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打工者心態”,正在悄悄毀掉你
文/馮塵
作家六六說,工作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如果你把工作當成工作,你基本上一輩子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了。如果你把工作當事業去奮鬥,你得到的一定比你期望的高。
這其中最大的區別,不過是心態。
公司同事趙成曾多次在我們面前宣稱:“真不想做這份破工作了。”可被辭退的那一瞬間,他還是懵了。
HR委婉地告訴他,公司出於縮減成本的需求,做出裁員決定。他拍案而起, “為什麼我是唯一被裁掉的?”
HR說,這是領導的決定。
趙成氣勢洶洶沖去和領導理論,
趙成聽了,頓時變得垂頭喪氣。
其實他原先不是這樣的,剛到公司時,他也曾幹勁十足,加上專業能力不錯,領導對他十分滿意。
可年底調薪時,他發現好幾位同事比自己的調薪比例要高,就變得憤憤不平。更讓他氣憤的是,年後招進來的新人,和他同級同崗,工資卻比他還要高。
那之後,趙成再也提不起興致工作。他覺得公司不重視他,給的工資配不上他的付出。於是他的工作態度變得消極,拒絕加班,拒絕任何不屬於自己責任範疇的工作。
甚至,有時連分內的工作也敷衍了事。即使這樣,他還是覺得意難平,到處宣稱不想幹了。
只是沒想到,他還沒炒公司,
和領導談過之後,他冷靜下來,明白了自己的過失。可走出公司時,他還是隱隱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
那個施害者,其實不是公司,也不是上司,而是他的“打工者心態”。
所謂打工者心態,就是完全用報酬來衡量自己的工作。公司是老闆的,工資才是自己的,給多少錢幹多少事,絕不多做一分,也絕不多擔一份責任。
電視劇《女不強大天不容》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拿兩千塊錢的薪水,要有一萬塊錢的范兒。你如果打算就錢做事,那你一輩子都是給人打工且暗無天日的命。”
被打工者心態攫住,人就會對工作喪失熱情,與企業無法聯結,繼而被企業排斥出局。
原本最在意的就是工資,可最快失去的,恰恰也是工資。
我曾經在一家資深老國企工作。
我們的同事中,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就進了公司的老員工。
他們常興高采烈給我們講計劃經濟時代公司的輝煌:一箱一箱發蘋果發帶魚發奶粉,食堂師傅是從高級酒店借調來的名廚。可一談到現在的工作,就都沒什麼好氣。
他們雖然是老資格,可工資卻和我們新進來的差不多。他們因此對工作沒什麼興致,遲到早退,上班時間掃雷接龍鬥地主,領導安排的活推一半接一半,還常常怨聲載道。
他們還常常傳授我們職場哲學,“別傻乎乎的領導讓幹啥你就幹啥,多做多錯,不做一定不會錯! ”
在老員工中,市場部的何工顯得格格不入。他不混日子,也不抱怨,工作兢兢業業,遇事很有鑽研精神,
後來,公司新成立了專案部,何工第一個被平調過去。新部門要開拓市場,有很多苦差,何工常年忙得腳不點地,卻樂在其中。
項目部發展很好,很快就獨立出去成立了子公司。而子公司的老總,就是何工,年薪僅次於總公司老大。而那幫老同事,仍然在領著原來的工資,混著原來的日子。
後來,何工給我們開會時說,職場上,最忌諱打工者心態。如果只為了工資而工作,人的格局就會變得很小,只計較眼前得失,而忽視長遠發展。
唯有把職場當成一場投資,抓住今天每一個努力的機會,未來的自己才能更加珍貴。明白自己現在能做什麼、未來要做什麼,永遠都比這月發了多少錢來得重要。
你是公司的打工者,
思路決定出路。
兩年前,我的偶像秋姐離開大公司進入一家小企業,當時大家都覺得她瘋了,小公司又沒給她股份,年薪又沒漲多少,兩份工作一比較,高下立見,她卻選了那個劣勢選擇。
可秋姐說,她唯一在意的事情,就是自己的成長。幫一家小企業在行業中嶄露頭角,是她一直想做的事情,這樣,自己的價值就能得到躍升。
而她選的那家,是最有潛力進入快速車道的。
我當時不太理解,秋姐只是部門領導,能對企業發展起到那麼大的推動力嗎?可後來,行業內的頭部企業做了兩次大規模減資,秋姐的公司真的趁勢進入了大眾視野,
我在微信上恭喜她,秋姐順便教我:聰明的職場人,都應該是精明的投資者,要有大局觀和前瞻性。
站在老闆的立場上,看看自己能給公司創造多少利益,這決定你現在的位置;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清這份工作能帶給你哪些成長,這決定你未來的價值。
明白了這兩點,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不要繼續。
是啊,當大多數人抱著打工者心態混日子時,那些持有投資者心態的職場人正在默默勝出。
持有打工者心態時,工作只是養家糊口的手段,與己無關,與錢有關。於是眼界和思維就很狹窄,容易放大眼前的困難,囿於當前的關係,心態消極,無法成長。
而投資者心態,要求我們著眼于長遠的發展。“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是最應該去考慮的問題。
於是,這就需要我們制定更高的目標,用更高的標準來約束自己,挑戰更難的工作,從而提高技能,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不謀全域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那些付出遠高於工資的人,他們不是傻,而是在投資自己。
這樣的人,不因為眼前的小利益有所動搖,是真正的聰明人。
他們知道,打工者心態只能造就永遠的打工者,而投資者心態,卻能塑造出職場的勝者。
真正的勤奮,不等於忙碌
文/曾鵬宇
1
兩年前,小何大學畢業後進了一家公司。因為是新人,他被安排到基層的崗位,每天干的都是瑣碎的事。
幾個月後,小何就有點兒不開心了,說自己比很多人都能吃苦而且兢兢業業,為什麼領導看不到?後來,他忍不住跟領導表達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沒想到反而被調去看倉庫。
小何所在的公司是我以前所在單位的供應商。有一次,我們聯合做完活動,小何跑過來跟我訴苦。於是,我問他,“你覺得自己應該做什麼工作?”
小何說,“至少幹點技術含量高一點兒的,能學到東西的。”
我說:“你只有把這一份工作做到極致,換工作才有意義,你覺得自己做到了嗎?”
小何說:“看倉庫那樣的工作,我當然做到了極致。”
我特別直接地告訴他:“不,你並沒有做到。就說這次做活動需要取放貨物,我發現物品A數量比較少,你們放得離門口很近;物品B數量很多,你們放得比較遠。可是,領物品B的人遠比領物品A的多。你覺得合理嗎?”
小何想想說:“可是,送貨的人送來的時候就那麼放的啊!”
我說:“送貨的人不懂,但你是負責倉庫管理的人,你應該懂!除了物品碼放領取,你們一共7個人,負責領物的4個,負責看管的3個,領物的忙死,看管的卻能閑死,你也覺得合理嗎?”
小何有點兒不服氣地說:“這是領導安排的。”我忍不住笑了:“領導安排你來負責這塊兒,你就有責任把每一個人安排妥當,你卻只知道自己做事,你真覺得自己做到極致了?”
2
我又想起來,大約七八年前,我還在媒體上班。我負責的部門接收了一個實習生,是名牌大學新聞專業的本科生,為期三個月。結果剛一個月,他就來找我說想結束實習。我問為什麼,他倒也直接:“我想當一個好記者,但我覺得自己在這裡學不到東西。”
聽到他的回答,我特別意外。他現在每天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從各個管道整理新聞線索交給編輯,編輯從中選出可以操作的題目——這是每個新聞專業的學生剛開始工作所必須經歷的一個環節。
他繼續哭喪著臉說:“這一個月,我覺得自己每天都挺用心,整理出很多不錯的線索,但最後總是被編輯否掉,心裡特別沮喪。”
我拿過他的工作記錄本一看,可不是嘛!這一個月,他每天都搜集了20多條線索,結果被採用的也不過三五條。
我問他:“編輯否掉你的線索時,你問過他們原因了嗎?”他一愣說,“沒有。”我說:“你是新人,經驗水準不夠很正常,正因為如此,你才要多學多問,才能避免下一次被否啊。”
“不過,你搜集的線索的確有些問題。”我又翻了一下他的記錄,“你知道我們的讀者群主要集中在什麼年齡,他們的工作類型是什麼,他們的學歷和收入水準大概怎樣,他們主要的興趣愛好是什麼嗎?”
他一聽就有點兒懵了,接著搖了搖頭。
我繼續說:“你連我們報紙是辦給誰看的都不瞭解,怎麼會不被否呢?編輯的工作很忙,下次遇到自己弄不明白的事,希望你直接問出來。”
3
我剛踏入職場的時候,整整一年的時間都在做特別瑣碎的基礎性工作,無非是資訊搜集、資料整理。一起實習的小夥伴,有的沒多久就選擇了離開,我卻一直留了下來。有人說不枯燥嗎?我說不枯燥,因為有很多自己不懂的東西。
第一周上班,編輯看見我起的標題就笑:這麼刻板嚴肅,讀者會愛看嗎?
第一次採訪,稿子被領導打回來無數次。我問她為什麼,她說:你這是寫給自己看的,不是寫給我們的讀者看的。
第一次參加大型活動,我寫了一篇特別熱血沸騰的稿子,被前輩批評:主觀情緒太多,你的冷靜和客觀在哪裡?
職業生涯起步那幾年,真的就是這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水準,然後再發現、再解決、再提高的迴圈。
有一次我被領導批評後,特別認真地說:“領導,您總是批評我們,就不怕打擊我們的積極性嗎?”她的回答我至今記得:如果你做得足夠好,自然不會批評你。另外,批評你並不等於否定你。就算是否定,我個人的否定對你來說也不可怕,外界的否定才可怕!
每個人都知道盡全力做事,但是很少有人注意細節。他們並沒有把一件事做到100分,而只是把一件事重複做了100次。而且,即使這樣,他們也沒有總結過這100次之間的差異。不僅如此,稍微碰到一點兒挫折或者來自外界的質疑,他們就會選擇放棄。
多年職場經驗教會了我兩件事。第一,注意每一個細節;第二,從細節中尋找關鍵。第一點會讓你更敏銳,考慮更周全。第二點則能讓你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進化。
真正的勤奮,不等於忙碌!大家共勉。
“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是最應該去考慮的問題。於是,這就需要我們制定更高的目標,用更高的標準來約束自己,挑戰更難的工作,從而提高技能,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不謀全域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那些付出遠高於工資的人,他們不是傻,而是在投資自己。
這樣的人,不因為眼前的小利益有所動搖,是真正的聰明人。
他們知道,打工者心態只能造就永遠的打工者,而投資者心態,卻能塑造出職場的勝者。
真正的勤奮,不等於忙碌
文/曾鵬宇
1
兩年前,小何大學畢業後進了一家公司。因為是新人,他被安排到基層的崗位,每天干的都是瑣碎的事。
幾個月後,小何就有點兒不開心了,說自己比很多人都能吃苦而且兢兢業業,為什麼領導看不到?後來,他忍不住跟領導表達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沒想到反而被調去看倉庫。
小何所在的公司是我以前所在單位的供應商。有一次,我們聯合做完活動,小何跑過來跟我訴苦。於是,我問他,“你覺得自己應該做什麼工作?”
小何說,“至少幹點技術含量高一點兒的,能學到東西的。”
我說:“你只有把這一份工作做到極致,換工作才有意義,你覺得自己做到了嗎?”
小何說:“看倉庫那樣的工作,我當然做到了極致。”
我特別直接地告訴他:“不,你並沒有做到。就說這次做活動需要取放貨物,我發現物品A數量比較少,你們放得離門口很近;物品B數量很多,你們放得比較遠。可是,領物品B的人遠比領物品A的多。你覺得合理嗎?”
小何想想說:“可是,送貨的人送來的時候就那麼放的啊!”
我說:“送貨的人不懂,但你是負責倉庫管理的人,你應該懂!除了物品碼放領取,你們一共7個人,負責領物的4個,負責看管的3個,領物的忙死,看管的卻能閑死,你也覺得合理嗎?”
小何有點兒不服氣地說:“這是領導安排的。”我忍不住笑了:“領導安排你來負責這塊兒,你就有責任把每一個人安排妥當,你卻只知道自己做事,你真覺得自己做到極致了?”
2
我又想起來,大約七八年前,我還在媒體上班。我負責的部門接收了一個實習生,是名牌大學新聞專業的本科生,為期三個月。結果剛一個月,他就來找我說想結束實習。我問為什麼,他倒也直接:“我想當一個好記者,但我覺得自己在這裡學不到東西。”
聽到他的回答,我特別意外。他現在每天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從各個管道整理新聞線索交給編輯,編輯從中選出可以操作的題目——這是每個新聞專業的學生剛開始工作所必須經歷的一個環節。
他繼續哭喪著臉說:“這一個月,我覺得自己每天都挺用心,整理出很多不錯的線索,但最後總是被編輯否掉,心裡特別沮喪。”
我拿過他的工作記錄本一看,可不是嘛!這一個月,他每天都搜集了20多條線索,結果被採用的也不過三五條。
我問他:“編輯否掉你的線索時,你問過他們原因了嗎?”他一愣說,“沒有。”我說:“你是新人,經驗水準不夠很正常,正因為如此,你才要多學多問,才能避免下一次被否啊。”
“不過,你搜集的線索的確有些問題。”我又翻了一下他的記錄,“你知道我們的讀者群主要集中在什麼年齡,他們的工作類型是什麼,他們的學歷和收入水準大概怎樣,他們主要的興趣愛好是什麼嗎?”
他一聽就有點兒懵了,接著搖了搖頭。
我繼續說:“你連我們報紙是辦給誰看的都不瞭解,怎麼會不被否呢?編輯的工作很忙,下次遇到自己弄不明白的事,希望你直接問出來。”
3
我剛踏入職場的時候,整整一年的時間都在做特別瑣碎的基礎性工作,無非是資訊搜集、資料整理。一起實習的小夥伴,有的沒多久就選擇了離開,我卻一直留了下來。有人說不枯燥嗎?我說不枯燥,因為有很多自己不懂的東西。
第一周上班,編輯看見我起的標題就笑:這麼刻板嚴肅,讀者會愛看嗎?
第一次採訪,稿子被領導打回來無數次。我問她為什麼,她說:你這是寫給自己看的,不是寫給我們的讀者看的。
第一次參加大型活動,我寫了一篇特別熱血沸騰的稿子,被前輩批評:主觀情緒太多,你的冷靜和客觀在哪裡?
職業生涯起步那幾年,真的就是這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水準,然後再發現、再解決、再提高的迴圈。
有一次我被領導批評後,特別認真地說:“領導,您總是批評我們,就不怕打擊我們的積極性嗎?”她的回答我至今記得:如果你做得足夠好,自然不會批評你。另外,批評你並不等於否定你。就算是否定,我個人的否定對你來說也不可怕,外界的否定才可怕!
每個人都知道盡全力做事,但是很少有人注意細節。他們並沒有把一件事做到100分,而只是把一件事重複做了100次。而且,即使這樣,他們也沒有總結過這100次之間的差異。不僅如此,稍微碰到一點兒挫折或者來自外界的質疑,他們就會選擇放棄。
多年職場經驗教會了我兩件事。第一,注意每一個細節;第二,從細節中尋找關鍵。第一點會讓你更敏銳,考慮更周全。第二點則能讓你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進化。
真正的勤奮,不等於忙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