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七堇年:生如夏花

七堇年:生如夏花

我又看到那些花兒,在這麼多年之後。

熱情而燦爛的笑容和擁抱好像點燃了那些日子中冰冷的歌,就這樣我們懂得了很多原諒,歡言在時間中被辨認,笑得開懷而容忍。

這是畢業四年之後的聚會,火鍋餐廳緊緊的圍坐一桌,我竟然只有回家的感覺,未曾想到我這麼一個懼怕和往日不期而遇的人,也會因為重逢而這麼真切的快樂。一遍遍地提起十七歲時候的事情,又不斷地向別人問起別人的下落:你知道誰誰誰去了哪兒嗎?

是啊,我們都像羽毛一樣撒落天涯,追尋起來才看到生命似夜空劃過的煙花軌跡。

關於這些年的過程,再業無法像十六七那樣嘮老客嗑地記敘,並且模仿傷懷的語調。時間用它獨有的刻薄方式令我們漸漸寬巨集,明白不管怎樣被生活對待,依然要許諾自己明日必有太陽。如果說早些年我們還能對記憶中的人事細節反復刻繪,精心表達,那而今大概因為疲憊,以及所經之事的龐大繁雜,而變得欲說還休。

我想,沉默是成長的標誌,而成熟的標誌,就是如何去沉默。

泰戈爾寫的不過是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在中文中我們卻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是翻譯的藝術,賦予一則平凡的句子一華麗的外衣。歲月亦是如此的吧:這麼些年,我們過的這麼似水流長,靜靜的,卻只在深處才件暗礁和旋渦,

悄無聲息地隱藏在粼粼波光的青春河床深處,看似平靜地向遠方流逝。我想,這大概是時光的藝術。

巧合的是每一次離別或者重逢都應該是在夏天,去年這個時候的一天中午走在街上,就收到短信說,F老師去世了,明日9點葬禮,你來嗎?我看了短信,並沒有驚訝或者動容,把手機揣回兜裡,烈日下我只覺得頭腦一片空白,走了一陣,才又拿出來回復。老師與我並不在同一個城市,我想我自然是不會去。說自然不會去,當然不是近人情。但是細下想想,我竟然是在流暢的潛意識中就知道自己是漠然的。那樣一個時刻,我有點懼怕自己了——但又覺得,其實自己一直都是如此的。

想起了他教我們的時候。因為一些他自己的個人原因,

好似總不受學生青睞。背地裡有各種迂回刻薄的取笑,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抵觸。我也跟著打哈哈,但良心檢省,未曾說過什麼對不住他的過分話。彼時聽著別人議論他,心裡卻想著,如果哪一天我是如此孤立無援地活著,且被人這般議論的話,不如死去的好。因我一向對他人沒有任何分明的愛憎,即使有,也都是表面誇張的一時戲虐而已,所以對他也同樣沒有特別的感覺。印象中他也沒有什麼特別讓人受不了之處。他的歷史課,我倒是覺得講得很不錯,好歹也比照本宣科要好。母親曾經有個同事就是F老師的大學同學,他聽說F老師正在教我,便侃侃而談說了一通F老師在大學時的種種。言語之中竟然有與我的同學們如出一轍的謔蔑。
看來他這一輩子,過得落寞邋遢。其實一個人生了怎樣的一副脾性和作風,帶給他人以怎樣的印象,他自己多半是感受不到的。感受得到的,只有它反過來帶給自己的不可抗拒的遭遇。

高二的時候聽說他終於結了婚,後來還有了孩子,又是這麼突然的消息。我覺得彆扭,擔心想這下他終於不至於單身一輩子了。這番突然聽說他去世,剛才才知道原來是因為積勞成疾,抵抗力太差,感冒一個多星期不見好轉,堅持帶著高三,過勞而死……這樣的緣由,放在他這樣一個人身上,叫人聽了甚覺淒涼。

我自然是覺得萬分突兀,個人心裡歎念了一陣,但也沒有什麼傷慘的心情。多有的,竟是憐憫。三十多歲的人,

膝下又有妻兒,一輩子可能還沒有怎麼享過安樂。

這些曾經就近在自己眼前的人,於自己講過話、碰過肩,好似還在昨日,一個個突然地就走了。我又記得我的外婆。初一的時候,自己在家裡做作業,忽然媽媽就打來電話,說外婆不行了,在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你趕緊來你趕緊來。

外婆一向沒有任何病症,此番這麼突然,我不知道是為什麼。我打車趕去,在昏暗混濁的病房,我怯生生地走過去,看見老人家就這麼躺在床上,插著氧氣管,閉著雙眼,神志不清。家人無言,一個個神情哀肅。母親見我木訥,命令我過來給外婆說話。我竟站在那裡,沒有動,也無法挪動,最終一句話也沒有說。半晌,母親氣憤地叫我滾回家去。

我也就一言不發轉身逃了。

獨自打車回家。在計程車上,我心裡竟無一絲深的傷情。那夜冷。我把臉貼在車窗上,看到這個充滿了故事,卻不再有傳奇的人間。這燈火通明的盛世,不知哪一日就要與我們話別……我越想越害怕,回到家裡,心裡一片空白,繼續做作業——明天還要交。

那夜外婆就去世了。就這麼突然。我那倉促笨拙的短暫出現,就是與外婆今生的最後一次相見。

好多年以後,母親對我說起外婆去世是因不堪忍受抑鬱和孤獨而自殺。她吞下了整瓶安眠藥,死心已決。那個時刻我才細知了這一切的原委,內心觸動異常劇烈。以至於後來每一次為她掃墓,我都悲愧於舊時舊事,就和家人一樣站在墓前就不禁淚如雨下……但這又好像十分多餘。

因為實在太遲了。我們的漠然和自私,帶給親人以這般深刻的傷害……這是無可贖回的罪。

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但是好多時候,我覺得自己甚無情。今日看了一本《蒙馬特遺書》裡面說,世界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心靈的脆弱性,我們不能免除於世界的傷害,於是我們就要長期生著靈魂的病。這本書信集是作者的最後一部作品,寫完之後,她就在巴黎的公寓裡面用刀子戳向胸口自殺而死了。我並不覺得那個作者寫的東西有多好,也並不覺得她這樣對待生命的方式有多叫我注目,但是我有種由衷的慶倖,或又夾雜些自嘲,虧我沒有生成那樣一個薄如紙,脆如瓷,勝如花的人。

言,言而不衷。離,離而不去。長大到這樣一天,因了畏懼心的脆弱性,在接納萬事之前,自己已經在眼前就掛了一張過濾網,人事的悲喜色差陡然就淡漠了,看在眼裡,也就沒有那麼觸目,自然也舊說不上驚心了。而自己記得的,也就越來越少,只剩下些許模糊的印記,或者只記得眼前那些不輕不重的,連過濾網都不用也不會驚人耳目的小事。頭腦中的神經末梢一根根變粗了。重新看一部有戲曲色彩的陳舊電影,想當年觀看現在聽其中婉轉有致的昆曲聽得入迷……總覺得日子越來越孑然,寂寞得又歡喜又害怕。在這煙火的綱常世間,也像是個沒有裹腳卻要裝作裹了腳的小媳婦一樣,人前人後戰戰兢兢的作態,生怕露馬腳,費勁心思地想要掩人耳目地活下去。

少年時有一次和母親旅行,晚上在旅館裡看電視,節目裡報導一個孩子的成長案例。因為很多周折與自己驚人相似,我與母親都被震懾住,彼此僵在那裡,在黑暗的沉寂的房間裡,盯著電視螢幕,彼此都與自身歷史中最不願提及的一幕面面相覷。我手裡握著遙控器,再也不能夠忍受這種尷尬,毫無遮掩的場面,欲要換台,母親說,別換,繼續看。我如芒在背,如坐針氈,隨著幕後講解者逐漸深入的每一句話,開始在黑暗中,忍無可忍地劇烈流淚,眼淚之盛,叫我自己都嚇了一跳。節目終於完畢(),我覺得母親也哭了。

她就在黑暗中對我說了一句話,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原諒我。

而現在,我也說不清楚我究竟是不是活得聰明而憨厚了。好像是做了一些事情,滿足了自尊自立,但是心中依然不安寧,畢竟好多事情,又怎麼能輕易置之度外。

此刻我看到這些件了我青春期的花兒,又聚首,又回頭,這種被時間滌蕩之後仍依稀可辨的熟稔叫人慨歎。我不能說我們生如夏花,活得完美而睿智,死如秋葉亦離我們非常遙遠,當下最真實的,不過是一種寬宏和原諒,對自身、他人,以及這個失望和希望並存的世界。

還好。還好。而今眷戀生世,朝朝夕夕孑然又繁華,有幾滴好酒般的故人之宜,有幾曲驪歌般的殷切思戀,來人照我笑靨,去者不引我悲痛。複有何求。

七堇年:雲的南方

我記得的瀘沽湖,是一條織滿了陽光的夏日藍裙。裙袂的花紋上有著月光、蟲鳴、槳聲、草海,和用十九歲的腳步走過的路。

六月夏天,沒有空調的舊式綠皮火車。因為悶熱,不敢關上窗戶。輪軌之間的轟轟聲響源源不絕地傳來。蒼翠的田野,在夏日的暮色中蒸騰著一股溽熱的泥土與莊稼的濃烈香氣。焚燒稻杆的煙霧在田野上彌漫著一層淡淡的藍。灰塵一般的鳥群撒滿了天角。

天色很快就黑了。昏默的車廂燈光隱隱亮著,我們面對面坐在車窗前,似一起坐在廣袤無邊的夜的邊緣。我的這邊有風,她的那邊沒有風。我看到她就那樣靜靜地坐在對面,髮絲與心情一樣安然齊整,而我的頭髮已經飛散在快速灌進車窗的風中,幾乎睜不開眼睛。

在我們少年時代,她的鎮靜平定也便是如此一直在無聲地扶正著我的動盪不安,雖然我明白她也並非對時間無動於衷。一切正如我們當下這一刻充滿隱喻的面面相對。

經過西昌停留下來,看了邛海。吃到了彝族非常地道的烤土豆和手抓肉,極辣。次日清晨便從西昌車站搭乘唯一一趟早班車去往瀘沽湖。行車漫長,在雲山間沿著盤山公路行進,陽光因為濃濃雲霧而忽明忽暗。

有一段插曲。那天行車中途遇到前天夜晚泥石流造成的嚴重塌方和擁堵,車輛無法通過,長長的車龍排成一溜停在路邊,百無聊賴。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全車人都只能下去,步行通過被泥石流毀壞的路段,然後對面由另一輛車來續接。

那段路本身不長,只是太泥濘,我一邊觀察一邊小心翼翼邁步,分辨哪裡可以落腳、哪裡不行……不料判斷失誤一腳踩進了深及膝蓋的稀泥當中,頓時失去平衡,連累另一隻腳也踩了進去。等朋友把我拉起來的時候,我的整個小腿和旅行鞋都變成了泥俑狀,全敷上了一層厚厚的稀泥,而且好沉,實在是哭笑不得。算來我還是作了一回開路先鋒,後來的人看到我那副樣子紛紛繞開了那片泥潭。

一雙灌滿了稀泥的旅行鞋變得沉重無比,我堅持走完,在終點停下來脫掉襪子鞋子,穿上涼鞋。我們坐在路邊百無聊賴地等車,望著那雙變成了泥制模型的鞋子,忍不住笑起來。

坐上了另一輛車,總算是在黃昏的時候到達瀘沽湖。下車便聞到空氣中都是雨過天晴的清朗,寥寥幾個旅客,一下車便大口呼吸,伸展著肢腳。給預訂的客棧打電話,老闆思格還是個小夥子,開著一輛車過來接我們。

路上泥濘,車又熄了火,他滿頭大汗地忙弄著也發動不了,才紅著臉低聲說……這是第一回開車,剛從朋友那裡把車拿來……我與朋友頓時面面相覷。

終於安頓下來,住在他家頗為氣派的雙層四合院子裡,放下行李簡單收拾好物品便去洗鞋。晚飯吃得狼吞虎嚥,只覺得非常餓。強打精神去看篝火晚會,摩梭族人能歌善舞。

夜裡關了燈,房間倏然之間更加闃靜。天地間唯有雞犬相聞、蛙蟲歡鳴,窗外大片寂靜的草海沉沉入夢。水波蕩漾,撩動槳聲淡淡低吟。抬頭便是月明星稀,光色灑然。

這是來到瀘沽湖的第一夜。

翌日清晨,早早醒來,跟著思格去了老人家。瀘沽湖的母系氏族社會至今保留,老婆婆是一家上下的長輩。屋內有寒意,採光並不好,六月的豔陽天,老人久坐還需要烤火取暖。

我拍下一張照片:在房間裡仰望黑色的瓦片屋頂,縫隙間射入絲絲縷縷的陽光,煙塵穿過那一束光線,飄渺的姿態清晰可見。

在老人家裡閑坐到中午,回來吃了飯,下午租下一條船,在草海中蕩舟。瀘沽湖是活水湖,狀如一只一端綴有靈芝祥雲的發簪:一邊是大湖,另一邊是狹長的瀉湖,那裡便是沼澤地帶,濕地中長滿了密集的高草,稱為“草海”。草海間隱隱見得一些暗紅色的窄窄木船飄蕩在那裡,那是瀘沽湖的豬槽船。

那日坐著豬槽船來回穿行在草海中,高高的葦草幾乎把我們的身影湮沒。為我們划船的少年全身古銅色的皮膚,少言寡語,是我喜歡的性格。我們一下午的曝曬,只覺得陽光把皮膚烤得發燙,開始脫皮。

那日下午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四點。手臂用力划船之後只覺得酸痛。可我們剛站在路邊歇息,朋友便忽然提議去草海盡頭看看。

租馬的人殷勤地給我們牽來了馬匹,我們砍價不成,就沒有騎馬,一直徒步向草海盡頭走去。聽說草海盡頭有座長長的棧橋,橫跨整個濕地。

我們並不知道有多遠,只是一味地向前走。似乎是應驗著“旅行者選定了一條路,從來不問那條路有多遠”。漸漸地,越來越疲累,終於走到了那座棧橋。

雲朵之間的縫隙灑下清冷凜冽的天光來,有壯闊之感。我們走在長長的棧橋上,看著草海的綠色的尾聲,有些疲倦。

真正看到瀘沽湖的藍,還是在來到這裡之後的第三日。瀘沽湖極其寬廣,我們在清晨租船,劃離了草海,到了湖岸的第二個渡口。在那裡下船來,徒步沿著湖岸的山路前行,去往裡格島。那裡是瀘沽湖遊人的聚居地。

那日從早晨十點,背著登山包負重行走,爬坡翻山一路六個小時,下午四點的時候終於到達裡格島。我們走過了瀘沽湖一半的輪廓,大約是三十公里山路。

三十公里山路有多長,我總算有了一個清晰明確的概念。烈日下負重行走,如果一路走得快而腳步有彈性,反而不是太累。而今印象中,精疲力竭、口渴燥熱、全身酸痛的感覺早已淡忘,卻深深記得走在湖岸的高高山路上,俯瞰一湖藍色如淚的碧水、冰淇淋一樣的雲朵倒影在水面時的心曠神怡之感。

在裡格島的那個黃昏,我們疲累至極,只在客棧的咖啡廳閱讀,我找到一本罕見而陳舊的摩梭族瀘沽湖詩人的作品集。那個複雜的異族名字我已忘記,卻被他的美麗詩句吸引,又因為不能買走,便坐下來一句句謄抄。

他在詩句中寫:

高高揚起的牧鞭

抽缺了挾在山埡口的憂鬱的夕陽

落在無名的清()澈湖畔的古老傳說在低語著織滿了陰影的往事母親出嫁的紅鞋啊瀘沽湖的豬槽船因為戀戀不捨,朋友曾又在冬季返回瀘沽湖,照片中她站在枯黃的草海中迎著陽光微笑,或在山腰的涼亭上閑坐讀書。夜裡見到流星墜落,謂之“星光下的睡眠”。

但我記得的瀘沽湖,是一條織滿了陽光的夏日藍裙。裙袂的花紋上有著月光、蟲鳴、槳聲、草海,和用十九歲的腳步走過的路。

——本文選自七堇年作品《塵曲》

七堇年:愛與懂

文章摘自《燈下塵》

我走的那天,M給我短信,說:“其實我不怕你一走再沒音訊。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我十有八九會有你的消息的。”

與M認識快十年了,她已經能從我一個突如其來的“在嗎”,就能分辨出我是不是心裡有事了。這,大概就是人與人之間說的那個“懂”吧。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人是你的星星——星星是無論白天夜晚都在照耀你的;可只有當你身陷一片黑暗的時候,你才看得見,才想得起星星。

二十歲那年,在熄燈後的寢室走廊盡頭,與大學同學Y討論起“兩個人之間,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愛嗎?信任?陪伴?心疼?牽掛,還是……而Y說,是“互相懂”。

她這個結論,當時我不太贊同。因為我相信,理解是千萬種誤解的巧合,人與人之間應該不太會有真的“懂”,男女之間,更難吧。

後來我們畢業,各散東西,經歷一些年輕人都該經歷、也都會經歷的事。我漸漸發現,Y說的特別對。懂,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最深的情誼。

懂一個人,是真的要花五百頓飯,五百瓶酒,五百個日夜,去一點一點接近的。懂一個人要耗費多少心力,時間,情智,耐性……若不是因愛之深,怎捨得這般耗費。生命無外乎就是心力與時間了,懂一個人是要付出“生命”的。願意去懂一個人,是多麼奢侈的事。

愛不見得懂。但懂,一定經過了愛。愛會消散,陪伴也不見得常在。但懂一個人是恒久的。即使分別,即使再無聯繫,當你想起世上有另一個人懂你,這種踏踏實實的情分,萬分稀有。我一直相信,比愛更恒久的,是情分;比情分更恒久的,是懂。因為懂,是無法忘記的。

諷刺的是,十年過去,當我贊同了這個觀點的時候,突然得知Y結婚的消息。當時很意外,沒想到這個自由如風的天秤座美人,這個感情信條是“最好的感情是兩個人沒有在一起,也沒有不在一起”的姑娘,竟然這麼早安定了下來。更沒想到,很快她就要做媽媽了。

我們互不聯繫很()久了。一個失眠夜裡,我突然問她:“你現在還覺得,兩個人之間最重要的是互相懂嗎?你覺得他是最懂你的嗎?”

她回:“到了一定年紀,就再提不起興趣去懂另外一個人了。何況,有時候兩個人互相太懂了,就沒意思了。”

我噎在那兒,半天也不知道這話怎麼接,回了個:“倒也是。”

又到了要走的時候了。我和M又吃了踐行飯,還是那麼東拉西扯,說些有的沒的,分別的時候互道保重。我問M,你和你家那位這麼多年了,是什麼讓你們走下去的。她說,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過了這個人,我就再也懶得去那麼深地瞭解另外一個人了。

歲月教會我們,對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十有八九,報喜不報憂。可是,你始終需要有一個人,陪你登上層樓,攤開心中愁,共賞眼前秋。

因為實在太遲了。我們的漠然和自私,帶給親人以這般深刻的傷害……這是無可贖回的罪。

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但是好多時候,我覺得自己甚無情。今日看了一本《蒙馬特遺書》裡面說,世界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心靈的脆弱性,我們不能免除於世界的傷害,於是我們就要長期生著靈魂的病。這本書信集是作者的最後一部作品,寫完之後,她就在巴黎的公寓裡面用刀子戳向胸口自殺而死了。我並不覺得那個作者寫的東西有多好,也並不覺得她這樣對待生命的方式有多叫我注目,但是我有種由衷的慶倖,或又夾雜些自嘲,虧我沒有生成那樣一個薄如紙,脆如瓷,勝如花的人。

言,言而不衷。離,離而不去。長大到這樣一天,因了畏懼心的脆弱性,在接納萬事之前,自己已經在眼前就掛了一張過濾網,人事的悲喜色差陡然就淡漠了,看在眼裡,也就沒有那麼觸目,自然也舊說不上驚心了。而自己記得的,也就越來越少,只剩下些許模糊的印記,或者只記得眼前那些不輕不重的,連過濾網都不用也不會驚人耳目的小事。頭腦中的神經末梢一根根變粗了。重新看一部有戲曲色彩的陳舊電影,想當年觀看現在聽其中婉轉有致的昆曲聽得入迷……總覺得日子越來越孑然,寂寞得又歡喜又害怕。在這煙火的綱常世間,也像是個沒有裹腳卻要裝作裹了腳的小媳婦一樣,人前人後戰戰兢兢的作態,生怕露馬腳,費勁心思地想要掩人耳目地活下去。

少年時有一次和母親旅行,晚上在旅館裡看電視,節目裡報導一個孩子的成長案例。因為很多周折與自己驚人相似,我與母親都被震懾住,彼此僵在那裡,在黑暗的沉寂的房間裡,盯著電視螢幕,彼此都與自身歷史中最不願提及的一幕面面相覷。我手裡握著遙控器,再也不能夠忍受這種尷尬,毫無遮掩的場面,欲要換台,母親說,別換,繼續看。我如芒在背,如坐針氈,隨著幕後講解者逐漸深入的每一句話,開始在黑暗中,忍無可忍地劇烈流淚,眼淚之盛,叫我自己都嚇了一跳。節目終於完畢(),我覺得母親也哭了。

她就在黑暗中對我說了一句話,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原諒我。

而現在,我也說不清楚我究竟是不是活得聰明而憨厚了。好像是做了一些事情,滿足了自尊自立,但是心中依然不安寧,畢竟好多事情,又怎麼能輕易置之度外。

此刻我看到這些件了我青春期的花兒,又聚首,又回頭,這種被時間滌蕩之後仍依稀可辨的熟稔叫人慨歎。我不能說我們生如夏花,活得完美而睿智,死如秋葉亦離我們非常遙遠,當下最真實的,不過是一種寬宏和原諒,對自身、他人,以及這個失望和希望並存的世界。

還好。還好。而今眷戀生世,朝朝夕夕孑然又繁華,有幾滴好酒般的故人之宜,有幾曲驪歌般的殷切思戀,來人照我笑靨,去者不引我悲痛。複有何求。

七堇年:雲的南方

我記得的瀘沽湖,是一條織滿了陽光的夏日藍裙。裙袂的花紋上有著月光、蟲鳴、槳聲、草海,和用十九歲的腳步走過的路。

六月夏天,沒有空調的舊式綠皮火車。因為悶熱,不敢關上窗戶。輪軌之間的轟轟聲響源源不絕地傳來。蒼翠的田野,在夏日的暮色中蒸騰著一股溽熱的泥土與莊稼的濃烈香氣。焚燒稻杆的煙霧在田野上彌漫著一層淡淡的藍。灰塵一般的鳥群撒滿了天角。

天色很快就黑了。昏默的車廂燈光隱隱亮著,我們面對面坐在車窗前,似一起坐在廣袤無邊的夜的邊緣。我的這邊有風,她的那邊沒有風。我看到她就那樣靜靜地坐在對面,髮絲與心情一樣安然齊整,而我的頭髮已經飛散在快速灌進車窗的風中,幾乎睜不開眼睛。

在我們少年時代,她的鎮靜平定也便是如此一直在無聲地扶正著我的動盪不安,雖然我明白她也並非對時間無動於衷。一切正如我們當下這一刻充滿隱喻的面面相對。

經過西昌停留下來,看了邛海。吃到了彝族非常地道的烤土豆和手抓肉,極辣。次日清晨便從西昌車站搭乘唯一一趟早班車去往瀘沽湖。行車漫長,在雲山間沿著盤山公路行進,陽光因為濃濃雲霧而忽明忽暗。

有一段插曲。那天行車中途遇到前天夜晚泥石流造成的嚴重塌方和擁堵,車輛無法通過,長長的車龍排成一溜停在路邊,百無聊賴。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全車人都只能下去,步行通過被泥石流毀壞的路段,然後對面由另一輛車來續接。

那段路本身不長,只是太泥濘,我一邊觀察一邊小心翼翼邁步,分辨哪裡可以落腳、哪裡不行……不料判斷失誤一腳踩進了深及膝蓋的稀泥當中,頓時失去平衡,連累另一隻腳也踩了進去。等朋友把我拉起來的時候,我的整個小腿和旅行鞋都變成了泥俑狀,全敷上了一層厚厚的稀泥,而且好沉,實在是哭笑不得。算來我還是作了一回開路先鋒,後來的人看到我那副樣子紛紛繞開了那片泥潭。

一雙灌滿了稀泥的旅行鞋變得沉重無比,我堅持走完,在終點停下來脫掉襪子鞋子,穿上涼鞋。我們坐在路邊百無聊賴地等車,望著那雙變成了泥制模型的鞋子,忍不住笑起來。

坐上了另一輛車,總算是在黃昏的時候到達瀘沽湖。下車便聞到空氣中都是雨過天晴的清朗,寥寥幾個旅客,一下車便大口呼吸,伸展著肢腳。給預訂的客棧打電話,老闆思格還是個小夥子,開著一輛車過來接我們。

路上泥濘,車又熄了火,他滿頭大汗地忙弄著也發動不了,才紅著臉低聲說……這是第一回開車,剛從朋友那裡把車拿來……我與朋友頓時面面相覷。

終於安頓下來,住在他家頗為氣派的雙層四合院子裡,放下行李簡單收拾好物品便去洗鞋。晚飯吃得狼吞虎嚥,只覺得非常餓。強打精神去看篝火晚會,摩梭族人能歌善舞。

夜裡關了燈,房間倏然之間更加闃靜。天地間唯有雞犬相聞、蛙蟲歡鳴,窗外大片寂靜的草海沉沉入夢。水波蕩漾,撩動槳聲淡淡低吟。抬頭便是月明星稀,光色灑然。

這是來到瀘沽湖的第一夜。

翌日清晨,早早醒來,跟著思格去了老人家。瀘沽湖的母系氏族社會至今保留,老婆婆是一家上下的長輩。屋內有寒意,採光並不好,六月的豔陽天,老人久坐還需要烤火取暖。

我拍下一張照片:在房間裡仰望黑色的瓦片屋頂,縫隙間射入絲絲縷縷的陽光,煙塵穿過那一束光線,飄渺的姿態清晰可見。

在老人家裡閑坐到中午,回來吃了飯,下午租下一條船,在草海中蕩舟。瀘沽湖是活水湖,狀如一只一端綴有靈芝祥雲的發簪:一邊是大湖,另一邊是狹長的瀉湖,那裡便是沼澤地帶,濕地中長滿了密集的高草,稱為“草海”。草海間隱隱見得一些暗紅色的窄窄木船飄蕩在那裡,那是瀘沽湖的豬槽船。

那日坐著豬槽船來回穿行在草海中,高高的葦草幾乎把我們的身影湮沒。為我們划船的少年全身古銅色的皮膚,少言寡語,是我喜歡的性格。我們一下午的曝曬,只覺得陽光把皮膚烤得發燙,開始脫皮。

那日下午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四點。手臂用力划船之後只覺得酸痛。可我們剛站在路邊歇息,朋友便忽然提議去草海盡頭看看。

租馬的人殷勤地給我們牽來了馬匹,我們砍價不成,就沒有騎馬,一直徒步向草海盡頭走去。聽說草海盡頭有座長長的棧橋,橫跨整個濕地。

我們並不知道有多遠,只是一味地向前走。似乎是應驗著“旅行者選定了一條路,從來不問那條路有多遠”。漸漸地,越來越疲累,終於走到了那座棧橋。

雲朵之間的縫隙灑下清冷凜冽的天光來,有壯闊之感。我們走在長長的棧橋上,看著草海的綠色的尾聲,有些疲倦。

真正看到瀘沽湖的藍,還是在來到這裡之後的第三日。瀘沽湖極其寬廣,我們在清晨租船,劃離了草海,到了湖岸的第二個渡口。在那裡下船來,徒步沿著湖岸的山路前行,去往裡格島。那裡是瀘沽湖遊人的聚居地。

那日從早晨十點,背著登山包負重行走,爬坡翻山一路六個小時,下午四點的時候終於到達裡格島。我們走過了瀘沽湖一半的輪廓,大約是三十公里山路。

三十公里山路有多長,我總算有了一個清晰明確的概念。烈日下負重行走,如果一路走得快而腳步有彈性,反而不是太累。而今印象中,精疲力竭、口渴燥熱、全身酸痛的感覺早已淡忘,卻深深記得走在湖岸的高高山路上,俯瞰一湖藍色如淚的碧水、冰淇淋一樣的雲朵倒影在水面時的心曠神怡之感。

在裡格島的那個黃昏,我們疲累至極,只在客棧的咖啡廳閱讀,我找到一本罕見而陳舊的摩梭族瀘沽湖詩人的作品集。那個複雜的異族名字我已忘記,卻被他的美麗詩句吸引,又因為不能買走,便坐下來一句句謄抄。

他在詩句中寫:

高高揚起的牧鞭

抽缺了挾在山埡口的憂鬱的夕陽

落在無名的清()澈湖畔的古老傳說在低語著織滿了陰影的往事母親出嫁的紅鞋啊瀘沽湖的豬槽船因為戀戀不捨,朋友曾又在冬季返回瀘沽湖,照片中她站在枯黃的草海中迎著陽光微笑,或在山腰的涼亭上閑坐讀書。夜裡見到流星墜落,謂之“星光下的睡眠”。

但我記得的瀘沽湖,是一條織滿了陽光的夏日藍裙。裙袂的花紋上有著月光、蟲鳴、槳聲、草海,和用十九歲的腳步走過的路。

——本文選自七堇年作品《塵曲》

七堇年:愛與懂

文章摘自《燈下塵》

我走的那天,M給我短信,說:“其實我不怕你一走再沒音訊。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我十有八九會有你的消息的。”

與M認識快十年了,她已經能從我一個突如其來的“在嗎”,就能分辨出我是不是心裡有事了。這,大概就是人與人之間說的那個“懂”吧。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人是你的星星——星星是無論白天夜晚都在照耀你的;可只有當你身陷一片黑暗的時候,你才看得見,才想得起星星。

二十歲那年,在熄燈後的寢室走廊盡頭,與大學同學Y討論起“兩個人之間,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愛嗎?信任?陪伴?心疼?牽掛,還是……而Y說,是“互相懂”。

她這個結論,當時我不太贊同。因為我相信,理解是千萬種誤解的巧合,人與人之間應該不太會有真的“懂”,男女之間,更難吧。

後來我們畢業,各散東西,經歷一些年輕人都該經歷、也都會經歷的事。我漸漸發現,Y說的特別對。懂,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最深的情誼。

懂一個人,是真的要花五百頓飯,五百瓶酒,五百個日夜,去一點一點接近的。懂一個人要耗費多少心力,時間,情智,耐性……若不是因愛之深,怎捨得這般耗費。生命無外乎就是心力與時間了,懂一個人是要付出“生命”的。願意去懂一個人,是多麼奢侈的事。

愛不見得懂。但懂,一定經過了愛。愛會消散,陪伴也不見得常在。但懂一個人是恒久的。即使分別,即使再無聯繫,當你想起世上有另一個人懂你,這種踏踏實實的情分,萬分稀有。我一直相信,比愛更恒久的,是情分;比情分更恒久的,是懂。因為懂,是無法忘記的。

諷刺的是,十年過去,當我贊同了這個觀點的時候,突然得知Y結婚的消息。當時很意外,沒想到這個自由如風的天秤座美人,這個感情信條是“最好的感情是兩個人沒有在一起,也沒有不在一起”的姑娘,竟然這麼早安定了下來。更沒想到,很快她就要做媽媽了。

我們互不聯繫很()久了。一個失眠夜裡,我突然問她:“你現在還覺得,兩個人之間最重要的是互相懂嗎?你覺得他是最懂你的嗎?”

她回:“到了一定年紀,就再提不起興趣去懂另外一個人了。何況,有時候兩個人互相太懂了,就沒意思了。”

我噎在那兒,半天也不知道這話怎麼接,回了個:“倒也是。”

又到了要走的時候了。我和M又吃了踐行飯,還是那麼東拉西扯,說些有的沒的,分別的時候互道保重。我問M,你和你家那位這麼多年了,是什麼讓你們走下去的。她說,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過了這個人,我就再也懶得去那麼深地瞭解另外一個人了。

歲月教會我們,對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十有八九,報喜不報憂。可是,你始終需要有一個人,陪你登上層樓,攤開心中愁,共賞眼前秋。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