安理得。

現在的你,可能對比其他人,拿的錢少,光環不夠,但是本事是長在自己身上的。那些對於事情應對的辦法,專業性的態度也都最終會讓自己受益。

那些外界賦予人們的光環會隨著時間淡化,但是長在人們身上的本領一樣也不會少,促成質變的量變少一樣也不行。

別急著優秀,那樣反而會變得平庸。(摘自公眾號:七芊職場物語/qiqianwuyu)

想必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這也就是我們之所以沒能學以致用的第三個原因。

成功人士總是非常渴望學習,並且會在學習後制定一份相應的跟進計畫。

而另一部分人,在接觸了新事物之後,沒有及時跟進複習,因此很快就會恢復自己原來的認知水準。

真正有用的,不是收藏幾個G容量的學習資料、快速閱讀幾十篇的知乎文章、報名幾十種的網路課程,而是在學習到一個新的知識後,馬上開始練習。

越快實際應用一種新學會的技巧,你就越容易掌握它。

學習不只是一段在腦子裡完成的過程,只有當你真正將自己學會的東西變成實際行動時,你才是在真正地學習。

你不能只是偶爾將自己的知識應用到行動中。要想讓自己獲得真正的進步,我們必須培養起這種及時跟進複習的思維。

我們常常覺得很無奈:聽到越多道理,就越迷茫,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會被淹沒在資訊的大海中?為什麼你那麼積極地學習,效率卻總是不高?

美團CEO王興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沒有培養這3種思維方式,知道再多的道理也沒有用。

迷茫時,不如培養這3種思維讓自己增值。(微信公眾號/精讀,ID/Jingdu999)

二十幾歲太著急優秀,三十四十歲鹹菜豆腐

文/七芊

01

不久前,見了前亞馬遜的副總裁張思宏老師。

他玩笑間講起自己在愛奇藝做圓桌直播時被90後觀眾調侃一事。

“我們討論如何説明年輕人跳槽的話題時,看到彈幕的留言區有90後的觀眾留言說:感覺像是一幫70後,80後打著幫助90後的名義在自嗨。”

他感慨說,互聯網時代,不經意間年輕人就占了半壁江山,他們思想活絡,有主張有見解,年少有為的人太多,自己也不由得生出幾分對於知識和時代的恐慌感。

一直特立獨行的貓在文章寫道:有些年輕的小孩,自己組建團隊,產品做得棒,收益一年百萬都不是問題,小小年紀就靠自己買房買車,周遊世界。每次遇到這樣的,我都不敢多想,生怕自己嫉妒。

一個公眾號都可以融資上百萬的互聯網時代,湧現出太多年少有為的年輕人,他們年紀輕輕就年收百萬,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和講師,出任各大公司的CEO,VP,總監。優秀到光芒四射。

二十幾歲太著急優秀,三十四十歲鹹菜豆腐!

在這種優秀的比較之下,很多人都產生了動搖和攀比。

看到別人比自己工資高,就想方設法換工作,看到別人有各樣閃瞎眼睛的光環,就想創業融資個幾百萬。

拿著別人優秀的標準作為自己的基準線。以此衡量自己是否夠好,帶著恐懼又積極的心理,誠惶誠恐發誓要改變自己。

於是有一些人真的靠跳槽換來了更高的薪資,靠著所謂的“單幹”過上了短暫心安理得的生活,但卻沒有發現,這種表面程度上的改變和心理安慰,正在一點點挖空他們自己。

02

一位在海外創業的女讀者向我傾訴她的問題。

她畢業于英國知名大學,在國內曾經有很好的工作,但卻沉不下心來,當自己還是職場小白的時候,看到自己的校友已經通過創業上了各式知名雜誌,反觀自己的生活,覺得自己不該如此平庸,於是毅然放棄了好工作,赴英創業。

第一二次創業都折騰了很久,未果。礙於經濟原因選擇繼續回到企業上班,又因企業束縛自己,沒過幾個月又辭職做起了自媒體。

自媒體不懂漲粉套路,面對內容生產的恐慌,終日焦慮,又看不上其他所謂的成功案例,放不下身段學習,沒過多久,又轉頭向其他行業開始發展。

聊天過程中,我很認可這個女孩的能力和思維,也願意相信憑藉她的努力和嘗試終將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不得不承認,在面對很多問題時,她內心的空虛沒有辦法通過逞強的回答掩蓋過去。

人會在與他人的比較中迷失自己,是什麼讓人們無論怎樣努力折騰都會覺得空虛沒自信?是沒有賴以生存的技能,以及讓自己自信的結果。

以她的資質在一個崗位上做個三四年有突飛猛進的起色不成問題,但看到她因為與人比較而胡亂選擇,浪費了才華,有很好的學習能力卻沒有有效的積累,基本功不扎實,追求了一圈自己想要的東西,到頭來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

這樣真的很可惜。

03

在愛奇藝工作的時候,部門總監是個狠角色。

最讓人佩服的是,她的知識面廣,考慮問題很周到,工作能力超強。策劃世界大會,主導各式項目,經常可以對我們的策劃案提出一針見血的批評和指正。

當時組內有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成員,大家每次開會都會被她問到面面相覷。

旁敲側擊聽而來她的工作經歷,在最辛苦的媒體工作8年,跟著最嚴苛的老師學習,領了五年低工資,經手了無數知名的傳播專案,才練就了這這一身專業本領。

“我領了很多年的5000塊,面對無法升職的瓶頸,但是我現在並不後悔,因為我學到了所有我想要學到的東西。”

所以她不急不躁,不不盲目跟風,慢慢在工作裡蒸蒸日上,得到了周圍人的敬重。

一個人真正對自己的肯定來源於內心真實的收穫和內化下來的結果。

崗位不自由,換,崗位沒有錢,換。這似乎成為人們恐慌自己被時代的標準拋下的表現。

很多人都會去追求高標準的生活與工作的狀態,卻忽視了職業的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實,擁有再多的光環和短暫的高收入,也終究經不起歲月的考驗。

04

紙上談兵,就是不如那些在實際崗位上有過真槍實戰訓練的人。

長在人身上的本事是我們真正的價值。

讀過的書、見過的人,只有內化成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做事的專業性,才有可能真正的心安理得。

現在的你,可能對比其他人,拿的錢少,光環不夠,但是本事是長在自己身上的。那些對於事情應對的辦法,專業性的態度也都最終會讓自己受益。

那些外界賦予人們的光環會隨著時間淡化,但是長在人們身上的本領一樣也不會少,促成質變的量變少一樣也不行。

別急著優秀,那樣反而會變得平庸。(摘自公眾號:七芊職場物語/qiqianwuyu)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