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了基礎才行動,而是有了行動才有基礎
文/東遠
前段時間,一篇熱文《一個月就辭職:一個北大女生的求職悲歡》引熱議。七嘴八舌的議論中有褒有貶,其中不乏名校、求職、畢業分手、金融、互聯網等標籤,戳中了許多人的high點。
但,無論如何,女生“有目標,肯思考,肯行動”的閃光點難得可貴,今天我們就將其作為勵志型的正面教材。
01
我們在對工作及生活做出選擇時,常常離不開一個詞:基礎。
“想要XXX,需要有XXX的基礎。有的人基礎好,所以才發展順利。”
這句話,大家一定很熟悉。
在縣城生活的小衛,是一家事業單位的職員,
他和他的家人一致認為:
“人家去大城市打拼,那是有基礎,若沒有,萬一失敗了,也許連今天的生活都不會再有了。”
小衛的內心,對現實有種種不滿,認為是命運對自己不公。
實際上,是他自己只會空想,沒有行動,並且沒有想過什麼才是基礎,怎樣才能有基礎。
不喜歡現在的生活,也想過改變,卻總是把缺少基礎當作不行動的藉口,這本就是一種惰性和無能。
理想的生活,必然是無數個從0到1的組合。很多的開始,都是0的狀態。
沒有從0到1,就想著從1到10,純粹是異想天開。
02
記得在今年8月份一天,我在下班回家的公車上聽到了一對年輕女性的對話。
“每天的生活太乏味了,這麼多年了感覺自己一直做著不喜歡的工作,想換個環境也不知道幹什麼。當初生下兒子之後,我老公就讓我以帶孩子為主,我也就沒再多想工作的事。
身邊那麼多人都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可我沒有人家那樣的基礎,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另一位女士對她說:
“其實,你當初就不應該盲目聽從你老公的安排,儘管工作與家庭無法兼顧,但這並不妨礙你有自己的追求,現在要想改變,一點也不晚,關鍵是要有計劃、目標和行動。”
是啊,沒有行動何來基礎?既然想要改變現狀,就先要定目標、做計畫、去行動,才能給未來打下基礎。
要想活出真自我,那就先給自己做好定位,然後打下基礎,否則就會被別人定型。
03
每個人從繈褓中來到這個世界時,除了哭鬧什麼也不會,家庭教育就是一項偉大的行動,給孩子奠定成長的基礎。
從走進幼稚園到學習生涯結束,每一個階段都是下一個階段的基礎,你要找對方向,保持思考和行動,然而太多的人從一開始就偏離了方向。
步入職場後,每一份工作都是個人未來發展的基石,要想在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觀察、思考、計畫、行動缺一不可。隨著腳下的基石越積越高,你也就站得更高,望得更遠。
當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請先看清自己喜歡的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若當前還不具備,怎樣才能具備?想好了,
也許,眼下的我們還受某些客觀因素的制約,但我們要明白:在你朝著自己的理想努力時,誰也沒有權利左右你的選擇,也沒有人會真正走進你的內心去想你所想。人生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一個人,就是自己。而自己本身是一切發生的源頭。
也可以說,你長期處在糾結和迷茫中,大多是因為你不喜歡現在的生活,卻沒有思考過、行動過,也就無力改變。
04
你羡慕你的朋友在假期自由自在的旅行,你說要有時間和經濟基礎,有沒有想過這些該如何擁有?
你羡慕煎餅攤大媽月入三萬,你說那是有過硬的手藝,有沒有想過手藝從何而來?除了這個,人家比我們多吃了多少苦?
土生土長在小縣城的妮,努力考入了清華,可那裡聚集著來自全世界的優秀學子,和有些人相比你仍舊存在差距;
名牌大學畢業後,你在激烈的角逐中進入了BAT,可那裡聚集著大量高精尖人才,他們是大樹,你只是剛剛被播下的一顆種子;
當你達到了一定高度,到了新的平臺,但很多人比你站的更高,對你來說,這僅僅是一個開端。
每一次開始,都是一次歸零;每一次成長,都是未來的基礎。不變的是:思考,思考,再思考;行動,行動,再行動!
我們無法改變出身,但可以改變自己的處境;我們無法選擇生存的時代,但可以讓自己成為傳奇。
記住:不是有了基礎才行動,而是有了行動才有基礎。就像那個北大女生,假如只會想不行動,
作者簡介:東遠,高級文案策劃人,公眾號《理式生活》創始人兼獨家作者,用道理|哲理|真理|成就幸福。幸福生活,從“理”開始。QQ:1937388732,公眾號:理式生活,公眾號ID:lixszg。
職場上的“打工者心態”,正在悄悄毀掉你
文/馮塵
作家六六說,工作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如果你把工作當成工作,你基本上一輩子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了。如果你把工作當事業去奮鬥,你得到的一定比你期望的高。
這其中最大的區別,不過是心態。
公司同事趙成曾多次在我們面前宣稱:“真不想做這份破工作了。”可被辭退的那一瞬間,他還是懵了。
HR委婉地告訴他,公司出於縮減成本的需求,做出裁員決定。他拍案而起, “為什麼我是唯一被裁掉的?”
HR說,這是領導的決定。
趙成氣勢洶洶沖去和領導理論,領導只好給他交了底,說他的工作效率太低,態度不端正,影響團隊健康發展。
趙成聽了,頓時變得垂頭喪氣。
其實他原先不是這樣的,剛到公司時,他也曾幹勁十足,加上專業能力不錯,領導對他十分滿意。
可年底調薪時,他發現好幾位同事比自己的調薪比例要高,就變得憤憤不平。更讓他氣憤的是,年後招進來的新人,和他同級同崗,工資卻比他還要高。
那之後,趙成再也提不起興致工作。他覺得公司不重視他,給的工資配不上他的付出。於是他的工作態度變得消極,拒絕加班,拒絕任何不屬於自己責任範疇的工作。
甚至,有時連分內的工作也敷衍了事。即使這樣,他還是覺得意難平,到處宣稱不想幹了。
只是沒想到,他還沒炒公司,公司就先炒了他。
和領導談過之後,他冷靜下來,明白了自己的過失。可走出公司時,他還是隱隱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
那個施害者,其實不是公司,也不是上司,而是他的“打工者心態”。
所謂打工者心態,就是完全用報酬來衡量自己的工作。公司是老闆的,工資才是自己的,給多少錢幹多少事,絕不多做一分,也絕不多擔一份責任。
電視劇《女不強大天不容》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拿兩千塊錢的薪水,要有一萬塊錢的范兒。你如果打算就錢做事,那你一輩子都是給人打工且暗無天日的命。”
被打工者心態攫住,人就會對工作喪失熱情,與企業無法聯結,繼而被企業排斥出局。
原本最在意的就是工資,可最快失去的,恰恰也是工資。
我曾經在一家資深老國企工作。
我們的同事中,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就進了公司的老員工。
他們常興高采烈給我們講計劃經濟時代公司的輝煌:一箱一箱發蘋果發帶魚發奶粉,食堂師傅是從高級酒店借調來的名廚。可一談到現在的工作,就都沒什麼好氣。
他們雖然是老資格,可工資卻和我們新進來的差不多。他們因此對工作沒什麼興致,遲到早退,上班時間掃雷接龍鬥地主,領導安排的活推一半接一半,還常常怨聲載道。
他們還常常傳授我們職場哲學,“別傻乎乎的領導讓幹啥你就幹啥,多做多錯,不做一定不會錯! ”
在老員工中,市場部的何工顯得格格不入。他不混日子,也不抱怨,工作兢兢業業,遇事很有鑽研精神,還常幫領導分憂解難。
後來,公司新成立了專案部,何工第一個被平調過去。新部門要開拓市場,有很多苦差,何工常年忙得腳不點地,卻樂在其中。
項目部發展很好,很快就獨立出去成立了子公司。而子公司的老總,就是何工,年薪僅次於總公司老大。而那幫老同事,仍然在領著原來的工資,混著原來的日子。
後來,何工給我們開會時說,職場上,最忌諱打工者心態。如果只為了工資而工作,人的格局就會變得很小,只計較眼前得失,而忽視長遠發展。
唯有把職場當成一場投資,抓住今天每一個努力的機會,未來的自己才能更加珍貴。明白自己現在能做什麼、未來要做什麼,永遠都比這月發了多少錢來得重要。
你是公司的打工者,但也是自己的投資人。你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就是不斷增加的資本,而你未來的身價,就是分紅。
思路決定出路。
兩年前,我的偶像秋姐離開大公司進入一家小企業,當時大家都覺得她瘋了,小公司又沒給她股份,年薪又沒漲多少,兩份工作一比較,高下立見,她卻選了那個劣勢選擇。
可秋姐說,她唯一在意的事情,就是自己的成長。幫一家小企業在行業中嶄露頭角,是她一直想做的事情,這樣,自己的價值就能得到躍升。
而她選的那家,是最有潛力進入快速車道的。
我當時不太理解,秋姐只是部門領導,能對企業發展起到那麼大的推動力嗎?可後來,行業內的頭部企業做了兩次大規模減資,秋姐的公司真的趁勢進入了大眾視野,秋姐也在行業內名氣大漲。
我在微信上恭喜她,秋姐順便教我:聰明的職場人,都應該是精明的投資者,要有大局觀和前瞻性。
站在老闆的立場上,看看自己能給公司創造多少利益,這決定你現在的位置;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清這份工作能帶給你哪些成長,這決定你未來的價值。
明白了這兩點,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不要繼續。
是啊,當大多數人抱著打工者心態混日子時,那些持有投資者心態的職場人正在默默勝出。
持有打工者心態時,工作只是養家糊口的手段,與己無關,與錢有關。於是眼界和思維就很狹窄,容易放大眼前的困難,囿於當前的關係,心態消極,無法成長。
而投資者心態,要求我們著眼于長遠的發展。“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是最應該去考慮的問題。
於是,這就需要我們制定更高的目標,用更高的標準來約束自己,挑戰更難的工作,從而提高技能,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不謀全域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那些付出遠高於工資的人,他們不是傻,而是在投資自己。
這樣的人,不因為眼前的小利益有所動搖,是真正的聰明人。
他們知道,打工者心態只能造就永遠的打工者,而投資者心態,卻能塑造出職場的勝者。
他拍案而起, “為什麼我是唯一被裁掉的?”HR說,這是領導的決定。
趙成氣勢洶洶沖去和領導理論,領導只好給他交了底,說他的工作效率太低,態度不端正,影響團隊健康發展。
趙成聽了,頓時變得垂頭喪氣。
其實他原先不是這樣的,剛到公司時,他也曾幹勁十足,加上專業能力不錯,領導對他十分滿意。
可年底調薪時,他發現好幾位同事比自己的調薪比例要高,就變得憤憤不平。更讓他氣憤的是,年後招進來的新人,和他同級同崗,工資卻比他還要高。
那之後,趙成再也提不起興致工作。他覺得公司不重視他,給的工資配不上他的付出。於是他的工作態度變得消極,拒絕加班,拒絕任何不屬於自己責任範疇的工作。
甚至,有時連分內的工作也敷衍了事。即使這樣,他還是覺得意難平,到處宣稱不想幹了。
只是沒想到,他還沒炒公司,公司就先炒了他。
和領導談過之後,他冷靜下來,明白了自己的過失。可走出公司時,他還是隱隱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
那個施害者,其實不是公司,也不是上司,而是他的“打工者心態”。
所謂打工者心態,就是完全用報酬來衡量自己的工作。公司是老闆的,工資才是自己的,給多少錢幹多少事,絕不多做一分,也絕不多擔一份責任。
電視劇《女不強大天不容》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拿兩千塊錢的薪水,要有一萬塊錢的范兒。你如果打算就錢做事,那你一輩子都是給人打工且暗無天日的命。”
被打工者心態攫住,人就會對工作喪失熱情,與企業無法聯結,繼而被企業排斥出局。
原本最在意的就是工資,可最快失去的,恰恰也是工資。
我曾經在一家資深老國企工作。
我們的同事中,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就進了公司的老員工。
他們常興高采烈給我們講計劃經濟時代公司的輝煌:一箱一箱發蘋果發帶魚發奶粉,食堂師傅是從高級酒店借調來的名廚。可一談到現在的工作,就都沒什麼好氣。
他們雖然是老資格,可工資卻和我們新進來的差不多。他們因此對工作沒什麼興致,遲到早退,上班時間掃雷接龍鬥地主,領導安排的活推一半接一半,還常常怨聲載道。
他們還常常傳授我們職場哲學,“別傻乎乎的領導讓幹啥你就幹啥,多做多錯,不做一定不會錯! ”
在老員工中,市場部的何工顯得格格不入。他不混日子,也不抱怨,工作兢兢業業,遇事很有鑽研精神,還常幫領導分憂解難。
後來,公司新成立了專案部,何工第一個被平調過去。新部門要開拓市場,有很多苦差,何工常年忙得腳不點地,卻樂在其中。
項目部發展很好,很快就獨立出去成立了子公司。而子公司的老總,就是何工,年薪僅次於總公司老大。而那幫老同事,仍然在領著原來的工資,混著原來的日子。
後來,何工給我們開會時說,職場上,最忌諱打工者心態。如果只為了工資而工作,人的格局就會變得很小,只計較眼前得失,而忽視長遠發展。
唯有把職場當成一場投資,抓住今天每一個努力的機會,未來的自己才能更加珍貴。明白自己現在能做什麼、未來要做什麼,永遠都比這月發了多少錢來得重要。
你是公司的打工者,但也是自己的投資人。你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就是不斷增加的資本,而你未來的身價,就是分紅。
思路決定出路。
兩年前,我的偶像秋姐離開大公司進入一家小企業,當時大家都覺得她瘋了,小公司又沒給她股份,年薪又沒漲多少,兩份工作一比較,高下立見,她卻選了那個劣勢選擇。
可秋姐說,她唯一在意的事情,就是自己的成長。幫一家小企業在行業中嶄露頭角,是她一直想做的事情,這樣,自己的價值就能得到躍升。
而她選的那家,是最有潛力進入快速車道的。
我當時不太理解,秋姐只是部門領導,能對企業發展起到那麼大的推動力嗎?可後來,行業內的頭部企業做了兩次大規模減資,秋姐的公司真的趁勢進入了大眾視野,秋姐也在行業內名氣大漲。
我在微信上恭喜她,秋姐順便教我:聰明的職場人,都應該是精明的投資者,要有大局觀和前瞻性。
站在老闆的立場上,看看自己能給公司創造多少利益,這決定你現在的位置;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清這份工作能帶給你哪些成長,這決定你未來的價值。
明白了這兩點,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不要繼續。
是啊,當大多數人抱著打工者心態混日子時,那些持有投資者心態的職場人正在默默勝出。
持有打工者心態時,工作只是養家糊口的手段,與己無關,與錢有關。於是眼界和思維就很狹窄,容易放大眼前的困難,囿於當前的關係,心態消極,無法成長。
而投資者心態,要求我們著眼于長遠的發展。“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是最應該去考慮的問題。
於是,這就需要我們制定更高的目標,用更高的標準來約束自己,挑戰更難的工作,從而提高技能,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不謀全域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那些付出遠高於工資的人,他們不是傻,而是在投資自己。
這樣的人,不因為眼前的小利益有所動搖,是真正的聰明人。
他們知道,打工者心態只能造就永遠的打工者,而投資者心態,卻能塑造出職場的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