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妨接受自己的平凡
1
一位久在外地的同學回老家,於是聚攏了一堆本地的同學聚會。
所謂聚會,無非是在一起吃飯,喝酒,唱歌,然後再喝酒。
一直折騰到小半夜,同學們有的微醺,有的小醉,都或多或少有了些酒意。
大家摟肩握手,散場告別。剩下幾個當年關係最鐵的,陪同學一起去賓館。
路上,他忽然和我來了一句:“你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
我明白他的意思,作為上學時曾一起年少輕狂的兄弟,我現在的日子也許平庸了些。
在這座小城裡,過著單調而重複的日子,已經遠沒有當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我回答說:“感覺很好啊!我覺得現在的日子過得挺不錯的。”
2
我說的是實話。
雖然和學生時代的理想相比,現在的生活的確非常普通,但我同樣非常滿意。
人生的目標是不斷調整的,誰也不可能一成不變。
記得年幼的時候,看著電影上的七品芝麻官,簡直可憐可笑又可悲。在那時的心裡,恐怕每個人都以為自己長大後會出將入相。
但長大後會慢慢發現,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原來也是一方大員,曾經雄心萬丈的我們,可能比芝麻還要渺小幾個量級。
大學畢業,有位哥們在留言冊上寫下的理想是:拓展人類生存的空間。
如此氣魄,讓我羡慕嫉妒恨了很多年。
但現在想想,世界上又有幾個人有這樣的能力呢?
如果我們能夠帶領老婆孩子多出去走走拓展一下眼界,多掙點錢拓展一下全家人的生存空間,就已經心滿意足。
3
餘秋雨說,人到中年,越來越明白的不是自己想做什麼,而是自己已經不能做什麼。
此言頗得人生三味。
少年情懷總是詩,他們的心裡只有遠方的田野,從未想過腳下的路上有多少坎坷,並不懼怕前方的距離多麼遙不可及。
而中年已經是一篇散文,他們也曾寫下許多動人的詩句,而如今,卻只是淡淡地道一句“天涼好個秋”。
中年人比青年人多了一點實際、少了一點盲目,多了一點沉穩、少了一點狂妄。
到了中年,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才會明白去做什麼,才能真正把生命的滋味活出來。
痛而不言,笑而不語,
這是時光對我們的恩賜。
4
人到中年,不妨接受自己的平凡。
“幼有神童之譽,少懷大志,長而無聞,終乃與草木同朽。”大多數人的一生,走的都是這個路子。
志大才疏也罷、時運不濟也罷、社會不公也罷,我們都得認。
如果人生是一道抛物線,中年正是站在那最高點上,向前看看、向後看看,生活是什麼,已經能一目了然。
拋卻少年時浮華的理想,看看當下,職業穩定,收入一般,妻賢子孝,家人平安,一日三餐,柴米油鹽,這樣平凡而又平凡的日子,未嘗不是幸福而又幸福的生活。
30歲之後,需要懂得的3件事
我們常說,年輕的時候不要害怕犯錯,要勇於嘗試。其實這是有一定依據的,心理學艾裡克森認為,
也就是說,在30歲之前,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嘗試和試錯,瞭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真正適合什麼,從而對未來的生活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那麼,30歲之後,有哪些問題是我們需要懂得的呢?
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或生活的方向
大學的時候,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不是學業,而是無聊。因為我們發現自己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支配。因為缺乏目標,所以這樣的自由反而帶給了我們更大的壓力和煩惱。
步入社會之後,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也並不是人與人之間競爭的激烈,
所以,這就是目標的真正價值,當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的時候,你為此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有了依附。
客觀的說,每個人每天所經歷的事情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比如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很辛苦的工作,都會感到很大的壓力,但是之所以有的人會感到失落和無助,而有的人卻能夠激發出更大的鬥志,最大的原因,就是知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當你知道在為什麼而努力的時候,所有的付出和挫折就擁有了意義,就會變的值得。因此,30歲之後,如果你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
學會放棄一些東西
重要的並不是得到的越多越好,而是得到你想得到的。
很多人認為生活是否幸福,重要的是做加法,就是得到的越多越好。其實,當我們對生活以及對生活的體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後,就會發現能否幸福的關鍵是做減法:捨棄和自己的目標無關的事和物,專注於做好自己。
這就像我們去餐館吃飯,有的人以為吃的越多越會感到滿足,追求的表面的數量。但是我們知道,真正讓我們回味的,是菜品的品質,那才是一種更好的體驗。
30歲以後我們會發現,一方面我們的思想在成熟,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比如,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性格,外向也好,內向也好,都有其優點,也有其不足和缺憾。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強,都有自己擅長的,也有自己不擅長的。
所以,關鍵是分配好自己的時間,把精力專注在自己真正感興趣,或者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對其它的事情,即使再誘惑也要學會主動的放棄。
有時候,放棄是為了更好的得到。
處理好自己的心理邊界
很多有經常會有一種“拯救者”的心態,尤其是看到身邊的人遇到問題或者麻煩的時候,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援助,幫助別人從問題中解脫出來。
這樣的一種付出確實是一種美德,我們也能從這樣的利他行為中體驗到一種價值感。但是要把握好程度,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但是如果為了幫助別人,嚴重損害自己的利益,甚至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把自己生活的價值放置在別人的身上,就會存在很大的問題。
幫助他人和為他人負責,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所謂心理邊界的問題,就是讓自己清楚的明白,哪些事情是屬於自己的,自己要為此負責;哪些事情是屬於他人的,我們不能替他人負責。
一個人對自己的心理邊界越清晰,就越容易讓自己的內心和意願得到最大程度的舒展,從而更好活出自己,體驗到生命的美好。同時,積極的品質是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的,當你總是能真正的感到充實、快樂和滿足時,你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無形的影響力,從而幫助我們每個人學會自愛,懂得愛自己才能愛他人。
30歲之後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對身邊的人真正的幫助,是讓彼此都做一個個性獨立的人。
當然,生活是複雜的,30歲也不過是另一個人生階段的開始,我們要學習和梳理的東西還有很多。但是只要保持一個積極和成長的心態,不斷的提升自我,生活就會向我們的期待靠近很多。
外向也好,內向也好,都有其優點,也有其不足和缺憾。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強,都有自己擅長的,也有自己不擅長的。所以,關鍵是分配好自己的時間,把精力專注在自己真正感興趣,或者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對其它的事情,即使再誘惑也要學會主動的放棄。
有時候,放棄是為了更好的得到。
處理好自己的心理邊界
很多有經常會有一種“拯救者”的心態,尤其是看到身邊的人遇到問題或者麻煩的時候,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援助,幫助別人從問題中解脫出來。
這樣的一種付出確實是一種美德,我們也能從這樣的利他行為中體驗到一種價值感。但是要把握好程度,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但是如果為了幫助別人,嚴重損害自己的利益,甚至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把自己生活的價值放置在別人的身上,就會存在很大的問題。
幫助他人和為他人負責,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所謂心理邊界的問題,就是讓自己清楚的明白,哪些事情是屬於自己的,自己要為此負責;哪些事情是屬於他人的,我們不能替他人負責。
一個人對自己的心理邊界越清晰,就越容易讓自己的內心和意願得到最大程度的舒展,從而更好活出自己,體驗到生命的美好。同時,積極的品質是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的,當你總是能真正的感到充實、快樂和滿足時,你的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無形的影響力,從而幫助我們每個人學會自愛,懂得愛自己才能愛他人。
30歲之後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對身邊的人真正的幫助,是讓彼此都做一個個性獨立的人。
當然,生活是複雜的,30歲也不過是另一個人生階段的開始,我們要學習和梳理的東西還有很多。但是只要保持一個積極和成長的心態,不斷的提升自我,生活就會向我們的期待靠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