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勵志故事

為何你看起來那麼努力,人生還是如此費力

為何你看起來那麼努力,人生還是如此費力

文/李潤雨

1

有句話非常雞血:“你只有足夠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萱草深以為然。她每天都是全宿舍第一個到自習室、最晚一個回宿舍的,因為要考研,她一直都很努力。

在別人忙於看小說、玩遊戲、瞎聊天的時候,她總是默默地在書桌旁,戴著耳機奮筆疾書。有時候為了節省時間,她甚至連吃飯都省了,帶兩個麵包和一大杯水到自習室,到了飯點,麵包就著開水就是一餐。

她是那樣的努力,舍友們都被她感動了,覺得她一定能考上研究生。可最終成績出來,

卻讓人大跌眼鏡,她不僅離她報考的那所大學差了幾十分,連本校的調劑分數線都沒達到。

2

翰軒是個熱血沸騰的小夥子,自從進入這家業內知名的公司,他就下定決心要幹出一番事業。

和萱草一樣,他每天都是最早到公司、最晚離開的那個。速食麵和咖啡是他的加班伴侶,有幾次甚至因為加班太晚,被大老闆碰見,特意和他親切握手,溫暖寒暄。同事們也都覺得這個小夥子勤勞肯幹,人也特別熱情。

可誰知道,年底考核,翰軒不但沒得到優秀,連良好都不是。開年,公司的HR就找翰軒談話,希望他能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公司將再給他三個月期限,考察他對工作的適應度。

為什麼萱草和翰軒如此努力,卻沒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為什麼他們看起來那麼努力,

人生卻還是如此費力?

3

萱草確實每天都早出晚歸,但她在自習室裡都幹了什麼呢?

萱草奮筆疾書的背影令人非常感動。她從網上下載了很多成功前輩的筆記和考研心得,每天都沉浸在抄筆記的世界裡,然而習題集卻是一本都沒打開,真題就做了兩套。因為她覺得做題太燒腦了,每次做題都很痛苦,背單詞和政治考點也很痛苦。

抄筆記就不一樣了,非常有成就感,一天能抄幾大本,而且抄完還覺得挺滿足,成功前輩的成功歷程仿佛可以通過這種簡單的方式得以複製。

因為回避需要動腦的學習和做題,萱草看似辛勞的堅持付出卻沒有得到想要的收穫。她的努力屬於低效努力,

她的世界和人生不會因為這種努力而有根本的改變,反而可能因此越來越費力。

4

我們再來看看廢寢忘食的翰軒。

翰軒的確是部門最勤力的人,每次經理交給他的活,他也確實都完成了,只是別人只用半天時間的工作,他需要加班兩三天。客戶要1,他就給1,公司操作規程裡寫2,那就是2。一個簡單的資料分析,別人寫一條命令,幾分鐘就能完成,他費盡心力地複製、粘貼,拿個計算器按來按去,兩天還沒做完。

經理也找他談過幾次,希望他能夠多學習一些EXCEL處理技巧,對待客戶的需求能夠更深層次地進行一下分析和思考。翰軒連連點頭稱是,表示一定會改進。然而下一次,經理還是看見他在那兒拿個計算器按來按去。

也有好心的同事提醒他,

可以去網上查一查樞紐分析表和函數。翰軒總是滿臉疲憊:“我手上事情太多了,根本做不完,等我有空了一定去學。”

結果就是,始終累成狗,從來沒時間,工作極其低效,還自我感覺特別勞苦功高。

5

低效努力,這屬於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萱草以抄筆記來躲避真正的學習和思考,記筆記能留下的印象其實非常有限,因為沒有經過思考,並沒有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也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而且粗淺的記憶非常短暫,對最後的考試並沒有太多意義。

翰軒沉迷於長時間的投入和低效的重複勞動,而從來不進行稍微深層次的思考,以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他的行為也屬於低效的。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擺脫低效努力,讓自己的人生真正因為努力而改變呢?

第一條:我們需要建立“以終為始”的理念。

一開始就明確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為取得最終想要的結果而做。

第二條:克服思考上的懶惰,補短板。

正如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最終是由木桶短板的高度決定的。補短板總是痛苦的,但唯有面對挑戰,讓自己沉下心來,抽絲剝繭地去思考、去解決,才能獲得真正的提升,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如此,我們才能在付出了努力之後,看起來毫不費力。

來源:簡書App | 作者:李潤雨,簡書原創作者,知之而後行,行之而後寫。

迷茫時,培養這3種思維方式讓自己增值

文/小椰子

《後會無期》裡有句經典臺詞:“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道理永遠簡單,真正行動起來卻永遠那麼難。你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卻依舊每晚刷手機直到淩晨仍不肯睡去。

你知道運動能使人保持精力充沛,卻還是下了班就想回家癱在床上。你知道滿足于現狀永遠不可能在職場上有新的發展,卻還是庸庸碌碌不肯改變。你不甘平庸,卻又迷茫焦慮,不知該怎樣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實現逆襲。

《知道做到》告訴你:其實,你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卻無法學以致用的原因是,你沒有培養這3種思維方式。

你和別人的差距,不在於智商、能力或者勤奮的程度,正是在於思維方式。

1、拒絕資訊超載

有段時間,我經常能在朋友圈看到大學同學L君轉的網路課程報名帖。

點開一看,發現各種99元、199元的網路線上學習課程,主題有理財、寫作、時間管理、品牌行銷......

我問他:“這麼多課程,你都報名參加了?”

他說:“對呀,你不覺得很划算嗎?不到200元就能參加這麼多名師大咖的課堂,讓自己多掌握幾項技能,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

我十分欽佩他對學習的熱愛,便接著問他:“那你現在肯定收穫頗豐吧?我也挺想報名寫作課的,能給我講講那個課程都上了些什麼嗎?”

他隔了半晌,發來一個“尷尬”的表情:“其實,我光報了名,還沒開始學呢。最近挺忙的,那些課都還沒來得及聽,積攢了有不少了。”

原來,他雖然報名了那麼多課程,卻並沒有實際投入學習中。

這個時代,人們能夠接收到的資訊太多了。我們可以非常容易地去參加一堂網路課程、聽一本新書、收藏幾十篇感覺對自己有用的文章,知識來得輕而易舉,但卻不會實際改變我們的行動。

因為獲取新知識要比應用已有的知識有趣得多,所以我們總是在焦慮地、源源不斷地渴望吸收新的知識。

讀書、報名網路課程並沒有什麼不對,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學習工具,我們需要它們。

可如果我們總是在接觸新的知識,卻沒有停下來去整合它們,並將其付諸實踐,那就會成為問題。

韋伯斯特詞典的發明人丹尼爾曾經說過,他寧願徹底讀透幾本好書,也不願進行大量泛泛的閱讀。

通過間歇性重複徹底讀透少量資料對你所產生的影響,要超過泛讀20本書所產生的影響。

我們首先必須確定自己需要學什麼,然後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學這些東西。

我們必須完全沉浸其中,慢慢地咀嚼、消化,直到將其徹底吸收,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不斷接觸新資訊,報名參加很多的課程,或者唯讀一遍書,這些都只會讓你養成迅速遺忘的習慣。

而要想真正瞭解一個領域,你必須透徹地吸收一些重要資訊,而不是盲目地接觸大量資訊。

2、綠燈思維

我和我閨蜜說話的時候總覺得很累,因為不論我說什麼,她的第一反應永遠是反駁我的觀點。

比如我跟她聊起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我說這部電影的劇情還不錯、演員們的演技也可圈可點、視覺效果也還可以,看得挺過癮。

她立馬瞪大了雙眼看著我:不是吧?這種爛片你也看?然後立馬列舉了一大堆理由來證明這部片有多爛。

我有些尷尬,以為真的是我的品味水準出了問題。上豆瓣一查,發現分數7點幾,也不算太低。

其實,這也是許多人身上經常會出現的情況。

人都有習慣性防衛的特點。當別人表達了與我們自己完全相反的觀點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對方觀點的合理性,而是立馬進行反駁。

同理,當我們讀一篇文章、聽一段音訊或參加一場辯論時,我們通常都會抱著一種焦慮、先入為主或者堅持固有思維的態度去判斷自己所接收到的資訊,也就是會消極過濾。

所以,就算我們看一篇文章,聽一堂課,以為自己真的看懂了或聽懂了,實際上最終只有10%的資訊能夠進入我們的潛意識。

如果我們一直處於這種消極過濾的狀態而不自知,恐怕學習再多的新觀點和新知識都是無用的。

因為消極過濾的思維會讓我們只能學到或利用自己接觸到的一小部分資訊,只能發揮自己的一小部分潛力,過早地拒絕大部分有用的資訊。

而怎樣才能解除這種消極過濾的狀態呢?

肯·布蘭佳提出了解決方案:綠燈思維。

所謂的綠燈思維便是,對自己接觸到的新資訊,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不要帶有任何偏見或先入為主。

只要一有人提出任何想法或建議,你就要開始思考:為什麼這個想法或建議是可行的。

一旦學會用綠燈思維去傾聽,你就會把你所聽到的內容跟自己接觸過的其他知識聯繫起來,積極、開放的心態會引發我們的創造力和應變力,最大限度地激發我們的靈感。

切勿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培養綠燈思維,才能最大限度地接收新的知識,獲得成長。

3、跟進複習

學生時代有過很多次這樣的體驗:

每次為了期末考試而臨時抱佛腳,重新翻開書和課堂筆記的時候,感覺不是在複習,而是在預習一樣。

明明課也聽過了,書上的內容卻大部分都陌生得像第一次接觸。

其實,如果我能夠在每天下課後及時跟進複習一下課堂筆記,而不是全部拖到期末考前再複習,想必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這也就是我們之所以沒能學以致用的第三個原因。

成功人士總是非常渴望學習,並且會在學習後制定一份相應的跟進計畫。

而另一部分人,在接觸了新事物之後,沒有及時跟進複習,因此很快就會恢復自己原來的認知水準。

真正有用的,不是收藏幾個G容量的學習資料、快速閱讀幾十篇的知乎文章、報名幾十種的網路課程,而是在學習到一個新的知識後,馬上開始練習。

越快實際應用一種新學會的技巧,你就越容易掌握它。

學習不只是一段在腦子裡完成的過程,只有當你真正將自己學會的東西變成實際行動時,你才是在真正地學習。

你不能只是偶爾將自己的知識應用到行動中。要想讓自己獲得真正的進步,我們必須培養起這種及時跟進複習的思維。

我們常常覺得很無奈:聽到越多道理,就越迷茫,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會被淹沒在資訊的大海中?為什麼你那麼積極地學習,效率卻總是不高?

美團CEO王興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沒有培養這3種思維方式,知道再多的道理也沒有用。

迷茫時,不如培養這3種思維讓自己增值。(微信公眾號/精讀,ID/Jingdu999)

發現各種99元、199元的網路線上學習課程,主題有理財、寫作、時間管理、品牌行銷......

我問他:“這麼多課程,你都報名參加了?”

他說:“對呀,你不覺得很划算嗎?不到200元就能參加這麼多名師大咖的課堂,讓自己多掌握幾項技能,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

我十分欽佩他對學習的熱愛,便接著問他:“那你現在肯定收穫頗豐吧?我也挺想報名寫作課的,能給我講講那個課程都上了些什麼嗎?”

他隔了半晌,發來一個“尷尬”的表情:“其實,我光報了名,還沒開始學呢。最近挺忙的,那些課都還沒來得及聽,積攢了有不少了。”

原來,他雖然報名了那麼多課程,卻並沒有實際投入學習中。

這個時代,人們能夠接收到的資訊太多了。我們可以非常容易地去參加一堂網路課程、聽一本新書、收藏幾十篇感覺對自己有用的文章,知識來得輕而易舉,但卻不會實際改變我們的行動。

因為獲取新知識要比應用已有的知識有趣得多,所以我們總是在焦慮地、源源不斷地渴望吸收新的知識。

讀書、報名網路課程並沒有什麼不對,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學習工具,我們需要它們。

可如果我們總是在接觸新的知識,卻沒有停下來去整合它們,並將其付諸實踐,那就會成為問題。

韋伯斯特詞典的發明人丹尼爾曾經說過,他寧願徹底讀透幾本好書,也不願進行大量泛泛的閱讀。

通過間歇性重複徹底讀透少量資料對你所產生的影響,要超過泛讀20本書所產生的影響。

我們首先必須確定自己需要學什麼,然後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學這些東西。

我們必須完全沉浸其中,慢慢地咀嚼、消化,直到將其徹底吸收,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不斷接觸新資訊,報名參加很多的課程,或者唯讀一遍書,這些都只會讓你養成迅速遺忘的習慣。

而要想真正瞭解一個領域,你必須透徹地吸收一些重要資訊,而不是盲目地接觸大量資訊。

2、綠燈思維

我和我閨蜜說話的時候總覺得很累,因為不論我說什麼,她的第一反應永遠是反駁我的觀點。

比如我跟她聊起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我說這部電影的劇情還不錯、演員們的演技也可圈可點、視覺效果也還可以,看得挺過癮。

她立馬瞪大了雙眼看著我:不是吧?這種爛片你也看?然後立馬列舉了一大堆理由來證明這部片有多爛。

我有些尷尬,以為真的是我的品味水準出了問題。上豆瓣一查,發現分數7點幾,也不算太低。

其實,這也是許多人身上經常會出現的情況。

人都有習慣性防衛的特點。當別人表達了與我們自己完全相反的觀點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對方觀點的合理性,而是立馬進行反駁。

同理,當我們讀一篇文章、聽一段音訊或參加一場辯論時,我們通常都會抱著一種焦慮、先入為主或者堅持固有思維的態度去判斷自己所接收到的資訊,也就是會消極過濾。

所以,就算我們看一篇文章,聽一堂課,以為自己真的看懂了或聽懂了,實際上最終只有10%的資訊能夠進入我們的潛意識。

如果我們一直處於這種消極過濾的狀態而不自知,恐怕學習再多的新觀點和新知識都是無用的。

因為消極過濾的思維會讓我們只能學到或利用自己接觸到的一小部分資訊,只能發揮自己的一小部分潛力,過早地拒絕大部分有用的資訊。

而怎樣才能解除這種消極過濾的狀態呢?

肯·布蘭佳提出了解決方案:綠燈思維。

所謂的綠燈思維便是,對自己接觸到的新資訊,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不要帶有任何偏見或先入為主。

只要一有人提出任何想法或建議,你就要開始思考:為什麼這個想法或建議是可行的。

一旦學會用綠燈思維去傾聽,你就會把你所聽到的內容跟自己接觸過的其他知識聯繫起來,積極、開放的心態會引發我們的創造力和應變力,最大限度地激發我們的靈感。

切勿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培養綠燈思維,才能最大限度地接收新的知識,獲得成長。

3、跟進複習

學生時代有過很多次這樣的體驗:

每次為了期末考試而臨時抱佛腳,重新翻開書和課堂筆記的時候,感覺不是在複習,而是在預習一樣。

明明課也聽過了,書上的內容卻大部分都陌生得像第一次接觸。

其實,如果我能夠在每天下課後及時跟進複習一下課堂筆記,而不是全部拖到期末考前再複習,想必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這也就是我們之所以沒能學以致用的第三個原因。

成功人士總是非常渴望學習,並且會在學習後制定一份相應的跟進計畫。

而另一部分人,在接觸了新事物之後,沒有及時跟進複習,因此很快就會恢復自己原來的認知水準。

真正有用的,不是收藏幾個G容量的學習資料、快速閱讀幾十篇的知乎文章、報名幾十種的網路課程,而是在學習到一個新的知識後,馬上開始練習。

越快實際應用一種新學會的技巧,你就越容易掌握它。

學習不只是一段在腦子裡完成的過程,只有當你真正將自己學會的東西變成實際行動時,你才是在真正地學習。

你不能只是偶爾將自己的知識應用到行動中。要想讓自己獲得真正的進步,我們必須培養起這種及時跟進複習的思維。

我們常常覺得很無奈:聽到越多道理,就越迷茫,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會被淹沒在資訊的大海中?為什麼你那麼積極地學習,效率卻總是不高?

美團CEO王興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沒有培養這3種思維方式,知道再多的道理也沒有用。

迷茫時,不如培養這3種思維讓自己增值。(微信公眾號/精讀,ID/Jingdu999)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