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知了
山上有一種蟬,叫聲特別奇異,總是吱的一聲向上拔高,沿著樹木、雲朵,拉高到難以形容的地步。然後,在長音的最後一節突然以低音“了”作結,戛然而止。傾聽起來,活脫脫就是:
知——了!
知——了!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蟬如此清楚的叫著“知了”,終於讓我知道“知了’這個詞的形聲與會意。從前,我一直以為蟬的幼蟲名叫“蜘蟟”,長大蟬蛻之後就叫作“知了”了。
蟬,是這世間多麼奇特的動物,它們的幼蟲長住地下達一兩年的時間,經過如此漫長的黑暗飛上枝頭,卻只有短短一兩星期的生命。所以莊子在《逍遙遊》裡才會感慨:“惠蛄不知春秋!”
蟬的叫聲嚴格說起來,聲量應該屬噪音一類,因為聲音既大又尖,有時可以越過山谷,說它優美也不優美,只有單節沒有變化的長音。
但是,我們總喜歡聽蟬,因為蟬聲裡充滿了生命力、充滿了飛上枝頭之後對這個世界的詠歎。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聽萬蟬齊鳴,會使我們心中蕩漾,想要學蟬一樣,站在山巔長嘯。
蟬的一生與我們不是非常接近嗎?我們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陰用在學習,渴望利用這種學習來獲得成功,那種漫長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樣;一旦我們被世人看為成功,自足的在枝頭歡唱,秋天已經來了。
孟浩然有一()前寫蟬的詩,中間有這樣幾句:
黃金然桂盡,
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
聞蟬但益悲。
聽蟬聲鳴叫時,想起這首詩,就覺得“知了”兩字中有更深的含義。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邊在樹上高歌,一邊心裡坦然明瞭,對自己說:“知了,關於生命的實相,我明白了。”
林清玄:內外皆柔軟
日本京都大仙寺的住持尾關宗園,是當代著名的禪師,也是有名的演說家。
由於自己的經驗極有信心,有一次他接受了一個中學的演講邀約,並沒有約定題目,他心想大概和平常一樣,談一些教化的演講。
演講當天,學校的老師開車來接他,他問學校的老師說:“請問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什麼?”
老師說:“學校的畢業旅行準備參觀大仙院和市內的主要寺院,所以想請你對學生談談京都的歷史、古寺和名勝的由來。”
尾關宗園聽了大吃一驚,
因為他對京都的歷史、古寺、名勝的認識淺薄,實在沒有內容可以告訴學生。
中學老師看他不知所措的樣子,還笑著安慰他說:“你別想得太難,只要放輕鬆就可以了。”
尾關宗園內心直打寒顫,眼前一片迷蒙,感覺到學校的路上時間好像一世紀那麼長,直到和學校校長、老師打招呼時,心裡還在想:“我究竟該說些什麼?”
他在毫無準備的情形下上臺演講,因為太緊張,上階梯時,突然絆了一跤。
全場學生哄然大笑,這一笑,使他釋然了,因為心想:“再也不會有比跌跤更糟的事了。”
於是,他說:“說真的,臨時要我介紹京都的歷史、古寺。名勝的由來,真是太難了,所以,我在半途就好想逃回去。”
學生又是一陣笑聲,
尾關禪師完全釋然放鬆,做了一次成功的演講。
由於在講臺絆到的那一跤,使他恢復了平常心,從“非這麼做不可”轉換成“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也可以”,本來因對立而產生的恐懼,也因為無心的跌跤而消失了。
這是尾關宗園在他的著作《大安心》中的一段回憶,他的結論是:“因為時鐘的滴答聲而睡不著,心裡總是惦記著時鐘的聲音,這是一個缺乏安定感的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睡著,而不在乎時鐘的聲音,就等於與它合而為一、變為一體了。”
平常心也是無心的妙用,心裡想著“要睡一個好覺”的人,往往容易失眠;心裡計畫著“要有一個美好人生”的人,總是飽受折磨。
“外剛內柔()”的人,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走極端。
“外柔內剛”的人,則會自我掙扎,難以放鬆。
惟有內外都柔軟,沒有預設立場的人,才能一心一境,情景交融,達到一體心的境界。
我和尾關禪師一樣,也常常去參加不知題目的演講,也有惶恐,緊張的時候,我總是想到這句話就釋懷了:
“再也不會有比跌跤更糟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