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工作總是越做越不開心?
文/桂公子
昨天,室友小冰加班到淩晨才回的家,已經是這個禮拜第五天加班了,而且一次比一次晚。從中旬開始,她幾乎每天都無法準時下班,整個人也疲憊不堪,臨近崩潰。
“再這樣下去,我真的是要辭職的。”小冰這句話已經說了好多次。她上個月開始調到現在這個部門,薪資有所上浮,原本以為工作的春天要來了,豈料熬夜加班也成了常態。
仔細一想,小冰在上個部門的工作雖說不累,但做的事情雜亂,她一直覺得自己得不到任何提升,加上待遇一般,本就打算辭職。
可這還沒兩個月呢,小冰又開始動搖了。“為什們就沒有一份讓我真心熱愛的工作呢?待遇好、工作量適中,至少不用天天加班,可是咋就找不到呢?”
我想這是很多人的困擾吧?找到一份自己真心熱愛的工作好像真的很難,身邊大多數朋友都是一邊抱怨著工作,一邊繼續為五斗米而埋頭苦幹。
01.
不過,前同事大偉就很幸運,因為他的第二份工作就是他所熱愛的。
當時同期進的第一家公司,我們都負責文案工作,就是挖掘產品賣點、寫寫產品介紹、跟著攝影師拍拍照,事情繁瑣且反復。慶倖的是,基本不需要加班,當然工資也沒啥優勢。
我們私下也會討論這份工作的價值性,對很多有宏圖大志的人來說,他們都表示以後是要離開的,畢竟產品文案寫多了,難免遇到瓶頸期,也就得不到其他提升了。
可一問大家以後打算做什麼,卻沒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除了大偉。他想做平面設計,說實話我們並不是太看好,因為他完全沒有基礎,平時接觸也不多。
可是,大偉竟然花了兩個月工資報了一個平面設計班,趁上班日的晚上、週末去上課,堅持了整整三個月。平時的工作並不見他落下,還幫忙做起了平面的工作,產品網頁也做得像模像樣的,令我們刮目相看。
偶爾他會上一些平面設計師網站去發佈自己的設計作品,和別人交流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性。
如今,大偉已經是一家知名設計公司的初級平面設計師,也在不斷進步中。現在的他比以前辛苦得多,卻樂在其中,這是他認為對的工作,所以投入了更多的熱情和耐心。
什麼的工作會讓我們熱愛呢?一份你喜歡且有能力駕馭的工作,也就是所謂正確的工作。因為喜歡,你能全身心奉獻;因為能駕馭,你不會產生無力感。工作時越來越有幹勁,效率和品質分分鐘就能上來,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會倍增。
02.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大偉那麼幸運,
想起畢業那會兒,好多同學擠破頭考進銀行,考進事業單位,可沒過多久,一個個也是怨聲載道,各有各的難言之隱。
“我的媽呀,真的太辛苦了。工作量多倒是其次,讓人頭疼的還是業績壓力大,和同事之間的無形競爭也很磨人。”露露就是一畢業進的銀行,當初獲得新工作的喜悅感在半年時間裡就被磨得所剩無幾。
就這樣過去了一年,露露繼續守著她的鐵飯碗,沒有辭職,但也不抱怨了。並不是因為被現實磨得沒脾氣,而是開始學會了自我調解。
她懂得了如何消除工作的負面情緒,開始認可自我價值,甚至和領導、同事建立起了友好關係。用平和的心態把所有疲憊都轉化成動力,久而久之,
記得在卡爾·紐波特寫的《優秀到不能被忽視》一書中看到過一個理論,叫自我決定理論。他提到了推動人們持續堅持一份工作的三個因素分別是自主、勝任,還有歸屬。
而露露狀態轉變的原因就屬於這其中的兩點:自主和歸屬,怎麼理解呢?就是主動意識到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讓自己和工作夥伴建立聯繫,產生歸屬感,自然就能持續為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有人說,正確地工作勝過正確的工作。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子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並為之奉獻一生。或許很多人都要經過無數次的探索,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又或是不斷磨練,讓自己逐漸愛上現有的這份工作。
所以,我們不熱愛工作的原因表面上看來可能會是工資太低、加班太多、任務太重等等這些表像的因素,但究其根本還是我們沒能擺正自己在工作中的身份和姿態,即沒有正確地工作。
找不到正確的工作,那就學會正確地工作。當你調整了心態,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一切難題都能迎刃而解,工作也會越做越開心。
03.
找第二份工作的時候,遇到過一個HR,她面試時跟我談起了工作和愛情。
她說,工作其實和愛情很像,都會經歷一個尋找-相中-磨合-廝守的過程。在一開始,你對自己想從事的工作會有一個藍圖,就像是擇偶標準一樣,然後在一大堆工作裡找出最吸引自己的那一個,就好比相中了心儀者。
工作選你,你也選工作,所以你可能會經歷好幾次面試,直到找到那個彼此看著合適的。但這次成功並不意味以後就絕對的一帆風順,因為各種主客觀的因素會讓你對工作有新的瞭解,也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甚至是排斥心理。
為什們很多情侶最後分了手,就是因為相處過後發現並不合適,磨合不了也就無法擁有廝守的未來。工作同理,你難以忍受也會辭職,也會離開。但如果你度過了這個時期,靠自我調節來與工作求得和解,堅持到最後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所以,工作熱愛與否,不完全取決於它是否是正確的工作,更要看你是否正確地工作。能找到喜歡的何其幸也,找不到也不要擔心,有些工作不一定為你所愛,但可能是最適合你的,就像談戀愛一樣,我們也是找合適的過日子才能長久。
不要再問自己“為什麼工作越做越不開心了”,這個問題只有兩種選擇:走或留。如果你有勇氣有想法,那就去吧;倘若沒有,不如放眼當下,把工作巨細做好,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投入,工作其實也沒那麼糟,不是嗎?
作者:桂公子,要書卷,也要江湖。來源:十點讀書(duhaoshu)
想要擁抱這個世界,請先爬出自己的殼
文/蘇希西
1
小佳衛校畢業分到鄉衛生院那年,剛滿19歲。
上班第一天,護士長給她發了護士服和燕尾帽,又騰了一個衣櫃給她放衣服,衣櫃是那種簡易式木櫃,黃漆斑駁,老式的鎖孔上掛著的鑰匙被磨得黑亮。
護士長有些感慨,“小佳啊,這個櫃子雖然舊,但蠻好使,已經陪幾茬人熬到退休,搞不好比你媽年紀還大,從今天起就給你用了……”
小佳接過那把黑黢黢的鑰匙,有點五味雜陳,從今天起,這個櫃子的使命就是陪自己熬退休嗎?
護士長是她家的舊鄰,和在衛生院一牆之隔的鄉政府上班的老媽是同學,對她挺照顧的,可是畢竟是從小看著自己長大的阿姨,突然調整成同事的角色,她從心理上還沒適應過來。
隨後護士長又帶她熟悉環境——其實根本多此一舉,她從小就在這個院子裡捉迷藏,逮蛐蛐兒,上至院長下至打掃衛生的老大爺,甚至院子裡穿梭來往的野貓,都是熟悉的舊面孔。
正式值班前護士長又交給她一把砂輪,“我們衛生院病人不多,如果不出意外,這些砂輪夠你用一輩子了。”
小佳接過那把銅錢大小的醫用砂輪,愣在了原地。
一小把砂輪,十多枚而已,這些砂輪每次割安瓿時會摩擦損耗微乎其微的塵埃顆粒。
磨完這一小把砂輪,她的一輩子就走到盡頭了嗎?
悚然而驚。
她真的要在這座破敗的二層小樓裡,用著那個油漆斑駁的衣櫃,像許許多多已經退休或即將退休的前輩們,用生命的損耗來打磨手心裡的這些砂輪,終老至此嗎?
為什麼連想一想,都會覺得涼意滿滿?
2
在網上看到一個女孩類似的心路歷程。
她大學畢業後分到家鄉的縣高中執教,剛上班不久,學校就給一名退休返聘的特級教師開教學研討會。
她作為會務,負責給領導和與會者添水。
添到報告席前白髮蒼蒼的老教師,後者沖她微笑致謝,她卻也因此看到他缺失的門牙,和顫抖得厲害的雙手。
會後,校長誇她服務到位,指著在眾人的簇擁下蹣跚走下報告席的老教師,鼓勵她道:好好幹,再過四十年,學校也能給你開一個這樣的大會!
正午的烈陽下,姑娘說,我感覺像被一桶冰水迎頭澆下。
後來,她離開家鄉,走過很多路,見過很多人,嘗試過很多種其他的職業,最終成為其他人眼中所謂的成功者。
她說:我不是不喜歡教師這個職業,我只是控制不住地恐懼,恐懼那種一眼就能望到頭的生活,四十年如一日地重複著,你在二十多歲怎麼過,到了六十多歲依然怎麼過,這點太可怕了,一想起來簡直令人絕望。
她的經歷,讓我想起了曾在微信上流傳的段子。
馬雲成名後,有人恭維他:“我真的很佩服你,熬過那麼多難熬的日子,才有了今天這樣的輝煌,你真的太不容易了!”
據說馬雲是這樣回應的:“熬過苦日子其實一點也不難,因為我知道它一定會變好,我更佩服你,明知道苦日子一成不變,還能堅持不做任何改變,換成是我,早瘋了!”
3
在我後臺,有個讀者曾反復多次,提出自己的疑問:
我是一個平凡普通的二本生,在體制內已經呆了七年,幾乎所有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這裡,我踏踏實實做好所有的分內事,但是既談不上出色更說不上亮眼,我渴望突破,渴望和以前不一樣的生活,我想活出自我,想要不負此生,可是我在體制內已經待得太久,久得失去了自由生存的能力,如果離開體制這一畝三分地,我真的不知自己還能去做些什麼?希西,我該要怎麼辦?
怎麼辦呢?我想說的是,圈住這位讀者的也許不是這份穩定的體制內的工作,而是他的那顆畫地為牢的心。
他給自己貼上了很多的標籤,“平凡普通”、“二本生”、“沒有自由生存能力”等等,還沒踏出第一步,就躑躅不前,把未知的困難放大無數倍,認為自己餘生只能這樣了,不敢去想通過努力,會過上不一樣的人生。
“想要”與“一定要”之間,隔著天塹般的鴻溝,“想要”的人看到的只是困難,只有“一定要”的人才會拿出行動,全力以赴。
我不鼓勵任何人不加考慮地任性辭職,但是反對任何死水微瀾、停滯不前的現狀,即使身在體制,也可以不斷充實自己,學習一門新外語,掌握一門新技能,斜杠發展,多方嘗試,開啟雙重甚至多重身份。
一次次實踐,一步步踏出,從陳舊的舒適圈走出來,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總有一天,你的眼前會豁然開朗。
想要擁抱這個世界,至少你得先要爬出自己的殼。
每個人的生命,在本質上來說都是擁有無限可能的,為什麼一定要給自己設限,只掌握一門技術,只堅守一份職業,只認准一種生活模式,從來不敢越雷池一步呢?
就像前文提到的小佳,她在家鄉做了三年護士,期間自考取得英語本科文憑,隨後離開家鄉,去了大城市打拼。
現在的她,在一線城市的醫藥外企做CRC的管理工作,三十出頭已經買房買車,一身的白領精英范兒。
她是我的遠房小表妹,初始學歷是很多人都看不上眼的中專。
其實未知的旅程,坎坷的道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可怕的是一眼就能望到頭的,一成不變的人生。
就像羅振宇所說的:如果一件事可做可不做,但凡有精力,一定要做,因為做這件事的好處,你在評估的時候,是評估不出來的。
你會認識什麼人,會遇到什麼事,是事先無法知道的,你只有走出去,動起來,才會生出意想不到的驚喜,坐井觀天,永遠也就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井口。
生命如水,即使做不到像海洋那般洶湧澎湃,氣勢滂沱,至少也不能變成一潭死水一口古井。
最理想的狀態是像一條河,蜿蜒曲折,奔湧向前,隨著四季更迭變換兩岸風景,時時處處美得各不相同。
我為什麼這麼拼,就是不想讓自己的生命一眼就能望到頭,想在自己厭倦的時候,可以隨時開啟一段新旅程,想讓自己的生活可以多些主動的選擇,未來能夠驚喜不斷。
還在等什麼呢,青春呼嘯而過,願你不再蹉跎。
你也選工作,所以你可能會經歷好幾次面試,直到找到那個彼此看著合適的。但這次成功並不意味以後就絕對的一帆風順,因為各種主客觀的因素會讓你對工作有新的瞭解,也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甚至是排斥心理。為什們很多情侶最後分了手,就是因為相處過後發現並不合適,磨合不了也就無法擁有廝守的未來。工作同理,你難以忍受也會辭職,也會離開。但如果你度過了這個時期,靠自我調節來與工作求得和解,堅持到最後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所以,工作熱愛與否,不完全取決於它是否是正確的工作,更要看你是否正確地工作。能找到喜歡的何其幸也,找不到也不要擔心,有些工作不一定為你所愛,但可能是最適合你的,就像談戀愛一樣,我們也是找合適的過日子才能長久。
不要再問自己“為什麼工作越做越不開心了”,這個問題只有兩種選擇:走或留。如果你有勇氣有想法,那就去吧;倘若沒有,不如放眼當下,把工作巨細做好,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投入,工作其實也沒那麼糟,不是嗎?
作者:桂公子,要書卷,也要江湖。來源:十點讀書(duhaoshu)
想要擁抱這個世界,請先爬出自己的殼
文/蘇希西
1
小佳衛校畢業分到鄉衛生院那年,剛滿19歲。
上班第一天,護士長給她發了護士服和燕尾帽,又騰了一個衣櫃給她放衣服,衣櫃是那種簡易式木櫃,黃漆斑駁,老式的鎖孔上掛著的鑰匙被磨得黑亮。
護士長有些感慨,“小佳啊,這個櫃子雖然舊,但蠻好使,已經陪幾茬人熬到退休,搞不好比你媽年紀還大,從今天起就給你用了……”
小佳接過那把黑黢黢的鑰匙,有點五味雜陳,從今天起,這個櫃子的使命就是陪自己熬退休嗎?
護士長是她家的舊鄰,和在衛生院一牆之隔的鄉政府上班的老媽是同學,對她挺照顧的,可是畢竟是從小看著自己長大的阿姨,突然調整成同事的角色,她從心理上還沒適應過來。
隨後護士長又帶她熟悉環境——其實根本多此一舉,她從小就在這個院子裡捉迷藏,逮蛐蛐兒,上至院長下至打掃衛生的老大爺,甚至院子裡穿梭來往的野貓,都是熟悉的舊面孔。
正式值班前護士長又交給她一把砂輪,“我們衛生院病人不多,如果不出意外,這些砂輪夠你用一輩子了。”
小佳接過那把銅錢大小的醫用砂輪,愣在了原地。
一小把砂輪,十多枚而已,這些砂輪每次割安瓿時會摩擦損耗微乎其微的塵埃顆粒。
磨完這一小把砂輪,她的一輩子就走到盡頭了嗎?
悚然而驚。
她真的要在這座破敗的二層小樓裡,用著那個油漆斑駁的衣櫃,像許許多多已經退休或即將退休的前輩們,用生命的損耗來打磨手心裡的這些砂輪,終老至此嗎?
為什麼連想一想,都會覺得涼意滿滿?
2
在網上看到一個女孩類似的心路歷程。
她大學畢業後分到家鄉的縣高中執教,剛上班不久,學校就給一名退休返聘的特級教師開教學研討會。
她作為會務,負責給領導和與會者添水。
添到報告席前白髮蒼蒼的老教師,後者沖她微笑致謝,她卻也因此看到他缺失的門牙,和顫抖得厲害的雙手。
會後,校長誇她服務到位,指著在眾人的簇擁下蹣跚走下報告席的老教師,鼓勵她道:好好幹,再過四十年,學校也能給你開一個這樣的大會!
正午的烈陽下,姑娘說,我感覺像被一桶冰水迎頭澆下。
後來,她離開家鄉,走過很多路,見過很多人,嘗試過很多種其他的職業,最終成為其他人眼中所謂的成功者。
她說:我不是不喜歡教師這個職業,我只是控制不住地恐懼,恐懼那種一眼就能望到頭的生活,四十年如一日地重複著,你在二十多歲怎麼過,到了六十多歲依然怎麼過,這點太可怕了,一想起來簡直令人絕望。
她的經歷,讓我想起了曾在微信上流傳的段子。
馬雲成名後,有人恭維他:“我真的很佩服你,熬過那麼多難熬的日子,才有了今天這樣的輝煌,你真的太不容易了!”
據說馬雲是這樣回應的:“熬過苦日子其實一點也不難,因為我知道它一定會變好,我更佩服你,明知道苦日子一成不變,還能堅持不做任何改變,換成是我,早瘋了!”
3
在我後臺,有個讀者曾反復多次,提出自己的疑問:
我是一個平凡普通的二本生,在體制內已經呆了七年,幾乎所有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這裡,我踏踏實實做好所有的分內事,但是既談不上出色更說不上亮眼,我渴望突破,渴望和以前不一樣的生活,我想活出自我,想要不負此生,可是我在體制內已經待得太久,久得失去了自由生存的能力,如果離開體制這一畝三分地,我真的不知自己還能去做些什麼?希西,我該要怎麼辦?
怎麼辦呢?我想說的是,圈住這位讀者的也許不是這份穩定的體制內的工作,而是他的那顆畫地為牢的心。
他給自己貼上了很多的標籤,“平凡普通”、“二本生”、“沒有自由生存能力”等等,還沒踏出第一步,就躑躅不前,把未知的困難放大無數倍,認為自己餘生只能這樣了,不敢去想通過努力,會過上不一樣的人生。
“想要”與“一定要”之間,隔著天塹般的鴻溝,“想要”的人看到的只是困難,只有“一定要”的人才會拿出行動,全力以赴。
我不鼓勵任何人不加考慮地任性辭職,但是反對任何死水微瀾、停滯不前的現狀,即使身在體制,也可以不斷充實自己,學習一門新外語,掌握一門新技能,斜杠發展,多方嘗試,開啟雙重甚至多重身份。
一次次實踐,一步步踏出,從陳舊的舒適圈走出來,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總有一天,你的眼前會豁然開朗。
想要擁抱這個世界,至少你得先要爬出自己的殼。
每個人的生命,在本質上來說都是擁有無限可能的,為什麼一定要給自己設限,只掌握一門技術,只堅守一份職業,只認准一種生活模式,從來不敢越雷池一步呢?
就像前文提到的小佳,她在家鄉做了三年護士,期間自考取得英語本科文憑,隨後離開家鄉,去了大城市打拼。
現在的她,在一線城市的醫藥外企做CRC的管理工作,三十出頭已經買房買車,一身的白領精英范兒。
她是我的遠房小表妹,初始學歷是很多人都看不上眼的中專。
其實未知的旅程,坎坷的道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可怕的是一眼就能望到頭的,一成不變的人生。
就像羅振宇所說的:如果一件事可做可不做,但凡有精力,一定要做,因為做這件事的好處,你在評估的時候,是評估不出來的。
你會認識什麼人,會遇到什麼事,是事先無法知道的,你只有走出去,動起來,才會生出意想不到的驚喜,坐井觀天,永遠也就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井口。
生命如水,即使做不到像海洋那般洶湧澎湃,氣勢滂沱,至少也不能變成一潭死水一口古井。
最理想的狀態是像一條河,蜿蜒曲折,奔湧向前,隨著四季更迭變換兩岸風景,時時處處美得各不相同。
我為什麼這麼拼,就是不想讓自己的生命一眼就能望到頭,想在自己厭倦的時候,可以隨時開啟一段新旅程,想讓自己的生活可以多些主動的選擇,未來能夠驚喜不斷。
還在等什麼呢,青春呼嘯而過,願你不再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